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規律》評課稿精選18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評課稿,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課堂教學,對探討課堂教學規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那么優秀的評課稿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找規律》評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找規律》評課稿1
陳老師執教的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找規律》一課,是一年級小朋友在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學習,教學重點是使學生找出排列規律,會根據規律找出下一個物體。還要通過涂、擺、畫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整堂課陳老師對教學目標的落實非常到位,各個教學環節緊湊,又十分適合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下面談談幾點值得學習的地方:
一、以游戲情境帶學生進入教學活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節課開始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陳老師設計“找規律”這一課時,在導入部分設計游戲“猜一猜”,讓學生看著屏幕畫面猜下面出現的是什么水果,有意識地按規律呈現。老師的問題“你是怎樣知道的?”,讓學生在猜測中意會,學生也馬上會用流利的準確的語言回答“是按一定的順序排列的”。學生積累感性經驗,從而初步感知規律。這一環節以學生喜愛的游戲形式激發學生參與,同時人人能夠參與,有利于面向全體學生。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思考、嘗試的機會,在猜想中感知到規律的存在,幫助理解知識。
二、以活潑語言形式有效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
陳老師能關注小學一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在整節課組織教學中,充分展現個人教學魅力,教態自然,語言親切動聽,例如陳教師根據插圖內容提問:如“在這幅圖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發現了什么?”“你是怎樣想的?”“你真棒!”“你很聰明”等等,老師因此因勢利導,用概括的語言加以總結,教師恰當運用引導性的語言,通過學生親身的感受,較好較快地接受了新的知識,學習印象也特別深刻與自己小組內的同學說一說,這樣的語言既開啟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還鍛煉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從中發現或提出自己的數學問題,而另一面也讓其他學生學會傾聽和交流,更重要是有效組織全體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提高學習熱情。
三、把握好教學時機組織學生進行有效動手操作
皮亞杰曾經指出:傳統教學的缺點,就在于往往是用口頭講解,而不是從實際操作開始數學教學。陳老師能很好設計教學環節,把握好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最佳時機。一年級學生課堂集中注意力有限,對知識的認知發展過程也是一個連續不斷的認識建構過程,也就是由一個平衡狀態,逐步地向另一個更高的平衡狀態發展,陳老師巧妙設計動手環節,讓學生在初步掌握知識基礎上動手操作,通過擺圖形、設計手鏈等環節,投其所好,抓住童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老師的指導、參與下,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在動手操作中初步感知物體排列的規律性,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發展了學生的能力,提高了教學效果。
整節課教學節奏緊湊,設計合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又具有低年級教學特色,不失為一節好課。
《找規律》評課稿2
一、教學風格——大氣親和
在這節課中,劉老師的語言簡潔流暢、干脆利落。更重要的是在與學生的互動上親切自然,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跟一年級的學生上課像在談心一下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更時時用親切的語言表揚他們:我請做得好的同學說,誰誰表現真好等。
二、教學藝術——順勢而導
劉老師的眼中有數學,心中更有學生,做到了尊重學生,順勢而導,引導學生思維走向深入。如:第一幅與第二幅為什么能很快描述出來,第二幅為什么不能呢?等引導學生進入深入思考,課堂中到處是這種順勢而導情境。
三、教學過程——抓住核心
劉老師這節課中緊抓住核心進行教學,達到了較好的效果。
1、數學好“玩”
劉老師首先從孫悟空同學們非常感興趣的人物引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讓學生跟孫悟空比比火睛金晴,誰更厲害把學生帶入一個有著魔術味道的學習過程。先讓學生看3組圖再讓學生猜一猜峁才看的3幅圖是怎樣的這樣,一下子把孩子們引入到一種好玩的游戲情境中,激起了孩子們的參與熱情。這樣,就會讓整個學習過程變得輕松快樂。劉老師的整節課,從材料選擇上、方法上等,都讓我們感受到了數學好玩。
2、“玩好”數學
把一節數學課上得有趣,這一節課成功了一半。還要“玩”好數學,才是一節完美的數學課!巴妗焙脭祵W,不能僅僅停留在數學學習的興趣上,它還應該引導學生在“玩”的過程中,習得數學技能,體驗數學思想方法,形成對數學價值觀的認同。劉老師的課在這方面給予我們很好的啟發。
(1)關注數學知識本質,引領學生學習有價值數學內容。
劉老師在這節課中不僅僅引導學生看好玩的'圖片,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關注好玩背后知識本質。如引導學生說出圖片是怎么排列的,按形狀、顏色、大小一組一組依次不斷、重復出現。這樣,既激活了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又引導學生進行了數學化思考與數學化表達,讓學生用語言清晰表示規律,掌握規律本質知識。
(2)關注數學思維特質,引領學生參與有層次的思考過程。
這節課中劉老師不但引導學生關注數學知識本質,更是抓住時機通過深化,強化等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如學生找出規律后,通過追問:第10組第1個是();第30組第2個是();第100組第3個是()。指引學生的思維一步步走向深層。這樣,學生通過推理等活動也豐富了數學活動經驗。
《找規律》評課稿3
聽了連**老師和陳**老師《找規律》的課,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的教師對同一教材的不同處理,不同的教學策略產生的不同效果。從她們的課堂中,我們可以學到自己所沒有的東西,從而產生如果我來上應該怎樣上的共識。兩節課上的都很成功。其共同的亮點有:
1、兩節課在教學中都能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兩位老師都注重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和思考,經歷找規律的整個學習過程;
3、都采用了合作學習、獨立學習的形式,讓學生在獨立學習的基礎上與人合作獲得更多的知識;
4、教學中都體現了教師是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學生有學習的'主動權,是學習的主人,學生在觀察、比較、探索、小結中獲的新知。
兩節課的結構大同小異,在細節上又有所不同。第一節課導入以復習一年級學過的規律和主題圖導入,第二節課以四個小動物的出場順序情景為本節的循環規律做了鋪墊;找規律環節中,第一節課更重視用語言來表述規律,第二節課重點通過橫看總結規律,提煉簡潔語言;動手實踐練習中,兩節課都包含了鞏固、提高、延伸的含義,特別第一節課“手帕花邊的設計”,第二節課欣賞生活中的規律美。
建議:地板磚設計這一環節教材的意圖應該是要體現循環規律的“循環不斷、四面延伸”以及“規律美”,這兩節課都沒能真正體現出來。
聽完這兩節課,對《找規律》這一課題讓我有了更深的認識!
