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加法運算定律》小學生評課稿(通用19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評課稿,通過評課,可以把教學活動的有關信息及時提供給師生,以便調節教學活動,使之始終目的明確、方向正確、方法得當、行之有效。我們該怎么去寫評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加法運算定律》小學生評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加法運算定律》小學生評課稿 篇1
今天,尹老師為我們展示了一節以培養學生思考力為主的課:《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在這節課上,注重情感體驗是一特色。教學中老師注意引導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數學,在做數學中感悟數學,讓學生經歷了“觀察猜想——舉例驗證——得出結論”的學習過程,獲取規律,實現了運算律從概念到運用的認識飛躍,讓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另外,在創設情境時,根據學生的特點引用成語故事“朝三暮四”,這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探究知識,為后面的學習做好了鋪墊。通過教師提問:是不是所有的等式都有這樣的規律呢?來引出學生獲取知識的興趣。然后通過:這樣的等式無窮無盡,在這里肯定有著某種規律,大家想知道嗎?這個問題激發出學生對定律的探究欲望。
還有就是這節課的層次很分明,特別是練習題的設計,循序漸進,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練習中找到自我。第一層次,給出等式讓學生來說運用了哪種運算定律,使學生即時運用掌握的知識。第二層次,安排變式練習,進一步鞏固加法的交換律引出了加法結合律。第三層次,簡便計算,使學生體會所學知識在實際算式中的應用,并將兩種定律結合,使知識進一步提升。
總之,這節課是值得學習的一節課。
《加法運算定律》小學生評課稿 篇2
今天張老師執教的《加法運算律》這節課。張老師的課總的來說條理比較清晰,課堂師生互動有趣,學生的積極性很高。
本節課張老師能以合理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伊始出示例題讓學生列式解答,學生自然而然會有28+17和17+28這兩種算式,張老師因勢利導,引導學生觀察兩道算式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通過比較很快發現兩道算式的加數相同,位置交換,結果也相同。這時張老師巧妙地把兩道算式用等號連接。這時有個小細節張老師擦去了原來的計算結果,再改成“=”,這里是否能換個方式,將原來的結果板書時寫在算式的下方,當學生發現它們的結果相同時,直接劃上等號是否更合適?(另外老師板書時等號最好也要用直尺,給學生做好示范)
張老師在講授加法交換律時,引導學生通過模仿例題的.等式舉例,并且在舉例的基礎上讓學生把具體的算式抽象成用圖形、符號或語言描述來表達,既充分體現了數學學習的本質,又能讓學生在自主的探索中總結出要學習的新知,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不過,當學生用□+△=△+□時,張老師又引導學生說“你們說說方框表示什么三角表示什么”學生這時似乎沒能聽懂老師的問題,所以出現了一些答非所問的情況,轉了幾個彎,最后老師只得自己說出來。其實張老師的本意是希望學生能說出表示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如果我們換個方式問“在加法算式中,我們把它們叫作什么?”估計學生應該能明白。
《加法運算定律》小學生評課稿 篇3
今天,在聽了賈老師的《加法的運算定律》一課后,使我受益良多,現將聽課后的反思總結為以下三點: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數學的學習緊密聯系生活,既能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藏在生活之中,又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價值觀,還能有效激發興趣,變枯燥的學習為有意義的學習。在“加法的運算定律”教學一開始,賈老師創設了騎車旅行的具體問題情境,就達到了這一目的。
二、多途徑思考,發現計算規律
問題情境的'創設是思維活動開展的條件,多途徑思考是規律發現的保證。賈老師引導、鼓勵學生從不同的思維角度分析,提出列式計算的幾種方法。然后,引導觀察比較、發現幾個算式之間存在的關系,最后引導學生舉例驗證,把特殊的數學現象推廣到普遍的數學實事,從而歸納出加法的幾個運算定律。加法運算定律的發現,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由簡到繁、有特殊到一般,學生在列式、計算、觀察、比較、驗證中理解和掌握了定律并形成共識。
三、注重說理,加深理解
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多說是應用知識的有效方式,更是理解鞏固知識的一種有效途徑。新知的學習和練習中,賈老師始終把學生的說放在重要位置。有效促進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有效地培養了學生數學語言的組織與表達能力。同時,讓學生在說中促進信息的傳遞,達到互教、互學、互幫的目的。
《加法運算定律》小學生評課稿 篇4
今天聽了3節《加法運算律》的課,感受頗深。三位老師教學風格各具特色。
顧老師的課環環相扣,扎實有效。先引導學生探索加法交換律,通過提問列出算式,觀察分析算式特點,從而提出猜想,舉例驗證。接著通過研學單,讓學生探索加法結合律,得出加法結合律的特點。在整個過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顧老師在教學加法結合律時,讓學生用不同的算式表示跳繩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為了清楚的展示加法結合律的特點,老師希望得出(28+17)+23和28+(17+23),可是,后面一個算式很少有學生會在17+23上加括號,只會把17+23放到前面去加,顧老師機智地說:“如果改變它們的位置,可以怎樣寫?”這樣,一下就得到了28+(17+23)。整堂課,環環相扣,深入淺出,扎實有效。
