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和小樹》的優質評課稿
《爺爺和小樹》是一篇極富童趣的課文。課文以孩子的口吻講述了爺爺和小樹之間的事,其中蘊涵了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教育因素。黃老師的教學設計本著“尊重學生的學習起點,年齡及心理特點”的原則,通過不同方式創設情境,不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力求本課的教與學在情境中互動、生成和發展。聽了黃老師的課后,我的感觸很多,她的教學設計有以下特點:
一、寓教于樂,趣味識字
在學詞識字部分,教師通過利用形象的圖片,自然的情景以及適當的小游戲,引導學生識詞識字。一年級的'小朋友,識字時往往會出現“假會”現象,一起讀時會,自己讀時不會,課文里會讀,單認不會讀。張老師在本環節設計了多方式、多層次的認讀方法,循序漸進,既使學生掌握了要認的字及偏旁,也適當的滲透了一些識字方法,為日后自主識字創造條件。
二、回歸常態,當教必教
《課程標準》提出:要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張老師在課堂上力求自己的教學回歸常態,該導則導,當教必教。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認識、朗讀句子尤其是長句子是個難點。教參中也明確地指出:低年級閱讀教學最重要的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要重視指導朗讀,遇到長句子和不容易讀好的地方,教師要發揮示范作用。張老師在指導學生讀“冬天到了,爺爺給小樹穿上了暖和的衣裳”一句時,用了一種最簡單、樸素的畫線的方法教小朋友連詞成句的讀。
此處訓練真實樸實,學習效果明顯。這樣教,也滲透了學法指導,學生再讀長句子時,就不會有問題了。“在讀正確、通順的基礎上,最好能讀出感情來”,這也是教參中提出的具體的要求,因此,張老師在指導學生將這個長句子讀正確、通順后,又在“暖和的衣裳”和“不冷了”兩處,適時地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學生也能通過自己的朗讀,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三、源于教材,適當拓展
本課教材雖內容淺顯,但蘊含著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教育因素。因此,教師在課中拍手歌和課尾歌曲的設計上,都選取了與本課教材密切相關的內容。潛移默化的培養了學生愛護花草樹木的意識,引導學生懂得,人與大自然萬物是朋友,應和諧相處!
另外,張老師在課堂上也能時刻關注學生,較為適宜的進行一些課堂常規訓練;也能抓住一些細微處,進行聽說訓練,引導學生積累詞語,認識事物。這對于剛入學不到兩個月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