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出世》評課稿(通用13篇)
評課是指評者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猴王出世》評課稿。
《猴王出世》評課稿 1
《猴王出世》一文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略讀課文,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為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這是教學的重點。課文是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別,因此,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進而讀懂課文內容是教學的難點。
黃鐵成老師在執教《猴王出世》這篇課文的過程中,根據這是一篇白話文的作品,學生閱讀理解有一定難度這樣的一個特點,有針對性地采取了三個策略來突破難度。
首先是把一些難讀的并且相似的.詞語單獨拿出來先行學習,并力求突破。如“靈通”、“耍子”、“所在”、“造化”等課文下面有注解的指導學生通過課文注解來學習理解;又如“拖男挈女”、“喚弟呼兄”、“伸頭縮腳”、“抓耳撓腮”及“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彌猿為親”等表示動作和神態的復合型詞語,在比較中讀準、讀順、讀懂。另外,像“食草木”、“引澗水”、“采山花”、“覓樹果”等三字詞組和“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等多字詞組,則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知道閱讀理解。
其次是以不同的要求指導學生初讀、細讀和精讀課文,并在初讀中梳理課文脈絡,既石猴出世—石猴探洞—石猴稱王;在細讀中體會石猴“聰明、好奇、機靈、勇敢、甚至有些傲慢的個性;在精讀中引導學生感悟名著之精妙;
三是課外拓展及時有效。在閱讀點撥的過程中,黃老師牢牢抓住本單元“讓學生接觸名著、走近名著”的學習重點,及時地引入原著中的描寫,幫助學生理解。同時,在課的最后,又通過出示原著中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戲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和四十二回“大圣殷勤拜南海觀音慈善縛紅孩”的標題,讓學生把其中的故事情節與自己熟悉的西游記故事聯系起來,一方面激發了興趣,另一方面也是非常自然的課外閱讀指導。
當然,任何一堂課都會留下遺憾,如果黃老師在組織集體朗讀時要求在明確些,在實踐安排上再適當充裕些,可能效果會更好。另外,還可以通過課件穿插更多的動態情景,讓學生在看的過程中觀察猴王的動作、神態,從而更好地理解他的個性品質。
《猴王出世》評課稿 2
《猴王出世》一課是冀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一篇講讀課文,可以說這堂課整體來看是成功的,體現了教者的設計意圖。
一、貼近新課程,較好地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者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上教師為學生創設了“主體參與、和諧發展”的教學氛圍,教者用“這只快樂自由的石猴是怎樣變成猴王的?石猴能成為猴王憑的是什么?你是從哪看出來的?”這一個大問題統領全文。引導學生讀書自悟,給了比較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時間,在學生探究匯報的過程中老師相機指導學生抓住“憑借、勇敢、本領過人”感悟到石猴成為猴王的必然性。
抓住“不論……都……”這組關聯詞語,進行語言訓練,理解它對表達感情所起的作用,引導孩子們體會句中的感嘆號對表達感情起到的重要作用,讓孩子們知道,讀書時不要忽視標點,小小的標點,也能起到表情達意的`作用。
用這些詞句的理解和感悟,對學生進行了語文能力的培養,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二、閱讀貫穿全文引導學生感受美、體驗美。
《小學語文課標》指出,“只有多讀,才能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只形成獨立閱讀能力。”而多讀中又特別強調了朗讀。,所以語言通俗平實具有親切感和樸素美,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豐富的想象力。教者根據教材自身的特點多次引導學生讀相關語句,在這一次又一次的讀文過程中,學生逐步感悟到文章的含義。感到名著的語言魅力,也使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三、引導搜索、拓展延伸了語文課堂教學。
《小學語文課標》提出“努力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標。”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者又介紹了文章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的《西游記》其他故事,激發了學生課后閱讀的興趣,實現了“語文小課堂,生活大課堂”的新課程理念,是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設計。
四、多媒體的恰當運用,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教師善于運用多媒體手段,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在學生讀文過程中多次出現重點的語句,“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和“何不拜我為王?”體會時候的聰慧機敏。
《猴王出世》評課稿 3
在本次《猴王出世》的教學中,授課教師目標設定清晰合理。緊扣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教學的要求,讓學生不僅能掌握文中的生字詞,理解課文內容,還深入體會到了石猴勇敢無畏、活潑機靈的'形象特點,提升了文學鑒賞能力。
教學方法上,教師巧妙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播放精彩的《西游記》影視片段,迅速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在字詞教學時,采用直觀演示法,結合圖片和動畫,讓學生輕松理解 “瞑目蹲身”“拖男挈女” 等詞語的含義,教學效果顯著。
