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圓》評課稿23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評課稿,通過評課的反饋信息可以調節教師的教學工作,了解、掌握教學實施的效果,反省成功與失敗原因之所在,激發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創造性,及時修正、調整和改進教學工作。那么優秀的評課稿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認識圓》評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認識圓》評課稿 1
今天兩位老師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中,首先要面對兩大問題:
一是在40分鐘的教學中,學生要理解很多概念性的內容,同時還需要學生通過大量的動手操作去理解并掌握圓的特征以及相關的知識。
二是他們面對的是一班五年級的學生。所以執教老師在對本節課的教材處理、教學預設和在教學過程中的對生成資源處理都是相當考究的。結果兩位老師都做得相當出色。基于此:我認為這兩節課中的四大教學理念使《圓的認識》教學更加有效:
(1)有效的情境導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出發,讓學生經歷從上位概念到下位概念的建構過程,使數學課堂教學更加有效。如袁老師、鄧老師的課堂教學中,啟用生活中的素材展開本節課的教學,讓學生在感受生活美的同時,從中發現有關數學的成分——幾何圖形——圓——圓與以前所學的平面圖形的區別。這樣設計就為學生學習新知架起了一座橋梁,既突出了幾何建模的過程,又使學生逐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從生活中發現數學,有效地激發起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
(2)利用自主探究和大量的動手操作來促進學生雙基的.發展,使數學課堂教學更加有效。這個理念在兩位教師的數學課中體現得更是淋漓盡致,如:如嘗試練習畫圓;在折圓練習中對圓的各部分名稱進行命名;測量直徑的長度和半徑的長度;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把本節課應當掌握的基礎知識融入到闖關游戲中;把黑板向學生開放,讓學生參與板書等等,以上這些都是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他們變被動的操作為主動的探究,不是在學數學,而是在“做數學”和“數學的思考”。教師作為指導者與參與者,自然地引導學生將活動過程上升為數學概念來認識。學生對圓的特征的認識過程就是一種研究與發現的過程,是一種對話與共享的過程。學生在獲得基本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數學思維不斷得到發展,同時也獲得了積極豐富的情感體驗。
(3)借助多媒體課件使抽象變成了形象和直觀教學,使本課的重點和難點的教學更加有效。如:老師在教學“同一圓內每一條直徑的長度都相等”時,結合學生動手測量,屏幕上的多條直徑依次旋轉至同一條直徑完全重合,非常直觀地凸現出這一知識點。又如解釋車輪為什么是圓的,教師利用了猴子騎車的動畫,使我們的數學課堂中也有歡笑聲。
(4)兩位老師都能做到用好教材,活用教材,也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有效。當然,課堂中存在的如:教師怎樣的設問可使教學更加有效、對于課堂教學中的生成資源如何有效利用、有些局部處理是否可以更加有效等等,那都是難免的事情。
《認識圓》評課稿 2
張老師的《認識圓》這節課非常成功。張老師經驗豐富,講課很輕松。在本課教學中,能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操作,合作學習,游戲思考,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通過做游戲,折一折、量一量、講公平等操作,經歷了實踐,發現,歸納等活動,感受并發現了圓的特征;認識了圓心,半徑,直徑;體驗了圓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與生活中圓的作用;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得到了煅煉;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加深了學生對學習數學的喜愛,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感情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順利達成。
張老師在課堂上也充分展示了自己作為一個優秀教師的個人風采,教態自然,語言生動,普通話標準,語速語調恰如其分,尤其是其利用課堂生成,巧設問題,及時表揚鼓勵,使得學生始終能保持積極的情緒進行學習,在張老師的巧妙調控下,整個教學過程順著預設發展,相當流暢,教師的主導作用,得到了鮮明的體現。
本課有許多值得我學習的亮點:
1、數學生活化使教學更加有效,課堂教學中,時時注意啟用生活中的素材開展數學教學,如游戲:一字排開投球不公平怎么辦,又如:生活中你看到過哪些圓形的物體呢?再比如:公路上的汽車車輪為什么都是圓形的?
2、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緊緊抓住教學重難點這條主線,邊做游戲邊記錄,教師適時提問點撥,學生有效的及時進行思考和交流,歸納總結發現。
3、注重細節。如在認識半徑與直徑的特點時,有意給讓學生發現必須要強調的'問題:同一圓;又如:在同學們做完游戲說發現時,不停地追問,由圓的半徑相等,所有的圓的半徑都相等,直到完善成在同圓或等圓中所有的半徑都相等,使各個發現更加的完善、準確,讓他們對于題意理解的細節有了深刻的印象。
《認識圓》評課稿 3
本節課王xx老師把課堂還給了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但是世間事物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下面我就個人觀點說一下這節課中,還有幾個值得商榷的'地方。
1、平板答題的利用
課前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通過錄制的微課進行預習,這節課如用平板答題代替學生匯報環節能更節省時間更高效。
2、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較多
本節課有三處設計了小組交流合作學習的環節,合作學習起到綁帶的作用,學生發言更充分,但是本課中這樣的環節我認為有些多。
3、小組合作學習后匯報應多些展示匯報小組
當小組合作學習后的匯報環節,一般只有一個小組進行匯報,如再找幾個小組,這樣展示的孩子能多些,并且可以匯報不同驗證方式。
4、教材課上利用率不高
教材在課堂中應充分利用,本節課只在練習畫圓時使用了教材使用率不高,我覺得還可以在概念教學時使用教材。
以上是我粗淺的看法,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認識圓》評課稿 4
“圓的認識”一直是老師們研究的典型課例,本次優質課又是這一內容教學的比拼,又一次領略到了老師們的智慧,感觸頗深。
一、組織教學應該設計豐富的體驗活動。
如果老師照本宣科,學生完全可以看課本自學,何需老師花時間“表演”。學生只有親自經歷一回、體驗一次,才能深切理解數學知識,并從中培養學習數學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動經驗,努力實現過程性目標和結果性目標相結合。上課的四位老師都用到了“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撕一撕、找一找、猜一猜、模仿騎車、尋找寶物”等基本活動,給學生視覺和觸覺上的充分體驗。
二、尋寶活動是讓學生理解“圓,一中同長”的很好的學習活動。
“尋寶”是同學們很喜歡的'游戲活動,只要“尋寶圖上的提示語”設計用圓的特征,就很好地將數學知識與基本活動結合在一起了。宣峰老師的“尋寶活動”設計首尾呼應,讓學生通過“尋寶”很深切地領悟了圓“一中同長”的特征。
