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一年級下學期《認識100以內的數》評課稿范文(精選13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評課稿,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課堂教學,對探討課堂教學規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怎樣寫評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年級下學期《認識100以內的數》評課稿范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年級下學期《認識100以內的數》評課稿 篇1
《認識100以內的數》這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20以內數的認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要使學生準確地數出100以內的數,知道100以內數的組成和順序。袁老師在整節課中,力求引導學生充分動手操作,在反復點數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起百以內數的概念,培養數感,并借助這個過程,培養學生積極探索、主動發現、自主建構知識的學習方式。我覺得整節課的亮點有:
1、把握好學生學習的起點。
對于本節課的內容,學生往往能很流利地數出1100,但若讓學生去數實物時,不是多數就是少數,常常手口不一致,同時頭腦中還未有100以內數的.概念。為此,在教學中,袁老師創設情境動物運動會對教材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和補充,對教學重點也進行了重新的定位,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出發,引導學生充分動手操作,在反復點數的過程中,建立起百以內數的概念,通過充分動手操作,讓學生體會數是數出來的。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從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索、主動構建的學習方式。
2、營造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樂學整節課。老師能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做到充分信任學生,也留給了他們足夠的思考交流的時間,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充分激發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老師創設讓學生數數、估數、建立數感的問題情景,也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一年級下學期《認識100以內的數》評課稿 篇2
王老師上的100以內數的認識?這節課,課前我認為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特點,讓學生理解計數單位“一”、“十”、“百”,并在數數的過程中建立數感,留下表象,這樣的概念課枯燥、抽象,比較難教。可是聽了之后我感到王老師的`笑容和鼓勵感染了學生,學生在這節課上思維活躍,積極性高,老師的教學思路清晰,重、難點突出,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學生學得認真,學得開心,知識掌握得較好,是值得我學習的。
課一開始王老師就用星星吸引學生的眼球,讓學生先猜一猜老師手中有多少顆星,再通過數一數來驗證,知道老師手中有10顆星,接下來讓學生根據10顆星來估計老師盒子里有多少顆星,再通過數來驗證并發現我們學過的數已經不夠用了,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需要,要認識更大的數。接下來讓學生通過擺小棒,思考怎樣擺讓人一眼看出來,從而認識了100以內的數。其中“幾十九添1”是學生數數的難點,學生通過擺小棒理解了二十九添1是三十,體會了“十進制”。接著集中解決三十九添1、四十九添1、五十九添1……,這樣就突破了難點。
王老師教學一百時首先讓學生一個一個地數,從85數到90,再從90數到99,思考九十九根小棒添上1根是多少根? 學生很快就說出“九十九添1是一百”, 通過課件演示,學生直觀形象的理解了99添1是100。接下來讓學生十個十個地數,從十數到一百。把10捆小棒扎成1扎,表示一百,讓學生體會10個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10個十。從而認識了新的計數單位“百”。這里教師如果節奏放慢一點,可以反復進行10捆小棒扎成1扎,1扎小棒拆成10捆的演示或操作,加強“十”與“百”關系的教學就更好了。
最后王老師讓學生數生活中的物體,體會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數的方法,不僅鞏固了今天所學內容,而且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總之王老師能根據低年級學生思維特點,在概念的形成過程中遵循直觀到抽象的原則,比較圓滿地完成了教學目標。當然本課還有一些不足之處,還請其他老師多提寶貴意見。
一年級下學期《認識100以內的數》評課稿 篇3
施老師在數數、數的組成、數位的含義、數的順序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了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時間和空間。下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充分利用知識學習方法的遷移
