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橋》評課稿(通用19篇)
評課是指評者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優秀評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年級語文《橋》評課稿 篇1
這次王老師評的是xx一小學洪xx老師執教的《橋》。
《橋》這篇小說,大概是五年級的課文吧,我也曾經講過。
看過課堂實錄后,洪老師這節課的設計有兩點讓我印象深刻:一是巧妙設計對比閱讀。將描寫洪水的一組詞語與描寫老漢的一組詞語進行對比閱讀。二是引導學生將目光聚焦到課文的`插圖上,通過讀圖更直觀形象地理解課文和分析人物形象。
王老師的評課也讓我收獲了兩點:
一是語文課堂要滲透“語文知識”,強化文本秘妙。洪老師的課開篇就利用課后的一個學習提示——課文在表達上很有特色,文中有多處關于大雨和洪水的描寫,將課堂焦點迅速集中。
再聯想到之前的多篇課堂實錄,好的課堂設計大多都化繁為簡,直接從教學提示入手。這就是說我們一定要研讀教材,教材就是最好的文本,千萬不要舍本逐末。
二是朗讀的重要性。眾多的優質語文課堂都在強調朗讀。齊讀、范讀、個人讀,反反復復地讀。從讀中去體會語言表達效果,體會情感。朗讀是學好語文的一個重要手段。
五年級語文《橋》評課稿 篇2
今天是實習老師馬井建講的第16課《橋》,它是一篇精講課文,課文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語言簡練生動,極高韻味,在表達方法上有三個突出的特點:
1.構思新穎別致,設置懸念,前后照應。
2.多用簡短的'句、段來渲染緊張的氣氛。
3.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
首先強調了很多遍的問題,還是出現錯誤。幻燈片中不要出現問題答案,這件事強調過不止一次,但效果不好;課堂提問學生指讀太多,學生沒有全都參與進來,這樣下去,教學效果肯定不理想;所有要講的內容都在幻燈片中,學生沒有看課本的機會,導致講課與教材分離,學生會對課文理解不透徹;在導入課題時就應該板書課題,這一點也做得不夠好,課后交流時他說是又忘了;講課時,重點詞語應當跟隨句子,講句子時指明提示一下,而不需要單獨解釋詞語,導致句子與詞語分離,無法根據課文內容理解意思,無法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語;老師在提問“老漢是個什么樣的人”時,應當引導學生體會,從哪里體會到的,讓學生找出這樣的句子用心感受一下,最后齊讀一遍;在講課時,提倡多種方式讀,而不是單一的指讀或齊讀,還是沒有領會高年級學生自學要領;講課時,應當著重講重點內容,不重要的一筆帶過,而不是逐字逐句去解釋,既浪費了時間,又沒有突出重點;分析文章結構時,要按照開頭怎么樣,中間怎么樣,最后怎么樣,這樣的順序去講,而不是囫圇一大片,無邏輯可言。總結完這些不足之后,我希望這位實習老師能夠認真反思,爭取下一堂課有所進步。
五年級語文《橋》評課稿 篇3
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語文教學應做好語言文字的訓練,突出語言的理解,積累和感悟來構建簡約,實用閱讀教學的課堂。翁老師執教《橋》一課正是體現了這樣的理念。她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嫻熟的課堂調控能力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堂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翁老師的課堂上,始終不忘帶動學生的情感,非常注重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在正式導課之前,老師讓學生讀洪水逼近時的句子的描寫,緊接著提問,在這湍急的洪水中你們的第一反應是什么,馬上使學生進入到了那種緊張危急的氛圍中。為后面的這個老漢的形象作了鋪墊。再如翁老師在后來教學中,運用音樂渲染,這音樂選的也十分巧妙,非常的煽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情緒,烘托氛圍,讓學生很快進入音樂中的情境。
二、抓詞品句,讀中升情
本堂課還是一堂充滿語文味的課堂,是扎扎實實的語文課堂。教師抓詞品句,做得十分到位。在這里,還要講的是翁老師提問設計也很有效,利用幾個大的問題去統領整堂課的教學。然后又把解決這些大問題的途徑,回歸到閱讀,落實到具體的句子,詞語的品讀中去。比如翁老師抓住“這是一位怎樣的老漢?”這一大問題,讓學生讀讀議議說說。并抓句幾個重點的句子,以及其中重點的詞語,引領學生深入的思考,品味。
總之,翁老師的這堂課亮點十分突出,課堂有起有伏,學生的學,教師的教,都很投入。教師教態自然,能及時評價學生,多鼓勵性語言,富有激情,良好互動。在扎實的品讀中,結合說話,寫話,在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同時,又回歸朗讀,讀的有層次,有感悟,有深情。閱讀教學做到了情境交融,難能可貴。
五年級語文《橋》評課稿 篇4
這是我第一次真真正正地參與聽課,評課的全過程。整個流程下來,我感受頗多,由于自身是教高年段的,所以對于葉老師的課,有了更多的領悟與反省。其中印象最深的是這堂課就像葉老師本人的性格那樣——利索有力,蕩氣回腸。
一、人物形象體會“利索有力”
《橋》這篇課文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梁。
葉老師在教學情節的設計上,刪枝剪葉,非常利索地抓住了老漢這一形象進行重點體驗。
