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課異構評課稿(通用6篇)
同課異構是指同一節的內容,由不同老師根據自己的實際、自己的理解,自己備課并上課。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同課異構心得體會,歡迎閱讀參考!
同課異構評課稿 篇1
9月19號第二節,在多媒體教室,聽了老師講的《登高》一課,這是學校安排的“同課異構”課。總的感覺:第一個視頻不錯,無論是朗讀、講解,還是畫面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覺,直觀形象,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教學程序設計的不夠好,感覺有點亂。課堂容量也有點小。具體點評如下:
一、導入自然,比較識記。
由登高詩導入,分了三類:
1.登高望遠,思親懷鄉。
2.登高望遠,傷時悲己。
3.登高望遠,抒懷勵志。
既鞏固了以往積累的古詩,又激發了學生學習新詩的興趣。
二、教態自然大方,語言規范。
能夠運用普通話教學,但語言較平淡,在講述的過程中缺乏激情,不能很好地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
三、教學方式靈活,注重了學生的朗讀練習。
整堂課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體現得較好。如學生借助注釋理解詩意、自讀、分組讀、指名朗讀古詩、聽課文朗讀錄音、默寫等,讓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體會詩意,感知詩人的情感。
四、視頻不錯。
視頻中有景,有講解,有朗讀。比較新穎,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五、存在的不足:
1.教學程序較亂,隨意性較大,沒有精心設計教學程序。視頻不錯,但播放時間不是恰到好處,且有重復之感。思考題出示后,沒給學生留思考的時間,直接出示了答案。課件應該自己再好好修改一下。
2. 詩意、重點句子的賞析,教師應作適當的講解,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容量較小,后半節課感覺沒事可干。
六、建議:
1.提倡教師范讀、領讀,帶著學生進入詩中,這樣學生朗讀的時候能有個借鑒。
2.應該全方位地了解詩意,然后讓學生默寫,就容易的多了。
同課異構評課稿 篇2
各位專家、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聽了四位選手的上課,首先,我對四位上課老師進行一個放松式的、詼諧式的點評——
迷人夏天趣味多,不及飛鳳上課情。老師像高雅的鳳凰,學生如百鳥朝鳳。(劉飛鳳老師)
欲把艷子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課美,人更美;學生可愛,老師更可愛。(占艷老師)
畢竟語文課堂中,封哥不與美女同。一帥歌pk三美女,欠扁。哈哈!(封衛東老師是唯一的男選手)
一天好景君須記,最是菊花香飄時。這正是早有早的風采,晚有晚的魅力。(付菊老師是最后一節課)
[當時的氛圍特輕松,特爽朗。哈哈]
現在,我將從課前、課中、課尾對封衛東老師的課談談個人感受,在專家面前拍磚了!
第一板塊:課前微笑,抒寫課堂基調
封老師在課前互動時,臉帶微笑地問同學們是否認識他,當學生用稚嫩的童音回答他時,那笑容猶如迷人的夏天般鋪滿了他的面龐。那種發自內心深處的笑,一下子就拉近了陌生的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在課堂上心神放松,如沐春風,這為整堂課奠定了一個溫馨的基調。在老師這樣善意的、真誠的笑臉中上課,那不是幸福是什么?而且,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封老師的笑,那爽朗的笑,那真誠的笑,那賞識的笑,一直貫穿了整個課堂。說真的,做封老師的學生真幸福。
第二板塊:課中訓練,培養語文素養
語文,從不回避訓練。沒有訓練,就不可能有學生語文素養的真正發展。就“訓練”而言,大體存在三種表現:一種是教師沒有訓練意識,學生沒有訓練的經歷和感受,我們稱之為“無訓練”;另一種是教師有訓練意識,學生能意識到自己在接受訓練。我們稱之為“有訓練”;還有一種是教師有訓練意識,但學生卻在不知不覺中經歷訓練過程,我們也稱之為“無訓練”。語文追尋的是一種隱藏了訓練意圖的“訓練”,是一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訓練”。
封老師在這方面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例。
其一、寫字訓練
封老師在板書課題《迷人的夏天》時,故意把“夏”字中的“目”字寫得很大很長,讓學生談談看了這個“夏”字后,有什么感覺,學生從字的框架結構方面一一說出“目”字要寫扁一點,就好看了。你看,封老師不從字的框架結構上明著來指導學生要把字寫規范,要注意字的框架結構,而是讓學生自己揣摩,自己發現應如何把字寫規范,同時又“訓練”了學生對字的自我欣賞能力。這種看似沒有訓練的“訓練”,比說教式的“訓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二、品詞訓練
語文教學從來都離不開詞語教學,特別是低年級更是如此。對詞語教學的最佳效果是把冷冰冰的詞語讀出溫度來,讀出情感來。封老師正是這樣。
