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典禮院長的精彩講話稿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使用上講話稿的情況與日俱增,講話稿是在公務活動中針對特定場合,面對特定聽眾發表口頭講話的文稿。相信寫講話稿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開學典禮院長的精彩講話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開學典禮院長的精彩講話稿1
今天是新一學年的開始。歡迎各位來到哈佛。大家都是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成長背景與生活環境也各有不同。在此,我想重申哈佛的辦學理念和目標。
每當新生到校的時候,我常常會提起,哈佛是個多么多元化的大學,它可能是學生所生活過的最多元化的集體之一。來自不同種族、民族、國家的人們匯聚于此,他們政治觀念可能各不相同,性別觀與身份認同也各有差異。我們認為,這種不同是哈佛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管你是大學新生,還是滿懷抱負的研究生,還是教職員工,都能從哈佛的這種教育中受益。
今年,哈佛的錄取政策遭到了質疑,這更是對我們根本原則,對哈佛多元化的努力提出的挑戰。在這一學年內,我們會積極應對質疑,向其他的聲音證明多元化的重要之處。
然而哈佛的努力還不止于此。我們不僅要為哈佛所招收的優秀學子提供多元化的環境,更要讓每個人都有一種歸屬感。“我就是哈佛的代表,就是哈佛的一部分”,我希望每個學子都可以感受到這一點。光有多樣性還不夠,歸屬感、包容性也很重要。要做到這一點,哈佛要做的還有很多。我們知道,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充斥著不平等、不公正,這些無形之中對每個人的生活都產生了影響,對于哈佛也是一樣。
因此,當我們規劃未來、迎接挑戰之際,建立一個真正包容的集體非常重要,這項任務也十分艱巨。剛剛入學的新生中,有很多人對于周圍同學的文化、國家并不了解,你們彼此對對方也各有期待。因此,大家可能會擔心,如果嘗試著和不同的人交流,能否得到理解,還是會被忽視、無視?如何讓哈佛成為一個相互學習相互了解的集體,而非冷漠忽視?如何消除隱性歧視并從中吸取教訓?如何能消除一些歧視性或者針對性的語言?如何才能讓大家以治學般的嚴謹態度探詢、理解人與人的差異?
這個暑假,我和Jim Ryan院長談及了這些情況,他表示,我們應該努力成為“包容的傾聽者”。我對此非常認同,這也是一個真正的學者應該具有的品質。大學言論自由——每個人都有權表達自己的觀點,但是在你們未來的大學四年內,這種言論自由可能無形中會因言語不當而帶來傷害。這些言語也許本來是一番好意,卻因為誤解曲解而事與愿違。然而這些都是哈佛在努力推動多元化中無法避免的過程。這一點我們會繼續堅持,在應對指控的法庭上、在日后的公眾交流中、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中,都應該堅持這一點。
用心聆聽,更包容地聆聽,不要怕犯錯,不要擔心,勇于嘗試,努力包容。讓我們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開學典禮院長的精彩講話稿2
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們,各位家長,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
在這丹桂飄香的九月,美麗的桂子山又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4517名本科生、4023名碩士生和380名博士生,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800余名留學生。在此,我謹代表學校向大家的到來表示最誠摯的祝賀和最熱烈的歡迎!向參加典禮的家長代表及來賓致以崇高的敬意!向20xx級學生軍訓團的全體參訓教官表示衷心的感謝!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我國于9月3日上午舉行了隆重的紀念大會和閱兵儀式。抗戰精神不僅是近現代史上中國人民奪取反抗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勝利的精神法寶,更是新時期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在民族最危難的時刻,我校校友光未然和我國近代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共同譜寫了一首蕩氣回腸的《黃河大合唱》,傳唱長城內外,為民族抗戰奏響了最強音。今年也是我校校友、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青年領袖惲代英誕辰120周年,國家有關部門和學校也舉行了隆重的紀念活動。惲代英是我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其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而奮斗終身的精神,是百年華師“三博”校園文化精髓的代表,是我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華師人不斷進取,開拓創新,奮勇報國。