馬老師突破傳統的教學思路,先教學加法結合律,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列出的算式,找出算式的特點,從而推出猜想:無論怎樣交換三個數的位置,和不變。進而通過舉例驗證算式的特點,從而得出結論:三個數相加,無論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為了讓學生記住算式的這一規律,馬老師還和學生做起了手指游戲,一方面,有助于學生記住加法結合律,另一方面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課堂中學到知識。整堂課,馬老師關注學法的滲透:觀察分析—推出猜想—舉例驗證—得出結論。在此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加法交換律,也就水到渠成了。
袁老師的課,風趣,幽默, 給學生營造了一個寬松的課堂環境,具體表現在:
。1)上課起立,學生的凳子噼啪響,袁老師幽默地說:“沒事,就當凳子在為我們鼓掌。”
。2)一位學生再舉加法結合律的例子時,出現了小數7.65,可是這個孩子在讀小數時,讀成了七點六點五,其他孩子都在笑,孩子表現出了尷尬,但袁老師卻幽默地說:“沒事,說不定,在不久的將來,這種數字有用呢!”這樣的一句話,不僅為這個孩子化解了尷尬,同時還鼓勵了那些有想法但不太敢發言的'同學,讓他們明白,有想法大膽地說出來,就算說錯也沒有關系,老師會補充的。從而為孩子們營造了一個寬松、和諧的課堂環境,孩子們是相當喜歡的。
其次,袁老師在課堂上引導得很到位,
(1)在舉加法交換律的例子進行驗證時,前兩個孩子都舉了整數的例子,袁老師想要讓孩子舉出分數、小數的例子,引導說:“這兩個同學都和袁老師一樣,舉的是整數的例子,還有不一樣的嗎?”簡單精煉的反問,讓學生一下子想到了舉分數或小數的例子。(
2)在講到加法結合律時,讓學生通過算一算,看圓圈里能否填上等號時,袁老師說:“怎么?不高興算了?為什么?”一句反問,一下引導孩子找到等號左右兩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從而發現加法結合律的特點。
總之,三堂課各具特色,值得我去學習。
《加法運算定律》小學生評課稿 篇5
計算教學是當今數學教學的基本點,也是一個難點。許多人在做著艱苦而有意義的工作,努力探索一條計算教學的新路子。在計算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能夠正確、合理地計算,還要能夠靈活地掌握計算方法。在明晰算理的基礎上,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關注學生主動探索計算方法的思維過程,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已成為我們的一線教師貫徹新課標理念,探索時下計算課教學的行動指南。聽了我校陶執教的《加法運算定律的運用》讓我感悟很深刻,對我的啟發很大。
陶在教學中利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促使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得知算法多樣化。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他們有權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方法。在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中,《數學課程標準》特別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本節課,陶@#打破了以往課堂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并充分發揮小組長的作用。組長為組內同學分工,組織他們獨立操作、合作交流。通過交流,學生感受到:同是一道題,計算方法卻多種多樣。我對學生不同的算法、不同的`思維方式,及時給予肯定,并尊重他們的選擇。學生通過交流,體會出哪種算法更適合自已。在課堂上,學生在匯報小組討論結果時,大多數學生都說”我們小組有兩種算法”,“我們小組的另一種做法”等。這就證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已經初步形成了合作的意識。
但我個人認為一節新授課,完成的習題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習題要有針對性、和代表性,如在拓展練習時,把本節課學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利用交換律、結合律完成兩三道習題。比如:115+132+118+85=
學生只有通過仔細觀察才能發現哪兩個數結合在一起,才能使計算簡便。這樣既不耽擱很多時間,又很好地培養了學生靈活掌握知識的能力。
總之,整節課的教學,學生學得還是很深動,教師教得也很輕松,能夠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的新課程理念,學生是快樂的,學習是有價值的。
《加法運算定律》小學生評課稿 篇6
新學期剛一開學,為了幫助新教師能夠更快更好的理解學校教學理念,熟悉我校新課改的課堂模式,第一輪的磨課今天正式開始了。今天上午的第一節課聽的是趙珊老師的《進位加法》,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兩位數加兩位數的不進位筆算方法,即對位和計算順序,并能正確計算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本節課趙老師由課件例題引入算式,用課件演示小棒進行擺一擺的方法,再說算法;從而突破重點個位滿十怎么辦和十位上是幾個數相加的這個兩問題,使學生初步知道了兩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然后在“做一做”過程中達到新的`認識高度。而且趙教師有意識去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在練習過程中,讓學生自己發現錯誤并改正,有利于幫助其他同學不免重復同樣的錯誤。
