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與重》評課稿
數學是一門自然科學,來源于生活,數學的學習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本節課目標定位明確,教學環節層次分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基點,選取了學生日常生活熟悉的物品進行比較輕重,分幾個層次引導學生探究比較物體輕重的方法,不僅把握了教學的起點,而且通過一系列的情境設置,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從事操作活動和交流的機會,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也使學生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中處處存在著數學。具體評析以下兩點:
1、注重情境創設,引發認知沖突。
通過創設情境和設置懸念,讓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去猜想、實踐、體驗、論證是這節課突出的一點。在引入部分,陳老師讓學生憑生活經驗用眼睛觀察屏幕上“海寶的禮物”( 2個盒子)的輕重,學生會認為大盒子重,接著讓學生猜一猜老師手中的2個盒子哪個重哪個輕,學生想到了很多方法,陳老師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并讓學生進行體驗,很自然地引出了用手來“掂一掂”的方法在這里比較簡單合理。同時,在組內為學生準備了四樣物品:蘋果、梨、水、氣球,讓學生自己選擇兩個物品掂一掂、說一說。在反饋交流中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到物體的輕重不但與它的大小有關,還和它的材質有關。同樣在引出“吊一吊”、“拎一拎”兩個教學環節時,層次非常分明,陳老師創設了一環緊扣一環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的認知發生沖突,產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兩個物體(一個梨、一個蘋果)掂不出(重量差不多時)如何來比輕重;兩堆物品(一堆梨、一堆蘋果)又如何比較輕與重;五件物品選用什么方法比較好等等。在一系列的情境設置中,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也使學生掌握了判斷輕重的方法。
2、注重學習方式,面向全體學生。
本節課中,陳老師注重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從事操作活動和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操作實踐中,比較兩個物體的輕與重,讓學生不斷體驗、感受物體的輕與重。例如,在“掂一掂”中,學生自己選擇兩個物品掂一掂、說一說。在個別學生嘗試了“拎一拎”后,讓所有的學生拎一拎自己的書包和同桌的書包,比一比輕重。在這些體驗活動之后,陳老師又設計了要“比較五樣物品的輕重怎么辦?”的問題,在此環節中教師沒有直接把“吊一吊”的方法告訴學生,而是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尋找好方法,有學生提出“掂一掂”的方法,陳老師沒有急于否定,而是耐心地聽完學生的回答(較好關注了教學細節),通過實踐、使學生發現用“掂一掂”太煩,最后達成共識,通過小組分工合作、操作體驗用“吊一吊”的方法來判斷最好(學生的小組活動較有序,體現出平時的訓練),這一過程不僅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而且較好地體現學生的自主性,面向了全體學生。
這是一堂較成功的課,希望陳老師繼續努力,在日常的教學中精心設計課堂提問,關注學生的應答,不斷提高課堂應變能力,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輕與重》評課稿】相關文章:
數與形評課稿01-19
平移與旋轉評課稿01-14
圖形與變換評課稿01-14
變量與函數評課稿01-02
小河與青草評課稿12-30
排球課評課稿01-02
數與形評課稿 3篇01-19
圖形與變換評課稿3篇01-14
《分數與除法的關系》評課稿01-05
散步評課稿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