三、抓住學習線索,重點突出、學習全面。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很多,要認識很多圓的各部分名稱和特點,要想在一節課時間里清晰透徹地讓學生掌握,需要老師有精當的教學設計,才能是同學們輕松地學會。因此,老師備課必須“深入”,找出適合學生學習的突破口,使學生輕松地展開學習,稱之為“淺出”。圓的各部分名稱雖然也有出處,但是更多的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規定,不必安排時間進行探究,而半徑和直徑的關系、圓內所有的半徑都相等、所有的直徑都相等等特征就必須安排探究時間,所以,認識各部分名稱只要求認識,教師就可以以安排學生探究“圓的半徑、直徑的特征和關系”為主線,組織開展各項學習活動,讓學生感覺到“我們今天只要解決一個問題”,并在研究這個問題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老師心中定下的教學內容,完成教學目標。此時,學生的學習感受是“淺”,他們只要完成一個任務,而學生的學習結果是“深”,他們學會了很多。
《認識圓》評課稿 5
《圓的認識》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一課時的內容,幾乎所有小學數學教學領域的名師大家都用過這節課來做過課,形式也是異彩紛呈。
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圖形、面積的計算及初步感知圓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特殊的平面圖形圓(曲線圖形)。是學生系統認識曲線圖形特征的開始,是為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面積及學習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所以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征,理解在同圓中直徑與半徑的關系,使學生學會用圓規畫圓;通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并形成圓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空間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把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當中;同時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圓、了解圓的特征、學會用圓規畫圓。我在欣賞品味孫老師做的這節課之余,思考和感受頗多:
一、我們該創設怎樣的問題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現實的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這樣的情境應該是生活化的,而且富有挑戰性的。首先,要讓學生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是否明確討論的問題關系到每個學生能否積極投入。其次通過創設情境,喚起原有經驗,讓學生的智慧受到挑戰。學生在面臨挑戰性任務時,往往會釋放更多的.能量,進行更加有效的學習。這節課孫老師首先用甩動的小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學生從動態中感知圓;接著從身邊的事物引入圓,體會圓,有利于概念的強化。
二、如何處理好主動探究與接受的關系?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就要求教師改變以講解、灌輸為主的傳統的單一教學方式,實施開放性、探究性的教學,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實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孫老師在圓的特征教學過程中,從圓心的揭示,半徑的探究到直徑的發現,教師恰當地把握了接受與探究、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關系。首先,從圓規的針尖自然引出固定的一點即圓心。那么圓的大小由什么決定的?學生從觀察和畫圓的體驗中獲得各自的看法,在交流中生成討論“半徑”的需要。其次,對“半徑”的探究,充分相信學生,摒棄接受式的學習,合理組織學生的獨立探索和合作交流,促進有效互動。第一層次,直接讓學生感知畫出的圓有大有小,并且說明理由。學生憑借已有的知識經驗大都能判斷,但是對理由的表述不甚明確。正是在這樣或正確或錯誤的表述、辨析中,學生對半徑的概念由模糊變清晰,概括定義水到渠成。第二層次在課件展示畫半徑的過程中,學生主動發現半徑永遠畫不完,體驗的半徑有無數條。然后聯系定義中的“到圓上任意一點”來進一步驗證半徑有無數條,半徑都相等。“直徑”概念和直徑與半徑的關系的得出,更是讓學生自主探索,運用聯想、類比、推理等方法合作完成建構。在整個環節的教學中,教師幫助學生確立了恰當的探究點:“用自己的語言說說什么是半徑。” “在圓內還發現怎樣的線段?”等幾個主要問題。這一環節的設計,既實現了探究過程的開放,也突出了師生間、生生間的多向交流與合作,為學生全面參與學習活動創造了更多的條件和機會。可見,只有充分認識到學生經驗的重要性,才能設計好探究活動,實現有效的探究和互動。
總之,從整個課堂可以看出孫教師準備的非常充分,認真鉆研了教材,準確把握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教學設計合理,環環相扣,做到了數學知識嚴密的邏輯性。并從生活中實際例子引入課題,一方面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從思想上吸引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活動。特別在探究知識這一環節中,給予學生充分展示自我和展開探究活動的空間,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發現新知,這也正是我校所定的專題“有效課堂教學”的進一步體現。最后教師通過拓展訓練,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知識,同時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情況。讓學生親眼看見圓的知識的應用,真正體會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充分體現了數學課堂有效探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認識圓》評課稿 6
《圓的認識》這節課選自小學數學教材第11冊,屬于老教材的內容。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上好老教材?學生需要經歷怎么樣的學習過程?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需要我們認真思考。何老師《圓的認識》這節課在這方面進行了認真的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聽了這節課之后,我進行了認真的反思,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 以學生為本,正確把握教學起點。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這節課要讓學生了解圓的概念以及直徑半徑等的概念,所以這是一節概念教學課。我們知道,學生對圓已經有了相當的認識,他們的學習不可能是零起點,所以我們的教學也不能是“零起點”, 我們的教學要以學生為本,正確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何老師在這節課剛開始就出示了一個長方形的擲沙包的.比賽場地,讓學生體會到這樣比賽有失公平,那怎么樣比才公平呢?學生能夠想到圍成一個圓形進行比賽,并且能夠體會到站成圓形到中心點都一樣長,這就是學生對半徑的特征的直觀感性認識,所以本節課教師沒有再綁住孩子的手腳從而束縛學生的思維,而是以學生的起點為教學起點,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嘗試、驗證等活動加深對圓的認識。再比如,用圓規畫圓,學生早已經嘗試過,所以上課時老師就把它定位為畫圓的注意點,討論怎么樣把圓畫好。而關于圓的直徑、半徑等的特征,學生也并非一無所知,老師就放手讓學生通過折、量、畫、比等活動自主探索、發現,符合客觀實際,學生在操作中體驗感悟,并最終理解掌握。
