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腳》評課稿(精選7篇)
教學工作經過課堂實踐后,總會有很多發現和缺陷,需要教學評課,進行總結和改進。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爬山虎的腳》評課稿,歡迎閱覽。
《爬山虎的腳》評課稿 1
今天聽了潘老師的課,使我再次見識一名老教師的風采。從潘老師的課堂上,我學到了許多東西,第一,潘老師是個有心的人。在課前,潘老師準備了許多爬山虎的枝葉。在講到爬山虎的腳的`相關內容時,潘老師將爬山虎的枝葉分發給學生,學生拿到實物后,興趣高漲。將課文與實物相結合,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了課文的內容,比如爬山虎的腳的生長位置、形狀,什么是葉柄等。
第二,潘老師是個細心的人。課堂教學,既有提前預定的目標,也有課堂隨機生成的問題,對此,潘老師處理起來游刃有余。例如有同學說出“樣子”一詞時,潘老師即使指導,解釋到“形狀”一詞更合適,要注意口頭語與書面語的區別,寫作文要使用書面語;還講到比喻修辭的特點等。
第三、教學重點突出。本節課,潘老師以文章的3、4、5段為教學主要內容,通過實物幫助、修辭、找重點動詞等方式,引導學生理解爬上虎腳的位置、形狀以及如何一步一步向上爬等重點。
《爬山虎的腳》評課稿 2
李老師執教的《爬山虎的腳》這堂課:抓住重點,靈活多樣,以畫促學。主要體現在教學目標和課文重難點定位準確,教學形式靈活多樣,特別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這堂課中的“畫”。
從教學設計中,我們可以看出老師十分準確地抓住了“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領悟抓住特點進行具體生動描寫的方法”這一重難點,靈活地運用多樣的課堂教學形式來展開構建課堂主體。并且在這堂課中,巧妙地把一幅“畫”融入到教學當中,淋漓盡致地發揮了它的作用。
一、重點突出,條理清晰
教學過程思路清晰,從“爬山虎的樣子,爬山虎怎么爬,體會爬山虎爬的動詞”三個問題出發構建課堂,使學生對課文有了初步的認識,再層層遞進,解析爬山虎的腳,以及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作者用了什么動詞寫爬山虎的爬,讓學生比較容易學生從中體會文章的寫作特點。同時,在這堂課中,王老師注意在閱讀教學中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點、變化的觀察方法和抓住特點細致入微的描寫的表達方法,從而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從而培養學生觀察事物時要有認真、仔細的態度。
二、課堂教學形式靈活多樣
課堂教學形式是連接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橋梁,對理論和實踐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李老師的這堂課,教學形式靈活多樣。上課伊始,老師便通過爬山虎的圖片來導入課堂,緊抓兒童年齡特點,通過感官刺激,鋪墊搭橋引路,把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結合起來,激發了學生探究課文內容的學習興趣,成功構建了有效的課堂情境。
李老師這堂課,還把師生互動引進課堂。在理解“巴”這個動詞時,王老師請一位學生上臺,在他的背上演示“巴”這個動作的特點,通過這樣一個互動,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對作者用詞準確性的體會。
李老師的課上,還讓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進行了有機結合。在“理解爬山虎的腳是怎么爬的”這一部分時,李老師給學生播放了一個爬山虎“巴”住墻往上爬的動畫,直觀形象地先給學生一個正確的引導,讓學生更容易理解“爬山虎的腳是怎么爬的”。 較好地實現了信息技術和理解內容的結合,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一畫貫穿、以畫促學
李老師的“畫”在課堂上使用了三次,第一次是利用圖畫的直觀來理解課文的生字,給學生創造直觀的識記條件;第二次是利用圖畫上爬山虎各個部位的方位來感受課文描寫的準確;第三次是利用圖畫幫助學生體悟課文用詞的精妙。同一張圖用了三次,貫穿課堂的始終,各有獨特的作用,特別是在第一次用圖來幫助學生理解生字時,圖畫的形象性起到了很好的直觀作用,給了我眼前一亮的感覺。
《爬山虎的腳》評課稿 3
今天上午第一節課,有幸聽了四年級唐老師執教的《爬山虎的腳》,下面談談聽唐老師這堂課的幾點感受:
《爬山虎的腳》第七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細節的順序,介紹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腳的形狀、特點以及是怎樣用腳在爬的,啟發人們留心和細致地觀察周圍的事物,因此在本組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唐老師上的是《爬山虎的腳》的第二課時,以課文第二自然段為載體(第二自然段課文內容: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色,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爬山虎嫩葉子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設計了品味——美讀——口頭作文——寫片段四個環節,環環相扣,課堂上不時發出孩子們愉悅的、會心的笑聲。
1、品味語言充分,營造了一種和諧、鮮活的`品味語言的氛圍。師生完全陶醉在葉老樸實,凝練,充滿韻律感的語言環境中,這是一種濃濃的藝術欣賞氛圍。“藝術家是創造者,欣賞是再創造。”——這一規律得到了體現,而這一群再創造者是十歲多一點的孩子。閱讀是個性化行為,唐老師珍視孩子們的個性化體驗:
學生甲:我覺得“新鮮”一詞用得好,寫出了葉子的嫩、綠。
學生乙:“舒服”一詞用得好,如果用“漂亮”,不能更好體現作者的感受。
學生丙:一陣風拂過,“拂”字用得好,表示風兒輕輕掠過,用“吹”沒有這種效果。
2、感悟,品味充分,美讀則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于是便有了課堂中,學生自由讀,讀給學生喜歡的人聽,師生對比讀,各種形式,充分朗讀。
3、口頭作文,生動活潑,富有兒童情趣。學生說:葉圣陶爺爺能寫出這么優美的文字,是因為他仔細觀察“爬山虎”,運用好的詞匯。接著孩子們口頭作文:
學生A:我觀察的是仙人球,它身上長滿鋼針一樣的刺,形狀像小南瓜,中間有小黑點,上面有小花。它雖然沒有牡丹那樣高貴,也沒有玫瑰花那樣嬌艷,卻能給人治病。
學生B:我觀察的是蘆薈……媽媽每天用它來抹臉,說它是天然的美容霜。
學生C:我觀察的是含羞草,其實它們很想和人類一起玩,你一碰它,它就合起來,不和你玩。
孩子們的口頭作文生動活潑,富有生活情趣。
4、唐老師讀自己的下水文——《垂柳》,激情,學生寫片段。
唐老師教學語言精練,調控能力強,幽默風趣,看重學生的閱讀實踐,培養了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特別是在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下了工夫。這些都值得我很好地學習。
唐老師的評價語言恰當,精練,但應注意及時性和形式的變化。下水文寫得富有文采,有哲理,還可以拉近下水文和學生習作距離。
《爬山虎的腳》評課稿 4
尊敬的評委、同事們:
大家好!今天我很榮幸能夠在這里為大家評析《爬山虎的腳》這一課程。這是一節非常有趣的自然科學課程,旨在讓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爬山虎的生長特點及其如何依靠其特殊結構爬行。接下來,我將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三個方面進行評價。
首先,從教學內容上看,《爬山虎的腳》這節課的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易于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在課程設計中,從爬山虎的外觀特征入手,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爬山虎為何能爬行。通過觀察爬山虎的葉子、莖和腳,學生能夠直觀地了解爬山虎的結構特點,從而理解其爬行的原理。這樣的教學內容設計既科學又有趣,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從教學方法上看,教師運用了多種教學手段,使課堂生動活潑。教師在課堂上不僅使用了PPT、實物模型等輔助教學工具,還組織學生進行觀察、實驗和小組討論。例如,教師準備了爬山虎的實物和顯微鏡,讓學生親自觀察爬山虎的腳部結構。此外,教師還設計了模擬爬山虎爬行的游戲,讓學生親身體驗爬山虎的生長過程。這些教學方法既有助于學生直觀地理解知識,又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最后,從教學效果上看,這節課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不僅掌握了爬山虎的生長特點和爬行原理,還能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認識到了自然界中的生物多樣性和適應性。在課堂上,學生積極參與,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課堂氛圍融洽。此外,學生在實驗和游戲環節中,動手操作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總之,我認為《爬山虎的腳》這節課內容設計科學有趣,教學方法多樣,教學效果顯著。教師運用了探究式教學理念,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了知識。同時,這節課還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在這里,我要對這位教師表示衷心的敬意和感謝,感謝她為我們的教育事業做出了這樣的貢獻。
謝謝大家!
《爬山虎的腳》評課稿 5
尊敬的評委、同事們:
大家好!
