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物體》評課稿
《觀察物體》評課稿1
一年級組教師在課內比教學活動中,選擇《觀察物體》同課異構。縱觀一年級的這3節比武課,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傾聽的習慣這兩個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現在從以下幾方面談談自己聽課的感想。
一、學習材料的選擇
觀察物體一課,教材編寫者幫學生選擇的學習材料是小朋友的存錢罐。從該玩具的前后面與側面觀察到的樣子不一樣。有的老師建議用規則的長方體的粉筆箱,這樣就地取材,便于學生觀察。長方體有其特殊性,平視的時候,從不同的方向觀察,觀察到的結果,可能是相同的。選用不同的學習材料,觀察到的結論是不相同的。那么作為老師,如何做到數學知識的科學準確呢?我們不妨這樣小結:同一個物體,從不同的方向平視觀察(只觀察一個面),看到的樣子可能不一樣。
二、學生能力的發展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能力的發展與習慣的養成也是如此,需要所有科任教師通力合作。不分年級,不分科目,朝夕努力。傾聽是低年級培養孩子的重要學習習慣之一,而本課的能力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今天我著重說說這兩種能力的培養在本課中的體現。
首先說觀察能力。本課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體現在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觀察的方法要做到如下四點:
①觀察的`角度——平視。視平線與物體的最高點保持一致,學生只能看到物體的一個面。這樣觀察的目的是考慮到孩子年齡小的特點,盡量讓觀察結果簡單可述。一(1)班的李老師,把放學具的板凳托起來,與孩子的視線等高,這樣保證觀察方法的示范性。
②這節課應該讓孩子在觀察時,有意識的滲透有序觀察。在一(3)班的課堂中,當孩子觀察本班同學的照片時,孩子觀察到的結果是零零散散的。老師應該引導孩子,我們學習方位前后左右,那么我們可以按方位有序觀察,有序陳述。
③如何引導學生小結觀察結論,可以用比較的方法。把前面與后面觀察到的結果比較有什么不同;左右面觀察的結果又有什么區別?
④觀察物體的目的最終是發展學生的空間感。觀察能力在觀察的基礎上如何向空間感提升,要發揮想象的作用。李老師就是這樣做得,在例題學習時先觀察說結果。在練習時反之,先猜想,再模擬觀察驗證結論。這樣讓觀察插上想象的翅膀,發展學生的空間感。只有這樣細致的指導,學生觀察能力的發展才不是一句空話,才能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奠基。
再來說說傾聽習慣形成的5個標志:
①眼睛注視發言人;
②能擇關鍵詞做傾聽筆記;
③能復述別人的發言內容;
④能補充發言或提出建議;
⑤能對別人的發言做簡要評價。傾聽是學習的起始行為,更是人類交往的基本禮儀,所以我們應把傾聽作為學習習慣的頭一個重點培養。
三、學習方式的使用
現在常用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特別是像觀察物體這樣的以活動為主體的課堂,更加關注學生的合作。合作學習必須合作目的清楚,分工明確,有合作的必要。以觀察物體為例,如果是2人小組。那么每人觀察兩個面,剩下的方向要觀察,孩子要轉動起來。如果是4人小組合作,那么每人觀察1個面。觀察完畢,要在小組內交流,自己觀察到的結果。并和其他小組成員比較觀察的結果有什么不同。因為是小學1年級,活動之前,老師應該給學生示范;示范之后,再小組內觀察。小組活動完畢,最后全班選小組匯報展示。只有這樣清晰的活動步驟,明確的合作安排。合作學習才不流于形式。
四、三維目標的落實
三維目標從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三方面做了具體的描述。北師版教材在編寫時充分關注學生學習的興趣,有一系列的情景串。教師應該用好情景串,把活動做出實效,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在習得知識的前提下,發展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經驗,學會數學的方法,滲透數學思想,有效的落實四基。
《觀察物體》評課稿2
吳老師執教的《觀察物體》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學會了從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觀察日常生活場景和一些簡單的物體后進行教學的。本課主要使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觀察、比較,體會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知道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知道從一個角度觀察長方體形狀的物體,最多只能看到三個面;會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由同樣大的正方體擺成的物體。
如果僅僅是按照目標教學,就會顯得單調,學生也不會得到持續的發展,也不符合“課標”精神。于是吳老師巧妙的設計,精心創設有趣的教學情景,將課堂升華、拓展,推向高潮。
