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評課稿集錦20篇
作為一名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評課稿,通過評課,可以把教學活動的有關信息及時提供給師生,以便調節教學活動,使之始終目的明確、方向正確、方法得當、行之有效。那么寫評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統計》評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統計》評課稿1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一節課的教學,就能看出教師平時上課的影子。接下來是小編為您整理的二年級小學數學評課稿,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二年級小學數學評課稿1 《秒的認識》是一節生活知識課,朱老師依據“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設計的教學流程清晰,教學目標明確,設計的教學信息豐富多彩。如:錄像、游戲、體驗活動等等,課堂中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教學效果不錯。主要體現了以下幾點特色:
這節課的設計,遵循了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如利用課件展示嫦娥奔月的場景,運動場上的時間等等,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開展小組合作交流,讓每個學生有機會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的精神,也實踐了“自主探索與合作學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的數學理念。其中,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也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比如,讓學生體驗一分鐘可以做些什么事,孩子們可以寫字,可以做口算題,可以讀文章,還可以自己選擇喜歡的事情進行體驗,效果挺好。
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生活中學習、運用數學知識的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等教育理念滲透到各個教學環節中,將學數學與用數學有機聯系起來。如在游戲環節中,讓學生估測每個活動所需要的時間,比如:穿好一件衣服大約多少時間……這些活動的設計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又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中,教師十分注意學生的情感與態度、知識與技能的形成和發展。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教學交流情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使每個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了學生從多角度欣賞他人的良好心態和自我調節的能力。
二年級小學數學評課稿2上周聽了兩節二年級數學組的一課二上《7的乘法口訣》,感觸頗深。陳老師上課老練,課堂駕馭靈活自由,課堂激情澎湃,還有那扎實的教學基本功,細膩的課堂設計,無不讓我受益匪淺;汪老師雖是一個美術專業的老師,竟也能把數學課上的這么成功,課堂雖然平淡,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口訣已熟練掌握、并且靈活記憶,教學效果不言而喻。兩節課基本流程差不多,都是成功的`好課。下面主要圍繞第一節,談談我的聽課感受。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一節課的教學,就能看出教師平時上課的影子。本課的教學,讓我看出了師生之間通過一年多的相處,默契已達到一定程度。如例題中一共有7個問題,當前兩個問題“擺1只、2只小船要用幾個三角形”解決后,第三個問題“擺3只小船要用幾個三角形”開始,教師只要說“請問”兩字,馬上有同學知道教師將要說什么問題,有一半同學能把教師心里的問題全部說出來了。編口訣的過程中,反復有學生說:“應該把小數放在前面。”再如:當7的所有口訣全部編完,教師剛出示課題后,馬上有同學爭先恐后的發言:“老師,我有發現。”教師連過渡語言都不需要,直接進入下一個環節:研究并識記口訣。
本課中,學習口訣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能夠運用,而在這之前,如何識記也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本課通過讀口訣,來達到記憶的目的,共體現四個層次。第一層次:“觀察老師是怎么讀的,一會兒我請大本領的小朋友來領讀。”這一次是算式和口訣一起讀,小孩子最喜歡當小老師領讀,這句話,能讓全班同學集中注意力聽,又教會了學生讀口訣的技巧。第二層次:“你坐的真神氣,我請你來領讀,這一次,只讀口訣。”這一次是只讀口訣。第三層次:“考考你,你能背出來嗎?”當小朋友背不出來時,其余同學可以提醒他方法,這一層次,其實是對幾句特別難記口訣的再次理解。然后會背的同學起立,閉上眼睛一起背,促使全體同學積極背誦。第四層次:“那一句不會背,我們讀的過程中再來記一記。”全班齊讀,此時,大部分同學已能背出,這是對后進生的兼顧。
這節課中,我們經常會聽見老師對學生的贊揚和鼓勵,“你的聲音真大聲,和老師一樣大。”“感謝你,你把小數放在前面。”“我特別喜歡某某的回答,說得特別好,用到了兩個乘數。”“你坐的真神氣,我請你來領讀。”“先做好的小朋友已經在開始背口訣了,真好。”等等言語,充滿濃濃的贊美和關愛,難怪學生會激情澎湃的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
《統計》評課稿2
王老師這堂課教學設計非常清晰,各知識點分析到位,重點突出,難點突破,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是一堂非常不錯的復習課。
下面就這節課來談談我的看法:
1、導入直截了當
王老師從學生感興趣的長跑成績引入統計上的幾個概念:樣本,眾數,中位數,總體,導入開門見山,并把復習的主動性給了學生,起到很好的復習效果
2、設計思路清晰
從長跑成績到具體的`練習,學生的解答,教師的講解,而且能面向全體學生,激發學生的深層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闡明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3、注重數學思想的培養
能有效的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問題。能教學生扇形,柱形圖去預測統計學上的整體的趨勢,如何處理數學上數據
《統計》評課稿3
前不久,筆者有幸聽了李敏老師在全國第七屆深化小學數學教學改革觀摩交流會上的一節課“統計”,這節課給許多聽課教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將有關教學情節進行摘錄,并作簡要評析,以期與各位同行共賞。
教學內容:人教版實驗教材二年級上冊“統計”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課前熱身)
師:小朋友們,你們會做“石頭、剪子、布”的游戲嗎?老師想請一位小朋友和老師來做這個游戲,再請一位小朋友做記分員在黑板上用畫“正”字的方法記分,誰贏一次就在誰后面畫上一筆。(教師和一位學生比賽,另一名學生記分,其余學生齊喊“石頭、剪子、布”)
(課始導入)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為什么今天有這么多的老師和我們一起上課嗎?
