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線統計圖的評課稿(精選6篇)
折線統計圖評課稿今天聽了吳老師的一節數學課折線統計圖,本課是在學習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 ,來學習折線統計圖的優點特點和制作方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折線統計圖評課稿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折線統計圖的評課稿 篇1
單式折線統計圖
今天聽了吳老師的一節數學課《折線統計圖》,本課是在學習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來學習折線統計圖的優點、特點和制作方法。整節課看下來,覺得吳老師的教學設計過程明確,教態從容不迫,很親切自然,讓孩子能夠很順利的融入到良好的課堂的學習氣氛之中。在引入階段時引用了學生熟悉的條形統計圖,接著通過手的比劃再引出本課要學習的《折線統計圖》,過渡的很自然,有層次。有幾點值的我學習
1.注重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現在我們的數學已經越來越接近我們的日常生活,本節課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李老師把生活中的數學有效地引入教學設計中。在課上列舉的數張折線統計圖都是來源于我們的生活,這些生活中的學習素材是學生在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也是對他們的生活有意思的。所以學習起來很能激發他們的興趣與熱情,這就是一直在提倡的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寓于現實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中,是在數學與生活中架起一座橋梁。
2.注重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課程標準》中要求使學生經歷運用數據描述信息,作出推斷的過程,發展統計觀念。吳老師在學生解讀完溫度變化的統計圖后,請學生預測20時的氣溫并讓學生闡明預測的理由。從而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
3.注重了新舊知識的遷移和對比。
知識的遷移也叫學習的遷移,心理學上把已獲得得知識、情感和態度對后續學習活動的影響稱為學習遷移。本節課注重了新舊知識的聯系和遷移,把學過的.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進行比較: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有什么異同?使學生在比較中認識了折線統計圖,學會讀折線統計圖,明確了折線統計圖的特征。在認識折線統計圖的基礎上,把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進行對比,在觀察、比較中,體會到了折線統計圖的優勢:不僅能清楚地反映數據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數據增減變化地情況,培養了學生地統計意識。
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
1.學生“悟”的太少,自主性體現不足。本節課教師引導的多,不敢放手。統計圖的優點應是學生在讀圖、比較中感悟到的,而不是老師硬生生強加給的。在學生細讀第一幅折線統計圖時老師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對折線統計圖能直觀地看出數據的增減變化這一特點體會不夠。2.讀圖時缺少整體性的指導。在練習中老師只注重于問題的解決而忽略了統計的意義,在學生完成問題后應從統計圖的整體來感知事件的變化,體現出統計給我們帶來的作用。3.根據折線統計圖提出問題的要求在本節課的過程中似乎體現的不夠明確,大多還是學生根據統計圖說出結論,并沒有提出什么問題。
折線統計圖的評課稿 篇2
《折線統計圖》這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蘇教版)四年級下冊中的內容。這一課時是讓學生在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認識折線統計圖并掌握其特點,進一步感受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數學與社會實際的密切聯系。條形統計圖側重于幾個具體數量的多少和比較,而折線統計圖則能直觀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時間里的發展變化,展示的是事物發展的趨勢。學習了三元實小聯合體的教學設計,我們深刻感受到了他們的亮點所在:
1、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
