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小學數學評課稿

時間:2024-11-19 09:42:28 志華 稿件 我要投稿

小學數學評課稿合集15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評課稿準備工作,評課的類型很多,有同事之間互相學習、共同研討評課;有學校領導診斷、檢查的評課;有上級專家鑒定或評判的評課等。快來參考評課稿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評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評課稿合集15篇

  小學數學評課稿 1

  肖浩彬老師執教的《求比一個數多幾或少幾的應用題》中,教師在教學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時,教師在教學中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運用教育理論指導教學

  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心理學家認為把智力因素、概念的理解和應用、推理因素看作是數學能力結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而應用題教學是鍛煉學生思維的“磨刀石”。應用題教學主要幫助學生解決“想什么”和“怎樣想”的問題。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的任務是設法發展和鞏固兒童對克服困難、特別是智力性質的困難的樂觀主義信念。為了完成這個任務,必須在集體中創造一種能夠進行創造性思維競賽的環境。”因此,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就是把應用題的教學過程變成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分析綜合、比較概括、抽象推理及正確判斷等思維方法的訓練過程。以達到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的`目的。從而摒棄了過去“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避免了把學生教“死”的問題。

  二、運用模式的“四環節”進行教學

  (一)理解新知

  1.理解題意。首先要教會學生讀題。讀題時要慢一些,邊讀邊想邊理解,培養學生默讀題目的習慣,提高學生內部語言的水平。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找出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為分析數量關系做好準備。

  2.分析數量關系。在分析數量關系時,由于學生的思維過程不同,可分兩種方法,一是綜合法。由條件推向問題,即由因尋果。二是分析法。由問題推向條件,即由果索因。肖老師在應用題教學中主要采用綜合、分析的方法。

  3.列式計算。在明確數量關系的基礎上,根據四則運算判斷出每一步的計算方法,列成算式。教師在教學時,特別注意抓好理解題意、分析思路和指導解題方法的基本訓練,靈活運用多種方法分析應用題,啟發學生“一題多解”,促使學生從不同角度、利用不同思路、采取不同解法。

  4.驗算與答案。驗算的方法一般有兩種:一是根據題意對算式的意義和計算過程進行全面復查;另一種方法是看計算出來的結果是否與原來的數量相符,在確保整個列式和計算過程全部正確的情況下寫出正確的答案。

  在這一教學中肖老師還經常提出一些容易混淆的問題讓學生區分,找出錯誤的原因。訓練學生堅持正確的思維,養成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學習習慣。

  三、練習鞏固

  授課之后,再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多層次、多角度、多形式的習題讓學生練,設計的習題要具備啟發性和趣味性。肖老師在講解應用題時,一般設計三種類型的練習題:一是基本訓練。應用題的類型與例題類似。指名到黑板前做(好、中、差生),其他同學在下面做。二是對比訓練。出一組應用題進行比較練習,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了“比一個數多幾或少幾的應用題”。

  學生解題時,教師借機了解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加強分類指導,因材施教。

  總之,通過練習,學生對知識加深理解,使知識轉化為能力。

  小學數學評課稿 2

  二年級下冊教材《找規律》的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其最大的變化是圖形和數列的排列規律稍復雜了一些。在xxxx年,我在自己學校也開過這節課,感覺學生聽得迷迷糊糊,不能將移動的規律找到,尤其是后進生。永紅小學馬麗華老師的《找規律》,思路很清晰,整堂課對教學目標的落實非常到位,我感覺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學習。

  1、注重學生學習的起點,體現分層教學的理念。剛開始出示彩燈復習一年級學過的簡單排列,讓學生了解到本節課將要學習的方向,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滲透規律的無處不在,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

  2、注重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本節課中馬老師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彩燈、小動物、密碼門以及聰聰請吃水果、喝茶等情境,流露出教師在充分考慮二年級學生身心特點的基礎上,重組教材和合適選擇教學素材的意識,并能在情境中提煉出主干問題引發學生對新知的探究,使所創設的情境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3、創設良好的互動的交流氛圍,培養學生善于傾聽的學習習慣。如在學生上來操作、表述時提問學生:你看懂了嗎?你明白他說的意思了嗎?學生表述,同桌互說等形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4、注重動手操作的方法,讓學生主動建構數學知識。在學習方陣排列規律時,馬老師在一個學生表述規律的時候,請另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演示過程;接著,讓學生在表述規律的時候,加上自己的動作,由動作引導知識的建立;在學習線形排列規律時,馬老師讓學生自己利用工具擺一擺探索出規律,讓學生經歷規律的探究和形成過程。

  5、注重表達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如在學生表述規律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說出“第()個移到最后面,其它依次向前移()格”,特別強調了“依次”,注重表述的嚴謹性。

  6、關注練習設計的層次性。本節課的練習設計從基本鞏固循環規律的基礎上,進行變式。

  本節課馬老師注重以學生發展為本,創造性地處理教材,讓數學知識生活化,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從而使全新的教學理念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中。她給學生創設了寬松的獨立思考空間,讓學生自主發現各種規律,充分尊重學生能夠的個性思維;給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最值得借鑒的是,馬老師在課堂上經常用激勵的語言,積極鼓勵學生求知的欲望,逐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體驗成功的樂趣。

  其實作為教師我們一直都在追尋有效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策略,在聽課的過程中我也在思考:

  1、課堂是每個人的課堂,每個活動應該是全體學生都參與。在教學橫向排列規律的時候,一個學生說,另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操作時,是否讓全體學生都跟著操作一次,這樣印象更深刻一些。

  2、在表述橫向排列規律的時候,我認為教師的問題的設計應該緊緊抓住“每行的第一個圖形”,也就是強調觀察順序。

  小學數學評課稿 3

  各位老師上午好,很高興能有機會就昨天下午的三節課和大家進行交流。首先我要說的是能站在這個講臺授課的教師都不簡單。三位教師在科學合理設計導學案、精心制作準備教具、滲透高效課堂理念等方面均做了有益的探索,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在此謹代表我個人對昨天授課的三位教師表示感謝。感謝他們提供了豐富的學習素材,感謝他們給予我思考的機會!本著相互研討的目的,下面我分別對昨天下午的三節課談談自己的看法,不到之處敬請各位同行批評指正。