首先讓學生通過對“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里瘋狂奔出來,勢不可擋”“兩尺多高的洪水已經開始在路面上跳舞”等句子地復習與深入研討,體會洪水的兇猛,從而反襯出老漢的沉穩,冷靜。
緊接著,再通過對老漢“父親和黨員”的雙重身份的矛盾的解讀,體會老漢大公無私,舍己為人,高風亮節的品質。在這里,葉老師沒有做過多的解釋,只抓出重點詞句來研讀。如用補充空白的方式填寫“老漢的_______像一座山”,學生回答得非常精彩——“老漢的威嚴像一座山”“老漢的形象像一座山”等等,在訓練語言的基礎上感悟到了老漢的高大形象;再如用抓重點字的方式,出示“老漢突然劈手從隊伍里揪出一個小伙子”。葉老師讓學生說說老漢這一“揪”,不僅“揪”出了小伙子,還“揪”出了什么。學生被“揪”字緊緊抓牢,感悟出了老漢的這一動作包含著他的高風亮節與果決等等。此外,葉老師還通過讓學生練習朗讀“你還算是黨員嗎?”因為兒子在老漢心中,不僅僅是兒子,他更是一名黨員。老漢此時此刻拋棄了親情,牢記著黨性。接著讓學生練讀“少廢話,快走!”當群眾安全過橋,僅剩下父子的時候,老漢才想到自己是一位父親。學生在兩句話的對比下,很自然地感悟出了老漢的矛盾心理,再次深刻地體會到老漢高尚品質。
最后,葉老師有特色地出示了一首詩,一首歌頌老漢的詩。這首詩的出現恰倒好處,濃縮并升華了學生們的情感,也讓課堂落下了非常詩意的帷幕。
整堂課重點放在體會老漢的品質,感受老漢的情感。
二、情感體驗“蕩氣回腸”
葉老師設計的這節課,科學地運用了多媒體的功能。在課前活動中,播放山洪爆發的視頻短片,讓學生重溫第一課時的情感,鋪墊第二課時的學習。在課堂的`研讀中,氣氛異常緊張時,葉老師選用節奏急速的曲子來烘托。在課堂的尾聲中,則選用哀傷,悲涼的曲子。從山崩地裂到緊張急促再到哀宛抒情,最后以一首詩結尾。學生的情感也跟著跌宕起伏,最后歸于哀傷惋惜。
總得來說,這堂課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太多太多。不僅包括葉老師這節課出現的閃光點,也包括葉老師身上出現的新教師共同有的不足之處。這些更引發了我們的思考。
比如教師的課堂語言該如何引導學生。在研讀“老漢突然劈手從隊伍里揪出一個小伙子”中的“揪”時,葉老師提問老漢“揪”出得不僅是小伙子,還是什么。雖然葉老師原本預設學生去體會出老漢“揪”出了黨員的高風亮節,“揪”出了老漢的果斷等,可是這個提問顯得很含糊,讓學生發生歧義。所以才有個別學生誤會了,回答與此相偏離。這是教學對教師在課堂上語言要精練,提問要明確的要求。另外課堂上的語言還包括評價語對學生的引導。新教師缺乏經驗,難免出現評價語貧乏,所以我們以后應該向優秀的教師多學習這方面的東西。
對于評課,我也是剛起步,外行的很。只發表了淺薄的觀點,希望能向各位老師多多學習。
五年級語文《橋》評課稿 篇5
今天,我聽了魏老師的一節公開課《家鄉的橋》,感覺受益匪淺。魏老師從備課,教具準備來看,都進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設計,從課堂教學來看,圖文并茂,形象直觀,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來指導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教師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要求,做到教學目標明確。
魏老師整堂課的結構分如下幾塊來完成:
一、引入課題:由我們前面所學過的《趙州橋》引入本課,貼切自然,學生易于接受。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三、將課文分成三大板塊,即:
1、橋的造型千姿百態
2、充滿情趣的橋名
3、家鄉的橋是我們的樂園,進行講解。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魏老師的課堂教學有很多的亮點值得我學習,比如運用圖片的.直觀教學方法,當講到橋名時,請學生上去表演報橋名講關于橋名的故事等。
當然,再完美的課也還是有瑕疵,下面談談我個人對于這節課的一些不是很成熟的看法,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一、本堂課的時間安排不是很合理,最后大概多出有七八分鐘的剩余時間,老師如果能將這時間運用到對課文的復述或對課文的段落仿寫上,我想可能會更好。
二、這是一篇很優美的散文,課堂上學生讀的不是很多也不是很好,老師沒能及時的給予指導。
五年級語文《橋》評課稿 篇6
初次看到張老師的時候,感覺她人很美麗,更深的接觸,知道她很有智慧,聽了她的《生命橋》,驚異于她課堂的完美。昨天的評課,許多老師對張老師的課好評如潮,而我也把評課的的切入點,落在一個“美”上。
一、激發興趣的導入美。
導入是教學過程起始的環節,它的一個重要藝術特征是引起學生興趣。張老師章以“你見過什么樣的.橋”到“你見過生命橋嗎”,由具體到抽象的導入,引起學生的求知興趣。
二、水到渠成的銜接美。
重點句段的理解,文章隱含的精神,讀與練的轉換,每個環節,張老師都以極其完美的教學藝術使其自然銜接,沒有滑痕,沒有斷層。
三、波瀾起伏的轉化美。
時而低沉,時而悠揚,時而喜悅,時而緊張,波瀾起伏,張弛有度。
四、層次清晰的閱讀美。
《生命橋》是一人文性很強的散文,張老師在處理這篇文章的時候,沒有支離破碎的講解,而是采用范讀、引讀、領讀、齊讀等多種方式的讀讓學生自己感悟,整堂課,椐我不完全統計,學生閱讀十七次之多,每次讀都有目標,每次讀都有高度,每次讀都有收獲,每次讀,都有激情。
五、師生互動的生態美。
這堂課,沒有一個學生走神,沒有一個學生懈怠,他們被校長的激情渲染著,校長被他們的求知感動著,整堂課,師生互動的狀態那樣和諧,讓我想起電影《一個都不能少》,每個學生都在老師的視線中,每個孩子都想展現自己優秀的一面,每個孩子都有事做,或讀或寫,或議或劃……這多像一個相處和諧的生態園啊!
