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比意義》評課稿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評課稿,評課有利于幫助和指導教師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形成教學風格,提高教育教學水平。那么優秀的評課稿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比意義》評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比意義》評課稿1
《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是人教版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其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經歷百分數產生的過程,感受百分數的價值,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明確百分數為何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使學生理解百分數與分數的聯系與區別;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與生活,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收集、處理、解讀信息的能力。吳老師精心的課堂設置和精彩的課堂演繹讓我們的耳目一新,詮釋了對教學目標的達成。
吳老師的課粗中有細,有自己獨到的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體現了這樣幾個特點:
1、讓學生充分體驗百分數產生的必要性。
在教學伊始,吳老師先出示學生熟悉的幾個鞋業生產的皮鞋的合格數量,提問:你認為哪家鞋業公司的產品質量最好?大多數學生會認為哪家鞋業公司的合格數量最多,產品質量也就最好,然后出示相對應的被抽測數量,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發現合格數量最多,產品的質量并不一定最好。從學生的認知層面上看,學生首先關注的是不合格越少,產品質量最好,接著在吳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逐步向要判斷產品質量需要看合格數量占被抽測數量的幾分之幾(百分之幾)過渡,從而讓學生在充分體驗百分數產生必要性的前提下初步感知百分數的意義。
2、在具體情境中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在初步感知意義的基礎上,吳老師出示先三組信息:(1)咱們學校有60的學生參見興趣小組。(2)酒精度52。(3)文件下載已完成21。讓學生讀出百分數,并說出具體的意義,在這一環節中,吳老師將生活和數學知識有機的聯系在一起,建立意義的聯系,使學生明白數學知識來源與生活,又反過來服務生活,幫助他們在生活中發現百分數的意義,進一步豐滿百分數的意義。學生學習的不只使“文本課程”,更是“體驗課程”。在引領學生區別百分數和分數的教學中,吳老師出示信息:一根繩子長米,減去了它的.。通過帶領學生討論和解讀,使學生完成了一個對百分數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并將相比的一個數與另一個數分離出來,賦予具體內容,深刻感知百分數的本質屬性。同時通過比較,突出了百分數與分數的聯系和區別,引起新舊知識的矛盾,促進學生的注意力指向新的知識點。
3、練習設計簡約而豐滿。
在練習設計時,吳老師吧練習的素材做到了“簡約而豐滿”。通過寫分數,判斷,根據成語猜百分數,即鞏固了讀寫,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而且進行了意義的感悟和理解,特別時猜百分數環節的設計,學生興趣盎然地對所學知識的運用,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自然地融入到數學課堂教學中。
在課的結尾,吳老師以“情感教育和評價”為載體,讓學生在名言“哪怕只有1的希望,我們也要盡100的努力”“天才=1的靈感99的血汗”的體驗中感悟人生的價值觀;在用百分數表達自己學習情緒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去審視自己的學習情緒,反思自己的學習情緒,更學會用數學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學習情緒。
《比意義》評課稿2
今天上午聽了是老師的《比例的意義》一課,感覺這是一堂輕松自然、扎實有效的一堂課。整節課,教師導得自然,學生學得主動。可見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之嫻熟。主要有以下幾點印象深刻的地方:
1、各環節的命名每次聽課都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能充分吸引學生的`眼球,調動學生的思維。如:“展示小組風采”、“辯是非,展口才”“回頭一看,我想說”等等。
2、情景創設一方面幫助學生復習了比的知識,另一個方面很自然的過渡到新知的學習,這里,教師的一個啟發還檢查了學生的預習情況。“怎樣連接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的內容?”學生初步感受到了比和比例的聯系和區別。
3、小組合作學習形式運用自如,教師給小組和個人都創設了競爭的機會,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4、注重對學生表達能力、總結能力的培養。“辯是非,展口才”一環節,學生說出的理由后,教師再將理由簡明的呈現出來,給學生更深的印象。