  第一節冷集畢老師所上的課《4.1圓》,總體上能夠按照高效課堂的要求,較好的體現了預習、展示和測評(反饋)三大板塊,我想從三個方面對本節課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簡稱為“三有”,即有思想、有行動、有突破。首先說有思想,本節課體現了“先學后教”的高效課堂理念,圍繞教材讓學生分步預習,分步展示,整體反饋,反映教師有比較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其次是有行動,關鍵是畢老師能把自己的思想轉換為實際行動,較好體現肖主任在教研會上反復提到的“書讓學生讀、結論讓學生發現、方法讓學生歸納”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第三是有突破,我們很多老師在嘗試高效課堂模式的時候,注重形式化的東西較多,較少體會高效課堂的實質。本節課上畢老師至少在以下兩個方面上有所突破,一是預習方法的現場指導,比如要求學生閱讀是畫記號,小組合作時強調小組長要發揮作用等等,體現了學法指導。而不是讓學生自己預習閱讀,老師不管不問。二是在教具的制作和演示上匠心獨具,特別是用兩根鐵絲演示等弧的問題,形象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同時學生表現的狀態很好,注意力高度集中,我感到這是本節課學生精力流失率最低的環節之一。

  當然,從我個人的理解上,也有幾個問題提出來和老師們一同商討。一個是導學案中,新課設計要不要例題的問題,目前我們學校在編寫導學案時,一般設計五個環節:復習回顧(或情境引入)-新知探究(預習思考)-拓展應用(合作探究)-鞏固練習(反饋矯正)-小結測評(當堂檢測)。其中拓展應用環節就是設計兩到三個例題,以此體現本節知識的核心應用。處理方式還是先讓學生自主探究,再組內交流,最后集中展示(大展示),學生講解點評。最后教師引導歸納基本方法和解題技巧。本節課我覺得把點P到圓O上各點的距離中,最長的是8,最短的是2,求圓O的半徑或直徑作為例題教學是不是好一些。第二個是關于圓的集合的定義,在處理時有點快,雖不是本節重點,但是一個難點,學生不易理解,原來導學案中設計有畫圖,結果教學時好像沒有見到,如果能讓學生親自畫圖觀察,在圓上取點,測量該點到圓心的距離或以圓心為端點畫長度等于半徑的點段,然后進行觀察分析就會輕松得到,到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的點都在什么什么圓上,圓上各點到定點的距離都等于圓的半徑,并由此歸納出圓的集合定義。

  第二節石花四中冷老師的課,講的是垂徑定理。導學案的整體設計上沒什么大問題,只是“知二推三”的拓展似乎超過課標要求。“知二求三”才是本節核心。另外推論得出上的設計過于簡略,導致學生在此處卡殼。如果能細化一點,就可解決這個問題。比如畫一條弦CD,取CD的中點M,連接OM,求證:OM⊥CD,如果延長OM、MO分別交圓O于A、B兩點,有哪些相等的'弧?由此你能發現什么結論嗎?其次是具備了高效課堂的某些形式,比如學生自學預習、小組合作討論等,但不是很深入、不是很細致。整體感覺還是老師講的多,不過冷老師是老教師,我們同齡,思想和行為轉變起來確實很困難,不要心急,只要敢于嘗試,大膽放手、相信學生,我們就會在高效課堂的路上走得更好。垂直于弦的直徑教師教學用書上建議安排一個課時,實際上,應該是兩個課時的內容,有必要附加一節習題課。

  第三節是王老師的旋轉試卷講評課。我也以“三有”為關鍵詞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即有創新、有實效、有準備。有創新是指這種試卷講評的模式讓人耳目一新,原來肖主任主持的教研會上也對試卷講評課做過研討,而王老師的這節課在糅合高效課堂理念上,有創新。比如先讓學生圍繞要求自己組內改正,自我糾正、查找錯因、組內合作這些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方式值得學習效仿。有實效,主要體現在錯因剖析、變式練習上,從我自己的角度看,我也想這么做,但從來沒試過。因為很多學生并不清楚自己錯在哪里,讓他說,要么說忘記了不知道,要么半天說不到正點,所以每次試卷講評效果不佳,錯了的以后仍然會錯。而王老師的這種方法,我覺得真正把原因弄清楚了也算是把問題真正弄明白了。其次是學生疑難點的變式練習,借助多媒體增大課堂容量的同時,一方面反饋改正效果,一方面進行有益的拓展延伸,增大思維含量,效果非常好。上好試卷講評課的關鍵是教師課前的準備,教師通過批閱試卷必須收集掌握第一手材料,然后備課、制作。本節課王老師準備充分,特別是制作上,能在第二、三活動前。出示活動要求,方便學生明白做什么,怎么做?需要商榷的是王老師對第17題的講解似乎不很到位,雖然有學生回答了旋轉中心的坐標是(5,2),也說了自己的思路。但不科學,王老師也沿用了這種方法。我個人覺得根據旋轉的性質確定旋轉中心是先找兩對對應點,接著分別作兩對應點連線的垂直平分線,最后兩中垂線的交點才是旋轉中心。其中在網格中的技巧是盡量找是“正方形”頂點的對應點,這樣容易看出垂直平分線的位置。

  當然對于部分是教師講的,比如第16題和第20題的變式,我個人是贊賞的,高效課堂并不是不要老師講,學生普遍感到困難的,老師講效果并不差,怕就怕老師一講到底,搞一言堂。新課標中,也提到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可見,高效課堂并不排斥接受學習。