下面是我對本節課的幾點看法:
1、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還要加強訓練。如果在擺小棒的環節中不單純是課件演示,而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親自動手擺一擺,將10根小棒捆成一捆,湊成1個十,在動手操作中體會“進位”的含義。
2、教師要有意識的體現算法多樣化。這節課只要求正確計算得數并不難,但是要求學生又快又準地用最恰當的方法計算卻不是件容易的事。計算有口算、擺小棒、撥計數器還有用豎式解決的方法。對于相同的問題,解決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應該激勵和引導孩子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
3、高效課堂需要緊湊的環節。趙老師在這節課的設計是下了不少功夫,但在復習導入和新授環節上所占時間比較多,學生練習的時間較少,內容上還可安排的更緊湊些,題目可再多樣些。使課堂真正的成為高效課堂。
《加法運算定律》小學生評課稿 篇7
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中,個位上的數相加滿十如何向十位進位的問題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雖然學生有了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的基礎。但仍有部分學生不是很清楚。為了進一步突破進位的難點,在教學中毛老師設計了先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再計算這一環節,通過先動手體驗后講解的過程,讓學生先自己找出好的計算方法,再進行進一步的驗證,學生的印象比較深刻。有了這一滿十進一的發現和理解,這時學生再進行筆算練習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時,大部分學生都能注意進位。特別是為了學生更好掌握進位加,毛老師組織學生討論是先從個位加起還是從十位加起比較方便?通過討論交流,讓學生明顯感受到從個位加起的優越性。加深學生的進位加的理解。從老師在下面巡視情況來看,孩子們計算基本上都對了。個別孩子沒加上進位的1,毛老師請孩子說說算理是怎樣的,強調進位的小1不要忘了寫和加進去。
這節課毛老師還善于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在練習中展現學生的'一些漏進位、忘記加進位1或個位不滿十就進位的種種情況,讓學生自己發現來改正。另外老師還注重了對孩子的行為習慣的培養,特別是在注重孩子傾聽,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上課時一個學生發言其他學生從不知認真聽,到認真傾聽,注重從這一方面來對孩子的培養,再有及時對孩子的評價。孩子們在老師的鼓勵下學習興趣非常濃厚。
《加法運算定律》小學生評課稿 篇8
x老師的《20以內進位加法的整理和復習》這節課。20以內進位加法是學習多位數四則計算的基礎,是進一步學習數學必備的基本功之一。因此這部分內容是本學期一個重要學習內容。《20以內進位加法的整理和復習》這節課是對20以內進位加法學完后進行的一堂整理與提高的課。教學主要的目標是:首先鞏固學生對湊十法的理解和運用,能正確、熟練地計算20以內的進位加法;其次,引入了進位加法表,根據學生的能力,引導他們發現“列”與“行”里的規律,培養學生的分析推斷能力。
1、創設愉悅和諧的學習情境。
人的認識活動和情感是緊密相聯的,創設和諧、民主的學習情境,師生之間的情感交融,能促成學生高昂的學習情緒。因此,x老師在整個教學中均精心設計一個個帶有誘導性的游戲情境——以學生闖關為主線的各種情境,讓學生始終處在一種欲罷不能的境地,為進入每個新的學習情境奠定基礎,使教學活動在知識、情感兩條主線相互作用、相互促進著得以完成。
2、透現代化數學思想,培養學生數學能力。
學生的數學能力是在學習數學的生活中表現出來和發展起來的。x老師在本節課的`設計中,重視結合教材內容,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愉快地領悟出一些“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引導他們通過“算、投、分、說、舉”等教學活動,調動各種感官參與學習,使學生在動中思,在動中學,在動中發現,在動中歸納。
3、在探索合作的過程中,學習知識。
x老師把本節課的教學環節設計為讓學生動手操作整理的過程,每個四人小組一套算式卡片,在合作中,根據你發現的規律來把這些算式排排隊。我認為,如果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已經能夠說出為什么這么排的時候,其實已經發現了規律。如果給學生一個現成的表格,或者根據規律來把表格補充完整,這樣就是把學生的思維框住了。而x老師的設計正是將學生的思維充分活躍起來,沒有將學生的思維框住,敢于這樣嘗試的老師是好老師。不過在后面的發現規律中,沒有引導充分,以至于要使學生更具體地從加法表中豎著看、橫看著、斜著看的不同角度去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出計算規律,在掌握規律的基礎上運用規律去簡縮計算過程,達到提高學生計算的準確性和速度的提高,這一目標沒有很好地達成。
整節課的知識點整理算完整,且學生積極性算高,但我覺得上課的時候沒讓學生很好的總結比較記憶方法,還有學生只顧自己發言,卻不能耐心聽其他同學的發言,對學生的聽課習慣有待提高。
《加法運算定律》小學生評課稿 篇9
老師教得快樂,學生學得快樂,小朋友們在輕松愉快的環境里,掌握了扎實的數學知識,下面就談談我印象深刻的幾點:
一、在情境中感悟加法含義。