大學之美,美在風物,美在人文。華中師范大學作為一所擁有112年校史的百年名校,歷盡滄桑洗禮和人世鉛華,形成了濃郁的“博學、博愛、博雅”的“三博”校園文化氛圍。無數華師人在“三博”文化的熏陶和培育下,成長為祖國的棟梁和社會的杰出人才。作為華師人,我們應在信息化和國際化時代的語境中,正確把握“三博”文化的新內涵,以達到“以文促學、以文成才、以文養性”的目的。
一是博學篤志,做才識淵博之人。博學,不僅僅指一個人學識的淵博和才華的廣博,在信息化和國際化的進程中,它更意味著,成長為一個博學的人,學習方式的變革,我們要主動適應這種變革。隨著互聯網與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融合創新發展,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成為推動我國社會發展的加速器,我國步入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創新2.0”時代。創新創業教育已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新課題。在這個時代,我希望同學們認識到,到大學來,你不僅僅只是學點知識,而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認識自我、發現自我,培養綜合能力,塑造獨立人格,提升創新意識,啟迪智慧之光。同學們要學會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學會以創新性思維去思考和解決問題。第一,要主動學習、終身學習。加強自身數字化學習技能和信息化能力的培養,不斷更新和豐富自己的學識和才能,做到博聞強識、博古通今。第二,要合作學習、開放學習。培養自身合作交流學習的能力,以及國際化的視野和能力,做到博采眾長、學貫中西。第三,要創新學習,創造學習。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Hold住創意的牛鼻子,謀出創新的'金點子,走出創業的好路子。
二是博愛厚恩,做仁愛兼愛之人。博愛,是我校源遠流長、流芳百年的立身之本,主要指仁者之愛和兼濟天下之大愛,包括愛國愛民,愛人愛己,愛家庭愛事業,愛天下之可愛之人,愛天下之可愛之物。華師在百余年發展中,積淀了濃厚的愛心文化氛圍,培養了圣兵愛心社、心心火義教之家等全國知名的愛心公益類學生社團,以及“輪椅教授”劉盛佳、“洋雷鋒”阿達姆、“音樂男孩”李強等師生先進典型。每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我們可以用愛的方式將生命延續下去;每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我們可以用愛的感召凝聚全社會乃至全世界無窮的力量。作為師范大學的學生,同學們一定要記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互聯網改變了人們之間的物理距離,天涯若比鄰,指尖傳大愛。同學們要學會利用網絡傳遞愛的正能量、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并懷揣一顆厚恩之心,學會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尊重,學會對他人的關心和愛護,學會對世人的關愛和關懷,不斷強化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用實際行動詮釋和傳承母校仁愛兼愛的博愛之心。
三是博雅修身,做文雅儒雅之人。博雅,指博大的胸懷和雅致的品格,講究博通古今中外,雅致科學人文,強調身正為范、行為世范和知行合一。學校秉承“忠誠博雅、樸實剛毅”的華師精神和“求實創新,立德樹人”的華師校訓,依靠各學科的著名教授建設了一批跨越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教育等領域的通識教育課程,打造了“博雅計劃”和“博雅大講堂”兩大校園文化品牌,涌現了我國著名古文學家錢基博、歷史學家章開沅、語言學家邢福義等為代表的一代名師,培育了我國著名超聲學家、中科院院士應崇福、方正集團董事長黃桂田等為代表的一批杰出人才。同學們要嚴于律己,勤于修身,樂于向榜樣學習,培育高尚的德行與品格。第一,要言語文雅。要講文明,樹禮貌,培養優雅的氣質和風范。第二,要舉止優雅。有禮有節,落落大方,舉手投足間,引領文明新風尚,彰顯民族大氣節。第三,要情趣高雅。培養良好的興趣和愛好,與圣賢為友,擺脫庸俗,遠離惡俗,追求崇高,做有理想、有追求和有品味的時代領袖公民。第四,要指尖儒雅。在數字時代,要自覺加強網絡道德規范,做虛擬空間里文明與秩序的堅定維護者。
我相信,只要同學們能夠一以貫之地堅持博學篤志、博愛厚恩和博雅修身,學會生存、熱愛生活、珍愛生命,著力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創新創業能力、溝通與合作能力,學會自主學習、自助服務和自我管理,大家走出校門之時就一定能搭建起通向成功的21世紀彩虹橋,成就精彩的人生。
最后,在中秋節和教師節來臨之際,請允許我代表學校祝大家節日快樂!