課始施老師讓學生在復習舊知的基礎上,感知新知,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課堂上,出示情境圖:小羊。讓學生大膽的猜測,估計。怎樣才能知道正確答案呢?學生都會說去數。1—20你喜歡用什么方法數數?肯定每個學生說到的方法。緊接著,讓學生獨立思考,嘗試數數,集體看圖訂正。為了進一步深化學生數數的熟練程度,我讓10個學生上臺演示。一個一個的往下數,學生很容易發現,滿十個,十位就發生變化。利用小棒,讓同桌互相監督數數,從具體到數字抽象,體會到數字和小棒的一一對應性。學生都能比較熟練的進行一個一個的數,放手讓學生同桌進行比賽挑戰,兩個兩個,五個五個,十個十個的數數。
二、學生自主、合作、探究
課堂上,要求學生為農民伯伯數花生種子,和同桌相互數數比賽,看誰數的又對又快。讓學生體驗到自己是在親身參與知識的掌握與運用的.情感,讓成功的歡樂激發學生對知識的興趣。 數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數學有序思維的培養。在學生已有的經驗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在小棒的扎捆、學生手指的掰動,學生觀察思考交流,有什么規律?在29、39、49……后面的數到底是多少,怎么才能做出準確判斷?在學生激烈的探討交流中,找到幾十九后面的數是多少的規律,哪種興奮之情難以言表呀!使得知識規律形象的展現在自己的腦海里,從而在把握數數規律的同事,體驗到研究規律的方法,提升了學生的數學情感。
建議:通過讓學生擺20以內的數,溝通數和數的組成之間的聯系。
一年級下學期《認識100以內的數》評課稿 篇4
聽了施老師的“100以內數的認識”,感覺這堂課主要特色是將激發學生興趣與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貫穿于教學活動中。本節課重視數數和數的組成教學,加強對學生數感的培養,使學生對100以內的數從整體上有比較深的認識。這節課主要有以下的幾個特點:
一、教學引入巧妙、精彩。
課一開始,施設計了讓學生報數,學生一下子就進入了上課的角色,每個學生都參與積極的站起來報數,自然引入本節課的教學。在學生報數中中,知道有26位學生,施老師問:26比我們以前學過的10大還是小?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經歷,讓學生感受到比10大的.數在生活中處處可見,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二、數數,培養學生的數感。
施老師通過讓學生觀察小羊數小羊的活動使數的認識由20以內擴展到100以內,施老師在這節課中加強了學生的觀察,讓學生在“用”數學中掌握這些概念,比如為了讓學生數出數量是100的玉米粒,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充分操作,用他們自己理解的方法數出數量是100的物體。明確100的基數含義,同時讓學生在數物品的過程中對計數單位“一”、“十”和“百”有一個感性認識。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估數意識。
在數數的過程中老師們都注意滲透了估計、猜測,讓他們了解體會在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數,吳老師讓學生猜一猜一把小棒有多少根、在后面也出現了小羊有幾只,通過這些練習從而培養學生了估計意識。
四、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知識。
本節課老師圍繞著教學目標設計了形式多樣層次不同的活動,使學生從自始自終處于活動之中,學習的積極性很高,進行數的組成教學,并進一步通過百羊圖的數數使學生知道10個十是一百。然后通過學生自己擺小棒來鞏固數的組成,引導學生數數的多樣化,比如,從21往后1個1個的數,40以后2個2個的數,25以后5個5個的數,10個10個的數等等,從而開發學生的想象能力,并突破數數的難度。整體教學以數數為主線,把數的組成教學估計數的培養巧妙的穿插,使整節課給人感覺是既重點突出又豐富多彩。
建議:
1.教師對學生的放手不夠,如教師在出示兩群羊的圖片后,直接提問學生你看到了什么,學生會從不同的角度說出來,教師不用過多提示。
2.學生在5個5個數數時和數出69、89、39這些數后面的數時,有些同學不能順利的數出來,教師應在在此做適當的點撥,幫助學生數出拐角處的數。
一年級下學期《認識100以內的數》評課稿 篇5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20以內的數,知道10根小棒捆成1捆表示1個十,2個十是20,1捆和幾根合起來是十幾等知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宦教師能深入鉆研教材、教參,較好地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合理整合教學資源,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建構知識,有效達成預設的教學目標。具體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導入簡潔、有效
學生在一年級上冊認識20以內的數時均是借助于小棒來學習的,已經知道10根小棒可以捆成1捆,表示1個十。宦老師能找準學生的認知起點,從學生熟悉的小棒入手,既復習了相關知識,喚醒了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又很自然地引出課題,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簡潔有效!