二、 直觀教學相得益彰
我們都知道,小學生是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的,所以我們的教學要時時注意讓學生通過直觀去體驗,去感悟。我覺得何老師這節課這一點做得比較成功。比如,教學“直徑、半徑有無數條”這樣的特征,學生想象起來會比較困難,因此教師就采用多媒體課件加以直觀的演示,從而非常直觀地凸顯了這一知識點。再比如,教師在教學“同圓內每條直徑都相等”時,屏幕上的直徑依次旋轉至同一條直徑重合,相信會給學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從而加深對特征的理解和掌握。這樣的地方還有很多,我也不再一一列舉。整節課,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教學,效果非常好。
另外,本節課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啟用生活中的素材開展數學教學,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建構等等方面教師都比較注重,也取得了相應的效果。
《認識圓》評課稿 7
今天聽了李老師的《認識圓》這節課,給我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原來課也可以這樣上。
1、有效的預習。李老師讓學生做的預習構圖,不僅讓學生主動學習并記錄,而且大大節省出了課堂的時間來共同探究。使預習真正落到了實處。
2、李老師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整堂課教師都是用一游戲貫穿始終,在這個游戲中,老師和學生解決了所有的問題。在游戲中,李老師問的`問題引導性強,如:“球框放在哪最公平?”一句話引出了學生的思考,引出了學生的爭議。“為什么你們老跟著球框動呢?”“圓心可以決定圓的什么?”“為什么離圓遠了,圓就變大了?”等等。使學生覺得一切都來得那么自然而然,不像上課,倒真的像在游戲中遇到了問題大家在共同解決。貼近生活,記憶深刻。
3、學生做筆記的習慣,非常好。給了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的空間。自主預習,自己發現問題并記錄自己的發現。
《認識圓》評課稿 8
《認識圓》本節課教學設計別具一格,體現了教學新理念,采用的是新方法,呈現出了新氣象。教師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新知,積累方法,分層練習,發展能力。較好地體現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和諧與統一。其突出特點如下: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探究欲望
新課伊始,教師在屏幕上出示了森林里幾個小動物騎著不同形狀的小車進行比賽的情境,并及時提出問題:“你們認為最后的結果誰會贏得第一,為什么?”此時有學生說坐車輪是圓形的那輛車最平穩、最舒服。教師立即設問:“這是為什么呢?”同學們,我們學習了圓的有關知識后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由于創設的情境有很強的趣味性,喚起了學生的有意注意,由于要解決的問題蘊涵在今天要學習的內容之中,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和思考價值,這樣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學生立即進入到了最佳的`學習狀態,積極投入到了新知的探究之中,同時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價值。
二、注重操作實踐,主動獲取知識
依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重視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有意識地安排了折一折,量一量,數一數,畫一畫等操作活動。所有的這些活動,既有學生的觀察與思考,又有學生的操作與表達;既有個體的獨立思考,又有小組的合作交流;既有學生的自主探究,又有教師的適當點撥。例如在將圓形紙片反復換位對折打開操作時,教師讓學生觀察這些折痕有什么共同點,你們發現了什么?從而概括出圓心和直徑的概念。在歸納圓的直徑的特性時,教師不僅給學生提供了畫一畫、量一量的操作空間,而且還讓學生思考:在同一圓內,直徑有多少條?這無數條直徑有怎樣的關系?在教師的引導下,經過學生的合作交流,最后歸納出在同一圓內直徑有無數條,這無數條直徑的長度都相等的特性。在整個活動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足夠的活動時間和空間,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這樣圓心是讓學生反復對折圓形紙片,從折痕中發現的;半徑等長,直徑相等是通過學生用尺測量后知道的;圓中半徑和直徑的條數無限多,是反復畫、合作討論悟出來的;半徑和直徑關系的揭示是引導學生推理判斷產生的;圓心和半徑對圓的決定性作用是讓學生在畫圓中體察出來的。總之,使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發展思維能力,建立空間觀念。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悅。同時也很自然地滲透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實踐第一”的觀點。
三、突出教學重點,加深理解運用
為了突出“圓的特征及直徑與半徑的關系”這一教學重點,教師通過設問、設疑,引導學生在操作的基礎上深入思考,在觀察中仔細比較,從而總結概括圓的特征,理解在同一圓內直徑和半徑的關系。為了突破“圓的畫法”這一教學難點,教師先示范畫圓,引起學生注意觀察畫圓的方法,通過學生嘗試畫圓后,再引導歸納畫圓的步驟,從而掌握方法。這樣的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概括歸納的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通過每一單項的“練一練”和拓展應用,達到夯實學生的雙基,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目的。特別是解決新課伊始提出的:“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形的這一數學問題。學生能從半徑的特征上去理解和運用。這樣一個問題,既統領了全課,又加深了課本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做到了開課是數學問題生活化,課末是把實際問題數學化。
四、利用電教手段,改變呈現方式
本課將多媒體應用于教學,用計算機呈現教學材料,使之直觀形象、生動有趣、信息集中,化動為靜,打破了常規手段的局限性,顯示出了現代化教學手段無可爭辯的優勢。如創設情境時的三輛車,為了建立圓的表象演示一條曲線圍成圓的過程,探究直徑和半徑的關系時的動態展示,以及練習設計的動畫顯示等等,無一不體現出多媒體的不可替代性。同時也使學生體驗到學習手段現代化的樂趣和魅力,從而進一步激起學生探索求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認識圓》評課稿 9
今天聽了衛老師執教的《圓的認識》,下面就本課談談幾點體會。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征,理解在同圓中直徑與半徑的關系,使學生學會用圓規畫圓;通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并形成圓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空間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把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當中;同時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圓、了解圓的特征、學會用圓規畫圓。
