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錐的體積的評課稿(精選20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時常需要編寫評課稿,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課堂教學,對探討課堂教學規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如何把評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圓錐的體積的評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圓錐的體積的評課稿 篇1
高啟杰老師上了一節精彩的數學課,讓我領略了高老師與六(2)班的小伙伴們的風采,讓我獲益頗多。
本節課的亮點:
1.本節課有生活中實物(垂線錘)引入,讓學生初步感知其體積的大小、用量杯測量體積的方法;再與不能用量杯的方法來測量生活中圓錐形屋頂的體積,產生矛盾,引入探究圓錐體積,暴露學生的思維。
2.圓錐的體積公式推導讓學生體驗非常深刻:實驗中每倒一次水就讓學生體驗一次圓錐與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關系,逐步感知兩者之間的倍數關系。這是本節課最大的亮點。
……
同時也存在一些遺憾:
1.例題中的數據不理想,不便于計算;計算方法比較單一;計算的技巧缺乏指導,比如×31可以與題中數據進行先約分再計算,這樣可以使計算方便,提高正確率。
2.練習層次有待調整。
圓錐的體積的評課稿 篇2
今天,我們校內教研課中,聽了郭曉青老師的《圓錐的體積》一課。
本課內容是小學數學六年級的內容。課堂上,劉老師教學環節設計層次清晰,并憑借著教者干凈利落的`語言給教學帶來了良好的效果,也為課堂增添了些許光彩。成功之處:
1、在教學中教師注重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經歷操作、猜想、估計、驗證、討論、歸納等數學活動過程,探索并掌握圓錐的體積公式。
2、并能運用圓錐的體積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和簡單的判斷、推理能力。
3、在讓學生結合猜想、實驗、驗證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轉化”思想方法的價值,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導學案運用得當。教學建議:
圓錐的體積的評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
聽了吳老師上的《圓錐的體積》一課,收獲很多,作為一位年輕老師能夠勇于參加這次教學活動,而且做了精心的準備已經不容易,能夠自然、流暢地完成教學任務就更不容易。下面我想重點談本節課的兩點成功之處,希望能與大家一起探討。
第一:為新知識的學習搭建合理平臺。主要體現在吳老師能夠運用原有知識來推動新知識的學習,設計有獎問答和實驗等手段,讓學生大膽借鑒前面學習圓柱體積公式的方法來探究圓錐體積公式。利用遷移規律,讓學生從求圓柱體積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啟示,領悟出求圓錐體積的方法,使新舊知識得到整合。這種借鑒的學習方法,不僅使本節課的教學變得輕松,同時有利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這種學習策略,有利于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和終身的`發展。
第二: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節課的重點是通過實驗來探究圓錐體積公式的由來,吳老師主要引導學生做了三個實驗。一是比較圓柱和圓錐是等底等高,強調圓柱和圓錐是等底等高這個必要條件;二是做用裝滿小米的圓柱在空圓錐中倒的實驗,使學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存在著一定的倍數關系;三是特別設計了一組不等底或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來做倒米實驗,再次強調只有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存在著的倍數關系。在實驗前,讓學生了解實驗要求,并且提出三個實驗目的:(1、圓錐的底面與圓柱的底面有什么關系?他們的高有什么關系?你是怎么知道的?2、圓錐的體積和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有什么關系?3、怎樣計算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是什么?)以實驗目的為主線,讓學生小組合作,通過動手操作,有眼睛觀察,動腦筋思考,多種感官一起參與活動,由直觀到抽象,層層深入,探索出圓錐體積公式的由來,從而理解和掌握了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克服了幾何形體公式計算教學中的重結論、輕過程,重記憶、輕理解,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病。這樣的學習,學生學得活,記得牢,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合作者、發現者,并且獲得了富有成效的學習體驗。
不過這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學環節的銜接和時間的分配有些不恰當,教學方法沒有多樣化,欠缺改革創新。例如:在教學新課時,像傳統教學那樣,直接拿出圓柱和圓錐容器的教具,讓學生根據實驗要求和目的,進行倒米實驗。我認為在實驗前,一定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問題情景,如(你覺得圓錐體積的大小與它的什么有關?你認為圓錐的體積和什么圖形的體積關系最密切?猜一猜它們的體積有什么關系呢?你們想知道它們的關系嗎?)通過師生交流、問答、猜想等形式,強化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這時候,學生就迫切希望通過實驗來證實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實驗來就興趣盎然。這樣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興趣變濃了,課堂氣氛變得熱烈,那么教學效率,教學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圓錐的體積的評課稿 篇4
