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評課稿
《三峽》評課稿1
反思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極其重要。今天就對《三峽》一文談談教后反思。
文言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考中也占有一定的分數比重,其中有關《三峽》的知識考點涉及多為掌握①注音;②解釋;③翻譯;④回答問題。
反思一、注音。 我們的學生對拼音這塊掌握的很差,對于闕()、漱()、屬()曦(),很多同學都把前三個做錯。que寫成xue、shu寫成su,明顯q和x、sh和s不分、zhu寫成shu。文言文教學中,是要有生字新詞出現,由于時間關系,往往不能做到每一環節都很熟透,而部分學生對于字音的攻克較為吃力,無奈之舉只能要求學生摘抄,多讀多背,進行牢固掌握。
反思二、解釋。 對文中個別字的注釋,本來是易掌握的,只要課上老師講解,學生做筆記或參考文中的注解,再課下自習,完全可以自行解決。但課文中也會涉及一詞多義.使動用法或名詞作動詞.古今異義等多種特殊情況。因此就要求學生針對一詞多義就要分析所在不同句子中有什么不同含義。比如“絕”字解釋。自此掌握主要就在于教師講解,課下注釋和學生認真聽講相互配合,才能準確把握。
反思三、翻譯。 第一課時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梳理課文大意,文言文教學學生最感枯燥的往往是疏通文意環節,對于基礎相對較弱的學生更甚。若老師指定學生翻譯,要么啞口無言,要么不動腦筋拿著參考書照念;若以老師串講為主,學生便無所事事,亦不愿主動記筆記。對于這一問題,在教學中,可以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課下注釋翻譯,然后各小組在質疑相關的字詞句,教師加以點撥,設置此環節的目的就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最好要求把重點翻譯的句子抄寫,加深印象。如: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②清榮峻茂,良多趣味。等……
反思四、回答問題。 本文從不同的季節對“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景象做了描寫。理會文章先寫山,后寫水,寫水分,著重讓學生體會“夏水暴漲,湍急”“春冬水落潭清,風景秀麗”“秋寒猿嘯,氣氛凄涼蕭殺”的奇異景象;不同季節應多讀成誦,只有多讀才能理解深刻,光靠老師傳授,沒有多少個學生能記憶猶新,到復習時還是要依靠老師。我覺得傳授他們知識的同時更應該教會他們怎樣去學習,只有對文言文有了學習上的眉目,才能產生興趣,學習上也輕松,不至于很快忘卻,復習時候甚是陌生,難度自然加大。
《三峽》評課稿2
今天聆聽《三峽》。厲老師基本功好,字正腔圓,上課從容,對教材總有自己獨到的處理,常令人耳目一新。
厲益老師試圖以朗讀指導為突破口,通過聽讀、自讀、小組讀、朗讀設計、朗讀比賽,以朗讀為主線,在朗讀中理解字詞、內容、情感。這是本課的創意與亮色,需要很大的勇氣與實力。如果朗讀指導得當,充分激發參與朗讀設計的熱情,通過朗讀比賽把本節課推向高潮;朗讀與理解緊密結合,在朗讀中理解字詞、內容、情感;這無疑是一節好課。
可能是時間倉促,學生參與的熱情與激情沒有充分激發,在朗讀設計這一環節遇到了很大障礙,花了不少時間,也沒有見到朗讀指導的實效。再加上作為文言文即要落實字詞又要理解內容還要朗讀指導,內容多,任務重,厲益老師沒有做好相應的取舍。
本人認為厲益老師不妨大膽些,把正音和解釋融入到朗讀指導中,大膽取舍,不使環節繁多,以朗讀為主線,推陳出新,使本課中心突出。另外,學生朗讀設計難度不小,在學生一時難以領會時,教師應有充分準備,不妨示范設計一段。
《三峽》評課稿3
12月11日下午,我到**中學聽了兩堂課,屬于同題異構研討課,課題是酈道元寫的《三峽》,收獲頗豐。