謝謝!
開學典禮院長的精彩講話稿3
各位同學、各位老師,大家好!
昨天晚上我在寫講話稿的時候想,該以怎樣的祝愿給同學們呢?想到了語文書伴著你們日日成長,何不將這些課題串成真誠的祝愿呢,于是就有了靈感。
青春是一種無限的可能。在新的學期,有未選擇的路讓我們選擇,因為山的那邊有風景,理想在呼喚著我們,生命、生命在為我們吶喊,我們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很多的第一次真好。
老師是再塑我們生命的人,我們的學校有很多像王幾何、韓麥爾、藤野先生一樣好的老師。先生的說和做,啟發我們一次次飛渡。一次次的飛渡,都留下我們青春的足跡。雖然在別人看來只是小小的一步,但對于我們的人生來說是重大的跨越。
老師點亮的是精神的蠟燭,蘆花蕩吹來的是自由長風。老師引導我們開始長長的精神之旅,我們懂得了,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我們有這樣的自信力。
外國語學校是我們敬學與樂學之地,我們愛這土地。我們做到了今日事今日畢了嗎?我們懂得向父母告別了嗎?我們問完問題離開老師說了道謝了嗎?大的理想與小的實踐永遠形影相隨,高的道德與實的行動永遠結伴而行。
我們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羅布泊的消逝,引發我們穹頂之下的深思;那樹與地下森林狂想,談得都是生命。學了知識,有朝一日,我們要像柴進那樣勇敢地向霧霾詢問真相。
我們尊重歷史,是為了開拓未來。陳涉世家寧有種乎的錚錚回響,唐雎不辱使命的忠誠與智慧讓我們感動;還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悲憫與博愛,山坡羊·潼關懷古的歷史拷問,過零丁洋的浩然正氣,讓我們敬佩。這些都是我們取之不盡的精神源泉。當我們成人之時,應有直面現實的勇氣。
我們放眼世界,與貝多芬談心靈的音樂,重新經歷一次斯科特的悲壯之旅,感受丑小鴨的人生蛻變,在心中登上地球之巔,向最后一課的小弗朗士敬禮。讓我們在增長知識的同時,增長我們的心靈的溫度與力度。
這精彩的課本之旅,也是我們的青春之旅。青春之旅上,我寫下校歌伴著你們前行。日后,每當響起這熟悉的旋律,就會記起這段刻骨銘心的外國語生涯。
謹以此歌,獻給學校的每一位師生,尤其是即將畢業的高三、初三學生。
開學典禮院長的精彩講話稿4
老師們,20xx級的新同學們:
首先,我代表中國美術學院歡迎新同學們,歡迎你們進入這個山水校園,歡迎你們進入這個光榮的、至今延綿發展了87個年頭的藝術譜系。
大家努力地考進美術學院是來干什么的呢?簡言之,是要通過技藝的學習訓練,來成長為藝術的創造者。
請大家伸出你們的手掌,這是智慧的雙手。動物的掌骨是蹄狀的。在智人進化的漫長過程中,拇指慢慢地從其它指頭中分離出來,并與之相對。正由于這種手指的相對,開發了一系列手的智能的方式,為人類的探索作好了準備:比如拇指和食指的“捏”,比如拇指對掌心的“摸”,比如拇指與其它手指形成的環狀,我們稱之為“握”。這之后,偉大的文化的演進開始了。