六、回味無窮的結課美。
張老師以觀看地震中烈士的事跡圖片做結課,這讓語文課深入到生活,延伸到四十分鐘之外,老羚羊和地震中的烈士,他們以生命奠基生命,深深震撼著每個學生的心靈。
生命橋,完美的“生命橋”,張老師的這堂〈生命橋〉,不僅讓我懂得教學的藝術,更讓我懂得,生命不息,學習不止,以無限的激情去研究教學藝術,用心塑造自己教學生涯中完美的”生命橋”。
五年級語文《橋》評課稿 篇7
初次看到張校的時候,感覺她人很美麗,更深的接觸,知道她很有智慧,聽了她的《生命橋》,驚異于她課堂的完美。昨天的評課,許多老師對張校的課好評如潮,而我也把評課的的切入點,落在一個“美”上。
一、激發興趣的導入美。
導入是教學過程起始的環節,它的'一個重要藝術特征是引起學生興趣。張校章以“你見過什么樣的橋”到“你見過生命橋嗎”,由具體到抽象的導入,引起學生的求知興趣。
二、水到渠成的銜接美。
重點句段的理解,文章隱含的精神,讀與練的轉換,每個環節,張校都以極其完美的教學藝術使其自然銜接,沒有滑痕,沒有斷層。
三、波瀾起伏的轉化美。
時而低沉,時而悠揚,時而喜悅,時而緊張,波瀾起伏,張弛有度。
四、層次清晰的閱讀美。
《生命橋》是一人文性很強的散文,張校在處理這篇文章的時候,沒有支離破碎的講解,而是采用范讀、引讀、領讀、齊讀等多種方式的讀讓學生自己感悟,整堂課,椐我不完全統計,學生閱讀十七次之多,每次讀都有目標,每次讀都有高度,每次讀都有收獲,每次讀,都有激情。
五、師生互動的生態美。
這堂課,沒有一個學生走神,沒有一個學生懈怠,他們被校長的激情渲染著,校長被他們的求知感動著,整堂課,師生互動的狀態那樣和諧,讓我想起電影《一個都不能少》,每個學生都在老師的視線中,每個孩子都想展現自己優秀的一面,每個孩子都有事做,或讀或寫,或議或劃……這多像一個相處和諧的生態園啊!
六、回味無窮的結課美。
張校以觀看地震中烈士的事跡圖片做結課,這讓語文課深入到生活,延伸到四十分鐘之外,老羚羊和地震中的烈士,他們以生命奠基生命,深深震撼著每個學生的心靈。
生命橋,完美的“生命橋”,張校的這堂〈生命橋〉,不僅讓我懂得教學的藝術,更讓我懂得,生命不息,學習不止,以無限的激情去研究教學藝術,用心塑造自己教學生涯中完美的”生命橋”。
五年級語文《橋》評課稿 篇8
江旎娜老師上課的風格思路清晰、隊伍調動干凈利落,能夠抓住新課程標準的理念,進行備課與上課,在這堂課中我感覺到江老師的課體現著以生為本。老師的選材與年段非常貼切,本課陳根據四年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教學的進程,以橋為主線,設計了熱身跑——徒手操——輔助練習(站立后仰傳球、跪立后仰傳球、仰臥背下傳球)——仰臥推起成橋(兩人互幫互助、獨立完成、展示)——快速跑游戲“造小橋”——放松共六個環節,通過情境導入及老師的語言引導,使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自主完成教學內容。寓于玩,激發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的基本活動能力得到充分發展,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我認為整個教學過程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教學組織層次清晰、重難點突出。
江旎娜老師的組織有條有絮,語言組織簡潔明了。她能夠抓住新課程標準的理念,進行備課與上課,在她的這堂課中我感覺到江老師的課體現著以生為本。在仰臥推起成橋的教學中,先進行了在音樂背景下在墊上做徒手操和熱身輔助練習,較好的活動的學生身體和身心,并將誘導練習,分層次教學、游戲與放松巧妙的融入到教學當中,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活動,主動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身體得到鍛煉,身心得到健康發展,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愛心情操。
二、一物多用,設置合理獎勵機制。
本課《仰臥推起成橋》課中,老師從課的開始到結束都利用了墊子作為教學器材,能較好的從始至終利用教學器材一物多用。將器材發揮得淋漓盡致。江老師利用“我最棒”標簽獎勵做的好的同學,這一做法值得學習。
三、教學過程收放自如
隊列調動是體育課堂中的一大特色,多變的隊列變化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也是考驗師生配合的一大難題。這堂課中的隊伍調動不多,但是在較少的隊伍調動中依稀可以看出江老師自身較好的基本功,老師在每一個隊型變化之間只用了幾個簡潔卻準確的指示性口令就快速地調動了隊伍,整個場面井然有序、收放自如。由此可見,教師的'課堂調控能力相當出色這應該源于日常的教學。
四、寓教于樂
這堂課的輔助教學游戲——快速跑游戲“造小橋”,學生在進行跑步的同時,也體驗到了作為一個建筑工,在造橋過程中及到最后獲得成功的快樂,通過教學不僅鍛煉了跑步而且還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了人多力量大的重要性,起到了健身和教育雙重工效。
五、學生反饋情況良好,基本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建議:
1、既然設計了“我最棒”的獎勵機制,需及時評價。
2、最后的快速跑游戲中,造橋的意圖在哪里?是快速跑還是僅僅是游戲。這個有點模糊。
五年級語文《橋》評課稿 篇9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人間真情”專題欄的第三篇精讀課文。本文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語言樸質而生動,洋溢著濃濃的真情。
李梅老師在教學這一課時,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重點抓住兩幅“靜靜地”畫面,體會小錢和臺灣青年的不平靜,初步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
