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周長評課稿(通用12篇)
評課是教研員和很多教師的必備技能,如何評課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聽評課過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認識周長評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認識周長評課稿 篇1
覃老師教學《認識周長》一課時,是在學生學習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來認識平面圖形的周長,也是后面學習計算平面圖形周長的基礎。整節課中,潘琴老師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聯系實際,通過觀察和實踐幫助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并根據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采用了以直觀演示為主的主要教學方式方法,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親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種方法有機配合使用,很好地完成了本堂課的教學任務。
對學生而言,知識的獲取不是教師和教材直接給予的,而應在充分經歷數學的過程中逐步建構的。數學知識的學習很多時候是枯燥的,特別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抓住每一個學生的心往往對整節課的成功與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節課中在課的開始,老師能從日常生活中搜集一些常見的圖形,接著創設了問題情境,驅動了學生饒有興趣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來。先通過摸一摸,指一指過程讓學生初步了解周長的含義。接著再通過描一描,圍一圍,算一算等方法慢慢深入去探究,整個過程還算比較順利。在學生自主探索,充分的體驗中,感悟到了周長的實際含義。教學過程比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一理念。
在教學如何求周長的環節,設計了小組合作活動,我覺得這樣設計非常必要也非常有效,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通過豐富的數學課堂活動,讓學生自己感知周長的概念,將枯燥的數學知識,賦予生動的情境,在數學情境中讓每個學生親身經歷學習的過程,不僅學到知識,還學到了數學方法:量一量、圍一圍,滾一滾,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認識周長評課稿 篇2
一、優點
1、教師利用色彩鮮艷的圖畫引入課題,讓學生從一開始就集中注意力,完全進入課堂教學的環境。
2、本次課完全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關系,建立了平等、和諧、友好、快樂的師生關系。學生積極投入,思維非常活躍。
3、教師在教學中也很注重自己的評價語言,語言十分的幽默和詼諧,老師的體態仍然是富于感染力的,使學生有了很放松的情緒更加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注重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既訓練了語言表達,有發展了多項思維。整堂課既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也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5、教師很好的根據學生、教材和環境的實際情況,采用了以直觀演示為主的主要教學方式方法,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親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種方法有機配合使用,很好地完成了本堂課的教學任務。
學生練習測量各種圖形的周長時,老師在學生操作前把活動的要求講清楚,效果會更好。
二、不足
1、學生練習測量各種圖形的周長時,老師在學生操作前把活動的要求講清楚,效果會更好。
2、曲線圖形周長測量時,因直尺不夠用,教師敘述不太清楚。
三、建議
量曲線圖形周長長度時,因直尺長度不夠,可以先測一段直尺的全長,再對折,對折出幾個直尺長再加上剩余部分的長度。
四、收獲
1、課堂中對于學生的回答,常老師的評價語言非常到位。對學生發表的意見教師在教學中很注重自己的評價語言,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2、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和學生建立平等、和諧、友好、快樂的師生關系,讓學生積極投入,思維活躍,以達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是一門復雜的藝術,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探究,才可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逐步精彩起來。
認識周長評課稿 篇3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們小組老師經過集體評議,認為馮晶老師《認識周長》這一課,體現了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教師著力改變舊的教學方法,建立新的教學策略。課堂上馮老師努力為學生創設情境,誘發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大膽探究、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具體總結如下:
1、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感知材料
理解周長的含義,探索周長的計算方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是本節課應該達到的主要教學目標。為此馮老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水平,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為學生的數學活動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感性材料。(如:樹葉、各種平面圖形、測量工具)課堂上充分發揮這些素材的作用,幫助學生直觀理解周長的含義,探索各種圖形周長計算方法,促進了學生空間觀念和思維能力的發展。
2、重視概念的建構過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是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在教學《周長的含義》時馮老師設計了“找一找、摸一摸、說一說”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把周長這個抽象的概念與生活中的具體事例、自己的實踐經驗聯系起來,從而對周長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如:學生摸周長時,感受到長方形、正方形的邊線是直的,有四條邊;而圓形的邊線是彎的,是一條封閉的曲線。因為有了找、摸的體驗,便能清晰地認識周長的含義。讓每一個學生都體會到學習的快樂,體驗到獲取知識的愉悅。
3、彰顯個性,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在探討各種圖形的周長的方法時,馮老師為學生創設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通過動手、動口、動腦,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去解決問題的策略,學生爭相發表意見,學生的個性在課堂上得到充分展現,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強,體現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全新的教學理念。課堂上富有個性的評價,師生間、學生間的情感溝通,使學生的思維處于一種開放狀態,從而得出不同的.測量和計算方法,不但使本節課的知識得到了鞏固、升華,而且為后繼知識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總評:
在以上教學片段中,我們欣喜的看到了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體現,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用簡潔的語言激勵著學生。學生的情緒狀態、注意狀態、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生成狀態均處于理想的狀態下,如果以學生的“學”來評價教師“教”的話,那么這可視為一節成功的課。而這些都得益于我校對課題管理的實效性研究,在科學規范的課題管理制度下,我們每一位教師、每一位學生將成為最終的受益者。
認識周長評課稿 篇4
吳老師的《周長的認識》一課,目標明確,設計有條理,再加上豐富的教學經驗,厚實的語言功底。所以老師看上去從容不迫,但是學生卻學得積極主動,學生時而獨立思考,時而合作交流,還有適時的展示匯報,使得課堂上呈現出濃濃的探索學習的氛圍。這節課學生興趣高漲,進行了充分的活動,并且在通過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方法,讓學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體驗中,感悟到了周長的實際含義。教學過程比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一理念。具體說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
1、在豐富的生活背景上學習數學,建立概念。
活動是兒童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兒童社會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實有效的數學活動能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為了確實達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老師組織學生經歷了一個理解圖形周長的含義,探索一般圖形周長測量方法的過程。設計了許多活動,比如“直觀感知”層面上的說一說、摸一摸;比如測量周長活動,而且每種活動都有明確的目的.,同時給學生提供了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體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多樣性,也為下節課求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做好準備。
2、在一系列基本練習和變式練習中深化概念。