對低年級學生,《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引導學生數一數有幾個小朋友在干什么。當學生能看著圖說出圖的意思后,幫助學生用數學語言來表達:原來有3個小朋友在澆花,又來了2個小朋友,現在一共有5個小朋友。在老師的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并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整個新課內容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情境,運用講故事、做游戲、手勢演示等各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5以內的加法》很多孩子在幼兒園就學過,有基礎,如何在“孩子進來前和出去的時候是不是有了變化”,葉瀾說,在一節課中,學生的學習首先必須是有意義的。初步的意義是學生學到了新的知識;進一步是鍛煉了能力;往前發展是在這個過程中有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產生進一步學習的強烈要求;再發展一步,是他越來越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學生才會學到新東西。這節課中學生既感悟到了加法的含義,又產生用加法計算的需求。給我的感覺是這個過程中有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產生進一步學習的強烈要求。
二、加強口算,鼓勵算法多樣化。
在進行計算的時候,首先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啟發學生用多種方法思考,找出不同的方法,盡最大可能地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來。5以內的加法計算的基礎是認識了數和數的合成,5以內的加法計算又是以后學習加、減法計算和解決加、減實際問題最基礎的知識。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不急于將最優化的方法介紹給學生,而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找找不同的方法,既保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拓寬了思路,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最后得出2和3合成5,所以3+2=5。解決問題的時候,又讓學生利用剛剛學的加法,充分體驗加法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三、在游戲中拓展、深化。
游戲是學生最樂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一種有效手段。老師設計了算一算、畫一畫、說一說和送信等多種形式的練習活動,既注重實效,又對練習的層次作了科學的安排,能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更加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1、一節課不應該完全是預先設計好的,在課堂中應有教師和學生情感、智慧、思維和精力的投入,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是一個變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生成,當課堂上出現不是自己預設的情況,教師有教學機智,隨機應變的能力。
2、認真做好教材解讀,準確把握學生,樹立良好的目標意識是實現有效課堂的首要條件。做到正確解讀教材,是教師練內功的一個重要方面,“功夫在詩外”。我們要盡量做到三讀三解,一讀一解教材藍本,作自主思考探索;再讀再解教材分析和教學設計,作深一層的輔助學習與思考;三讀三解課程標準和教學理論,理論指導教學實踐。以學定教,根據兒童的.生活經驗、認知規律和年齡特點,設計教學,實施教學。更要特別重視課堂教學的生成狀態,解讀學生的意圖,臨場修改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從備課到上課,設計和施教都要有良好的目標意識,目標制定切忌急功近利,好大求全。目標要細化、具體化。教學是一個連續漸進的過程,要在長遠規劃目標的前提下,腳踏實地實現近期目標。
3、致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是實現有效課堂的有力保障。數學教學首先是一種教育,小學生需要更多的養成教育。學生在經歷數學知識生成,體驗數學思想和方法的過程中,要持之以恒地滲透數學學習習慣的教育。觀察習慣,思考習慣,乃至心算習慣,草稿習慣等等,不是一兩堂課或一兩段時間學生就會養成的,不厭其煩的引導,長期的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才會和學生的身體成長融合為一體,成長為學生良好的素質。先“想——說——做”再在教師引導,同伴互助的基礎上更深入地“想——說——做”,這就在培養學生的思維習慣
《加法運算定律》小學生評課稿 篇10
加法結合律是在前面學習加法交換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這節課上莊老師通過復習舊知引入新課,并對于加法交換律的特點予以了強調:位置交換。在新知的學習過程中,通過觀察三個等式的特點,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規律,并運用規律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亮點:
1.教學語言簡練,問題指向性強。在發現加法結合律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在計算中什么變了,什么沒變?目的是讓學生發現計算的順序發生變化,從而更好地辨析與加法交換律的特點。
2.教學過程清晰條理,環環相扣。在教學中,從復習引入、學習新知、鞏固練習到全課總結,教學時間分配合理,給與了學生充分的.動腦思考、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的時間和空間。
建議:
1.要仔細揣摩新舊教材的編排思路,思考新教材為什么以解決問題的形式出現,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優點,做到立足教材、立足課堂、立足學生去審視本節課的教學。