教材通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滲透了曲線圖形和直線圖形的關系,這樣不僅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方面來說,也進入了一新的領域。學生雖已初步認識過圓,但對于建立正確的圓的概念以及掌握圓的特征還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感知并了解圓的基本特征和用圓規畫圓”就成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明確圓心與圓的位置之間的'關系、半徑與直徑、半徑與圓的大小之間的關系”是本節課的難點。
首先,可以看出做課教師準備的非常充分,認真鉆研了教材,準確把握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教學設計合理,環環相扣,做到了數學知識嚴密的邏輯性。
1、以學生為本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這節課要讓學生了解圓的概念以及直徑半徑等概念,對于圓學生已經有相當的認識,所以我們必須要以學生為本,正確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課的引入就讓回憶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聯系舊知,找一找生活中圓的圖形。在新授中,衛老師讓學生先自己徒手畫一個圓,讓孩子覺得畫得不好,必須借助工具來完成,產生了學習的內需。然后教學用圓規來畫圓,讓學生通過這樣操作、觀察、嘗試的活動來學習,加深對圓的認識。對于圓各部分名稱,讓孩子自己自學,并請小老師來介紹下,非常適用高年級的學生,體現了自學——點導的教學模式。
2、直觀教學相得益彰
小學生主要以直觀思維為主,所以我們的教學中要通過直觀體驗區感悟。本課教學圓中的一些特征時,讓學生用圓來畫一畫、折一折、比一比,在組內討論直徑、半徑的特點,教學“直徑、半徑有無數條”這樣的特征,學生理解起來會比較困難,教師采用多媒體來演示,很直觀的凸顯這一知識點。
不足的地方時覺得老師設計的一些練習過于基礎話,可以設計一些和生活有密切聯系的題目來進行訓練,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正真體會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解決問題的意識。
《認識圓》評課稿 10
今天聽了胡老師上的《圓的認識》讓我耳目一新的感覺。胡老師《圓的認識》這節課進行了認真的準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聽了這節課之后,我認真的反思:
一、以學生為本,正確把握教學起點。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這節課要讓學生了解圓的概念以及直徑半徑等的概念,所以這是一節概念教學課。本節課教師沒有綁住孩子的`手腳、束縛學生的思維,而是以學生的起點為教學起點,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嘗試、驗證等活動加深對圓的認識。而關于圓的直徑、半徑等的特征,老師就放手讓學生通過折、量、畫、比等活動自主探索、發現,符合客觀實際,學生在操作中體驗感悟,并最終理解掌握。
二、直觀教學相得益彰。
我們都知道,小學生是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的,所以我們的教學要時時注意讓學生通過直觀去體驗,去感悟。我覺得胡老師這節課這一點做得比較成功。比如,教學“直徑、半徑有無數條”這樣的特征,學生想象起來會比較困難,因此教師就采用多媒體課件加以直觀的演示,從而非常直觀地凸顯了這一知識點。
另外,本節課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啟用生活中的素材開展數學教學,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建構等等方面教師都比較注重,也取得了相應的效果。
值得商榷的地方:
1、圓上、圓外、圓內的知識介紹缺乏,致使學生總結半徑、直徑的概念時,說不清白。
2、教師在教學“同圓內每條直徑都相等”時,屏幕上的直徑依次旋轉至同一條直徑重合,相信會給學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從而加深對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認識圓》評課稿 11
今天周老師的課,是很值得我們年輕老師學習的,我聽了感覺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學習。
一、讓我印象想深刻的是周老師的這節課基本上都是從學情,從實際出發,不弄一些花里胡哨,但是又沒用的教學環節。比如教學目標的設定,如果是我自己的話,通常都是隨便找出幾個教學目標,走一下師生共同設定教學目標這一環節,而周老師的教學目標的確定,后面的導學是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的。
二、周老師這節課教學流暢,環節緊湊,顯露了周老師深厚的教學功底。
三、習題的設計有梯度,緊緊圍繞這節課的重點展開,逐步提升。使學生既能鞏固這屆課的重難點,又能在此基礎上得到很好的提升。而且部分習題幻燈片出示,并讓學生回答,我看到了什么,我想到了什么。這一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己解決,發散學生思維,這一點也很值得我學習。
四、周老師在講完知識點后,讓部分學生把板書上的重點圈出來,進一步明確了,鞏固了今天的重難點,方式新穎,同時也讓學生自己再回顧了一遍知識點。
綜合其他老師的'建議,我覺得周老師這節課的不足之處:
一、部分幻燈片沒有起到教學效果,可以直接忽略,不用再過一遍。
二、練習中的第三大題,是數學聯系生活的題目,可以讓學生充分的思考一下,然后在重點講解一下,季可以提高數學的趣味性,也可以讓學生明白畫圓不是只用圓規來解決的。
《認識圓》評課稿 12
本節課的知識點比較多:包括圓的概念、圓心、半徑、直徑、以及半徑與直徑之間的關系,李老師對這些內容做了大膽的調整。使整節課比較緊湊而又不失靈活。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正確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通過適時,適度的演示和講解,啟發,點撥,設疑,解惑,運用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想一想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手,腦,口等多種感官并用,觀察,比較,操作,思考,討論,以積極的態度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
1、李老師的課由判斷套圈游戲的公平性引入圓,通過課件出示銀河系、一些圓形建筑等圖片、再讓學生說說在生活中看到的圓,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在學習新課過程中,李老師讓學生通過摸、折、畫等學生動手操作活動去學習。首先通過組織學生摸摸自帶圓形物體的邊,注意與其他平面圖形的比較,從而引導學生小結出圓的概念;然后組織學生對手上的圓形紙進行折、畫,從而介紹圓心、直徑、半徑,改變了教材三個概念的呈現順序;最后對例3通過畫、折、比的方法進行探究,得出圓的有關特征,同時進行了相關練習,鞏固所學知識。全課層次分明、重點突出、目標達成度較高。
3、充分利用多媒體,直觀生動的演示突破了知識的難點。比如,教學“直徑、半徑有無數條”這樣的特征,學生想象起來會比較困難,因此教師就采用多媒體課件加以直觀的演示,從而非常直觀地凸顯了這一知識點。再比如,教師在教學“同圓內每條直徑都相等”時,屏幕上的直徑依次旋轉至同一條直徑重合,相信會給學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從而加深對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4、用數學的'觀點和思想方法解釋生活中的問題這一理念得到了較好的落實,從課始問題的提出到課末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進行解釋,讓學生感受到了生活中無所不在的數學知識。