二、新知教學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體現數形結合思想
新授部分分三個層次教學。首先是通過擺二十幾根小棒的操作,感知二個十和幾個一合起來是二十幾,二十幾里面有二個十和幾個一,初步理解二十幾的含義;接著繼續通過小棒數數的活動,認識“幾十九添上1是多少”這個百以內數認識過程中的關鍵環節,教師采用了由直觀到抽象的教學方法。在探究“二十九根添上1根是多少”時,讓學生結合擺小棒的操作直觀看出結果,并讓學生結合小棒圖進行充分地說理,有效突破難點。在探究“三十九根添上1根是多少”時,就直接讓學生看圖說結果和想法。然后脫離小棒讓學生直接從“四十九添上1根是五十”說到“八十九添上1根是九十”,有效培養了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發展了學生的思維。第三層次是認識“九十九添上1一百”“一百里面有10個十”“10個十是一百”,教師依然是充分運用小棒來展開教學,學生在觀察、說理中主動完善知識結構,對100以內數的含義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認識。本環節較好地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的認識在操作、觀察、交流中得到完善,數感在數數、比較、交流中得到發展。
三、注重通過比較,培養學生探索規律的能力
教學過程中,教師特別注重通過比較,初步培養學生探索規律的意識和能力。在教學“幾十九添上1是多少”時,教師課件出示學生自主探索出的“二十幾添上1是三十”一直到“八十九添上1是九十”,讓學生仔細觀察,有什么發現,學生通過比較、思考,能很快發現幾十九添上1得到的都是整十數。這時,教師繼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為什么二十九添上1得到的幾十比二十九前面的幾十多一個十?學生充分說理后,教師順勢讓學生觀察每一排都有這樣的'規律,繼而讓學生用找到的規律進行對口令練習,學生思維活躍,興趣盎然,數感得到進一步培養,也初步體會到探索規律的價值。
四、練習形式多樣,逐步發展數感
學生對百以內數的含義有了初步的認識后,教師又通過多種形式的數數練習進一步鞏固學生對數的含義的理解,不斷發展數感。教師以“送禮物”串聯整個練習環節,過渡自然,形成整體。數數過程中,教師還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不斷深化學生對數的含義的認識。如在講到羽毛球時,教師提問:二十五和五十二表示的數量一樣嗎?有什么不一樣?學生在比較、交流中進一步感受到前后(即數字)顛倒后所表示的數量是不一樣的。學生的數感在數數、比較、交流中進一步得到發展。
總之,本節課較上節課相比,有了很大進步,層次更清晰,教師的語言也更加規范,問題指向明確,引導也比較到位。個人覺得在以下幾方面還有待加強:
1.部分細節處理不夠到位。如“添小棒數到二十九”時,應讓學生說說二十九的含義,為理解后面的三十是怎么得到的做鋪墊;“為什么九十九添上1是一百”,學生說理不到位,應讓學生結合小棒多說一說,更深刻地理解“10個十是一百”。
2.說理不夠規范。如“三十九添上1是多少”,應強調“三十九后面的9根添上1根是10根”,而不是直接說“后面的9根添上1根是10根”。
3.教師語言還不夠精煉,需進一步錘煉;評價語言還有待進一步豐富。
一年級下學期《認識100以內的數》評課稿 篇6
今天聽了施老師的100以內的認識有以下幾點體會:
1、利用各種學具實物,讓學生人人參與,培養了學生的數數能力。
2、練習設計形式多樣,也有梯度。如:個別數數、師生合作數數、一條龍數、 數形結合的練習數的組成、巧數方格中各種顏色方塊的個數的練習,猜數、尋找數學日記中的錯誤等等。不同形式的練習提高了學生數數的能力。拐彎處的數數是一個難點,教師很清楚學生的學情,因此口頭出了較多這樣的`練習,讓學生一條龍接著數,很有針對性。
3、在認識計數單位這個難點的處理上,教師采用讓學生很快擺出要求根數小棒的方法,圖形結合,讓學生體驗到了一和十這兩個計數單位。
有幾處疑惑:設計在數草原上的羊的只數時,教師采取的是夠十只圈起來的方法,是否也想讓學生在數玉米豆時運用這種方法?如果是可以加以提示,好多學生還是一個一個數的。在認識計數單位十時可以演示從一堆小棒中數數時一不留神忘記數到哪了,所以葽十根十根捆起來。同時也能練習數的組成讓學生很好的理解計數單位十。
一年級下學期《認識100以內的數》評課稿 篇7
《100以內數的順序》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20以內數的順序”的基礎上展開的,將認數的范圍不斷擴大。本節課盧老師注重在整體讓學生數數和數感的培養。
1、充分利用數表,多方面研究,增強學生的數感和對數的整體把握。