在教學“火辣辣”一詞時,封老師先讓學生從生活中感受什么樣的熱才叫“火辣辣”,又從課文插圖中感受太陽的“火辣辣”,如此把“火辣辣”一詞讀出了溫度。同樣的,封老師把“盡情地”讀出了活潑、童真、童趣,把“五顏六色”讀出了眾多的色彩。
封老師就是這樣,在一個個看似“無訓練”中進行了“無訓練”,突出了重點,化解了難點。一次次看似不是告訴的“告訴”,一次次地喚醒了學生對中華文字的'韻味美的感受。
其三、品句訓練
可以說,“那感覺真好”一句是文章的文眼。封老師品讀這句時,采用了三個步驟:
第一步:有的放矢。當教師引導學生用西瓜招待朋友是,一是體會出西瓜的美味,二是體會出西瓜的清涼,三是體會出朋友之間的情感。學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與朋友在一起“那感覺真好。”
第二步:輻射全文。通過第一步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找找,你認為小朋友們做的事情還有哪些事情真的是“那感覺真好。”
第三步:走進生活。之后讓學生暢談你在生活中做過的哪些事情讓你覺得“那感覺真好。”
綜觀封老師的寫字訓練、品詞訓練、品句訓練,教師是有意識地進行了訓練,而學生卻一直沒有感覺到那就是“訓練”。這就是一種隱藏了訓練意圖的“訓練”,是一種“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訓練”,是一種在整體語境中和課境中的“有機訓練”。封老師的這個片段教學課堂技藝的運用讓聽課老師和學生感覺到“那感覺真好。”
第三板塊:課尾課盡,感覺回味無窮
封老師在下課的哨聲響起后,對同學們說:“我們今天這節課的感覺真好。鈴聲已響起,我們下課吧。”突然,一學生脫口而出:“下課的感覺真不好!”就是這么一句發自內心肺腑的童音,從中我們可以看得出那是學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的心聲,也可以體會到學生進入了課堂,留戀了課堂,正所謂課已盡而意無窮也。二是體現了學生對這一語式已完全了解與掌握了,而且能活學活用,就明課堂中的“無訓練”已融入到學生的心里,內化為學習能力,正所謂學以致用,用得恰當。
第四板塊:亮點體現教育智慧
當然,封老師的課還有幾下以個亮點:
亮點一:人文關懷。如學生用“盡情”一詞說話時:“我不聽奶奶的話,在雨中盡情地奔跑。”這是,封老師憑著教育機智引導學生要聽大人的話,在玩耍中要注意安全。這充分體現了封老師的人文關懷。
亮點二:板書設計。封老師把板書設計成一張可愛的兒童笑臉。這種看似無心的設計,富有童趣,與二年級學生心理特征相吻合,易于讓學生接受。二是告訴學生生活是充滿了開心、快樂、笑臉。
第五板塊:微瑕瑕疵不掩真瑜
當然,人無完人。同理,封老師的課也不可能盡善盡美。如:生字詞的教學未過關,可讓學生多讀幾遍;在后來的教學中,也可讓開始沒有過關的學生再讀讀相應的段落,以此檢查學生對詞語的學習是否過關了。又如:學生在暢談“那感覺真好”時,如能讓學生再多談談自己生活中的“那感覺真好”的故事,可以更好地把語文的外延拓展到生活中,這就更能體現大語文教學的理念了。
第六板塊:評課那感覺真好
總之,聽封老師的課“那感覺真好”,就怕評委老師聽我的評課“那感覺真不好”。
同課異構評課稿 篇3
聽完李老師和孫老師同課異構的《四個太陽》以后,感觸頗深。《四個太陽》這篇課文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作者憑借豐富的想像力和獨特的創造力,畫出四個不同顏色的太陽分別送給“夏、秋、冬、春”,表現出作者希望一年四季時時美麗、處處舒適的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心愿。
李老師執教的《四個太陽》一課,充分考慮了一年級學生的特點,通過創設情境,掛蘋果的游戲鞏固生字詞。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例如,拍手讀,齊讀,指名讀,小老師領讀,教師范讀,閉眼想象讀,男女生比賽讀。這些都突出了學生的自主性,強化了學生的主動學習的習慣。精美的貼圖報書,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李老師課堂上的點點滴滴都是我學習的榜樣。
孫老師在執教過程中,通過主線問題“你最喜歡哪個季節的太陽?”引領全程,思路清晰。通過多種方式的識字方法,強化記憶。例如,隨文識字,兒歌識記方法,字理演變,聯系生活實際等方式。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同課異構評課稿 篇4
本次教學活動中,兩位老師分別針對“區域地理——中亞”部分內容進行同課異構的課程設計,并選取了金山中學高二年級的兩個班級進行現場教學。有幸參與旁聽后,我發現兩位老師在內容的選取,教材的處理,課堂組織方式,以及學生的引導等方面都存在著自己獨到的處理方式。
一、內容選取與教材處理。
在內容選擇與教材處理方面,兩位老師存在著比較大的差異。但是課堂知識點安排的方面又有共同點,可以很清楚兩位老師都基于全國卷的問題組織形式進行課程知識的處理,注重圍繞一個核心要素多方面設置問題并著重探究地理規律與地理特征成因。
林老師主要選取“中亞的自然環境以及自然條件對農業活動的影響”兩個知識點,結合常見的區域地理考察方式,包括氣候類型與地理位置,降水分布與水汽來源,地形特征描述,河流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描述,鹽度等地理原理規律的應用,區域可持續發展等各個方面,將知識點整合成探究活動。在課程設計中,選取自然環境三個重要組成因素——地形、氣候、河湖,重點針對中亞地區典型地理事物——內陸湖進行深挖,由表及里,從特征到成因再到相關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拓展。注重區域地理整體性分析,尤其重視對自然地理環境各表象特征的成因分析,著重強化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提取信息能力。