  總之,三節課反映了老師對高效課堂的不同認識和理解,都值得我慢慢學習細細揣摩,從中汲取營養,改善自己的教學。再一次謝謝大家。

  小學數學評課稿 4

  教研組今天的教學研究活動,全體數學老師聆聽了朱建平老師的新授課《圓的認識》,朱老師的課堂教學體現了四大理念:

  1、數學生活化使教學更加有效:結合生活創設情境——牛吃草,在了解了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開展教學。在教學“圓的各部分名稱”的過程中,首先采用牛吃草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圓是由無數的點圍城的曲線圖形,然后在了解學生已有對圓的認識的.基礎上教學各部分名稱。

  2、利用學生動覺智能來促進數理——邏輯智能的發展,使教學更加有效。

  這個理念在教師的本堂課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如:圓的對折;測量直徑的長度和半徑的長度;畫圓等等,學生通過自己動手來學習和了解圓的相關知識,學習興趣濃厚,感性認識增強,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積極主動的建構。首先讓學生通過畫一畫、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實踐活動,去自主探索和發現。然后開展交流討論。交流分兩層次:第一層是,全班討論圓的特征;第二層是,與古人的“圓,一中同長也。”進行交流。如此,進一步明晰圓的特征,并且滲透了思想教育。

  3、在畫圓的技能培養過程上,采取學生先嘗試,再交流總結畫法,然后在教師示范和學生的練習中初步掌握畫圓的方法。

  4、強調知識的實踐運用。引用生活中學生喜歡的投圈游戲,讓學生解釋圍成圓形能使游戲更公平的道理,從而進一步加深對圓的特征的認識,讓學生感受學習的價值。而且引導畫游戲中的這個圓,進一步加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對本堂課的建議:

  圓的單元我們班學生已經學完,根據學生學習結果反饋,感覺圓的特征、直徑和半徑的數量關系等基本知識對學生來說并不難,整堂課效果反饋下來學生也掌握得非常好,朱老師是不是可以在以下方面再強化一點。

  1、學生作圖的規范性。對于有數據要求的畫圓,標出O,寫上r=厘米。

  2、圓的部分特征要強調在同圓和等圓中。

  3、新課拓展方面:用好課本的做一做,引導學生運用掌握的圓的特征來探究怎么在現成的圓中、圓內外最大和最小的正方形,來找圓心,直徑。

  小學數學評課稿 5

  上午,再一次聽了明敏的課,總體來說,她的課有了很大的進步。不管是教態、教法、評價語言還是對整堂課的流程設計,進步還是滿喜人的。因為我從來沒有上過高段,對高段知識不是太了解,所以昨天問來了上課內容后,臨陣磨槍找來教本和教師用書熟悉了一下教材。《抽屜原理》一課,是六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內容。本課與課前后知識點沒有聯系,比較孤立,惟一可以聯系的是有余數的除法。抽屜原理很抽象,依靠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進行教學,對于師生而言,這節課比較難上。雖然不是很了解內容但是整體上說明敏的課在以下幾方面做的很好。

  1、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課始明敏通過學生比較熟知的撲克牌入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當明敏說如果我拿出5張牌,我不用看也可以肯定其中至少有兩張牌的花色是一樣的,其實這個對于學生來說也是有經驗的'只是無法用數學的語言來描述罷了,這個時候明敏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說:王老師為什么能做出如此準確的判斷?道理是什么?這其中是不是蘊含著一個有趣的數學原理?引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求知欲,為學生學習抽屜原理作了很好的鋪墊。

  2、用具體的操作,將抽象變為直觀。

  本節課明敏組織的教學結構緊湊,實施過程層層推進上的扎實有效,教師通過4支鉛筆3個杯子,先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把所有情況擺出來,運用直觀的方式,發現并描述:理解最簡單的“抽屜原理”,舉例后學生感知理解“鉛筆比杯子多1時,不管怎么放,總有一個杯子至少有2支鉛筆”。再讓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簡便方法,即“平均分”的方法,在這節課中,由于明敏提拱的數據較小,為學生自主探索和理解“抽屜原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間,特別是教師設問:到底是“至少數=商1”還是“商余數”?引發學生思維步步深入,并通過討論,說理等活動,得出“至少數=商1”。使學生經歷了一個初步的數學證明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3、在活動中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魅力。

  “抽屜原理”這一知識點,明敏讓學生通過實驗操作、觀察、思考、推理的基礎上理解和發現的,整堂課在她的精心安排和指導下,學生學的積極主動,課堂氣氛非常活躍。

  當然,不管是誰上的課總是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地方,更何況是一個剛走上工作崗位不足一年的新教師。整堂課下來,看起來氣氛非常的好,學生討論積極,發言大膽似乎都已經理解了這個抽屜原理,但是深究一下,不難發現其實這堂課的難點還是沒有突破。學生對“至少”一詞的理解還顯得有些欠缺,學生僅僅理解了字面上的意思,對“至少”一詞的指向性還不明確,就我理解,“至少”應該是指的在每一種情況中出現的最大數中的最小數,而學生對這個詞語的理解非常的模糊不清。所以感覺孩子們對所學的知識像是沒有根的浮萍不是很扎實,那么如何讓學生的理解更準確,更深刻,還需要我們共同去探究的。

  小學數學評課稿 6

  植樹問題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解決,這一內容具有很強的數學思維和很強的探究空間,既需要老師的引領,也需要學生的探究。

  孫老師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關于一條線段的植樹問題并且兩端都要栽樹的情況,讓學生先通過畫線段圖來發現栽樹的棵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系,再用發現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孫老師上課的思路非常清晰,以創景引題---先學后教---展示反饋三個模塊為主線,開展了一系列的教學活動。縱觀本節課,亮點之處有:

  1、注重知識的鋪墊和興趣的激發。

  新課開始,孫老師就和學生玩起了剪紙條的游戲,這個游戲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然后在游戲中找規律,使學生把學習中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注重“優化”的思想,學生的數學學習是學生以生活經驗為基礎對數學知識的一種解讀。當學習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容易消除數學的枯燥感,使學生學習更主動。師生之間的'語言互動與游戲巧妙的結合,使學生一開始就明白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運用找規律解決植樹問題。