課堂上,李老師抓住課文中“小錢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和“臺灣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兩句話為切入點。同樣是“靜靜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錢是因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引導學生理解“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抓住“凋零”一詞體會小錢的病情嚴重及骨髓對他的重要性。臺灣青年在持續不斷的余震中,不顧自己的安危靜靜地躺在病床上,是因為他知道小錢正期待著他的骨髓。這里的“靜靜地”是他內心堅定沉著的反映,他為了海峽彼岸的小錢不再“靜靜地躺在病床上”,而將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文中前后兩個“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將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無私奉獻的精神躍然紙上。在教學中,通過研讀,李老師讓學生感受小錢的不平靜,他生命的垂危,他對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臺灣青年的不平靜,是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顧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拋在腦后。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平靜背后的不平靜和那份沉甸甸的愛。初步領會本篇課文的人文內涵,感受海峽兩岸人們的血脈親情。
二、整合學習資源,使學生入情入境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用課外資料來豐富教材內容,拓展學生學習的渠道。在教學中,李老師補充白血病的`資料,以便于學生感受小錢病情的嚴重,以及對骨髓的迫切,學生對“靜靜地”一詞有更深的了解。當學生講到“一場里氏7.3級的大地震襲擊了臺灣地區。”時,李老師及時出示了地震的資料圖片,使學生更加深刻體會到臺灣的李博士和青年在余震中進行抽取骨髓手術的危險性,從而感受兩岸同胞的心是連在一起的,那血脈親情,如同生命的火種,必將一代一代傳下去,對理解課題中“生命橋”的含義就水到渠成了,那是用骨髓、親情、愛心架起的生命橋。
三、注重語言實踐點的設計
教學中,李老師設計了幾處想象說話,如“透過這句話,我們試著去體會一下小錢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七十多次,有些余震甚至不亞于主震。在這危險的時刻,臺灣青年完全可以選擇不捐獻骨髓,保全自己的生命。如果他此時逃避了,對小錢來說將會是一個怎樣的后果?”“如果有一天小錢和那位捐骨髓的臺灣相遇了,他會對臺灣青年說些什么?”等,并注意了學生的讀寫訓練,使學生在深刻感受了課文情感之后,抒發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這既是對文本內容的延伸,又為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提供了自我表現的舞臺。學生在經歷自我與他人的行為對比、體會手術危情之后,也真正體會到了海峽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最后再次返回課題,理解“生命橋”來升華了主題,引發了學生對愛的思考,對人間真情的渴望。
四、建議
雖然整堂課某些教學環節也激起了學生心中的漣漪,但是總感覺沒有完全把學生的情感激發出來,尤其是學生不能較好地把自己的感受、體會融入到朗讀中,課堂上朗讀訓練稍稍欠缺。《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確實,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種訓練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語文實踐活動。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情真意切,很適合感情朗讀。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應以“讀”為突破口,將“讀”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每段中的重點語句可以先讓學生讀一讀,再感悟說感受,再加以朗讀的指導,這樣一步一步進行,可能會讓學生的情感更突出。
其實,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些建議也是我今后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
五年級語文《橋》評課稿 篇10
聽了李老師執教的《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被她那淡定、充滿深情的教風所深深打動。這節課中教學中緊抓教材內容中關鍵詞語的理解,依托文本,抓住主線理解課文的教學方法給我留深刻的印象。
一、教師能緊扣文本,整體把握,利用關鍵詞,理解文本內容。課標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教學設計的導言、問題、引讀等都不能偏離文章的主線。本次教學中,李老師緊扣“小錢靜靜地躺在病床上,燦爛的.陽光沒有使蒼白的臉上紅潤起來……唯有骨髓的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在本句中,柳華教師緊扣“含苞、綻放、凋零”三個詞語,很巧妙地將文本的深刻含義——生命的成長經歷結合起來,使學生真實而深層地走近文本的內涵,理解文本內涵。