郭老師主要選取“地理位置特征和范圍”和“地形”兩個知識點,主干知識不多,但是每一個點的處理很細致。通過學案式的安排,將基本概念與方法進行細化和建構,給學生提供了詳細且富含條理性的思維模板。在課程設計中,重點強調全面化,細致化。以中亞為背景將每一個地理位置特征(半球位置、經緯位置、海陸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結合圖像、題目進行細化理解。并以中亞區域定位為切入點,回顧了三種常見的區域定位方法。而對于地形更是從特征描述,細致到結合特殊地形成因,比如沙漠(丘)地貌成因,細致到微觀地貌對氣候的影響,如沙漠對氣候的影響等。著重學生知識的建構與思維模板的建立。
二、課堂組織形式在于引導
總體上,兩位老師在課堂組織上都很重視學生的自主思維活動與啟發式教學,但具體落實又有所差異。
林老師沒有采用學案,但是問題設計著重承接性以及引導性,層層遞進,逐步深挖,往往上一個問題就引出下一個探究活動的背景。而在引導的時候點到即止,留給學生比較充足的思考空間,思維量充足,而在答題訓練的時候非常重視答題思路的引導,并細致地糾正學生存在的思維誤區。總體上達到了新課標理念里在老師引導下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這一要求。
郭老師采用學案,將課程里比較重要的知識點羅列、挖空,結合相關的題目,圖像,讓學生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完成答題模板的建構,結合相關的題目與背景資料,將思維模板進行活用,引導學生全面的思考問題。
總結兩節課,獲益良多,林老師將區域自然環境各要素整體性以及區域特征成因分析糅合在問題探究的處理形式很值得在課堂教學中應用。而郭老師對于思維模板的建構對于復習課的知識點整合很有指導意義。但是由于學生的主體不同,該次同課異構主要是面向金山中學的學生,與面上的學生學情不同,所以在具體借鑒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學生學情進行調整,增加更多背景材料,延長思維時間,細化引導問題的設置,由更簡單的問題入手,逐步引導學生完成相關的學習活動。
同課異構評課稿 篇5
隨感今天上午的三節課,我們的三位老師同上《通分》。各位教師貫穿“以學生為本,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本”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
他們不同的教學設計,不同的教學構思,不同的教學方法,使我們聽課者真正感受到數學教學藝術的魅力。教師從容不迫,適時發揮,教學語言和藹可親,給人如沐春風之感;學生活潑好動,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學生學習的主人翁意識躍然紙上。這些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覺得三位老師對新課程理念的領會是深刻的,教學方法把握得當,營造了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尤其是翁學兵老師的課,思路清晰,由通分的概念自然引到通分的方法,通過舉例,讓學生明白了公分母取最小公倍數比較簡便,特別討論了學生練習中易錯的題,重點難點突出,引導學生步步深入理解,扎實掌握,知識目標落實的比較到位。在教學中,教師只是起著主導作用,學生的積極參與發揮了主體作用,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作為新教師,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比如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何進行設計課堂教學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卜老師的課的設計大膽、開放,在教學方法上給我一種全新的感受,她的課建立在學生認真預習的基礎上,充分體現了學生是課堂主體的教學原則,對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有很大的幫助,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原則。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教師是可以適當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但有的學生在老師布置了預習作業后,打開課本隨便看看,走馬觀花,預習完畢。在平時教學中,這樣的現象也比較常見,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引導,教給學生科學的預習方法,使學生能合理地選擇和運用恰當的方法進行有效地預習,取得良好的預習效果。