教師由20以內的數表開始,讓學生按照數與數之間的聯系填寫空著的格子,讓學生初步感受后一個數比前一數多1。緊接著出示一張百數表,讓學生先把百數表填寫完整,寫生可以橫著填,也可以豎著填,在填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橫著填時:后面一個數比前一個數大1,豎著填時:下面的數比上面的數大10。橫著、豎著看完,再對角線看,感受個位、十位上數的變化。
2、結合游戲,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與數的聯系。
教師設計了“幸運大抽獎”的活動:每個孩子手里有一個寫著學號的'紙條,教師出示條件,如比69大1的數是多少?學號符合條件的孩子獲獎。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體會數與數之間的聯系。
3、加強學生的語言表達,加強對數感的培養。
在利用百數表探究數與數之間的聯系時,要充分要學生表達橫排、豎排相鄰數的關系,盡可能讓每個孩子用簡練的語言描述,如:橫排后一個數比前一個數大1,豎排下面一個數比上面一個數大10,幫助學生在完成后面的填數打下基礎。
一年級下學期《認識100以內的數》評課稿 篇8
今天聽了王老師執教的一年級數學《100以內加法和減法的整理與復習》這節課,王老師是以復習鞏固所學的知識,使學生對此加深理解并系統化為主要任務的課,它應包括知識分類、整理、能力上的提高等方面,首先應對知識內容進行整理和提煉,然后進行相關的練習對所學知識進行復習鞏固,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和知識結構。使知識溫故知新、查漏補缺,達到融會貫通,以此建立知識間的聯系,并組成有機整體。因此,在本節課中,根據一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年齡小,分類、整理能力薄弱的特點,教師編排了加法、減法兩種不同的復習整理方式。
先讓學生觀察一組加法算式,引導學生根據加法算式的特點進行分類。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整理出兩位數加一位數、兩位數加整十數,以及進位加法和不進位加法各種情況。
接著,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具體的計算,讓學生交流計算方法。在計算和交流中,既關注學生對計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又關注算法多樣化。
在整理復習的基礎上,練習加法計算。教師把“出題權”交給了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練習的積極性,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由于學生有經歷整理加法知識的基礎,再嘗試整理減法知識,學生就有一種“跳起來,能摘到桃子”的體驗,并可實現學習方法的有效遷移。學生在合作完成整理減法知識的同時,也鍛煉了分類、整理知識的能力。
同時,通過適當的表揚,激發了學生合作的`欲望,讓學生在不斷合作完成“任務”中養成合作的習慣和意識。
值得商討的地方:
1.這節課是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進行設計的,是很有趣的一節復習課,但由于激勵學生的語句較少,致使這節課沒有達到預設的效果。
2.在教學加法和減法的區別與算理上,應該讓學生說出一道類似的題型,就可讓學生自己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出結果。教師卻每道題都給學生進行了分析,這樣既浪費了時間卻沒有達到復習課的標準。
一年級下學期《認識100以內的數》評課稿 篇9
今天有幸欣賞了阮老師的《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鹽》課堂。感慨頗多。
這堂課開始于學生對于一杯水能賺多少鹽的猜測。讓學生面對一杯100毫升的水,直面實驗材料,讓猜測富有意義。
在猜測后,讓學生思考有什么方法最快速便捷的知道一杯水能溶解食鹽的數量。學生會不假思索的回答做實驗,這不知道是好還是不好。
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樣讓學生的思維固化掉了。其實很多時候有更簡便的方法。阮老師直接就點出,其實去網上查閱一下,比你辛辛苦苦做的更快。讓學生明白要知道一些知識性的知識是容易的。難的是去獲取事實的過程。接下來調動班級學生試著去獲取食鹽溶解的事實。讓學生討論尋找水中溶解食鹽的方法。在不斷的辯證中找到更貼切自己的方法。不過有個學生提出先稱取50克食鹽,然后不斷的往水里加,直到不能溶解為止。稱稱剩下的,相減就是溶解食鹽的重量了。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阮老師也當堂給以贊揚。可是對于其他小組的學生,似乎阮老師一直想要引導學生得出,前面可以多加,后面可以少加。讓這一組的學生最終放棄了自己原先設計的方法,改為討論的'方法。