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注重在聽說讀寫等語言實踐的落實。語文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李老師在教學中也特別注重。如:小錢假如沒有得病可能會在干些什么,為孩子們創設了想象說話的情境。讓學生了解中華骨髓庫的相關資料,讓孩子們寫感受為寫話搭建了平臺。
三、大量課外資料的補充為學生學習理解課文做了很好的鋪墊。課剛開始通過孩子對生活熟知的甲流的了解,對骨髓、白血病的解說為學生奠定了感情基礎。
總之,從這堂課中,教師的教學獲得了較好的效果,能產生心靈的共鳴。但也有值得大家探討的地方:如第一課時對課文的初讀感知過得是否有些倉促,小練筆是否安排的是否合理,如何讓語文課充滿濃濃的語文味,課堂上如何讓師生激勵性的語言效能最大化……
五年級語文《橋》評課稿 篇11
上周,聆聽了陳老師的《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收益非淺。這堂語文閱讀課,陳老師的整個教學思路是“以讀代悟,以悟促讀,讀悟結合”在讀讀悟悟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課堂教學中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強調了師生對話的互動,積極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現了新課程理念下,閱讀教學中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重視了學生的感悟、體驗、理解和評價等綜合能力的培養,真正做到了學生在學語文,在用語文。結合課文內容談談本節課體現的特點:
1、整體把握,抓主線: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教學環節中老師設計的'導言、問題、引讀等都不能偏離文章的主線,文章的情感主線很清晰、明朗。陳老師沿主線引、沿主線導、學生很自然地沿主線學,沿主線思,沿主線悟。達到學有目標,學有重點。如導言中教師圍繞臺灣青年無私為大陸患白血病的青年奉獻骨髓的動人故事,為血脈相連的兩岸人民架起一座生命橋為主線創設情景,老師以感動為切入點讓學生自由讀文,劃出感動的地方,讀一讀你的感動,和同桌說一說你為什么感動,學生匯報時,由詞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理解和感悟都圍繞文章情感主線進行。老師引領學生入情入境的讀,逐漸深入的讀,文章采用各種形式的讀,指名讀、自由讀、齊讀、老師引讀、范讀等培養學生的語感。這一讀的環節也是圍繞文章情感主線進行的。如:“在這場災難中,病床上的青年沒有受傷,他的家人是否平安無事,目前還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著希望,期待著他的骨髓。”老師通過放地震錄象,讓學生想象這位臺灣青年家人可能遭遇的困境。理解臺灣青年不僅是自己冒著生命危險,連親人的安危也不顧的高尚情懷,以悟促讀,讀悟結合。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做到了有體驗的讀,傳情達意的讀。
2、抓字眼,重擴展:
語文閱讀既要培養學生走進文本研讀的本領又要培養學生走出文本拓展的能力。文本是死東西,它只有經過學生的理解、接受、反思后才能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文本才有生命,也只有這樣的閱讀才能開啟學生的心智。如理解“輾轉”一詞,學生先自己找到“輾轉”所在的句子,反復誦讀理解,并聯系這個句子的上下文。同時,教師引領學生依照文本擴展,再理解。醫生首先會從哪些人中去尋找適合的骨髓?最后在哪里找到了骨髓?學生隨著老師指明的方向,反饋:醫生在小錢的家人中找──整個杭州找──浙江省內找──找遍中國大陸,最后在中國的臺灣同胞中找到了。老師總結;剛才大家尋找的這個艱難歷程就是“輾轉”的意思。就這樣理解“輾轉”水到渠成。同時讓學生感悟到了尋找適合移植的骨髓困難重重。這個環節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智慧。
3、搭建想象平臺,落實寫話:
在這堂課中,陳老師為了讓學生讀懂捐獻,感悟愛心,在交流“在這場災難中,病床上的青年沒有受傷,他的家人是否平安無事,目前還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著希望,期待著他的骨髓。”這個重點句后。老師激情配樂朗誦第二自然段,創設情境:“在大地震過后,在劇烈的余震中,這位青年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心想:……教師動情含情的音樂,學生的“個性想象”在語文課堂的寫話中盡情地流淌。
從教學設計和教學細節上課看出陳教師的教風樸實,不設花架子,語文功底扎實,潛心研究文本。正向崔巒老師說的“教學的最高境界是真實,樸實,扎實,要真真切切地做到“三實”,達到簡見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
五年級語文《橋》評課稿 篇12
《穿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通過一個個片段的截取,表達了海峽兩岸割不斷的血脈親情。
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達到和諧完美的統一。這節課中,高老師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體現思想感情。
1、情景創設,激情導趣:課堂中注重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圖片、錄音等教學設備營造氛圍,通過觀看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公路斷裂、一片廢墟等圖片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地震的危害,引導學生對余震中仍堅持抽取骨髓的.李博士和青年人的關注,入情入境生情;通過緊張的畫外音,配以流程圖,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李博士十幾個小時辛苦奔波、跋山涉水為了海峽彼岸的錢暢,進而更進一步地感受到這種血脈親情以及李博士的高尚品質。