一、本節課的主要優點:
1、從實際出發,課始教師出示一個圓錐的蛋筒2元/個,一個圓柱的冰淇淋5元/個,要求學生猜測“哪種冰淇淋更實惠?”,這樣創設學生生活中經歷的情境,讓學生通過難以解決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學習需要,為新課的引入,難點的突破作好了鋪墊。
2、在難點的突破上,通過猜測,引處疑問,帶著疑問去實驗驗證,通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動手操作,用空圓錐盛滿水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圓柱中,總結得出“圓錐的體積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不僅為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公式發揮橋梁和啟智的作用,而且有助于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為進一步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從而逐步從具體的.操作過渡到內部語言。
3、在做實驗時,得出結論:“圓錐的體積等于與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然后教師用不等底等高的空圓錐、空圓柱盛沙做實驗,發現有時裝不下,有時不夠裝,有時剛好裝滿,得出結論:不是所有的圓錐體積都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加深了“等底等高”這個重要的前提條件。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研究的嚴謹性和思維的嚴密性。
二、本節課的主要不足:
1、分組實驗過程,組長匯報時已經很正確了,其余同學也理解了,教師沒必要再去重復。
2、教師在做實驗時,可以墊一張凳子在桌上,把容器放高一點,這樣可以避免很多學生看不清。
圓錐的體積的評課稿 篇5
今天聽了史老師的圓錐的體積一課,深深地被老師精湛的教學藝術,深厚的教學經驗所打動了。
本節課值得學習的地方很多:
1、導入創設的情景,能極大激發學生的學習的欲望。
情景來源于生活,既學生活動可造房子,又與兩位教師家孩子有關,學生興趣盎然。其中的'數學問題又與本節學課教學目標緊密聯系。起到很好的導入效果。
2、導學問題精煉,適合學生放手展開活動,真正體現在做中學數學的教學理念。
教師為每個組準備了學具,學生都能參與到實驗中,印象深刻。
3、展示匯報階段任然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操作完畢后,學生加以匯報,把實驗過程和發現交代的都很清楚,在這個環節學生還能引發更深層的思考,對老師板書進行質疑補充,充分體現教學中師生關系的民主化。
如:等底等高這一前提條件的引出。接著教師自然而然的讓學生又以觀察圓柱圓錐的關系,比較他們的底面積和高。這一環節學生對等底等高這一條件理解就更為深刻了。
4、公式的總結在實驗和小練習之后,安排較為合理。
實驗結束,學生發現等底等高圓柱和圓錐的體積關系后,教師設計了一個小練習看圖填空,根據圓柱體積求圓錐體積,根據圓錐體積求圓柱體積,這樣獨特的設計,方便了更多的學生總結圓錐體積計算公式。
5、練習形式多樣,注重算法多樣性的指導。
練習的安排,由易到難,先是獨立列式計算,我來評評理,然后是直列式不計算,列式過程注重聽取不同的方法,拓寬學生的思路。再后來又出現填空判斷等練習,綜合性較強,加上教師隨口編出的練習將知識分數除法聯系起來,融會貫通,到此學生對本節知識得以較好的掌握。提升練習為學生聯系實際生活理解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價值提供了很好的資源。
建議:練習中再多創設一些獨立練習的環節,給學困生一思考的空間,也方便教師考查學生當堂的掌握情況。
圓錐的體積的評課稿 篇6
今天,我們校內教研課中,我講了是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圓錐的體積》一課。
課堂上,我的教學環節設計層次清晰,成功之處:
1、我在教學中注重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經歷操作、猜想、估計、驗證、討論、歸納等數學活動過程,探索并掌握圓錐的體積公式。
2、并能運用圓錐的體積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和簡單的判斷、推理能力。
3、在讓學生結合猜想、實驗、驗證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轉化”思想方法的價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這節課的重點是通過實驗來探究圓錐體積公式的由來,我先是通過親自實驗一組是等底等高,使學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存在著一定的倍數關系;二是通過課件演示了一組不等底或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來做實驗,再次強調只有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存在著的倍數關系。
不足之處:
1、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基本公式之后,沒有及時拓展公式。
2、練習時,拓展圓錐體積公式分了兩部驟,先拓展圓錐的公式,再進行習題練習,有點散。杜老師建議把這兩部分合成一部分更好,讓學生在做題過程中自己悟出當底面積不知道,給出半徑,直徑,底面周長情況下如何求圓錐的體積。
接著再來說說聽課收獲:通過聽杜老師的課,我學到了要根據學情可以適當設置一些環節突破重點,如:用方程解決兩個問題時,首要的是先要清楚怎樣設這兩個未知數,杜老師針對這一點通過讓小組討論來達成,在學生回報的同時進行點撥,讓學生很明確設哪一個量為未知數更合適,另一個量就設為含有未知數的式子。這一點是我要學習的。
每一次教研組內聽評課收獲都很多,通過自身的努力,自己的教學也有了很大的進步,我相信通過一次次的聽評課,在今后的教學道路上一定會越走越寬廣。
