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鐵有磁性》評課稿
《磁鐵有磁性》評課稿1
王老師的課,無論是在教學內容上還是在教學方法上的設計都很合理。特別是她作為一名新教師,對于教材的把握、教學時間分配也都十分到位,這體現了她良好的綜合素質。以下就《磁鐵有磁性》這節課,淺談我的聽課體會。
一、精心準備,課堂高效
一堂優秀的科學課,離不開老師精心的準備,這個準備不僅體現在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更體現在實驗材料的選取上。本節課的兩個教學活動都基于學生自主實驗,材料的給予非常關鍵,王老師針對教學目標以及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選取了易于辯認得“鐵”材料與“非鐵”材料,讓學生能通過實驗非常直觀的了解“磁鐵有磁性”,保證了課堂的高效性。
二、開門見山,激發興趣
三年級的學生對于磁鐵有著極高的興趣,平時就喜歡拿磁鐵來玩,王老師這節課開門見山,立馬把學生的興趣吸引過來了。再讓學生回顧磁鐵在生活中的利用,可以吸引哪些,不能吸引哪些,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回想平時生活磁鐵可以吸住哪些。由于三年級的學生的判斷還主要是靠直觀判斷,所以會覺得只要是金屬、鐵做的就能被磁鐵吸引住。這時王老師就拋出:到底可不可以,事實勝于雄辯,讓我們通過實驗來證明,極大的引出學生的興趣。
三、自主探究,獲取新知
三年級學生的思維還處于具體運算階段,所以王老師在一開始教學方式的選擇上就是直觀性的教學。從導入部分的磁鐵游戲到第二個探究活動磁鐵能不能隔著物體吸鐵,教師都做到了張弛有度,直觀生動,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下掌握科學知識。
在研究磁鐵能不能隔著物體吸鐵,王老師只安排學生研究隔著非鐵質材料的物體。我覺得非常契合學生的認知發展。這是因為鐵材料具有導磁性,可以改變磁場的大小和方向,由于鐵材料的厚薄和形狀不同,有時表現為把磁力“傳遞”到原來達不到的'地方,有時表現為把磁力“阻擋”住了磁屏蔽,這對三年級學生來說是不容易理解的,所以活動只對非鐵質物體進行研究。
四、學生總結,拓展延伸
在小結部分,王老師讓學生自主小結:你這節課的學習,有哪些收獲呢?學生通過這么一節生動的課,紛紛說出自己學了什么。通過學生的總結,可以知道在這節課,學生對于哪部分掌握的最好,哪部分還不足。最后告訴學生,其實磁鐵的秘密遠遠不止這些,希望小朋友回去可以自己繼續研究。這樣一節充滿探究味的課就結束了。
總體上,作為三年級的一節探究課,本節課的設計上結構簡單,目標明確,學生玩的開心,學的輕松。
《磁鐵有磁性》評課稿2
一、 創設情境,引出探究對象
教學開始,傅老師創設了“表演小魔術”這樣一個情境:高大的松樹上結滿了松果,小松鼠想吃到上面的松果,我們能幫它實現嗎?當學生看到老師演示小松鼠順利爬上樹頂時,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在下面喊起來“后面有磁鐵”。在科學探究中最核心的內容是問題及探究動機的形成。要形成問題和探究的動機就必須創設良好的情境來導入教學。情境導入是教學的開始,也是教學成功的基礎與前提。小魔術是孩子最喜歡看的一種節目,為什么小松鼠能爬上樹頂?這樣就產生了小魔術的效果。它激起了學生的濃厚興趣,順利地引出了本堂課的研究對象——磁鐵。
二、合理預測,適時引導
預測與假設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并展開自行探究活動的核心。正如牛頓所說:沒有大膽的設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當學生提出自己的預測與假設后,就為問題的解決搭起了從未知到已知的橋梁。在“磁鐵能吸引什么物體”這個探究活動前老師先讓學生進行大膽猜測:回形針、鐵釘、彈簧、泡沫塊、鋁片、銅絲、木片、紙片、布、玻璃珠、小石塊、塑料片、橡皮筋等這些物體哪些能被磁鐵吸引,哪些不能被磁鐵吸引?為什么你會這么認為?當學生作出合理預測后,也就迎來了課堂的第二個高潮:如何驗證我們的預測?在有預測的前提下,學生對后面的驗證更加的較真,都非常想獲知最后的答案,到底哪些物體能被磁鐵吸引。在這樣的驅動力下進行的驗證試驗,比直接進行試驗,印象會深刻的多,對知識的獲取幫助更大。
