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下冊《菩薩兵》的評課稿
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在閱讀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今天聽了金老師上的《菩薩兵》一課,我覺得老師很注意到對文章的整體把握,具體表現在這樣幾個環節:
1、從課題《菩薩兵》入手,讓學生自己說說文章中菩薩兵指誰?誰稱誰為菩薩兵?課文中的怎樣說的?找出來讀一讀來引出新課。在學習到最后,感情朗讀文章最后一小節“幾時見過菩薩一樣的司令,菩薩一樣的兵啊”來結束全文的教學,從題眼入手,整體切入,然后又回歸整體,體現了一個從整體到局部再回到整體的教學思路,同時也給學生一個怎樣把握整體,怎樣處理局部的學習方法的指導。
2、在處理課文的2——7小節時,金老師又是始終圍繞著一個問題展開:朱總司令是怎么說的',又是怎么做的?紅軍戰士是怎樣做的?抓住一個大問題,然后從具體的句子中引導學生理解、朗讀,從而讓學生深切體會到像紅軍這樣的軍隊,處處為老百姓著想,是當之無愧的菩薩兵!
3、在教學朱總司令所說的三段話時,教師還是從整體入手,讓學生讀讀這幾段話,看看能體會到什么?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在總司令所說的每句話中,我們都能看出,總司令真是急藏胞所急,想藏胞所想,有著菩薩一樣的心腸。當學習到最后,當理解到藏胞們對紅軍態度的轉變時,老師還可以進而提出問題:藏胞由一開始的又躲又跑到如今稱紅軍為“菩薩兵”,究竟是為什么呢?以這個問題總結全文,這樣的問題是否更可激起學生的閱讀期待,進行探究性學習,從而引導學生再一次在整體上理解課文。
由此不難看出,在這堂課的設計上,教師始終注意把握文章的整體,從整體入手,逐步深入,在局部段落的教學中,始終扣住菩薩兵這一關鍵詞語,注意到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從而使整堂課的教學顯得非常的嚴謹。
從三年級開始,新課標提出了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學生的這種概括能力從何而來?這種能力不來自支離破碎的分析,而是來自于對一篇篇課文的整體把握。一切教學環節的設計,教學策略的確定都應該緊緊地圍繞一個中心,形成強大的凝聚力,最大程度的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
【三年級語文下冊《菩薩兵》的評課稿】相關文章:
排球課評課稿01-02
散步評課稿01-18
白鵝評課稿01-16
統計評課稿01-15
蒲公英評課稿01-15
趕海評課稿01-14
腳印評課稿01-12
回聲評課稿01-10
新疆評課稿01-09
色彩評課稿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