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語文評課稿(通用19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編寫評課稿是必不可少的,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后的教學延伸。我們應該怎么寫評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一年級語文評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一年級語文評課稿 1
《畫》是一首五言謎語詩,畫上有山、水、花、鳥,給人以鳥語花香、山水相襯的美感。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和練習朗讀。課文扣住“畫”這個謎底,抓住畫的形象特點展開描寫,圖文對應。這一課是學生入學后接觸的第一篇詩文。陳老師抓住學生好動、好奇、愛表現的特點,利用他們感興趣的謎語兒歌引出課題,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的心,激發了孩子們學習課文的熱情,為教學成功地展開打下良好的基礎。
這節課劉老師能抓住一年級孩子的認知特點,創設寬松的教學環境,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學習。多媒體課件的.合理運用,極大地調動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陳老師抓住教學的重點及難點進行教學,引導學生自主讀詩,畫出生字借助拼音讀準字音,用低年級小學生喜歡的方法進行檢查反饋:出示課件“生字寶寶”請學生開火車認讀;用生字卡片請學生搶讀。識字教學是很枯燥的,在教學識字時,陳老師善于總結學生在生活學習中的識字方法,同時還適當的滲透一些識字的知識和方法,采用活潑有趣的方式重復再現生字,讓學生從整體上認記字形,使識字得以鞏固。教學重點突出了識字和寫字的過程,并扎實有效。一類字的教學,我還是覺得老師自己在黑板上范寫、多次范寫是很重要的,我們們現在的教學對多媒體課件的運用越熟練,對在黑板上書寫就越來越生疏,孩子們被課件上的圖片、生字卡片“慣”得有些懶于動筆了。今天的課上,陳老師反復地在黑板上示范寫字,第一遍寫,要求孩子們仔細觀察老師的筆順、書寫每一筆的方法和每一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第二遍寫是巡視了孩子們自己練習寫字發現了一些問題后逐一地改正他們的錯誤寫法和筆畫。
另外,本節課還有幾個細節值得提倡:
1、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
有人說過這樣的話:“種下習慣,收獲性格。種下性格,收獲命運。”好的習慣都是從小開始養成的。一年級的學生還沒有形成一定的學習習慣,因而需要老師多個心眼,時刻關注,提醒。如:“你有一對金耳朵,你很會聽課。”“會聽的孩子是最聰明的,因為認真聽別人發言,可以從別人那里得到很多知識。”等激勵性的語言提醒學生課堂上應該怎么做,不應該怎么做。
2、課堂上教師善于引導激勵學生采用多種形式的自讀、賽讀、齊讀等方式以讀貫穿始終,讀中識字,讀中學文,最終達成目標。
總之,這節課能很好的達成教學目標,老師在課堂上能扎實地對學生進行字詞訓練,朗讀訓練。學生積極參與,認真傾聽,而陳老師的評價語言又恰到好處,更為學生的積極參與推波助瀾。
小學一年級語文評課稿 2
3月31日周二共上了六節一年級的課,低年級閱讀課的主要任務:一是認字、學詞、積累語言;二是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最好還能讀出感情;此外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習得初步的讀書方法。
優點:
1、課前談話顯示教師親和的魅力 。因為是借班上課,所以在課前每位上課的老師都與學生進行了5分鐘左右的課前談話,縮短了因為師生不熟悉而產生的心理距離和隔閡,以較少的時間讓學生接納教師,讓教師走進學生心里。
2、教學設計思路較清晰,課堂教學能根據教學設計,授課內容準備充分,以謎語、看圖等形式揭示課題,講課耐心細致,循循善誘,教學中強調讀書、寫字姿勢等學習習慣,基本達到教學目的。
3、注重識字教學。識字教學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一年級正是識字的高峰階段,學生認的'快,忘的也快,它要求我們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應努力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探索識字方法、拓寬識字途徑、提高識字效率。老師們均能采用生動、有趣的形式來學習鞏固生字詞,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學情。例如《美麗的小路》一課,教師在學生認識了生字以后,用馬里奧叔叔的大轉盤的小游戲幫助學生鞏固識字,《兩只小獅子》一課教師采用摘蘋果、青蛙跳傘、走迷宮等多種游戲形式幫助學生鞏固識字,讓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學習效果很好。
4、注重語言的積累與運用。課文中有許多優美的詞句,這就要求老師們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會變通,體會詞語的精妙。例如《四個太陽》一課,執教教師讓孩子轉換角色,扮演秋天金黃的落葉去邀請小伙伴品嘗水果,“小朋友們,快來嘗嘗水果吧!”“小猴子,快來呀,葡萄又香又甜,快來品嘗吧!”……學生在親身體驗、在邀請中,體會到了秋天給人們帶來的豐收的喜悅和快樂的心情,感受到落葉的熱情,也很自然地理解了邀請的含義。
5、關注學生。教師語言親切,對全體學生給予關注與尊重,鼓勵與贊賞,激發了學生思考,使學生始終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而且教師語言富有童趣,符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如《四個太陽》一課,雖然是上午最后一節課,但學生聽講狀態就比較好,因為王雪老師時刻提醒學生坐姿端正認真聽講,抓住小學生容易滿足的特點,夸獎、鼓掌給予學生極大的鼓舞,學生學習積極性非常高。
不足:
1、缺少情境的創設。本次賽課的主題就是“情境教育”主題課堂教學比賽,但這幾堂課情景教學滲透不夠。
2、導入新課時間太長。有三位老師導入環節就用了5-7分鐘,有些與課文不相關的內容可以放在拓展環節進行。
3、對學生的關注不夠。在學生讀錯字音時,教師要能及時引導學生改正。在學生沒有準確讀出或讀不出字音時,可以請個學生來幫幫他,在幫忙的學生讀后再請他讀一讀,不要放過任何一個能讓學生學會的機會。還有個別學生或注意力始終不在課堂上或沒有跟上教師節奏,老師都要善于觀察,把他們吸引到你的教學中。
