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橋評課稿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生命橋評課稿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評課稿,通過評課,可以把教學活動的有關信息及時提供給師生,以便調節教學活動,使之始終目的明確、方向正確、方法得當、行之有效。評課稿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生命橋評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命橋評課稿1
同課異構《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讓我感觸頗深的是陸老師的這堂課。陸老師和何老師在教學重點的設置,教學內容的取舍上基本一致,但她以場景為主線來勾畫教學藍圖,在收扶放中引導學生在自己創設的情境中有所感,有所言,有所悟,不俗的設計讓人稱道。而陸老師優雅,清新的教風也是一種聽覺的享受。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四年級第一學期第六單元中的一篇,這組課文的主題“愛”。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一位大陸青年不幸身患白血病,一位臺灣青年冒著生命的危險,不顧家人的安危,為這位大陸青年捐獻骨髓;臺灣李博士冒著生命危險從臺灣抽取骨髓,兩岸人民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的關鍵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深切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以及臺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舍的骨肉親情。鄭老師的這節課通過有效的設計和組織,牢牢把握住了重點,讓師、生、文間形成了有效對話的磁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看出來:
一、把握主線,抓住關鍵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教學環節中老師設計的導言、問題、引讀等都不能偏離文章的主線。這篇文章的情感主線很清晰、明朗。李老師沿主線引、沿主線導、學生很自然地沿主線學,沿主線思,沿主線悟。達到學有目標,學有重點。
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以“愛”為主線進行教學,一開始讀與愛有關的四字詞導入,引起情感共鳴。進而抓住杭州、臺灣兩個青年兩個場景引導學生深入品讀,給予學生充分自主閱讀的時間,讓學生與文本對話。
陸老師很善于抓住關鍵詞語,如“靜靜”、“奔波”等來引導學生體會人物內心,體會文字背后的情緒。印象最深的一處是在理解“在這場災難中,病床上的青年沒有受傷,他的家人是否平安無事,目前還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著希望,期待著他的骨髓。”這一句時,能夠結合上文“靜靜”一詞,來揣摩青年此刻不平靜的內心不平靜的`原因,學生帶著思考讀文、語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品味落到實處,情感逐步升溫,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融合。
二、讀說促思,深入文本
文本是死東西,它只有經過學生的理解、接受、反思后才能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文本才有生命,也只有這樣的閱讀才能開啟學生的心智。
在引導學生感悟救援緊迫,血脈親情這一環節,陸老師在屏幕上打出一連串數字,通過和學生的合作讀,不斷加快語速,并輔助以沉重的配樂,營造出一種緊迫感。為啟發學生能對本文有一個更具有深入的感悟,陸老師又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小錢得救了!他會說些什么呢?”使學生在深刻感受了課文情感之后,抒發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這既是對文本內容的延伸,又為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提供了自我表現的舞臺。
各種環節的設計都充分展現了教學的智慧。學生在多形式的朗讀,自由的表達中體會手術危情、感受護送骨髓的辛勞、體會愛的廣博無邊,而后,再體會海峽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也就水到渠成了。最后,師生在澎湃的激情中再讀課題,不僅升華了主題,也引發了學生對愛的思考,對生命的敬仰。
三、手段輔助,情境相宜
在教學中,陸老師很注重運用多種手段來創設情境,特別是音效應用和板書的設計,是一大特色。
在引導學生理解臺灣青年以及李博士和在場的醫務人員不顧家人的安危為小錢捐獻骨髓這部分內容時,老師利用地震音效給學生以震撼。接下來及時切換到地震畫面,通過資料補充概括余震情況,把學生帶入“地震慘烈”““余震不斷”的情境之中,讓學生想象這位臺灣青年家人可能遭遇的困境。理解臺灣青年不僅是自己冒著生命危險,連親人的安危也不顧的高尚情懷,為學生領悟海峽兩岸的血脈親情進行了醞釀,作了鋪墊。而在“千里送骨髓”部分,心跳的音效也很好的契合了課文中所有醫護人員的心情,亦抓住了聽課者的心情。