生:不知道。
師:老師們呀,都是被黃山美麗的景色和聰明可愛的小朋友吸引來的。為了歡迎老師們的到來,我們開個聯歡會,好嗎?我們戴頭飾表演節目好嗎?
(在黑板上分別出示小狗、烏龜、小兔、老虎等頭飾,問學生喜歡哪種頭飾,學生發表意見)
師:小朋友喜歡的頭飾各不相同,那每種頭飾該準備多少個呢?
生1:用統計法計算。
師:想一想,我們都學過了哪些統計方法?
生2:寫“正”字、打“√”等。
師:哪種方法最簡便呢?
生3:寫“正”字。
請學生拿出題卡1,在最喜歡的.一種頭飾上打“√”。
二、引發認知沖突,注重解決問題
師:好,請兩位同學上臺來唱票和計票,老師在旁邊監督。
其余學生在題卡2(統計表)上進行統計,所有學生都參與了統計過程。統計結果為:小狗4票,烏龜5票,小兔14票,老虎14票。
課件出示統計表、統計圖(1格表示1人)。
師:你能將這個統計結果在統計圖中表示出來嗎?還是讓我們先來觀察一下,統計圖上1格表示幾人。
生1:1格表示1人。
學生根據統計表的數據在題卡3(1格表示1人的統計圖)上涂色。不久,有學生發言了。
生2:李老師,統計圖的格子不夠。
師:格子不夠,怎么辦?
生3:1格表示2人就可以了。
師:請小朋友們用自己的方法試試吧。
《統計》評課稿4
統計在日常生活、生產和科研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統計的思想方法是數學的一個重要的思想方法。對于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來說,這節《統計》課,主要是在于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經歷簡單的數據收集和整理的過程,學會用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進行統計,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彭老師采用學生所熟悉的'材料,創設大象過生日的情境,并讓整個情境貫穿于課的始終,“生日”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又利用動物動畫的形式,容易吸引一年級的孩子,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他們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很快地進入新知的探求過程。
小組合作學習落到了實處,在進行“喜歡吃什么水果”的統計時,教師提出問題后,先讓學生獨立地想一想,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調查同學們最喜歡吃什么水果后,再組織學生小組合作進行調查與統計,然后讓學生匯報調查與統計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側重對小組成員進行明確的分工,對操作程序進行指導,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組織活動活而不亂,小組合作學習有聲有色。
整節課,彭老師親切、平易近人,并時常以微笑鼓勵孩子,學生課堂上的思路清晰,同時時刻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行,讓活動富有童真童趣,讓學生是在快樂的學習,在學生的全體參與中學到了所要掌握的知識。
一點商洽:如何合理引導一年級學生回答問題還需作一些探究。
《統計》評課稿5
這節課,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收集、整理數據,在填一填、涂一涂的實踐過程中,發現和解決“以1當2”的問題。
這節課的設計突出了“統計”實踐性比較強的特點,為學生設置了有趣的童話的具有探索性的學習活動。聽了霍老師的課,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學習的,下面就談談個人的一些收獲:
1、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課始,教師以親切的談話引入了新課,吸引了學生的注意。由神秘的禮物引出國慶聯歡會創設了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活動開始就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接著,讓學生看動物的出場去統計幾種動物的數量。學生情緒高漲,然后,借助學生看到的動物展開收集整理數據活動,使每個學生都主動、認真地記錄統計數據,體會數據的收集過程。
2、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在探索新知識中采用了主動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例如統計圖的方式,先讓學生試著涂一涂,在嘗試中發現問題:格子不夠,讓學生發現問題。每個學生思考著解決的方法:接著向上涂,并排涂,一格表示2只等等,在這個基礎上總結出用一格表示2只。之后,每個學生完成統計圖,并展示自己的作品。學生經歷了發現問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主動獲取新知識的.實踐過程。學習活動的設計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的基本理念。
3、緊密聯系實際,創設良好情景,豐富學習資源
但一節好的課也有它不足的地方,以下就是對霍老師的一點商討的地方:
1、動物出來收集用的時間多了,能否讓動物出場交替出或分小組統計每種動物的只數。
2、在講一個格表示2個單位時,讓學生討論怎么辦,不要只是老師講,有點講得多,留學生思考就更加好了。
3、出示統計圖評講時,老師在黑板講就不要在課件里再講一次了。
《統計》評課稿6
本節課是二年級下冊統計教學的第一課時,在這節課的教學,陳老師注意讓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統計一年級、二年級的體重,鼓勵學生參與到活動之中,在活動中不斷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并加強與同伴的合作與交流。整節課,陳老師語言和藹可親,有親和力,非常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認為低年級的統計教學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復習導入:雖然學生在一年級時初步已經學習了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初步認識了條形統計圖(一格表示一個或兩個單位)和簡單的統計表。但經過了一個學期的時間,大部分學生已經記憶模糊了,復習導入做的不夠,為后面的探究新知留下了隱患。
2、數據記錄:在探究過程中,每個學生輪流起來報自己在一年級時的體重,其他學生記錄,其實二年級的學生統計能力還達不到如此熟練,這就造成了數據記錄混亂,一年級時的體重就沒記清楚,二年級時的體重記錄的就更混亂,后面的復式統計表就沒法完成。老師對學生能力估計失誤,是造成本節課不夠成功的關鍵。時間拖沓,后面的練習根本沒有時間完成。