4、有的課堂容量太少,課時劃分不合理。如《兩只小獅子》一課,一節課只進行了識字、寫字的教學,雖然字詞學得很扎實,但沒有進入課文,這篇課文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并不算短,如果在第一課時不進入課文,那學生在第二課時的學習中學習任務就比較重了。30分鐘的教學,我們應該有個合理的取舍,識字環節中三個游戲我們舍去兩個是不是就有時間帶領學生走入課文呢?《識字四》這一課的教學任務就是識字,但識字方式過于單一,如能借鑒《荷葉圓圓》一課中的識字方式,會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5、訓練目的性不強。教學中我們除了教會學生書本上的知識,同時還要訓練學生說話的能力,在訓練時要指導學生說一句完整的話。
6、板書設計欠合理。《稱象》一課除了課題沒有板書的內容;《美麗的小路》一課是否有必要把識字方法全板書在黑板上呢?我們可以讓孩子用已有的識字方法去講他們是如何記住這些字的,在講到某個知識點時,再由老師順勢指出。如學生在識記“堆”這個字時,學生可能會用“加一加”的方法識記,也可能會用“換一換”的方法識記,這時老師再讓學生比較換偏旁的這兩個字,告訴他們像這樣相像的兩個字就叫形近字,我們就可以用“形近字換偏旁”的方法識記。
小學一年級語文評課稿 3
周三早上去教研,我聽了陳老師的一節一年級語文課,一節課下來我是感慨萬分,課堂上教師的教學方法是靈活多樣,學生個個聚精會神,更讓我佩服的是老師的過渡語是那么的自然,娓娓道來。如:表揚學生讀得好,老師說:“讀的真不錯,老師送給你一個蘋果請吃吧。”學生邊做動作邊說:“摘個蘋果送給你,你真棒!”老師和學生配合默契。學生也非常樂意接受。如:把生字送回課文里再讀課文,老師說:“同學們,課文媽媽站在路口,等著生字寶寶回家呢。咱們趕快把它們送回去吧。”……還有學生兩個人的“識字大王”挑戰賽也是花樣百出,寓學于樂。
整節課我覺得陳老師始終以“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組織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師為學生創造了寬松的學習氛圍,并且隨時隨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為興趣是學生發展思維的巨大動力,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起點。是學習成功的秘訣。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教師用自己富有激情的語言點燃起孩子樂學的火苗。同時喚醒了學生那顆想學的童心。
有一句話說得好:“如果你熱愛自己的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天空。如果你非常討厭自己的'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地獄。”我覺得陳老師就是一位生活在天空的老師,她用自己豐富的教育智慧享受著孩子們帶給她的歡樂。和諧的師生關系令人羨慕,讓人折服。我想我也應該做到這些,做一個生活在天空的老師,我覺得只要我們能夠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工作信條,那么我們的精神境界和職業操守就會發生質的變化,我們的幸福感就會隨之降臨。
小學一年級語文評課稿 4
《操場上》是小學語文第一冊的一篇課文,是一篇緊接在學習了漢語拼音之后的識字課文。楊老師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把握了教材的特點,從對識字方法的滲透,并注重了字音的準確拼讀,以及學習興趣的培養。
教學中,楊老師的教學過程流暢,環環緊扣。一開始,用學生名字命名的.班級歌進行新課,從生活中的操場上到課本,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然后創設了在操場上的情境引入對課文的教學,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在這一環節中,楊老師利用直觀的畫面吸引學生,并在課文的朗讀中強調字音的準確,訓練學生說好普通話的能力。緊接著便是學習文中的生字新詞。張老師采用了多種形式進行教學,有詞語卡片、生字卡片,有看拼音讀、去拼音讀,有同桌互讀互評、比賽讀、開火車讀等,重點在于認識文中的生字。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難點,楊老師不僅繼續注重了字音的準確性,還特別強調了識字方法的滲透,在反復的認讀中強化了生字的認識。之后進行了有趣的游戲,在游戲中再次熟悉生字。這使學生既感到放松,又自己動手做了做,增強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接下來是對要求學會的字進行書寫。通過學生自己對字形的觀察以及老師的示范,指導學生進行書寫。這一環節中,楊老師注意了對學生書寫姿勢的常規訓練。
這節課,課堂中有松有緊,有動有靜,整節課都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符合低年級的教學特點,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建議:
1、語速再慢一點,等待學生的過程再長一些。
2、課間操放在可中間,不要太靠后。
3、幻燈片上不要有動感圖片。
總的來說,這一節識字教學課在張老師的精心設計和靈活教學中完成,是一堂成功的課,其中有許多閃光之處值得我們大家學習。
小學一年級語文評課稿 5
聽完馬老師執教的《古對今》,使我深受觸動。馬老師這節課融合了識字教學、韻文學習、讀說聯動、讀寫聯動等多種劑型,課堂組織如行云流水般游刃有余。課堂設計接近孩子們的語言最近發展期,不斷設計各種環節,刺激孩子們的感官,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這展示了她豐厚的文化底藴。本節課,我發現了以下亮點:
一、整堂從玩“手心手背”游戲導入,寓教于樂,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進入本節課的學習。
二、“兩冀教材”鏈接自如。課前鏈接了《你讀我誦》中的《水檻遣心二首》,通過不同形式的讀,讓孩子們達到熟讀成誦。豐富了語言積累。
三、課程設計精妙,思路清晰。馬老師將教學過程設計成了闖關模式,這樣做,既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又獨具匠心,大大激發了孩子們的積極性,使他們每一關的學習都很用心,這樣層層深入,順利完成了各項學習任務。
四、多媒體的設計和運用,對課堂教學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配樂朗讀入情入境,課件配圖精美生動,無一不刺激著孩子們的`感官,使他們始終充滿激情地投入在本課的學習當中。
五、朗讀形式多樣化,既訓練和培養了孩子的朗讀能力,同時也鞏固了字詞學習,加深了對韻文的印象。
六、課外延伸,回歸生活。的教育就是從做中學,也就是從活動中學,這節課給我們形象地展示了這一點。孩子們學習了文中的對子,馬老師又給出圖讓孩子們試著對對子,最后讓他們試著自己寫對子,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讓孩子們達到到語言表達和思維訓練的雙向提升。
小學一年級語文評課稿 6