《找規律》評課稿4
二年級下冊教材《找規律》的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其最大的變化是圖形和數列的排列規律稍復雜了一些。本次同課異構兩位老師的教學設計思路都很很清晰,整堂課對教學目標的落實非常到位,我感覺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學習。
其共同點有:
1、注重創設學生較為熟悉與喜歡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心里特征。本節課中連碧琴老師創設的“聰聰與明明布置房間”的情境與陳樂清老師創設的“動物王國體操比賽”的.情景。都流露出教師在充分考慮二年級學生身心特點的基礎上,重組教材和合適選擇教學素材的意識,并能在情境中提煉出主干問題引發學生對新知的探究,使所創設的情境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2、兩節課的教學設計都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的教學理念,真正做到了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學生參與了學習的全過程。課堂中學生通過從不同角度的觀察、發現找出了圖形排列的一些規律,并能應用所雪規律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學生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發展。課堂中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猜測、交流、驗證、推理等數學活動,學會了有序觀察、有序思考。進一步掌握和發現了圖形的排列規律,積累了相關的數學活動經驗。
4、關注練習設計的層次性。本節課的練習設計從基本鞏固循環規律的基礎上,進行變式。
不同之處:
1、地面磚的排列規律陳樂清老師比連碧琴老師處理得好。連老師對地面磚排列的規律只是一筆帶過。而陳老師能夠留給學生充足觀察的時間,讓學生在觀察中發現其排列規律,并提出問題接著往下排該怎么排?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陳樂清老師練習的設計體現了多樣化的特點。練習的內容不只局限于課
本當中的,有圖形排列規律、數字排列規律、漢字排列規律等等。
3、連碧琴老師安排“創造規律”環節,能做到讓學生學以致用,學生能根
據所學知識創造自己喜歡的規律,思維更開發了,培養了學生創造性思維。
其實作為教師我們一直都在追尋有效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策略,在聽課的過程中我也在思考:
1、讓學生匯報圖形排列規律的時候是否可以讓學生在黑板上操作,同時讓全體學生都跟著操作一次,這樣印象更深刻一些。
2、課堂生成的處理。如第一節課有位學生從右往左觀察了,老師別打斷他,應該讓他說完,說不定他的發現也有獨特之處。
《找規律》評課稿5
今天下午參加了翁洋二小的小班化教學研討會,可惜只有一節王旭曉老師執教的數學課《找規律》,感覺少一些。
先說說本課中個人感覺的幾點亮點:
(1)注重學生學習的起點,體現分層教學的理念。其中復習鋪墊環節復習了一年級學過的簡單排行規律。分別以文字、圖片、數學三種形式呈現,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滲透規律的無處不在,與現實生活的緊密結合。此環節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題來完成,體現分層教學的思想,在下面的`新課展開學習中,讓學生分別選擇二個字母,三個字母,或者五個數學來創造規律中,教者也比較集中體現了這種思想。
。2)創設良好的互動的交流氛圍,培養學生善于傾聽的學習習慣。如在學生上來操作時提問學生你看懂了嗎?你明白他說的意思了嗎?獨立思考,同桌互說,小組討論等形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3)注重利用對比的方法,讓學生主動建構數學知識。如在比一比動物排隊與圖形排行的有什么相同嗎?在學習總結環節中讓學生比較新舊與舊知的聯系。對學生主動建構新知應該是有幫助的。
(4)教學設計合理,看得起來比較花心思,各個教學環節環環相扣,練習形式內容豐富多彩,分層目標要求明確。同時,力求體現:下要保底,上不封頂的教學意圖。
其實作為一線教師一直在追求有效的教學策略與教學設計,在聽課的過程中我也在思考了以下的幾個問題:
。1)復習鋪墊這一環節在本課時的教學有沒有必要?個人感覺必要性不強的情況下,因為這一課時的找規律與一年級的規律沒有學生最近學習發展區的關聯,關系不大,屬于規律兩種的不同類型,一種是簡單排列,一種是循環排列規律。所以是不是可以直接導入新課,必竟低段的學生注意力在課時的前十五分鐘的黃金時間。
。2)規律個人認為是指重復出現至少三次或以上的一個整體,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不能讓學生脫離整體來表述,如第一列與第二列的關系,可以四列一起來看,從上往下的規律,或者是從下往上的,往左往右的規律。再譬如新課環節中○△□☆、△□☆○請學生畫下去,這個規律應該說是不完整的,學生如果沒有上面動物排列的暗示,可以理解就是這二列循環,不一定是要四列循環。○△□☆、△□☆○、○△□☆、△□☆○……我可以以二列為一單元循環排行,所以筆者認為至少要出現三列才算科學。
。3)找規律一課的重點當然也是難點,讓學生能找出其中的規律,找是本節課的重要教學手段,教者沒有提供學生學具進行操作,只有個別學生上來板演,感覺學生對于循環排行規律的認識可能還是單薄一些,我們不能因為操作可能產生對課產生的負面影響還不讓學生親力實踐一下。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大動力,數學廣角的內容比較開放,與學生的生活聯系也比較密切,同樣也適合低段學生的心理認識特點,所以應多挖一下這方面的教學素材。往往可能事半功倍。筆者就認為教材上的例題生活情景就可以直接拿來用。
《找規律》評課稿6
今天上午李老師執教的《找規律》一課,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學習的,其最大的變化是圖形的排列規律稍復雜了一些,對二年級學生來說,這部分內容偏難,李老師處理教材獨到,精心設計了課前小研究,課上老師思路清晰,對教學目標的落實到位。
設計上主要體現了以下幾個亮點:
1、注重學生學習的起點,體現分層教學的理念。導課時,利用游戲和課件復習一年級學過的簡單排列規律,讓學生了解到本節課將要學習的方向,潛移默化中向學生滲透規律無處不在,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
2、注重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本節課李老師創設了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搬新家、請吃水果、幫小動物排隊、設計規律等情境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流露出教師在充分考慮二年級學生身心特點的基礎上,重組教材和合適選擇教學素材的.意識,并能在情境中提煉出主要問題引發學生對新知的探究、理解,使所創設的情境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3、創設良好的互動的交流氛圍,培養學生善于傾聽的學習習慣。如在學生上來操作、表述時提問學生:你看懂了嗎?你明白他說的意思了嗎?學生表述,同桌互說等形式,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4、注重規律的探究過程。在教學主題圖時,借助課前小研究,留給學生觀察思考的空間,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習慣;并通過課上交流、匯報、課件的直觀演示,共同驗證規律,最后引導學生歸納這些圖形規律的特點,從而揭示循環排列規律的定義。