2、注重感悟,以讀悟情:朱熹曾說:“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語文學習中“讀”是一個不可替代的手段。
在高老師的帶領下,以多種形式的讀來感悟文本。配樂朗讀,以語言烘托渲染氣氛,將學生帶入課堂;重點突破時,高老師巧妙地利用師生接讀的方法,將地震的危險與他們在地震中的做法進行對比,連續三句,讓情感遞升,三次朗讀,兩次感悟,悟后再讀,讀中感悟,讓學生的感情達到高潮,自然地明白到從臺灣青年身軀中涓涓流出的生命之泉的來之不易,為后文了解生命橋的含義埋下鋪墊。
3、抓住矛盾,發揮想象:在對教學重點“理解臺灣青年和李博士的高尚品格”的處理中,將天崩地裂的現實環境與他們的從容表現相對比,又將青年神清氣定的表現與其內心的萬千思緒相對比,利用這樣看似矛盾的對立,巧妙地運用了本課的句式“也許……但是……”讓學生發揮想象,說一說“李博士莊嚴地站著,他想:也許但是;青年人靜靜地躺著,他想:也許但是。”讓學生在這一系列的矛盾中感受到他們的勇敢、負責、有愛心,水到渠成。
五年級語文《橋》評課稿 篇13
課堂上,學生、老師、文本之間的交流碰撞,習老師擺正自己了的位置,適當提示,巧妙點撥,精要總結,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引導學生當演員,當課堂的'主角。學生們去自己尋找答案,去思考,去分析、歸納,能使學生自始至終處于被肯定和被激勵中。
習老師緊扣教學重難點展開教學。“隔岸觀火”是語文學習一大弊端,學生融入不到學習環境中去,課文的重難點自然就難以體會。習老師在教學中巧妙設計,讓學生改變角色,走進文本,從閱讀者到當事者,設身處地的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在學生真情傾訴后,教師深情地總結,既水到渠成地點明了主題,又升華了中心,可謂一箭雙雕。
從教學技能上看,習老師有較強的駕馭課堂和教材的能力。如教學重難點的把握,教學難點的分解,課堂教學組織、調節等。印象最深刻的是,習老師在教學中時時流露出的濃濃的情感,深深地牽引著每位在座的同學。
當然,習老師這節課,也存在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
1.個別教學點上,還需要打磨,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解內容和訓練語言的層面,還要強調情感訓練,強調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品味語言、體驗情感,力求觸動心靈,引起共鳴,受到強烈感染。
2.課后拓展練習,給小小說寫結尾,教師可以不需要出示預設的內容,這樣可能會限制學生自由想象和發揮。
五年級語文《橋》評課稿 篇14
我聽了葉扶芳老師執教的《橋》受益匪淺,《橋》是五下語文第四單元的內容,對于五年級學生來說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感悟作品的人物形象是較為常見的,這為課堂能更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生情感的教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這一課的重點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令人感動的地方,感悟老共產黨員無私無畏、不徇私情、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體會課文表達上的特點。這一堂課中有以下幾個亮點,是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1、情景創設,感受山洪可怕
課一開始,葉老師就播放《山洪暴發》的視頻,給學生帶來了鮮明的視覺沖擊,讓他們深切感受到山洪的可怕,為下文的理解洪水瘋狂的魔鬼形象打下了基礎。
2、感悟形象,學習寫作手法
在分析老漢臨危不懼的形象時,葉老師給出了兩段話(一段是課文中老漢說的`話,一段是教師自己擴充的老漢的話),讓學生比較哪一句好?讓學生學會體會到“人物的語言要結合當時的環境”;還有后面葉老師也提及到“‘老漢與小伙子是父子’放在最后是為了設置懸念”,這樣就涉及到了寫作的部分,很好。
3、以讀促悟,感悟人物高大
閱讀課的教學,不是老師灌輸式的教會學生知道人物有這么一個形象,而是要讓學生自己慢慢體會到怎么會有如此高大的一個人物。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葉老師的課也體現了閱讀課中書聲瑯瑯的場面,通過默讀,自由讀,小組讀,男女讀,在讀中促學,在學中促悟。如果能在指導學生情感朗讀的時候更明確些,那效果可能會更好。
當然,每一節課都很難做到“踏雪無痕”,多多少少會留下一些遺憾。以下的幾個觀點,很不成熟,純屬“一家之言”,現提出來與老師們共同商榷。
1、課前的走動會不會過于頻繁呢?
上課伊始,老師就在臺前拿著話筒頻繁的來回,這個學生好了坐下,老師又跑到那邊的學生那把話筒遞過去,這樣的走動會不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感覺為什么老有個身影在前面不停的晃動呢?
2、“父子”關系的引導會不會過于混雜了?“父子”關系應該是最能體現老漢大功無私的形象,但葉老師在這層神秘面紗的揭開上面,并沒有起到文章設置懸念而產生恍然大悟的那種感覺,并不是學生層層感知出來的,而是老師在教學中講出來的,這樣子的做法會不會對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一些磨損作用呢?
3、在體現黨員身份的邏輯上會不會有點牽強了?課文當中沒有明顯提及到老汗是黨員,但只要我們明眼人抓住課文當中出現的他是村里的“黨支部書記”這幾個詞語就能知道他本身就是個黨員,但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這樣的一種角色是不是應該涉及到呢?要不我們從哪知道他是真正的黨員呢?