建議:在理解圓的直徑與半徑之間的關系時,最好能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方法去證明在同一圓里半徑是直徑的一半的規律,如可以讓學生去量長度、或通過動手折等。
《認識圓》評課稿 13
教研組今天的教學研究活動,全體數學老師聆聽了朱建平老師的新授課《圓的認識》,朱老師的課堂教學體現了四大理念:
1、數學生活化使教學更加有效:結合生活創設情境——牛吃草,在了解了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開展教學。在教學“圓的各部分名稱”的過程中,首先采用牛吃草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圓是由無數的點圍城的曲線圖形,然后在了解學生已有對圓的認識的基礎上教學各部分名稱。
2、利用學生動覺智能來促進數理——邏輯智能的發展,使教學更加有效。
這個理念在教師的本堂課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如:圓的對折;測量直徑的長度和半徑的長度;畫圓等等,學生通過自己動手來學習和了解圓的相關知識,學習興趣濃厚,感性認識增強,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積極主動的建構。首先讓學生通過畫一畫、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實踐活動,去自主探索和發現。然后開展交流討論。交流分兩層次:第一層是,全班討論圓的特征;第二層是,與古人的“圓,一中同長也。”進行交流。如此,進一步明晰圓的特征,并且滲透了思想教育。
3、在畫圓的技能培養過程上,采取學生先嘗試,再交流總結畫法,然后在教師示范和學生的練習中初步掌握畫圓的方法。
4、強調知識的實踐運用。引用生活中學生喜歡的'投圈游戲,讓學生解釋圍成圓形能使游戲更公平的道理,從而進一步加深對圓的特征的認識,讓學生感受學習的價值。而且引導畫游戲中的這個圓,進一步加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對本堂課的建議:
圓的單元我們班學生已經學完,根據學生學習結果反饋,感覺圓的特征、直徑和半徑的數量關系等基本知識對學生來說并不難,整堂課效果反饋下來學生也掌握得非常好,朱老師是不是可以在以下方面再強化一點。
1、學生作圖的規范性。對于有數據要求的畫圓,標出O,寫上r=厘米。
2、圓的部分特征要強調在同圓和等圓中。
3、新課拓展方面:用好課本的做一做,引導學生運用掌握的圓的特征來探究怎么在現成的圓中、圓內外最大和最小的正方形,來找圓心,直徑。
《認識圓》評課稿 14
今天有幸聽了王雅老師的數學課《認識圓》,感覺收獲挺大。“圓上”指什么?就是指圍成圓的封閉曲線上,以這條封閉曲線為界,曲線以里叫圓內,曲線以外叫圓外。步步夯實,才能得到清晰準確的直徑與半徑的概念。
王老師的這節課設計了豐富的教學活動,使本來枯燥的一節概念教學課上得生動有趣。思維往往從動手開始,在教學中王老師重視讓學生動手動腦,實踐探究,使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無論是認識圓心,半徑、直徑,還是學習圓的畫法,王老師都安排學生充分參與的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觀察、操作、交流的機會,有效地解決教學知識抽象性與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在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認識直徑和半徑特征,理解直徑與半徑關系時,教師安排了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用眼觀察、用腦思考、用口交流,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激發學生興趣,水到渠成達成教學目標。王老師讓我們看到了一節非常實在的常態課,我覺得教者在課堂上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養的教學風格,值得我們大家借鑒和學習。
《認識圓》評課稿 15
通過這次活動使我深刻認識到教學過程體現“以學定教”的教育理念,這也是我們每位教師值得借鑒的,只有這樣的教學設計才能使學生不光學到知識,其動手操作能力、交流能力、合作技能、綜合實踐應用能力才能得到發展。
薛老師的課由鉛筆轉尺畫出一個圖形,從而引入圓,通過課件出示光盤、硬幣等圖片、讓學生說說在生活中看到的圓激活學生已有的認識和經驗,注意與其他平面圖形的比較找到到圓與其它平面圖形的區別即“圓是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在新授環節中設計了兩次畫圓:第一次讓學生利用自己帶的材料畫,體現了方法的多樣性;根據少數學生用圓規畫圓的情況介紹畫圓的一般步驟“定長、定點、旋轉”,讓學生根據這些步驟第二次畫圓。然后組織學生自學書本94頁例2下一段話,從而介紹圓心、直徑、半徑,呈現教材三個概念;最后對例3通過畫、折、比的`方法進行探究,得出圓的有關特征,同時進行了相關練習,鞏固所學知識。
本節課的整個環節都讓學生在動手操作與合作交流中感悟、體驗、認識圓的各方面知識。都是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他們變被動的操作為主動的探究,不是在學數學,而是在“做數學”和“數學的思考”。學生在獲得基本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數學思維不斷發展,同時也獲得了積極豐富的情感體驗。
啟發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加討論,讓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全過程,經歷觀察、操作類比,歸納等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意識。使學生在具體、直觀的操作中發現了半徑、直徑的本質特征、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即突出了教學重點,又分散了教學難點,收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認識圓》評課稿 16
《圓的認識》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時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圖形、面積的計算及生活中能認識圓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特殊的平面圖形圓(曲線圖形)。是學生系統認識曲線圖形特征的開始,是為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面積、學習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
從陳老師的教學思路來看:陳老師對教材的理解是深刻的,對學生學情的把握是準確的。陳老師通過理解教材,結合學生學情,設定好了本節課的學習核心,通過設計兩次探究活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通過探究活動能認識圓,感受圓的特征,理解在同圓中直徑與半徑的關系,并且學會用圓規畫圓;通過探究活動,提升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空間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具體有下面兩大優點:
一、以學生為本,正確把握學習起點。
