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調歌頭的評課稿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水調歌頭的評課稿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往往需要進行評課稿編寫工作,通過評課,可以把教學活動的有關信息及時提供給師生,以便調節教學活動,使之始終目的明確、方向正確、方法得當、行之有效。怎么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評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水調歌頭的評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水調歌頭的評課稿1
下面我從教學目標的確立、教材的處理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兩個方面談點看法。
一、教學目標的確立、教材的處理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這首詞的風格介于婉約與豪放之間,有著深刻的內涵和復雜的思想感情,既有內心矛盾的徬徨、自我寬慰的豁達,更有將個人榮辱上升到對天下人美好祝福的情懷,有人認為詞中的“宮闕”“瓊樓玉宇”暗指朝廷,這首詞表現了作者謁望回到朝中又擔心遭到排擠,打擊的苦悶與矛盾。總之,這是一篇比較難上的課文,關鍵在于“度”很難把握。如何科學、合理地確立教學目標,靈活地處理教材,是一大難題。《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是人教版實驗教材八年級下冊中的,對于初一的新生來說,理解起來更是有不小的難度。
洪老師確立的教學目標有以下幾個特點:
1、全面,“三維目標”明確。洪老師根據教材和學生特點確立了如下幾個目標:
①知識目標:在誦讀中熟悉詞,了解詞中所寫的'內容。
②能力目標:指導學生初步學會閱讀欣賞古詩詞的方法。
③情感目標:感受蘇軾身處逆境,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但從目標的達成度來看,情感的滲透略顯不足,學生對作者雖然身處逆境,但仍樂觀、豁達的積極的人生態度理解不深。
2、具體,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和導向性。從教學流程來看,本節課共分為七個板塊:新課導入、了解背景,朗讀成誦、品味字句,聯想想象、音樂欣賞,作業布置,板塊清晰。
3、適宜,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難易適度。
在對教材的處理上,洪老師有較強的駕馭教材的能力,對教材進行了合理而必要的充實,也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的,并且準確地把握住了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二、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
在這節課上,洪老師采用了多媒體教學,從實際效果來看,也是較成功的,主要表現在:
1、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前,洪老師播放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悠揚的旋律把學生帶入古典的意境中,非常自然地營造了與課文內容契合的課堂氛圍。洪老師把“東坡賞月圖”作為課件主菜單的頁面,也是非常好的,使學生對蘇軾的形象有感性的認識。在結尾部分播放王菲演唱的歌曲《明月幾時有》,雖然曲作者和演唱者對這首千古流傳的詞理解未必很深,而且將“綺”字唱成了“yǐ”字,但這首歌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學生與這首詞的距離,起到了再現形象的作用。
2、運用多媒體,優化課堂結構。最突出的是課堂容量大,這不是傳統課堂所能相比的,而且課堂結構緊湊。借助多媒體,本節課七個板塊的轉換快捷而自然。初悟感情,漸入意境,獲得評價,再現形象四個層次很分明。
水調歌頭的評課稿2
讀詩賞詞首先要學習朗讀,這是詩歌教學的基本要求之一。學生在朗讀背誦的過程中,詩歌那優美的韻律,如畫的意境便“滲透”到了學生的頭腦中。教師講析與學生誦讀相結合的,這種方式是詩歌教學中常用的方法。何老師的《水調歌頭》一課再次為我們展示了鑒賞教學的魅力。
本節課何老師制定了三個學習目標:
1、通過誦讀了解詞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過品味語言,借助想象,感悟意境。學習古人曠達的胸襟。
3、背誦《明月幾時有》。下面的教學過程緊緊圍繞這三個學習目標展開,學習目標明確、具體,表述規范,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照顧不同層次學生的差異。
下面說說何老師的這一節課是怎么教的'。
1 、課前交流積累寫月的詩句,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在一種很和諧的環境下教師啟發談話,進入新課。