在平時教學中,可以選擇一些學生容易理解的內容讓學生先進行預習,要求學生讀課本,問問自己“我看懂了什么”“我還有什么沒有不懂”“我還想了解什么”,讓學生學會感知、理解新知識,同時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難題、有疑問的地方,以便聽課時重點解決。培養學生多渠道去探索新知,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通過預習方法的指導、訓練,可以使學生學會預習,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更扎實地掌握知識。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根據大多數學生的預習情況提出問題開展教學。對于重點、難點再進行更深入地講解,使學生的知識得到全面掌握。
外出聽課學習,收獲不少,以上是我個人想法。作為新教師,我也繼續在實踐中不斷探索。
同課異構評課稿 篇6
一、教學目標上分析
三位老師都提出本節課的目標:董老師和鄒老師是研究圓的對稱性,掌握垂徑定理及其推論,但只了解它的證明。劉老師是理解圓的對稱性,掌握垂徑定理,卻重在證明圓的對稱性。相同之處是:學會運用垂徑定理及其推論解決一些有關證明、計算和作圖問題。理解數學思想和方法,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識圖能力。通過圓的對稱性,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審美觀,并激發學生對數學的熱愛.
二、從處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三位老師對教材的不同理解,從不同角度的思考,不同深度和廣度的挖掘,不同的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真正體現了同課異構的趣味所在。本次同課異構活動中,雖然三位老師的設計都由六部分組成,分別是:情景引入、動手操作、合作探究、課堂達標、拓展提升、歸納小結。但是課堂教學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大家對教材的鉆研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三位老師的著重點不同,學生接受水平不一樣,教學方法也有所不同各有春秋。但三位老師都能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抓住了關鍵。
三、從教學程序上分析
三位老師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設計,思路層次分明,結構嚴謹合理,脈絡清晰,環環相扣,過渡自然,對材料理解透徹,引導學生自主動手實踐,操作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三節課授課教師注重學生的自主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教學模式,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1、劉老師從上節課的知識入手引導學生回憶圓的基本概念,為新課的證明做好準備;董老師和鄒老師從趙州橋問題情境引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不過若能把這點再深入挖掘,體現更多數學人文文化可能讓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會更濃。
2、三位老師都強調符號語言的歸納。
3、三位對輔助線的作法強調不夠。
4、三位老師對于“知二推(求)三”都有提出,但都沒引導學生深入研究除垂徑定理和推論外的其他的幾種關系,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
5、劉老師課堂知識結構充實嚴謹,只是容量過大,正因為如此,時間安排上有些“前松后緊”。鄒老師突出圓對稱性和垂徑定理概念的證明及其運用上,知識點少,利用變式強化學生對垂徑定理的應用,其中有個亮點就是得出“垂徑定理三角形”
四、從教師教學基本功上分析
整節課中三位教師都很有耐性的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充分體現“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教學理念。
1、執教者的語言精練、豐富,對學生鼓勵性的語言非常值得我學習。
2、劉老師更多在學生的組織掌控方面很到位,鄒老師教態自然,舉止得體,教學語言和藹可親,給人如沐春風之感,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板書設計
三位老師的板書示范性很強,對學生的規范解題都有一定的重視。
綜觀三位教師的課,感覺新課改理念在這三位教師的課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各自獨特的教學模式令人耳目一新,教學設計合理、高效,引導學生活動方法得當,值得學習的地方很多。
【同課異構評課稿(通用6篇)】相關文章:
地理評課稿02-18
老師評課稿02-18
《水調歌頭》評課稿02-16
《云》評課稿02-15
地震評課稿02-14
守株待兔評課稿03-02
老師評課稿(通用14篇)03-02
語文評課稿通用15篇02-17
心理活動課評課稿02-15
小學音樂評課稿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