  2、注重小老師的培養。

  孫老師在上這節課時,非常成功的應用小老師來教其他學生。教師首先讓學生根據自學提示進行獨立思考,然后對不懂的問題進行小組討論交流來完成,之后讓小老師上臺,對自習提示中的問題一一進行講解,在講解的過程中并且讓學生對不懂的問題進行提問,讓小老師來解答。孫老師這樣做,充分的鍛煉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如果能長期堅持,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一定會很優秀的。

  3、充分體驗,夯實學習基礎。

  做完練習后,為了進一步讓學生掌握規律,理解段數與點數的關系,孫老師出示了這樣一個題目“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種一棵(兩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待學生解決完這個問題之后,孫老師又追加了一問,“若路的兩邊都載,共需要準備多少棵樹苗?”使學生的思維慢慢升華,逐步提高。

  4、注重應用意識的培養,訓練貫穿始終。

  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是新課程中明確指出的培養目標之一。本節課一開始教師就結合剪紙條,創造性地設計植樹方案問題,進而比較段數與點數之間的關系。例題結束后,孫老師緊接著設計了一道有坡度的題(兩邊都要栽的問題),在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孫老師適當的點撥與引導,這樣的過程給了學生多次嘗試,修正的機會,打破了課堂內外的局限,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應用。最后給學生充分反饋本節課知識的空間。

  5、注重逆向思維的啟蒙訓練。

  在學生已掌握“點數=段數+1,段數=點數-1”的規律的基礎上,孫老師巧妙的引導學生解決了逆向思考“總長=段數X間距”的問題,學生在頭腦里建立了數學知識模型,達到了舉一反三,靈活應用的效果,給學有余力的學生更廣闊的空間。

  當然,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

  孫老師可以從生活中抽象出這種植樹的模型,這樣讓學生感受到植樹、折紙、路燈等不相關聯的事件中存在著內在的本質的聯系,使數學問題生活化,直切本節課的主旨,直接突破難點。

  總之孫老師的這節課,思路清晰,條理清楚,教學環節環環相扣,整堂課節奏緊湊,一環緊扣一環,使學生學有所獲,學生的知識在不斷的內化中升華。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單純的看法,說的不到之處,還請見諒。

  小學數學評課稿 7

  《用字母表示數》是學生學習代數的入門知識,難點在于學生的認知還停留在由具體的數和運算符號組成的式子上,對于含有字母的式子很陌生。用字母表示數、數量關系,是數學表達抽象化、符號化的過程。再由含有字母的式子求出它的值,又經歷從一般到特殊的具體化過程,看似淺顯,學之不易。之前,學生已經接觸過一些用字母表示的運算律,對簡單實際問題中的基本數量關系也已經比較熟悉,這些是學生理解本單元所學知識的`重要基礎。

  潘老師能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首先情境導入,引入字母表示數;然后,體驗探究,利用直觀的圖形,感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關系和計算公式;通過自學、反思,掌握簡寫規則;最后總結提升,在實際應用中鞏固拓展。由易到難,層層深入,以便于學生有效學習。具體突顯以下幾方面:

  1、 創設豐富的生活情境,使學生體會字母表示數的現實需要。

  學生理解字母表示數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經歷大量的活動,積累豐富的經驗。課中,潘老師不斷提供給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情景和具體事例,讓他們在熟悉的環境中反復體會字母表示數的現實性。如利用學生熟悉的撲克牌參與運算,學生能自主地用具體的數代替字母進行計算,促進學生感悟用字母可以表示特定的數,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教學中素材的取舍也以生活的親近度和學生的熟悉度為標準,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熟悉的環境中體會字母的現實性。

  2、 分析生活性、趣味性強的數量關系,培養學生應用字母表示數的意識。

  使學生有意識的應用字母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是本節知識的難點。所以,潘老師在教學中在數量關系方面大潑筆墨,給了學生體驗數學與現實的充分空間。如三角形到正方形到五邊形再到多邊形的逐層滲透,曹格一家年齡比大小環節設計等,均為學生創造了廣闊的探索天地。

  3、 增強新舊知識的聯系,加深學生對字母表示數的意義的有效理解

  學生對字母表示數的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反復的體驗。為了發揮學生已有知識的有效作用,實現語言概括到字母表示的對比、過渡和加深,潘老師分層次的安排了圖形有關公式和熟悉的運算定律,激發學生進一步體驗符號語言的優越性,使新舊知識在深層次上達到了統一。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簡寫方法,屬于“陳述性知識”,而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和自學能力。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潘老師在這里安排了學生自學簡寫規則,然后在運用中加強理解與認識,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和反思中,深化對字母表示數的方法的理解。

  小學數學評課稿 8

  《認識鐘表》是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的內容,教學的對象是上學才幾個月的一年級學生。這是學生第一次正式、系統地接觸有關時間的知識,主要目的是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學會看鐘表,學會認讀鐘面上整時刻,教育學生要珍惜時間。但上課前學生對鐘表的認知起點并不是零。由于生活經驗的積累,他們已經具備了相當多的`關于鐘表及時間的感性認識。

  課堂上教師把對時刻的認識與生活情境結合起來,不僅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積極參與嘗試探究學習活動,而且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時間,形成時間觀念,并受到珍惜時間、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的教育。課堂伊始,我播放鐘表店的鐘表課件,學生興趣盎然。實踐表明,學生對數學情境的問題很感興趣,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整堂課學生都能保持濃厚的學習熱情。