5、練習設計很有層次。將本課難點和學生易混易錯的地方呈現出來,并且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交流。學生學得特別扎實。
商討的地方:比例的定義表達是否有點欠妥。
《比意義》評課稿3
我個人認為一節課是否成功關鍵就看它是否有效,而有效就包括有效率和有效果。
一、鄭老師上得有效率。
這節課鄭老師上得有效率體現在課件的使用上,大家都知道這節課的教學根據從直觀到抽象的原則,是從天平的平衡和不平衡的狀態入手讓學生列出用以表示這些狀態的數學式子,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教師只用一個天平來演示,學生在臺下看,然后再讓學生列出式子來,顯然對大多數的學生來說接收的信息量是少的,學生的學習是低效的。鄭老師用課件的方式依次顯示出好多鐘天平的狀態,讓學生用相對應的.數學式子來表示,學生獲取的信息量大,直觀感受較強。再說電腦課件演示也比實物演示簡潔、高效、參與面廣。因此,這節課的課件使用切合教學所需,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鄭老師上得有效果
這節課上鄭老師在鞏固練習環節,主要有找方程、寫方程、猜方程三個層層遞進的練習內容,學生的對知識的鞏固、內化層層深入,達到良好的鞏固效果。從課堂學生反饋的情況來看,80%以上的學生通過了課堂練習。
三、鄭老師應對課堂突發錯誤資源富有教學智慧
在引導學生根據天平不平衡狀態寫式子時,有個學生該用大于號的卻用小于號,鄭老師從保護學生的自尊的角度出發,微笑著對全班同學說,這位同學在回答時給我們指出了一種方向——可以用大于號、小于號、等于號來表示天平所處的狀態,當大家一起回答了50+2>180時,我明顯看到這位學生沒有因為一時的常識性的錯誤而被其他同學嘲笑,自己也沒有太多的自卑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帶有不好意思的欣慰,因為他覺得雖然我錯了但老師說我為大家指出了寫式子的方向。這不僅反映了教師的一種教學機智,更體現了教師心中有學生。
四、從個人角度提出一些教學思考
1、能否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適當降低一些教學梯度,讓學生在最近發展區學習,即給學生一些墊腳石,讓他們能通過跳一跳而摘得到。
課堂教學中,教師讓學生看天平的狀態,直接要求學生寫出算式,結果許多學生感到茫然,甚至有點學生寫出了與反應天平左右兩邊關系不關聯的如100—20=80的式子。如果教師能教師能這樣引導:同學們,現在看看天平,左右兩邊怎么了?左右兩邊有什么關系?應該用什么數學符號來表示這種關系,請您列出數學式子來表示,這樣引導一下,學生就明白了要根據天平左右兩邊的關系來列數學式子,學生經歷由直觀到抽象的數學化、符號化的過程是不是就可以更順利地實現呢?
2、能否在教學的重點處、學生掌握新知的關節點多給學生一些時間、空間,讓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呢?
教師在這節課上讓學生通過看天平列式子——給式子分類——指出分類中的方程,我個人認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就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義”,那么教師是不是應該在學生分類后,指著是方程的等式告訴學生這些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新知識,它們叫做方程,然后讓學生想一想、議一議這些是方程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點,指著剩下的式子反問學生:為什么其他的式子不可以叫作方程。這樣學生對方程的意義的建構就是自主實現的,我想方程的意義對他們來說是刻骨銘心的,勝過教師把方程的意義說上十遍甚至二十遍。
《比意義》評課稿4
優點一:
課堂伊始,崔老師輕松的讓學生知道了“1”不僅可以是一個物體還可以指一些物體;用查預習,我爭先的方式查1/4的表示意義,這句話就像一顆小石子扔進了平靜的水面,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為各個層次的學生留足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這個有彈性的預設,讓學生生成了很多精彩,教師引領學生對單位“1”的認識走向清晰,也正是這樣的過程,自然而又巧妙地詮釋了本節課的第一個重難點。
優點二:
學習數學實質上就是“做數學”。老師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料,讓學生采用不同形式和方法“做分數”,很自然地使學生體驗、感受分數形成的過程。分數意義的探索完全在學生自己實踐、合作、思考下獲得。學生“學習的主人”色彩體現的淋漓盡致。讓學生充分的交流,適時的抽象、歸納、概括、引導、總結,在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時,教師很恰當地體現了自己指導者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師生之間的互動,使學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分數的意義。體現了“在活動中學習數學”的現代思想。
建議:
這里1/4的表達方式多數學生用的是長方形紙,這里教師在安排預習時是否可以更細致一些,如:12個圓片的1/4、8根小棒的1/4、圓的1/4等,這樣更能讓學生再一次明白單位“1”的含義,為后面的學習節省時間,留出更多的時間來練習。
由于崔老師在教學中引導得巧妙,學生才有了自由發揮卻不失靈性的空間,課堂上才會飛揚著學生學習的智慧和教師教學的智慧,從而讓人享受著數學知識從生活化生成到數學化的過程。
課堂結束很久了,但我依然沉浸在崔老師的課堂中,品位與思考之余,我想,應該說崔老師的課堂為我們找到了課堂自主學習的導航,在以后的課堂中,我也會在多下功夫,爭取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體驗,生成更多扎實、有效的數學化課堂!