《荷葉圓圓》是義務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語文的一篇課文。本文通過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魚兒四個小伙伴的對話體現了荷葉的美,從而突出夏天的特點,使學生熱愛夏天這個季節。張艷老師在教學《荷葉圓圓》時努力體現以下幾點新課標的理念:
1、適時運用多媒體課件——擴展教材的“形”
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文字畢竟不是直觀的,他們能感受到蘊涵在人物化了的物中間的童趣,并有足夠的想象力,但對文字所呈現的美感缺乏體驗。老師就借用多媒體課件和圖片直觀形象的`優點,一方面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激發學生對美的向往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使教材的“形”得以程度的擴展。如:教師在讓學生交流了你見到的荷葉是什么樣的以后,請學生欣賞荷葉圖片,精美的圖片,動聽的音樂,一下子把學生帶到了如詩如畫的情景中。
2、充分品味課文語言——擴展教材的“味”文字是平面的,只有借助聲音才能立體起來。本節課以讀貫穿教學,讓學生在聲情并茂的朗讀中感受文本的美,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內化,在讀中訓練語言,在讀中體會樂趣。通過對課文充分的朗讀,將語言逐漸吸收內化,文本的“味”便出來了。教材也便因此而更具生命力。張老師本節課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如剛開始的初讀識字,分段賽讀,教師范讀后再讀,分角色讀,自讀感悟等,充分體現了以讀為本,在讀中品味文本優美的語言。
3、適時擴展學生的想象——由“文本”向“文外”擴展
比如“讓學生想象小水珠躺在荷葉上滾來滾去,感覺怎樣?它躺在荷葉上看到了什么?”在拓展時讓學生想象池塘里還來了誰,他們會怎么說?會把荷葉當作什么呢?課堂中,老師引導學生將文本向文外拓展,把學生的想象也作為一種課程資源加以利用,達到對文本的豐富和補充。
小學一年級語文評課稿 7
這是一堂很成功的識字課。在教學中,教師把握住了低年級識字教學的主要任務——識字,寫字,把課文讀通、讀順、讀熟。并通過多種有效的方式,將這些任務落在實處。其中,就有三個亮點。
1、識字教學體現層次性運用多種方式復現生字。
一年級學生識字的一個特點就是“認得快,忘得快。”因此,識字教學要根據兒童識字的這一特點,對生字的認記采取多種形式,反復認記。這堂課,教師根據生字的不同特點,采取了多種識字方式,有課件直觀的認記生字詞,有結合學生生活環境來認記,比如:認識“楊、李”兩個生字時,教師先介紹它們也可充當姓氏,讓學生從我們班里或我們身邊的親人、朋友當中找出姓楊或李的人,很明顯學生的反映自然很活躍,整個課堂氛圍就會變得很輕松、愉快,學生也自然而然的記住了這兩個生字,還有體用了形近字識字的方法等,無論是哪一種形式,它都是有層次,有梯度,反復的訓練,讓學生認記生字得到了鞏固。
2、注重引導發現、滲透學習方法指導
識字教學不僅僅只是把教科書上規定的那幾個字教給孩子,它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獨立識字。老師比較準確地把握住了識字教學的這一目的,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發現并掌握識字的方法。如:利用學過的“雨”字變化成部首,再加上“相、務、叚”部分,引導學生觀察,說說“發現了會么?”同樣的“蝶——蜂”、“李——楊”等生字,引導學生發現借助形近字特點識字的方法,在整個識字過程中,教師積極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究發現,培養了學生的識字能力。
3、細致到位的寫字指導
整個寫字指導,整堂課呈現一個同整體——部分——細節的過程,具體體現在她先讓學生整體青貯窖,認寫生字的字形結構,發現了什么?然后范寫,讓學生仔細觀察生字書寫的每個關鍵筆畫,最后,進行了書寫效果的展評、點評。課堂上,老師一步步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對學生正確識記字形是很有幫助的。而且老師的指向不僅僅是把字寫正確,而是更關注學生是否能把字寫勻稱,這也是對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一種傳承。
識字3向學生展示了大自然的美麗風光,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激發學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情感;聯系課文識記新字新詞,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要一年級小學生達到這個理想目標還不太可能,因此教師的有效引導顯得更為重要。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就有了主動探究的重要基礎。所以,激發探究的興趣是教學成功的關鍵,是教師應始終致力去做的事情。但怎樣使學生對課本上要學習的內容產生興趣?這是有規律可循的。我能成功地運用了這樣兩條激發興趣的規律:
①當所學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與自己密切相關的疑問的候,學習者會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
②當所學知識揭示了自己以為常的現象中的新的含義的時候,學習者會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學中首先出示與教學內容相關風光圖片,讓學生在欣賞的同時感受美,并說說感受,激發學習的興趣,學生討論熱烈,發言積極。
架設生活與教材聯系的橋梁,引導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注意培養學生對事物有正確的情感態度。在教學中,落實“先學”。“先學”是“指導―自主學習”的主要特征和關鍵。“先學”是指導學生課前獨立學習,嘗試練習,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通過對學生“先學”的培養,追求學生自我教育意識和自我教育能力的發展。上課前,讓學生借助拼音自讀課文,根據以往的經驗自主學習生字,探究識記生字的方法,課堂上學生學得輕松,教師教得自如。
課堂上使朗讀成為學生學習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讓學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圍中學習,自主地讀、說;在自讀自悟、主動探究中認識對子。感受中國文化的美妙。
在以后的識字教學中,還要探索更多的識字方法,使學生學得更多,記得更牢。
小學一年級語文評課稿 8
《小池塘》是一篇很美的課文。文章讓靜態的池塘有了動態的生命感。課文滿篇含情,每一個詞每一句話都在向孩子們傳達著純美純真的情感,激發著學生對小池塘乃至對大自然的喜愛。對于這樣的文章,徐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始終呵護著文章固有的美的意境,把文中美的精神盡量完好地傳遞給學生,沒有肢解,沒有破壞。課中以展示池塘的美,引領學生感受池塘的美為發展縱線,鋪展開教學。整節課有聲有色,渾然一體。
