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評課稿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告訴我們只要善于觀察,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為方便教師教學,小編給大家推薦了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評課稿。這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評課稿,是以授課教師的教學目標為出發點和歸宿,并分析了教師教材處理和教法選擇上是否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抓住了關鍵。一起來看一下。
今年的春天似乎有點反常,春意總是若隱若現,但是今天張老師的課卻是春意盎然。張老師猶如一位春姑娘,清新,自然,態度親和,將課上得循循善誘。而汀田五小的孩子們也如春日里的小草一樣,在張老師的引導下,學習情緒高漲,個個思維活躍,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濃厚的學習意愿。因此,整堂課帶給我們如沐春風的感覺。下面,我僅取春日里的幾幅“風景”與各位分享。
一.春風拂面-(導入部分)
這是一篇議論文,對于六年級的學生而言,比較陌生,因此新課導入部分是至關重要的,怎樣讓學生很快地進入文本,使他們接近文本,更深入地理解課文這是值得我們執教者思考的。而張老師的導入就像一陣春風一樣,令學生神清氣爽。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許多學生們熟悉的名人,立刻渲染了課堂的氣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情感體驗立即被這陣春風喚醒。當老師把問題“你們知道科學家們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偉大的成就”拋出時,學生們紛紛發言,學生們講得很精彩,襯托了主題,這是張老師引導到位,就像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老師曾說過“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前提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要變處處牽著學生走的教師主宰式,為順著學生的學來“導”的啟發引導式。”張老師的課堂正是這句話的體現,張老師在課始從科學家的不懈努力說起,讓學生自己產生疑問“真理是怎樣誕生的”,并對課題簡單理解,其實就是對文章主要觀點有了初步的了解,也為學習下文做好了鋪墊。
二.春雨如絲-(詞語教學,方法滲透)
縱觀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人文感悟大大超過了對語言文學的感悟。有的教師甚至把語文教學中最基礎的語言訓練拋到了腦后,或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詞語教學是語言訓練中的重頭戲,如果沒有扎扎實實的詞語訓練,那精彩紛呈的人文感悟又從何談起呢?我認為,要彰顯語文教學的人文色彩,必須從扎實有效的詞語教學入手。而張老師的詞語教學宛如春雨,那樣細膩那么縝密,令人耳目一新。雖然六年級的學生有了一點的預習能力,但孩子們的自學僅僅停留在表面,不會深入地理解詞語的內涵,于是張老師抓住字音,詞義進行有效的訓練。利用指名讀,齊讀,把詞語讀準讀懂。新課標5—6年級教學目標中有這樣一條: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張老師在本堂課的詞語教學中,也讓學生選一個詞語聯系上下文說說自己的'理解,并不是讓孩子孤立地解釋詞義。(在張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們通過“聯系生活,換詞等多種形式理解詞義,品味作者運用詞語的精確,獨到之處。)
而對于文本引用的三個事例,學生一讀就懂。但是如果缺少深層次的比較研究,就難以發現作為議論文所引用的事例和記敘文所寫事件的差異,也難以發現因不同的觀點而選擇不同的事例這些重點等。這些議論選材和表達的特點,是需要作為引導者的教師特別的指導,講述,學生才會去關注。當然,教師又不宜在文本知識上做過多講解,要少用“論證,論點,論據“之類的術語。正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教學中,張老師抓住三個事例的共同特點,大膽取舍,精讀第一個事例,研讀中提出一連串的問題:如“1.這個事例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2.哪部分寫得最簡單?為什么作者將“發現問題”和“得出結論”想寫?3.是不是發現問題,就輕松找到真理呢?這中間會有怎么樣的過程呢?4.課文還寫了兩個事例,再對比第一個事例,看看這段話在寫法上,內容上有什么相同?”等等,這些問題的提出看似完成課堂目標,實則也將學習方法無聲息地滲透給學生,張老師用最常見的提問促使學生將閱讀的重點轉移到關注三例的內容和表達上,進而關注三例的表達效果和意圖上。從中,學生自然而然地發現了不同的文體在敘事時的差異,發現了不同的觀點在引用3例時的詳略。
而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張老師的“追問”藝術,著名語文專家 呂叔湘說過“語文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而不是傳授語文知識”。張老師對于文本的三個事例不是簡單地概括了事,而是在概括的基礎上再設問題,并在層次上形成了一定的難度梯度,很好地補充與挖掘了文本的深度,培養了學生的思考能力,體現了教師的功底,很難得。
三.雨后春筍-(以問促學,方法運用)
閱讀是學生的個體行為,作為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體驗和理解。有人認為,這是一篇枯燥的議論文,有什么好讀的呢?但張老師都充分地讓學生在讀中品析,讀中感悟真理。就像層層剝筍一樣,與孩子們一起攻破一個個問題,完成一個個小目標。在重點研讀第一個事例時,張老師就讓學生有層次,有目的地去讀好重點語句,通過多次默讀,自由讀,個別讀,找出事例中的規律來,后兩個例子作為略寫,張老師采用了對比閱讀法,架設三個科學事例之間的聯系性,引導學生初步感受三個科學事例表達的共性,更精彩的是張老師巧妙地設計第二自然段的學習,突破了課文的重難點。第二段在課堂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在課始張老師用范讀的方式來引出課文的真理,揭示課堂;第二次是通過三個事例的對比朗讀引出此段話,通過再讀讓學生感受文本語言的規范,準確巧妙使用符號語言所表達的獨特效果。最后張老師利用引讀法,讓學生正確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我把張老師設計的三次不同要求的讀摘錄下來,“讓我們將這句話送給那些已經找到真理的人們,齊讀——”;“讓我們將這句話送給仍在尋找真理的人們,為他們加油打氣,齊讀——”;“最后,把這句話送給我們自己,讓自己在以后的學習道路上多問幾個為什么,齊讀——”(孩子們讀得鏗鏘有力,一次比一次堅定,真理已經在他們心中誕生了)另外,在這朗讀環節,張老師注重學生的個性閱讀。總之,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悟,讓學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閱讀體驗,使學生對課題,對課文的認識也得到了升華.
四.春光燦爛-(回歸整體,理解觀點)
著名特級教師李吉林說“真情的交融,使師與生雙方都同時感受教與學的無窮的趣味與自身的無法估量的潛力,使教學活動進入師生對話、充滿生命活力的完美的境界”。我覺得張老師的課堂就有這樣的魅力。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張老師力求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并給學生充分自讀自悟的時間,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思考,圈畫,交流,匯報,解讀,表達,舉例等。讓學生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讓語文知識的陽光照進每個孩子的心中,讓他們在語文課堂上都能有所收獲。
評課是教學、教研工作過程中一項經常開展的活動。今天小編推薦的這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評課稿,希望對大家的教學有所幫助,同時也歡迎您的補充和建議。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評課稿】相關文章:
排球課評課稿01-02
散步評課稿01-18
白鵝評課稿01-16
統計評課稿01-15
蒲公英評課稿01-15
趕海評課稿01-14
腳印評課稿01-12
回聲評課稿01-10
新疆評課稿01-09
色彩評課稿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