小學生思維正處于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思維過程對具體形象存在著依賴性。老師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了達標練習,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學生直觀認識了周長之后,通過描一描周長這一操作活動,拓寬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建立豐富的表象,進一步認識了周長的意義。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到練習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測量后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時,學生出現了不同計算方法,體現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并且為后面學習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3、注重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探索發現,是指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多種感官參加學習數學知識的活動。于是在學生對周長有了感性的認識之后,潘老師向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組織學生合作、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讓學生討論怎樣測量這些圖形的周長,以促進學生對周長意義的理解,并體現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尢其是體現了“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而且又在此基礎上對方法進行優化,又提升了學生的思維。
認識周長評課稿 篇5
《認識周長》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而進行設計的。該課時主要解決:什么是周長、如何測量周長、利用周長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周老師根據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合理設計教學活動,在活動中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親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較好地完成了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具體的說來,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讓學生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建立全面、立體的周長概念。
《認識周長》是一節概念教學課。小學里的數學概念往往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和思維特點,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揭示。周老師在教學“周長”時,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多個教學情境,通過豐富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充分體驗、感悟的基礎上建立表象,認識周長,理解周長的實際意義。展示了概念課基本模式:概念的引入—概念的理解—概念的鞏固。
首先是概念的引入:
教師首先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了一個生動、有趣,童話情境——小螞蟻沿著樹葉的邊線爬的動畫情節。這一情境很自然地把學生從無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且緊緊圍繞什么是周長這個教學目標,引導學生觀察時強調了以下幾個值得注意的地方:從哪兒開始,沿著哪條路徑,到哪兒結束。讓學生在看一看,說一說活動中,初步感知樹葉的周長。
接著是概念的理解: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本堂課,周老師始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的動手操作貫穿始終,學生通過描一描實物圖片的周長,說一說什么叫周長,判一判圖形的周長,找一找、指一指身邊物體所在平面的周長,學生在多樣的活動中獲得了豐富的感性認識,在體驗做數學的過程中,又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活動之后學生對周長的概念理解更加全面、更加立體了。
在理解了概念的基礎上,教師又進入了概念鞏固運用的環節――測量并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教師還是讓學生通過摸一摸、量一量、算一算、圍一圍、滾一滾等活動,同時給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加深了對周長內涵的理解。
二、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的同時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在“測量并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環節,教師有意安排了對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和樓梯形(不規則圖形)的周長操作測量。這里有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測量、計算方法。這一層次的活動,趨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從各自已有的知識背景與生活經驗出發,通過量一量,算一算,得出紙片的周長。第二層次是探究特殊圖形的'周長如:圓形和樓梯形,對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隨著活動的不斷深入,學生對周長的認識也趨于深刻,學生領悟到測量周長除了量以外,還可采用圍一圍,可以滾一滾、甚至可以把線段進行巧妙的平移轉化轉化,學生從中感悟到對不同圖形的周長的測量應該靈活地選擇測量工具和測量方法,而且特殊的圖形也有特殊求周長的辦法,策略是多樣化。在學生匯報交流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比較、辨別和判斷,體會到“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和“轉化”的數學方法。