以上僅是我個人的一些粗淺看法,還請各位同仁指正批評。
五年級語文《橋》評課稿 篇15
聽了李老師執教的《橋》受益匪淺。李老師這整堂課的構思非常完整,清晰。課堂無可挑剔,顯示出教師對教材、課堂與學生的良好把握。這一堂課中有以下幾個亮點,是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一、扎實有效的自主學習
老師指導學生運用比一比的方法,通過比較閱讀感悟;同時讓學生聯系生活,體會作者用詞,語言的`形象生動和恰到好處。比如,在“潑”,“倒”等語言的感悟上,老師通過讓學生比較來感受洪水爆發前的雨之大。
二、情景創設,感受山洪可怕
李老師播放《山洪暴發》的視頻,給學生帶來了鮮明的視覺沖擊,由此引領學生深切感受到山洪的可怕,為下文的理解洪水瘋狂的魔鬼形象打下了基礎。再比如,李老師抓住“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橋擁去。提問:“你想,一個村莊的人,在危急之下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橋擁去,會發生什么事?”由此,讓學生去感受人們的驚慌奔跑、混亂無序的場面。在這堂課教學中,李老師擅長于用言語去創設情景,帶領學生展開語言聯想與想象。
三、少講多練、以讀促悟。
課堂中,李老師做到以讀來品味文章的內涵,培養學生讀書能力,讓學生個別讀,齊讀,帶著理解、感受讀,不同層次的朗讀,讀出山洪的咆哮,肆虐。讓學生真正進入課文情境,使學生與作者、文本達到情感上的共鳴。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李老師的課也體現了閱讀課中書聲瑯瑯的場面,通過默讀,自由讀,小組讀,男女讀,在讀中促學,在學中促悟。
總的來說,李老師這種把閱讀教學看成了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以讀為本,于讀中感悟,讀中入情,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教學方法很值得我學習。
五年級語文《橋》評課稿 篇16
李老師的課,每一次都能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昨天,聽了李老師教學的《橋》一課,有以下幾點感觸:
一、教學每一環節都圍繞“橋”展開。從開始的“回顧課文中的橋”到“直奔有形之橋”再到“探索無形之橋”、“感悟生命之橋”,每一個大環節,小環節都圍繞橋進行,并點出了“黨支部書記就像一座橋”,這樣的設計既巧妙又合理,同時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走進人物內心。特別是小練習“父親從隊伍里揪出兒子,說兒子啊”,“兒子瞪了父親一眼,說父親啊”,等不僅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更深的理解,感悟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說話能力。
三、教師注重對學生的朗讀訓練。對比句子讀、三個感嘆句的多次讀、理解讀、教師抓住了重點字、詞、句來引導學生如何正確的朗讀,不僅朗讀的多,而且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非常值得我學習。
五年級語文《橋》評課稿 篇17
《新課程標準》提出課堂教學要落實“三維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彬縣教研室去年出臺了以“五個控制參數”(學生學習的興奮度、學生個體參與率、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課堂練習的量、度、序,學習目標的達成度)為評價依據的新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兩種要求同時交集在了教學目標達成這一重點。對于語文課堂教學來說,三維目標的達成度越高,說明教學越是有效,乃至高效。城關小學劉花娟同志在“彬縣小學高效課堂‘說——講——評’活動中為全縣教師示范的《橋》的課堂教學,有效地將兩種評價標準巧妙結合,夯實了教學過程,促使三維目標高效達成。下面筆者具體對此課做一點評。
一、將主動權還給學生,實現教師角色轉變
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的教要服務于學生的學。學生永遠是學習的主人。《橋》的執教者設計教學時既研究教材,更研究學生。整個教學過程中凸顯了學生這個主體,學生通過自主讀文,找出了描寫洪水的句子,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反復讀悟,逐漸感受到了洪水肆虐,勢不可當,村民處在萬分危急的情勢之下。接著又層層深入,在學習老支書“疏導撤離”“以身殉職”內容時,繼續放手讓學生自讀,圈點劃寫,把最受感動的句子劃出來,寫上自己的體會。抓住老支書的神態、語言和動作描寫的句子,讓學生在讀、說、思中逐步感受到了老支書無私無畏、心存大愛、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質。整個過程中,教師只是個引導者、點撥者、組織者和促進者角色。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二、狠抓語言文字訓練,落實知識技能目標
語文學科的性質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橋》的執教者緊緊圍繞“工具性”這一特點,教學過程中將語言文字訓練落到了實處,知識與能力的.目標高效達成。一是知識目標達成度高。先后讓學生理解“咆哮”、“狂奔而來”、“勢不可當”“一座山” “擁戴” “清瘦” “鞠躬盡瘁”等詞語意思,體會三個感嘆號的用法,找出描寫人物動作的詞“沖、揪、喊”和比喻句、擬人句,對“橋”的含義以及很多句子的理解層層深入,將知識目標扎實落實。二是技能目標達成度高。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技能訓練目標。教學中學生聽老師講,聽別人讀、說,自己讀、說、寫,尤其對讀和寫進行了重錘敲擊。多種形式讀文,讀句子,讀段落,引讀、個別讀、集體讀,默讀,大聲朗讀等,學生先后兩次當堂書寫,寫了自己的感受和體會。有效訓練了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技能。總之,本課教學語言文字訓練扎實到位,知識與技能目標高效達成,語文真正姓“語”了。
三、適時滲透學習方法,達成過程方法目標