《比意義》評課稿5
分數的意義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兩個重點問題。其中,學生對于單位“1”的理解是一個難點。朱教師從數字1開始,問:你會用1來表示數量嗎?到把3只桃子也用1表示,怎樣做?更多的桃子呢?一步步引導學生發現桃子個數的變化都能夠用1來表示,說明這個“1”很特殊,由此引入新課。之后讓學生經過畫圖表示四分之三的活動,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中體會、領悟單位“1”,總結出一個物體、一個圖形、一個計量單位、一個整體都能夠看做單位“1”,我們都是在把單位“1”平均分。最終經過四幅圖、九分之三、若干份之三、九分之幾、幾分之幾讓學生充分交流,適當的抽象、歸納、概括、引導、總結,讓學生在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時,教師恰當地體現了自我在教學過程中指導者的作用,使學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分數意義。在分數單位的教學中,朱教師讓學生觀察這些分數單位,有什么發現?為什么分子都是1?讓學生在自主發現中找到找準分數單位的準確方法,即分母是幾分數單位就是幾分之一,分數單位由分母決定的。整個新授過程,朱教師扎實高效地推進教學,不斷經過數學問題
對學生進行引導,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朱教師設計了精練、適當的習題,由易到難,由淺入深,讓學生在不一樣程度上都有了新的提高。異常是習題中的兩次提問,一是:同樣是三分之二,為什么涂色的個數不一樣?二是:同一個點,為什么能夠用不一樣的分數表示?讓學生對分數意義的建構起到了催化作用。
整堂課,學生興趣盎然,就在不經意間,學生建立了“數感”,理解了“分數的意義”,朱教師的數學課堂是一個充滿靈性的課堂,整節課簡便、流暢,值得我學習。
《比意義》評課稿6
《小數的產生和意義》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的內容。這一內容是在三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和“小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教學的,既是學生對前面知識概念的歸納,也是系統學習小數的開始。本課要求學生明確小數的產生和意義,小數與分數的聯系,掌握小數的計數單位及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從而對小數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認識。老師在幾位專家引領把脈后,在教學時,注重聯系生活,聯系身邊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的資源,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探究與發現的過程,使他們在動手、動腦、動口中理解知識,掌握方法,學會思考。
(一)通過從生活實際引入小數,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知識是有用的。
新課開始,老師以小數在生活中的實際意義為切入點,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通過讓學生估計課桌的長度,并進行測量,當老師要求用米作單位說說測量結果時,學生心理產生矛盾,因為測量結果不夠1米,無法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時,教師引出不夠1米的部分如果用米作單位,就要用小數來表示。學生通過觀看老師測量,親自證實了小數產生的必要性。
(二)教學小數的意義這一環節層次清楚,教學扎扎實實,并能在此基礎上適當的開放。
小數的意義是一個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老師以米、分米、厘米、毫米為背景,引導學生觀察大屏幕,從1米的尺子、一元錢,再到一條線段、一個正方形,讓學生感悟單位“1”可以表示很多事物;先讓學生認識一位小數,以同樣的方法認識兩位小數、三位小數、四位小數......順理成章得概括出小數的意義。與第一節課相比,這堂課老師通過比較0。09米和0。90米的區別,更好地理解了兩位小數的意義。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遷移、合情推理和邏輯思維能力。老師既重視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又重視發揮集體智慧,組織好學習同伴間的合作與交流活動。孩子們在靜思中,在合作商量中,輕松、愉快地學到知識,增長本領,從而達到樂學、會學、創造性學的境界。最后的計數單位的引出老師是通過具體的事例來幫助學生理解小數的計數單位,這點在這堂課中是成功的一點。
概念是思維的出發點。正如楊老師昨天所說:學生對數學概念掌握得是否準確、完整,將直接影響到各種性質、法則等基礎知識的掌握,影響著各種數學技能的形成與提高,同時也影響著學生思維的.發展。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學生很順利地從直觀思維過度到抽象思維,并逐步形成小數的意義這一概念。
(三)本課的練習針對性較強。基本上是針對課中的知識點設計的。我認為可不可以加入這樣一題練習:把分數改寫成小數,讓學生體驗到分母是其他數的分數,也是可以用小數來表示的,這樣的分數與小數的轉化我們要在今后的學習中繼續探討。以這樣的練習結束課堂,既讓知識得以拓展,又給學生留下了思維的空間。
《比意義》評課稿7
周二,海門市骨干教師考核中樊教師和黃教師借我們班的孩子上了《分數的意義》一課,以下是我聽了他們的課后的一些隨想。
分數的意義是在三年級分兩次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資料對于小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在教學時他們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1、激活學生原有經驗,為學習分數的意義供給支架。
課始,經過精心設計的預習作業,經過簡短的師生對話,摸清了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知識基礎,找準了教學的`現實起點。并為接下來的學習活動供給了有力的支撐。
2、安排交流活動,在“研究”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分數
單位“1”這個概念比較抽象,為了突破這一難點,他們都從例題出發,經過充分的小組交流和全班交流,學生在相互傾聽、相互補充的過程中,不斷豐富自我對分數的直觀感受。在小組交流中,學生對分數意義的認識更完善了,然后逐漸得出了分數的意義,從而突破了這節課的教學難點。