2.對于帶有小括號的算式應如何讀,還是要回歸正確的語言表述上,與文字題相對應,做好知識的銜接,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語言來表述加減乘除運算。
3.學生對于步驟多一步認為不簡便,教師應引導學生說明原因,指出問題的所在。
4.對于用字母表示加法結合律,要理解教材為什么先用符號表示,再用字母表示的意圖,還是要在讀懂教材上再下一些功夫。
《加法運算定律》小學生評課稿 篇11
聽了施老師執教的《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這堂課,使我受益匪淺,課如其人,施老師的課樸實、實在,她對教學環節的設計,教材的處理,精煉的教學語言,從容淡定的教態等許多方面,都是值得我借鑒和學習的地方,下面我就這堂課談一些自己的感受。
這堂課在教學方法上諸老師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自己探索、合作交流獲得小數加減法的筆算方法。因此在教學上體現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緊密聯系生活,創設問題情境。
施老師借助整數教學運用遷移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的`知識,讓學生計算,運用遷移的讓舊知識順理成章地引入小數加減法,使學生以最佳狀態進入解決問題的活動,主動探索小數加減法的筆算方法。在鞏固練習環節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習,學生更能體會出學習小數加減法計算的意義,感受數學的價值。
第二,教師大膽放手,學生自主探索
由于學生已有整數加減法計算的基礎,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一知識經驗促使學生根據已有經驗去解決問題,嘗試小數加減法的豎式寫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同時,通過師生、生生間的交流活動將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總結出小數加減法筆算的一般方法,進一步理解列豎式時小數點對齊的道理。
第三,重視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前提是,使學生逐漸形成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良好習慣。教學時充分利用主題圖,為學生提供各種素材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空間。
總之,整節課教學目標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得到有效落實,教學環節完整有序,層次清晰,師生互動和諧,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加法運算定律》小學生評課稿 篇12
《萬以內加法》的教學,是學生學習了兩位數加減兩位數口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起著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
本節課是一堂計算教學課,李宏老師根據數學新課標的基本理念,能精心設計教學的'各個環節。主要體現在下面幾點: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李老師根據課本的素材進行合理地設計,李老師根據學生喜愛的動物東北虎、丹頂鶴、蜥蜴、青蛙四種動物圖,并出示中國部分動物種數統計表,為學生創設了一連串的問題情境,用動物提問題,“中國特有的鳥類和爬行類類一共多少種?”“鳥類比爬行類多多少種?”等問題,學生都提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
教學例題時,李老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先出示不進位的271+122=,再出示進位的271+31=,重點指導滿十向前一位進一。筆算過程師指導學生說:如271+31=先把相同數位對齊,再從個為加起;個位上1加1得2,在個位下面寫2;十位上3加7得10,,十位滿十向百位進1,再加進上來的1得3,得數是302。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能完整回答。
三、練習設計具有針對性,設計的標題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從而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
建議:老師應重指導,引領學生在探究中去發現計算方法。
《加法運算定律》小學生評課稿 篇13
最近有幸聽了英老師的《得數是6、7的加法》一節課,下面我就談談我印象深刻的幾點:
1、課堂語言富有激勵性。
英老師的語言相當精彩、生動。每次學生回答不出來的時候,英老師都給予一定的鼓勵,如:再好好想想;噢,是這樣的;你現在明白了嗎?……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就上來了,上課也就敢于發言了,課堂生機勃勃。
2、讓學生自主參與課堂活動,達到教學目的。
英老師在教學例題時,讓學生自己看圖說意后讓學生自己提問再讓別的學生來解答;讓同桌互說1表示什么意思?5表示什么意思?1+5表示什么意思;在齊讀1+5=6和5+1=6后提問:你從中發現了什么?讓學生同桌間討論,學生既參與進來,課堂紀律又得到了保證;還有每當學生回答問題后,都給予一定的評價,如:你真聰明,你真棒……,這樣即使沒有回答問題的學生也想參與到學習中來了,上課教學面也廣泛了。
3、課堂教學有層次感。
英老師在教學中,讓學生經歷一個從易到難的過程,逐步掌握重點和難點。從例題入手,教會學生一般的得數是6和7加法,然后以練習鞏固得數是6和7的加法,最后以開放題,□+□=6和□+□=7結束,并且在教學前者時是讓學生自己說,沒有提出要求,在教學后者時要求學生按次序說出全部.