我認為可以這樣改進,學生說體重時,老師要求放慢速度,老師和學生一起做記錄,這樣就不會造成數據統計兩遍,還不準確的局面。
3、統計表:陳老師在統計表的表頭問題處理上做的特別好,能夠讓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探知,學生對這個知識點理解的透徹。
4、板書:整節課,黑板上除了板書課題外,沒有任何板書。 每一節課,黑板上都應該呈現出這一節課的重要知識點,即使在課件中已經出示過了也不能代替板書。
每一節課都有自己的優點與缺點,讓我們一起認真學習,認真研究,不斷提高我們的教學能力。
《統計》評課稿7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條形統計圖(一格表示多個單位),確定直條的高度,進一步掌握條形統計圖的制作方法,并從中進行觀察、分析。由于學生對于條形統計圖的制作方法已有了一些經驗,與三年級不同的是縱軸上一格不再表示一個單位,而是表示多個單位,這給學生的思維也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本課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數學問題生活化,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和實際操作、思維發散能力。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比較成功的有以下幾點: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興趣是探究的起點。課堂引趣,要“精”,要根據所學內容,創設一個引人入勝的情境。課一開始設問:“誰知道世界博覽會?”這個話題知道的學生幾乎沒有,老師抓住學生好奇的心理,趁勢介紹世博會的有關知識,讓學生了解世界博覽會申辦的程序,為下面的學習作好鋪墊。接著讓學生欣賞上海申辦世博會成功的圖片,讓學生初步感受申辦成功時全國人民歡欣鼓舞的.場面,同時也激起了學生想重溫上海申辦20xx年世界博覽會的整個投票過程。本節課從整體上創設了一個統計上海申辦世博會各輪投票情況這樣一個情境,學生經歷了四輪投票,課堂氣氛活躍,學生不僅學會了新知,而且增強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分散難點,掌握畫法
本節課的難點是確定直條的高度,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教者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觀察比較不同。觀察第一輪的得票統計圖,師問:波蘭得了兩票,為什么不畫兩格?讓學生觀察得出:三年級學習的統計圖一格表示一個單位,這里一格表示5票(一格表示多個單位),從而讓學生明白直條的高度應根據縱軸上的刻度算,這是與三年級的不同之處。
(2)估計直條上的數據。教師把書上想想做做1的圖改成沒有數據的,讓學生估計直條表示的數據大約是多少,再顯示正確答案,讓學生享受成功、學會看圖。
(3)利用多媒體學會畫直條。在試一試中,讓學生討論:“縱軸上沒有12,該怎么找?”充分利用集體的智慧討論出辦法,再結合多媒體的優勢,讓學生學會了確定直條的高度,并會畫直條。
這節課的不足主要是:
(1)對學生“放”的程度還不夠,師生的交流多,生生的互動偏少,小組交流的形式上可以再多方位一些,發言面可以再廣一些。
(2)練習的的設計如果能與世博會能聯系緊密些,那么課堂教學的整體性會顯得更突出。
《統計》評課稿8
本次學習匯報活動中,王澤霞執教的《折線統計圖》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課堂上,學生興趣盎然,課堂氣氛活躍,每位同學都能積極動腦,主動參與到數學的學習中,并學有所獲。
首先是教師親切的話語、適時的評價都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享受到快樂,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敢說、想說,在生生、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學習數學。
本課由學生熟悉的“五一蒙山旅游”引入,通過教師統計游客的數量,從而統計近幾年游客的數量。這個環節,教師沒有直接展示折線統計圖,而是通過多媒體課件,先展現了條形統計圖,進而生動形象地演示了整個折線統計圖的繪制過程。這樣做既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知了折線統計圖的特征,也為后面自己繪制折線統計圖,提供了正確的方法。
接下來,教師讓學生找出折線統計圖的要素,學生匯報時顯得比較零散,于是引導學生有序地觀察,著重觀察了統計圖上的對應點,及對應點之間線段的變化趨勢。從而學生感知到數據的變化,即游客數量逐漸增多,呈上升趨勢。此時教師拋出“根據上升趨勢,你又什么感想?”,激起學生的深入思考,讓學生聯想到今年游客的數量應該會更多,由此體現折線統計圖的應用價值,對未發生的事件進行合理的預測。
第三個環節,特意出示了原來的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學生通過對比,小組討論二者的異同,進一步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特征:繪制簡便,能更好地看出數據的增減變化。
此外,教師還注重了數學與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到折線統計圖的實例,如心電圖、學生跳繩統計圖、身高統計圖。進而感知折線統計圖在現實生活的廣泛應用。
最后繪制統計圖的過程,可先讓生自己討論要注意的問題,再通過課件演示,指導他們正確畫圖。
《統計》評課稿9
我聽了徐老師執教的研究課《復式統計表》,聽后受益匪淺。本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統計表的基礎上,進一步教學復式統計表。讓學生經歷、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了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在整個教學中,徐老師緊扣統計教學的本質進行教學,總結起來有以下三大亮點:
一、站在統計的大背景下進行復式統計表的教學,重視讓學生經歷統計的全過程。
復式統計表的認識,是學生在認識了簡單的統計和單式統計表的基礎上展開的。但是我們的教學不能因為學生多次經歷統計的過程而忽視統計現實性和科學性的本質。在本節課中,徐老師將教學置身于統計的大背景下,結合五年級學生的特點,讓學生自己經歷統計數量的過程,這有得于學生對統計本質的理解。姚老師考慮到復式統計表的結構、表內數據的填寫和分析,都要比單式統計表復雜,沒有直接給學生提供了結構完整的復式統計表,而是結合學生的要求把四張單式統計表合成一張統計表、使學生認識單式統計表和復式統計表的關系,了解復式統計表的結構。