教學過程流暢自然,從導入新課到初讀感知、精讀課文,再到拓展延伸,環環相扣。在精讀環節,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語句,如 “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分析石猴的動作,體會其性格特點,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
《猴王出世》評課稿 4
整堂課教師十分注重朗讀教學,以讀促悟。初讀時,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精讀時,通過分角色朗讀、重點段落反復讀等方式,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石猴的語言、動作、神態所展現出的獨特性格。比如石猴與群猴對話的段落,通過朗讀,學生將石猴的自信、豪爽展現得淋漓盡致,深刻感悟到了文本的魅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善于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提出的問題具有啟發性,如 “石猴為什么敢第一個跳進瀑布?” 促使學生深入文本,探究石猴的內心世界,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予及時、恰當的評價,鼓勵學生積極發言,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
不過,在時間把控上可以更加精準,留給拓展延伸部分的'時間略顯不足,若能讓學生有更充分的時間進行討論和分享,課堂的深度和廣度會進一步提升。
《猴王出世》評課稿 5
授課教師通過創設生動的情境,讓學生仿佛置身于《西游記》的神話世界。上課伊始,教師身著古裝,以孫悟空的.口吻向學生介紹自己,瞬間點燃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講解課文時,利用教室的布置,模擬花果山的場景,讓學生扮演群猴,親身體驗石猴出世的過程,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在教學內容的處理上,教師詳略得當。重點突出石猴出世和成為猴王的情節,對其他部分則一筆帶過。在分析石猴形象時,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如石猴的行為、語言、心理等,使石猴的形象在學生心中逐漸豐滿起來。
此外,教師還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在拓展延伸環節,讓學生想象自己是石猴,會如何管理花果山,學生們奇思妙想,課堂氣氛十分活躍。但在教學方法的多樣性上還有提升空間,可適當增加小組合作探究的活動。
《猴王出世》評課稿 6
這堂課不僅是對課文知識的傳授,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將《西游記》的文化背景、神話故事中的寓意等融入教學內容。例如,在介紹石猴出世時,詳細講解了 “仙石孕育” 背后所蘊含的中國古代神話的哲學思想,讓學生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教學方法上,教師采用了故事導入法,講述了許多與《西游記》相關的小故事,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講解課文時,注重引導學生品味文中的語言之美,如對花果山景色的描寫,讓學生體會到古代文學語言的精煉和意境之美。
課堂互動環節,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了 “西游知識競賽”,不僅鞏固了所學知識,還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但在競賽環節中,部分學生參與度不高,后續可考慮調整競賽規則,讓更多學生參與其中。
《猴王出世》評課稿 7
教師在課堂上充分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因材施教。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布置了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如讓他們對石猴的性格特點進行深度分析,并與其他文學作品中的人物進行對比;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師則給予更多的指導和幫助,耐心地輔導他們理解課文中的生字詞和簡單的語句。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善于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當有學生提出獨特的見解時,教師毫不吝嗇贊美之詞,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動力。同時,教師還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學會探究。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合理分組,確保每個小組都有不同層次的學生,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和共同進步。但在小組討論時,個別小組存在討論偏離主題的現象,教師需要加強引導和監督。
《猴王出世》評課稿 8
這堂課在教學上有許多創新之處。教師利用虛擬現實(VR)技術,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花果山的神奇美景和石猴出世的震撼場面,給學生帶來了全新的學習體驗。這種創新的教學手段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教師打破常規,采用了 “倒敘” 的方式,先讓學生了解石猴成為猴王之后的故事,引發學生對石猴出世過程的.好奇,然后再深入學習課文,這種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此外,教師還引入了項目式學習,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作一份關于《西游記》的手抄報,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但在項目式學習的實施過程中,需要更加明確任務要求和時間安排,確保項目順利完成。
《猴王出世》評課稿 9
整堂課教學邏輯清晰,結構嚴謹。教師按照 “導入新課 - 初讀感知 - 精讀課文 - 總結歸納 - 拓展延伸” 的教學流程有條不紊地進行教學。在每個教學環節中,過渡自然,銜接緊密。
導入新課時,通過播放《西游記》的主題曲,迅速將學生帶入到神話故事的氛圍中;初讀感知環節,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為精讀課文做好鋪墊;精讀課文時,教師引導學生逐段分析,抓住重點詞句,深入理解課文;總結歸納環節,幫助學生梳理知識脈絡,強化對課文的理解;拓展延伸環節,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連貫性,將新舊知識有機結合起來。但在教學語言的.簡潔性上還有待提高,有時會出現重復表述的情況。