圓錐的體積的評課稿 篇7
《圓錐的體積》是數學課程標準中“空間與圖形”領域內容的一部分。本節課主要任務是探索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學生在已掌握了圓錐的特征和圓柱的體積公式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
學生已經具備以下知識和技能: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的含義及其計算方法,并掌握了圓柱的表面積和體積的計算方法,理解了圓柱和圓錐的特征。初步經歷了“類比猜想——驗證說明”的探索過程。能夠小組合作、動手完成一些簡單的實踐活動。在教學中不光要讓學生們知其然,還要讓他們知其所以然,即深挖知識間的內在聯系。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1、能圍繞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為后面圓錐體體積的計算埋下伏筆。例如:本課利用課件出示圓柱的圖形。提問:這是什么圖形?圓柱的體積怎樣求?學生回答: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V=Sh)教師巧妙的出示與圓柱等底等高的圓錐(底面和高都出現)。提問:這是什么圖形?導入:圓柱的體積會求了。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圓錐的體積好嗎?為圓柱與圓錐等底等高做好伏筆。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經歷觀察、操作、猜想、估計、驗證、討論、歸納等數學活動過程,探索并掌握圓錐的體積公式。在此過程中,教師注重了對學生的引導。并能運用圓錐的體積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通過演示、觀察、驗證先比較圓柱和圓錐等底等高的體積關系。比較這個圓柱和圓錐,誰的體積大,誰的體積小?你是怎么想的?它們等底等高,圓錐上面是尖的,所以體積小,圓柱的體積大。從而引導:那么,底面積×高是不是圓錐的'體積呢?通過想象、猜測:這個圓柱和圓錐有什么特點?(等底等高)觀察:三角形的面積是長方形面積的二分之一提問:那么圓錐體積有可能是圓柱體積的幾分之幾呢?1/2或1/3。最終通過實驗驗證,經歷研究問題的過程,做完實驗,得出的結論,圓柱和圓錐的體積在等底等高的條件下V=1/3Sh。教師又引導學生小組做實驗。不是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的關系,從而進一步證實:圓柱和圓錐是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的3倍,或圓錐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1/3。板書:V=1/3Sh。
3、通過觀察學生表情的變化、回答問題、練習、測試、動手操作的準確性等信息反饋,可獲知學生對新知識新技能的掌握比較扎實。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出教學任務完成的比較好。
教學建議:
在讓學生利用教具進行驗證時,只要多給學生時間,特別是合作的時間,學生不僅可以探索出等底等高圓柱和圓錐的體積關系,而且根據已的知識經驗還完全可以自己推導出公式。在這一環節,教師放手程度不夠。
圓錐的體積的評課稿 篇8
聽了郭老師的《圓錐的體積》一課,給人的感覺是新課標的理念已內化為郭老師的教學行為。本節課主要有以下亮點:
(1)重視學生的操作活動。學生們通過動手操作活動,感受了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了學生思維的有效提升和實踐能力的發展。這樣學生不僅能真正理解、掌握知識,而且還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了他們學習的自信心。
(2)全體學生積極參與,突出學生主體作用。郭老師在教學中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積極主動地發現了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體積間的關系,進而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特別是數學交流體現得很充分,有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以及小組或大組的多向交流。郭老師注重給學生創設一個爭論辯解的課堂氛圍,在學生爭辯過程中,老師以一個旁聽者身份,平等地參與其中,使課堂成了一個辯論的賽場。這樣的教學真正發揮了民主性,使學生感受到了自己才是課堂的主宰,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節課,每個學生都經歷了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學生獲得的不僅是鮮活的數學知識,獲得更多的是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和研究問題的方法,如果長期在這樣的探究中去學習知識,學生就會變成有思想、會思考、會研究、會學習的。
不足:
教學環節的銜接和時間的分配有些不恰當,教學方法沒有多樣化,欠缺改革創新。例如:在教學新課時,像傳統教學那樣,直接拿出圓柱和圓錐容器的教具,讓學生根據實驗要求和目的,進行倒沙實驗。我認為在實驗前,一定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問題情景,如(你覺得圓錐體積的大小與它的什么有關?你認為圓錐的體積和什么圖形的體積關系最密切?猜一猜它們的體積有什么關系呢?你們想知道它們的關系嗎?)通過師生交流、問答、猜想等形式,強化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這時候,學生就迫切希望通過實驗來證實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實驗來就興趣盎然。這樣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興趣變濃了,課堂氣氛變得熱烈,那么教學效率,教學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圓錐的體積的評課稿 篇9
季艷芳老師的語文課給我的感受是備課充分、講解精辟、重點突出、善于調動學生積極性。