所有的“握”代表了一種抓住,一種決斷,所以我們生活中常說“把握”。國美的傳統是一年級開始學習書法,你們剛剛收到學院的第一份禮物,一對毛筆和智永的真草千字文。毛筆的使用是一種東方神奇的“握”。它讓拇指與其它手指形成一種虛實相生的夾勢,以確保一桿長筆的垂直向下,無論如何使轉撇捺,筆鋒總要回到核心。這個“握”法中隱匿著中國古代做人的諸多規訓。我們握鉛筆,握畫筆,握刻刀,所有的這些手法都悄然地向著我們的內心傳遞靈通的感覺,我們稱之為“肉身之感”。當我們摸索某物時,我們正在揣摩;當我們把抓某物時,我們已然決斷;當雙手配合時,我們較弱的一手用以固定某物,較強的一手進行更復雜的操作。無論切菜洗碗,還是拉弦張弓,生命的分工已然傳遞某種智性。
這智性的手通過手臂與身體相連,這手臂越貼近身軀,就獲得越大的穩定性。握刀執筆是這樣,制陶揉土是這樣,打球投籃也是這樣。據說,所有技藝的規范都要通過一萬小時的訓練才能得心應手,而真正的得心應手卻是要讓手進入一種忘境。正如莊子所言的庖丁解牛那般,不以目視,而以神遇,不以官止,而以神行。這樣,我們就達到了技藝的高境。
這樣,我們就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藝術的匠人。同學們,我們在學校里走一圈,會看到什么呢?會看到陶瓷工坊中的老師,正俯身拉坯,他幾乎是用耳朵貼著坯體的旋轉,一遍遍地傾聽陶泥的聲響;你會看到書法系的老師每一天都要掌筆書寫,他的日課是每日臨寫千字文一遍;你還會看到那些畫室里,繪畫的老師孜孜不倦地工作,他們可能經年累月畫一個東西,一遍遍地抹去重來,一遍遍地沖上去、退下來,他們倚立畫架,卻行走天涯。同學們,這就是匠人,別無他求,只想著把活兒做得更好的匠人。
當代的匠人,應當是在貼近日常的生活中,關注和闡發生命的文化意義的人。我們喝茶,可曾真正品評茶的滋味,了解茶的自然環境?可曾通過這一杯人情,感懷它的百代茶典,在茶飲中覺知人生的禮儀,領會東方的美學,進而對茶藝所包蘊的生命意義和生命信仰有所體察?我們坐椅,可曾知道中國椅的歷史和它的內涵?可曾用心體察過南官帽椅的端莊和風雅,而不至于在沙發的迷軟和一般人體工學的似是而非的寬泛說教中,喪失了中國椅的倚坐者們曾有過的詩意和擔當?今天的藝者匠人,必須具有感知生命意義的激情。如果我們面對本土的生活世界缺少這種激情,而一味看重功能化的器用標準,我們將失去這些傳統技藝的本色,進而失去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這種失去的方式不是不存,而是心靈儀式的淡化,而是生命內涵的缺席。某種滿足于表面繁華、滿足于技術化指標、漠視心靈儀典的習性,正從根本上毒害著中國文化的內涵。在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今天,這種對生命文化的漠視,亦當令我們警醒。
當代的匠人,還應當是在技藝的訓練中,養成價值品味和公共意識的人。匠人代表了一種特殊人群的狀況——專注。這是一類專注于實踐技藝的人。正如《莊子》中評說“痀僂者承蜩”所言: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把自己當成匠人的現代勞作者專注于勞作本身,從勞作中得到滿足感,這本身成為一種回報。他們未必懷著工具理性的動機,但他們靈巧的手卻要求自己的所為滿足心目的需求。勞動的技能由此得以提升,勞動的細節不斷得以進化,勞動中的各種方法得以實驗,到最后,藝匠勞作的這種內在滿足感以及由此所蘊藏著的人性感受,變成了衡量家庭、共同體和社會的價值標準。從這個意義上說,物是人性的容器,多少人性的東西貫注其中。其中最基本的內涵是“誠實”。誠實的陶器是有溫情的陶器,誠實的木工活是值得依靠的座椅,誠實的造物是有人性的造物,誠實的設計是傳遞心靈關懷的設計。誠實催生了包豪斯與喬布斯的一系列革命,讓我們從心里擁有了變革與堅守的力量;誠實還讓我們親近自然,尊重生態,更多地相信和重視自然材料;誠實讓我們始終懷揣一顆東方之心,緩慢而堅定地涵養起中國文化的品味,并由此來驅動我們的手和持續的創造。
