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二年級數學《有余數的除法》評課稿范文(通用17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可能需要進行評課稿編寫工作,評課有利于信息的及時反饋、評價與調控,調動教師教育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們應該怎么寫評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二年級數學《有余數的除法》評課稿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二年級數學《有余數的除法》評課稿 1
今天,我聽了王艷紅老師的一節《有余數的除法》課,使我受益匪淺,感觸頗。王老師在課堂上的大方和穩重以及良好的課堂組織能力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要感謝王老師為這節課所付出的辛勤勞動。
首先說教材,《有余數的除法》這部分的內容是《表內除法》的延伸和擴展,兩部分內容互相聯系,具有互補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同時也是今后繼續學習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必須學好。這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初步理解有余數的除法意義,掌握有余數除法的橫豎式寫法。
我認為王老師在這節課上有以下亮點:
1、王教師教態親切自然,語言有親和力,基本功扎實,隨機應變能力強。這是王老師的一貫作風,能與學生打成一片,很快將學生引入課堂,為學生創造一種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當學生回答不出例1和例2有什么不同點時,王老師再巧然點撥,學生便豁然開朗。
2、王老師用手指游戲設置懸念引入課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聯系生活實際,同時讓學生主動參入到課堂中來。
3、王老師大膽對教材進行重組,在把握教材知識點的情況下,靈活處理教材內容。王老師不是直接講解例2,而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做,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再講。
4、王老師充分利用了學生的好奇心,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來引導他們去探索和合作研究。這樣做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研究和探索的機會,也使學生的能力得到培養。王老師從現實出發,從學生熟悉的擺小棒入手,明確擺小棒是有余下的小棒,從而引入一個新的數——余數,學生通過擺小棒的方式理解余數的意義,這樣的設計更貼近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學生的積極性有很大提高。
5、王老師精心的教學設計給了學生很大的自由空間,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達到復習舊知,引入新課的目的,做到了“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在活動中做數學”,我認為這樣的設計更新穎。傳統的教學方法都是老師講,學生聽,而王老師卻是在講臺上邊講邊板書豎式,而學生也再講臺下面邊聽邊列豎式,這樣能加深學生對新授的印象。這也是我今天最大的收獲。
課堂永遠是我們探索的陣地,再完美的課堂都有缺陷,下面我就談談我個人的一些看法:
1、整節課雖然知識連貫,條理清楚,重難點突出,但時間有一點緊湊,如能以改錯或判斷的形式,出一些鞏固題,讓學生觀察余數和除數的關系時,為下節課打基礎,來加深學生的印象,這樣就更完美了。
2、在教學有余數除法的橫式和豎式的寫法時,教師應該多強調商、余數以及算式所表示的意義,和“最多能擺幾,”這樣直接關系到以后試商時最大能上幾,因為試商時商和除數相乘的積要小于被除數并且最接近被除數,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算式所表示的意義的理解。
最后我要感謝王老師為了這一堂課所付出的努力,感謝她給我們學校的教研帶來耳目一新的一課,帶給我們收獲!
二年級數學《有余數的除法》評課稿 2
聽了劉老師執教的《有余數的除法》一課,覺得劉老師在課堂上能充分考慮到學生學習的起點,她從學生熟悉的等分的事實開始來構建有余數的除法算式,并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發現分了以后還會有多出來的數,在此時劉老師讓學生嘗試用算式來表示。由于在分的過程中出現了多出來的這種情況,學生迫切想知道這樣的題目該用什么算式來表示。劉老師在學生最需要的時候把算式出示在黑板上,學生印象深刻。同時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根據劉老師的教學說以下幾點:
一、復習引入,簡單明了
在進入本節課學習前,劉老師能根據三年級學生的特點,從除法豎式的寫法上(特別強調商的寫法),比較直觀的引出有余數的除法,為學習新知做好了準備。
二、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合作探究。
本節課劉老師給予學生較大的自由空間,先讓學生動手操作“用小棒幫助小朋友分23盆花,每5盆一組,可以分幾組?”,接著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請學生分別說一說分的過程,明確余數的產生的.意義,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通過讓學生介紹她擺的過程,促使學生認識到活動的作用再讓學生觀察黑板上幾個算式中余數和除數,大膽猜測余數和除數的關系,然后分小組合作,用小棒根數繼續擺一個圖案,每一組擺一種,并寫出算式。在本次操作中,學生有效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學生在經歷、體驗、獲得的過程中,深刻體會了余數要比除