房平老師的英語課思路清晰、語言流暢、安排合理、效果良好。
林燕、陳紅梅老師的課有一定改進,但仍需努力,要加強教師基本功訓練,虛心學習,不斷提高,力爭成為學校骨干教師。
劉夢麟:
3月1日聽了林燕老師的《dream homes》,認為林燕老師的教學組織能力有了很大進步,知識點講解清晰,所選練習講解較精當,教學中各環節能有效衍接,課堂容量較足。但根據初一學生狀況,課堂教學中學生口語練習還可增加,知識點的講解、鞏固如能使用多媒體設備來輔助教學效益會更高。
3月6日聽了邵宏誓老師的《美好人生我選擇》——直面升學與擇業,認為本節課學習內容是與學生生活、學習緊密結合、息息相關的課題,教師授課中有針對性地探討了學生面臨的問題及相應對策,教學中能密切結合校園內及學生身邊熟悉的事件開展教學,深入淺出,啟發學生進行思考,開展討論。教師語言表述清晰、精要、幽默。建議教師要對學生的分析、提煉、總結問題的能力加強培養,提高要求。
3月8日聽了陳紅梅老師的一堂課,認為本節語法課內容緊扣知識要點,所選內容突出了重點、難點,加深了學生的體會,便于學生理解。教師語法授課中講解能注意引導、啟發。在課堂中學生朗讀能力培養還略顯欠缺,各環節緊湊性還可加強,老師對學生紀律要提高要求。
3月8日聽了秦麗燕老師的《透鏡光的折射》一課,認為教師語言表述能力好,課堂講解層次清晰,注重啟發、拓展,教師的基本功扎實,講解中注重
知識的.記憶、整理,結合習題在授課中及時鞏固,并做到精批精講,板書相當清晰、規范。但做為復習課,對學生能力要求可再提高一些,課堂上可適當給予學生互動的空間。
劉鳳:3月6日聽了曹國華老師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一課,認為本堂課知識點明確,條理清晰,板書大方,教師注意歸納總結,能聯系書本以外的知識,擴大學生聽聞。教學語言形象、豐富、生動,淺入深出,但與學生互動交流稍顯欠缺。
3月8日聽了李春濤老師的《分式的加減法》,認為該課語言幽默、風趣,生動形象,著力于學生積極性的調動,引導學生動手、動口,注意矯正反饋,注重雙基訓練。
3月12日聽了顧惠芳老師的《我的老師》一課,認為教師語言語調抑揚頓挫,普通話過硬,板書優美,基本功扎實,能循循善誘,逐步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及分析事件與人物,解決討論要點有成效。并注重學生的誦讀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較好。 3月13日聽了狄永偉老師的《鳥(專題)》一課,認為該專題內容豐富多彩,一定程度上積淀了學生的文學素養,學生參與多,課件精美,涉及知識范圍廣,開闊學生眼界,點面結合加練筆,讓學生對鳥的認識逐步深入,效果較好。
3月13日聽了季艷芳老師的《曹劌論戰》,認為教師能讓學生在理解中背誦,逐步掌握本文的重點、難點,但氣氛少活潑。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積累一些文言虛詞和固定用法,能一定程度上自譯成文。做到講練結合,聯系疏通新舊知識,分析精當。
圓錐的體積的評課稿 篇10
教學圓錐的體積是在掌握了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體積的基礎上教學的。教學時讓學生通過盛水實驗來發現圓錐與等底等高的圓柱之間的關系,從而得出圓錐的體積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并能運用這個關系計算圓錐的體積,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學生感到非常簡單易懂,因此學起來并不感到困難,但教學過后,仍感到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
新課伊始,我就讓學生觀察,先猜測圓錐的體積和什么有關,學生聯系到了圓柱的體積,在猜想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白學習目標。教師從展示實物圖形到空間圖形,采用對比的'方法,不斷加深學生對形體的認識。然后讓學生動手進行盛水實驗,讓孩子親歷教學的驗證過程——用圓錐模型盛滿三杯水才能倒滿等底等高圓柱模型。從實驗中得出結論:等底等高圓柱體積是圓錐體積的三倍;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推出圓錐的體積公式:V錐=1/3Sh,這樣,就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對圓錐的體積建立了鮮明的印象之后,就應用公式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起到鞏固深化知識點的作用。
在教學之后感覺到遺憾的是,由于教具有限,參與實驗的學生不多,如果每個小組準備一套學具,讓他們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使每個學生都能真切的參與到探究中去,這樣每個學生都能懷著喜悅的心情進行學習,最大限度的發揮每個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的學習不僅使學生學會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圓錐的體積的評課稿 篇11
《圓錐的體積》的教學都是先由教師演示等底等高情況下的三分之一,再讓學生去驗證,最后教師通過對比實驗說明不等底等高的差異,而在以上教育中卻不然,我先采用學生做實驗的方法,讓學生親自實踐,在實際中懂得其中的道理,用一個等底等高圓柱和圓錐,讓學生分組進行實際操作,使學生清楚的知道其中的知識點,明白了圓錐與圓柱之間的體積關系,從而是學生發現其中的數學原理,而且我有意地將實驗的環節復合,在看似混亂無序的`實踐中,增加了學生對實驗條件的辨別及信息的批判,同時這也是這堂課需要解決的重點和難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非常重視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學生始終是活動的主體,我則是這一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同時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態度去對待這個實驗,實事求是,認真分析自己操作實驗出現了和別人不太一樣的結論的原因,培養學生科學實驗觀。學生學的主動,經歷了一番觀察、發現、合作、探究的過程,既能達到圓滿地推導出了圓錐的體積公式,又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發揮.