5、注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如在學生表述規律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說出“第x個移到最后面,其它依次向前移x格”,特別強調了“依次”,注重表述的嚴謹性。
我覺得要是在以下方面進行改進,整節課會更精彩:
1、小研究的設計應體現開放、淺入的原則,設計時可以由扶到放,可做一個示范,橫著看的規律,豎著看、斜著看的規律引導學生說即可。
2、教師的語言可以再豐富一些,多鼓勵表揚學生。
3、在做練習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觀察,使學生知道是哪幾個圖形為一組,是在每相鄰兩組圖形中找規律。
《找規律》評課稿7
《找規律》這節數學課,讓我受到了很多啟發。二年級下冊教材《找規律》的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學習的,其最大的變化是圖形和數列的排列規律稍復雜了一些。周老師的《找規律》,思路很清晰,整堂課對教學目標的落實非常到位,我感覺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學習。
1、注重學生學習的起點,體現分層教學的理念。聯系生活實際,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剛開始出示彩旗復習一年級學過的簡單排列,讓學生了解到本節課將要學習的方向,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感受到規律的無處不在,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
2、注重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本節課中周老師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彩旗、密碼門以及聰聰請吃水果、喝茶等情境,流露出教師在充分考慮二年級學生身心特點的基礎上,重組教材和合適選擇教學素材的意識,并能在情境中提煉出主干問題引發學生對新知的探究,使所創設的情境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3、創設良好的互動的交流氛圍,培養學生善于傾聽的學習習慣。如在學生上來操作、表述時提問學生:你看懂了嗎?你明白他說的意思了嗎?學生表述,同桌互說等形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4、注重動手操作的方法,讓學生主動建構數學知識。在學習方陣排列規律時,周老師在一個學生表述規律的'時候,請另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演示過程;接著,讓學生在表述規律的時候,加上自己的動作,由動作引導知識的建立;在學習線形排列規律時,周老師讓學生自己利用工具擺一擺探索出規律,讓學生經歷規律的探究和形成過程。
5、寓教于樂,增強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濃厚興趣,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去探求數學知識。低學段兒童對枯燥無味的講解很難理解,甚至不感興趣,但一聽到“游戲”、“活動”這類詞時,馬上打起精神,產生強烈的興趣與好奇心。在學生做動作時,他們相當活躍,馬上就自己創造其他有規律的動作,并迫不及待地想上臺來,讓其他小朋友跟著他做。并安排活動讓學生創造規律,讓每個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互相交流、溝通共同來完成規律的創造。這樣的教學,不僅使學生獲得知識,而且能增強自信,開發潛能。整堂課學生學得輕松、主動。
6、關注練習設計的層次性。本節課的練習設計從基本鞏固循環規律的基礎上,進行變式。
本節課,周老師注重以學生發展為本,創造性地處理教材,讓數學知識生活化,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從而使全新的教學理念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中。他給學生創設了寬松的獨立思考空間,讓學生自主發現各種規律,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思維;給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
《找規律》評課稿8
本學期在教務處的組織下,我共聽了20節課。在這20節課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二(4)班劉**老師的課。劉老師主講的是《找規律》,這節課的教學設計能根據數學新課標的基本理念,精心設計學生的數學活動,充分利用學具與多媒體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體現了數學來源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這節課主要有以下幾特點:
1、動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師精心設計了課件,在本課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主題圖,生動形象的圖片調動了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隨即提出要求,讓學生認真觀察,找出這些圖形的規律。教師講明要求,學生馬上主動并且迅速拿出手中圖片在桌子上擺。隨后教師又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展示,使本節課知識重難點“循環排列規律”馬上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一目了然。
2、強調數學學習的實踐性與探索性。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劉老師十分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和直接經驗。以“猜想—實踐—驗證—反思”等一系列的學生學習活動為主線,充分讓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在活動中去探索。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空間,讓生在具體的操作中體驗可能性,探索數學思想、方法并獲得結論,且能在活動中體會成功的喜悅。