3、在反思中體會,在體會中明確概念。
兩位教師在教學中經過想一想、做一做、說一說、練一練、猜一猜,為學生供給了高頻率、多維度、深層面的體驗,學生在學習時體驗到了成就感,激勵他們進行更深入的學習與研究。在學生對分數構成了豐富體驗的基礎上,經過問題及板書的引導,及時讓學生概括分數的意義,深化對分數意義的認識,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但個人認為,有一些地方還是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學生對“單位1”的理解還顯得不夠深入。
《比意義》評課稿8
朱老師的課給我總的感受是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配合默契,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整節課輕松、愉快、流暢,尤其是學生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體現的較為突出。在學生合作學習之前,教師提出活動要求,使學生的合作學習目的明確。活動中,教師參與到各個小組適時點撥,起到了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在小組匯報創造的分數時,教師也相機引導、啟發,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
這節課中,學生對于單位“1”的理解是一個難點,朱老師大膽放手讓學生通過動手和舉例來理解,在歸納后概括出單位“1”這個概念強調表示的是一個整體。為了讓學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這一概念,朱老師通過圖讓學生體會、感悟,認識單位“1”,著重體會單位“1”表示一個整體的情況。緊接著引導學生找一找,想一想,動手圈一圈,寫出找到的分數。整個教學中向學生提供了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本節課朱老師注意以興趣引路,通過情境創設,層層巧妙設疑,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適時安排討論,議辯探究,突出重點,化解難點。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朱老師的教學節奏緊湊,教學內容環環相扣,教學語言簡潔明了。 總的來說,這堂課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體現了新理念,完成了教學任務,實現了教學目標,是一節比較成功的數學課。
《比意義》評課稿9
那天,我校開展數學教研活動,由六(1)班的黎良立老師給我們上《分數除法的意義和分數除以整數》這節課。聽了這節課,我感觸良多,下面就這節課談談本人的一些粗淺看法: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掌握了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上進行的,我認為最突出的地方也就是最成功的地方在于能從課題出發,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式的教學模式,以設疑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探究新知中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可采用不同的方法來計算,發散學生的思維,小組討論交流,總結出計算分數除以整數(零除外)的方法,并小組內試舉簡單的例子試算,然后小組匯報方法,學生分別說出了計算方法,然后老師再出示習題,用自己總結的方法去計算,在匯報計算中又遇到了什么樣的困難,最后總結出分數除以整數(零除外)的最通用的方法。整個探究新知的過程都是有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來完成的,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足之處:
1、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學習分數除法的意義這部分用的時間過多,導致后面的學習內容無法完成。
2、應該板書出分數除法的意義和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分數的意義評課稿9
曾讀過這樣的一段話:“一個以人為本的教學預設,定會為師生的智慧潛能在教學過程中創造性地發揮提供條件,定會為每一個學生提供主動參與、積極活動的機會。”本節課中,宋老師富有生成空間的預設以及在生成中智慧地引導學生對知識的有效建構令人暗暗折服。
課堂伊始,宋老師鼓勵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通過折一折畫一畫來表示1/4這句話就像一顆小石子扔進了平靜的水面,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為各個層次的學生留足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這個有彈性的預設,讓學生生成了很多精彩,通過動手操作,學生分別找出了圓,正方形,線段一盒巧克力,12個園片和8根小棒的1/4,通過學生有序的反饋、思維的碰撞,教師引領學生對單位“1”的認識走向清晰,也正是這樣的過程,自然而又巧妙地詮釋了本節課的第一個重難點。
解讀新課程標準,我們清楚地認識到: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是教學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而“發展”又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研究分數的意義時,宋老師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放手讓學生用自己準備的材料五角星創造出學生自己喜歡的分數,根據學生創造的千變萬化的分數,教師的有效引導,師生共同合作。精彩地生成了什么是分數的意義,巧妙地突破了第二個重難點。
由于宋老師在教學中預設得巧妙,學生才有了自由發揮卻不失靈性的空間,課堂上才會飛揚著學生學習的智慧和教師教學的智慧,從而讓人享受著數學知識從生活化生成到數學化的過程。
課堂結束很久了,但我依然沉浸在宋老師的課堂中,品位與思考之余,我想,應該說宋老師的課堂為我們找到了課堂預設的導航,在以后的課堂中,我也會在預設中多下功夫,將直線性設計柔化為板塊式的彈性設計,少去多余、繁雜的教學環節,爭取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體驗,生成更多扎實、有效的數學化課堂!