總之,這節課,每個學生都經歷了“猜想---實驗---發現”的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學生獲得的不僅是鮮活的數學知識,獲得更多的是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和研究問題的方法,孩子們體驗到了探究成功的喜悅,進行了探究失敗的深刻反思,有利于從小樹立科學的實驗觀。我思考:如果長期在這樣的探究中去學習知識,學生就會變成有思想、會思考、會研究、會學習的人。我為自己加油:做一個引領學生學會探究學習的好老師!
圓錐的體積的評課稿 篇12
圓錐的體積是在學生直觀認識圓錐的特征,會算圓的面積,以及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體積的基礎上安排教學的。因此,我有針對性地設計、制作了本節課的輔助教學課件,既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1、復習遷移,做好鋪墊
由于圓錐體的體積是在學生學過圓柱體的體積的基礎上安排教學的,為了讓學生回憶圓柱體的體積計算公式,以便為知識的遷移和新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我制作了一張圖文并茂的圖文片向學生展示了一個圓柱體圖形,并在圖形下面用醒目的文字向學生提出問題:這是什么形體?它的體積應怎樣計算?這樣一張集文字、圖形、聲音于一體的圖文片,很容易引起學生注意,營造學習氣氛。
2、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數學來源于生活,我取材于生活以創設情境,使教學過程與生活實際密聯系起來,我制作了一張圖文并茂的圖文片向學生展示了曬谷場上一堆圓錐形的谷子,并在顯眼的位置向學生巧設問題:這堆谷成什么形體?你們能求出這堆谷的體積嗎?這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把學生引入到新課探索的活動中。
3、實驗操作,推導公式
圓錐體積的推導,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為了讓學生直觀感知圓錐的體積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的關系。首先讓學生用工具做實驗,初步感知,再呈現我制作的圖文片向學生演示:用圓錐裝滿水倒入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里的過程。并在動畫下面巧設問題:用圓錐裝滿水倒入和它等底等高的空圓柱里,倒幾次正好倒滿?每次水的高度是圓柱高度的幾分之幾?有層次的教學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學生通過認真操作實驗,觀察思考,都明白了圓錐的體積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1/3,從而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4、自學嘗試,解惑答疑
為了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把課本上的例1制成一張圖文片,配上悠閑的樂曲,讓學生嘗試解答。試做時,我則進行巡視,如有問題,個別輔導,接著指名回答。這樣,能夠把較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他們從中體驗到學習的成功的樂趣。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本節課《圓錐的體積》以談話法、實驗法為主,討論法、練習法為輔,實現教學目標。教學中,既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小學階段學習的幾何知識是直觀幾何。小學生學習幾何知識不是靠嚴格的論證,而主要是通過觀察、操作。根據課題的特點,主要采取讓學生做實驗的方法主動獲取知識,而且在教學中我注重如何有效的引導學生探究。
例如,在上課開始,我是讓學生回憶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讓學生猜測圓錐的體積也可以借助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來驗證,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到學生猜測出用圓柱的體積來幫助研究圓錐時,再進一步讓學生猜測圓柱與圓錐之間的關系,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馬上讓學生自己以小組為單位去驗證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讓每個學生都經歷一次探究學習的過程。每個學生都經歷了“猜想估計---設計實驗驗證---發現算法”的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按自己的設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和圓柱體體積之間的關系,圓錐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在探究圓錐體積計算方法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再是實驗演示的被動的觀看者,而是參與操作的主動探索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新活的數學知識,獲得更多的是探究學習的科學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悅以及探究失敗的深刻反思,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會逐步變的有思想、會思考、會逐漸發現自身的價值。而且在探究出圓錐體積公式的基礎上,再讓他們想辦法計算出他們小組實驗用的圓錐的體積,又一次給了學生探究的空間,使他們對不光能得出圓錐的體積公式,而且知道怎么應用它。