  在這節課上,教師主要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去發現知識、掌握知識。如:在導入新課后讓學生自己觀察課件上的鐘面,說說有什么發現,進而認識鐘面。認識整時,準確地讀出鐘面上所指的整時,教學時借助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有基礎的學生說說你是怎樣認識鐘表的,再出示3個鐘面:7時、8時、3時,互相說一說:“鐘面上的時刻各是多少?它們的分針指著幾?時針指著幾?”并且比較三個鐘面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經過比較,學生完全理解了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之后還設計了師說時間讓學生撥,同桌互撥鐘表的練習,學生在操作中學會了方法,學懂了知識。

  在第二個環節認識鐘面及整時中充分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首先:課件出示鐘面讓學生觀察,看看鐘面上都有什么?借助學生在生活中獲得有關鐘表的經驗,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認識鐘面,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完全讓學生通過觀察,說說自己的發現,老師在其中只是引導而已,當然學生在這個環節也表現的很好,很詳細的匯報了自己的發現,然后讓學生對照自己的學具鐘再次觀察。在學生對鐘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教師又開始進行教學——認識整時,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學生觀察、交流,以及練習的比較,讓學生掌握“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總之,在這節課上,教師創設了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中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學會交流,使他們在實踐中感受數學,理解并體會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但是,本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時間安排不是很合理,在認識整時時花去了比較多的時間,導致后面的練習沒有全部完成。另外在學具的使用上教師的引導還是有些欠缺,分針和時針應順時針方向轉動,教師在自己示范時也沒有注意,后面學生操作時就“隨心所欲”了,今后在這方面要注意。還要關注小部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多讓他們有機會動嘴動手動腦,不要讓“優生”唱獨角戲。

  小學數學評課稿 9

  我聽了王老師的課后,受益匪淺,本節教學課王老師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凸顯數學學習的生活化;注重發揮多媒體教學的作用,通過課件演示、動手操作、游戲活動等方式組織教學,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同時,還注意研究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體現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主動探究過程。本課教學中王老師在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方面做了些嘗試,努力改變以前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學習方式,實施新課程倡導的建立具有“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積極交往”等特征的新的學習方式,收到較好的成效。

  這一堂課中有以下幾個亮點,是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一、營造良好氛圍,自主合作學習。

  1、在新課的學習中,王老師著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全體同學都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并給予學生上臺操作演示的機會。在整個課堂教學中,王老師并沒有完整地小結公式之類的規律,更多的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懂得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從“無序”走向“有序”,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參與熱情,真正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2、努力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做到讓數學生活化,使學生從生活開始、在生活中學、到生活中用。同時又不乏情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以此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學習情境。

  根據學生生活經驗,教學中選取了學生熟知的身邊的實例活動,密切了數學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系,調動了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覺得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這樣就激發了學生探究問題的強烈欲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并延伸到課堂外,讓學生繼續探尋知識,感悟了新知,發展了數感,體驗了成功,獲取了數學活動經驗,真正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三、巧用網絡技術,設計生動課件。

  根據教學設計多媒體課件應用恰當好處。教學中,王老師通過演示形象生動的課件,讓學生理解6只鴿子飛進5個鴿舍,至少有一個鴿舍里有2只鴿子。既成功地突破了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在應用規律解決問題中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

  不足之處:課堂中對學生的評價不夠,例如:趙祥在回答問題時,他的觀點很獨特,這是教師應給予評價,但教師這是什么也沒說,這樣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所打擊。

  小學數學評課稿 10

  本學期在教務處的組織下,我共聽了20節課。在這20節課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二(4)班劉**老師的課。劉老師主講的是《找規律》,這節課的教學設計能根據數學新課標的基本理念,精心設計學生的數學活動,充分利用學具與多媒體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體現了數學來源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這節課主要有以下幾特點:

  1、動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師精心設計了課件,在本課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主題圖,生動形象的圖片調動了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隨即提出要求,讓學生認真觀察,找出這些圖形的規律。教師講明要求,學生馬上主動并且迅速拿出手中圖片在桌子上擺。隨后教師又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展示,使本節課知識重難點“循環排列規律”馬上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一目了然。

  2、強調數學學習的實踐性與探索性。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劉老師十分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和直接經驗。以“猜想—實踐—驗證—反思”等一系列的學生學習活動為主線,充分讓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在活動中去探索。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空間,讓生在具體的操作中體驗可能性,探索數學思想、方法并獲得結論,且能在活動中體會成功的喜悅。

  3、課內向課外延伸,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課堂上,劉老師通過讓運用所學知識,根據所出示的三組水果圖的規律,找出第四組水果擺放的規律以及找出地面磚的規律等練習。使學生在解決生活中的.例子,活動中愉快發展。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遺憾也是一種美。為此提出個人不成熟的看法:

  1、本節課中教師準備了充足的教學用具,設計了形式多樣的練習題。在鞏固練習第一題,給出一組圖形,讓學生猜猜第二組圖形會是什么?出示的學具是紅色正方形、紅色圓形、白色三角形、白色正方形。我認為圖片過小,不利用后面同學觀察,教師用膠帶把一組圖形連接,不利用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可以設計四種不同顏色的圖片,或四種不同類型的圖片,以免學生在交流匯報時即要說是什么圖形,又要說是什么顏色,造成個別學生表述不清楚,使聽者也不清晰。

  2、低年級的課堂中應該多運用一些兒童化語言,以及鼓勵性的語言。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相信只要我們的教立足于學生的學,我們的課堂將更精彩,更豐富多彩。

  小學數學評課稿 11

  聽了洪老師執教的《有余數的除法》一課,覺得洪老師在課堂上能充分考慮到學生學習的起點,她從學生熟悉的平均分的事實開始來構建有余數的除法算式,并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發現分了以后還會有多出來的數,在此時洪老師讓學生嘗試用算式來表示。由于在分的過程中出現了多出來的這種情況,學生迫切想知道這樣的題目該用什么算式來表示。洪老師在學生最需要的時候把算式出示在黑板上,學生印象深刻。同時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根據洪老師的教學說以下幾點:

  一、復習引入,簡單明了

  在進入本節課學習前,洪老師能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從分6個蘋果,每2個擺一盤,能擺幾盤?引出舊知沒余數的除法,再加一個蘋果,讓學生每兩個一盤,能擺幾盤?很自然直觀地引出有余數的除法,為學習新知做好了準備。

  二、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合作探究

  本節課洪老師給予學生較大的自由空間,先讓學生動手操作圈一圈“把7個蘋果每2個擺一盤,能擺幾盤?”,接著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請學生分別說一說分的過程,明確余數的產生的意義,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再通過讓學生小組合作,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促使學生認識到活動的.作用,再讓學生在觀察表格中的幾個算式中余數和除數,大膽猜測余數和除數的關系,在本次操作中,學生有效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學生在經歷、體驗、獲得的過程中,深刻體會了余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從而驗證了剛才的猜測,教學難點迎刃而解。這樣的教學不僅滿足了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心里需求,而且更為直觀的讓學生熟悉到本節課要學的新知點之一——余數,也就是分不完的數,剩下的數,不夠再分的數……規范的讀寫是學生今后學習的基礎,嘗試擺一擺、填一填、說一說后,出示“有余數除法豎式”的寫法,結合橫式和操作活動,在重點“理解除法豎式意義的”基礎上,觀察并逐步熟悉有余數除法豎式各部分的含義,這樣層層遞進,不斷強化了學生感觀表象,更加深了學生的感性熟悉,最后在互相交流、比較、分析中思考和歸納,逐步抽象出數學知識,形成正確的認知。

  三、注重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數學只有和生活聯系起來,才能使學生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才能夠真正被激發,如此獲得的數學知識才有可能被真正用于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練習環節中,洪老師根據腳本53頁練習十二的三道題,提出了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基礎練習,用于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第二個問題對試商的方法做了滲透,第三個問題是一道開放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余數與除數的關系。這三個問題層層深入,讓學生很好的感受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總體來說,洪老師的課設計層次分明,語言簡潔、清晰,引導孩子說或讀書時,學生的語言清晰、干脆利索,語速適中,不拖腔,聽著很舒服。

  其次,這節課的容量特別大,從整體來看,洪老師這節課的內容比較充實,她讓學生明白了有余數除法的由來及其寫法,并做了優化,再讓學生掌握了有余數除法的寫法及各個部分的關系,最后用練習進行了鞏固。是一堂較成功的課。

  小學數學評課稿 12

  本堂課的教學給人印象頗深,老師能使用普通話授課,并熟練操作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見其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尤其是教者始終以親和自然的教態,不疾不徐的語速給學生創造了一個輕松的學習環境。這種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與學生平等交流,學習探究的作法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本節課有幾大亮點:

  一、貼近生活,強化應用。

  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教者圍繞這一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提出了系列貼近生活的實例,如:我班男生22人,女生16人,男生與女生比是多少?女生與男生比是多少?同學們使用的桌子與凳子張數的比等,這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參與意識。另外課本的總價、單價、數量之間比的關系的分析及“試一試中”幾個數量關系式的理解用比的意義來表達,對學生加深應用題數量關系的理解起到了強化鞏固的`作用。

  二、結構安排,巧妙合理。

  本節課教者采取了老師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方式開展了積極有效的師生互動,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性,使得整堂課學生學習興趣比較濃,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效果較好。

  三、練習設計,層次分明。

  針對本節課的知識點(三大版塊:比的意義,求比值,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老師都進行了及時的練習鞏固,反饋交流,在練習設計上頗費心思,注意了練習設計的層次性與征對性,既有基本練習,又有開放性訓練,如錯例分析,它對于鞏固加深對比的意義理解無疑具有較強的征對性。在練習形式上有口答、有筆試,有板演后集中評議,在練習過程中老師強調比號書這一點,實質是要求學生關注細節,培養良好的書寫、學習習慣,這一點也是本節課成功之處。

  四、細節把握,準確到位。

  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周老師在本節課中很多教學細節上把握較到位,這也源于老師對教材準確把握,對教學的深入研究。如研討比與分數、除法關系時,強調相當于而不用等于,進而認識三者有本質的區別。再者,比的后項不為0的原因分析;又如生活中的比,如賽場上2:0是什么,讓學生明確這種表現形式與今天所學比的本質不同。另外求比值不帶單位,比值一般用整數、分數表示,老師進行了重點強調,這些均有助于學生對概念的鞏固,強化和認知。當然這樣的細節還有許些,它無疑是老師扎實教學基本功的體現。

  不過既然是教研課,目的是相互學習,共同探討提高,所以借此機會也談談個人不成熟的見解僅供參考:(1)導入新課這一環節的處理老師放手讓學生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無疑是成功之處,但教者應做到既能撒開又能收攏,也就是老師的總結導入非常關鍵,兩個量相比較有兩種表現形式:相減與相除,然后強調相除這種比較形式即是我們今天應學習的內容,這樣的過渡導入,既有比較與強化又顯平穩自然,為下面教學可起鋪墊作用。如討論五年級比四年級多、四年級比五年級少實質是比較中相減的表現形式;(2)在有效開展生生互動方面做得不夠,新課程提倡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在課堂組織上老師有意識地安排了學生自學,分組討論,有那么點意思,但給予學生的時間不多(1—2分鐘)給人感覺是注重了形式,忽視了結果;(3)生活中以比的形式顯示的例子與數學意義上的比的認識與區分可以延伸和拓展,除了賽場成績2:0外,還可舉出時刻顯示情況,如:3:15它也是用比的形式來表現出來的,但其意義與今天所認識的比表示兩量相除截然不同;(4)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一句鼓勵的話語可以更大限度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如:課堂上趙汝陽同學答出賽場成績這個例子時,老師應給予激勵表楊,如:你真聰明或了不起等;(5)求比值是本節課重點內容之一,特別是前、后項單位不統一情況下,求比值對學生而言應是一個難點,課堂上應進行強化訓練,(6)作為數學語言應是精練、準確,課堂上引導學生討論“五年級比四年級多”這一環節時,教師的結論語是:“這種比是相減關系”,這句話不夠準確,應該是“這種比較”。再者,老師問學生:“看得清視頻嗎”?體現對學生的關注,但問的次數過于平凡。