當代的匠人,又應當是在原創和自主的養成中,不斷鑄造新的高峰意識和技藝之手的人。傳統的作坊是匠人之家。家庭的作坊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光環下被想象成浪漫之所,一個勞動與生活相連的地方。這種作坊展現了一個讓人們組織起來、世代傳習的秘方。這個秘方曾經的重要支撐是家族與儀式,今天,這兩個支撐換作了原創和自主。如今的美院式的小班教學、工作室教學,就是建構在自主性的建立與原創性的培養之上。在這里,某種傳統作坊的個人化的、面對面的知識經驗的權威性和學生主體的開啟與激活是并行不悖、相輔相成的。權威代表高度,正是不斷的權威的積累,壘成高峰;原創代表生機,正是一代代的自主與原創的開啟,不斷地添加高度。但自主性與權威性之間的那種現代的、結構性的糾結與沖突,仍然將不斷地在工作室的教學模式中重演。這就要求今天的學校,比以往任何時候的工坊,都要更加地重視新一代的原創性開啟、自主性建立,又要重視教學的權威、感受力培養的權威。
同學們,藝術的使命即是練手。這個手與心相連,讓我們的感覺相通,形成觸覺般的視覺、觸覺般的聽覺,由此獲得某種質感的力量。這種感受力的質感轉換和凝聚,幾乎是古往今來所有藝術的核心追求。大師的精彩之處,就在于舉手之間已將諸多內涵凝在手的運行中,讓我們通過它的痕跡,感動心神。今天,我們處在一個疾速變遷的網絡化時代,數字圖像系統將視覺生命簡化成一個純粹視覺化的空間,那曾經的眼、手、心的塑造與糾結變為圖像的拼貼與轉挪。這種圖像技術和所謂3D打印技術,將曾經決定視覺形式的手的運動,內化到純然圖像的變化中,似乎不再需要傳統技藝中那個緩慢的卻是親在的生命內涵。一種編碼代替了肉身之感,手被減縮為手指,一個按在鍵盤上的手指,一個仿佛世界開關一般的手指。在這樣的手指必然或已然到來的時刻,匠人的技藝之手將維系我們的真正肉身,維系著我們的真實生命,維系著我們刻骨銘心的感受力。我們賴此以擔當使命,光大傳統,迎接新的變革與創造。
同學們,今天的匠人,不同于往昔,必須是具有生命文化意識的人,具有公共價值意識的人,具有新的高峰意識和技藝之手的人。在這樣的心手開發的藝匠體系中,我們提出“勞作上手,讀書養心”。用不斷的勞作訓練培養靈巧的技藝,養成技藝的品味與思考,并讓這種品味與思考融在手上的技藝中,舉手留香,揮灑精彩。與此同時,用大量的閱讀來豐滿我們的知識,潤澤我們的技藝,養育我們的心性,提升我們的心靈。今天,是你們進校最初的日子,也是我身為學校的代表,給你們講授關于“勞作上手,讀書養心”的第一課。希望你們在未來的四年中,當每次用手去學習、創造的時候,會想起我今天的講話。
【開學典禮院長的精彩講話稿】相關文章:
高院長醫師節精彩講話稿12-24
醫師節大會院長精彩講話稿12-24
最新醫師節院長講話稿12-24
學院院長競聘上崗講話稿12-15
開學典禮小學師生講話稿12-25
秋季校長開學典禮講話稿12-24
學院開學典禮校長講話稿12-10
開學典禮村書記講話稿12-07
小學秋開學典禮講話稿12-06
國家公祭日2021精彩講話稿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