“學本課堂”的核心價值就是學習以,我們的教學就是要以學生為本,正確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學生們都比較熟悉,所以我們的教學也不能是“零起點”,陳老師通過前測,發現學生對圓已經有了相當多的認識,所以在學習的第一環節陳老師就安排了學生自學,讓學生通過閱讀書本上的概念,與自己朦朧的認識進行互相驗證,認識圓心、半徑和直徑。而關于圓的直徑、半徑等的特征,學生也并非一無所知,老師就放手讓學生通過折、量、畫、比等活動自主探索、發現,符合客觀實際,學生在操作中體驗感悟,并最終理解掌握。再比如,用圓規畫圓,學生早已經嘗試過,所以上課時老師就把它設定為通過自主畫圓,討論圓心與半徑對畫圓的影響,從而深化學習圓的特征。特別出彩的是有效的把學生前測內容變身為練習,如判斷圓的練習,畫半徑為2厘米的圓等兩個練習,素材直接就是學生的前測。這樣的學習指導即對學生的前測進行反饋,又讓學生感受到了自己學習的進步。把握好學習的起點,及時抓住學生學習發展的情況進行反饋,這是一名優秀教師的潛質表現。
二、以探究為主,適當引導學習活動。
基于學生學情,本節課陳老師重點設計了兩個探究活動,依托這兩個探究活動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討論、嘗試等活動加深對圓的認識。
探究活動一:教師設計了開放型的方式,給孩子們一個圓,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研究圓的各部分特征,由孩子們自己對折圓,測量直徑的長度和半徑的長度等等,讓孩子們去自己發現。這樣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來學習和了解圓的相關知識,學習興趣盎然,感性認識增強,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的積極和主動。這樣的學習過程是感知的過程,是體驗的過程,是感悟的過程,學生在感知、體驗、感悟中發現新知,掌握新知根據教材的'特點,可以充分提升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這樣的學習才是真正讓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探究活動二:學生學習畫圓,陳老師也設計成探究活動。先讓學生嘗試自主畫圓,再通過匯報、示范畫圓讓全體同學共同談論畫法,從而掌握怎樣畫好圓,這是從感性到理性的一種提高。緊接著讓學生在給出的4厘米線段為標準畫圓。整個畫圓的探究活動中都留下了學生思維的空間,特別是利用4厘米線段畫圓中,學生從中發現了圓心的不同,從而造成圓的位置不同。而且學生可以用4厘米做直徑,這樣學生又感受到直徑是半徑的2倍。探究活動中陳老師從不強加給學生任何一個概念的定義,都是讓學生說,讓學生去發現,完全由學生自主探究。
從以上兩點來看,陳老師這節課以學生學習為本,通過有效的引導學生探究,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這節課的框架和思路是非常好的,但也有些不足之處。第一陳老師在教學中稍顯稚嫩,課中利用學生的回答來生成教學資源比較少,更多的是緊緊圍繞自己的教學設計。特別在學生匯報畫圓方法中說出了圓規兩只腳可以調整圓的大小,這時陳老師沒有及時表揚,也沒有追問,直到后面自己又問學生為什么有些圓畫的大,有些圓小。課堂教學應有效利用學生的回答而生成,這才更好說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其次教學細節還可以更加優化:如評價學生的語言需更多鼓勵和表揚的語言,在研究圓的特征時教師,學生交流的時候,教師對學生的梳理和提升就缺少,沒能讓學生進一步發展。如課件制作等,其中“同一圓內每條半徑都相等”時,只有學生自己畫的幾條,并量出來,稍顯單薄,如果能用課件動畫依次旋轉半徑使之重合,相信會給學生留下更直觀、深刻的印象,從而加深對特征的理解和掌握。當然瑕不掩瑜,這些不足只是讓這節課不夠豐滿,不夠鮮美。這些不足正是陳老師發展的方向,也正說明了陳老師提升的空間巨大。
《認識圓》評課稿 17
《認識圓》本課屬于概念教學,在這一課中,胡慧敏老師力求讓每位學生都去探究知識、發現規律,從而使自己成為知識的創造者。對學生而言,這是一節感受真實、經歷充實、感悟扎實,充滿情趣和智慧的教學,也是一節充滿創意的教學。以下淺談我的觀點:
第一、開課,體現一個“貼”字
導入是一堂課的開始,好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胡老師的開課“貼”近生活實際,從生活中感受圓入手。整節課中她選擇了最常見的自然現象和圓形物體、圓形建筑,讓學生欣賞“自然中的圓”,欣賞“人文中的圓”,讓學生感受圓的神奇魅力。
第二、新授,體現一個“實”字
新授是一堂課的中心環節,提高新授的教學效果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胡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緊緊圍繞培養和提高學生思維能力這個核心,不斷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在胡老師的這節課上體現一個“實”字,實施“主動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本節課中,從圓的揭示,半徑的探究到直徑的發現,通過學生動手折一折,自然而然的引出固定的一點即圓心,那么圓的大小由什么決定?學生從觀察和畫圓的體驗中有了各自的看法,在交流中生成討論半徑的需要,對半徑的探究中,相信學生,合理組織學生獨立探索,合作交流,促進有效互動。
再次,胡老師精心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在操作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沒有刻意去追求教學過程的完美,而是順著學生的思維走,教師靈活把握。這樣教學,學生的思維空間很大,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
第三,練習,體現一個“精”字
練習,是數學教學的重要一環。它是促進學生理解所學知識的重要途徑。胡老師在練習設計中,注意練習的目的性、典型性、針對性、層次性和趣味性。更最重要是,在練習中胡老師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碰到,也經常要用到。我認為,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思考走出課堂,這才是我們課堂教學所要追求的目標。
不足之處:在本節課中,胡老師對于學生的回答,不論是語言,還是評價的表情則顯得少而呆板。僅有的反應也只是簡單的鼓勵和判斷,如:“恩”“很好”、“對”、“錯”,語言非常簡單。評價的重心還停留于關注學習活動結果,評價語言單調,缺乏激勵性、調控性、發展性。其實教師要以飽滿、關注的情感投入評價,時刻注意對學生的理解,尊重學生的.差異,及時表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點滴進步,不斷地幫助他們找回自尊和自信,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體驗。以問題帶動學生的思維,這是提問的目的。對待學生回答的反應,不應停留在重復、更正層次,停留于學生的回答結果,而應及時追問、向深層次擴展。
總的來說,在本節課的教學實踐中,學生對圓的歷史、圓的美麗有著深刻的感悟,覺得數學課堂豐厚有趣,數學文化的魅力真正地滲入教材、到達課堂、溶入教學,學生覺得數學非常平易近人,數學教學就這樣通過文化層面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喜歡數學、熱愛數學。
《認識圓》評課稿 18
早上,觀摩了張老師的課,有三點體會和感受。
一、精彩的預約
張老師設置了符合學生實際和數學學科本身的特點的教學案例,教學設計從七個方面對對“圓的認識”這一內容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分析,從中體現了注重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與質疑,注重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做到以學定教、順學而導。
制作了精美的課件(包括學具的準備)化抽象為具體,激發了興趣。
二、和諧的實施
從教學方式來看,張老師的課體現了新課程理念——讓學生學有用的數學、讓學生學生活中的數學,構建了從“問題情境——數學模型——解釋與應用”的新型教學方式,使枯燥的數學變得有趣又有用。
從學習方式來看,教師為學生提供了操作和探究的機會,變“單純從書本中學數學”為“密切聯系生活做數學”。動手操作和合作交流是新課程提倡的`學習方式,教師能引領孩子走進數學的天地,使學數學成為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通過借助剪刀、圓規、實物拷貝、繩子或木棒來畫圓;通過折的方法和畫的方法來尋找圓中的半徑,直徑的條數、長度及其二者之間的關系。
