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和小樹》評課稿
一、給學生一個情趣激發的課堂
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7至8歲的兒童持續集中注意只有20分鐘,而小學一節課是40分鐘,課堂上學生常常走神,容易幵小差。這就需要老師精心設計教學環節,不斷地用新鮮事物吸引孩子。兩位老師在這點上都做得非常出色,采用了多種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探究的欲望。學生學得興趣盎然、意氣奮發。
1、媒體激趣,營造多彩的課堂:
對形象的偏愛是兒童的天性。在課堂上,兩位老師很好地利用了多媒體,使原本單一、平白的課堂變得“彩色、立體”,使課堂充滿了生氣,這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情不自禁地愛上語文。
像陳老師把小樹作為一個有靈性,一個活生生的生命帶到了學生面前,看著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的小樹,看著爺爺給小樹空上暖和的衣服,小樹笑了,其實孩子的心也在隨小樹歡笑。再看劉老師,她創設了一個小樹不斷成長的過程,看春天小樹發芽,樹葉回家,夏天小樹枝繁葉茂,學生像親眼看到小樹成長一樣,很有親切感。在撿落葉中復習生字,在知了的嘈雜聲中回憶夏天的熱,從而感受老爺爺在大樹綠蔭下的怡然自得等。陳老師把課文編作兒歌,做做課中操,得到了休息,又擴充了知識。復習生字時,創設種小樹的情境,滲透愛綠、護綠教育。她們整堂課是一個大情境,每一個環節是一個小情境,老師是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在情境中去感悟、去活動,去創造。
2、語言激趣,閃耀人性的關輝:
兩位老師的語言很有兒童化,閃耀人性的光輝。新課標指出語文緼涵著豐富的人文性。語文課堂是一個老師、學生、課本之間多維交叉,相互作用的對話網絡。她們編織的這個網絡折射著人生的光輝。她們活化了教材,付于了教材以生命。陳老師導入時,讓學生與老爺爺打聲招呼,充滿了人情味,讓學生帶著一份關切走近文本。劉老師讓學生進行角色換位,想想小樹會怎么想,老爺爺會怎么想,學生說得很好,“小樹和爺爺是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從而讓學生體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老師的語言非常親切,非常真誠,他們真誠地敞亮自己,彼此欣賞,相互悅納,學生感受自由、尊重和理解,這種人文關懷使課堂處處充滿溫情。
二、給學生一個促進發展的課堂
1、在生活中學語文:
新課標提倡“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眱和膶W習,大多必須以其生活體驗為基礎,我們應該把學生從封閉的學校小課堂走向開放的社會大課堂。語言文字對于學生來說是抽象的,兩位老師這點做得很好,他們活化了插圖,充分利用課文插圖,讓學生看看圖,讀讀文,讀讀文,看看圖,聯系生活實際說一說,,這樣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
“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就更加證明了這一點。陳老師在復習生字時,讓學生想想你在哪里看到過或用到過這些字。讓學生到生活中去找這些字,學生說得很好,“我在和爺爺說話的時候要用到爺。”“我在開門、開窗的時候要用到開!边@樣不但鞏固了所學的生字,更在生活中運用了這些生字。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嘗到了發現的喜悅、識字的快樂。孩子們也在這尋找、記憶、交流中得到了發展。
2、關注學生地可能性反應:
在新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遵循學生發展的需要和狀況來設計課堂教學,而不是請學生按事先設計好的`教學過程參與學習,教師的“教”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教師更多地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可能反應,并思考相應的對策,改變“只見教材不見學生”的備課方式。
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有生命的活力,有發展的潛能,在對話時,會發生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有意或無意。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教師就應具備一定的應變性,根據學生的回答,再聯系自己的教案,隨時調整,隨時整理,讓課堂教學真正地活起來,讓學生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這點對教師的要求非常高,如陳老師在復習生字,認識偏旁“人”字頭的時候,大部分同學都說是“入”,這時老師若能馬上隨機出示“人”和“入”進行比較,學生就會自己發現,這肯定比教師直接說效果更好。如劉老師,年輕比較緊張,急于把自己準備好的優美的語言展示給學生,展示給聽課的老師,而忽略了來自學生的精彩回答,有些過渡語設計得太長,太繁瑣,不夠簡練、明白。
教學是一門令人永遠有遺憾的藝術,沒有完美的課堂,但我們有能力減少遺憾,爭取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