一、創“疑”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陶行知先生說過:“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把數學問題轉化成潛在的問題情景,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感受數學的存在,發現數學問題,激發學習興趣,體會數學就在身邊。吳老師出示了包裝盒的一個面,讓孩子猜猜看到的是什么,接著又出示包裝盒的兩個面,有的學生還是沒有猜出到底是什么,在學生的興趣提得很高的時候,出示三個面(答案揭曉)。這樣的設計不但激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的欲望,還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將學生置于認知的最近發展區,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二、布“動”境,讓學生在動中學,在合作交流中學習,發揮主體作用
自學-交流-應用這樣的教學模式,在吳老師的課堂中體現的淋漓盡致。新授課伊始吳老師明確的提出自學提綱,讓學生帶著指向性的自學,有效的提高了自學效果。葉圣陶先生倡導的“六大解放”,讓學生在開放的'課堂中學習新知,新課程也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了讓學生動起來,在動的過程中學習數學,在動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吳老師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課桌上的長方體,并通過動態方式呈現最多能看到長方體的幾個面,從而跟學生一起總結出結論。新授課的第三個環節是讓孩子拼正方體,觀察發現用幾個正方體拼成的物體的三視圖(正面、側面、上面)之間的相互轉換。并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完成教師交給的任務。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不但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探索的空間,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自主探索能力。此“動”讓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得到了多層次的發展和提高。體現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三、精設練習,精煉總結
吳老師設計的練習既鞏固了本節課的基礎知識,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總結部分,回顧整堂課的過程,最后以三幅畫正、側、上的宏偉三峽大觀完美的為這堂課畫上了句號。
當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課堂教學是不可能做到完美的。雖然學生曾經學過從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觀察日常生活場景和一些簡單的物體,但仍有少部分學生在觀察時存在困難,有好幾個學生說能看到長方體的四個面,根據新課標提出的要求:要讓每一個學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發展。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在新授部分適量加強觀察方面的訓練。
《觀察物體》評課稿3
朱老師的《觀察物體》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二年級上冊的一個獨立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關系的知識后來學習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判斷出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得到的形狀,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如果就按目標設計教學,就會顯得單調,學生也不會得到持續發展,也不符合“課標”精神,所以本節課中朱老師精心、巧妙設計以觀察“小熊”的方位,創設有趣的教學情景,將課堂教學升華、拓展,推向高潮。經過多次的磨課和試課,評課如下:
一、課堂教學中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素材,創設情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察。
本節課教學的一開始朱老師創設了一個有趣、生動的情境,從學生對熟悉的、感興趣的內容入手。從猜謎語出示后,再緊緊地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那么這節課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朱老師選擇了以小熊為素材,讓學生觀察不同方位的小熊,并說說自己所站的位置看到了什么;讓學生感到很新奇,把他們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過來。
緊接著,以四人小組看看桌子上小象的物體,更加刺激了學生。這時候學生的眼球會盯著小象。不光是創設的情境抓住了孩子們好奇、好強、愛動手等心理特點,而且朱老師讓學生用“我站在小象的,看到小象的。”在語言上也提醒孩子,在觀察物體時,要全面的觀察,如有分辨不出左右時,用模仿小象的動作,來分辨。今天課堂,朱老師的語言很淡定,例如:在揭示小熊玩具時,小朋友們看看老師手里這是什么?學生一致回答,是小熊。直接進入主題,你們在小熊的哪里?老師在小熊的哪里?再后來請兩位學生上臺來分別站在小熊的左右兩側,出示課件,問,哪位同學看到的圖與課件上的哪一副圖是一致的,學生紛紛舉起手,請幾位學生分別說出誰站在小熊的哪一面。這時,用小熊的的右手舉著,左手放著,這樣讓孩子好分辨出左右面;最后,把小熊的兩手都放下來,讓學生分辨,這樣會比較有難度,這時,學生必須要知道小熊的左右手的方位,否則就不知道你所占的是小熊的哪一面。接下來的環節,以四人小組看看桌子上小象的物體,分別站在小象的四個方位,把你所觀察到的小象,“悄悄地告訴你的小伙伴,你坐在小象的.哪個位置?觀察到的是什么?”這樣就像玩游戲一樣。可以說老師很善于抓住低年級學生的心理,使學生在愉悅、主動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識,建立了空間觀念。而且這些情境也確實有效、可行的。