《比意義》評課稿10
本堂課的教學給人印象頗深,老師能使用普通話授課,并熟練操作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見其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尤其是教者始終以親和自然的教態,不疾不徐的語速給學生創造了一個輕松的學習環境。這種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與學生平等交流,學習探究的作法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本節課有幾大亮點:
一、貼近生活,強化應用。
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教者圍繞這一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提出了系列貼近生活的實例,如:我班男生22人,女生16人,男生與女生比是多少?女生與男生比是多少?同學們使用的桌子與凳子張數的比等,這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參與意識。另外課本的總價、單價、數量之間比的關系的分析及“試一試中”幾個數量關系式的理解用比的意義來表達,對學生加深應用題數量關系的理解起到了強化鞏固的作用。
二、結構安排,巧妙合理。
本節課教者采取了老師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方式開展了積極有效的師生互動,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性,使得整堂課學生學習興趣比較濃,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效果較好。
三、練習設計,層次分明。
針對本節課的知識點(三大版塊:比的意義,求比值,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老師都進行了及時的練習鞏固,反饋交流,在練習設計上頗費心思,注意了練習設計的層次性與征對性,既有基本練習,又有開放性訓練,如錯例分析,它對于鞏固加深對比的意義理解無疑具有較強的征對性。在練習形式上有口答、有筆試,有板演后集中評議,在練習過程中老師強調比號書這一點,實質是要求學生關注細節,培養良好的書寫、學習習慣,這一點也是本節課成功之處。
四、細節把握,準確到位。
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周老師在本節課中很多教學細節上把握較到位,這也源于老師對教材準確把握,對教學的深入研究。如研討比與分數、除法關系時,強調相當于而不用等于,進而認識三者有本質的區別。再者,比的后項不為0的原因分析;又如生活中的比,如賽場上2:0是什么,讓學生明確這種表現形式與今天所學比的本質不同。另外求比值不帶單位,比值一般用整數、分數表示,老師進行了重點強調,這些均有助于學生對概念的鞏固,強化和認知。當然這樣的細節還有許些,它無疑是老師扎實教學基本功的體現。
不過既然是教研課,目的是相互學習,共同探討提高,所以借此機會也談談個人不成熟的見解僅供參考:
(1)導入新課這一環節的處理老師放手讓學生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無疑是成功之處,但教者應做到既能撒開又能收攏,也就是老師的總結導入非常關鍵,兩個量相比較有兩種表現形式:相減與相除,然后強調相除這種比較形式即是我們今天應學習的內容,這樣的過渡導入,既有比較與強化又顯平穩自然,為下面教學可起鋪墊作用。如討論五年級比四年級多、四年級比五年級少實質是比較中相減的表現形式;
(2)在有效開展生生互動方面做得不夠,新課程提倡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在課堂組織上老師有意識地安排了學生自學,分組討論,有那么點意思,但給予學生的時間不多(1—2分鐘)給人感覺是注重了形式,忽視了結果;
(3)生活中以比的`形式顯示的例子與數學意義上的比的認識與區分可以延伸和拓展,除了賽場成績2:0外,還可舉出時刻顯示情況,如:3:15它也是用比的形式來表現出來的,但其意義與今天所認識的比表示兩量相除截然不同;
(4)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一句鼓勵的話語可以更大限度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如:課堂上趙汝陽同學答出賽場成績這個例子時,老師應給予激勵表楊,如:你真聰明或了不起等;
(5)求比值是本節課重點內容之一,特別是前、后項單位不統一情況下,求比值對學生而言應是一個難點,課堂上應進行強化訓練,
(6)作為數學語言應是精練、準確,課堂上引導學生討論“五年級比四年級多”這一環節時,教師的結論語是:“這種比是相減關系”,這句話不夠準確,應該是“這種比較”。再者,老師問學生:“看得清視頻嗎”?體現對學生的關注,但問的次數過于平凡。
這是本人不成熟的看法,不當之處敬請諒解。
《比意義》評課稿11
比的意義是學生在理解了除法的意義與基本性質、分數的意義與基本性質、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等知識的基礎上教學的。20xx年12月9日聽了由李桂萍老師執教的《比的意義》,我認為在課堂上體現了以下幾個亮點:
1、教師精心選擇了淘氣長方形照片為引子,里面4張長方形照片,給出真實數據,引導學生討論長與寬的倍數關系,得到長度相除的關系式,由此引出同類量的比,初步感知比的意義。李老師考慮到學生對“比”缺乏感性上認知,所以采用“導、撥”的方法,引導學生明確: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誰是誰的幾分之倍或幾分之幾,又可以說成誰和誰的比。
2、在新知過程中,教師能充分放手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如在“自主探索新知”這一環節,教師始終都是讓學生利用已有經驗自己讀一讀、畫一畫、說一說、想一想,突出學生的主體性,體現“導--扶--放--收”的教學方法,結論的歸納也是引導學生自己觀察、推理、思索、發現而的到的,教師點撥的當。
3、在教學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數關系的時候,李老師讓學生借助教材、板書、計算機課件的有機結合,總結出三者之間的聯系,實現了自主學習。4、采用三疑三探教學模式,并培養主動探索的`能力。
本節課最大的特色就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鼓勵主動探索。“課前自學導學案,圈出重要內容”。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獲取新知。
俗語有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李老師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
容、教學對象選擇了合適的教學方法,按照學生的認識規律,由具體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深入淺出,因勢利導,反復強化。課堂教學的安排,以“比的意義”為主線,教師運用啟發式講講練練、講練結合、以練帶講的教學方法,教與學的雙邊關系處理得較好。整節課安排有序,變化有致;既有高潮又有適時調整。課堂教學自然流暢,活而不亂。
5、對一些細節處理得好。李老師多次提醒學生,如“比的書寫要注意哪些”“前項與后項不能顛倒”等等,都可以看出李老師非常注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在學生出錯時,李老師允許學生出錯。營造了一個寬松的學習氣氛,保護了學生的自尊。 6、加強練習,舉一反三。
在課堂中,通過不同的形式,不同層次的對所學內容進行了練習,舉一反三,使學生能真正對比的意義理解的清、透。
一堂課下來,感覺還是有一點不足之處,有些細節地方處理得不是很到位,對學生的評價還不能做到語言豐富,賞識語句不夠多。 建議:
1、教師今后在課堂上還是要盡量把學習的機會,表達的機會讓給學生,不要引得太多,因為六年級的學生一定會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2、在課堂上還應繼續研究學生合作學習的方法和策略。(什么時候引導,什么時候放手,該引的就引,不需要引導的一定要讓學生獨立思考完成。)
《比意義》評課稿12
1、靳老師用課件直觀形象,有助學生理解式子的意思。然后利用天平稱空杯子,在天平平衡的狀態下,空杯子的質量等于砝碼的`質量。然后往空杯中加水,這時天平向左傾斜,而不知道加入水的質量,怎么表示水的質量,用字母x代替。接著提問要想稱出水的質量應該怎么辦,學生自然想到加砝碼。從而得到不等式100+x>200。讓學生感受到加100G砝碼仍然沒有使天平平衡。繼續加砝碼。得到100+x<300。天平向右側傾斜。引起學生的思考。砝碼加多了,應該加一個小一點的砝碼。從而得到100+x=250。得出這些式子后,老師繼續提問,對這些式子進行分類。把主動權交給學生。
2、比較100+X=250和2+7=9,都是等式一樣嗎?引導學生發現并總結方程的含義。問題引領性強。
3、練習及時,認識方程后及時進行判斷練習。形式多樣,有集體練習,有獨立練習。
4、看圖列方程,靳老師鼓勵學生:你能列幾個?激發學生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不僅為檢驗學生對方程概念的理解,更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思考空間。學生不僅展示了學習的結果,感知了方程的多樣性.同時在對自己所列方程的一一判斷中.加深了對方程意義本質的理解。
建議:剛認識了方程時刻讓學生自己嘗試寫幾個方程。
《比意義》評課稿13
最近聽了一節《百分數的意義和讀寫法》,感觸很深,綜觀全課,毫無造作,平凡中暗藏玄機,細微處體會數學課的真諦。整堂課一環緊扣一環,教師教的輕松,學生學的實在。仔細回味這節課,讓我們看到了簡簡單單教數學、輕輕松松學數學的教學氛圍。
一、走進靈動空間,靜待花開。
教師出示3支白色粉筆,2支藍色粉筆,讓學生用學過的知識描述他們的關系,復習兩數的關系可以用倍、分數表示,并引出百分數。然后分享前置性作業: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數,選擇其中一條,說出百分數在這句話中表示的意思,從而引出百分數的意義。通過學生舉例,使學生體會到百分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數學。
二、體驗靈動世界,聆聽花開。
教師拋出問題1:百分數到底表示什么?