問題層層深入,讓學生很好的感受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總體來說,劉老師的課設計層次分明,語言簡潔、清晰,引導孩子說或讀書時,學生的語言清晰、干脆利索,語速適中,不拖腔,聽著很舒服。
其次,這節課的容量特別大,從整體來看,劉老師這節課的內容比較充實,她讓學生明白了有余數除法的由來及其寫法,并做了優化,再讓學生掌握了除法的豎式寫法及各個部分的關系,最后用練習進行了鞏固。是一堂較成功的課。
二年級數學《有余數的除法》評課稿 3
《有余數的除法》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拓展,同時也是多位數除以一位數除法的基礎和起點。本節課,楊老師是根據人教版數學課程標準。教學過程比較好的體現了新課改的教學模式,下面就談談我的認識和體會:
一、教學目標定位準確
本課時,是有余數除法的第一課時,教材主要讓學生認識余數、直觀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理解余數必須比除數小的內容。而楊老師深刻理解了教材內容安排的意圖,緊緊圍繞教材內容確定教學目標和實現教學目標。
二、創設了有助于學生學習的活動情境
在新課引入環節老師創設了,讓學生擺草莓的操作活動,楊老師親手制作的草莓圖片逼真,鮮嫩可口,學生一下子就來興趣了,自然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順利地引出了本節課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也較好地發揮了導向作用。在新知識的探究過程中,老師也注意創設融洽的課堂氣氛和有助于學生探究的活動情境,通過活動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的愿望。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根據楊老師的教學內容的設計,主要幫助學生建立余數的概念,初步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和知道余數必須比除數小。教學中,楊老師緊緊抓住余數的.意義和余數要比除數小的兩大內容,為全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新課教學和課堂練習都圍繞這兩大內容展開。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余數的意義和余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楊老師加強了直觀教學,充分利用擺草莓,用小棒擺正方形的學具操作活動,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確實感覺到平均分物體時,余數存在的客觀性和產生過程,如:讓學生用小棒擺正方形的過程中,讓學生親身體會到余數必須比除數小。
這節課感到非常遺憾的是,在時間上楊老師沒能把握好,在復習舊知期間太過細節化了,整堂課中老師講的太多,學生每次回答都要進行集體表揚,這些也是非常耽擱時間的。當楊老師正想進入理解余數和除數之間的關系環節時,時間到了,沒能達到預期目標。
二年級數學《有余數的除法》評課稿 4
聽了洪老師執教的《有余數的除法》一課,覺得洪老師在課堂上能充分考慮到學生學習的起點,她從學生熟悉的平均分的事實開始來構建有余數的除法算式,并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發現分了以后還會有多出來的數,在此時洪老師讓學生嘗試用算式來表示。由于在分的過程中出現了多出來的這種情況,學生迫切想知道這樣的題目該用什么算式來表示。洪老師在學生最需要的時候把算式出示在黑板上,學生印象深刻。同時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根據洪老師的教學說以下幾點:
一、復習引入,簡單明了
在進入本節課學習前,洪老師能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從分6個蘋果,每2個擺一盤,能擺幾盤?引出舊知沒余數的除法,再加一個蘋果,讓學生每兩個一盤,能擺幾盤?很自然直觀地引出有余數的除法,為學習新知做好了準備。
二、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合作探究
本節課洪老師給予學生較大的自由空間,先讓學生動手操作圈一圈“把7個蘋果每2個擺一盤,能擺幾盤?”,接著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請學生分別說一說分的過程,明確余數的產生的意義,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再通過讓學生小組合作,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促使學生認識到活動的作用,再讓學生在觀察表格中的幾個算式中余數和除數,大膽猜測余數和除數的關系,在本次操作中,學生有效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學生在經歷、體驗、獲得的過程中,深刻體會了余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從而驗證了剛才的猜測,教學難點迎刃而解。這樣的'教學不僅滿足了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心里需求,而且更為直觀的讓學生熟悉到本節課要學的新知點之一——余數,也就是分不完的數,剩下的數,不夠再分的數……規范的讀寫是學生今后學習的基礎,嘗試擺一擺、填一填、說一說后,出示“有余數除法豎式”的寫法,結合橫式和操作活動,在重點“理解除法豎式意義的”基礎上,觀察并逐步熟悉有余數除法豎式各部分的含義,這樣層層遞進,不斷強化了學生感觀表象,更加深了學生的感性熟悉,最后在互相交流、比較、分析中思考和歸納,逐步抽象出數學知識,形成正確的認知。
