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哨》教學評課稿
昨天我聽了彩虹城小學韓玉嬋老師上的《麥哨》,感到不僅文章很美,韓老師的課也很美。韓老師準確地把握了文本的語言特點,引導學生反復品讀、咀嚼文中出現的一些獨特的語言現象。在老師的引領下,學生徜徉在優美的語言中流連忘返。我想學完這節課后,像“嚼嚼”、“吮吮”、“一忽兒”、“茅穗兒”、“麥穗兒”這些有趣的詞語,還有句子“白竹布襯衫小涼帽,繡花兜肚彩頭巾”,以及文中多處出現的比喻句、排比句,會久久地留存在孩子的腦海里揮之不去。
最讓我眼前一亮的是韓老師沒有僅僅滿足于文本語言的品讀和積累,她還關注到了語言的表現形式,關注到了文章的擬題、謀篇布局。課堂中不時閃現出亮點,其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老師問學生:“課文中寫麥哨的是哪幾個自然段?”
生:1、2自然段和7、8自然段
師:大聲地讀一讀,你發現了什么?
生1:兩處都有“嗚卟,嗚卟,嗚……”的聲音。
生2:前面和后面首尾呼應。
生3:我發現它們結構一樣。
師:既然是呼應的,那我們也來呼應著讀一讀。我來呼,你們應。好不好?
接下來,老師就和學生一起呼應著讀文本開頭和結尾的文字。在讀麥哨發出的聲音時,老師不斷變化著腔調,時而短促,時而悠長,時而高昂,時而低沉,學生立即呼應老師發出的聲音,老師長,學生則長;老師短,學生則短;老師高,學生則高;老師輕,學生則輕。在這樣的游戲中,學生不僅對“你呼我應”、“此起彼落”、“忽高忽低”這樣的詞語有了直觀形象的理解,這種理解經久不會遺忘,而且還發現了開頭和結尾結構完全一樣。這是多么寶貴的發現!正因為有了這樣的發現,當老師呼讀“田野里,什么聲響和著孩子的鼻音,在濃綠的麥葉上掠過?”學生迅速做出了反應:“是誰又吹響了那歡快、柔美的麥哨?”老師接著呼讀“一聲呼,一聲應,忽高忽低”,學生齊聲應答“你呼我應,此起彼落”。老師再讀“那么歡快,那么柔美”,學生也毫不猶豫地應和著“那歡快的哨聲在撩起麥浪的東南風里,傳得很遠、很遠……”
在這個片段的教學中,老師雖然沒有直接指出這樣一種“首尾照應”的寫作方法在表達效果上有什么好處,但是孩子們在這樣的師生合作朗讀中,其實已經體會到了首尾呼應的妙處所在。
《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事實上,我的師傅幾年前就已在不遺余力地倡導語文課要有語文意識,語文教學必須指向語言表達形式。我們欣喜地看到年輕的韓老師已經在路上了,盡管在本課的教學中“語用”還只是一些滲透,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相信在師傅的引領下,在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的踐行中,我們的語文課由閱讀走向閱讀教學,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聽完課后,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將“語用點”挖掘得再深入一些,再透徹一些呢?比如,排比和比喻是這個文本中最突出的語言現象,這樣的修辭手法是孩子很喜歡也應該學會運用的,所以我們老師在處理的時候就不能僅限于朗讀和感悟。就拿排比句來說吧,雖然對于這樣的句式必須朗讀,但是在這里朗讀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種手段,老師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是為了揣摩排比句在語言的節奏上、氣勢上,在前后文字的對應上、用詞的準確精妙上與不用排比句在表達效果上的差異。歸根到底,最后都是為了指向學習語言運用。
【《麥哨》教學評課稿】相關文章:
排球課評課稿01-02
散步評課稿01-18
白鵝評課稿01-16
統計評課稿01-15
蒲公英評課稿01-15
趕海評課稿01-14
腳印評課稿01-12
回聲評課稿01-10
新疆評課稿01-09
色彩評課稿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