3、課內向課外延伸,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課堂上,劉老師通過讓運用所學知識,根據所出示的三組水果圖的規律,找出第四組水果擺放的規律以及找出地面磚的`規律等練習。使學生在解決生活中的例子,活動中愉快發展。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遺憾也是一種美。為此提出個人不成熟的看法:
1、本節課中教師準備了充足的教學用具,設計了形式多樣的練習題。在鞏固練習第一題,給出一組圖形,讓學生猜猜第二組圖形會是什么?出示的學具是紅色正方形、紅色圓形、白色三角形、白色正方形。我認為圖片過小,不利用后面同學觀察,教師用膠帶把一組圖形連接,不利用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可以設計四種不同顏色的圖片,或四種不同類型的圖片,以免學生在交流匯報時即要說是什么圖形,又要說是什么顏色,造成個別學生表述不清楚,使聽者也不清晰。
2、低年級的課堂中應該多運用一些兒童化語言,以及鼓勵性的語言。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相信只要我們的教立足于學生的學,我們的課堂將更精彩,更豐富多彩。
《找規律》評課稿9
這是一篇關于一年級找規律評課,一年級找規律評課稿,一年級數學找規律評課的文章。激發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節課開始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直接影響課
5月25日,終于聽到和老師精彩的課。長時間沒交低年級了,對低年級教學陌生了,特別是現在的孩子有個性、聰明、視野開闊,如何上好低年級的課,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心里面一直很佩服低年級老師,教學方法靈活,教學手段新穎,教學風格獨特,課堂調控得非常好,節奏松緊分寸拿捏得準,和老師的《找規律》就是一節很好觀摩課。通過聽課學習,談談一點心得:
一、嚴謹的治學態度
自從和老師接到上課任務以后,就開始著手備課,對于一個有多年教齡,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來說,對于上這樣一節空開課,應該是小菜一碟,可和老師卻很認真對待,安排好時間,提前備課,做好充分準備。從一開始時間的不確定,到最后定下來,和老師沒有任何怨言,她以學校大局為主,對學校的大型活動讓路,包括學校的教學、家長開放日、同一天的語文科組公開課沖撞等,和老師都自己排好時間,改動原來設定的時間來遷就、方便全科組的老師集體聽課學習,她不從個人方面著想,不是抱著應付了事心態,為我們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實在感動。
二、設計游戲情境,激發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節課開始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金老師設計“找規律”這一案例,老師設計了讓學生做游戲“猜一猜”,讓學生猜下面出現的是什么水果,有意識地按規律呈現。老師的問題“你是怎樣知道的?”,讓學生在猜測中意會,學生也馬上會用流利的準確的語言回答“是按一定的順序排列的”。學生積累感性經驗,從而初步感知規律。這一環節以學生喜愛的游戲形式激發學生參與,同時人人能夠參與,有利于面向全體學生。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思考、嘗試的機會,在猜想中感知到規律的存在,幫助理解知識。
三、轉變學習方式,強調合作與交流
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于本節教學內容的活動性和探究性比較強,所以在教學設計上,和老師多采用學生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特別是四人小組合作完成圖形排列并展示,通過課前感知規律——情境中發現規律——操作中深化規律——體會中創新規律——生活中應用規律這五個環節,由淺入深,層層遞進進行教學。金老師能根據教材內容特點,借助課件創設學生喜愛的情境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充分參與到探索規律的各種活動中,自主探究、主動地去發現,創造規律。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同時也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注重知識梳理,歸納規律
從新課開始,和老師引導學生學習例題,到課堂練習各個環節,都能及時讓學生說出按什么的規律來排列,整體上大部分學生都能準確地說出規律所在,其實也就是本節課的重點所在。新課導入就引導學生說出按什么順序排列,例題在黑板板書以及課件演示都清晰地每組的規律歸納出來,例如彩旗是“紅黃為一組”
、小花是“綠紫為一組”、燈籠是“紫紅為一組”等等,通過引導、歸納、板書,使學生掌握規律,并能把規律完成進行表述。
課堂上還充分感受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發展能力。學生學的輕松,老師也從容組織課堂教學,課間穿插拍手找規律、聽音樂等,都是與本節課內容相關,又使孩子們在緊張的學習中得到放松,可見和老師匠心所在。一節課下來沒有感到壓迫、緊迫感,氣氛輕松愉快,心情愉悅。
聽完這節課,除了學習金老師有點之外,本人也有一點不成熟的看法:
1、可以再調整一下課堂節奏,使課堂組織更顯緊湊,增加密度,讓學生說說生活中見到的有規律的現象,更彰顯課堂的有效教學。
2、在提高方面,和老師設計了讓學生涂熟練,設定了一條星狀手鏈,讓學生涂顏色。當時我們幾個聽課老師同時討論:如果再放開一點,只要求設計一條精美手鏈,我想會更發揮孩子積極性,更開拓孩子想
象力,從、顏色、圖形、排列等,聰明的孩子思維能得到更大發展,使整節課的深度得到提升,使孩子們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
《找規律》評課稿10
情境導入,激發興趣有效。在新課的導入階段,出示學生喜聞樂見,喜歡的六一節日的裝扮主題圖導入新課,讓學生觀察,說說,你看到了什么。十分親切自然,引導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去。接著,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逐一出示彩旗、彩花和燈籠,男女生的排隊跳舞的情境,引導學生發現規律,并用自己的話表述規律和猜測接下去物體的排列規律。在教學課件中用了圈一圈的方法,引導學生發現這些物體的擺放都是以兩個或三個為一組的,看起來更加一目了然。學生在觀察、探究、猜測中發現規律。
練習多樣,層次分明,鞏固有效。在練習中,屠老師通過涂一涂,說一說等不同形式,不同梯度的練習,由易到難。從認識規律、發現規律,應用規律到創造規律、欣賞規律,讓學生所學知識得到鞏固。每個練習都精心設計,有明顯的針對性,鞏固性,實現了練習的實效性。給學生的思維發展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很好地體現了教師的引導作用。
習慣培養,始終如一。屠老師針對低段學生學習培養的特點,采取課堂中教師的提醒,學生的互相學習,口號提醒等多種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認真傾聽的習慣。
這節課值得商榷的問題是:一節課下來,學生都會找規律了。問題是:當學生找到規律后,是否要求他們用比較規范的數學語言將找到的規律表示出來,又該要求學生的表述達到怎樣的程度?還是只要學生感悟到規律,會擺,會畫就行了?