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個性潛能。在學習中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讓他們按自己的觀察進行猜測估計,按自己的設想操作學習,對自己學習情況進行總結,反思,在全體學生思維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出現了驗證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和圓柱體體積的方法。涌現出了對圓錐體體積計算公式中“1/3”的不同理解,實現了學習策略的多樣化,豐富了學生的學習資源。
圓錐的體積的評課稿 篇13
教學圓錐的體積是在掌握了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體積的基礎上教學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來發現圓錐與等底等高的圓柱之間的關系,從而得出圓錐的體積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并能運用這個關系計算圓錐的體積,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由于六年級的學生對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體積的知識掌握較牢固,學生感到簡單易懂,因此學起來并不感到困難。
新課一開始,我用課件出示一個圓柱體和一個圓錐體讓學生觀察并猜測圓錐的體積和什么有關,學生聯系到了圓柱的體積,在猜想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白學習目標。從展示實物圖形到空間圖形,采用對比的方法,不斷加深學生對形體的認識。然后課件演示實驗過程,讓孩子從實驗中得出結論: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體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推出圓錐的體積公式。這樣,這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就水到渠成了。對圓錐的體積建立了鮮明的印象之后,再應用公式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起到鞏固深化知識點的作用。
當然,教學是一門缺陷藝術,在教學之后我感到遺憾
的是,沒讓學生動手實際操作,我想如果每個小組準備一套學具,讓他們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使每個學生都能真切的參與到探究中去,最大限度的發揮每個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的學習不僅使學生學會更多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培養學生的能力。 1、探究圓錐體積計算方法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新活的數學知識,同時也獲得了更多的是探究學習的科學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悅以及探究失敗的深刻反思,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會逐步變的有思想、會思考、會逐漸發現自身的價值。
2、每個學生都經歷“猜想估計---設計實驗驗證---發現算法”的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在教師適當的引導下給于學生根據自己的設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和圓柱體體積之間的關系,圓錐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讓每個學生都經歷一次探究學習的過程。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讓我真正體會到了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去發現新知識的好處,學生自己去發現的新知識,是一種真正的理解,不是老師硬灌輸給他的,他們能靈活用知識解決問題,這使我熟悉到新課改提倡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用新課程的理念指導我的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圓錐的體積的評課稿 篇14
教學圓錐的體積是在掌握了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體積的基礎上教學的。本課教學摒棄了以往把學生分成若干組,小組實驗得出結論的方法。
新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察,先猜測圓錐的體積和什么有關,學生聯系到了圓柱的體積,在猜想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白學習目標。然后讓學生看白板演示將圓錐里的水倒入等底等高的圓柱里,需要倒幾次。雖然孩子們沒有進行實驗,但孩子目睹了過程,從中得出結論: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體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推出圓錐的體積公式。對圓錐的體積建立了鮮明的印象之后,就應用公式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鞏固深化知識點。
思考:雖然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成為一個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但不是并不是每個知識的獲得都必須學生動手操作。從課后的作業反饋來看,學生的出錯率比以前小組合作的學習的還要好。看來,這樣的學習,學生學的活,記得牢,即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圓錐的體積的評課稿 篇15
讓學生真正成為活動的主動者,才能讓學生真正的感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在圖形的教學中,根據學習內容的特點,注重操作,注重實踐,可以讓教學達到最高效。
《圓錐》這節課,其教學目標是:
1)、認識圓錐,了解圓錐的`底面、側面和高;
2)、掌握圓錐高的測量方法;