二、讓學生探索和經歷將四張單式統計表合并成復試統計表的過程,在動態中認識簡單的.復式統計表。
復式統計表與簡單的統計表相比較,很多方面發生了變化,特別是表頭。如果簡單的一味的依靠教師講解,五年級的孩子也是無法真正理解的。徐老師充分關注到了這一點,有意讓學生將幾個數據進行對比,讓學生感到從四張單式統計表里無法比較數據,巧妙的引出了復式統計表,再加上課件的動態演示和“觀察表格,你覺得需要改進的嗎?”化抽象為具體,化靜態為動態,讓學生在經歷和探索復式統計的產生過程中體會復式統計的價值。
三、巧妙的練習設計,將統計教學引向更深處。
教學中,徐老師安排的兩個練習都是非常恰當到位的。特別是第2個練習的安排,統計第25~28屆奧運會我國金牌、銀牌和銅牌的獲獎數據,這樣設計既鞏固了新知,又巧妙地學生進行了愛國教育。
總之,徐老師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愉快、民主、和諧的空間,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興趣,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獲取知識,得到發展。
《統計》評課稿10
我們一同聽了李老師的“統計”一課,也許大家的感受各有不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下面我把自己對本節課的感受與大家做個交流,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仁予以指正
我覺的本節課從整體上看是成功的,具體來說,在教學設計上有以下4個特點:
1、靈活選擇教學素材。李老師利用了分類學具中的水果讓大家分組統計。
2、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好玩,注意力集中時間比較短,教學中如果創設情境,使學生融入到情境中,便可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本節課中李老師充分利用孩子們所喜愛的動畫片為線索,并貫穿于整節課中,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孩子們探索新知識的興趣和欲望。自始至終處在愉快的學習狀態中。
3、較好的體現了教師角色的轉變
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與共同研究者。本節課在這方面有較充分的體現。首先,教師營造了一個輕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課堂氣氛,開放了師生關系。其次,教師組織學生從課件中發現問題,引導他們進行合作交流,思想碰撞。從最后動畫片的統計中,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不斷鼓勵學生盡量說出與別人不同的問題,讓學生多角度地選擇、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同時,讓學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的氛圍中受到激勵。
4、重視對學生的課堂評價
重視對學生的評價是新課程倡導的理念之一。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對學生的成績加以肯定,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特別是課堂上的評價更為重要,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哪怕是一朵小紅花、一顆紅星、一句激勵性語言,都能激起學生的強烈求知欲。本節課李老師特別注意了對學生的.評價,她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用各種形式表示對學生的贊賞,如:你觀察的真仔細;大家都是小博士,老師相信,只要你們善于動腦,將來一定能夠成為科學家;你回答的比較好,給你們小組增加一顆智慧星等等。一句激勵性的語言,一個贊許的目光,對教師來說并不費勁,但對學生的影響卻非常大,一位教育家這樣說過,形成性評價的目的在于告訴學生在不斷進步。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在于:教學語言的運用還需加強磨練,尤其是在語氣、語調上還不是很有感染力;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還需要有意識、有計劃的逐步培養。
《統計》評課稿11
王老師的這節《統計復習》課,生動自然。王老師課堂的駕馭能力很強。首先,她讓學生自己翻開考試說明,看中考的各級要求與目標。直截了當。從考試說明的要求與知識框架來引出統計復習的知識點,依次復習了樣本、總體、個體、樣本容量的概念等,以及五個統計量的`運用。
總體上,課堂很活躍,思路很清晰,也契合生活實際,值得我學習!既有教學知識點的思維導圖,又有教育激勵的意義。起初讓學生小組發言,以開火車的形式,說出自己的體育長跑得分,銜接自然。這讓大部分同學參與其中,激發學習興趣。在簡單的知識點整理中,通過習題,學生大膽發言,清晰統計中抽樣調查的四個相關概念,也很自然地引出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的概念特點以及應用。從5-6個小練習中依次展示了各類統計圖的特點,還有方差、標準差等離散量。其中還涉及了原作業本上的一道習題。遺憾的是,如果能夠做些改編與變式,應該更有意義。而不是重新再解一遍原題。個人想法:換成糾錯改錯題,考察方差反應的整齊度、穩定度、波動情況。
《統計》評課稿12
《統計》是一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統計知識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實踐和科學研究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新課標把統計知識作為小學數學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特別強調讓學生體會統計的過程,和對統計結果進行簡單分析,以提高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中體會統計的作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大綱提到,使學生具備一些統計的基本思想、方法和知識,具備一定的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根據數據進行合理的推斷,并進行交流的能力,是小學階段統計的主要目標。這節《統計》課作為一年級的第一冊內容,是學生第一次學習關于統計的內容。今天聽了徐惠娟老師的這節《統計》課,我感慨良多,下面談談我的見解:
一、本節課有幾個亮點:
1、情境創設緊貼學生生活。教師從大象伯伯過生日開始,到生活中你最愛吃的水果,然后到你喜歡的動漫形象有哪些,無不從小孩感知的身邊形象開始,活潑生動。課堂有個性。教師從本身的特長開始,充分地使用自己的肢體語言,使生生與師生互動起來。
2、教學流程合理,銜接自然,從情景的創設到引入新課,到新授,最后到練習,步步進行,井然有序。
二、本人的一些淺見:
1、統計方法的感悟不夠充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用”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統計方法擺出象形圖統計,來表示統計的結果。而本節課中這個方法老師說的比較多,學生缺乏充分觀察、思考、感悟,缺乏思維的碰撞,新知的傳授也缺乏層次,所以,學生在接下來的練習中,我行我素,以前怎么擺,學完方法后還怎么擺。究竟這節課讓學生學到什么呢?目標不鮮明,教到新知時,教師只是膚淺拉過,連最重要的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都沒有訓練。
2、老師要求不明確,學生操作起來心存迷茫。
3、有了需求,才會產生統計欲望,而本節課學生沒有統計的欲望,所以所以不知從何入手。
《統計》評課稿13
徐老師設計的思路是研究要去旅游要考慮哪些因素,并圍繞這些因素收集的數據借助Excel圖表工具分析,從而選擇旅游的城市。
首先,通過圖表與表格兩種表達數據方式的呈現,得出圖表可以將數據更加直觀呈現出來的優勢,引入本課。
其次,通過對去旅游要考慮的因素的有關數據用合適的圖表的方式分析,得出結論。第一,分析三個城市空氣質量指數的數據,要求學生完成任務一:根據數據創建空氣質量報告表。通過對生成的圖表來分析圖表的組成及圖表與數據源的關系,并通過對研究問題的分析如要研究哪個城市的空氣質量趨勢比較穩定用什么類型的圖表合適,要求學生完成任務二:修改空氣質量報告圖表的類型,并對圖表分析后得出從空氣質量考慮會選擇的'旅游城市。第二,分析去過三個城市滿意人數的比重的數據,要求學生完成任務三:根據數據創建三個城市滿意度的餅圖,并對圖表分析后得出從滿意度考慮會選擇的旅游城市。第三,分析去三個城市旅游的費用高低、出行方式的比例、去紹興旅游人數的趨勢的數據,要求學生想一想:根據數據及問題創建合適的圖表。
最后,課堂小結:
①繪制圖表的意義
②繪制圖表的關鍵
③用數據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
鄔老師設計的思路是以分析寧波空氣質量為任務,要求學生根據空氣指數記錄表創建合適的圖表,分析寧波的空氣質量情況。
首先,觀看有關《霧霾》的視頻,與學生交流空氣質量的問題。出示《寧波市20xx至20xx年空氣質量記錄表》引導學生發現:以表格方式呈現數據,不能清晰地看出寧波近幾年的空氣質量變化情況,從而引入新課的任務將抽象的數據轉化為形象的圖表。
其次,教師帶領學生認識部分圖表,并分析其應用范圍。要求學生完成:創建空氣質量“優”、“良”、“污染”的圖表,在任務實施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落實本課的教學目標。如引導學生發現問題:①創建的圖表是空表,原因是沒有選擇數據源②兩張圖表比較發現圖例項不一樣,原因是沒有選擇合適的數據源,即實現不連續的數據區域的選擇。③兩張圖表比較發現沒有標題的圖表內容不清晰,要求在圖表中添加標題④根據空氣質量“優”、“良”、“污染”情況,設置合適的圖表背景顏色。根據自己創建的圖表,分析寧波的空氣質量變化情況。
最后,課堂小結指出圖表的意義。
《統計》評課稿14
黃老師執教的《簡單的數據整理與統計》這節課,學生思維活躍,積極參與。教師基本功扎實,調控課堂能力非常強,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本節課里,創設了三個非常新穎而又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非常有新意。一是“動物聯歡會”,通過“怎樣知道每種動物各有多少只?”這個問題,讓學生體驗統計數據的必要性,并通過討論得出小組分工合作,用“正”字記錄的方法來統計數據,并制作成統計表。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充分體驗到統計的必要性。第二個情境是“小明的奶奶向校長投訴小明寫作業用了90分鐘”,通過“校長應該怎么做?”而引出調查記錄的數據;通過“奶奶眼睛看花了,怎么辦?”引出需要整理數據而制作統計表;通過“看到統計表,校長會對奶奶怎樣講?”引導學生從統計表中去獲取有用的信息。第三個情境是“四(3)班體育節所得獎券”統計表,通過“如果明年參加體育節,你能給什么建議?”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分析統計表的數據。在整個過程中,老師通過情境問題引路,調動學生的思維,并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學生在整個過程中充分體驗到數據整理與統計的必要性、學會數據整理統計的方法、以及分析統計表獲取信息。
但也提出兩點思考僅供參考。
一是內容選擇和教學目標的確立是否妥當?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過程,培養學生如何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的意識和能力。但三年級以前學生已經達到了這個教學目標,并且不僅僅學習了數據的整理與統計,而且已經學習了統計表、象形統計圖、條形統計圖(1格代表1個單位)。本學期是在數據整理與統計的基礎上,重點學習制作1格表示幾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
二是學生的思維到底該開放到什么程度?“看到統計表,校長會對奶奶怎樣講?”這個設問的意圖是讓學生學會分析統計表,獲取信息。但是學生的思維卻走到了“小明上課不認真聽講寫作業玩”、“小明寫作業不專心”、“小明是因為幫老師做事情去了”、“小明是因為接電話去了”、“小明可能是做家務去了”……。學生的思維已經遠離教學目標,這時教師該怎樣引導?還有部分評委認為,課堂的容量和密度還可提高;中后段教學過程離題,本節課應屬教法、學法課;在引導學生回答時,教師沒能及時引導到數學問題中來。
《統計》評課稿15
時間:xxxx年5月31日周二上午第四節
授課班級:五(4)班
教學目標:
1·通過與條形統計圖的比較,認識折線統計圖及其特征。
2·讀懂單式折線統計圖所反映的數據信息和變化規律,能對圖中的信息進行簡單的分析,能初步進行判斷和預測。
3·經歷數據的分析與表示的過程,能根據提供的數據,在方格中有條理的繪制單式
折線統計圖。
教學重點:認識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并能繪制折線統計圖。
教學難點:讀懂折線統計圖。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題導新
提問1:由于中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參與了這項賽事,展現自己的智慧。大家想了解一下近幾年的參賽情況嗎?