從激發學生思考來考慮,圓是平面圖形,與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三角形)大不相同,區別較大,教師能引導學生找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數學思考即數學思維,在三維目標中具有突出的地位,能思考就能學好數學。現代教育的首要目標的教導學生“如何學習”和“如何思考”。張老師的課,在發展學生數學思考這方面做到了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形象思維和應用意識及推理能力。
三、成長的質疑
動手就體驗了嗎?數學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強調體驗過程,歷經過程才能更深刻的領會。動手操作是體驗的手段,但不是所有的動手都能得到體驗。怎樣的動手才能有所體驗,需要我們去努力,去探索。
數學知識背景的了解度有多深?用不同的方法畫圓這一環節,課堂上老師說有四種方法來畫圓,其實剪刀和圓規來畫圓是同出一轍,原理一樣。畫圓經歷了借助實物磨印,到借助繩子或木棒來畫圓,最后才到圓規,這些只是工具的演變過程,并不能說用什么工具來圓,就有幾種方法。圓的大小由什么決定的?除了半徑,還應有直徑和周長,這三者都是決定圓的大小的因素,說法不同,性質相同。
總之,課堂上所有活動都是為“有效性”而展開,“是否有效”應作為每一節課前和課后詢問自己的一個問題。
《認識圓》評課稿 19
《認識圓》本節課的教學任務主要是通過學生的探究、發現、操作交流等教學活動,理解圓的基本特征,掌握畫圓的方法,能從數學的角度認識世界結實生活中的現象。
如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對新知的構建,數學能力的發展,情感的滿足,在實際的教學中毛老師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有效嘗試:
1、教學材料的有效選擇
教學材料的選擇是否合理,是有效的激發學生探索、研究新知的前提,也是教學目標達成的基礎。
在認識圓的特征教學中,毛老師沒有機械的按照教材上圓心、半徑、直徑的單一順序,而是以"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形"這一問題作為主線,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和研究的熱情。
2、教學過程的有效實施
有效的才是最好的,本節課的有效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由于本節課的知識點比較多:圓的畫法、圓心、半徑、直徑、以及半徑與直徑之間的關系,毛老師做了大膽的調整。使整節課比較緊湊而又不失靈活。
2)知識點落實的比較扎實,概念的教學比較清晰透徹。能讓學生抓住半徑直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了解圓上、圓外、圓內的區別。在經歷了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效的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在課堂的`反饋中,圓心的發現,直徑半徑的理解等等無不展現出學生思維的火花。
3)用數學的觀點和思想方法解釋生活中的問題這一理念得到了較好的落實,從課始問題的提出到課末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進行解釋,讓學生感受到了生活中無所不在的數學知識。
值得商榷的思考:
1、圓的認識,是本單元的起始課,能否更放手讓學生去探討、去研究,本節課教師引導得太多,不敢放手,更多的知識點是教師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來解決,知識背后沒有方法與思維的支持從而讓知識顯得有點蒼白。
2、關于直徑半徑兩這間的關系的教學,這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僅僅通過尺子量去驗證他們之間的關系,這顯得比較單薄,是否可以讓學生去討論去用自己想到的方法驗證,而不是在教師的暗示下用尺子量。
3、本節課的教學是否真正關注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
4、細節決定一節課的成敗:
1)教具的準備方面,用一張長方形的紙來折,去驗證圓形的知識點,這本身就不夠科學。
2)數學語言的表達,生活中的一半在數學中就用二分之一來表示的,而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用一半來說明半徑直徑之間的關系。
《認識圓》評課稿 20
11月5日上午第二節,我們裴主任上了一堂《圓的認識》,讓聽課老師和六年級同學一起認識了圓,認識了什么是有效教學。
一、在小學數學大綱里,關于圓的教學相關要求有以下一些:
(一)使學生理解、掌握數量關系和幾何圖形的最基礎的知識。
(二)使學生具有進行整數、小數、分數四則計算的能力,培養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三)使學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教學要求:
使學生獲得有關整數、小數、分數、百分數和比例的基礎知識;常見的一些數量關系和解答應用題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數和簡易方程、量與計量、簡單幾何圖形、珠算、統計的一些初步知識。
使學生逐步形成簡單幾何形體的形狀、大小和相互位置關系的`表象,能夠識別所學的幾何形體,并能根據幾何形體的名稱再現它們的表象,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
培養學生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間的數量關系和形體特征的興趣和意識;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根據數學的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科學的教育,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獨立思考、克服困難的精神。
三、教學內容的確定和安排
根據九年義務教育的性質和任務,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和社會需要,為了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小學數學要選擇日常生活和進一步學習所必需的、學生能夠接受的、最基礎的數學知識作為教學內容。通過直觀學習一些幾何初步知識,認識常見的簡單幾何形體的特征,學會計算它們的周長、面積和體積,對于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進一步學習幾何都是有益的。在安排內容時,要注意加強測量、拼擺、畫圖等實際操作方面的訓練,求積計算的數據不應過繁。組合圖形作為選學內容,只限于兩個圖形的組合。幾何形體要從低年級起逐步認識,合理安排。
認識圓,會畫圓。
本堂課的教學任務歸納起來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1、讓學生對幾何圖形——“圓”建立最基礎的認識(當然是在一年級的圓的認識的基礎上);
2、認識事物間——圓的特征、直徑和半徑的數量關系和基本特征;
3、學會用字母表示圓的有關知識,主要是指:2r=d;
4、會畫圓;
5、培養學生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間的數量關系和形體特征的興趣和意識;
6、增強民族自豪感:祖沖之和圓周率。
關于教學任務,老師們一般都很容易把握,更重要的是,大綱提出的教學方式為我們的“有效教學”的提供了思考:
1、學數學要選擇日常生活和進一步學習所必需的、學生能夠接受的、最基礎的數學知識作為教學內容。
2、在安排內容時,要注意加強測量、拼擺、畫圖等實際操作方面的訓練。
3、通過直觀學習一些幾何初步知識,認識常見的簡單幾何形體的特征。
日常生活、實際操作、直觀學習雖然簡簡單單的12個字,卻值得我們數學老師時時為之警惕,因為在我聽過的數學課中,很多老師如能做到其中一點都已經是很不錯的了!