一堂課上,我經?梢钥吹綄W生們高高舉起的小手,學生學得開心,老師同樣也開心,一舉兩得。
但是在最后的練習部分,教師似乎說的有點含糊,沒有清晰講清。
隨后又聽了姜雪萍老師的一節課,又有了完全不一樣的思路:
課的開始進行了6和7的分成與合成的練習,能讓舊知識成為新內容學習的基礎。錢老師以植樹勞動導入本課新授教學,引導學生從圖片中獲取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又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畫面,從而根據不同的圖意列出相對應的'加法算式,使學生認識到5+1=6、1+5=6這兩個算式都表示把5個和1個合起來或把1個和5個合起來,都可以算出“一共有q多少人”。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兩部分合起來。
“試一試”通過由青椒紅椒合成的一幅圖,引導學生學習計算相應的兩道得數是7的加法算式,進一步體會相應的兩道加法算式之間的聯系。
“想想做做”通過讓學生看圖片、獨立思考等練習方式,幫助學生鞏固得數是6、7的加法算式。完成“想想做做”1,2兩題,學生已初步學會由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數推想出相應的另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數,從而培養初步的思維能力。在前面的鋪墊基礎上,孩子們能夠直接反映出加號前后交換位置,得數不變。接著錢老師設計了一些鞏固練習?匆坏浪闶剑瑢W生說另一道算式的得數,學生對成組記憶掌握較好。我覺得姜老師的課生動有趣很受學生的喜愛。
《加法運算定律》小學生評課稿 篇14
《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法》。幾節課聽下來,我感覺有以下幾方面的內容需要值得自己反思和借鑒。
1、情境的創設由生活中的乘車問題導入。數學源于生活,抓住這一點,讓學生處境生情,以乘車情境作為導入,讓學生感知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同桌的交流,尋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與途徑。由于學生的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很顯然提出的乘車方法也就很多。情境的導入,為學習新知做好了鋪墊。
2、探索新知由乘車方案入手,讓學生嘗試發現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對于解決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的計算方法,學生在一年級已經學習了口算的方法、擺小棒的方法等多種方法進行計算。在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中,課堂上孩子們基本上應用了口算的方法,也有孩子用了列豎式的方法進行了計算,針對孩子的做題方法,只是讓孩子展示了口算的算理。對于筆算,指了一名學生進行了板演,此時讓孩子認真觀察孩子的筆算方法和過程,并且讓板書的學生說了自己計算的過程。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豎式的.寫法也是一種模式,學生的第一感覺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學豎式的寫法時,老師們都在黑板上進行了板演,讓孩子們接觸模式般的印象。
3、展示交流根據板書的豎式,但對于如何計算,老師們把這個問題交給了孩子。先讓學生同桌之間交流算法,然后學生展示,在展示的時候,有的學生從個位算起,有的學生從十位算起,對于這些豎式的計算方法,老師并沒有提示孩子非得從個位加起不行,而是給學生留有了下一步學習進位加法的計算空間。
4、鞏固練習以基本的筆算開始,加深學生對于本節課的認識,同時提高了學生對筆算算理的理解。
由此,反思自己的課堂,感覺還存在著一些不足和值得自己反思的地方,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大膽放手讓學生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之中,把學生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
《加法運算定律》小學生評課稿 篇15
趙老師的教學準備都很充分,環節設計合理、過程銜接過渡自然,引導及時,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融洽,互動充分,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努力實踐了生活化的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理想。
下面簡單說一下聽課后的體會和收獲:
優點:
1、引導學生在經歷發現信息整理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9加幾、8加幾的計算。
2、倡導算法多樣化,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思考和選擇。注重及時反饋,了解學生學習情況。
3、注重了算法的優化。
4、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效果好。
5、教師的問題引領到位,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對學生的學習能夠及時進行評價,激勵性評價較多。
6、教師的板書引領直觀,富有指導性,重點突出。直觀,導向性強。