在徐老師的課堂教學中重視對閱讀的興趣的培養和閱讀能力的訓練。《語文課程標準》的閱讀部分第一條就指出低年級孩子要“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可見,語文教學的成功關鍵在于是否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徐老師在本課的教學中采用了直觀、生動的課件演示來調動孩子的視覺器官,老師精彩的語言描述作用于孩子的聽覺器官,緊緊抓取著孩子的注意,激發著孩子對于閱讀的興趣,讓每個孩子都能喜歡讀書,主動地讀書,把讀書當作一種樂趣,一種享受,讓孩子在朗讀課文時能領悟到小池塘那充滿生命力的美。這課教學中,徐老師還十分重視學生朗讀的訓練,強調情境中感悟,長期這樣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必將得到很好的發展。
教學中啟發學生用形象、直觀的動作進行演示,順應了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學生在興趣盎然的表演中感受北風“呼呼”吹和春風輕輕吹的截然不同,體會春風的輕柔、小池塘的可愛,自身情感的體驗加深了對課文語言文字的理解。
演逼真富有動感的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入情入境地,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美麗;同時,直觀教學又化難為易,變抽象為具體,學生形象地明白了“倒映”一詞的意思,精彩的畫面,優美的音樂聲情并茂的朗讀,使學生的多種感官興奮起來,極大地提高了學生閱讀的興趣和學習效率。
有想象力才有創造力。徐老師在引導學生誦讀感悟的基礎上,又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模仿課文第二節進行口語表達訓練,設計出一個“倒映在池塘里,像”訓練句式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識的.源泉。啟發學生展開翅膀并付諸表達,既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拓寬了學生的思路,激發了創新思維的火花。
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指尖上。徐老師的這一節課還可以設計動手畫一畫的環節,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還讓學生在動手畫一畫、做一做的過程中發揮了他們動手的能力,使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體驗了大自然的美與語言文字的美,同時也解放了學生的雙手。
小學一年級語文評課稿 9
今年又是我校第xx屆青年教師賽教課開賽的時候了,各位老師均精心準備,一場教學的課堂盛宴又開始了!我們語文組有三位教師參賽,黃程龍老師執教《我與地壇》,覃慧芹老師執教《花未眠》,周靜老師執教《珍珠與淚珠》。我受教研組的委派主評覃慧芹老師的課,下面是我評課的札記。
最近教育局正致力于建設“基礎教育的亮點工程”,這個“工程”是個了不起的工程,我首先也來找找亮點。其實我在想,作為評課的功能到底是什么,是促使執教者改正相關的錯誤,這固然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是我想發掘執教者的亮點,讓其能找到自身的“生長點”,這也是不可忽視的!一節課難免有若干的遺憾,如若大加批評,執教者難免灰心喪氣,結局只能是不歡而散。然而亮點亦不能是虛假的奉承。
所以我所反對的評課態度是兩種:一種我稱之為“行政式”的態度,氣勢洶洶動輒將一節課踩入地獄,有的評課者甚至不屑與執教者交流;另一種則是“奉承式”的態度,有的評課者如若遇到名家便全是阿諛之詞。評課的態度應是學術的態度,學術的精髓則在于自由、平等、獨立。
一、五大亮點
覃老師執教的《花未眠》一課有五個方面的亮點:
亮點一:教學設計合理,整節課使用了“問題教學法”,利用五個框架性問題推進課堂教學的展開,而這五個問題又是理解文章的要害和樞紐,這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法。這種教學法的好處在于能夠提綱挈領地抓住文章的要旨大意,并激活學生的思維,而避免了學生的被動地聽。記得三年前語文教研員覃方確老師曾問我對于學生主體性的理解,我大膽提出學生發言不一定是主體性、參與性的體現,但是當時我沒有道出本質。現在我可以明確了,一定是由“思”而“言”才是學生的主體性、參與性真正的體現,缺了“思”的“言”即是無效的“言”,只是形式的繁榮罷了。
亮點二:有資源整合的意識,本節課能引經據典,適當延伸拓展。導入使用了蘇軾的《海棠》一詩,揭示《花未眠》與《海棠》的異曲同工之妙,中外相互印證。利用優美的圖文實現審美教育的目的。我們常常是“教教材”,受到教材的局限,而不是“用教材來教”,教材只是資源之一,如果樹立了課程意識,“萬物皆備于我”,再“反身而誠”,那么就可以“樂莫大焉”了,資源一經整合,教學的境界也就開闊了,也就不再是“教死書”了。
亮點三:教學的雙邊活動基本上是充分的,教師是有激情的,學生是活躍的,于是整個課堂處于和諧的狀態。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的功能,能通過框架性問題組織學生開展閱讀活動。
亮點四:注重了語文教學重要規律,即是抓住了散文的誦讀。誦讀形式多樣,有范讀、齊讀、分組朗讀等,并能通過誦讀與文本的研讀相結合。誦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在詩歌和散文教學中,誦讀法更是不二法門。從誦讀中能看出對于文章的感悟和理解,所以我反對將有意境的詩歌、散文分析得支離破碎,而主張以讀促析、以讀代析。
亮點五:文本的研讀比較充分,而并沒有架空文本。
二、兩個遺憾
遺憾一:執教者犯了一般公開課、賽教課的通病,就是極力想展示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于是整個課堂容量很大,這個問題也想講,那個問題也想講,導致了問題沒有講得透徹,教學的重點也就不能突出了。完整有時并不能完美,不如來一個美麗的戛然而止。我一直主張公開課也要常態化,體現原生態的課堂。做人本色是真,做課常態是真,這也正是我所提倡的“現象學語文”的精神。
遺憾二:本課雖然注重了誦讀,但是誦讀仍不到位,誦讀沒有和語言的品味結合。讀而不品,等于沒讀,要讀出情感,才達到了誦讀的目的。因此教師的范讀是關鍵,結合語言的品味來讀,進行誦讀的指導。
三、三個技術性問題
問題一: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學生的思維方面的特點,提出問題要視問題的難易程度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不要一提出問題就馬上希望得到學生的回答。