今天,我有幸觀摩了李老師執教的《爬山虎的腳》這一課,感受頗深。李老師以她深厚的教學功底,獨特的教學風格,呈現了一堂精彩紛呈的語文課。以下是我對這節課的一些評課意見。
一、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李老師在教學設計中,緊緊圍繞課程標準,結合課文內容,設定了明確的教學目標。在授課過程中,她始終抓住教學重點,即引導學生理解爬山虎的生長過程及其特點,體會作者對爬山虎的細致觀察和生動描繪。通過朗讀、討論、觀察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提升能力。
二、教學方法多樣,注重實效
李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如情境導入、直觀演示、小組討論等,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她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爬山虎的實物和圖片,讓學生直觀地了解爬山虎的外形和生長環境,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同時,她還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讓學生在互動中共同成長。
三、課堂氛圍融洽,師生互動良好
李老師在課堂中營造了一種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愉悅的心情中接受知識。她善于傾聽學生的意見和想法,及時給予指導和鼓勵,讓學生在課堂上敢于表達、樂于分享。同時,她還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讓學生在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和尊重的同時,也學會了尊重他人、關愛他人。
四、板書設計精美,條理清晰
李老師的板書設計簡潔明了,既突出了教學重點,又方便學生記憶。她通過精煉的文字和生動的圖示,將課文的主要內容和結構清晰地呈現在黑板上,使學生一目了然。這種板書設計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記憶效果,還培養了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五、課后作業設計合理,有助于鞏固提升
李老師在課后作業的設計上,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需求。她布置了既有針對性又有層次性的作業,既鞏固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成果,又為學生提供了進一步拓展和提升的空間。這種作業設計既符合教學要求,又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
總之,李老師執教的《爬山虎的腳》這一課,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特點,既注重知識的傳授,又注重能力的培養;既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又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我相信,在李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們一定能夠在語文學習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
《爬山虎的腳》評課稿 6
尊敬的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我是xx學校的一名教師,今天我有幸為大家評課《爬山虎的腳》。
首先,我要對這位老師的教學表示贊賞。這位老師在課堂導入環節運用了生動形象的語言和豐富的圖片,成功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他們對課文內容的興趣。這是一個好的開始,為整個課堂教學奠定了基礎。
其次,這位老師在講解課文內容時,運用了情景教學法,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等方式,身臨其境地感受爬山虎的生長過程。這種教學方法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還能提高他們的參與度和積極性。
再次,這位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表達能力。通過設置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課文插圖,鼓勵他們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此外,這位老師還注重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在講解爬山虎的特點時,老師不僅介紹了爬山虎的生活習性,還順帶介紹了其他植物的生長特點,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
然而,在評課過程中,我也發現了一些不足之處。在課堂互動環節,老師的提問過于頻繁,導致部分學生未能充分思考就急于回答。建議老師在提問時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思考,提高問題的質量,讓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能夠更加深入地思考。
另外,在課堂總結環節,老師對學生的回答評價過于簡單,未能針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和點評。建議老師在總結環節加強對學生回答的點評和引導,幫助學生更好地梳理和鞏固所學知識。
總的來說,這堂課的教學效果是值得肯定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優點明顯,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我相信通過不斷地反思和調整,這位老師一定會越教越好。
謝謝大家!
《爬山虎的腳》評課稿 7
《爬山虎的腳》是一篇經典的小學語文課文,它通過細膩的描寫,讓學生感受到了爬山虎獨特的生命力和頑強的精神。今天,我將對這篇課文的教學進行評課,分享一些教學心得和建議。
首先,教師對于課文內容的把握非常準確,深入挖掘了課文中的重點和難點。在課堂上,教師不僅注重知識的講解,還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和討論,讓他們更好地理解爬山虎的生長特點和腳的作用。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還激發了他們對自然世界的興趣和好奇心。
其次,教師在教學方法上采用了多種手段,如直觀演示、小組合作、互動問答等,使得課堂氛圍活躍,學生參與度高。特別是直觀演示環節,教師利用圖片和視頻等多媒體資源,生動形象地展示了爬山虎的生長過程和腳的結構,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了課文內容。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提高了教學效果,還增強了學生的記憶力和理解能力。
此外,教師在課堂管理上也做得很好。他能夠及時發現和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并給予他們適當的指導和幫助。同時,教師還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鼓勵他們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和活動,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成長。
然而,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對于部分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教師在講解課文時可能過于深入或復雜,導致他們難以理解。因此,教師在教學時需要更加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學有所獲。
針對以上情況,我提出以下建議:首先,教師可以進一步豐富教學資源,引入更多與爬山虎相關的知識和案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其次,教師可以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和溝通,及時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和需求,以便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最后,教師還可以開展一些拓展活動,如組織學生觀察爬山虎的生長情況、進行相關的科學實驗等,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總之,《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的教學非常成功,教師通過深入挖掘課文內容、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加強課堂管理等方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成長。同時,教師也需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學有所獲。
【《爬山虎的腳》評課稿】相關文章:
爬山虎的腳評課稿(精選6篇)09-13
爬山虎的腳評課稿(通用7篇)09-29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評課稿09-21
水平二小足球腳內側傳球評課稿范文12-21
復習課評課稿04-08
教師是怎樣評課的及評課稿04-23
《松鼠》評課稿06-29
美術評課稿08-17
比的意義評課稿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