《找規律》評課稿11
《找規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內容。這節課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創造一種和諧愉悅的氣氛,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并主動地去探求知識,發展思維。這節課李曉靜老師為學生創設了多彩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實踐、體驗,以達到知識與能力共進,情感與體驗提升。個人覺得這節課以下幾個方面做得比較好:
一、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本課一開始就選取了富有兒童情趣的活動內容“兒童節場地布置”作為主題,引導學生找規律,最后又運用規律創造生活中的規律美,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促進學生建構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二、互動的多樣性
在這節課的活動中,運用了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學生始終是在交流、合作中學習,活動促進了同伴間的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另外,老師對學生的鼓勵、引導和委婉的提示,學生對他人做法的肯定、指正,都達到了師與生、生與生的互補與共進的教學要求。
三、體驗數學
這節課把“尋找規律王國”這一情境下的活動貫穿于整節課的始終,使學生通過猜一猜、想一想、擺一擺、涂一涂、畫一畫這些有趣的活動感受規律,創造規律。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動體驗中加深對規律的認識,只有學生自己體驗的,才是真實的、深刻的。
四、規則的建立
本節課設計了小組星賽,聽課認真、發言積極、表達完整、表現好的同學都能為小組爭得星星獎勵。這能夠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通過小獎勵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找規律》評課稿12
一、把握找規律的落腳點——找規律重在“找”
從課程標準的表述里我們能夠體會到,探求活動、探求過程比探求結論更加重要。如果教學的著眼點、著重點不放在活動的過程與方法上,而過分關注結論,可能導致教學從探索發現規律變成接受記憶規律。因此,找規律教學所揭示的規律是乘法原理。但其教學不是為了形成某個數學概念或記住某種法則,而是開展數學活動,積累探索規律的體驗。所以找規律的重心應該在于“找”的過程,也就是讓學生經歷數學化的全過程。為此,在教學中學生展開了三個層次的探究活動:首先,是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操作學具,在動手的過程中,關于“有序”的思想才能逐步生成;接著,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搭配的方案,這期間不同學生有不同的抽象方式,表現出不同的結果,這把動態操作中的思想和邏輯用更為直觀但又更為抽象的方式表現出來,這個階段是形象的,但也已經開始孕育抽象了;最后讓學生體會符號算式的內涵,這樣真正上升到抽象的階段,使學生對數學規律有了更為理性的把握。并且該課所體現的“實物操作——數形結合——歸納論證”這一探究過程也使學生體驗了數學思考的一般方法。
二、把握現象內在的本質——規律的數學表達
找規律重視過程,但不等于不要結論。
找規律是認識客觀現象的標志。如果正確地概括出一類現象的規律,就準確了解了這類現象的本質特點。人們探索規律(包括學生找規律活動),應該概括出規律。概括規律是發展思維的極好時機。概括規律需要對一類現象去粗存精、去偽存真地抽象,需要對一類現象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歸納。概括規律是高強度、高效度的思維活動,是對思維的鍛煉,能促進思維發展。尤其是以適當的形式表示規律,具有初步的數學建模思想,有利于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新的課程標準反復強調一個觀念:數學知識的生成過程要引導學生經歷合情推理的發現階段和演繹推理的論證階段,這樣數學教學才完整。
教學中教師并沒有放棄引導學生歸納和論證,而是通過必要的變式,讓學生積累多個同類規律的`案例,有了多個案例,就為不完全歸納提供了充足的資源;對這些平行資源進行抽象就會獲得猜想:帽子的數量×木偶的數量=搭配方案的數量。這個結論還不是定論,只是一種可能,對這個結論還必須進行證明。小學階段的證明不可能像中學一樣嚴格的演繹推理,但可以通過演算(即換個數試一試),或者把算式與意義掛起鉤來(這一點做得不夠),即算式的本質意義是求幾個幾,這樣學生就能在根源上想通了,結論也就獲得了證明。經歷了這個“歸納-論證”的過程,其實就是傳遞給學生數學思考方法和數學活動經驗,就是教給學生今后遇到數學問題可以怎樣去研究、怎樣去提煉、怎樣數學地表達?茖W結論(包括數學的定理、法則、公式等)的發現往往發端于對事物的觀察、比較、歸納、類比……也就是通過合情推理提出猜想,然后通過演繹推理驗證猜想。只有站在這樣一個高度上去研究我們的教學內容、去構思教學設計,才能讓我們的課堂打開一扇窗,讓學生領略到數學教學以外的東西,給學生一個完整的數學教育。
《找規律》評課稿13
X老師上的二年級下冊教材《找規律》的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其最大的變化是圖形和數列的排列規律稍復雜了一些。這節課與傳統概念教學相比,特別是新授課開始有很大的改進,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思路很清晰,教學目標的落實非常到位,下面幾方面值得借鑒:
一、構建新的課堂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往往只重視對結論的記憶和模仿,而新課導入時X老師把學生的學習定位在自主建構知識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觀察——小組討論——歸納”的教學模式。在新課例題教學環節,X老師給學生提供了一生動貼近學生年齡特點的材料———密碼門,放手讓學生讓學生去觀察、感悟,并且進行大膽探索,動手擺一擺,在小組共同探討中得出結論,進而又進行了驗證。X老師設計的這個教學過程注重讓學生經歷探索知識的過程,使學生知道這些規律是如何被發現的,結論是如何獲得的,體現了“方法比知識更重要”這一新的教學價值觀,構建了新的教學模式。
二、注重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
在教學循環排列這一規律環節,X老師利用小精靈當向導,從畫外音帶學生進入教學情境,密碼門的設置,把知識與日常生活掛鉤,又不失兒童喜愛的童話世界,如此生動的教學設計激發學生的探索規律的欲望。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通過創設各種各樣的有效教學情境,從而激發兒童探索數學的興趣,體驗數學的價值和神奇,讓他們在數學學習活動的過程中體驗數學之美,感受學數學之樂,孩子們才能走出數學苦旅的沙漠,奔向快樂數學的`綠洲。
三、注重學生語言的培養。
由于低年級學生語言運用上會有一些障礙,但在這教學環節上,X老師循循善誘,激勵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去表述,雖然有的學生的表述是不完整的,而且繁瑣不清晰,特別是當個別學生不能用流暢的語言表述排列的規律從左往右看,或從上往下看得規律時,X老師就充分展現教師的組織者合作者以及引導者的地位,步步啟發,引導學生讓簡潔完整的數學語言去表述規律,展現數學的簡潔之美。
X老師的課上得精彩,學生學得開心。這成功離不開X老師的精心備課,以及對課獨到的見解,本節課是成功的一堂課。
《找規律》評課稿14
我有幸參加了市“關注常態課堂,聚焦有效教學”教研活動,每節課短短的四十分鐘,讓我記憶深刻,頗有收獲。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們教態親切、自然,表現出良好的素質和扎實的基本功。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單國友老師的課,他執教的五年級教材《找規律》,在教學中他注重于設置疑問,注重了動手操作活動的細節,然后通過啟、引,讓學生在自己的主動思考中學到知識,不斷的引導學生從問題中尋找答案。單國友老師的這節課則與眾不同,縱觀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有以下幾點膚淺的認識:
一、創“生活”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陶行知先生說過:“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把數學問題轉化成潛在的問題情景,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感受數學的存在,發現數學問題,激發學習興趣,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善于運用課件、配音等手段,創設生動具體的生活情境:“從上海世博會入手,讓學生解決“在62天中選擇兩日游,一共有多少不同情況” “我們可以選擇7月份2日~9日這8天時間來研究,一共有多少種不同情況!边@樣一個復雜到簡單的問題”。選用學生能接受到的實際例子來引課,創設有利學生發現、探究的學習心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喚起學生的參與欲望,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學生通過積極思維,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維處于最佳狀態,學習起來就特別有興趣。這樣為學生創設與生活實際有聯系的問題情境,引起認知沖突,同時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激發了學生的自主探究欲望,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二、布“探究”境,讓學生在動中學,在合作交流中學習,發揮主體作用
葉圣陶先生倡導的“六大解放”,讓學生在開放的課堂中學習新知,新課程也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了讓學生動起來,在動的過程中學習數學,在動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老師為學生的自主探究設置了三次探究的機會
1、第一次探究:先讓學生用已有的方法自主探索。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有序列舉以及了解平移的方法,并初步感知“平移的次數”和“一共有幾種情況”之間的關系。
2、第二次探究:讓學生進一步熟悉平移的方法,并通過平移得出“三日游”一共有幾種不同情況。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經歷“先猜想”“后驗證”的過程,感悟出“平移的次數”和“剩下數的個數”有關。
3、第三次探究:經過兩次探索,學生對規律已經有了感性的了解,但還沒有上升到理性高度。所以,本環節通過“不用方框找”這一做法,引導學生把通過操作而形成的感性認識進行“內化”,為下一環節總結規律做理論上的準備。
經過三次探索,學生對蘊涵的規律有一定的了解,但這種了解還是分散的,片面的。經過全班交流之后,這種理解就變的全面、豐滿、深刻,從而在理論的高度給予總結,并構建了相應的數學模型。
學生的對規律的提煉和探究能力得到了多層次的發展和提高。體現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一個生動自主的、探究的的過程。
三、回歸生活廣闊天地,應用數學。
教師設計了兩個環節的知識技能訓練:思維應用、開放拓展。既鞏固了本節課的基礎知識,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順著“上海世博會”這條主線設計了“購買連號券”、“父女選座位”、“逛世博中心漢字方陣”等一組題目,既在內容上有機相連,又在思維坡度上層層遞進。讓學生在生活的情境中應用了本節課的新授知識,學會了解決問題。運用“化繁為簡”的思想總結出了規律,但運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才是學生學習的根本目的。所以,通過一組由淺入深,形式多樣的世博題進行鞏固練習,既凸現了本課的一條“主線”,又照顧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把數學問題生活化,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驗數學來源于生活,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會數學的魅力。
當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課堂教學是不可能做到完美的。基于對新課程的不同理解,我通過反思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應在課堂中對后進學生多一點注重
雖然學生對《找規律—圖形覆蓋的規律》課時的知識已經掌握,但仍有少部分學生在解決生活中問題時存點困難,根據的新課標提出的要求:要讓每一個學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發展。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在課堂中多去關注后進學生的學習狀況,。
二、可適當滲透情感教育,讓知識與生活情感緊密聯系
如:在課始,課中“上海世博會”題材中可以讓學生,表達、抒發出自己的情感。
總之,感謝鹽城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的領導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教學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在以后的教學中要不斷學習,不斷提高,使枯躁的數學課變得生動活潑,使常態課堂教學更具有有效性與實效性。
《找規律》評課稿15
找規律的教學要讓學生體會規律本身的內容,并能初步運用規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但更要引導學生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運用了發展解決問題的策略,形成對規律的體驗,提高發現和概括數學規律的能力。
王老師在《找規律》一課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已有知識和認知特點,有簡單到復雜有層次的進行教學。注重探索規律的過程。出示了例題之后,放手讓學生組內交流,然后逐一匯報,課堂上得到了“列舉”、 “計算”這樣兩種不同的方法。老師先讓學生用有序列舉方法找到答案,再引導學生研究了框2個數,接著馬上研究如果框3個數結果又會怎樣?在這兩次操作的基礎上,部分學生對于這類問題的規律已經有所感悟了,于是,在第三個問題“如果每次框4個數時,不少學生根據規律已經能直接想到答案了。之后,老師把活動中“每次框幾個數”“平移的次數”“得到幾個不同的和”作為表格欄目,引導學生結合每一次操作的過程和得到的具體數據進行填表和思考。用表格的方式呈現數據,便于簡明地反映“每次框幾個數”、“平移次數”和“得到幾個不同的和”這幾組數據的關系。由此教師引導學生將各次活動得到的感性認識加以適當提升。提出“平移的次數和每次框出幾個數有什么關系?”以及“得到不同和的個數與平移的次數有什么關系?”這兩個問題,啟發學生作進一步思考和交流。并通過老師啟發性的提問,幫學生理清了思路,這樣便能引導學生順利發現并概括相應的規律。本節課學生是自主探究的主體,教師只是起到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讓學生在自主體驗的過程中切實掌握圖形覆蓋問題的規律。
最后,老師在本節課中讓學生直接用找到的規律計算進行解答;我想是不是還可以介紹直接框出最后一組數,直接得到答案。對于這兩種方法,讓學習自主感悟到這兩種方法各自的優勢所在,從而在解決具體問題的時候,學生能夠有選擇的使用最為合適的方法來進行解答。
《找規律》評課稿16
《找規律》第一課時,主要讓學生通過活動發現最簡單圖形的變化規律。吳老師這節課有以下特點:
一、注重過程和體驗,讓學生自己去“感悟”。
這部分內容活動性和探究性比較強,注重過程體驗,同時在過程體驗中,培養學生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能力。所以吳老師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經歷過程。
吳老師是這樣導入的:再過一個多月“六一兒童”節就要到了,你們高興嗎?到時候我們要把自己的教室布置得漂漂亮亮的?墒俏覀兪且荒昙壍男∨笥,從來也沒有親手布置過教室,就先去看看人家是怎么布置的?(出示主題圖)感覺怎么樣?問:
1、你們看到了什么?