問題二:學生回答的問題是教學生成的重要體現,要重視對于學生的回答評價,好的評價常常能激起思維的火花。不要對學生的'問題置之不理,或是什么都說“很好”,可以學生互評,激發學生的互動,教師的點評則至關重要,要從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出發去點評,解析學生的思維過程,點出閃光點,如果有偏差要有策略的引導。在本課中有學生在理解“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時就會不由地自語道:要活下去!”一句關鍵句時,認為海棠花“無人欣賞”尚能獨自開放,那么更何況人呢!而教師預設的答案確是“作者希望欣賞更多的美”,于是對該學生的回答不予評價。而事實上該生的回答很有閃光點,值得去品味思考。
問題三:每一單元、每一課的教學應抓住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點,有的文章要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有的要抓住信息篩選能力,有的要注意語言的品味,有的突出審美的熏陶,凡此種種都應在聽、說、讀、寫幾項活動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四、三個要處理好的關系
關系一:處理好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關系。信息技術的運用是為了更好的彰顯學科特色,而不可濫用,本課中出現了一些不必要的聲響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精美的圖文激發學生的審美感知,這是運用得很好的。
關系二: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課件越多表示預設越多,就會導致課堂生成被湮滅在一張張的演示文稿上。建議以課件為主要框架內容的設計,而黑板則作為課堂生成的展示平臺。
關系三:處理好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的關系。本課教師的主導性較為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沒有體現。建議提出框架性問題后,學生反復誦讀體會,自主思考,多給學生表達的機會,點評到位,少一些講解。
小學一年級語文評課稿 10
《掌聲》是一篇講讀課文。課文以小英“自卑——感激——樂觀”的情感變化為主線貫穿全文,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作者以飽含愛心的筆墨,用樸素無華的語言,把學會尊重、學會關心的主題寓于故事中,把少年兒童純真善良、關愛別人的完美心靈生動地表現出來。既能使學生學習語言,又能使學生在思想上得到啟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瞿老師這節課上得很成功,他能抓住課文的重點和難點,以生為本、以情為線、以讀為主、以拓展為目標,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段讀悟體會。通過自主閱讀,研討交流,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懂得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鼓勵,要主動去關愛別人,特別是身處困境的人;同時也要珍惜別人對自己的關心與鼓勵。
一、評教學目標
本課的教學難點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了解小英的情感變化,深刻領會“掌聲”的內涵。瞿老師在本課教學中重點突出,目標明確。
1、緊扣關鍵點,突出內涵
所謂關鍵點指一篇文章中最敏感、關鍵部位,能夠是一個詞或一個句、一個過渡段等。本文的“關鍵點”是“同學們的兩次掌聲”。瞿老師一開始就緊緊抓住同學們的兩次掌聲,引導學生品讀課文的重點段第二至四自然段,體會同學們的兩次掌聲給小英的鼓勵和贊揚,給小英帶來的信心,由此突破口切入,突出“掌聲”的內涵。
2、轉換主角情,領悟內涵
當學生閱讀文本時,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體會不到真切的情感。瞿老師就發掘學生善良天性,引導學生轉換主角,如: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學,你想通過掌聲告訴小英什么?如果你是小英,你聽到同學們熱烈、持久的掌聲,你會想些什么?學生變成文中的人物,產生聯想或幻想,激發出情感,走入人物內心世界,就更真切地體會到了掌聲給小英變化,領悟掌聲的內涵。
3、抓住掌聲義,延伸內涵。
同學們的掌聲給了小英鼓勵、贊賞,給了她生活的信心,掌聲的內涵就是給人的尊重、鼓勵和關愛。瞿老師并沒有讓學生停止在對掌聲內涵的`理解,而是之后問:“你想給同學或朋友送去勇氣和自信,除了給他掌聲之外,你還有什么辦法?”學生的回答延伸了掌聲的內涵,能夠直接說,能夠寫紙條,能夠豎起大拇指等等,都對別人的鼓勵和關愛。
4、出示《掌聲》詩,升華內涵。
讀完最后一節,瞿老師出示了一首小詩《掌聲》,掌聲的內涵都融化在這首短小精悍的詩中,一連串的比喻不僅僅讀來朗朗上口,而且形象地升華了掌聲的內涵,人與人之間的關心和鼓勵就是陽光、春風,溫暖了我們的心,給了我們力量和信心,這就是一份真愛。學生在輕柔的音樂聲中品讀著這首小詩,會再次被感動,升華內心的體驗,并將這暖暖愛意融人到他們的生活當中去。
二、評教學特色
本節課的主要特色有以下幾點:
1、教學思路——清晰嚴謹
《掌聲》一課的教學緊緊圍繞這四步進行:
(1)讀第四自然段,找出課文寫的兩次掌聲。
(2)品讀小英上臺演講前的表現,體會兩次掌聲給小英帶來的變化。
(3)結合小英演講后變化,進而理解掌聲的內涵。
(4)拓展閱讀小詩,升華掌聲的內涵。
這一教學思路,比較清晰地反映了文章的脈絡,圍繞掌聲的內涵設計教學環節,自然而合理。對于教學目標的實現,不僅僅僅定位在知識與潛力上,更多的表現為對學習方法的掌握,情感態度的升華,價值取向的引領。
2、教學語言——優美工整
最后瞿老師出示的。是一首自己寫的小詩,能夠看出瞿老師的語言功底——優美而工整。在整堂中我們能夠聽到瞿老師優美工整的過渡語與小結語:“只有短短的幾步路。但是要走完這幾步路,對于小英來說該有多難啊。每走一步,小英的內心都在痛苦地掙扎。”“這是期盼的掌聲、這是安慰的掌聲,這是鼓勵的掌聲!我們有太多太多的話想對小英說,此時,千言萬語都匯成了熱烈、持久的掌聲,他們什么也沒有說,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小英的鼓勵、支持、理解……”“這是多么的神奇的掌聲啊!在小英最需要的時候,是掌聲給了她勇氣和力量,是掌聲給了她自信的微笑。”“掌聲能給我們帶來溫暖,帶來力量,帶來自信,帶來關愛。在生活中,我們的要給別人帶來溫暖、帶來力量,帶來自信,帶來關愛,除了鼓掌,還能夠用什么方式呢?”……
3、教學細節——扎實有效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朗讀的指導。因為,我們此刻的朗讀指導趨于一種虛化,目標也不明確,好像練讀的目標就是讀好這一段,而瞿老師的朗讀指導扎實有效。學習第二到四自然段時,瞿老師讓學生找出演講前小英的三處表現,在練讀這三處表現時,不只是從朗讀技巧上讀好,更讓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人物的感情,讀是為了促進悟,悟是為了提升讀,朗讀與感悟相結合。如:練讀“輪到小英的時候,全班同學的目光一起投向了那個角落,小英立刻把頭低了下來。”這段話。
師:讀讀這句話,體會她的情緒,你能讀好嗎?