二、探究新知
提問1:我們已經將這些數據進行了初步的整理制成了統計表,還可以用我們學過的哪種統計圖來表示這些數據?
提問2:誰能說說,通過這幅條形統計圖,你得到了哪些數學信息?
提問3:仔細觀察,從xxxx年到20xx年參賽隊伍的數量是怎樣變化的?
提問4:比畫時,手指放在條柱的什么位置更恰當?為什么?
提問5:想象一下,如果把這些點依次連接起來會是什么樣子?
提問6:看到這個研究內容,我想大家心里一定都有一個個小問號吧?關于折線統計圖,你有什么想問的?
提問7:仔細觀察兩幅統計圖,它們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不同的地方呢?
提問8:這一段一段的線都是什么樣子的?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提問9:再看這兩段線,它們上升的一樣嗎?上升的角度是誰決定的?
提問10:這一段一段的線在向我們透露著什么信息?
提問11:剛才同學們是一段一段的看,現在從整體上看,又有什么新發現?
提問12:你能預測一下xxxx年的參賽數量嗎?如果按照這幅統計圖的趨勢,哪種可能性更大一些?
提問13:除了這個折線統計圖,生活中哪里還有它的影子?
提問14:這是一位病人的`體溫記錄,如果你是醫生的話,怎么分析病人的病情?
提問15: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認識了兩種統計圖,各有各的優勢,那么,下面有兩張統計表,選用哪種統計圖刻畫更合適呢?
三、動手繪制,閱讀思考
提問1:在繪制折線統計圖的時候先干什么,再干什么?
提問2:有沒有遇到什么困難?
四、拓展延伸,感受生活中的數學。
出示xxxx年某商場涼鞋銷量統計圖。
五、課堂總結,回顧反思
提問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的收獲是什么?
收獲:
1、楊老師陽光帥氣,氣場十足,整節課語言簡練,教態大方。
2、本節課的風格很像名師黃愛華老師的大問題教學,讓學生充分地去思考去說去理解。
3、本節課所舉的例子非常貼近生活,孩子們興趣很高,比如爸爸的股市折線統計圖、小明的體溫記錄,特別是用現場楊老師本節課的心情折線統計圖做結尾很精彩。
科學技術,多媒體,統計圖,青少年,統計表
《統計》評課稿16
復式條形統計圖是人教版四上的內容,學生在此之前已學過單式條形統計圖,對于單式條形統計圖的繪制、特點等已經掌握。那將什么作為復式條形統計圖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以什么為重點?選擇怎么樣的素材進行教學?是我們在課前應該思考的問題。本節課中,陳曉霞老師精心設計了多個學習環節,主要落實這樣幾個教學目標:
1、經歷從單式條形統計圖到復式條形統計圖的過程。
2、了解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3、會畫復式條形統計圖,及學會簡單的分析、比較、判斷和推理。
縱觀本節課,我認為陳老師的這節課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抓準學生的學習起點,有效設計教學。
美國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說過:如果我不得不將教育心理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作為成長中的學生,他們所經歷的學習過程應該是主動探索,自主構建,不斷完善與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已有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和對社會的理解等因素將會影響學習的效果,這就需要教師密切關注學生的起點,并據此展開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藤老師設計的幾個教學環節都體現了這種生本理念。
在引題環節中,讓學生體會到復式統計圖的必要性時,設計得很有匠心。分別出示兩張單式統計圖(本班學生男生興趣小組人數統計圖和本班女生興趣小組人數統計圖),讓學生說一說從這個統計圖中得到哪些信息?通過提問使學生感受到這樣的單式統計圖不利于比較兩組數據,實在是太麻煩,非常需要復式統計圖。再請學生設計一個統計圖,能很方便的比較男女生興趣小組的情況。請同學設計草圖后交流、擇優。這樣的設計讓學生的認知產生沖突時,深刻體會到復式統計圖的必要性。還有數學老師都知道在讓學生畫一張統計圖是很費時間的,他大膽地讓學生采用徒手繪制統計圖草圖,既節約了時間,又讓學生充分經歷了復式統計圖形成的過程,一舉兩得。
二、注重知識的對比認識,環環相扣,扎實有效。
我們知道,對比,就是運用對照的手段確定事物異同關系的思維過程,對比教學就是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做文章,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對比類推、舉一反三。具體而言,對比教學法就是指在教學中將一些具有某種聯系和區別的教學內容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其相同和不同之處,使學生在明確了一個內容之后能夠自然地聯想到另一個內容,并能自行理解和掌握,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本節課中,陳老師讓學生對比單、復式條形統計圖,使學生在比較辨別中認識到復式條形統計圖的優點。以此深化學生對復式條形統計圖應用范圍的認識。
《統計》評課稿17
這周周二在我們學校聽了一位資深老師的一節隨堂課,說是隨堂課但按一般慣例都是稍微提前通知了的,內容是《條形統計圖復習課》,課上要講的內容很少,就只有新教材第45頁第3題、第4題和“你知道嗎?”,因為學生已經學習了條形統計圖的一般繪制方法,這部分內容如果是“放心”的老師,10分鐘就可以搞定結束。
但是這位老師的課在聽前15分鐘內容時,當時我沒翻教材,以為今天將的是什么新授內容呢,學生都在老師精心設計的問題中思索。因此這節課也給我提出了另一條思路,練習課也可以一樣精彩。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的想法:
一、精心加工教學材料,靈活處理教材
第一個問題:從表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第二個問題: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第三個問題:這里為什么沒有合計?
