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11-20各數評課稿范文
數感是一種主動地、自覺地或自動化地理解數和運用數的態度與意識,是人的一種基本的數學素養。前不久,我聽了一位青年老師執教的《認識11—20各數》,感觸很深。教學時,老師通過讓學生擺一擺、扎一扎、比一比、說一說,使學生會認、會數、會讀,初步感知十進制,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但我認為老師對學生數感的培養沒有到位,讓人感覺“數學味”不夠濃。
【片段一】
師:擺12根小棒,怎樣就能看得清楚?
(生擺小棒)
生1:一根一根地擺;
生2:左邊擺一捆,右邊擺2根。
師:這樣能很快地看出是12根小棒嗎?
生:第一種方法要一根一根地擺,既浪費時間,也不能很快看出是12根小棒。第二種方法可以很快地看出來。
接下來老師就讓學生擺11根、13根……19根小棒。
【分析】
認識11~20各數,是學生認識的一次飛躍,是學生建立十進制的概念、理解計數單位“十”、培養數感的基礎。探究怎樣擺能很快看出是12根時,學生雖然說出第一種擺法浪費時間,但是無法體會“10根扎成一捆”的優越性。但“10根扎成一捆”是理解“10個一是1個十”的支柱,是學生必須掌握的。
此時,老師只是一帶而過,就讓學生繼續操作,因此,學生繼續擺十幾根、二十根小棒時,仍然有人用很麻煩的擺法。如果老師用課件出示三幅畫面:①1根、1根地擺;②2根、2根地擺;③先擺10根,再1根、1根地擺。三幅畫面均出現2、3秒鐘的時間,馬上消失。當學生對前兩種擺法無法說出根數感到無奈時,第三種擺法卻能讓學生立即知道是12根。
通過比較體驗,學生真真實實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并體會到“把10根扎成一捆”的方法的優越性,激發學生“我要這種方法,我喜歡這種方法”的強烈欲望。然后通過擺小棒、說組成,在腦中想小棒、說組成,看數、說組成等活動,學生能進一步理解數的實際意義、經歷數的產生、形成與發展過程,從而幫助學生初步建立數感。
【片段二】
師出示“想想做做”第4題。
師:估一估是多少。(圖一直放在那里,學生逐一數數,匯報。)
師:我們在數的時候,要不重復、不遺漏。(在圖中用圓圈兩個、兩個地圈起來)
【分析】
估算能力是學生數感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學時,教師只是著眼于讓學生有序地數數,而沒有訓練學生估算的能力,感覺這樣處理不夠妥當。教師可以分幾個層次訓練學生的估數能力:
先出示草莓圖(6個左右)、讓學生估計,接著出示第二幅草莓圖(10個左右)、讓學生說一說比剛才圖中的草莓多還是少,再估計大概有幾個;然后出示第三幅草莓圖(十幾個),先說說比剛才多了還是少了,再估計大概有幾個。最后,教師指導數數的方法。在出示圖的'時候,時間要比較短,大概兩、三秒,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加聚精會神地觀察和估計。從估計、猜測再到數數驗證,讓學生感到數數不是枯燥無味的,而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這樣能在學生的估計練習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
當然,發展學生的數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為數學教師,我們有責任讓數感培養貫穿在具體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和培養學生的數感,讓學生學會用書本知識來描述現實或解決問題,使學生能在具體現實的生活背景中感受、體驗和內化知識,發展數感,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認識11-20各數評課稿范文】相關文章:
認識11-20各數評課稿2篇01-10
《認識乘法》評課稿01-14
《認識位置》評課稿12-31
0的認識評課稿01-18
面積的認識評課稿01-15
倒數的認識評課稿01-14
大數的認識評課稿01-06
毫米的認識評課稿12-31
《大數的認識》評課稿12-30
認識時間評課稿(6篇)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