  這是本人不成熟的看法,不當之處敬請諒解。

  小學數學評課稿 13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的: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習平面圖形的周長。是一堂概念與計算相結合的課,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數學三年級(上)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五單元中的第一節《周長的認識》。新課標里提到“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針對這一特點和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生活實際,本課時的知識、能力、情感目標分別為:

  1、結合具體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并能指出具體圖形的周長。

  2、能測量并計算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圖形的周長。

  3、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是教材中貫穿全局、帶動全局的核心內容,它是由各部分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決定的。周長的概念以及周長的計算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這個知識的掌握與否直接影響到今后學習各種圖形的周長計算。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知道周長的含義。

  (三)教學難點:

  理解周長的含義。

  (四)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樹葉、紅領巾、直尺。

  學具準備:每位學生準備一片樹葉、長方形、正方形等圖形,測繩、卷尺、彩筆、直尺等。

  二、引導學生學習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趙老師教態親切自然,使用兒童化的語言,遵循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原則,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聯系實際,注意通過直觀幫助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根據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選用的主要教學方式方法是直觀演示為主,引導學生親自操作、觀察思維、自學討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種方法有機配合使用。

  三、教學過程:

  (一)探索研究,引入概念。

  重視創設情景。數學知識的學習有時是枯燥的,特別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課的開始就吸引每一位學生的眼球,抓住每一個學生的心往往對整節課的成功與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節課中,趙老師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圖形入手,接著創設了問題情境,驅動了學生饒有興趣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來。趙老師的這節課學生興趣高漲,進行了充分的活動,并且在通過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方法,讓學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體驗中,感悟到了周長的實際含義。教學過程比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一理念。具體說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

  1、在豐富的生活背景上學習數學,建立概念。

  首先利用大屏幕向學生展示了澡盆、地圖、樹葉等圖形以及它們的周長,給了學生美的享受的同時,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欲望;緊接著教師創設了第二個教學環節,通過描樹葉的邊線,得到樹葉的輪廓。活動是兒童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兒童社會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實有效的數學活動能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為了確實達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老師組織學生經歷了一個理解圖形周長的含義,探索一般圖形周長測量方法的過程。設計了許多活動,比如“直觀感知”層面上的說一說、摸一摸;比如測量周長活動,而且每種活動都有明確的目的,同時給學生提供了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體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多樣性,也為下節課求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做好準備。

  2、在有意義的實踐活動中強化概念。

  讓學生量一量頭圍、腰圍,通過這個環節拓寬對周長意義的理解,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學生的具體操作后,教師揭示了周長的概念,學生對周長有初步認識之后,出示學生課前準備的葉子標本、紙剪的各種具體圖形,讓學生動手描一描、畫一畫這些圖形的周長,從而使學生對知識進行類化,體會到概念是對具有共同特征的許多具體內容的概括。

  3、在一系列基本練習和變式練習中深化概念。

  小學生思維正處于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思維過程對具體形象存在著依賴性。趙老師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了達標練習,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學生直觀認識了周長之后,通過描一描周長這一操作活動,拓寬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建立豐富的表象,進一步認識了周長的意義。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到練習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測量后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時,學生出現了不同計算方法,體現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并且為后面學習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二)因勢利導,探索發現。

  探索發現,是指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變重講輕練為邊講邊練,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多種感官參加學習數學知識的活動。本節課趙老師實現了兩次飛躍:一次是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一次從理性到實踐的飛躍。

  在學生對周長有了感性的認識之后,讓學生理性的思考,討論要求出這些圖形的周長怎么辦?討論有兩種情況:1、用繩子套在圖形上量,再把繩子拉直用直尺量繩子的長度。2、量出各條邊,再把各條邊相加。通過動手操作,讓他們發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但是具體要量幾條邊呢?通過觀察發現有的圖形沒有必要把所有的邊都量出來,相同長度的邊只需要量一次就夠了(如長方形、正方形)。這樣學生在自身的探索討論下很容易的就求出了這些圖形的周長。

  在學生展示出不同算法之后,進行討論,讓學生歸納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計算方法,新課標提倡算法的多樣化,而現實生活中正正規規給出長寬求周長的例子少之又少,為了更好的將所學知識運用與生活實際,學生討論出的方法不唯一,不總結公式。

  四、解決實際問題。

  1、把圖形套在方格中,用數格子的方法數出圖形的周長。引導學生認真、細致地觀察圖形,并通過數格子的方法,數出不規則和規則圖形的周長。讓學生直觀的感覺到圖形的周長和圖形大小無關,只和組成圖形的邊長有關。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進一步深化對周長概念的理解。

  2、新課標里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在學生掌握了周長的計算方法后,讓學生回家求出飯桌和地板磚的周長,讓學生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中應注意語言的規范性。如:讓學生摸一摸樹葉、紅領巾的周長時,不要一會是邊線,一會是長方形;在給周長定義時也說成是圖形一周的總和叫周長,而完整的應該是圖形一周的長度的總和叫做周長。

  (二)教學中忽視了對學生估算能力的培養。如在測量頭圍、腰圍時可讓學生先估計一下,再進行測量。測量時不應該在衣服的表面來測,這樣測出的結果誤差較大。

  (三)課上討論的時間少了點。應該把討論和教學過程有機地融合起來進行,不要把討論當成一種形式架空了。

  小學數學評課稿 14

  首先,我要說《平行四邊形面積》這節課很難上。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如果只是讓學生學會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進行計算,很容易,只需要1分鐘,而要把1分鐘就能學會的內容上滿一節課,就很難。難就難在探究過程的教學,學生思維的碰撞,轉化思想的滲透。