第四個問題: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流,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流,珠江是我國第四大河流,老師告訴大家黑龍江是第三大河流,你能猜猜它的長度嗎?
學生估計后在給予數據計算。
第五個問題:(打開書第45頁第3題)這里的統計圖是條形統計圖嗎?
……
上面的教學環節中,第一、二個問題是對于“統計”知識老師常用的問題,而第三個問題則是老師特意提出的`,這里滲透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合計”是很多統計知識的常常解決的問題,可“合計”在這里就沒有實際意義了,如果平時不加指導,就像我們五年級的學生還會提出“兩天的氣溫一共多少攝氏度?”“兩人一共多高?”等無意義的問題。第四個問題則充分體現了老師對新課標解讀的實踐,注重培養學生的數感和推理能力,可見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就處處留心創設條件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
經過上面對教材的有效處理,才算進入正式的第3題的練習指導,但我相信學生進行上面的問題思考比老師直接要求完成第3題練習再交流得到的數學本質思考要多得的。
二、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習習慣
作為資深的老師,在平時每一節課的教學中都能給予學生學習習慣的指導,我從幾個細節中看到可以看出丁主任的用心。
細節一:學生好像特別喜歡做作業,尤其是動手操作的畫圖題等,拿到作業也不看題目就開始寫,老師在課中多次提醒、強調讓學生先看圖,看懂了再畫。
細節二:在組織交流學生所畫的條形統計圖時,老師用“你能給大家提個醒,我們畫圖時要注意什么?”這樣的問句,既提醒了學生,又沒有直接告之那么枯燥無趣,而且的這樣的另類強調更易于同學們接受。
細節三:課上當有個別學生搶著說或搶著做時,老師偶爾采用“表揚×××”來提醒大家注意,這招對于中低年級的小學生還是很有效果的,這樣課中就沒有充滿批評和指責,個別學生也能在部分習慣好的學生的帶動下,主動的學習。
三、幾點思考
下面是我的兩點思考,可能是吹毛求疵一點。
1、雖然鄉鎮小學家庭電腦普及率沒有那么高,但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家庭能夠自主查找相關資料,了解我國體育代表團在第24-30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獲得金牌的數量,也許在查閱的過程中學生可能還會了解到其他的相關奧運知識。
2、課上老師沒有用多媒體,可能是很多班級電腦有問題,如果課上配上多媒體講“你知道嗎?”展示各中變式的條形統計圖時就更直觀了。交流作業時也可以用展臺,部分學生能從其他同學的作業中獲得畫條形統計圖注意點和技巧。
《統計》評課稿18
10月17日上午有幸在黃海路小學參加“統計與概率”教學的專題活動。學習了兩位教師執教的課,真是受益匪淺。下面就王艷艷老師執教的四年級“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一課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教態自然親切,師生關系融洽。
新課程,給我們的啟示是要關注學生;要給學生一個寬松的學習氛圍;要給學生一個合理的、鼓勵的評價。王老師這節課就很好地注意到了這些。整節課王老師始終面帶微笑,對于學生漂亮的發言總是給予掌聲和贊揚聲,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感,同時也帶動其他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對于回答不出來或回答不能完整的學生,王老師總是耐心的引導、點撥,讓學生不緊張,給學生重新思考問題的信心。這是我以后教學中該注意的'地方。
二、教學思路清晰,課堂引導到位。
整節課,王老師根據教學內容,因材施教地制定教學思路。課堂中老師注意培養學生去自主發現問題并主動探究問題的能力。例如:課的開始有張麗華用畫“正”的方法統計的班級喜歡電視節目的情況。引導學生復習舊知同時建立進一步探究新知的欲望,在點撥中學習新知。所以很順利的完成了統計表的學習。這為下面條形統計圖的學習作下很好地鋪墊,教師對這部分教學更敢放手給孩子,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小組合作中解決問題,在比較中進一步理解知識。教師這一環節讓學生充分發揮了自己主體地位。
三、聯系生活實際,學以致用。
王老師設計的鞏固練習是讓學生分組收集本班喜歡電視節目的人數,并及時整理數據、分析數據、解決問題。這是本節課的一大亮點。在這個過程既讓學生對新知的鞏固,又試圖讓學生明確收集、整理數據的目的是回答問題,了解統計的活動過程,積累初步的統計活動經驗。同時也告訴學生生活和數學是密切聯系的,要善于把所學知識用到身邊的實際生活中去。
一節真課、好課總是會有不足的,建議:王老師對小組分工的環節安排在課前,分工時要到位,讓每個學生都有事情做,都參與到活動中去。這樣為課堂上節省時間。
《統計》評課稿19
楊老師設計了“識圖標,認天氣”的游戲,原因有兩點:有趣,毋庸置疑,“猜一猜”這樣的數學游戲本身就能調節課堂氣氛,引發課堂高潮,特別是猜對后得到的獎勵更是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另一點也很有必要。為了突破該難點,用猜一猜的游戲引發學生交流估測的依據,積累估測的經驗。