在隨后的匯報交流過程中,阮老師先示范學生如何對于臺上學生提問,然后自己站在旁邊,讓舞臺真正屬于學生,做到了學生間的傾聽和交流。在有了這個實驗的基礎上,阮老師讓學生思考,如果現在讓你再做一次,你會如何去做?這種前后的改進,讓學生的思維真正得到成長。有學生就能提出前面先加30克食鹽,然后1克1克的加。充分體現了這節課學生的發展。這對于將四年級的課單獨的拎出來在三年級上,可想阮老師水平的強大。
一年級下學期《認識100以內的數》評課稿 篇10
100以內數的順序是學生在認識100以內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節課張老師從學生喜聞樂見的給數寶寶找房子的情境,引導學生發現100以內數的順序規律,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概括的能力。
亮點:
1.教師的語言富有兒童趣味,課堂常規落實到位。一年級的孩子非常天真、樸實,教師的語言符合學生特點,富有童趣,通過給數寶寶找房子,學生感覺非常地親切、自然。在教學中,教師不斷強化課堂教學常規,比如:靜靜地翻書,書寫時既要寫的數字要漂亮、規范,還要寫得快一些,讓學生在有組織、有紀律約束的情況下認真聽課,并能跟隨老師的指令完成課堂任務。
2.留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在教學中,教師通過讓學生獨立填寫百數表,小組交流自己的發現,學生能夠從橫著看、豎著看、斜著看,不同角度發現100以內數的'順序規律,在發現中共享集體的智慧。
建議:
1.教學時間分配不合理,導致學生在獨立填寫100以內數的順序時占用了很多的時間,教師在講解規律時時間上感覺節奏過快,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不足。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口算的方式填寫百數表,可以節省大量時間。
2.練習難度較大,學生沒有切實掌握好運用100以內數的順序規律去解決問題,導致學生填寫出錯。對于發現的規律是否越多越好,還是應凸顯主要規律,需要認真揣摩、認真思考。
一年級下學期《認識100以內的數》評課稿 篇11
沈老師執教的《100以內數的讀寫》這節課,是學生在學習了100以內數的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是綜合應用本單元所學概念的過程。又是后面要學的數的大小比較,和100以內數的計算以及二年級萬以內數的認識的重要基礎。聽了這節課,沈老師大方自如的課堂駕馭能力、富有兒童化的語言給聽課的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節課重視學生用小棒去數數,用計數器去撥數,從而讀、寫數,培養學生的數感,再讓學生說每一位上的數表示的意思來幫學生理解數位的意義。縱觀整節課,我認為呈現以下幾大亮點值得我們學習:
一、注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學生語言完整性的培養是我校梁校長工作坊的課題項目,這節課我側重觀察了沈老師在這方面的落實情況。一是富有兒童化的語言和巧用體態語言拉近師生距離。教學本身是一門藝術,而兒童化的'語言和體態"語言"更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在課堂上教師如果能適時、適度使用兒童語言和體態語言,將更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輕松愉快的突投入到學習之中。在這一節課中,沈老師運用了兒童化的語言和體態語言,如:一個微笑、一次點頭、一次信任或鼓勵的眼神。這些都能征服、激勵了學生。學生在鼓勵、關懷下,伴隨著和藹、親切、熱情的學習氛圍,對學習的求知欲無疑能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二是教師用規范、簡潔的語言對學生適時的引導。如:在復習階段,比較11和20時,老師問“同樣都是用兩顆珠子,為什么兩個數表示的不一樣呢?”、在教學40的讀寫時,“40在計數器上怎么撥珠子,十位上撥4顆珠子表示什么?怎樣寫?個位上的0能不能不寫?”等;三是在老師適時地引導下,學生語言的表達也趨于逐漸完整。如在認識100時,一位學生說“前面寫一個1,后面寫兩個0”,一位學生立馬反駁說“不完整,應該先在百位寫一個1,然后在十位和個位分別寫上0”等。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相信在沈老師的長期引導下,孩子數學語音的完整性、嚴謹性一定有一個質的提高。
二、教學效果良好,教學目標基本達成。課堂學生反應情況來看,學生已經能夠正確認讀和書寫100以內的數了,教學目標達成。
三、課堂板書整潔、美觀。
四、提出問題和授課老師交流。
1、沈老師,你覺得這節課你上得累嗎?您覺得累是什么原因?