指名讀
師:你認為這樣讀比較好。
指名讀
師:上一堂課我們明白小英是個自卑、憂郁的孩子,平時,總是默默地走向那個角落,她不愿別人看到她走路的樣貌,她害怕別人注視的目光,而這時全班同學把目光一起投向了那個角落,誰再來讀。
小學一年級語文評課稿 11
《觀潮》一課通過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向讀者介紹了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這天聽了深圳學府小學桂英老師上的這篇課文,受益匪淺。桂老師能抓住課文的重點和難點,以學生為本,以讀為本,通過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感受錢塘江大潮的壯觀與雄奇。
一、創設情境,體會觀潮人的感受
首先桂老師在屏幕上出示錢塘江大潮到來之前人們在大堤上等潮來的情景,提出“如果你就是觀察人中的一員,想到就要見到大潮了,你情緒如何?你會怎樣做?觀潮的人群又是怎樣做的呢?”。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設身處地的體會到觀潮人的急切、激動的情緒。
二、讀中感悟,感受大潮的氣勢
學生自由讀潮來時這一部分,教師要求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讀,讀出精彩來,并跟同桌說說自己喜歡讀的理由。這就在閱讀教學中以讀為本,把時間和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如讀"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時,教師要求學生反復讀,并分組讀,一層一層,仿佛大潮就在身邊,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也讀的很好,感受到了錢塘江大潮氣勢磅礴。
三、運用電教媒體,直觀感受,激發情感和興趣。
學生通過感受到了大潮的氣勢,老師就問潮水真的像作者描述得那樣嗎?想不想親眼看看,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然后放錄像,展現大潮來時的雄壯的.情景,在體會文中描繪的情景的基礎上再次直觀感受到大潮氣勢的雄偉和壯觀。最后在布置作業時,要求學生給錄象配解說詞,既鍛煉學生運用詞匯的潛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寫作潛力。
小學一年級語文評課稿 12
《穿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通過一個個片段的截取,表達了海峽兩岸割不斷的血脈親情。
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到達和諧完美的統一。這節課中,高老師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體現思想感情。
1、情景創設,激情導趣:課堂中注重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圖片、錄音等教學設備營造氛圍,通過觀看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公路斷裂、一片廢墟等圖片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地震的危害,引導學生對余震中仍堅持抽取骨髓的李博士和青年人的關注,入情入境生情;通過緊張的畫外音,配以流程圖,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李博士十幾個小時辛苦奔波、跋山涉水為了海峽彼岸的'錢暢,進而更進一步地感受到這種血脈親情以及李博士的高尚品質。
2、注重感悟,以讀悟情:朱熹曾說:“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語文學習中“讀”是一個不可替代的手段。
在高老師的帶領下,以多種形式的讀來感悟文本。配樂朗讀,以語言烘托渲染氣氛,將學生帶入課堂;重點突破時,高老師巧妙地利用師生接讀的方法,將地震的危險與他們在地震中的做法進行比較,連續三句,讓情感遞升,三次朗讀,兩次感悟,悟后再讀,讀中感悟,讓學生的感情到達高潮,自然地明白到從臺灣青年身軀中涓涓流出的生命之泉的來之不易,為后文了解生命橋的含義埋下鋪墊。
3、抓住矛盾,發揮想象:在對教學重點“理解臺灣青年和李博士的高尚品格”的處理中,將天崩地裂的現實環境與他們的從容表現相比較,又將青年神清氣定的表現與其內心的萬千思緒相比較,利用這樣看似矛盾的對立,巧妙地運用了本課的句式“也許……但是……”讓學生發揮想象,說一說“李博士莊嚴地站著,他想:也許但是;青年人靜靜地躺著,他想:也許但是。”讓學生在這一系列的矛盾中感受到他們的勇敢、負責、有愛心,水到渠成。
小學一年級語文評課稿 13
一、很好地突破了教材的教學難點,滲透了優化的思想
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本課主要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簡單事例,讓學生嘗試從優化的角度在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的方案,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以及對策論方法在解決問題中的運用。《標準》中指出:當學生“應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很容易找到,而且會找到解決問題的不同的策略,那里的關鍵是讓學生理解優化的思想,構成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方案的意識,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潛力。
在課前談話中,老師從學生熟悉的爸爸、媽媽在廚房間燒飯、燒菜的事中讓學生體會到“同時”的意思。讓學生明白我能夠在用電飯鍋燒飯的同時他們還能夠做好多事情,讓學生初步感知“同時”能夠提高效率。通過沏茶的方案設計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激發他們探索數學的`興趣,初步感知“合理安排”就在我們身邊。對烙餅問題。老師很好利用了烙一張餅和二張餅的方法,重點與學生探討了三張餅烙的方法。講清合作討論的要求,進而學生展開討論,構成烙餅的方案,展示學生的方案,比較區別兩種方案的不同點,從而到達方案的優化。之后,老師打破課本常規,不是先求1張,2張,3張,這樣一向求下去,而是求完2張之后,之后求的4張、6張、8張、10張……雙數的張數,再求的3張。3張在那里是重點也是難點,把這個問題放給學生討論、合作、探究,解決了問題,再之后求5張、7張、……這些單數的餅數的時間。這樣處理的目的是為了降低題目的難度,有利于學生思考、解決問題。
二、合作式的學習韻味很濃,到達了預期的課堂效果。
通過合作、學生動手操作想一想,說一說,擺一擺的過程讓學生真正動眼、動手、動腦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通過想一想充分感知,在說一說,擺一擺中建立表象,在動手操作中展開思維,帶給學生嚴謹求實科學精神啟迪。通過一系列的練習活動,學生動手操作,探索嘗試,豐富學生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潛力。學生小組合作討論,潘老師講清了合作的資料、要求,學生不僅僅討論烙三張餅的烙法,而且讓學生烙餅的方法記錄在作業紙上。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難,但潘老師進行了大膽嘗試,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潘老師在烙餅的紙上編了號、并且注明了餅的正面、反面,無非是讓他們的學生講述起來更清楚一些。
三、課堂評價多元化,學生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感。
從多元智能的角度而言,課堂上教師通過對學生所展示出來的強項智能的肯定、進一步激發和引導,能夠帶動和喚醒其他智能相應的發展,從而,有效的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自我的認識水平。新課程,給我們更大的啟示,要關注學生,給學生一個寬松的氛圍,給一個合理的、恰當的、鼓勵的評價。潘老師很好的注意到了這一點。整堂課,潘老師始終面帶燦爛的微笑,對于學生漂亮的發言,總是,給予學生掌聲和贊揚聲,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感。對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學生,潘老師總是耐心的加以啟示、引導、點撥。讓學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錯了也不要緊,讓學生處處、時時感受到老師的溫暖、班級大家庭的融洽、和諧。這也是我們教師努力改善的地方。
總之,這天的這堂課很成功,給予我們很多學習的借鑒,更又一次的學習到了新課程、新教材的機會,課堂中一些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思想會充實到我們今后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去。
小學一年級語文評課稿 14
《小小的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語文第三單元的一首兒童詩歌。本課計劃兩課時完成,龍老師上的是第一課時。下面我就龍老師的這節課說幾點自己的看法。有不對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一、值得肯定的地方
1、龍老師在教學中表現出了比較扎實的知識功底和良好的綜合素質。如:老師對教材的重難點把握較好,具有一定的親和力
2、對本次活動非常重視。課前鉆研教材、查閱資料、了解學生、認真備課。
3、識字教學中能循序漸進,有層次感,教學思路清晰。如:教學生字時由聽(看)——勾畫——讀——問——考(互助)——檢查——識記——檢查。這樣的設計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重視學習方法的傳授。
(1)看聽思結合法、
(2)符號標注法、
(3)拼音識記法、
(4)同桌互助法、
(5)觀察法、
(6)想象法、
(7)讀思結合法。
如:在教學中龍老師讓學生帶著問題“是什么樣的月兒”“船兒是什么樣的`”“我看到了什么”到詩歌中去尋求問題的答案,同時鼓勵學生大膽的想象“你還看到了什么?”通過邊讀邊思考,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訓練,養成了良好的思考習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5、能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有針對地設計教學方法,合理使用教學媒體,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確保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如:教學中用了生字卡片、課件、音樂視頻等
6、這節課龍老師能采用多種形式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
(1)合理地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
(2)教學時能面向全體,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3)正確的評價,激勵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7、能將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融入課堂教學之中,做到了既教書又育人。如:
(1)舉手回答老師的問題,要求學生既要坐姿端正又要舉手規范,
(2)學會幫助別人和求助別人。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對課堂學習效果的檢查還可以更全面更細致
2、問題的設計還有待進一步的優化。如:教學設計中的第二個環節的目的是初讀課文,識記生字,而提的問題卻是這到底是一艘什么樣的船呢?這與本環節教學的教學任務無必然聯系。可這樣提問:同學們聽讀課文后能把自己不認識的生字找出來嗎?