三、有效提問,成就學生的精彩。
在《數學教學建議》中有這樣一句話:問題的有效設計是推進課堂教學進程的關鍵。為了響應“精設課堂提問,提高課堂的實效”我對周老師《認識周長》所提的課堂問題進行了記錄和統計。周老師在本課的教學中一共提出了59個問題。我把這59個問題進行歸類統計,能引發學生思考的有20個,如:你發現了什么?你是怎樣表示它的周長的?占總問題的33.9%;為了促進學生更好地交流所提的問題有26個,如:誰聽懂了?方法不一樣的有嗎?占總問題的44.1%;為了激發學生的情緒和組織課堂教學的問題有13個,如有沒有喜歡看動畫片的?對嗎?一起來看一下好不好?占總問題的22%,從這樣的數據可以看出教師的課堂問題設計是有效的,正因為有教師較好的問題提出,引起了學生的思考,學生的想法的碰撞,也成就了學生的精彩。如在引導學生交流園的周長測法的時候,一生說可以把圓對折,接著用2×一條邊的長就可以了,這些方法都是比較獨特化難為易的;在交流樓梯形的周長的時候一生說,把它拼起來是一個正方形,而且說想法的時候表達清晰,真的很精彩!
當然,在教學中有個別細節我有些想法:
首先細節教師的教學語言要更加準確。教師的提問在語氣上應該更加確定些?周長是長度的概念,如讓學生“指出生活中物體的周長”環節,讓學生把物體所在面的周長不僅指完整,而且說完整。
其次在“初步感知周長的概念”環節,讓反饋的時候可以做得更精致些,讓學生說一說,你是怎么得到圖形的周長的。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每節課堂上總會出現我們沒有預設到得的情況。正是有了這種遺憾,才是課堂教學的魅力所在。正是有了這種遺憾,才能讓我們不斷研究教學,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讓我們在學習中儲存知識、積累經驗,并認真反思自己的教學,把遺憾降到最低。
認識周長評課稿 篇6
前幾天,聽了吳xx老師所上的《認識周長》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遵循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進行教學預設。
本課是一節概念教學課,周長這一概念相對抽象。而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低段兒童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抽象思維能力不強。所以吳老師在本課教學中并不是將周長這一概念強加給學生,她首先讓學生根據公園平面圖初步感知“一周邊線”;再借助游泳池和數學書封面進一步感知“一周邊線”的特點,從而認識“周長”;接著由游泳池和數學書封面抽象出平面圖形,認識平面圖形的周長,并探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周長的計算方法;然后再探索解決生活中的周長問題。這樣設計,從生活中的實物著手,先形象地感知生活中的“周長”,再將實物抽象成平面圖形,認識數學中抽象的“周長”,探索周長的計算方法,最后運用周長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生活—數學—生活”的設計,把形象與抽象形結合,幫助學生逐步將“周長”這一概念從生活與實物中逐漸剝離、步步明晰。
二、在有效探究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課程標準中指出:要組織引導學生經歷有效的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本課教學中,吳老師設計了兩個探究活動。第一次是在認識了平面圖形的周長之后,組織學生探究三角形周長的計算方法。第二次是在運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階段,組織學生探索樹葉和神奇寶貝卡的周長求法。兩次探究活動,吳老師都引導學生自主選擇材料,討論測量計算方法,再進行展示交流。活動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適當點撥引導,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進一步深化了對周長的認識,同時積累了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
三、選擇適當的教學媒介解決教學難點。
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適當的教學媒介,將課堂上生成的資源及時捕捉下來,反饋交流,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識。本課教學中,在探索神奇寶貝卡(圓形)的周長求法時,吳老師用數碼照相機拍攝了部分學生的測量時的`照片,在交流時展示、播放。從而使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得到了全面的展示,測量方法的優化也有了充分的保證。
總之,吳老師在本課教學中,能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合理預設初步認識周長,并通過有效的探究活動深入理解周長。學生學得輕松,課堂效果顯著。
認識周長評課稿 篇7
我有幸聽了兩位老師的《認識周長》一課,她們的教學設計、教學構思、教學方法,讓我真正感受到數學教學藝術的魅力。
《認識周長》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基礎平面圖形之后,進一步認識平面圖形的周長,也是后面學習計算平面圖形周長的基礎。
在本節課中,兩位都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聯系實際,通過觀察和實踐幫助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在課的開始,沈老師讓學生動手剪一剪自己喜歡的卡通圖案,從而體會要沿著圖形的邊線剪一周,再通過摸一摸,指一指過程讓學生初步了解周長的含義,接著通過描一描,圍一圍,算一算等方法慢慢深入去探究。