三、注重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數學只有和生活聯系起來,才能使學生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才能夠真正被激發,如此獲得的數學知識才有可能被真正用于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練習環節中,洪老師根據腳本53頁練習十二的三道題,提出了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基礎練習,用于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第二個問題對試商的方法做了滲透,第三個問題是一道開放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余數與除數的關系。這三個問題層層深入,讓學生很好的感受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總體來說,洪老師的課設計層次分明,語言簡潔、清晰,引導孩子說或讀書時,學生的語言清晰、干脆利索,語速適中,不拖腔,聽著很舒服。
其次,這節課的容量特別大,從整體來看,洪老師這節課的內容比較充實,她讓學生明白了有余數除法的由來及其寫法,并做了優化,再讓學生掌握了有余數除法的寫法及各個部分的關系,最后用練習進行了鞏固。是一堂較成功的課。
二年級數學《有余數的除法》評課稿 5
二年級李老師講的《有余數的除法》一課,有很多值得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
首先,課的設計層次分明,首尾呼應,有層次、有高度。老師的語言簡潔、清晰,引導孩子說劃或讀書時,學生的語言清晰、干脆利索,語速適中,不拖腔,聽著很舒服。
其次,這節課的容量特別大,除法的兩種分法,也就是除法的兩種意義:等分除、包含除都含在了里邊。兩種分法都演示,又有那么多物品需要分,那么多算式需要板書,最后總結出:生活中有余數的除數真多呀!這些內容李老師處理的都非常緊奏,學生理解的.也非常透徹,所以感覺學生學的還是非常好的,總體感覺不錯。
但是,當我遇到一個課的內容比較大時,怎樣進行才算高效!是做的充實才算高效,還是把教材中自主練習都進行了才算高效!我認為應考慮到本班學生的情況,如學生預習的情況,接受的情況等。如果學生預習的好,學生接受能力強,可以進行完。如果情況不是這樣,可以把教材分開來進行,分兩課時完成也未嘗不可。
另外,李老師說“余數為什么要比除數小”,學生理解不是太透徹。我想原因就出在:學生動手操作時,也就是分具體的物品時,分著分著(分過一輪兩輪后)無法繼續分了,老師應強調:為什么不能繼續分?因為剩下的不夠每份分一個,所以不能再分了,也就是余數要比除數小。每分一種物品都強調一次:為什么不能繼續分?讓學生心里明白:每份不夠分一個了,也就是余數要比除數小。
二年級數學《有余數的除法》評課稿 6
聽了劉老師執教的這節三年級的《有余數的除法》后,使我受益匪淺,感受頗深,現粗淺的談談自己聽后的收獲及所思。
1、在課堂教學中老師明確本課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結合教材、利用教材,承認教材是知識的載體,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識點的前提下靈活處理教材內容,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過程,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用分東西來引入,提出了開放性問題“由你擺,你想每組擺幾盆花?”從而滿足更多孩子內心的渴望和需求,孩子的學習熱情和愛好很輕易被激發起來,為后面的教學活動做好鋪墊,從而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標,呈獻給大家與眾不同的一課。
2、通過操作將余數概念教學直觀化。
余數的產生和意義理解是本節課的重點。《有余數除法》教材上是這樣設計的:“15盆花,每組擺5盆,可以擺幾組?”,先讓學生感知能夠平均分的現象,然后進而安排了:“有23盆花,為裝扮教室想把這些花平均分成5組,每組最多擺幾盆,還剩幾盆?”,讓學生體驗不能平均分的現象----余數的產生。劉老師教學這個環節中并不是讓學生憑空的去想、去算,而是通過用圓片代表花,讓學生去擺去操作,自己發現什么時候能平均分,什么時候不能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時候就產生了余數,余數就是平均分后剩下的數。教學過程中通過擺一擺學生人人動手操作,讓學生形象化得理解了余數概念,學生對余數的理解將會更加深刻。
3、學生的主體地位與教師的主導作用處理恰當。
在整過教學過程中教師們給予了學生較大的自由空間,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對問題進行猜測驗證等,學生大膽參與、積極思考,真正成了學習的主體。而教師的主導作用也是發揮得恰到好處,真正起到了一個引導者、促進者的作用。我想,正因為如此,學生的操作活動才能有條不紊。
在教學有余數除法的'橫式和豎式的寫法時,教師應該多強調商、余數以及算式所表示的意義,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算式所表示的意義的理解。豎式的學習中可以適當的滲透試商的方法和余數要比除數小的要求,為后面的教學做好準備。
二年級數學《有余數的除法》評課稿 7
李老師的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表內除法橫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通過教學,可為學習有余數的除法和除法筆算打下基礎。有余數的除法是在學生已經理解了除法的意義和表內除法豎式寫法的基礎上,通過讓學生分花的情境,在活動中體會到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把一些物體平均分后,還有余數的情況,并類推出有余數除法的豎式寫法,為學習多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打下基礎。