2、這節課時間分配不是太合理,復習7分鐘、新授環節30分鐘、練習3分鐘。你覺得可以怎樣改進?
3、在要學生自己合作探究讀數、寫數方法的過程中,您覺得有沒有需要優化的地方?
最后我要說,通過相約課堂活動,讓我們共同在探究中體驗,在合作中交流,在反思中成長。我們經歷著觀點的碰撞、思想的啟迪,收獲多多。再次感謝兩位授課老師,謝謝大家!
一年級下學期《認識100以內的數》評課稿 篇12
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主要是“20以內的退位減法”、“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等內容。這些內容不論在計算難度,還是在計算的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教材中雖然把這些內容集中安排復習,但也注意突出各自的特點。注意對比練習,以使學生更好的掌握計算的方法。對于“20以內的退位減法”,要求與“20以內的進位加法”相同,學生應熟練掌握。對于其他的一步口算,要求比較熟練。
本單元的重點內容是10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計算,這些知識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要使學生切實掌握好。但學生在實際做題中會出現許多錯誤,有的是看題不夠仔細造成的,有的是計算方法還未完全掌握造成的。在進行總復習時,一直在思考要怎么進行這部分內容的復習,嘗試將知識進行分類整理,想著或許可以幫助孩子們更好的掌握這部分內容。
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師的引導下,采取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的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應該說,周老師的“知識整理——查漏補缺——練習提升”的復習教學模式層次十分清楚。周老師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整堂課進行一個數學知識競賽,“比賽將以以小組為單位,比比哪個小組更出色,你們有沒有信心贏得這次比賽。”周老師畫了9個氣球,代表九個小組,那組學生答對,就給那組畫一個星。 哪組的星星最多,哪組就獲勝。
由于周老師采取及時評價,整堂課下來學生的學習興趣濃郁。看到自己這組星星落后了,馬上追上去。還有周老師采取了每個學生做兩道題目,而題目跟學生的位置一一對應起來,這樣我們老師及時掌握了學生的學習情況,還讓學生說說自己做錯的原因或者是很快算對的原因,一方面:讓學生有成就感,二方面:自己及時糾正自己出錯的地方。
一年級下學期《認識100以內的數》評課稿 篇13
聽了趙老師這節課,我不由得由衷的贊嘆:趙老師這節課是一節高效率的常規課。因為她雖然沒有多媒體課件的輔助,但她能大膽突破教材,另辟奚徑,勇于創新,將一節傳統的新授課變成了一節活動課,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了數學課堂的生命力。
老師把游戲式的有趣的教學方式貫穿始終。首先設計了一個抽簽的游戲:
a.宣布游戲規則:
將學生分成男生隊和女生隊,每隊派一名代表抽簽,先抽個位,再派一名代表抽十位,最后哪個兩位數大哪個隊就贏。
b.先比個位。
抽簽,問數字大的隊為什么這么高興?為什么數字小的隊有同學說沒關系?(關鍵看十位。)
c.再比十位。
先請一隊的學生抽,問另一隊你希望抽幾?為什么?再問先抽的隊,你們希望對方抽幾?為什么?
同時,設計這種游戲來完成新授課的'任務,需要老師有很強的駕馭課堂生成的能力。預設與生成的和諧是教學的追求。本節課力求體現二者的完美結合,在預設中體現教師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著者、合作者、參與者的角色,在生成中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和自主、合作、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例如在教學怎樣比較百以內數的大小的方法,不是單純的講解,而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方法,老師只是在教學過程中起著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
【一年級下學期《認識100以內的數》評課稿】相關文章:
認識1000以內的數的評課稿11-06
《認識1000以內的數》評課稿11-22
《1000以內數的認識》評課稿11-22
1000以內數的認識評課稿11-22
《1000以內數的認識》的評課稿11-05
《千以內數的認識》評課稿01-12
認識1000以內的數評課稿11-02
千以內數的認識評課稿01-07
《1000以內數的認識》評課稿12-26
《千以內數認識》評課稿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