《猴王出世》評課稿 10
這堂課教師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精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如 “石猴成為猴王的原因是什么?”“從石猴的身上,我們能學到什么?” 引導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小組討論等方式進行探究。
在小組討論時,教師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尊重學生的獨特見解,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同時,教師還引導學生學會收集和整理資料,通過查閱課外書籍、上網搜索等方式,了解更多關于《西游記》的知識,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在評價學生的探究成果時,教師采用了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還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充分發揮了評價的激勵作用。但在探究活動的組織上,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指導,確保探究活動的高效進行。
《猴王出世》評課稿 11
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將課文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讓學生學以致用。在講解石猴的勇敢精神時,引導學生思考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應該如何像石猴一樣勇敢面對;在分析石猴的聰明機智時,讓學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運用智慧解決問題的經歷。
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培養了學生的遷移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拓展延伸環節,教師讓學生以 “我身邊的‘孫悟空’” 為題,寫一篇短文,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寫作中,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
此外,教師還鼓勵學生將《西游記》中的'故事講給家人和朋友聽,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但在聯系生活實際時,部分例子與學生的生活經驗還有一定的差距,可選擇更貼近學生生活的事例。
《猴王出世》評課稿 12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夠敏銳地捕捉學生的課堂生成,靈活調整教學策略。當學生提出一些超出預設的問題時,教師沒有回避,而是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和討論。例如,有學生提出 “如果石猴沒有跳進瀑布,故事將會怎樣發展?” 教師抓住這個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能夠根據學生的課堂反應及時調整教學節奏和教學方法。當發現學生對某個知識點理解困難時,教師會放慢教學速度,采用多種方式進行講解,直到學生理解為止。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智慧和專業素養。
但在應對課堂生成時,教師有時會花費過多的'時間,導致教學進度受到一定影響。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需要更好地平衡課堂生成與教學進度的關系。
《猴王出世》評課稿 13
秦老師的《猴王出世》,課堂上教師課堂語言親切自然,教學思路清晰,重難點突出,帶領學生走進了一篇古白話文的學習。
在這節課里,存在一下問題:
這是一篇古白話文,而且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神話小說,應該用神話小說的文體來解讀,執教。不同的文體應該有相應的方法,神話小說的教學方法應該是體會神奇及其人物的形象。
課堂上老師放的不夠,講的過多。學生靜下心來學習的時間太少。
課堂上讀的方式應該靈活多樣,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感受,思考。
對于這些問題,提出一下建議,大家一起學習。
深研教材,能根據文體的特點來設計課堂。
課文體裁不同,年段要求不同,教法自應有別。課標明確指出:“學生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征,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應該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如何依照文體的不同特征,根據學段的不同要求,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1)敘事性作品教學。
小學語文教材中童話、寓言、神話、故事、小說……這類有情節、有人物的課文都歸入敘事性作品。課標在“學段目標與內容”部分,對敘事性作品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第一學段:能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
第二學段: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第三學段: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愛、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由此可知,敘事性作品教學的基本方法是:讀懂故事內容,獲得情感體驗,學習語言表達。實際教學中,還要體現階段性:第一學段,了解故事內容,獲得情感體驗;在閱讀的過程中識字、寫字、學詞、學句。第二學段,理解故事內容,復述故事大意,獲得情感體驗,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體會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第三學段,讀懂故事內容,了解事件梗概,獲得情感體驗,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愛、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了解表達順序,領悟作者獨特的表達方式。