本節課的重難點在于除法豎式的書寫格式以及了解余數的概念并知道余數要比除數小。李老師本節課能夠抓住重難點,課前老師發給學生15張卡片,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不同的分組,產生不同的結果,從而產生余數的概念。這與學生的發展水平相銜接,將抽象化的知識具體化,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同時教師將除法豎式板演在黑板上,明確每部分的名稱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例題講解的很細致,并能根據現有水平進行提升。
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整堂課的內容過多致使課堂結構出現“前松后緊”的感覺,同時由于后面的時間的過緊,所以在比較除數和余數的關系時,一些同學不能清晰的找到其中的關系。
二年級數學《有余數的除法》評課稿 8
在本課中,老師創設情境,讓學生動手操作,建立表象,讓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和經驗,給學生提供思考空間。在初步嘗試后,再次例題操作,加深認識。通過一層層遞進認識后,引導學生自主探索余數和除數關系。這樣經過學生的觀察、操作、猜測、推理等活動,讓學生自己找到規律,解決問題。
在數學過程中,學生思維活躍,積極性高。在本課的教學中,讓學生從動手擺小棒的活動中,直觀感知。從課堂反饋的情況來看,教師一旦給學生提供了創造的空間,學生的想象力是十分豐富的,有的學生擺的是三角形,有的學生擺的是正方形,小金魚等。在此基礎上,通過讓學生說說他擺小棒的過程,促使學生認識到活動本身蘊涵的教學內容和數學模型之間建立聯系,緊接著結合學生用10根小棒擺三角形這個例子,讓學生嘗試列式計算,學生有擺的圖形為基礎,從課堂反饋的信息來看,學生實現了知識的主動建構。教師適時進行列豎式的'指導。
在教學余數和除數的關系時,先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然后繼續利用小棒,以4人小組為單位進行分小棒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思考:剩下的小棒數怎樣時,就還能再分。剩下的小棒數怎樣時,就不能再分。學生明確剩下的小棒數少于小朋友的人數時,就不能再分了。剩下的小棒數多于小朋友的人數時,就可以再分,直到剩下的小棒數少于小朋友的人數時,就不能再分了。學生運用不完全歸納法,概括并再次明確余數小于除數。
總之,整堂課下來效果較好,學生知識掌握的比較到位,并且學生有興趣,在思維上給了學生延伸的空間。
二年級數學《有余數的除法》評課稿 9
從王老師的《有余數的除法》試教課到校級公開課,一路聽下來,感覺王老師的課最大的特點是既秉承了良好的傳統,也融入了自己的創新之舉。
一、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課程資源
王老師依據自己所追求的,想要達到的目標,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選擇、組合、再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課伊始,王老師先用兩個小組的同學起立游戲展開,既是游戲又是初步讓學生感知了有余數,第一組兩個兩個起立,多出了一個小朋友,而第二組兩個兩個起立,小朋友剛剛好。接著新知教學用了“巧分草莓”的.情境開展,從認識有余數除法到理解余數與除數的關系,都很好地利用了草莓這個生活素材,讓學生分一分、擺一擺、理一理,這樣的設計更貼近生活,而且將知識化靜為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
二、注重開展自主學習,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間
在本節課中,有兩個環節提供給了學生探索空間,在理解有余數的除法意義時,讓學生把小棒當作草莓擺一擺,在擺的過程中讓學生感知為什么會有余數。第二環節是在探究余數與除數之間的關系時,讓學生通過擺小棒,四人小組共同探討,填寫表格(表格設計比較合理簡潔)。不過在理解有余數除法意義時,王老師是在沒有擺過小棒,還沒真正讓孩子們理解“分了以后余下來的必要性”之前,就讓學生匯報列算式,然后才讓孩子們擺小棒,要求:“結合小棒檢查算式”,我感覺知識呈現的跳躍性太大了,才導致學生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及如何書寫有余數除法有所欠缺。
三、課堂思考比較理性,語言簡潔有力
王老師的課可以說突出了很多值得我們秉承的傳統,要求學生有清晰的算理表述,環環緊扣的環節設計,以文字方式呈現讓學生靜靜地獨立作業,理性的思考及語言的精煉。也正是因為有了理性思考才能在環節的構建上力求簡潔有效,練習設計緊扣教學重、難點,注重針對性和實效性,課堂中少了嘩眾取寵的學習材料以及形式化的學習方式。
在課中,感覺王老師的追問還比較欠缺,比如說:在學生呈現余數與除數關系的材料時,迫不及待得想得出正確想法,而忽視了讓學生討論釋疑、暢所欲言,這時王老師如果能很好及時地進行追問,“現在的余數應該輪到4了吧?”、“如果除數是5,余數會是誰呢?”巧妙地用學生的話題引出更深層次的論點,課堂中讓學生感悟到的將會更多。
二年級數學《有余數的除法》評課稿 10
聽了陳老師執教的《有余數的除法》感觸頗深,陳老師在課堂上的大方和穩重以及良好的課堂組織能力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覺得陳老師這節課有以下幾點值得學習:
1、在進入本節課學習時,陳老師能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即年齡小,比較喜歡直觀的認識,學生進行擺小棒的活動,從而引出有余數的`除法橫式表示方法。
2、陳老師在設計上比較合理,層層深入:在利用小棒根數的增加時,使得學生進一步思考余數的問題。從而利用實物擺小棒到抽象的一種數學思考。