2、這些彩旗、彩花、燈籠是不是隨隨便便、亂七八糟放的?讓學生去看、去說,當時學生特別興奮,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學生七嘴八舌,議論開了,雖然話語不夠標準,但是他們感悟到這些排列是有規律的。
接著去找找彩旗的規律:(出示課件:彩旗按紅、黃交替出現,最后一面沒有顏色)。請大家猜一猜,最后這面彩旗會是什么顏色?看看對不對(課件:最后一面變成黃色)?。你們是怎
樣想的?(課件:出示規律的劃分線說說彩旗的規律是什么?再采用2人小組討論的`形式找彩花、燈籠和小朋友隊伍的規律。
二、蘊涵情感和數學美,讓學生自己去“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規律的事物總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如節日里各種美麗的彩燈和彩旗都是有規律的的排列,很多物品上的裝飾圖案也是有規律的排列,這些都為從數學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規律提供了很多素材。所以就用“六一慶祝圖”作為課的開頭,讓學生感受到美,在美中找規律,在課堂中其實也要蘊涵數學美,因為美就在我們身邊。
三、增強運用意識,讓學生自己去“聯系生活”。
加強運用意識的培養也是新課程改革的要點之一,因此吳老師在課中設計了“說一說生活和學習中的規律”這一壞節,有學生說老師的上衣圖案是有規律的,學生恍然大悟,哦,原來音樂中的節奏也是有規律的。這樣,把學生的話匣子打開了,有的說過馬路時的紅綠燈是有規律的,有的說人行道上的斑馬線是有規律的,有的說教室里的電燈排列有規律,還有的人的兩只走路時也是有規律的。讓學生感受了生活中處處有規律。
這一節課當中,學生始終處在一種積極的學習狀態中:看得專心、聽得仔細、想得認真、做得投入、說得流暢、合作得
愉快。真正體現了以積極的情感投入,極大的調動思維活動,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體。一節課下來,學生都沉浸在數學的美當中,感悟著各種有規律的排列。
《找規律》評課稿17
一、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
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應建立于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和知識基礎。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難點,嚴老師重組教材把教材中的墻面、地磚改為了綠、藍、紅、黃四種顏色的正方形,畫面簡潔、清晰,這樣有利于學生發現并表達圖形中的規律。其次,嚴老師還把一年級的規律與二年級的規律進行對比,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有人曾說過“教育是即見樹木,又見森林的活動”,這樣的設計,不僅溝通了數學與學生的聯系,也溝通了知識與知識間的聯系。
二、精心設計數學活動
在探索圖形循環規律中,嚴老師設計了轉盤從而把靜態的規律動態化,再組織學生發現4行圖形組成方陣中的規律,先讓學生獨立觀察思考探索其中的規律,并與同桌交流自己的發現,由此我們看到了學生多種的發現,學生在其中有話可說、有話想說,交流后通過擺一擺、電腦動態演示,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循環規律的表象。
三、提供充足的規律素材
嚴老師的這節課,循環規律的模型不僅僅停留于最基本的`4行圖形一組,還進行了變式,由方陣式的規律每組3行、每組4行、每組5行到橫式的規律。同時規律的素材有圖形構成的、有數字構成的,在觀察規律時還引導學生橫看、豎看、左邊看、右邊看、順時針、逆時針看那題體會不同的順序的循環規律,還延伸到找第5行、第6行……的規律,讓學生頭腦中表象的循環規律內化成自己的知識。
整節課活動豐富,給學生提供了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空間,也給學生提供了嘗試成功和欣賞數學美的機會。
在此也有幾點小建議:
1、嚴老師那么好聽的聲音,如果能加上更加豐富的評價語,那么學生參與其中的興趣會大大提高。
2、學生在教學中已經發現規律、用規律,為何不增加讓學生創造規律的內容,讓學生把學到的規律素材展示出來呢?
3、在觀察每組4行圖形的規律時,學生行列規律表達不清的時候,如果橫看時,把方陣一行行分開;豎著看時,把方陣一列列分開,那么從不同角度觀察到的規律會更加清晰。
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有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謝謝!