吳老師讓學生判斷如何才是圍著操場跑一圈,通過自己的認識來體會什么是一周邊線的長,再指一指身邊物體的周長。在學生自主探索,充分的體驗中,感悟到了周長的實際含義。
兩位老師在教學如何求周長的.環節,都設計了小組合作活動,我覺得這樣設計非常必要也非常有效,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通過豐富的數學課堂活動,讓學生自己感知周長的概念,將枯燥的數學知識,賦予生動的情境,在數學情境中讓每個學生親身經歷學習的過程,不僅學到知識,還學到了數學方法:量一量、圍一圍,滾一滾,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兩位老師都把握了這節課的重難點,思路非常清晰,從認識邊線——認識一周的邊線——認識周長——計算周長——自己測量數據計算周長——了解周長在生活中的運用,脈絡非常完整且有條理。老師合理利用多媒體動畫演示,讓學生更清晰地體會周長就是一周邊線的長,另一方面向學生預示了測量周長的方法。
以上是我對兩位老師同一課中的一些見解。
認識周長評課稿 篇8
聽王老師的一節《圖形的周長》新授課。教師新授課前設計了圖形的復習知識,讓孩子意識到任何圖形我們都可以從邊和角的角度去考慮,而后導入本節課新課。首先是情景導入,讓生觀察了大量的數學信息后提出了3大類的數學問題,第二環節探究長方形的周長公式,教師沒有基于推導出公式,而是讓孩子自己列式解答,孩子們一共說出了3種情況,孩子們對每一種方法都一一述說,并做解釋。教師再次并沒有直接推導出公式,而是讓孩子又做了一道練習題,這樣在這2道題的基礎上,讓孩子發現他們的共同特征,由此水道渠成的推導出長方形周長的公式,正方形的周長公式可以類比這長方形的周長公式的推導過程。
聽完這節課,給我的.感受就是這是一個有思想的老師,她并沒有墨守陳規的去上這節課,而是里面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而且從課堂效果來看,孩子們掌握的還挺好。孩子們的表現也很好,孩子們的習慣特別好,課前2道題時,孩子們能夠安靜的自覺的拿出自己的練習本,在小組交流環節孩子們能夠自覺的去做好,而且最大的優點就是這是一群會思考會聽講的孩子。反思自己的課堂,孩子們的表現有時就不盡如意,究其原因還是老師平時沒有采用合適的教學方式去培養孩子善于傾聽和善于思考的習慣。
認識周長評課稿 篇9
在秦xx老師執教的《圓的周長》一課當中,老師的主導地位,學生的主體地位,小組合作學習,等新課程理念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實和體驗,具體總結有如下幾點: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讓學生建立了圓的周長的空間觀念。
教師通過開課時讓學生復習周長的意義,并指出封閉圖形的周長,摸一摸圓的周長,書空圓的周長,加深了學生對周長的理解和認識,直觀地建立了圓的周長的空間觀念,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研究圓的周長的計算打好了基礎。
2、課堂中學生的學習交流有時效,合作操作有分工,有要求,有效率。
在學生認識了圓的周長后,教師讓學生先思考怎樣測量圓的周長,討論圓周長的測量方法,再讓學生交流自己想出來的測量方法,學生匯報了線繞法、滾動法量圓的周長,這時教師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測量圓形物品,在合作操作的過程當中,分工明確,有記錄員,計算員,操作員,匯報員,合作學習的效果好,教師走入學生當中進行必要的巡視和輔導。
3、自主探索,建立模型,學生親自經歷了圓的周長公式的推導過程。
讓學生猜測正方形的周長與它的邊長有關,觀察這些圓,讓學生猜一猜,圓的周長與它的什么有關,學生在進行了猜測后進行推導,探討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系,讓學生分組做實驗,拿出自己準備的學具圓,分別量出它們的`周長、直徑,并把數據填入書中表格中。學生觀察數據,通過計算對比發現:每個圓的周長都是它的直徑長度的3倍多一些。從而得出,圓的周長與它直徑的關系,突破了本節的難點。教師先介紹表示這個3倍多一些的數,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數,我們稱它為圓周率,用式子表示:圓的周長÷直徑=圓周率(π)。再介紹π的讀寫法,同時指出:圓周率是一個無限小數,小學階段取它的近似值為3.14。然后再讓學生推導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公式的推導直觀,簡單明了。再引導學生討論:求圓的周長必須知道哪些條件,推導圓周長公式C=πd、C=2πr,通過思考、探索、分析、發現并總結規律,使學生學會了圓的周長的計算方法。
4、練習設計有針對性。
在這一程序上教師主要設計了基礎練習、綜合練習、開放練習及解決課始問題等不同層次的練習題,促進了學生從不同角度練習,鞏固所學知識和技能,提高了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不足之處:
教師的語言還不夠精煉,提問還缺乏藝術性。
認識周長評課稿 篇10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這節課是在教學完周長的概念后進行教學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自主探究,從而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在教學過程中,
首先,讓學生說出周長的概念,引出本節課的內容,過渡自然,從而讓學生對周長的含義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其次,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測量出長和寬,然后進行計算,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得出了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并且注重了計算方法的多樣化,說出了各自的計算想法,給了學生成功的體驗。