3、從陳老師的整個教學過程來看,教學難點應該是在除法豎式的書寫和各個部分與橫式中對應關系。她首先讓學生自由寫寫除法的豎式,然后通過學生作品的展示。讓學生觀察橫式與豎式,而沒有直接提問豎式中的每一個數字從哪里來的,是表示什么意思,陳老師充分利用了學生的好奇心,來引導他們去探索和研究。而且在解釋這個問題時,她不是通過自己解釋,而是把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來做出解釋。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4、從整體來看,陳老師這節課的內容上比較充實,她讓學生明白了有余數除法的由來以及其寫法做了優化,再讓學生掌握了除法的豎式寫法及各個部分的關系,最后用練習進行了鞏固。
5、最后我講一點個人的意見,我覺得陳老師在上完9根小棒時,如果馬上讓學生思考用12根小棒擺幾個正方形還多幾根時,稍微進行點撥,在下面的練習當中學生也就可以應付了。
以上是我個人不成熟的意見,還請大家一起探討、研究。
二年級數學《有余數的除法》評課稿 11
5月5日的校本教研中,聽了王玲老師講的有余數除法租船問題,課堂中教師利用教學資源,讓學生經歷分析問題的過程,通過關鍵詞的分析,促進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效果好。
一、運用生活素材導入新課,學生興趣高。
根據小學生好玩的特點,選擇與生活聯系的內容導入新課。在新課開始出示26個同學去洮河公園劃船,每條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船幾條船?教師這樣導入,一方面通過劃船這樣的生活情趣導入新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于生活,同樣服務于生活,對所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興趣大增。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有了好的開端,教學就成功了一半。
二、對比形式練習鞏固新課,學生練習好。
在教學中,教師利用對比形式的練習題共出現3組,讓學生通過讀題,分析題,找準題的區別點,在不同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學生的分辨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找準租船問題的關鍵,教學效果良好。
三、注重培養學生解題的好習慣。
寫單位、寫答,說完整的話,都是平時課堂上老師容易忽略提醒學生的問題,因此學生考試時總會忘記寫單位和答。王老師在這節課里,學生每一道題都能要求學生寫單位、寫答。還在提問學生時,訓練學生說完整的話。
四、歸納總結,形成規律。
在本課教學中,教師歸納總結時,師生共同歸納出租船問題的特點是進一法,買面包問題是去尾法,形成了規律,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
二年級數學《有余數的除法》評課稿 12
本課時內容是青島版教材二上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剛剛學習了“有余數的除法”,初步會用有余數的除法解決簡單問題,有一定的生活經驗,這樣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認識“進一法”和“去尾法”,并初步能根據具體情況合理使用“進一法”和“去尾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聽過王老師執教本節課,感慨頗多。
值得我學習地方有以下幾點:
一、追求完美的精神令人折服。
聽課前,我重新翻了二上的數學教材,看到課本上例題是:17位同學參加野營訓練,每3人需要一頂帳篷,需要搭幾頂帳篷?通過解答本題,學習“進一法”,至于“去尾法”課本上沒有例題單獨介紹,而在課后習題中卻出現了。鑒于這種情況,王老師考慮到“去尾法”和“進一法”對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非常必要,是非常重要的數學知識,所以專門設計了本節課,以所設計的內容為依托,學習“進一法”、“去尾法”,并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新課程標準的總體要求中提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要服務于生活,要讓學生會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王老師別出心裁的設計本節課,很能體現新課標的總體要求。
二、新舊知識溝通較好。
1、學習去尾法、進一法的基礎是有余數的除法,特別是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這一知識點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尤為重要,所以王老師每次講完一道例題都反復強調余數還可以是哪些數?不可以是哪些數?為什么?讓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這一知識點在學生的心目中扎下根,從而更好的促進對新知的理解。
2、有余數的除法中單位名稱的帶法是教學難點之一,部分學生因不理解題意,亂帶單位,還有的學生不理解題意不知道該“去尾”還是該“進一”。而王老師卻把本節內容巧妙的'與找規律內容有機結合起來,溝通二者之間的聯系,為有余數的除法準確帶單位名稱起到了較大的助推作用。
我們經常說,數學系統性強,學習新知一定要以舊知為依托,找準新舊知識的生長點,這樣就能加強新舊知識的溝通與聯系,王老師尋找知識的生長點特別準,而且利用得也特別好。
三、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
1、以游戲為依托。
課前游戲既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也符合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能較大程度的激發兒童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愛上數學。王老師課前用伸手指數數,讓學生猜數老師伸手指這一游戲,一方面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給學生留下了懸念,而且還把學習的內容滲透到游戲中,真可謂一舉兩得。