3、學生讀還得加強,讀的層次還沒讀出來,讀的形式還欠一些,讀的時間還不夠,讀的效果還不完美。
4、組織教學的經驗還需要多積累。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作為龍黎老師的共同學習人、指導教師,我愿與龍黎老師一道,繼續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指導水平,為年輕教師提供更多的幫助和有效建議,與他們共同成長。
一是多深入年輕教師課堂聽課,了解他們的真實需求,提高學習指導的針對性。
二是加強教育教學理論學習,全面熟悉了解新課標,豐富理論知識,指導自己的教學工作。
三是重視教育教學經驗積累,關注教學焦點問題,提高解決教學難點問題的能力。
總之,我會珍惜每一次參加活動的機會,虛心學習。相信龍黎老師也會和我一樣,通過活動的鍛煉不斷完善自己,成為一個合格的人民教師。
小學一年級語文評課稿 15
劉新華老師在執教本課時,把握了以下幾個重點:
一是扎實的字詞學習;在字詞版塊的學習中,劉老師的引導扎實而且有效。在對字詞展開學習之前,老師以謎語的形式引出課題,激發起了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紛紛被這神奇的月兒迷戀住了,為下一步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隨著字詞的出現,老師在本環節的引領中又把握住了幾個難點,從讀音中進行區分,比較“翹舌音、三拼音、后鼻音”,使學生在比較中加深對生字的記憶。對生字詞的朗讀也是層層深入,由扶到放,由易到難,并且重點指導好輕聲的朗讀技巧。
二.語言親切、細膩、感染力強,娓娓動聽。
對于老師,特別是低年級的語文老師,他們語言表達能力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濃淡,而且決定了課堂效果的'成敗。劉新華老師的語言感染了她的學生,因為她的語言親切、柔和、自然。在教學中,她充分肯定了學生的每一次進步,每一點改進,不失時機,不吝美詞去贊美她的學生,如:“你真聰明”,“你真讓老師喜歡”因為有了老師的鼓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這給我的感覺好象不是在上課,而是在與學生友好地交流,整堂課的學習效果相當的好。
小學一年級語文評課稿 16
《小小的船》是一首優美的兒童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描繪出晴天夜空美麗的景象。這首詩韻律協調,音樂性很強。體現了一個孩子把新月看作小船,聯想自己坐到月亮上去,在藍天中航行,駛過星群,看望星星的喜悅心情。詩中有景,有情,有韻,孩子們讀起來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讀中陶冶兒童美的情操。聽了一年級四位語文老師的課,他們一個個上的都很出色。下面就一一說說吧:陳愛華老師整個課堂基本落實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注重提高孩子們的語文素養,課堂扎實而有語文味。
她的課堂本課有幾個亮點:
1、教學環節清晰干凈
陳老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注意到了這點的,而且在她的'每個環節的處理和過度上,目的明確,環節和環節的過度是非常自然的。
2、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陳老師充分挖掘教材所蘊含的創新教育素材,創設情境,開拓學生的想象空間,在“坐在月亮上,我看見什么”的說話訓練中,學生的想象力就像滔滔江水,一瀉千里。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創新精神,提高創新能力。
當然我也有幾點建議:
1、課文讀還沒到位。讀的訓練層次還沒出來,讀的形式還不夠,讀的時間還不夠。讀的效果沒達到。
2、教師的語言還需要錘煉。一個是語速還可加快,一個是語調的高低。
小學一年級語文評課稿 17
聽了江老師執教的《小小的船》這節課,感覺整個課堂落實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符合“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高效課堂模式,注重提高孩子們的語文素養,課堂扎實而有語文味。她的課堂有這樣一些值得我們關注的地方:
江老師在執教本課時,把握了以下幾個重點:一是扎實的字詞學習;二是有效的初讀課文;三是深入的閱讀理解。
在字詞版塊的學習中,江老師的引導扎實而且有效。在對字詞展開學習之前,江老師以謎語的形式引出課題,激發起了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紛紛被這神奇的月兒迷戀住了,為下一步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隨著字詞的出現,江老師在本環節的引領中又把握住了幾個難點,從讀音結構中進行區分,使學生在比較中加深對生字的記憶。對生字詞的朗讀也是層層深入,由扶到放,由易到難,并且重點指導好輕聲的朗讀技巧。在這里,江老師以“小小的、彎彎的、閃閃的、藍藍的”幾個特殊形式的.疊詞短語進行訓練。孩子們在老師的指點下讀得非常好。
在課文的閱讀理解中,江老師的教學設計也十分巧妙。比較法是十分有效的一種方法。江老師以“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與“小小的月兒兩頭尖”進行比較,在交流中孩子們首先在朗讀中感受到課文的妙處,使學生更加形象的理解為什么說月兒像小船,其次在朗讀上口的優勢中體會到“船”與“月”的相似之處。
最后,江老師在課堂結束之前指導孩子進行了寫字練習。本環節也十分扎實有效,孩子們也因此寫出了一個個漂亮的字體,孩子們學得高興而且有效。