關注學習起點是對數學教學傳統的繼承與發展。教師在深入鉆研教材,全面準確地理解教材與把握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現實學習起點,有的放矢地設計教學才能讓孩子更有目的,更輕松的學習。關注學習起點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該將它看成是一種植根于我們腦海深處的教學理念,讓它同實踐一起引導教學走向深入。三元實小聯合體一方面在新課導入時,先出示學生學過的統計表,再由統計表引出所學的折線統計圖,轉化過程直觀、自然;另一方面他們在教學折線統計圖的結構時又將其與條形統計圖的結構相聯系,激發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促進知識的遷移,有助于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和發展。
2、關注統計的現實意義
數學教學必須由書本數學走向生活數學,對教材進行必要的調整
和加工,恰當選擇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和問題,把鮮活的題材引入教學中,賦予教材以新的'內涵。因此,三元實小聯合體在設計的時候特別注重統計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系。選取學生身邊的、熟知的生活材料,讓學生感受統計就在自己的身邊。從讓學生統計氣溫的變化情況過渡到氣溫變化對人體產生的影響,引出小軍體溫情況統計圖。提供這樣富有現實意義的素材,讓學生在分析數據、解讀數據的過程中,探究、發現數學知識,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積極的情感。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此外,對以下幾點我們有著自己的看法:
1、在導入部分對統計表的分析中,教師就問學生氣溫升得最快的是幾時到幾時,導向性太強,雖然學生在對統計表的觀察中不易想到這點,但可通過對統計圖的分析中與統計表做比較得出結論。教師不宜操之過急,使學生的獨立自主性得不到充分體現。
2、在教學制作統計圖的過程中,三元實小聯合體對教材進行了改編,將想想做做第二題作為例題來講,隨后又設計了讓學生根據統計表獨立完成統計圖,這點可能對學生提出了過高的要求,因為在教學用書上明確指出:在要求學生制作統計圖時都先提供了網格,而且橫軸和縱軸也已經做了必要的標注,學生所要做的只是根據數據確定相應點的位置,并連線。這是考慮到學生學習是為了學會用統計的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發展統計觀念;況且隨著計算機的普及,用純手工的方式來制圖越來越少。因此適當減少構圖,畫橫豎線等繁瑣的操作,而讓學生把注意力集中于畫折線這一關鍵環節,就可讓學生更好的體驗統計過程,進而掌握統計方法。
修改建議:
1、 在導入中可以同時出現統計表和折線統計圖,讓學生自己進行對比,發現各自特點,比較異同,教師再適時點撥。讓學生充分體現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
2、 在鞏固中,可以讓學生先思考完成本題需要畫一些什么,標注一些什么,然后發給學生一張操作紙,提供網格,縱軸橫軸做好必要的標注。或者可以在標注上空出一兩個讓學生填空。
折線統計圖的評課稿 篇3
集團層面推進現代課堂研究實踐已開展一個月,各學科任課教師都很快融入到了課堂改革的風潮。3月20日,集團數學組進行組內的第一次任務型課堂教學展示教研活動。活動中聽了孫彩萍老師執教的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折線統計圖》,課堂上孫老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退居幕后,創設情境任務,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等形式在一種開放、和諧的氛圍中進行感受、體驗、發現和探索新知。35分鐘的課堂緊緊圍繞三個隨堂任務的實施,師生共同演繹了一堂精彩高效的數學課。
一、相比以前的課堂,孫彩萍老師的課堂展示,讓我看到了這樣三個變化:
(1)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改變:孫老師的《折線統計圖》這一課,她設置的教學目標是通過3次小組合作討論完成的,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的過程中自己就完成了知識建構,這比老師單向地向學生灌輸知識效果要好很多,課堂上學生求知欲變強了,可以說孫老師的課堂讓我看到了學生對學習更加主動了,從“要我學”轉變成了“我要學”。
(2)第二個改變是課堂評價形式變得多樣化了:孫老師的35分鐘的課堂展示,完成了小組互評、成員互評、師生互評三種評價形式:通過給表現優秀、積極的小組發送小花實現了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通過小組匯報展示,其他小組補充回答等,實現了小組間的互評;在探究折線圖和條形圖特點這環節時,課堂上學生間互評進行地非常好,學生間精彩的互評順利地突破了本課教學的重難點。這些多元化的課堂評價形式有效地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
(3)師生關系發生了改變:課堂上,孫老師一直都扮演著指導者和組織者的角色,師生間關系不再是臨高臨下惟命是從的那種。孫老師課堂用語“哦,原是這樣的”“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做呢?”等肯定和詢問的語氣,體現了師生間平等的關系。《折線統計圖》這節課中,孫老師通過精心設計前置性學習任務單、隨堂學習任務單圍繞統計最近每天的氣溫,給學生創設了真實的學習情境,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從教學目標和課堂實施效果來看,我覺得她的教學設計有以下幾大優點,值得我學習和揣摩:
(1)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正確把握學生認知能力與教材內容要求的關系
折線統計圖對四年級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在前面已經學過統計表,條形統計圖,而在平時生活中對折線統計圖也有著朦朧的感知。在前置性任務設計上,孫老師設計了讓學生統計了近一周的日氣溫,由統計表引出所學的折線統計圖,轉化過程直觀、自然。另一方面在探究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時又將其與條形統計圖的結構相聯系,激發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促進知識的遷移,有助于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和發展。
(2)提供富有現實意義的生活素材,關注統計的現實意義
數學教學必須由書本數學走向生活數學,對教材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加工,恰當選擇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和問題,把鮮活的題材引入教學中。孫老師在隨堂任務內容的設計上充分考慮到這一點,統計數據來源于生活。從讓學生統計日氣溫、分析氣溫的變化情況,讓學生感受統計就在自己的身邊。提供這樣富有現實意義的素材,讓學生在分析數據、解讀數據的過程中,探究、發現數學知識,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積極的情感。
總之,我覺得孫老師的基于小組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從實施過程和效果上看,都挺成熟的還是挺完美的;從教學設計上來看,隨堂任務內容設計源于日常生活、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課堂教學效果來看,小組合作氣氛活躍、學生課堂參與度高。隨堂任務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上有層次性,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生完成了新知的建構和理解;在我看來,雖然集團推行任務型課堂時間雖然短暫,但是孫老師近乎完美的設計和演繹,讓我看到原來學生是如此的出彩和智慧。
折線統計圖的評課稿 篇4
最近觀看了李靜老師的《折線統計圖》一課。有幾點體會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一下。
整節課看下來,覺得李老師的教學設計過程明確,教態從容不迫,很親切自然,讓孩子能夠很順利的融入到良好的課堂的學習氣氛之中。在引入階段時引用了學生熟悉的條形統計圖,接著再引出本課要學習的《折線統計圖》,過渡的很自然,有層次。通過小組之間的討論和交流,學生能夠比較清楚的闡述了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說出點表示數量,點和點的連線表示數量的`變化等知識點。同時也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讓他們能夠通過自己的觀察表達出統計圖上數量的變化趨勢。
現在我們的數學已經越來越接近我們的日常生活,本節課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李老師把生活中的數學有效地引入教學設計中。在課上列舉的數張折線統計圖都是來源于我們的生活,這些生活中的學習素材是學生在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也是對他們的生活有意思的。所以學習起來很能激發他們的興趣與熱情,這就是一直在提倡的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寓于現實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中,是在數學與生活中架起一座橋梁。
我自己也上過這節課,但是沒有象李老師那樣從生活中選取學生感興趣的或者是熟悉的素材,只是按照書上的習題進行了講解,這點我要向李老師學習的,將數學和我們的生活密切聯系,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能夠更好的掌握知識。
建議:目標中說到的根據折線統計圖提出問題的要求在本節課的過程中似乎體現的不夠明確,大多還是學生根據統計圖說出結論,并沒有提出什么問題。
折線統計圖的評課稿 篇5
我聽了徐老師執教的研究課《復式統計表》,聽后受益匪淺。本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統計表的基礎上,進一步教學復式統計表。讓學生經歷、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了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在整個教學中,徐老師緊扣統計教學的本質進行教學,總結起來有以下三大亮點:
一、站在統計的大背景下進行復式統計表的教學,重視讓學生經歷統計的全過程。
復式統計表的認識,是學生在認識了簡單的統計和單式統計表的基礎上展開的。但是我們的教學不能因為學生多次經歷統計的過程而忽視統計現實性和科學性的本質。在本節課中,徐老師將教學置身于統計的大背景下,結合五年級學生的特點,讓學生自己經歷統計數量的過程,這有得于學生對統計本質的理解。姚老師考慮到復式統計表的結構、表內數據的填寫和分析,都要比單式統計表復雜,沒有直接給學生提供了結構完整的復式統計表,而是結合學生的要求把四張單式統計表合成一張統計表、使學生認識單式統計表和復式統計表的關系,了解復式統計表的結構。
二、讓學生探索和經歷將四張單式統計表合并成復試統計表的過程,在動態中認識簡單的復式統計表。
復式統計表與簡單的統計表相比較,很多方面發生了變化,特別是表頭。如果簡單的`一味的依靠教師講解,五年級的孩子也是無法真正理解的。徐老師充分關注到了這一點,有意讓學生將幾個數據進行對比,讓學生感到從四張單式統計表里無法比較數據,巧妙的引出了復式統計表,再加上課件的動態演示和“觀察表格,你覺得需要改進的嗎?”化抽象為具體,化靜態為動態,讓學生在經歷和探索復式統計的產生過程中體會復式統計的價值。
三、巧妙的練習設計,將統計教學引向更深處。
教學中,徐老師安排的兩個練習都是非常恰當到位的。特別是第2個練習的安排,統計第25~28屆奧運會我國金牌、銀牌和銅牌的獲獎數據,這樣設計既鞏固了新知,又巧妙地學生進行了愛國教育。
總之,徐老師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愉快、民主、和諧的空間,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興趣,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獲取知識,得到發展。
折線統計圖的評課稿 篇6
一、抓準學生的學習起點,有效設計教學。
美國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說過:如果我不得不將教育心理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作為成長中的學生,他們所經歷的學習過程應該是主動探索,自主構建,不斷完善與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已有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和對社會的理解等因素將會影響學習的效果,這就需要教師密切關注學生的起點,并據此展開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胡老師設計的幾個教學環節都體現了這種生本理念。
1、課始,胡老師從舊知入手,出示一幅張明7---15歲身高情況統計表,問“從這個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讓學生在讀圖中喚起對折線統計圖的記憶,隨后出示同年齡男生的平均身高的折線統計圖,追問:“有什么辦法讓我們一眼看出幾歲時張明和同齡男身身高相差最多?”由此產生了畫復式折線統計圖的需求,并順利過渡到對復式折線統計圖認識的教學。
2、改變原有先認后畫的順序,而是讓學生按自己的想法畫出折線統計圖。并在交流反饋中初步構建完整的復式折線統計圖。接著,胡老師又安排了一系列的數學活動使學生緊抓它的主要特征:點和線,學會正確讀圖。
二、注重知識的對比認識,環環相扣,扎實有效。
我們知道,對比,就是運用對照的手段確定事物異同關系的思維過程,對比教學就是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做文章,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對比類推、舉一反三。具體而言,對比教學法就是指在教學中將一些具有某種聯系和區別的教學內容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其相同和不同之處,使學生在明確了一個內容之后能夠自然地聯想到另一個內容,并能自行理解和掌握,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本節課中,胡老師進行了2次的對比。
1、單、復式折線統計圖對比,使學生在比較辨別中二次認識復式折線統計圖。
2、選擇用哪種統計圖更合理,這是學生對兩種統計圖區別認識的一個練習鞏固,以此深化學生對復式折線統計圖應用范圍的認識。
通過對比,不僅可以將新舊知識、事物關系溝通組織起來,而且能夠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還能創造良好的教學氣氛和秩序,是一種非常適合學生汲取知識的學習方法。對比教學的運用可以使學生在面對新知識的學習時,有效擺脫陌生感,迅速找到輕松入門的途徑,增加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優化學習效果。
【折線統計圖的評課稿】相關文章:
折線統計圖評課稿05-16
折線統計圖的評課稿11-21
折線統計圖的評課稿5篇05-28
折線統計圖的評課稿8篇10-16
《單式折線統計圖》評課稿06-01
《折線統計圖》評課稿(精選16篇)05-18
折線統計圖的評課稿(精選11篇)05-26
《折線統計圖》評課稿(精選12篇)12-27
《折線統計圖》評課稿集合8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