2、課堂上找準學生的興奮點
數學課是枯燥的。如何使數學課變得生動、讓學生喜歡是我們每位數學老師的追求。其中選取學生感興趣的材料為依托就是一種較好的辦法。所以王老師在課堂上用北京奧運福娃這種學生喜歡的卡通圖貫穿課堂的始終,激活了學生大腦的興奮點,學生自始至終興趣盎然,探究的積極主動。
四、較好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原本這節課內容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盡管如此,王老師在出示每一道例題之后也都讓學生先親自動手嘗試,積極思考后,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答案,然后通過學生相互爭論,得到正確的結果,老師始終沒有發揮權威的作用。這樣,既能讓做對的同學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出現錯誤的同學也能從中吸取教訓,牢記錯在了哪里,同時還能使學生的大腦始終處于積極的狀態之中,避免了課堂上被動的接受。
五、加強對比與聯系,使生透徹理解。
更加難能可貴的一點是學習完“去尾法”和“進一法”之后,王老師還引導學生把兩種方法進行對比,讓學生透徹理解兩種方法的聯系和區別。
總之這節課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如果是雞蛋里面挑骨頭,我認為有以下值得商榷的地方。
1、如果講解“去尾法”時用課后練習中的一道習題“如果你拿10元錢買3元一塊的橡皮,能買幾塊?”效果會更好。而課堂所用的例子是:有36個福娃玩具,每5個裝滿一盒來銷售,最多裝滿幾盒可以銷售?學生會認為剩下的一個雖然裝不滿一盒,但也可以裝在盒里單個來銷售,賣的便宜點。如果用買橡皮的的習題做例子,更便于學生理解,而且貼近學生生活,學生人人都有這方面的經驗。
2、新課探究中,配上動畫演示效果會更好。
本節課內容有一定難度,如果課堂上發揮多媒體的輔助功能,介紹 “進一法”和“去尾法” 用動畫演示一下,效果會更好。
3、課后練習小組合作效果更好。
最后練習中讓學生兩人一組舉出生活中見到的 “進一法”和“去尾法”實例,不如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讓優等生先說,學困生聽后再說,這樣學困生便有了扶手,有了思考的余地,也能參與其中,從而使課堂真正做到面向課堂全體學生。
二年級數學《有余數的除法》評課稿 13
今天早晨我們共同觀了年輕教師萬方的一節數學課,再次感受到年輕的激情與活力,這節課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也看到了一些值得再商榷的地方。下面我談談我對的感受:
一、三個優點
1、注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
課堂上,萬老師多次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追問,引導同學們把話補充完整、說出這樣理解的理由、鼓勵同學們存在不同的思考方式,特別是在分6個草莓和分7個草莓的列示對比新授環節,連續有3名同學表達自己觀點,循序漸進的說清了,同時也掌握了。
2、構建和諧課堂,循循善誘,充分體現自然美。
走進萬老師的課堂仿佛步入了江南水鄉,給人一種溫婉的感覺,像是我們常常提到的'婉約派教師。整個課堂非常和諧,學生在其中也會有一種放松的感覺,跟隨老師一點一點探索數學知識,順應和促進了學生自然發展。
3、板書設計簡潔明了。
首先是幻燈片的制作力求簡練,合理利用幾張課件進行直觀演示,幫助學生理解。其次是黑板上的板書,左與右形成鮮明的對比,讓學生一目了然。
二、兩點值得商榷的地方
1、難點突破力度不夠。與萬老師對話交流:
?這節課的難點在設計層面是如何預設的?
在執行層面課堂中突破難點了嗎? 有余數與沒有余數的對比;算式與圖的結合。
突破難點的時候進行了幾次對比?學生對余數的認識深刻嗎?結合實物就容易理解各部分關系,脫離實物,數會非常抽象。(余數的來歷滲透數學歷史文化,是否可以放在前面學習余數的地方,幫助學生準確理解余數的意義,余數、商、除數和被除數之間的關系)
2、教法略顯單一、學法指導略欠靈活。
全課萬老師主要采用對話交流的方式進行講授,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更多的通過語言表達進行交流。如果在新授和練習鞏固環節,類似導入環節指導學生擺一擺、圈一圈、練一練、填一填,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邊操作邊對應理解被除數、除數、商和余數的數量關系,就能很好的對搞清楚商和余數的名數就能做好鋪墊。
三、一點改進建議
1、我想,很多問題是共性的,也包括我自己,在未來的課堂上,做到三個充分:充分把握學情,充分研讀課標,充分挖掘教材。
最后,非常感謝萬老師為此節公開課做出的努力,也感謝大家的參與。
二年級數學《有余數的除法》評課稿 14
聽了任艷玉老師的這節二年級的《有余數的除法》后,感受頗深,現就談談自己聽后的收獲及任老師這節課的特色之處。
特色之一:精心設計,靈活處理教材。
我們都知道教材是落實教學大綱,實現教學計劃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當然教材內容也僅僅是教學內容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教學中如果過分拘泥于教材,沒有結合當地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那么,學生所學的知識就有明顯的局限性。在這一點上任老師做的很好,她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有所選擇,科學的進行加工,合理地組織教學過程。比如,《有余數除法》教材上是這樣設計的:有30只紙鶴,每6只穿一串,可以穿幾串?每7只穿一串呢?然后讓學生回答再列出算式,引導學生觀察、發現、總結,教材上這樣設計體現了數學的價值性,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可是對于課堂來說,一節課穿紙鶴是很費時間的,而且這種活動又分散學生注意力。