新課程強調知識與技能掌握,更重視其形成的過程與方法。因此,“過程與方法”也成為一項重要教學目標。一是教師施教過程中,通過組織、點撥、引導、講解、提問、播放課件、煽情,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情緒氛圍中達到了思維的碰撞,不知不覺受到了情感熏陶,心靈的震撼,價值觀的提升。二是學生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感悟到了“沉下心來,走進去讀書。” “抓住重點詞句” “多讀感悟”“不動筆墨不讀書”“讀寫結合”等讀書的方法,逐步養成了邊讀邊思考的良好習慣。過程與方法目標高效達成。
四、教材處理新穎獨到,情感目標達成度高
“胸中有丘壑,高屋來建瓴。”促使教學目標高效達成,首先教師自己要有整體把握教材的水平和能力。教材處理恰到好處,教學效果即會事半功倍。《橋》的執教者這一點上做的很好。將教材做了整體把握,然后按情節變化分成兩部分,即“洪水肆虐,情勢危急”和“老支書疏散撤離,以身殉職”,從背景渲染到主人公出場,為后邊主人公形象的逐漸高大做了鋪墊;第二部分處理由“疏導撤離—— 以身殉職——祭奠英靈——深情贊橋,使學生經歷了對老支書由“陌生——熟悉——敬佩——懷念”的情感旅程,與文本的作者談歌、與獲救的村民達到了情感上的共鳴,尤其是課件悲情音樂的播放誘發了學生潛在的情愫,使學生情緒達到了高潮。此時無聲勝有聲。此時此刻,學生產生了不吐不快的欲望,教師適時導寫:“把你最想說的話先寫下來,再交流給大家。”“以讀促寫,讀寫結合”得以實現。價值觀目標水到渠成。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橋》的課堂教學,學生學習情緒高漲,參與率高,課堂練習穿插在各個環節之中,量、度、序把握適當,夯實了教學過程,高效達成了三維目標,仍然存在自主學習放手不夠大膽的問題。這是目前小學教學存在的普遍現象。如何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將成為課堂教學今后繼續努力的方向。
五年級語文《橋》評課稿 篇18
今天,聽了來自陜西寶雞的名師劉武宏老師完整的的兩課時的《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內心比較震撼,不禁產生疑惑:這樣的課高效?但是,孩子們精彩的'展示讓我們不得不折服。這一堂看似波瀾不驚,實則暗流涌動的課堂,令我們大開眼界,耳目一新。在第一課時里,大家期待已久的“精彩、熱鬧的課堂”并沒有出現,課堂靜悄悄的,除了劉老師偶爾的幾句提醒,孩子們的自學時間占去了大部分的課堂時間,會場不禁有些騷動。
但是,在接下來的第二課時的孩子們的展示交流中,我們欣喜地看到了孩子們的精彩呈現,當各種個性化的學習匯報單出示在屏幕上時,我相信,許多在場的老師驚訝的表情不亞于我。第一次完成學習單的孩子竟然能做得如此用心、如此出色,第一次的嘗試,便綻放出異樣的光芒!這,實在讓我們始料不及。可想而知,在老師長期的訓練下,孩子們會更精彩!由此,我不禁想起一句名言“給孩子一個舞臺,他們會還你一個驚喜。”也許,這種開放式的教學,才是真正把自主權還給孩子、高效的課堂!
五年級語文《橋》評課稿 篇19
4月17號,在陸老師的組織下,有幸連聽了由我們新教師中兩位優秀的同仁葉芙芳老師和陳鳳嫵老師分別執教的《橋》、《四個太陽》。兩位老師,一個是執教5年級,一個執教一年級,高低年級的課堂集中呈現,兩位老師的風格也是迥然不同,卻都讓我們大開眼界,學有收獲。這里我想著重來談談聽了葉芙芳老師執教的《橋》后的一些個人的學習體會。
葉老師的這整堂課的構思非常的完整、巧妙。雖然是新教師,課堂上展現出來的卻是她成熟、老練的一面,完全不見生澀,令人佩服,基本上課堂處理的無可挑剔,亮點多多,顯示出教師對教材、課堂與學生的良好把握。
一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堂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葉老師的課堂上,始終不忘帶動學生的情感,非常注重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比如正式導課之前,葉老師就播放了一段關于山洪災害的錄象,這真實可怕的山洪鏡頭馬上把學生,甚至聽課的老師都拉入了這種氛圍中。同時葉老師讓學生在滋生情感之后給他們充分表達的機會,談談自己的感受,非常巧妙的利用課前幾分鐘時間,營造了一種與課文相吻合的緊張氣氛,奠定了學生學習的情感基調。再如葉老師在后來教學中,兩次運用音樂渲染,這音樂選的也十分巧妙,不是普通的.背景音樂,一是山洪爆發時的聲音,二是溫柔凄婉的配樂,適時出示,恰當運用,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情緒,烘托氛圍,讓學生很快進入音樂中的情境,讀有味,說有情。
二對話文本,以情育情
本堂課的又一大亮點,就是在整個過程中,我們都能感受到葉老師把閱讀教學看成了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以讀為本,于讀中感悟,讀中入情,引領學生走進文本。
比如在交流描寫洪水的句子這個環節中,葉老師請學生劃出句子后指名交流后談對洪水的感受,學生說是“兇猛的,危急人民生命安全的……”接下來葉老師就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接觸這些文字,在練讀中體會洪水的兇猛,并通過個別展示讀,開火車讀,齊讀等方式交流讀,學生在各種形式的讀中一次又一次的接觸文本。這時我想學生對這洪水的認識以不僅是開始時那段錄象所帶來的,而是他們自己在與文本的次次對話中所帶來的體驗,文字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在朗讀中滋育了學生的情感,讓他們讀的入情。同時教師又利用自己的情感,投入的導讀,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在師生配合讀中,再次激發學生情感,讓學生讀得聲情并茂。
三抓詞品句,讀中升情
本堂課還是一堂充滿語文味的課堂,是扎扎實實的語文課堂。教師抓詞品句,做得十分到位。在這里,還要講的是葉老師提問設計也很有效,利用幾個大的問題去統領整堂課的教學。然后又把解決這些大問題的途徑,回歸到閱讀,落實到具體的句子,詞語的品讀中去。比如葉老師抓住“老漢是個怎樣的人?”這一大問題,讓學生劃出句子,讀讀說說。并抓句幾個重點的句子,以及其中重點的詞語,引領學生深
【五年級語文《橋》評課稿】相關文章:
生命橋評課稿08-10
五年級語文《橋》評課稿(精選10篇)08-02
五年級語文《橋》評課稿(通用8篇)10-09
《橋》評課稿(精選14篇)10-24
《橋》評課稿(精選17篇)11-28
《橋》評課稿(精選18篇)10-11
小學語文《橋》評課稿范文(通用10篇)10-18
生命橋評課稿9篇10-21
《橋》評課稿(通用18篇)10-03
《橋》評課稿(通用16篇)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