一次函數的性質同課異構評課稿
今天很有幸作為第二屆高研班的學員參加了區內3位老師的同課異構評比課《一次函數的性質》,有很多的收獲和體會。
一、學生的探究不可完全放手,教師要把握探究的開放程度。我們常說要把課堂還給學生,鼓勵讓學生自主發現,但這個放手不可過度,更應該考慮學生的實際和自己對學生的了解程度。這次3位老師都是借陽光學校的班級上課,對借班上課的學生肯定不如對自己的學生了解,所以這次渠老師讓學生自己想一個一次函數,范圍太廣,學生作圖出現了困難,又很不幸地抽到了成績不是很理想的學生板書,結果花了很多時間在畫圖上。這樣不但不能凸顯本節課的探究性質這一重點,偏移到了畫圖指導上了,而且造成后面環節時間緊張,本來設計的與情景問題呼應的解決情景問題環節都很遺憾地跳過了。建議這里改成老師給定幾個函數,再由學生分組畫圖會好些,這樣可以讓學生之間進行學習互助。這次我要上區里公開課,也是探究性質:平行線的性質。我想我也要設計好探究的開放程度,不能一上來就讓學生探究,而是以已有知識為鋪墊,層層遞進,在學生有所啟發后再讓學生探究。
二、學生練習時教師也應“忙碌”起來。聽課中匯賢學校的張老師在學生練習時的處理方法給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其他兩位老師,包括我自己,在將練習題出示給學生后,往往讓學生思考或試做,教師會等待或巡視,然后問,誰會做,在會做的同學中挑選一個去板書,然后繼續巡視。在這個過程中,甚至有時會是一種假巡視,根本沒有真正關注學生做得怎么樣,仿佛就是在等待板書的同學快點寫完。而張老師是這么做的:她先出示習題給學生,過幾秒后馬上問學生有思路的舉手、會做的舉手,這樣一下子得到了學生對習題的接受情況反饋,這時總會有些學生害羞或思維緩慢不愿舉手的,張老師就說兩邊比一比,哪邊舉手的同學多。初中生都是集體榮譽感特別強的,一聽這個,那些會做但沒舉手的同學便馬上舉手了,思維緩慢的.同學也促進自己快速思考問題了,這便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張老師不時鼓勵:“這邊舉手的多!”“這邊同學要加油!”等等,使每個同學都積極思考起來,老師也從中得到了學生對習題的反饋,這時老師再抽同學去板書。學生板書時,張老師也不閑著,而是手拿紅筆,讓做好的同學給老師看看,并且盡量是分散到班級各個區域,可以讓得到批改的同學給周圍同學以參考,如果看到寫的好的,還會再讓這個同學去板書。整個過程中學生有做題、比較兩位同學的板書或教周圍同學,老師則早已掌握并反饋了多位同學的練習完成情況,帶來的一定是學生對知識的鞏固掌握了。我想這個辦法我也會在今后的教學中加以運用,但是也同樣要把握度的問題,不能東施效顰,太多的鼓勵話語會影響正在思考中的學生。
三、練習設計有坡度,帶領學生逐步由淺入深。在練習環節,張娟老師設計了一個選擇題,而課本一上來就是簡答題,這個選擇題看似簡單,實則是為學生搭建了一個臺階,讓學生慢慢地進行思維熱身。而解答題部分,也分成了三個小問題,逐個解決,學生學得不吃力,反饋及時,不知不覺中逐漸解決了原本有難度的問題。我在這次設計中,也可從選擇或填空等題型而且是容易解答的開胃小菜入手,大題設計成坡度題,引導學生逐步完成大餐。
以上就是我的點滴體會,我覺得“學到”不是最終目標,學到后去實踐并不斷改善變成自身的優點才是我所要追求的目標,所以,每一次聽課,都是抱著“先學人所長、后補己之短”的觀念而去,而我也確確實實學到了所長,至于能否學到后自主地補己之短則是在今后的教學中還要不斷實踐和思考的。
【一次函數的性質同課異構評課稿】相關文章:
1.課賽評課稿
2.班會課評課稿
3.《跳高》評課稿
4.寒號鳥評課稿
6.灰雀評課稿
7.班會課評課稿5篇
8.司馬光評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