  本節課,王爽老師是在教研集備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對教材的理解,精心設計的一節課,與課前的說課環節相吻合。縱觀王爽老師這節課,基本功扎實,環節清晰、流暢;課堂真實,預設與生成均有很好地體現;內容充實,環環相扣。從問題的提出到大膽猜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鄰邊相乘還是底乘高呢?制造認知沖突),然后通過動手操作、觀察、分析,從而得出結論,解決問題。可以說是一節實實在在的探究課。本節課有幾大亮點:

  一、抓住數學靈魂,轉化思想貫穿始終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作為這節課的組成部分,但不是核心,轉化思想才是它的本質所在。王爽老師恰恰將轉化思想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貫穿整堂課。更難能可貴的是使學生頭腦中一直縈繞著這樣一個想法:在不能直接計算一個圖形的面積的時候,能不能把它轉化為學過的.圖形從而計算出它的面積。這不僅很好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還為后續的探究三角形及梯形面積公式做了鋪墊。王爽老師在滲透轉化思想過程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數方格,感知轉化。

  2、剪、拼操作,運用轉化。

  3、公式推導,還原轉化。

  4、實踐應用,拓展轉化。在比較三條小路哪條面積大時,引導學生觀察,并應用轉化,把三個不規則的圖形轉化成了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也為探究三角形及梯形面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轉化思想進一步得到延伸。

  二、合作學習層層深入

  作為本節課的主體部分——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采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而小組學習的三個問題也層層深入:

  1、如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目標明確,化未知為已知)

  2、拼成的長方形與原來的平行四邊有什么關系?(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發現:面積相等,平行四邊形的底等于長方形的長,高等于長方形的寬。)

  3、你得出什么結論?(學生很自然地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底乘高,可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三、習題設計由淺入深。

  本節課在習題的選取上很有代表性。第1題是根據公式求面積。(公式的應用)。第2題是已知面積和高,求底。(公式的拓展)第3題是通過觀察、比較得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相等。(這是深層次探究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本質)。第4題則是通過比較三條形狀不同的小路面積,使學生發現這些不規則的圖形也可以轉化成平行四邊形,進一步滲透轉化思想,從而回歸本課的主題。用三個詞來概括就是精心、精煉、精彩。

  既然是一節探究課,就要把大量的時間都交給學生,難免會在探究過程中出現偏差,從而影響探究活動。

  首先,就本課而言,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動手多于動腦,顯然是對探究的目標不是很明確,建議在探究之前對三個小問題加以強調,必要時組長可以在組內引領,3個問題一個個地完成,達到公式推導這一探究任務。

  其次,數方格這一環節,王爽老師是教給了學生數方格的方法,不滿一格的都按半格計算,顯然是不想讓學生過早地接觸轉化,以免在探究過程中缺少內容。但從實際數方格的效果來看,很多學生很快就說出了答案,可見他們大多并不是按照半格半格數的方法,而是進行了平移。這說明學生的思想是不應該束縛的,同時也是不能束縛的。這是本節課學生第一次有機會嘗試體驗轉化的思想,應該讓學生初步體會到,平行四邊形可以轉化成長方形,為后面的公式推導奠定基礎。

  些許遺憾,但瑕不掩瑜,因為王爽老師很好地展示了一節平面圖形面積公式推導的奠基課,也是小學數學滲透轉化思想的最重要的一節課,意義深遠,而在教學中自始至終滲透轉化思想并引導學生能應用轉化思想解決問題方面,王爽老師做到了。我相信在接下來探究三角形面積公式這節課,王爽老師會上得更精彩。

  小學數學評課稿 15

  活動形式:聽評課

  主講人:馮x老師

  評課人:xx

  主題:訓練學生準確表達數學語言的能力

  時間:xx-12-10

  今天上午有幸聽了馮老師的講課,講了一節二年級數學上冊關于"數學王國"的課程,從聽課中可以總結出一下幾點:

  1、教師的課堂引導非常有趣,從數學王國的大門鑰匙的密碼引入課堂,讓學生利用1和2組成一個兩位數來揭開大門的鑰匙,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初步接觸利用數字組成一個數的可能性是多個的,另外結合地圖的涂色來引入第一個例題。

  2、教師利用了一條主線貫穿全課堂,利用數字王國的大鎖密碼,開始課堂,最后又用大鎖的密碼結束課堂,并且對本節課做了升華提升,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有始有終。

  3、教師的教學環節設計比較巧妙,尤其是對于涂色的設計,根據地圖進行了改變,讓學生理解題意,注意題意的要求,并在黑板上進步擺出圖形,結合自己制作的圖,讓學生明白定位法的.確定方法,可以先確定前面的,也可以先確定后面的。

  4、教師通過幾次個例題和操作實踐,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自己探究實踐,對具體的方法最后提出總結,根據學生的活動,挑出能夠快速完成的幾個,總結方法,讓學生來了解方法的重要性。

  5、在練習題的設計上也別出心裁,形式多樣,有排數字,合影留念,教學環節聯系生活,抓住學生的心里特點,實際進行模擬演練,讓學生倍感興趣,而且在練習上也拓寬思維,讓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編號排序。

  對本節課意見和建議:

  1、課堂的開始地圖出示雖然比較新穎有趣,引起學生關注區分比較,但占用的時間過長,教師可進行適當的裁剪,直接給出陽泉地圖,把盂縣和郊區的地圖首先圖上不同顏色,問學生還有其他涂色方面嗎,口頭回答幾個后,直接開始涂表格,不用涂地圖。

  2、講解定位法和交換法是是否可以再具體詳細些,感覺學生課上還是不是很明白如何定位。

【小學數學評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評課稿07-07

小學數學評課稿03-01

小學數學評課稿通用10-16

小學數學評課稿最新06-10

小學數學評課稿集錦08-25

(通用)小學數學評課稿05-08

《利息》小學數學評課稿06-15

小學數學評課稿優秀05-08

小學數學教學評課稿08-02

小學數學示范課評課稿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