2、進入文本,何老師重視了學生“讀”的訓練。何力所能及地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反復朗讀的機會。學生朗讀次數多,而且形式多樣,有齊讀,男女生齊讀,個別朗誦,自由讀等。可以說,朗讀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始終,我認為,對于詩歌教學,能注重誦讀并在教學過程中設計多種形式來實施誦讀,這是很關鍵的一環,何老師做得很好。
3 、在賞讀詩歌時,由方法引路,學生對照方法進行閱讀實踐,何老師每一步操作都是在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完成了上一個目標接著又完成下一個目標,實踐閱讀中學生有目標可循,有方法可依。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但個人認為這節課還存在著以兩點不足之處:
1、“讀”的方面。教師雖然非常注重學生的反復朗讀,但有感情的朗讀還做的不夠,只有一次提到要注意節奏,語氣。這樣會使部分學生“有口無心”,更不用說培養興趣。
2、“講”的方面。分析鑒賞詩歌的過程中教師講解顯得比較多。分析上闋寫景時我覺得可以讓學生展開想象,對詞中文字進行再創作;在分析詩人內心情感時,只做必要的提示和點撥,如一“欲”一“恐”的矛盾心情可稍作點撥,不必講析太多,否則就會擠掉學生思考體會的時間。
總之,詩歌教學中講與讀的合理把握至關重要。如何做到“以講導讀,以讀導講”是我們共同努力的方向。
水調歌頭的評課稿3
讀詩賞詞首先要學習朗讀,這是詩歌教學的基本要求之一。學生在朗讀背誦的過程中,詩歌那優美的韻律,如畫的意境便“滲透”到了學生的頭腦中。教師講析與學生誦讀相結合的講讀課可以以講導讀,以讀導講,這種方式也是詩歌教學中常用的方法。陳老師的《水調歌頭》一課再次為我們展示了鑒賞教學的魅力。
首先,教師充分體現了學生主體性原則,力所能及地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反復朗讀的機會。縱觀這節課,學生朗讀次數達十次之多,而且形式多樣,有齊讀,男女生齊讀,個別朗誦,自由讀等。可以說,朗讀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始終,教室里不時地回響著同學們的瑯瑯書聲,這種氛圍,讓我們想起語文課那種最簡單而又最真切自然的特色。我認為,對于詩歌教學,能注重誦讀并在教學過程中設計多種形式來實施誦讀,這是很關鍵的一環,陳老師做得非常好。
其次教師注重誦讀與講析的結合。在朗讀中實現了字詞教學,如對“闕、瓊、嬋娟”等詞的正音解釋(可惜教師自己讀錯了“闋”字音)。由女同學的`朗讀導入對上闋的分析,設計過度語為“作者對天上的美景作了哪些描寫,微妙的心理有什么變化?”,從而講析詩人的矛盾心境。又由男同學的朗讀導入對下闋的分析,講析詩人在詞中表現出來的開闊胸襟。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齊讀整首詞。經過以上環節,相信絕大多數同學能在反復朗讀中感悟詩人起伏的心理變化和曠達胸襟。
再次,能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達到鑒賞的教學目的。閱讀詩歌,貴在于自我體驗自我感悟,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影”說的大概也就是這種對文學作品的再創作。陳老師在這節課中明顯地體現了這一點。在分析下闋時,教師在要求學生大聲自由朗讀三遍的同時提問:“你最喜歡的是哪一句?并簡說理由。”此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反應熱烈,回答也多結合了自己的感受,更多地談了自己對本詞的理解,基本把握了這首詞的精華。從而出現了本節課的高潮。我覺得學生的這種看似零碎的回答恰恰反映了學生對詩歌的真正體會,閱讀一首詩或詞,能有那么一兩點的自己的體會已經足夠了,而這要比我們老師作再多的分析要好得多。
詩歌教學中如能合理把握講與讀的關系,我相信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實現詩歌教學的目標。但同時我覺得教師的講析要體現出葉老“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忌多貴精,重在抓點子,指路子,教法子,點撥啟發。《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課,在講與讀中還存在著以下幾點不足之處。
“讀”的方面。教師雖然非常注重了學生的反復朗讀,但對于朗讀教學這一環節還不夠加強,只有一次提到要注意節奏,其它幾次都沒有提出朗讀的具體要求,包括語氣語調、停頓等,教師又沒有范讀,也沒有借助其它媒體,這樣一來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朗讀的效果,甚至會讓學生產生一種為朗讀而朗讀的不良印象。時間一長,也會使部分學生“有口無心”,更不用說培養興趣。在朗讀形式上,齊讀過多,個別朗誦不夠。總覺得,朗讀次數雖多,學生似乎依然沒有學會如何朗讀這首詞。原因是讀中缺少“導”。
“講”的方面。總的來說,一節課中,除了學生的十次左右的齊讀以外,其余的絕大部分就是教師的講析了。導入時講了比較多,分析上闋過程中教師講解也比較多。這首詞的上闋有一定難度,必要的提示如作者當時的處境,一“欲”一“恐”的矛盾心情可稍作點撥,不必講析太多。講中應有“導”的作用,否則只能擠掉學生思考體會的時間。