《找規律》評課稿18
“探索規律”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數與代數”領域內容的一部分,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巧妙的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能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主動地獲取知識,注重探索規律的過程,組織開放的數學課堂,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會知識。我認為是一節比較成功的課。課中有這樣幾個亮點:
1、創設生活情境將數學生活化
本節課主要分5個情境展開,情境1:兩頂帽子3個娃娃,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讓學生把自己的想法用實物模型擺一擺,采用了4人一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因為有了實物的模型,可以喚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情境2:兩束鮮花4個花瓶,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這里教師引導學生用一句話來說,第一束花配4個花瓶,得到4種搭配,第2束花配4個花瓶,得到4種搭配,學生有序地找搭配方案。情境3:組織學生外出郊游,為穿什么衣服而犯愁,引出上裝與下裝的搭配,使學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知識是密不可分的,使數學課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從而產生學生的探求數學的動機,主動應用數學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情境4:為郊游準備食物,引出3種點心與4種飲料之間的搭配,引導學生有序搭配,從點心配飲料想起,每種點心與4種飲料搭配得到4種方案,3種點心與4種飲料搭配得到12種搭配方案,或者從飲料配點心想起,4一種飲料配3種點心得到3種方案,4種飲料得到12種方案,在這個情境的基礎上,教師再設情境:小紅只有10元錢,她能買哪種糕點跟飲料,共有多少種方法,真正把數學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將數學生活化,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這里適時點撥,可以從從經濟角度思考,從營養角度思考,省錢角度思考,讓學生在學會數學方法的同時做到靈活運用數學。做好了郊游的準備之后,教師再設情,境情境5:教師給出了旅游路線,讓學生有規律地選擇旅游路線。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掀波瀾,本課的情境創設均來源與生活,通過尋找生活中具有相同規律的現象,拓寬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體會生活中規律的普遍性。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啟發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審視生活,使學到的知識更加牢固有用,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整個課堂充滿生機。
2、注重探索規律的過程(數學課堂富有探索性和開放性)本節課教師設計不同層次的活動引導學生觀察、猜測、反思、總結。例題教學部分,教者沒有對有關規律進行概括性的描述,教者是這樣處理的:一是根據問題借助實物進行觀察操作,二是用PPT回顧學習過程的方法進一步的探索,三是采用簡明的符號進行思考,通過這些從具體到抽象的活動過程,既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又鼓勵了富有個性的積極思考。如:在課的導入部分,設計畫格子的游戲,選2種顏色搭配,有多少不同的.配色方法。讓學生初涉探索過程。在第1個情境中,教師設計了動手操作的活動,用實物模型擺一擺,帽子與娃娃的搭配,借助實物進行觀察操作,讓學生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然后脫離實物,如果沒有模型,可以用什么來表示帽子和娃娃?并給出點撥:用你喜歡的圖形、符號來表示帽子與娃娃的搭配。這里學生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表示方法,再通過平臺展示學生的創造,敘述自己的想法,使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教師給予一一肯定,尊重學生的創造,通過學生經歷這些從具體到抽象的活動過程,既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又鼓勵了富有個性的積極思考,并相應發展了學生的符號感。
3、重視思維的有序性《找規律》這一課,它的重點和難點都應該體現在一個字“找”字,本節課教者在引發學生有序搭配的過程中,出示了三種學生搭配的方法:一種是無序的,學生在搭配過程中容易遺漏,從而引導學生找出解決問題的策略:有序搭配。二是以帽子為基準,與其他三個木偶娃娃搭配;三是以木偶為基準與其他兩頂帽子搭配;這種有序的搭配是通過學生上臺展示,集體研究的結果,讓學生經歷了探索過程而得到的知識,印象十分深刻。找到了搭配方案之后,教師注重對學生知識運用的提升,這里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帽子的頂數和娃娃的個數與搭配種數之間有什么關系呢?把問題拋給學生,真正體現“找規律”的“找”字,使學生自然而然找到搭配的規律:不同帽子的頂數×不同木偶的個數=搭配的種數。環環相扣,層層深入,使學生經歷了“實物搭配——體會符號思想——得出規律”的探究過程。
這種數學思維的有序性在情境2、情境3、情境4、情境5中均能體現,如:衣服搭配問題中,教師不急于得出結論,而是從衣服的分類開始,學生很容易就把衣服分為上裝和下裝2類,通過實物連線,找到搭配的種數,再次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規律:上衣的件數×下裝的件數=搭配的種數。糕點與飲料的選擇上同樣突出了“找”字,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在信息繁多的數學問題中,同樣有規律可循:糕點的個數×飲料的瓶數=搭配的種數。尤其是最后一個游戲中體現更加明朗,同時仍2個骰子,每次朝上的數字搭配可能有多少種,面對這個數學問題,如果一一列舉顯然比較麻煩,直接運用規律可以很快得出結論:6×6=36(種)。在此基礎上,教師對學生的能力進一步提升:兩數相加最大是幾?最小是幾?留給學生思維發展的空間。
重視數學思維的有序性,不僅僅是本節課的一個教學目標,更應成為我們教師平時課堂關注的焦點。只有課課重視,才能讓學生在學習能力上真正得到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才可能真正得到較大空間的發展。另外把生活中曾經經歷的事情作為數學原型,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更受學生歡迎。
一位教育家說過:“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點燃的火把!北竟澱n上沒有一絲一毫的機械傳授,幾乎做到了不著痕跡的點撥、引導,處處迸發著思維的火花,讓我懂得:知識,百科全書可以代替,但課堂上生成出來的新思想、新方法,卻找不到書本原型。
商榷之處:1、帽子與娃娃搭配的時候,投影不清楚,建議直接用實物來演示更清晰。
2、在衣服的搭配這一教學環節中,教師有牽著學生走的嫌疑,課中將衣服分為2類之后,提問學生可以怎樣來搭配,一學生起來回答時,想回答的意思是一件上衣跟所有的下裝搭配得到5種,另一件上衣跟下裝搭配再得到5種,這里教師打斷了學生的回答,在方法的選擇上采用上衣先跟裙子搭配,再用上衣跟褲子搭配。我覺得這里老師沒有尊重學生的回答,如果能順著學生的回答來引導會更好,或者等學生敘述完這種方法之后,再提問還有其他的思考方法嗎?我覺得這樣會更民主一些。
3、《找規律》這一課,它的重點和難點都應該體現在一個字“找”字上面,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去“找”,而不是利用這個規律解決類似問題,我們檢驗學生這一塊知識點時,應該是讓學生自己來歸納:這節課究竟我們找到了什么樣的規律?所以我們不必將視角唯一鎖定在問題的解決上,而應是引導學生有序地展開觀察,運用多元化的解決問題策略尋找規律,能用自己找到的規律解釋自己的數學行為,學會在比較中感受數學思維的簡約性。課中也有這方面的小結,但是我覺得力度還不夠。本節課教師沒有整體梳理一下這節課究竟找到了什么樣的規律?如在教學新課時或者在鞏固練習時,列成表格,是不是能讓學生更清晰地體會規律的存在?如:
不同帽子的頂數不同木偶的個數搭配的種數
【《找規律》評課稿】相關文章:
找規律評課稿12-02
《找規律》評課稿06-29
《找規律》評課稿經典09-22
(經典)找規律評課稿08-20
[精選]找規律評課稿07-03
找規律評課稿[精選]10-07
找規律評課稿03-27
找規律評課稿【熱門】01-27
【推薦】找規律評課稿01-27
【熱門】找規律評課稿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