第一堂課是##學校姚**上的,姚老師年輕漂亮,文學素養高,儼然像個舞臺演員,說話輕聲細語,溫婉柔情,學生上她的課一定是如坐春風,感染力極強。整體課教學設計大膽取舍教材,有詳有略,以文學鑒賞為主要教學內容,不時融入一些文學欣賞諸如“優美”、“偉大”之類的美學詞匯,讓好生受益匪淺。不足之處在于,課件制作太隨意,問題設計幾乎沒有,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面太小,只是偶爾一兩個發言。那些中下水平的學生整堂課可能不知所云,有些文學欣賞的教學內容實在深奧。這樣的教法,要是讓孩子去參加考試,成績一定不理想。在我看來,教學設計要考慮學情和考試要求。姚老師還很年輕,要走的路還很長很長,要悟出教書不全等于讀書,還需要長期的歷練。
第二堂課是%%中學鄭**老師上的,整堂課內容豐富,思路清楚,重點突出,難點突破。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考察,鄭老師的教學態度和教學經驗、教學功底都是一流的,表現在備課時四處查找與“三峽”相關的文章諸如余秋雨的《三峽》、劉白羽的《長江三日》,拿來與學生分享并跟酈道元的《三峽》比較、媲美,表現在用文學欣賞性質的線索貫穿教學全程。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很注意提醒學生及時做好筆記以積累有用的知識,這有益于學生提高語文素養,并能考出高分。布置作業時要求學生閱讀余秋雨和劉白羽的文章,感覺她的課渾然一體,像是在寫一篇文章,無懈可擊。
我為什么說鄭**老師上課像寫作呢?
首先老師上課的思路早已胸有成竹。導入新課后,老師從朗讀入手,第一步從“韻之《三峽》”開始,提示孩子古文朗讀的重要性,即要讀出《三峽》的意蘊。從文章的四字短句到對偶句和四字句,無不貫穿關于停頓方面的提醒。第二步板書為“意之《三峽》”,提醒學生文字例外的絕妙意境在哪里,從實境到虛境,再到心境。第三步是“情之《三峽》”,重點放在理解作者對三峽描寫中流露出來的感情。這三步曲本身切合文學欣賞的客觀規律,同時也能喚起孩子的審美體驗的興趣。從這看出鄭老師的文學理論功底之深厚,值得同行們效仿。這三個教學環節由淺如深,一環扣一環,步步深入,符合學生認識活動的客觀規律。第四步是“夢回《三峽》”,將學生的'思路拉回到總結全文旨意、總結這堂課的教學重點上來。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重視與課文內容相關內容的聯系,重視孩子知識視野的拓展與延伸,這樣,他們不僅學到課內知識,也了解了三峽領域的的更多知識,如此融會貫通,能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對幫助孩子寫好作文起到引領的作用。一節課下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具體而頻繁,于是,學生的思維和動手能力都受到實踐性很強的訓練,情感、態度到價值觀也地到一定程度的熏陶,是很值得聽課老師們點贊的優秀課啊!
第三、老師態度親和,穿著樸實大方,師生感情融洽、配合默契餓,心理距離很小,加上教學語言簡潔且講解到位,并用手勢輔助并敦促學生,在各個層面能給學生做好示范,足以大面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本課的難點主要集中在對文章情感的理解上,老師能跟劉白羽和余秋雨寫三峽的情感進行比較,然后才告訴孩子說:酈道元寫《三峽》,是根據前人的文章寫成的,他壓根兒就沒到過三峽,這讓學生恍然大悟,原來讀懂一篇文章,一定要“知人論世而讀文”,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讀懂了本文的感情,也學到了閱讀和寫作方面的知識。
對文學欣賞能力相對稚嫩的初中生來說,老師創設如此美妙的課堂氛圍是恰到好處的。這些孩子真是幸福,期末要取得優秀的語文成績,絕對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