水調歌頭的評課稿4
蘇軾的這首《水調歌頭》是一首中秋望月懷人之作,這首詞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這一千古名篇,意境壯美,而又結構新穎,富含這里和人情。這首流傳千古的詩詞經過老師的解析與渲染,學生更從深層次理解并作者產生共鳴。這節課特色十分明顯。
首先,在詩詞的朗誦指導方面。教師先從讓學生自己嘗試去讀文。讀文時老師明確表達了要求要字正腔圓,有板有眼。哪個字需要重讀哪個字需要拖長音讀,學生在自己讀時就能加進自己的理解。有了這樣的指導學生們就知道讀這首詞的應有的抑揚頓挫的意義。尤其是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句時,把“久”和“娟”聲音拖長,中間更添加抑揚頓挫的感覺,更讓學生明白這首詞所要表達的詩人在中秋佳節思念親人的濃烈的感情。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反復練讀本詞,在詞所構造的意境中和詩人進行精神上的共鳴。
其次,在理解文本內容方面。一開始教師就營造背景氛圍,在學生充分讀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嘗試從注釋中了解文本的內容,而不是急于去講解詩詞的意思。讓學生明白此時寫詞人蘇軾所處的地方“身”在哪里,“心”在哪里,在這層次中讓學生明白,此時詩人是在思念弟弟。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由教師的范讀去理解四幅畫面(把酒問天---起舞弄影----輾轉難眠----望月祝愿)把酒問天,詞人問的是什么?學生從詞人問的內容中去想想詞人的內心,詞人的動作。化身為詞人后想想后三個畫面中詞人在想些什么,這也是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力和學生對于文本理解的綜合體現。在層層深入的理解與引導下,矛盾——坦然——怨恨——豁達學生最終體會到詞人身在密州、心懷子由其實是想表達身在失意、心懷天下。
再次,對于學生的評價和學習方法的指導,教師做的很到位。對于學生的回答尤其是自己理解的詩詞的獨特之處,教師都及時進行鼓勵性的反饋,尤其是學生說到自己學習詩詞是借助資料了解到的時候,教師立刻鼓勵總結“結合資料是學習古詩詞的好辦法”。這也是對于學生學習方法的認可。
這節課,教師在充分展現自己的高水準的素質的同時,也讓我感受的課堂上教師對于學生主體性地位的凸顯,教師注重學生的自我表達和自己的體會感悟,讓我不僅稱贊這真是真正的和諧的交流的課堂。
水調歌頭的評課稿5
《水調歌頭》一課,教學設計非常好,其優點大致總結如下:
一是對學生朗讀的指導到位。首先讓學生自己讀詩句,然后對學生的讀進行評價,借機向學生指明哪個字應該重讀,哪個應該拖音讀,才能讀出感情來。如“久”、“娟”讀得慢一點兒、悠長一點兒,留給人一種余音裊裊的感覺。進而再讓學生讀,從而步步提高朗讀水平。在教學過程中,更是注重讓更多的孩子投入到朗讀中,給更多的孩子起來朗讀的機會,用音樂營造朗讀氛圍,調動孩子的朗讀積極性。
二是評價語貼切到位。讓每個孩子起來讀一句的時候,教師評價說每個孩子都在努力試著讀出自己的味道,對孩子們的讀進行肯定和鼓勵。當理解課文內容時,學生說借助資料了解到的內容,教師馬上強化“結合資料是學習古詩詞的好辦法”。
三是教學步驟清晰,由讀引入到課文內容的深入了解,使學生對詞感情的把握步步引向深入。充分讀課文之后,讓孩子自己先看注釋,了解課文的內容。思考蘇軾“身”在哪,“心”在哪,由淺層次的“身在密州,心懷子由”,讓學生體會當時蘇軾對弟弟的思念之情,然后通過老師的朗讀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看到了“把酒問天—起舞弄影—輾轉難眠—望月祝愿”四幅畫面。進而注重對孩子句式的訓練,按句式來訓練孩子的'語言組織能力。循循善誘,通過文章的步步深入學習,讓學生最終體會到“身處失意,心懷天下”的情感,文章寫時只是“兼懷自由”。最后,更是在歌聲中結束本課的學習,留下詩意的美。
四是不僅注重課文講解深入到位,更是注重教學內容詳略得當。“把酒問天”的畫面詳細講解,讓孩子思考“問”的內容,想象其動作,想象其心理活動,通過想象畫面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后三個畫面,先讓孩子們自己分小組討論想象,注重從動作、心態、語言幾個角度去想象畫面,然后把想象到的內容用筆寫下來,并配樂營造氛圍。緊接著分畫面交流體會,通過每個畫面學生的描寫和教師的引導讓學生體會每個畫面所代表的心情“矛盾—坦然—怨恨—豁達”的變化過程。
五是教師的素質極好,善于對孩子引導,板書字跡非常好,板書條理清晰、重點突出。板書內容注重師生共同完成,發揮了孩子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
【水調歌頭的評課稿】相關文章:
水調歌頭的評課稿5篇10-04
復習課評課稿10-11
教師是怎樣評課的及評課稿04-23
坐井觀天評課稿10-06
坐井觀天的評課稿08-26
《畫風》評課稿10-01
眾數的評課稿09-16
荷花評課稿06-22
《排球》評課稿09-02
《新聞》評課稿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