7、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很及時。
8、學生的主體性強,計算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9、練習設計題型比較豐富,圈一圈、算一算,看圖計算,看誰算得快,題量充分。
建議:
1、練習設計若增加解決生活化得問題,效果更好。
2、稍加強主板書的突出,導向性更強。
《加法運算定律》小學生評課稿 篇16
5以內的加法這節課的知識基礎是5以內數的分與合。整個教學過程圍繞說圖意提問題列式說式子的意思這樣一個環節進行,在這個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初步的數學意識,教學效果比較好。
聽后有三點體會:
一、教師體現了很好的.示范性
集中體現在教師板書時每一個等號都是用直尺畫的,每一個數,每一個文字都很工整、規范地書寫,在這樣老師的影響下,學生的作業肯定規范。
二、凸顯分與合的思想
加法的含義來自于分與合的思想。在教學開始時,以幾組變式的分與合作為基礎,鋪墊讓學生初步感受今天我們要用分與合來解決新問題。教學中突出+的含義,凸顯分與合的思想。
三、用好教材的練習,體現練習的層次性
教材在練習設計上體現了很強的層次性:試一試想想做做畫一畫再填得數等。安排得很細:像小兔采蘑菇的圖,編者讓學生填的都有所變化,第一題是填第二個加數與得數,第二題是填第一個加數與得數,第三天是要填兩個加數與和。肖老師設計的看誰說得多更是拓展了學生的思維,進一步凸顯分與合的思想。
建議:
跳出說圖意提問題列式說式子的意思的循序的環節,靈活組織教學。教學試一試時學生已經直接說出了算式,沒關系,寫出來再說式子的意思。
小兔采蘑菇,這題用的好,除了讓學生計算外,還對算式進行觀察、比較,找特點。因為三張圖其實是一個連續的情境,肖老師也注意到了,所以在解決完第一個以后老師用一個問題過渡到第二題:現在籃子里有幾個蘑菇?學生沒有反應過來,作了引導學生才明白。如果課件能把第一題的那個蘑菇放到籃子里,這樣把三題串聯起來,整個題目就更具完整性。
《加法運算定律》小學生評課稿 篇17
今天在高一幻師(1)班,聽了倪xx上的一節《7.1.2向量的加法》的數學公開課,聽完感想頗多。下面就我個人談談對倪玲玲老師這節課的看法不成熟看法,如有不妥的地方請大家多多諒解。
一、從教學基本功來看,倪老師雖然是一個教齡未滿三年的新教師,但她的教學基本功是非常扎實的。教學中,倪教師的語言生動準確,板書工整規范,課堂調控能力強,教學富有條理,PPT課件做的漂亮,演示過程有條有理。
二、從教材處理來看,倪老師對于教材的處理還欠缺火候,不敢大膽嘗試教學改革,這可能是新教師的通病。我們中職的學生數學基礎普遍差,所以我們教師備教案時要從學生的學情來考慮,最好把學生當做什么都不懂的學生來教。事實上,我們中職學生沒有幾個數學基礎好的,很多學生會因為一節或兩節課聽不懂數學課,而喪失了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倪老師的這節課,從引入看,設置的情境問題起點比較高,問的是“船從碼頭出發,先向東行駛20公里,再向北行駛20公里,請問船的位置在哪?”。這個問題跟后面的講解的例題內容大致相同,結果倪老師一提問,所有學生都蒙住了,課堂一下沉悶下來,還好倪老師教學機智比較好,馬上轉移話題打破冷場,從另一個角度作引導。在講解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則時,倪老師一再強調三角形加法法則要注意“首尾相接首尾連”,但還是沒有把向量相加的方向指向講清楚,確切的說“兩個向量連接相加,它的方向由向量最初的起點指向向量最后的終點”。另外,在講解兩個向量求和作圖之前,最好能把向量相等的定義事先復習下,這樣可以這個內容的學習作鋪墊。
三、從課堂的動態生成來看,這節課的師生互動性不強,課堂問題形式單一。課堂問題大都采用教師提問,學生群答形式,不利于開發學生學習的潛力與發覺學生學習中存在哪些問題。如果課堂中,能穿插個別提問或其它形式的教學方式,可能對活躍課堂氛圍會更好,課堂教學可能會更有效。
四、從教學評價機制來看,這節課還缺少對學生的評價性語言。對學生來說,教師的一個中肯的評價,都是對學生的鼓勵,F代的教學要求我們,每上一節課都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體驗成功的喜悅。對于這方面,我們可能都不夠重視,今后要多改觀。
《加法運算定律》小學生評課稿 篇18
學生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就接觸過加法的驗算和口算等方面的知識,對此有較多的感性認識,這是學習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基礎。教材有意識地讓學生運用已有經驗,經歷運算規律的發現過程,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初步感受運算的規律,發現規律。在合作與交流中對運算律地認識由感性逐步發展到理性,合理地構建知識。
課程標準提出“讓學生經歷有效地探索過程”。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激勵學生動眼、動手、動口、動腦積極探究問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觀察猜想——舉例驗證——得出結論”這一數學學習全過程。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開知識寶庫地金鑰匙。下面就周老師的本堂課說幾點本人膚淺的看法:
1、“情景”使學習充滿興趣