第三,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進行邊學邊練習的方式,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心里特點。
但是,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1.從學生的口語表達來看,平時教學中對學生的口語表達指導不夠,以至于學生回答問題不完整。
2.教學時教師沒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一節課學生的回答問題只是在大合唱中進行的,教學不夠全員。
3.對于重點知識周長的計算方法抓的不夠實,教學不夠全面。
認識周長評課稿 篇11
12月6日上午,與本校老師和學生共同度過了這難忘的一節課。 這是一節數學課,學習的內容是《圓的周長》,執教老師韋艷寧。本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實驗中得到圓周長公式,并加以應用。韋老師的課在以下幾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引入環節生動有趣
這節課從龜兔賽跑引入(烏龜跑正方形跑道,兔子跑圓形跑道),師生仿佛在賽場上,自然的引出本節課的課題——圓的周長。從學生熟悉的龜兔賽跑入手,學生覺得親切;誰跑得遠——這個問題又能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望,這個設計可謂“一箭雙雕”。
二、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
本節課韋老師設計讓學生測量圓周這一實驗,學生在操作中發現多種測量方法,能正確的將圓周轉化為易測量的線段長,學生在轉化的過程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學生會測量之后,韋老師出示了測實圓的圓周,然后與半徑進行比較,從而順利的引入圓周率已經圓的周長公式,成功的突破難點。在學生動手操作時,我注意到很多學生操作的方法都是一致的,原因是韋老師在讓學生動手操作之前講得比較細,不經意中就將操作方法定位了,我覺得在操作這方面,教師要大膽的放手,讓學生發揮各自的`智慧,對于創新能力的培養顯然很有作用。
三、練習設計有層次性
在練習環節,韋老師設計了2個層次的聯系。第一個層次是基本練習,在學完圓的周長公式之后,韋老師出示了2個圓,一個圓的半徑已知,一個圓的直徑已知。通過這道題目的練習,學生可以加強對圓的周長公式的認識與應用,初步鞏固圓的周長公式。第二個層次的練習是應用練習,韋老師設計了選擇和判斷, 這樣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將知識現學現用,在練習中讓學生體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首尾呼應有頭有尾
在學生理解、掌握了圓的周長后,韋老師又回到龜兔賽跑圖上,讓學生用剛剛學的知識算一算,龜和兔誰跑得長。引導學生回到原來未解決的問題,學生通過計算發現米烏龜跑得長,再一次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強大作用。
認識周長評課稿 篇12
一、本課成功之處:
1、目標明確。
本節課老師通過回顧舊知,導入課題。既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為后面學習做好鋪墊,又開門見山,直奔主題,使學生一開始就明確本節課研究的是什么問題。
2、情境激趣。
在本節課中,兩只螞蟻爬樹葉的邊線一周的情境,使學生初步直觀認識什么是周長。接下來,老師創設了實踐活動的情境,通過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過程,讓學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體驗中,感悟周長的實際含義。這些情境地創設,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3、環節清晰。
第一個教學環節是通過觀察兩只螞蟻爬樹葉的邊線比賽,讓學生直觀感知樹葉邊線一周的長度是這片樹葉的周長;第二個教學環節,通過摸一摸、描一描樹葉的邊線,得到樹葉的輪廓,拓寬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建立豐富的表象,從而認識了周長的意義。第三個環節為了確實達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直觀感知”圖形的周長,有設計了小摸一摸、畫一畫平面圖形的周長活動,組織學生經歷了一個理解圖形周長的含義的過程;第四個環節算一算周長活動,學生在測量后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平面圖形的周長的含義,為后面學習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整個教學重視學生的實踐體驗,比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中“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一理念。
二、值得商榷的地方:
1、教學中教師在讓學生通過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動充分感知了什么是周長后,讓學生說的不夠。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一下自己對周長的理解,更形象生動印象深刻。
2、教學中教師設計了讓學生摸物體的面的周長。要允許學生犯錯誤,對學生的錯誤要及時引導和糾正。當學生發生線、面混淆時,注意區分體、面、線的區別,適當引導學生理解線來自于面、面來自于體。
【認識周長評課稿】相關文章:
《認識周長》評課稿10篇10-31
認識周長評課稿(精選14篇)06-08
《認識周長》評課稿(精選11篇)11-22
《認識周長》評課稿(通用7篇)10-30
《周長的認識》評課稿(通用22篇)05-25
《認識周長》評課稿(通用8篇)10-23
《認識周長》評課稿件(精選15篇)10-27
《圓的周長》評課稿09-10
《圓的周長》評課稿06-15
圓的周長優秀評課稿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