問題2:百分數與分數的聯系和區別?
老師的問題一下子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的思維迅速轉移到課堂上來,為該課的順利開展打下了基礎,整節課老師不是直接把知識教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把學生推到了主動探索的位置,真正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體現了學生個性化的學習。小組學習,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動掌握百分數的`意義和讀寫法,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識,同時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快樂。
三、飛揚靈活智慧,配其花開。
在豐富的數學現實中學習數學,已經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的主流。老師故意創設百分數的情境,如“在比一比誰寫得快”的練習中,給你一定時間看你能寫出幾個百分數,結合題目完成的情況,宋老師讓學生回答完成了任務的百分之多少等,讓學生用百分數來表示所寫的百分數,進一步理解百分數意義。
四、描繪靈動色彩,欣賞花開。
整個環節教師緊緊抓住百分數表示兩個數量的比,進行不同層次的練習使百分數表示兩個數量的比有如一根線貫穿全課。從課堂的練習中我們更加感受到老師對教材深度把握之到位,對學生情況了解之透徹,對練習設計之用心,練習中體會出實在性、針對性和趣味性。而且,教學語言簡練,對于學生的發言能夠給予恰當的評價,教師能夠較好地調控課堂氣氛,給學生創設了輕松的學習氛圍。
分數的意義評課稿集合15
優點一:課堂伊始,崔教師簡便的讓學生明白了“1”不僅僅能夠是一個物體還能夠指一些物體;用查預習,我爭先的方式查14的表示意義,這句話就像一顆小石子扔進了平靜的水面,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為各個層次的學生留足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這個有彈性的預設,讓學生生成了很多精彩,教師引領學生對單位“1”的認識走向清晰,也正是這樣的過程,自然而又巧妙地詮釋了本節課的第一個重難點。
優點二:學習數學實質上就是“做數學”。教師給學生供給了豐富的學習資料,讓學生采用不一樣形式和方法“做分數”,很自然地使學生體驗、感受分數構成的過程。分數意義的探索完全在學生自我實踐、合作、思考下獲得。學生“學習的主人”色彩體現的淋漓盡致。讓學生充分的交流,適時的抽象、歸納、概括、引導、總結,在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時,教師很恰當地體現了自我指導者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師生之間的互動,使學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分數的意義。體現了“在活動中學習數學”的現代思想。
提議:那里14的表達方式多數學生用的是長方形紙,那里教師在安排預習時是否能夠更細致一些,如:12個圓片的14、8根小棒的14、圓的14等,這樣更能讓學生再一次明白單位“1”的含義,為后面的學習節省時間,留出更多的時間來練習。
由于崔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得巧妙,學生才有了自由發揮卻不失靈性的空間,課堂上才會飛揚著學生學習的智慧和教師教學的智慧,從而讓人享受著數學知識從生活化生成到數學化的過程。
課堂結束很久了,但我依然沉浸在崔教師的課堂中,品位與思考之余,我想,應當說崔教師的課堂為我們找到了課堂自主學習的導航,在以后的課堂中,我也會在多下功夫,爭取讓學生在進取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體驗,生成更多扎實、有效的數學化課堂!