下面以小說教學為例,談談如何依照文本特征,依據年段要求,選擇合適教學方法。小說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揭示社會矛盾、反映 現實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小說的基本特征是:完整的故事情節、細致的人物刻畫、具體的環境描寫。根據小說的文體特征,可以選擇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梳理故事情節。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整體感知主要內容,搞清故事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體會情節對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對小說主題揭示上的作用。
感受人物形象。小說中最常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是描寫,而描寫又可分為正面和側面兩種。正面描寫包括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即細節描寫),側面描寫包括以人物言行來反映人物的內心活動和思想變化(即側面烘托)。教學中須抓住人物描寫,把握人物的性格、思想和情感,體會小說的主題。
體會環境描寫。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之中,人的性格、思想的形成總是受特定環境的影響、制約。教學時須指導學生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從中了解環境與人物、主題的密切關系。
(2)詩歌教學
詩歌是一種以凝練的語言抒發情感的的文學體裁。詩歌的基本特征是:語詞凝練,結構跳躍,富于節奏和韻律。課標在“學段目標與內容”部分,對詩歌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第一學段: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第二學段: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
第三學段: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由此可知,詩歌教學的基本方法是:把握詩意,展開想象,體會情感,誦讀積累。實際教學中,還應體現階段性:第一學段,誦讀中識字、寫字,展開想象;誦讀中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第二學段,領悟詩文大意,展開想象,誦讀中體驗情感。第三學段,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誦讀中體會詩人情感。
一般來說,詩歌閱讀應經 由“言”及“象”、由“象”及“境”、由“境”悟“意”的過程。然而,很多詩歌教學卻直接由“言”到“意”,缺了“舉象”環節,詩歌教學索然無味,效果差強人意。下面以古詩教學為例,談談如何依照文本特征,依據年段要求,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
古詩的基本特征是:文辭隔膜,音韻和諧,言辭簡潔,詞豐意瞻。根據古詩的文體特征,可以選擇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會意。理解古詩,重在突破那些學生感到生疏,古今意義有別、詞序顛倒和能夠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詞語。教學中,要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幫助其疏通理解,教給古詩學法:擴、留、補、換、調、嚼、連。
入境。運用情境教學,讓學生感受意境美。教學時,要通過多形式、多途徑創設情境,引學生入“境”。
悟情。詩重想象。古詩教學中只有喚起學生情感體驗,產生移情和共鳴,才能入境悟情。詩也重誦讀。在指導學生理解詩的內容基礎上感情朗讀,再現詩的意境,加深體會詩的含義與感情。
《送元二使安西》(人教版四上)是一首送別詩,它的特質在于那千年不變的送別畫面與離別情緒結合在一起,詩中有畫,畫中有情;還在于詩中的幾個經典意象:朝雨、輕塵、客舍、柳和酒。請看一位老師通過想象畫面、品味意象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思想感情的教學片段——
(一)賞詩畫
元二要出使的安西在三千里之外,王維專程趕到渭城來送別自己的朋友,送別之情就從這里開始。讀“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1.欣賞四處景。
讀著讀著,我們仿佛和王維一起在送別元二。眼前出現了哪些景物?靜下心來默讀,圈出你看到的景物。(朝雨、輕塵、客舍、柳色)
小結:一個詞語就是一處景。
2.想象一幅畫。
詩句中的“浥”字用得特別的傳神,這個字讓我們看到了一場怎樣的雨?(蒙蒙的.細雨)
我們一起來想象被朝雨濕潤的畫面。送別的路口車來人往,本該是塵土飛揚,此時的塵土是什么樣的?(不再飛揚)好一幅清新的畫面!
那被細雨濕潤后的客舍、柳樹又有怎樣的變化呢?(這青青的瓦被雨潤濕,變得更青、干凈;柳樹變得更綠、更亮、更美、更有生命力)這是多么明朗的畫面!
小結:一個“浥”字帶出了一幅清新明朗的畫。這正是詩中有畫。
(二)悟詩情
1.感悟柳中情。
(出示)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
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堤上柳》)
你發現了什么?(都寫到了柳)
古人在寫送別詩時,為什么會寫柳呢?(柳音同“留”,古人送別,有折柳相送的習俗)
小結:這柳飽含離別之情,這正是詩中有畫,畫中有情。帶著這份情,讀“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2.感悟酒中情。
朋友告別喝了很多酒,你是從哪個詞知道的?(更盡)
在這長長的一夜里,兩個朋友也許是聊一段往事,干一杯。也許是唱一首歌,生:干一杯。(師動作提示琴棋書畫)也許是下一盤棋,干一杯;也許是彈一首曲子,干一杯;也許是畫一幅畫,干一杯。就這樣一杯又一杯,這就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播放音樂《陽關三疊》,出示圖片)
看,西出陽關之外是什么?(千里戈壁,萬里黃沙,沒有朋友相伴)這正是詩中有畫,畫中有情。帶著這份情,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3.表達離別情。
飲酒話別整整一夜,有美好的回憶,也有真摯的祝福。如果你是王維,我是元二,此時,你端起酒杯,想對我說些什么?