所以任老師結合教學目標,重新整理教材,精心設計教材,以學生擺小棒引入,先是讓學生將6個分為一組,怎樣列算式,來理解算式的意義。再每7個幾個分成一組,還剩下幾根呢?由這個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動手擺,體驗、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因為擺小棒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而且是學生們感興趣的事,對于學生也是比較直觀、形象,由擺小棒引出有余數的除法算式。接著引導學生觀察、發現、總結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理解豎式的意思及發現其特點,即余數比除數小,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這也正體現了新課標的新理論,即“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在教學中,重視體現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讓學生感受數學創造的樂趣。”“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在活動中做數學。”也培養了學生們的動手操作能力。
特色之二:關注學生成長。
縱觀整節課,我們不難發現任老師有一個重大的亮點:就是關注學生的發展。首先,在設計教材上,就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心思。如在引入時,任老師設計了一個小游戲:學生問老師猜彩色彩球的顏色。一方面是為激發興趣,課伊始便能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是為設疑問,因為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個學生都想自己成為一個發現者、探索者、研究者,而且在這學生時這種需要更加強烈”,所以任老師就抓住小學生的這種心理,設質疑問引導學生去探索,學習知識,并解決問題。還有練習設計也很有層次性、趣味性,為不同學生獲得不同的發展。體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獲得不同的`發展。而且還體現了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學生的思想。
特色之三:教師基本功扎實,隨機變應能力強。
教師教態自然,語言有親和力。例如:在出示算式引導學生觀察、發現這些算式有什么特點時,學生一下子發現不出來:余數比除數小,這一特點,教師就引導學生說:同學們請你們再仔細觀察一下?然后給學生們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激勵學生。
另外,本著教學研討的目的,我也想提點自己個人的想法。在第二個環節,操作分類時,教師問:10根小棒來擺正方形能擺幾個,還多幾根?算式怎么樣?學生很快答出:2個多2根。教師問:那么11根小棒呢?學生很快回答出:2個多3根。教師話峰一轉:擺3個這樣的正方形需要幾根小棒?學生回答:12根。再問13根?14根?其實,我想這樣設計不知會不會好些。教師問:11根小棒呢?學生很快答出:2個多3根?如果教師順勢問:12根呢?我想肯定會有許多學生會答:2個多4根。那么這時,教師就可以發問:“為什么有的說3個正方形?有的說是2個多4根呢?到底是誰的正確?”在這點上就可以為學生對知識創設矛盾,引導學生討論,在討論、交流過程中突破本課的難點,雖然學生還不會用數學語言歸納:余數要比除數小,但在經過學生們熱烈的爭論,我想大多數學生肯定已經明白為什么得數是3,而不是2余4。
二年級數學《有余數的除法》評課稿 15
下午聽了林老師執教的《余數的認識》我感觸頗深,林老師在課堂上的大方和活潑以及良好的課堂組織能力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覺得林老師這節課有以下幾方面非常值得我去學習:
1、合理把握教材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識點的前提下靈活處理教材內容,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過程,是新課標所倡導的重要理念之一。《有余數的除法》原來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一個獨立的單元,教材改革后編排到了二年級下冊。相比于之前,現在的教材學生更容易掌握,有些老師會把單元的.第一、第二課時合并一起上。但這樣,學生的學習會比較倉促,不易于深入的學習。林老師根據我們學校學生的知識基礎以及實際情況,把第一課時的內容上得很扎實,為下節課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本課時主要讓學生理解并掌握了有余數除法的含義、余數的概念及滲透了余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從而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標,呈獻給大家與眾不同的一節課。
2、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合作探究
