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雎》評課稿
《關雎》是詩經首篇,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首優美動人的民間情歌,是我國愛情詩歌的開山之作。這篇關雎評課稿,是以授課教師的教學目標為出發點和歸宿,并分析了教師教材處理和教法選擇上是否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抓住了關鍵。一起來看一下。
關雎評課稿由語文網小編整理,僅供參考:
今年寒假,我有幸在網上看到 山東 濟寧學院附中 馬清華老師的《關雎》課堂實錄,觀看之后,受益匪淺,現在我對這節課作如下評說:《關雎》是詩經中的首篇,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對于此課的教學也有很大的難度。 馬老師語文功底深厚,教師語言豐富、優美、感染力強。在教學中馬老師用一詠三嘆吟讀《關雎》、相映成趣譯讀《關雎》、詩情畫意品讀《關雎》、音韻悠揚唱讀《關雎》、詩意棲居再讀《詩經》,五個教學環節貫穿整節課,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既求新又求實。在“一詠三嘆吟讀《關雎》”這個環節中,教師注重實效,認真糾正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出現的錯字,指導學生朗讀,突出了詩詞教學中的讀,讓學生在讀中感,讀中悟。在“詩情畫意品讀《關雎》”教師充分體現了參與式教學的理念,運用了朗讀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分析詩文層次清楚、循序漸進,使學生在教師的步步引導下深入理解了全詩,把握了詩的主旨。
雖然這堂課是成功的,但我個人認為在一些小環節上還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
1、結合文章體裁,教師引導學生朗讀應從情感上再下功夫,不僅要注意語速,讀出節奏,更要讀出感情,教師在此環節可以更進一步的加以引導,使學生感受到如果通過讀傳達出內心的情感。
2、在“相映成趣譯讀《關雎》” 環節中教師翻譯前四句,要求學生讀一句,教師解釋一句,又要求一男一女兩名學生,一人讀一人釋義,這樣進行顯得忙亂,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實效性要差一些。在“音韻悠揚唱讀《關雎》環節中,兩名學生一讀一唱,雖然讀的那名同學感情很飽滿,唱的同學改編的也很有創意,但因為兩人同時進行,也顯得很亂,沒有使兩名學生的`素質充分的體現出來。
以上評課,只是自己的一點粗淺認識,還望同行多指教。
評課是教學、教研工作過程中一項經常開展的活動。今天小編推薦的這篇關雎評課稿,希望對大家的教學有所幫助,同時也歡迎您的補充和建議。
【《關雎》評課稿】相關文章:
排球課評課稿01-02
散步評課稿01-18
白鵝評課稿01-16
統計評課稿01-15
蒲公英評課稿01-15
趕海評課稿01-14
腳印評課稿01-12
回聲評課稿01-10
新疆評課稿01-09
色彩評課稿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