老師講到最后,小錢的生命之花從凋零到綻放,信手在黑板上畫出了一朵盛開的美麗的花,在音樂與誦讀聲中,不僅帶來了很強的視覺沖擊,也把學生的情緒再次向前推動,為課堂增添了精彩的一筆。
人們都說教學是一門藝術而非僅僅是技術。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和個性塑造的過程。
課堂里的語言要精而美。課堂里的設計要行云流水,課堂里,文與情要有機結合,生動演繹,語文教學才能呈現實效。
尚年輕的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很多很多。也很感謝陸老師這堂精彩的課,激勵我向著更加詩意的語文前進。
生命橋評課稿2
初次看到張校的時候,感覺她人很美麗,更深的接觸,知道她很有智慧,聽了她的《生命橋》,驚異于她課堂的完美。昨天的評課,許多老師對張校的課好評如潮,而我也把評課的的切入點,落在一個“美”上。
一、激發興趣的導入美。
導入是教學過程起始的環節,它的.一個重要藝術特征是引起學生興趣。張校章以“你見過什么樣的橋”到“你見過生命橋嗎”,由具體到抽象的導入,引起學生的求知興趣。
二、水到渠成的銜接美。
重點句段的理解,文章隱含的精神,讀與練的轉換,每個環節,張校都以極其完美的教學藝術使其自然銜接,沒有滑痕,沒有斷層。
三、波瀾起伏的轉化美。
時而低沉,時而悠揚,時而喜悅,時而緊張,波瀾起伏,張弛有度。
四、層次清晰的閱讀美。
《生命橋》是一人文性很強的散文,張校在處理這篇文章的時候,沒有支離破碎的講解,而是采用范讀、引讀、領讀、齊讀等多種方式的讀讓學生自己感悟,整堂課,椐我不完全統計,學生閱讀十七次之多,每次讀都有目標,每次讀都有高度,每次讀都有收獲,每次讀,都有激情。
五、師生互動的生態美。
這堂課,沒有一個學生走神,沒有一個學生懈怠,他們被校長的激情渲染著,校長被他們的求知感動著,整堂課,師生互動的狀態那樣和諧,讓我想起電影《一個都不能少》,每個學生都在老師的視線中,每個孩子都想展現自己優秀的一面,每個孩子都有事做,或讀或寫,或議或劃……這多像一個相處和諧的生態園啊!
六、回味無窮的結課美。
張校以觀看地震中烈士的事跡圖片做結課,這讓語文課深入到生活,延伸到四十分鐘之外,老羚羊和地震中的烈士,他們以生命奠基生命,深深震撼著每個學生的心靈。
生命橋,完美的“生命橋”,張校的這堂〈生命橋〉,不僅讓我懂得教學的藝術,更讓我懂得,生命不息,學習不止,以無限的激情去研究教學藝術,用心塑造自己教學生涯中完美的”生命橋”。
生命橋評課稿3
今天,聽了來自陜西寶雞的名師劉武宏老師完整的的兩課時的《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內心比較震撼,不禁產生疑惑:這樣的課高效?但是,孩子們精彩的展示讓我們不得不折服。這一堂看似波瀾不驚,實則暗流涌動的課堂,令我們大開眼界,耳目一新。在第一課時里,大家期待已久的“精彩、熱鬧的課堂”并沒有出現,課堂靜悄悄的,除了劉老師偶爾的幾句提醒,孩子們的自學時間占去了大部分的課堂時間,會場不禁有些騷動。
但是,在接下來的第二課時的孩子們的展示交流中,我們欣喜地看到了孩子們的精彩呈現,當各種個性化的'學習匯報單出示在屏幕上時,我相信,許多在場的老師驚訝的表情不亞于我。第一次完成學習單的孩子竟然能做得如此用心、如此出色,第一次的嘗試,便綻放出異樣的光芒!這,實在讓我們始料不及。可想而知,在老師長期的訓練下,孩子們會更精彩!由此,我不禁想起一句名言“給孩子一個舞臺,他們會還你一個驚喜。”也許,這種開放式的教學,才是真正把自主權還給孩子、高效的課堂!
生命橋評課稿4
一、評林老師的課:
1.教師緊扣本文,整體把握,利用關鍵詞,理解課文內容。教師抓住重點詞句,適當的引導,學生興趣盎然地讀書、思考、品析,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2.林老師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通過播放地震視頻,并深情讀出地震帶來的傷害及損失,情景交融,為學生領悟海峽兩岸的血脈親情進行醞釀,做了鋪墊。
3.角色采訪這個教學環節很有特色,通過師生的互動,體會兩岸人民的深厚感情。
4.搭建想象平臺,落實生活,讀寫結合,突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
二、評鐘老師的課:
1.鐘老師語言準確,很有親和力。這節課中,鐘老師充分挖掘課文的情感元素,抓住重點,關鍵詞句反復品味,教師語言精煉,在教學過程中抓住學生的興趣所在。
2.教師整合學習資源,幫助學生入情入境。教師利用地圖,課文插圖,地震的圖片,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探究人物內心的活動,體會人物的心情,感受人物的高尚品質和兩岸的親情。
3.鐘老師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活學活用。
【生命橋評課稿】相關文章:
生命橋評課稿9篇04-18
《生命生命》評課稿04-08
《生命,生命》評課稿12-22
《橋》評課稿(精選14篇)10-24
《橋》評課稿(精選18篇)10-11
《橋》評課稿精選15篇04-02
《生命生命》評課稿3篇(經典)10-11
《橋》評課稿(通用18篇)04-20
《橋》評課稿(合集21篇)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