楊老師整堂課以學生為主導,在楊老師的引導下,循序漸進,推陳出新。情境導入是以學生們熟知的天氣預報音樂為主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分類出多個天氣圖標,當學生學完天氣圖標后,引出這節課的例題,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統計一下各類天氣的天數,讓學生自己發現方法,總結方法。有畫圓法、“正”字法等,幫助學生改進畫圓法,讓圓圈一個挨著一個;“正”字法從日歷的開頭,分門別類的把晴天、多云、陰、雷陣雨、陣雨等天氣天數統計出來。學生的聲音是課堂的.主題,當學生回答的問題偏離主題時,及時把學生引導回來。如圓圈表示時,直接用畫圖的方式呈現學生的結果,讓學生自己判斷到底哪種方法最好,充分肯定了“正”字計數法的重要性。隨后的小組討論也時刻圍繞著學生,讓學生發散思維,不局限于課本,尋找多種方法,表示收集到的數據。表格法、畫圖法,最后,引出條形統計圖更是很細心地讓孩子認識條形統計圖。并通過小組討論探究條形統計圖的優點和差異,整節課水到渠成,靈活自如。
《統計》評課稿20
這次景東杯課堂教學比賽,我聽了李丹老師上的《統計》這一課,作為一名教齡還不滿一年的年青教師,我覺得李老師這節課有許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整節課從新課的引入,新授,練習和課堂小結各環節的安排比較合理,有序,層次清晰,練習設計有層次,有拓展,既照顧全體,又為個別學有余力的學生的發展創造了一定的條件,體現了學生的個別差異性,如果長此堅持下去,定能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本節課中,李老師能提供學生比較充足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如課中老師讓學生說說如何統計班中每種水果喜歡的人數,在出示了統計圖后,讓學生說說看到了什么,還安排了讓學生看統計圖同桌互相提問題等等,這樣在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中,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質疑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性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由于李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比較民主,在課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學生能在課中大膽質疑,如有學生發現教師所給的統計圖的縱軸只有17個格子,就向老師提出:如果超過17人該怎么辦 這些寶貴資源的呈現無疑是我們數學課上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愛因斯坦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十個問題更重要。
在這里我也想給李老師提幾點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要正確地處理好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系。在統計班中學生最喜歡吃的水果的人數時,教師明知道有個別學生已重復站立而不加以指正,(班中也有同學向老師反映某某同學已經站立過了,但教師沒有予以回應。)我想這是因為在教案中教師有這樣一個預設的問題:我們怎么知道班級里每個小朋友都統計到了呢 李老師想讓這個問題能在后面順理成章地出現,孰不知這樣做反而使教師要對班級人數重新進行統計,這樣做勢必要浪費許多寶貴的教學時間,`以致后來教師就干脆造假,把總人數湊齊就算完成了人數統計,這樣做的結果顯然使統計失去了它的真實性和它的實際意義。
教師對學生的提問要規范,表達要確切,如教案中"這是統計圖嗎 "這句話表達就不夠確切,應可以這樣問:這是一張完整的統計圖嗎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要注意傾聽,更需要有適時的評價。在本課中,當學生完成了第一張統計圖后教師要學生回答:你是怎么看出喜歡什么水果的人數最多和最少 當有學生回答:喜歡草莓的有16人,喜歡菠蘿的有1人,所以喜歡草莓的人數最多,喜歡菠蘿的人數最少。這樣的回答顯然與教師的要求不相符合,所以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反應比較冷淡,也沒有對該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并進一步啟發,但我們知道該學生從數字上看出數量的多少顯然是沒有錯的,老師對該生的回答先要予以肯定,然后啟發學生從另外不同的觀察角度來回答問題,從而讓學生從觀察直條的高低來知道數量的多少。
從試教課到正式上參賽課,我覺得李老師的進步是非常明顯的,只要她繼續不斷地努力鉆研教材和改進教法,相信她一定能成為一名出色的小學數學教師。
【《統計》評課稿】相關文章:
《統計》評課稿10-10
統計的評課稿04-13
數學《統計》評課稿04-09
《統計》評課稿15篇12-05
《統計》評課稿(20篇)04-25
數學《統計》評課稿[熱]10-04
折線統計圖評課稿05-16
《復式統計表》評課稿06-15
《折線統計圖》評課稿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