小學一年級語文評課稿 18
今日聽了一節市級語文討論課,是一節一年級新課標教材的閱讀課,《四季》其次課時,感覺教師教的輕松,學生學的開心。
一、教師留意情境的創設
這節課教師始終留意創設情境,在情境中引起引起學生學習欲望,開課創設一個童話故事情境:這節課我們要到秋伯伯和冬爺爺去做客,想去嗎?學生的興趣一下就被調動起來了,在接下來的過生字關時,也是那么主動樂觀。
學習秋天和冬天的兒歌時,調動學生的生活閱歷,讓學生說一說,看到什么就知道秋天來了,冬天來了,然后放剪輯的典型的'秋天、冬天特點的錄象。孩子們完全進入了情境,跟著錄象一會兒贊美,好美啊,一會兒自發讀兒歌:紅葉舞,黃葉飄……師生邊看錄象,邊自然地抒發感受,其樂融融。學生對秋天、冬天有了更多的熟悉,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想象力量在回憶生活閱歷中,在看錄象中,在說畫面中也得到了進展。
讀書指導很奇妙,讓學生身臨其境,如指名讀“谷穗彎彎”這一局部時,教師很自然地一問:小谷穗在哪兒呀?我們班有沒有小谷穗?能不能邊做動作邊讀。學生讀后,教師評價;小稻子成熟了,多驕傲啊,誰還是?既是表揚又暗含朗讀指導。
讀“小雪人把肚子一挺那一局部”時,教師說:“那小雪人在哪兒呢?我們下位找找小伙伴,把雪人的樣子讀出來吧。”學生投入地讀著,仿佛自己就是那彎彎的谷穗,那頑皮的小雪人,在讀中,在表演中,還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彎彎、挺、鞠躬‘等詞語的意思。
二、在合作中進展互動
這節課留意學生之間的合作互動,合作的形式許多,如,四人小組商議怎么識字,同位合作表演讀,下位找小伙伴讀,分組競賽讀等等,但是沒有流于形式,合作中形成了真正的互動,比方四人小組溝通識字方法,在后來的反應中看出來效果很好,學生用了熟字加偏旁,遍兒歌,比擬等方法識字。比方你怎么知道冬天來了,學生的答復一個一個都很精彩:看到窗戶上結了冰;小兔子找食物找不到了;河面結了一層薄薄的冰,越結越厚,釣魚的時候就要鑿一個洞……思維的相互啟迪,這才是真正的互動。
也有幾點想法,閱讀課文是一個整體,不能把兩課時決然斷開,這節課雖然學的是秋冬兩季,與前面兩段的界限太清楚沒有一個整體的感覺。關于四季學生的生活閱歷是很豐富的,引導學生回憶和多媒體錄象都是不錯的。但是課前應當給學生更寬闊的收集空間,收集有關的圖片,兒歌,親自去感受秋天,課堂上學生的學習展現會更樂觀,學生的視野會更開闊,我們的課堂會更開放,更有活力。
小學一年級語文評課稿 19
聽了馬老師執教的“小小的船”這節課,感覺整個課堂落實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注重提高孩子們的語文素養,課堂扎實而有語文味。她的課堂有這樣一些值得我們關注的地方:
一、教學環節
(一)教學環節清晰干凈
馬老師課堂的教學環節,還能清晰的記得是四個大版塊:導課;讀好課文;識字;鞏固總結。
(二)每個環節落實、適合低段教學
我們來看這樣幾個片段:
片段一:讀課題
知道孩子讀課題時,先范讀,再齊讀緊接著問:“誰能讀出是什么樣的船?”“小小的什么?”無形中鍛煉孩子的朗讀能力。
片段二:對識字的處理。
先學,打開書借助拼音自由讀課文,把課后的生字在課文中圈出來,想想用什么方法記住這些生字,逐個講解識字方法,運用加一加,猜字謎,拼音拼讀,根據字形遍兒歌記憶。“一橫下面一間房,兩個小人里面藏”“人字進門就是閃”學生學得有興趣也記得牢。
片段三:自由讀
讓全體孩子起立,看著黑板自由讀,讀完以后坐下。這樣的方式有效有趣,很好的檢測了學生的學習情況,又讓孩子消除了課堂久坐的疲勞。
二、組織教學能力高超
從馬老師的.課堂上,我們可以看到,在短短的兩月時間里,她的組織教學是扎扎實實地在抓,她的課堂上沒有“1、2、3請坐端”這些我們經常用的公式化的口語,她的每次組織都是很自然很貼切,滲透到了教學的每個細節里,例如:會聽的孩子最會學習……
三、注重習慣的培養
例如坐姿,回答問題:說話、回答問題要讓所有的同學都聽得見;會聽的孩子比會說的孩子要厲害的多。
四、建議:
課文讀還沒到位。讀的訓練層次還沒出來,讀的形式還不夠,讀的時間還不夠。讀的效果沒達到。在一些環節處理上速度太慢。
小學一年級語文小小的船評課稿8
張華玲老師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有
(一)注重閱讀實踐
在本課教學中,李老師創設自然情境,在積極主動的語文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充分地朗讀、誦讀。學生在讀中培養語感,積累語言,在讀中體會,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想象,在讀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華,還學生以情,還語文教學以情。
(二)課內外結合,學科間融合。
本次教學老師還注重跨學科的學習,設計了聽音樂,背唱《小小的船》歌曲,使語文課與藝術課交叉、滲透、整合,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加深對詩歌意境的理解和體驗。同時還注重課內外結合,學生把自己在課內看到的、讀到的、說到的、想到的有關太空的景,在課外畫下來,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小學一年級語文評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評課稿[經典]12-10
小學語文評課稿06-20
小學語文課評課稿10-04
小學語文課的評課稿09-07
小學語文《雷雨》評課稿02-13
小學語文作文評課稿10-02
小學語文聽課評課稿09-18
小學語文《匆匆》評課稿07-27
小學語文評課稿優秀08-05
小學語文評課稿集錦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