在本節課中,林老師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是讓學生嘗試分草莓卡片,6個草莓,能分成幾盤。這是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經歷平均分而沒有剩余。第二次操作是林老師再增加一個草莓,還是2個擺一盤。使學生產生了認知沖突,多了一個草莓該怎么平均分。從而學生經歷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現象我們抽象為有余數的除法。使學生在擺和講的過程中,真正明白了算式的含義,并且滲透余數和除數的關系,為后面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3、注重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數學只有和生活聯系起來,才能使學生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才能夠真正被激發。整節課教學例題的設計和練習的設計,都是密切聯系了學生生活中經常會碰到發生的事例,比如分草莓、分氣球、分面包等都是學生生活中經常碰到的事例。這樣的練習不僅激起了學生的探究欲望,也讓學生很好的感受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下面是我個人覺得稍微有瑕疵的地方:
可能農村的孩子少上公開課,今天孩子們的表現稍微有些緊張,舉手的人也不是太多,所以導致老師的引導也稍微多了些。另外老師在演示課件的時候,有些地方有些滯后,可能和老師的注意力在學生的身上有關。
二年級數學《有余數的除法》評課稿 16
1、這堂課引入有余數除法時只涉及到了包含除(幾個一組)而沒讓學生平均分,可以讓學生通過分小棒的活動形成認知沖突,產生學習需要。如讓學生把10根小棒,每人分2根、3根、4根、5根、六根,可以分給幾個人?學生邊操作邊完成表格,然后讓學生仔細觀察表格,把分的幾種情況進行比較并分類。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得出結論:每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兩種不同的結果,一種是沒有剩余的,一種是有剩余的。這時學生就產生了認知沖突,萌發學習需要,需要學習一種新的算法,教學活動水到渠成,而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數,凸顯了有余數除法的的概念與意義,讓學生在現實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2、課外拓展的還不夠,因此學生掌握情況無法很好地進行對比。應再出示以下幾類:
請你來當小老師,判斷對錯。14÷4=3……2 13÷2=5……3 19÷4=4……3 18÷3=5……3
猜數游戲,有一個數,除數是2,余數是幾 為什么 如果除數是3,余數可能是幾
如果除數是6,余數可能是幾 如果除數是100,余數可能有幾個
二年級數學《有余數的除法》評課稿 17
x月x日數學教研活動如期舉行,此次由三年級陳老師執教《有余數的除法》的第二課時。同樣作為新教師的我覺得這次是一個很好的鍛煉機會。想要開好一節課,必須經歷備課、磨課,那過程是如此的辛苦。陳老師的這節課我已經聽過兩次,在磨課的過程中她非常認真,從第一次站在講臺上講課、被聽課到今天在大教室里開課,我看到了她的進步,看到了她辛苦付出后的回報。雖然這一天天公不作美,天氣較悶熱,在場聽課的老師都有些按耐不住,但陳老師的“淡定”讓我佩服。先拋開課的效果,能站在講臺上,她就已經是最大的勝利者。借用當天評課老師的話語:“新手開車,把車開直了,并開到目的地,那就成功了。”現在我就談談對這節課的認識。
一、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有余數的除法》是一節探索味極濃的課,這對于新教師而言較難把握。陳老師首先以15÷5=3(組)這一算式引入,激起學生已有的認知,再從16、17、18、19盆入手,讓學生自由選擇喜歡的進行列式,這樣充分關注學生的.知識起點,給予學生探索的一個支點。第一次試教時的陳老師就像剛踏上征途一樣,一心想趕快到達目的地,而忽視了周圍美麗的風景;而今天的陳老師關注到了身邊的風景,停下腳步慢慢欣賞,原來每一朵花都是那樣充滿生機、富有生命力。
二、重視學習與思考相結合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出示了四個有余數除法算式后,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發現規律。當發現“被除數一個比一個增加,余數也一個比一個增加”時,陳老師因勢利導,追問學生:“如果有20盆花進行分組,余數會不會也增加變成5呢?”意味深長的追問引發學生的思考,從而感知余數不能為5。但教師并沒有就此結束,而是繼續追問:“余數會不會是6、7?余數都是哪些數?”一連串的追問與學生的思維擦出了火花,此時無聲勝有聲。
三、猜想驗證中生成
“余數比除數小”這一規律不是簡單地告訴,而是要讓學生經歷一個猜想驗證的過程。教師設計了兩個反問:“是不是所有除數是5的有余數除法算式中都有這樣的規律呢?”“如果除數不是5,還會存在余數比除數小嗎?”通過反問引發學生猜想,再通過舉例驗證猜想。牛頓曾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測,就沒有偉大的發現。”在本節課中陳老師給予學生充分驗證的機會,利用匯報單(一)、(二),讓學生在初步感知中進一步理解,最后達到知識的建構。
作為一名新教師,我在聽課時比較注重細節。細節一:陳老師課前擺了16顆珠子,但沒有實施,原因是她忘記了,這一點引發我的思考。聽課的老師能夠一眼看穿珠子的用意,而我們則更應該將它做足做透。忘記不要緊,這一環節錯過了,我們也是可以留在后續的探究中。早用晚用總歸是用了,但錯過了就沒有機會了,這也是我們新教師所缺少的教學機智。細節二:如何評價學生。好的評價能讓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簡單的“你真棒”已經跟不上教育的節奏。如何能夠正確評價學生,看來還得下一番功夫。
愛拼才會贏!邁出了教育生涯的第一步,以后路會慢慢平坦的。
【二年級數學《有余數的除法》評課稿】相關文章:
有余數的除法的評課稿05-16
有余數的除法的評課稿(精選12篇)04-28
有余數的除法的評課稿(精選15篇)07-21
《有余數除法》評課稿(精選11篇)04-20
二年級數學《有余數除法》評課稿09-20
有余數的除法的評課稿(通用14篇)04-21
用有余數的除法解決問題評課稿10-12
二年級數學《有余數除法租船問題》評課稿04-22
三年級數學《有余數除法》評課稿10-05
《用有余數的除法解決問題》評課稿范文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