三、指導到位,重習慣養成
本課的每一個探究活動前,老師都能引導學生對實驗方法和實驗要求進行全面的了解,明確實驗要做什么,怎么做,注意什么,實驗后要做什么,這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講非常重要。因為三年級的孩子剛涉及科學實驗,對于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實驗的操作都還處于較低水平,這些都需要老師適時的引導。當孩子們了解了實驗方法及要求后,他們的實驗才能有序、高效,慢慢地學生的實驗習慣才能養成,操作水平才能提高。此外,傅老師在實驗匯報環節也特別注重對學生的語言引導。當學生匯報時,老師總是引導學生完整地匯報“我們小組……”既然是小組合作,那么實驗匯報就應該體現是小組的意見、建議或結論,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這節課的結構緊湊,學生動手機會多,思維被充分調動,是一節很成功的科學課。
《磁鐵有磁性》評課稿3
各位領導、老師好,非常感謝大家給我機會參與評課,對于年輕教師來說真的深感榮幸,如果有哪里不恰當之處,還請各位老師們給予指正。同時也感謝曾老師為我們帶來一節精彩的課。聽了這堂課,我感受頗多,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一、導入生動,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曾老師以釣魚游戲引入新課,既貼近學生生活,又緊扣磁鐵主題,學生的注意一下子就被吸引過來,為下面的教學打下良好基礎。
二、思路清晰,環環相扣
整堂課我把它分為四個環節,1探究磁鐵能吸引什么物體;2利用磁鐵辨別哪些物體是鐵制品;3探究磁鐵能否隔著物體吸鐵;4利用磁鐵巧取水中物體。四個環節中1、3環節屬于學生的自主探究實驗,2、4環節分別是1、3環節的延伸應用。一環扣著一環,課堂行云流水,銜接自然。
三、重視實驗操作,體現了以學生為本,以探究為核心的課堂理念
曾老師在這次教學中安排了兩次小組活動。在第一個小組實驗中,介紹材料-領取材料-進行預測-實驗探究-匯報結果每個實驗過程的步驟要求都很明確。在科學探究中,預測很容易被學生忽視,這堂課曾老師就很注重引導孩子用正確的預測方法,并鼓勵孩子大膽說出預測理由,體現出老師在科學方法上的指導。整個活動曾老師十分關注每個學生,例如在提問中一直強調讓沒有回答過的學生回答,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
四、玩與學兩不誤
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由于剛剛接觸科學課,科學概念本身就很少。曾老師為孩子們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學生們一個個像得到許多玩具那樣,認真仔細的觀察和研究起來。學生在這種開放式教學中學習,既能玩又能學。
總體上,作為三年級的一節探究課,本節課的設計上結構簡單,目標明確,學生玩的開心,學的輕松。
最后我有個小小的建議:
科學課是以學生的小組活動為基礎,老師可以采取多樣性的評價方式。
【《磁鐵有磁性》評課稿】相關文章:
電磁鐵評課稿2篇01-03
排球課評課稿01-02
腳印評課稿01-12
回聲評課稿01-10
新疆評課稿01-09
色彩評課稿01-07
賽馬評課稿01-07
老王評課稿01-06
通分評課稿01-05
月相評課稿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