本節課周老師把自己的體重和兩個學生的`體重聯系起來開始進入新課,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為學生進行教學活動創設了良好的氛圍。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為后面的探究學習做好了鋪墊。通過教師提問:這樣的等式你還能舉些例子嗎?來引出學生獲取知識的興趣。然后通過:這樣的等式無窮無盡,在這里肯定有著某種規律,大家想知道嗎?這個問題激發出學生對定律的探究欲望。
2、“體驗”使學習充滿樂趣
在學習加法結合律之前,周老師出示:(29+103)+88 29+(103+88)兩道習題,先觀察再計算,為新知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教學中周老師激活了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始終處于主動探索知識的最佳狀態,促使學生對原有知識進行更新、深化、超越。教學設計中注意引導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數學,在做數學中感悟數學,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舉例驗證——得出結論”這一學習過程,得出規律,實現了運算律的抽象內化運用的認識飛躍,同時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3、“練習”使學習充滿情趣
為了讓學生鞏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周老師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練習內容,按不同層次,循序漸進地安排學生進行適量的練習。
第一層次,靈活運用,找出三道題的簡便方法并計算。使學生即時運用掌握的知識。
第二層次,精彩演習吃水果。吃香蕉表示用了加法交換率,吃蘋果表示用了加法結合率。這樣新穎的計算設計,既進一步鞏固了加法的交換律而且引導出了加法結合律。,又把學生帶入了無窮的樂趣中去。
第三層次,找朋友,也就是找哪兩個數相加的和湊成整百數,使學生體會運用加法結合率,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節課使學生在單一到綜合、由簡單應用到靈活應用的練習過程中掌握了本節課的基本知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思想。
總之,本堂課,教學思路清晰,教師教態自然,教法多樣、有效,周教師真正成為學生良好學習環境的創設者、自主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學生學習興趣的催化劑。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知識,陶冶情操,為學生終生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提出本人的一點不成熟的建議,在學生出題交換做的時候,下面的學生只是看著上面的學生做,我覺得對“關注每一位學生”這個問題還要加強。
《加法運算定律》小學生評課稿 篇19
從課的整體結構看,符合新課程改革要求,創設情境,明確目標;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交流展示,檢測評價。把課堂盡可能的還給學生,學習效果好,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關注學生成長,既是教學,更是教育。
教學一開始,巧妙運用課本資料節約用水,引出教學情境,并讓學生提出與節約相關的問題的嘗試解決,學生學習興趣高,學習效果好。使學生感到不是在學習加法,而是在解決身邊的'節約問題,不要老師提醒,學生也會倍加小心,一絲不茍,因為學生感到有用,有用才能有趣嗎。更重要的是通過計算解決問題,節約用水的教育會刻骨銘心。
二、關注細節,細節決定成敗。
做題的規范性、答題時什么地方寫“答”,交流語言的規范等都要及時指導。
本節課雖然把課堂還給學生,但是還是沒有真正放手,放得還不夠開。學生探究學習的目標還不夠具體明確,缺乏可操作性。
雖然本節課教學內容比較簡單,是在已學會的兩位數加法的基礎上進行的,但是,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掌握三位數加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準確計算。因此,是否設以下問題引導學生學習、交流、展示。
478+254的計算方法是xx。
計算時注意xx。
如果要檢查計算是否正確,驗算方法是xx。
只要這三個問題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能夠人人弄清楚,并在交流展示中內化為自己的經驗表達出來,三位數加法的計算方法在學生頭腦中已經一清二楚,然后讓學生練習展示,交流經驗,最后檢測評價,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以上觀點,只是自己的個人想法,望大家批評指導。
【《加法運算定律》小學生評課稿】相關文章:
《加法運算定律的應用》評課稿03-02
加法運算定律的運用 評課稿02-16
《整數加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評課稿05-20
加法運算律的評課稿11-06
加法運算律評課稿03-10
《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的評課稿11-07
《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評課稿08-21
《冪的運算》評課稿11-12
《冪運算》評課稿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