3)、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
4)、通過例一例二使學生會應用圓錐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教學中,學生通過實際觸摸,動手測量、探索推導等活動,前三個教學目標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順利完成。在公式應用這個環節,考慮到學生已經預習過例題,就把例二教學做了改動給出一圓錐形麥堆,底面直徑是20分米,高是14分米,每立方米小麥重0.375千克,求這堆小麥重多少千克?讓學生自主練習,本以為應用公式很快就能解決的一個問題,可學生算了好長時間還沒有完成。原來我在改動數字時沒有考慮到圓錐體積公式的1/3和3。14給出的直徑和高與1/3都不能約分,使本應該鞏固公式應用的目標辯詞了復雜的小數計算,浪費了大量的時間,課后習題沒有處理完就匆匆結束了這節課。課后反思數學既活又嚴謹,看似一個簡單數字的出示也要付出周密的策劃。一節簡單流暢的好課,并不是隨手拈來的,只要用心的去思考,統籌安排,關注到每個細節才能得到。
教學需要學習,教學更需要反思,在反思中進步,在反思中提高。
圓錐的體積的評課稿 篇16
圓錐的體積是在學生掌握了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體積計算的基礎上教學的,是小學幾何初步知識教學的重要內容。本課的設計主要做到了以下幾點:
1、大膽猜測,培養猜測意識。假設和猜想是科學的天梯,是科學探究的重要一環。任何發明創造都是離不開假設和猜想的。基于這樣的認識,結合本節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在教學設計中借助教具和學具,讓學生充分觀察“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后,讓學生大膽猜想它們的體積可能會有什么樣的關系,這樣設計不僅僅能夠培養學生的猜測意識,更重要的.是能夠充分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激起大家的探究愿望。
2、操作驗證,培養科學的實驗觀。數學不僅是思維科學,也是實驗科學,通過觀察猜想,實驗操作得到數學結論,這種形式也是進行科學研究的最基本形式。教學設計中,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實驗得出結論,讓學生明確圓錐的體積是與這個圓錐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Sh的三分之一,從而總結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V=三分之一Sh。
圓錐的體積的評課稿 篇17
1、摸得清,考慮周。教師能深入了解學生,對學生的原有認知水平、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即學習起點能力分析得比較清楚。設計教案時,能充分估計教學過程的復雜性,考慮學生在課堂上可能發生的“意外情況”,以順應學生的學習過程,力求構建一種非直線型的教學路徑,這樣的教學設計思路值得提倡。
2、理念新,設計巧。教師能利用《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的理念處理教材,加工教材。如本節課結合了現實中的具體情景,創設了一個學生喜聞樂見的童話情境——狐貍和小白兔換雪糕,并把這一故事情節貫穿整節課的始終。教學中盡量做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整節課的結構渾然一體。教師遵循了“現實題材——數學問題——數學模型——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來設計教學,引導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探索與應用的過程,使學生逐步學會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重建構,促發展。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內部心理表征的過程,不同的學習者可能以不同的方式來建構對事物的.理解,產生不同的建構結果,本節課在實驗探索中,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發現出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是圓錐體積的3倍,有的同學會持反對意見,這樣剛剛建立起來的平衡旋即被打破,當大家發現他們的實驗器材不等底等高時,又能建立起新的平衡,學生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中,認知結構得到了豐富和發展。多樣化的數學活動,如實驗、交流、反思、推理、問題解決使學生的意義建構有了堅實的基礎。學生的情感在認知的過程中也得到了和諧的發展,他們在相互交往中加深了理解、溝通和包容,品嘗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悅。
圓錐的體積的評課稿 篇18
《圓錐的體積》是在掌握了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體積的基礎上教學的。教學時讓學生通過實驗來發現圓錐與等底等高的圓柱之間的關系,從而得出圓錐的體積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并能運用這個關系計算圓錐的體積,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學生感到非常簡單易懂,因此學起來并不感到困難。
新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察,先猜測圓錐的體積和什么有關,學生聯系到了圓柱的體積,在猜想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白學習目標。教師從展示實物圖形到空間圖形,采用對比的方法,加深學生對形體的認識。然后讓學生動手實驗,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探究中去,學生在實驗中得出結論: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體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推出圓錐的體積公式。這樣,就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對圓錐的體積建立了鮮明的印象之后,就應用公式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起到鞏固深化知識點的作用。
