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土地是神圣的》的評課稿
20xx年10月31日,在學校組織的“有效驅動模式教學研討課”中,我聽了婁桂蓮老師執教《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課。本文是由一位印第安酋長寫給即將收買他們土地的白人領袖的精彩的演說稿,是有史以來在保護環境方面最感人置深的文章。曾聽別的老師講過這一課,但總覺得壓抑,學生的理解是膚淺的,總是不能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而聽了婁老師的課后,才明白感受不一定是要說出來的,有的時候“讀”反而是表達的最好途徑。婁老師的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弄清背景走進文本。
學習課文時,婁老師首先與同學們一同走進印地安人的經歷,了解西雅圖,弄清這篇文章的背景;運用多媒體讓學生體會“神圣”的意思是什么,然后交流“土地上的什么是神圣的”,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文,感悟綠色的生命力的頑強。
二、以讀代解曉其義。
而后讓學生瀏覽4~8自然段,回憶怎樣分層?每一層寫的是什么?學生交流中,師相機板書。明確了印第安人對白人提出的三個要求:善待河水、照管空氣、照顧動物。婁老師領著學生學習第一個要求——善待河水。具體步驟:一是出示思考題:哪些語句讓你感受到了河水的神圣、美好?印地安人要求美國人怎樣善待河水?學生暢所欲言自己的理解,并引導學生體會河水的重要。二是指導朗讀中,婁老師指導學生帶著無奈的語氣讀,帶叮囑的語氣讀,帶深情的語氣讀,真有一詠三嘆之感。通過這樣的美讀揣摩,讓學生感受到印第安人對故土的深情。三是明確“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這句話反復出現的作用,讓學生理解這句話里面所包含的懇求、忠告、叮嚀,便不難體會西雅圖為什么要反復重復這句話了。四是播放松花江被污染的相關圖片,聯系生活實際進行環保教育。
三、學法遷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有助于培養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課堂中,老師充分調動學生的合作學習精神。讓學生運用學法自由組合學習小組,經過小組討論,最后由學生匯報學習結果。整個過程都是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這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自主性,而且增強了創新的意識和團結協助的精神。在學習“照管好空氣”部分,婁老師明確學生按照:讀文——思考——交流的步驟小組學習。
四、自主學習,章顯活力。
在學習“照顧好動物”的過程中,婁老師設計選一名同學當小老師組織大家學習,為了確保學生“有計可施”,婁老師送給“小老師”兩個錦囊。在指導學,小組學的基礎上學生能夠自主學習,給學生一個平臺讓其展示自我。可見婁老師每一個環節的設計都是用心良苦呀。
五、積累遷移,說中感味
小學語文改革方向“讀得進、記得住、用得出”。這一節課在最后安排了學生“還有什么是神圣的?模仿西雅圖既興演講”的形式,也很不錯,學生把課本上學習的語言內化以后加上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這也是規范學生語言的一個途徑。演講的情況,由學生自己來進行評述,也培養了學生自我評價的能力。
總之,婁老師課堂上儀表端莊,舉止從容;她的課結構嚴謹、環環相扣,過渡自然,時間分配合理,可以稱得上教學超凡脫俗,常教常新,富有藝術性。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的評課稿】相關文章:
我是少年阿凡提評課稿01-05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評課稿(3篇)01-10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評課稿3篇01-10
《我要的是葫蘆》評課稿(7篇)01-05
《我要的是葫蘆》評課稿7篇01-05
我要的是葫蘆評課稿(6篇)01-03
我要的是葫蘆評課稿6篇01-03
什么是周長評課稿2篇01-09
《什么是面積》評課稿2篇01-03
排球課評課稿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