教者選擇“賞詩畫”“悟詩情”的教學方法,正是遵循了這首送別詩的主要特征,體現了“舉象入境,入境生情”的心理過程。
(3)說明性文章教學
說明文是對客觀事物、事理進行介紹、解說的一種文體。說明文的基本特征是:知識性,科學性,實用性。課標在“學段目標與內容”部分,對說明性文章的閱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第一學段:無。
第二學段:無。
第三學段: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
由此可知,說明性文章教學的基本方法是:第一、二學段,教材中編排有各種類型的說明文,課標沒有相關要求。第三學段,抓住要點,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具體來說,有如下教學要點:
弄清說明對象。通過閱讀,了解文章說明了什么。
抓住事物特點。為了在文中清楚、準確地說明事物的特征,作者會將有關事物特征性的句子放在顯著的位置,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尋找到這些句子。
了解說明方法。了解說明方法是學習說明文的重點。
理清說明順序。說明文的特點之一是“言之有序”。 理清了說明順序,才能把握作者的思路,看清事物的特征,也就從整體上把握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內容。
體會說明語言。說明文要求語言準確,說明事物要求在時間、空間、數字、范圍、程度等方面都準確無誤。在準確的前提下,語言風格可以平實,也可以生動活潑。
教學說明文時,引導學生弄清說明對象、抓住事物特點并不難,難點在于如何理清說明順序,體會說明語言。說明文教學的現狀是教學千篇一律,失去了文本特色,失去了說明文學習的階段性。
“抓住關鍵詞語,體會句子表情達意的作用”是中年段閱讀教學的一個重點。《太陽》第一部分的關鍵詞是學生一眼就看得到的數據和表模糊意思的“估計”“差不多”,這些詞語所在的句子就是關鍵句。教者抓住這些關鍵詞句,通過比較、探究、質疑等教學方式,由扶到放地引導學生體會到了說明文準確具體的語言表達,同時也恰到好處地滲透了列數據、作比較的表達方法。
(4)、簡單的非連續性文本教學
非連續性文本,是以不同方式來組織材料的、與連續性文本形式不同的、不以句子為最小單位的、需要不同于連續性文本的閱讀策略的文本。常見的類型有目錄、索引、圖形、圖示、地圖、數據表、時間表、清單、票據、廣告、證書等。非連續性文本的主要特征是:概括性,非連續性,多形式組合。課標在“學段目標與內容”部分,對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第一學段:無。
第二學段:無。
第三學段:閱讀簡單的非連續性文本,能 從圖文等組合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
由此可知,對于非連續性文本的意義提取層面不是小學高年級的任務,教學更多限定在信息提取與整合層面,其能力要求是在類別比較、圖文結合理解等比較淺顯的認知層面。非連續性文本教學的基本方法:
發現有用信息。圖文結合,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地把握圖表所要傳達的重要信息。
進行信息整合。首先,通讀,知大意。其次,根據需要解決的問題找準項目。最后,選擇信息針對問題進行整合。
嘗試簡單推論。首先指導學生快速瀏覽文章,了解文本大意,接著找準關鍵項目,最后做出自己的準確判斷。
非連續性文本最大的特點是圖文并茂,而且一目了然。因此,圖文對照,理清圖表信息與文字信息之間的關聯,是“找到有價值的信息”的主要方式。
2、 課堂上問題的設計應該精而少,讓學生有學習讀書的時間,思考的時間。
3、簡約設計,讓學生在課堂上施展自如。每節課應該有主要的核心問題,直奔課堂的重難點,這個問題也應該是學生急需要解決的,依據學情,讓學生學的輕松,真有所學。
4、精讀課文讓學生要在課堂上有所得,“一課一得”。依據課標,單元目標要求,特別在解讀文本上下功夫,讓學生在精讀課文中真正得法,在略讀課文中運用,在課外閱讀中鞏固方法。
5、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課堂上學生的評價,閱讀方法的滲透,新理念的學習實踐,自己的思考力和反思力的提升等。都需要在教學中學習摸索。
【《猴王出世》評課稿】相關文章:
猴王出世評課稿08-10
關于小學語文《猴王出世》評課稿06-18
課賽評課稿12-22
心理課評課稿12-31
復習課評課稿10-11
教師是怎樣評課的及評課稿04-23
《實數》評課稿06-16
《電壓》評課稿06-14
《手指》評課稿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