由于本節課活動單設計合理,問題比較精細,學生能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自主設計實驗過程,從而選擇合適的學具來做實驗,在比較、分析中得出圓錐的體積公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具體分析如下:
一、收獲:
1、探究圓錐體積計算方法的學習過程,學生不再是實驗演示的`被動的觀看者,而是參與操作的主動探索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新活的數學知識,同時也獲得了更多的是探究學習的科學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悅以及探究失敗的深刻反思,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會逐步變的有思想、會思考、會逐漸發現自身的價值。
2、每個學生都經歷“猜想估計---設計實驗驗證---發現算法”的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在教學案的引導下學生能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自主設計實驗過程,從而選擇合適的學具來做實驗,在比較、分析中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才有這樣的關系,從而加深了等低等高的印象,進而得出圓錐的體積公式,讓每個學生都經歷一次探究學習的過程。
3、學生在展示中獲得了成功的喜悅,體驗了探究的樂趣。
自采用“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以來,學生敢說、愿說、樂說,學生的語言能力及敘述問題的條理性、層次性有了明顯的提高。在本節課中學生能夠根據教學案中的問題進行思考、討論,從而大膽展示,能夠把動手實踐和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從而清楚地展示了圓錐的體積探究的全過程。這點值得充分的肯定。
二、不足:
1、。實驗教材具有現成性,學習用具具有一定的實際限制,使學生探索思考的空間較小,不利于學生思維的充分發展。
2、學生在實驗時要求不高,導致存在著誤差。實驗失敗。
3、學習困難的學生對于一些需要靈活判斷的題目還是不能有較好的把握,從而也可以看出,他們對于該體積公式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了較簡單的和較低的層面。在與圓柱的體積的聯系中,思維的靈活度不夠。后來也感覺他們有出現一點點厭學的情緒,這是因為在最后他們把自己當成了傾聽者。缺少了一種主動思維和思考的愿望。
三、 措施:
1、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做題時認真仔細。
2、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間動手做一些學具,不僅會增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而且可以用到學習中去。
3、教師要認真的去設計教學案,把每一個問題設計精細,小組合作學習才能真正發揮優勢。
圓錐的體積的評課稿 篇19
課前,我給每組學生準備一盆沙和等底等高的空心圓柱體、圓錐體各一個。課堂上組織學生4人一組,利用手中的學具一起來探索圓柱和圓錐體積之間的關系。
學生們有的將圓錐中裝滿沙倒入圓柱中;有的將圓柱中裝滿沙倒入圓錐中……很快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公式。在交流中,學生經常把“等底等高”漏掉,作業時不注意“等底等高”條件,錯誤率也很高。
反思:教師為了讓學生快速完成操作推導出公式,給學生準備學具,只讓學生來體驗得出結果的一部分操作。這樣做截斷了知識的本源,學生忽視了對“等底等高”這一重要條件的認識,因而對發現的規律認識不全面,最終運用規律去解決新問題時也錯誤百出。其實,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不等底不等高的圓柱、圓錐,這樣4組來裝沙操作。這樣的.探究具有很強的選擇性、探索性和創造性,學生在不斷地測量、比較、猜測、驗證中發現“只有圓柱與圓錐等底等高”,圓錐的體積才是圓柱體積的1/3。
收獲:
①探究活動時,教師應避免探究問題開放中“材料過少”的現象;
②探究的問題應該在材料準備上開放;
③讓學生在充足、具有比較性的實驗操作材料的基礎上達到全面探究的目的。
圓錐的體積的評課稿 篇20
我認為這節課的設計與教學具有下面的特點:
一、在教學新課時,沒有像傳統教學那樣,直接拿出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容器的教具,讓學生觀察倒水實驗,而是通過師生交流、問答、猜想等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學生迫切希望通過實驗來證實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實驗就興趣盎然。
二、在實驗時,讓學生小組合作親自動手實驗,以實驗要求為主線,既動手操作,又動腦思考,努力探索圓錐體制的.計算方法。這樣的學習,學生學得活,記得牢,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并獲得了富有成效的學習體驗。
但是,這節課學生是在教師預設引導中探究。為什么要學的疑念,怎樣學的策略,可能還不夠突顯,與學生生活聯系還不是很緊密的。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強,都有待探究。
【圓錐的體積的評課稿】相關文章:
《圓錐的體積》評課稿02-24
圓錐的體積的評課稿11-09
圓錐的體積評課稿01-28
《圓錐的體積》評課稿11-08
《圓錐的體積》的評課稿11-16
數學圓錐的體積評課稿11-08
圓錐的體積的評課稿集錦11-29
圓錐的體積評課稿范文11-10
《圓錐的體積》現場評課稿11-19
《圓錐的體積》評課稿范文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