《比意義》評課稿14
溫江濤老師這節比例的意義是一節扎實、豐富而又親切的一堂課,讓我們感受了數學的樸實和魅力。有以下幾個特點讓我印象深刻。
1、重視數學知識完整建構,形成清晰的知識網絡
溫老師在教學比例的意義前,先復習求比值的方法,根據兩個比的比值關系順利地引出比例的意義,突出了教學重點,同時又為判斷關系式能否成比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學生理解掌握了比例的意義形成一定的新知后,溫老師有心地把比例和比放在一起,讓學生比較,這樣把新知識納入舊知識體系中,通過比較使學生比例的認識更加深刻,也使學生的認知結構顯得更加完整。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知識即事物具有密切聯系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同中有異,異中有同。
2、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發揮,體現了自主學習的新課程理念
比例的意義是一節概念課,在概括比例的意義時,溫老師不著急,把主動權交給了學生,根據前面的式子,先讓學生自由的說說你認為什么叫做比例。暴露學生的思維,把握下一步的教學方向,其實這只是學生的感性認識而已,為了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溫老師又準備了幾道判斷題,讓學生在在矛盾中思考、討論,掃清了一個個認知的障礙,為學生第二次概括比例的意義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這時學生的思維是邏輯的、理性的,正確的,他們的觀察、比較和概括能力得到了充分發展。
3、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現出數學的實用性
溫老師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合理、靈活創造的使用教材,學習比例的意義的素材選取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一是從雅士利汽車實際和模型的長或高之比,引出比例的概念,拉近了知識與學生的距離,讓人感到親切,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二是結尾比例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通過具體形象圖片學生深有同感,頻頻點頭稱是,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很強,對學生學好數學知識起了推動作用,這樣的設計首尾呼應,也顯得非常自然。
溫老師的練習設計多樣,有層次,學生學得輕松又扎實。尤其是最后一道的精心設計,年齡和身高數據的.出現突破了難點,讓學生認識到非對應的兩個量不能組成比例,使比例意義得到深化,使課堂顯得的更豐滿。是這堂課的又一個亮點。
當然一堂課不會達到百分之百的完美,我認為有幾點需要考慮與大家討論:
1、復習環節求比值的方法要突出,時間久了,學生忘了求比值,尤其是比中有小數、分數的,方法多種,需要靈活運用,如小數除以小數除不盡時可以轉化為分數計算求出比值,在判斷是否成比例時,讓學生說說比值是多少,怎么求的,既有利于準確判斷是否成比例,又為后面的解比例做好鋪墊。
2、最后一道習題可以再充分挖掘利用,如年齡和身高不是相關聯的量,那么其他組的兩個量是對應的嗎?它們的比值是多少?表示什么?比如2:30表示每千克需要的箱子數量,30:2表示每個箱子重多少。強化數量關系,這樣比例的意義理解會更深刻,也為后面的正比例的學習“相關聯的量”“比值一定”等打下基礎。
3、4、6、8、12組成比例是一個很好的開放題,匯報時學生說了4種,應該追問下去還有嗎?其實有8種。8:4=12:6可以推出12:6=8:4,交換位置后比的兩個外項和內項已經發生了變化。
《比意義》評課稿15
聽了萬晶教師執教的《分數的意義》很有收獲,下頭就這節課談談自我的一些看法和體會。分數的意義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兩個重點問題。其中學生對于單位“1”的理解是一個難點,萬教師大膽放手讓學生經過舉例來理解,在歸納后概括出單位“1”這個概念強調表示的是一個整體,所以加上“”。為了讓學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這一概念,萬教師經過圖讓學生體會、感悟,認識單位“1”,著重體會單位“1”表示一個整體的情景。整個過程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幫忙學生實現思維的“加速”。萬教師的這節課在設計上淡化形式,注重實質,注意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以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為核心,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中體會、領悟單位“1”的含義、進而逐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①理念新穎②練習層次分明③開放環節設計精致。
①理念新穎。教師能打破傳統的教學慣性,摒棄了以往“小步子”教學模式,大膽而科學地對教材重新組織,設計了較為開放的問題,供給了必需的學習材料,解放了學生探索的時空。經過師生問答活動,引出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一個整體的情景,從而為抽象單位“1”做好了準備。
②練習層次分明。本節課的練習設計做到了“百里挑一、以一當百”,由易到難,由淺入深。體現了層次性、針對性、實效性。異常是相關的變式練習,對學生分數意義的建構起到了催化作用。
③開放環節設計精致。本節課是課例研究課,其研究主題是《分數的意義》一課如何運用和開發開放性習題。所以,本節課多次設計了開放性問題及環節,如:
1、你們能不能利用8個蘋果表示14?然后組內交流。
2、組織學生利用三角形圖探究它的'13。
3、組織學生探討()()的意義。
4、你已經明白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問題想問嗎?等等。其中,你們能不能利用8個蘋果表示14?這一環節是教材中的開放習題,教師加以了運用。其他環節是教師自我開放的開放性習題和問題。經過新老知識的比較引導學生說出“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
本節課設計的這些開放性練習題,能夠使學生主動學習的空間得以擴展,給不一樣層次的同學展示的機會,使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這節課給我總的感受是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配合默契,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整節課簡便、愉快、流暢,尤其是學生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體現的較為突出。
【《比意義》評課稿】相關文章:
《比的意義》評課稿06-02
比的意義評課稿03-08
比意義評課稿通用10-12
《比例的意義》評課稿09-10
《比意義》評課稿【精】01-02
【薦】《比意義》評課稿01-02
【熱】《比意義》評課稿01-15
【熱門】《比意義》評課稿01-05
《比意義》評課稿【熱門】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