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認識》評課稿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評課稿,所謂評課,是指對課堂教學成敗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評估,并且能夠從教育理論的高度對課堂上的教育行為作出正確的解釋。優秀的評課稿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除法認識》評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除法認識》評課稿1
張秋明老師創設任務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等幾個層面進行設計的。對于這節課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教師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識點的前提下靈活處理教材內容。本節課,張老師創設了學生愛好動畫,學生們非常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感興趣,才會全神貫注,積極主動地去參與。從而順利地引入新課,張老師創設了活動情景,以猴子分桃子的故事為引,平均分給2個小猴的照片,代替傳統的分蘋果,既聯系了生活實際又體現了引起學生注意的目的,讓學生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也使學生在課的一開始就積極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之中。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使學生在獲得所必須的基本數學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發展。自主探索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而非知識的`灌輸者,因而對一個問題的解決不是要教師將現成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是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給學生一把在知識的海洋中行舟的槳,讓學生在積極思考,大膽嘗試,主動探索中,獲取成功并體驗成功的喜悅。在課堂中,張老師還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思維特點,借助多媒體運用了動畫,充分利用直觀教學,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發展學生的直覺思維,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很大提高。
在練習設計中,一道道題目就像一個個發生在身邊的小故事,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教師充分運用生活中的案例,讓學生交流自己生活中的例子,自己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積極參與操作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研究和探索的機會,使學生掌握了除數要比余數大的道理,也使學生的能力得到了培養。
《除法認識》評課稿2
郭老師對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準確,教學設計合理,讓學生在教學情境中自主探索,動手實踐,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頭腦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學生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和能力。本節課充分體現了新教學理念所倡導的自主學習。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愿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小學生學習的動力。本節課針對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郭老師創設了學生喜聞樂見、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通過讓學生分蘋果這一情境復習了已學知識,通過幫小猴分蘋果展開問題,并把分蘋果這個情境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使學生自覺的融入新知識的學習,并產生了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在這一環節中,郭老師為學生根據書中已經給的信息提問問題,提高了學生動腦思考和表達的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的積極性。
二、重視學生的`操作能力,使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
本節課以學生操作為主。通過學生用小棒代替分蘋果分一分,分到的分蘋果要同樣多、平均分問題的設計活動,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探究與發現的空間,雖然是學生操作,但每一次操作之前,郭老師都能提出明確的要求,讓學生知道本次操作的內容及操作后的要求,因此課堂上學生操作不是無序的,而是緊張有序地在進行,這就使操作具有了實效性,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帶著問題,動手中又積極地思維,達到動與靜的結合,觀察與思考的有機結合。學生通過操作、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等方法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給了學生,使學生明確了"平均分"的含義。
三、重視練習題的設計,進一步鞏固所學新知。
郭老師設計了形式多樣,富有挑戰性的練習題,增加了練習的趣味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郭老師生動的兒童化語言和運用豐富多樣的獎勵措施,滿足孩子們成功的喜悅的心理需求,維持孩子們學習新知的興趣,進一步加深了對除法的理解。
郭老師這節課充分體現了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郭老師敢于放手,給學生的活動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較好地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整個教學過程中,分一分、擺一擺、說一說、練一練,無一不是學生在主動探索與操作,可以說,正是由于教師敢于放手,才有了學生的主動探索與思考,才有了學生主動學習、動腦、動口的機會,才有學生的全員參與,才形成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心態,才有了學生的主動體驗,在郭教師創造的和諧、民主、可以充分發展的環境中,讓學生的潛能得到了一定的開發,郭老師這節課是一節高效的課堂。
《除法認識》評課稿3
今天有幸聆聽了陳老師執教的“除法豎式的認識”這節課,陳老師從容不迫的氣度,不疾不徐的語速,對學生恰到好處的點撥,以及超高的課堂駕馭能力讓我佩服。所以說,這節課的亮點太多了,下面我著重從陳老師如何訓練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方面與各位同仁進行交流:
1、真正還課堂給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在教學中,陳老師自始自終都只是在引導,而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如:在新授部分陳老師讓孩子大膽的嘗試自己創造除法豎式,又出示學生自己創編的各種形式的豎式,然后讓學生去觀察、去發現問題,再進行比較分析,哪個豎式更合適。從一系列活動中鍛煉了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能力,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2、在教學中注重訓練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尤其注重訓練學生回答語言的完整性。
《課標》在總體目標中要求:學生要學會與他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能有條理地、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做到言之有理,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能運用數學語言合乎邏輯地進行討論與質疑。這節課陳老師用多種方式讓想說又不會說,怕說、不敢說,以及根本不會開口的學生都樂于去說。
總結有以下幾點:
1、陳老師數學語言的準確規范,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陳老師教學語言干凈利落,簡捷概括,思路清晰,有的放矢,以此給學生示范引導。比如:教學中問道,怎么寫豎式,應該先寫什么?在寫什么?最后寫什么?通過這樣一個思路,從而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
2、通過多種形式,并在課堂中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學習和使用數學語言的機會。讓學生在口頭表述中,訓練數學語言表達能力。陳老師在課堂中靈活運用“同桌交流、小組討論、全班評價、學生小結”的訓練模式,在課堂教學中貫徹以“語言訓練為主線、思維訓練為主體”的教學思路,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話要說、有話可說,并在積極的評價中,使學生說的熱情得到激發,說的能力得到提高。
3、注重訓練學生語言表達的完整性。在教學中,孩子回答不完整時,老師就會說“誰能完整的表述出來?”“請你在完整的表述一遍”。
總之,這節課無論從設計上,還是流程上都突破了難點,學生學得輕松愉悅。
但是我也有以下幾個地方想和在座的各位一起探討:
1、教師對對于商為什么要寫在被除數個位的上方的算理,是否需要更透徹的講解。有好幾個孩子在計算時都把商寫在十位了。
2、除法豎式中的那個廠字符號,一撇是否應該在短一點,與除數,被除數寫在同一直線上。以上就是我個人對陳老師的這節課的一點薄見,若說的不妥的地方,還請陳老師多多海涵。
【《除法認識》評課稿】相關文章:
《除法豎式的認識》評課稿01-06
《除法的初步認識》評課稿(通用12篇)03-20
口算除法評課稿04-24
《口算除法》評課稿04-08
《比的認識》評課稿04-17
認識比的評課稿06-07
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的評課稿04-09
《圓的認識》的評課稿06-08
認識厘米評課稿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