《認識圓》評課稿 21
今天的課堂中,老師的三大理念使《圓的認識》更加有效:
1、數學生活化使教學更加有效;
課堂教學中,時時注意啟用生活中的素材開展數學教學,如導入:早幾天的秋游中,大家都把座位讓給了小弟弟小妹妹,今天老師讓大家座一次車!又如:生活中你看到過哪些圓形的物體呢?再比如:假如要在草坪中間建立一個圓形大水池,你該怎樣畫圓呢?
2、利用學生動覺智能來促進數理——邏輯智能的發展,使教學更加有效;
這個理念在教師的本堂課中體現得更是淋漓盡致,如:圓的對折;測量直徑的長度和半徑的長度;畫圓等等,學生通過自己動手來學習和了解圓的相關知識,學習興趣濃厚,感性認識增強,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積極主動的`建構。
3、直觀教學相得益彰:
這主要是借助于課件,如:老師在教學"同一圓內每一條直徑的長度都相等"時,結合學生動手測量,屏幕上的多條直徑依次旋轉至同一條直徑完全重合,非常直觀地凸現出這一知識點。類似之處還有很多。
由此看來,這堂數學課在教法上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如何實施有效教學,看來真是值得我們多加揣摩!
當然,課堂中存在的諸如:教師的語言還要更加嚴謹、有些局部處理是否可以更加有效等等,那都是難免的事情,這就無傷大雅了!
《認識圓》評課稿 22
《圓的認識》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時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圖形、面積的計算及初步感知圓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特殊的平面圖形圓(曲線圖形)。是學生系統認識曲線圖形特征的開始,是為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面積及學習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所以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征,理解在同圓或等圓中直徑與半徑的關系,使學生學會用圓規畫圓;通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并形成圓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空間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把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當中;同時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圓、了解圓的特征、學會用圓規畫圓。陳鵬開老師的一節課讓我獲益匪淺,他新穎的教學方法,讓我耳目一新。
教材通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滲透了曲線圖形和直線圖形的關系,這樣不僅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方面來說,也進入了一新的領域。學生雖已初步認識過圓,但對于建立正確的圓的概念以及掌握圓的特征還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感知并了解圓的基本特征和用圓規畫圓”就成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明確圓心與圓的'位置之間的關系、半徑與直徑、半徑與圓的大小之間的關系”是本節課的難點。 首先,可以看出陳老師準備的非常充分,認真鉆研了教材,準確把握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教學設計合理,環環相扣,做到了數學知識嚴密的邏輯性。 其次教師一開始通過生活中實際例子引入課題,一方面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從思想上吸引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活動。
在探究知識這一環節中教師主要通過讓學生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索,分組交流,給予學生充分展示自我和展開探究活動的空間,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發現新知,學生學習的過程是感知的過程,是體驗的過程,是感悟的過程,學生在感知、體驗、感悟中發現新知,掌握新知。根據教材的特點,本節課將以引導、探究、動手操作為主要方式進行教學。
教師在講同一圓中半徑和直徑的特征以及關系時,不是把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去畫圓,通過畫圓來認識這些瑣碎的知識點。通過交流探究發現知識。從而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也體現了數學課堂的有效探究。
還有教師在教學生畫圓時,先和學生一起認識畫圖工具圓規,再讓學生嘗試自主畫圓,再通過示范畫圓讓學生共同概括規律,從而掌握畫圓中圓心與半徑的作用,這是從感性到理性的一種提高。最后讓學生畫一個半徑為2厘米的圓,這使知識的生成過程變的順理成章。
最后教師通過拓展訓練,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知識,同時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情況。讓學生親眼看見圓的知識的應用,真正體會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解決問題的意識。
說的不對或不好的地方,請在座的各位同行們批評指正,謝謝!
《認識圓》評課稿 23
聽了XX老師執教的《圓的認識》一課,既是幾何內容的教學,也是屬于概念教學。XX老師設計了:
1、利用工具畫圓;
2、利用圓規畫指定的圓;
3、自學課本,學習圓的各部分名稱及其關系;
4、通過折一折、畫一畫、說一說等,探究半徑、直徑以及圓的有關特征。聽了這堂課,使我受益匪淺,這堂課有以下幾個特色值得我學習:
一、以學生操作探究為主線,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XX老師在教學“圓的認識”時,將學生的`認知活動統整在一個綜合性、探究性的數學研究活動中。通過自學教材,領悟到圓心、半徑、直徑的特征;通過動手折一折,明白“在同圓中半徑、直徑都有無數條”;有了學生折一折、畫一畫、說一說、比一比、數一數等學生動手“做數學”的實踐活動,把“教師講授新知,教師操作演示活動”變成“教師設計活動,學生操作活動,領悟新知”的以學生操作探究為主線的開放式過程。使學生主動探索,發現和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學生的情感、智力、等方面得到有效的發展。教師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角色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二、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在圓的畫法教學中,如果按照教材中的編排順序來教學,學生先用準備好的瓶蓋、透明膠、水彩筆、光碟片、硬幣等工具畫圓,然后學習圓的各部分名稱和特性,最后學習用圓規畫圓及畫規定條件的圓。XX老師對教材大膽進行了重組,把圓形畫圓工具和圓規同時呈現給學生,讓學生選擇畫圓工具自主學習畫圓,感悟畫圓方法的多樣性,再讓學生比較用圓形工具和用圓規畫圓的特點及區別,使學生明白用圓規畫圓既準確又方便,從而引導到用圓規畫圓的這一教學環節上來,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總結畫圓的步驟、方法和要領等。這樣設計既體現了因人而異,又體現了學生探究學習的主體性。使知識傳授更具連貫性和探索性。這個改變,讓我認識到,教師教學時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應樹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學思想。
數學教學沒有十全十美,總會留下些遺憾,在教學圓的直徑和半徑的關系時,最好讓學生通過量同圓中的半徑和直徑的長度,讓他們發現“同圓中的半徑相等,直徑也相等、直徑是半徑的2倍”;
總之,這堂課XX老師教態自然、親切,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思路清析、環環相扣,雖有些許不足,但我認為仍然是一堂成功的示范課。
【《認識圓》評課稿】相關文章:
經典《圓認識》評課稿02-19
《圓認識》評課稿10-24
《圓的認識》的評課稿06-08
《圓的認識》評課稿09-01
圓的認識評課稿05-13
圓的認識評課稿優秀01-28
(薦)《圓認識》評課稿08-24
[精華]《圓的認識》評課稿10-14
數學《圓的認識》評課稿06-19
《圓認識》評課稿集合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