二、讓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得活動。
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識、識圖方法是非常困難的。如果光靠傳授、講解學生很難建立三維空間方位的概念和知識。教師改變了傳統教學單一傳授的方法,而是舍得花時間、空間給學生去觀察、去展示、去評析。這樣做學生得到的知識才是真實的、完整的、生動的。
這節課最主要就是設計了學生喜愛的小熊這個形象。一開始讓孩子們充分地觀察后,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為了引導不同方向看到的也不一樣,老師進行了“轉動小熊”游戲,再說說你看到了什么?甚至到最后,老師讓學生動手用連線的方法,他們所看到的書本,貨車等物體。當展示到電腦上,孩子們不得不承認四個方向的小朋友看到的車子確實是不一樣。通過展示、交流、評析過程中,終于獲得了關于“觀察物體方法、方位知識、識圖方法“等綜合性、整體性的知識。
下面我再講一些自己的意見:
1、在組織小組活動時,朱老師可能也是緊張,雖然說了活動要求再請小組長把玩具拿出來,但是這時候學生的興奮點全在玩具上,沒誰聽老師的活動要求了。所以這里的組織教學做得不太好。
2、在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老師沒在注意判斷學生回答得是否準確,而且激勵性語言不夠。當解決以下這題“四個小朋友從四個方向觀察一輛貨車,然后把貨車的照片和四個小朋友連一連時,朱老師讓學生觀察以后說一說就過去了。我覺得車子的前后面很容易,但要弄清車的左右面卻是比較難的。所以這里我覺得換一種形式更好。可以讓孩子用肢體動作來演示給自己組的其他小朋友看,或者可以把車子放到學生的位置上去觀察,然后再用電腦顯示旋轉的車子,校對。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的理解。
最后,我相信朱老師今后在不斷的歷練中應該能穩步快速的成長,同時敬請更多老師幫助我們全組老師共同進步!
《觀察物體》評課稿4
《觀察物體》是二年級教科書第68頁例1的內容,要求學生能辨認從不同位置看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通過觀察想象使學生初步感受到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初步形成會全面看待物體的意識。
本節課張瑩老師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執教,教學效果良好下面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
一.創設問題情景,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盲人摸象》動畫片讓學生體會到看東西要爭取做到全面細致。
二.利用小組合作形式,讓學生從不同方向觀察物體,充分體會多角度、全方位的觀察,教學設計由易到難,層次清晰。
(1)張老師設計4人一組,通過不斷變化位置,讓學生給小熊拍照,體會位置不同,看到時圖像不同,學生興致高昂。
(2)在鞏固練習中,設計了觀察機器貓,小汽車,水壺,都是一些學生喜歡的.物體,讓學生以觀察者的左右進行判斷。
(3)難點是吧知識拓展延伸,老師設計了根據照片猜實物,從一個側面,不能看清事物的本來面目,要想全面了解就必須從多角度,全面觀察。
(4)讓學生閉上眼睛,展開想像,體會前后左右完全相同的物體是什么?學生想象豐富。
(5)根據學校操場上不同方位的照片,讓學生下課后觀察,滲透學學生愛校的意識。
三.本節課仍有不足之處:
(1)教師與學生的親和力不強,作為低年級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2)在鞏固練習中,如有讓學生參與的練習,如:讓學生上講臺,讓學生觀察,會更加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
(3)應多觀注細節,如:在座位上,讓背對講臺的學生先面朝講臺,活動時再轉過去,否則學生很不舒服。
《觀察物體》評課稿5
其實倪老師的這節課確切的說我是聽了3次,從第一次的準備到第二次的改進再到這次課的形成,我們也一起討論修改好多具體細節。本次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判斷出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所得到的形狀,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如果就按目標設計教學,就會顯得單調,學生也不會得到持續發展,也不符合“課標”精神。于是倪老師精心、巧妙設計,創設有趣的教學情景,整節課他講學生分成4人一小組,分別坐在四個不同的位置,以活動課的形式將課堂教學升華、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來講幾點我的想法,有些不足之處或者不到位的見解望諒解。
一、以活動形式開展教學,實物展示,激發學生興趣。
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識、識圖方法是非常困難的。如果光靠傳授、講解學生很難建立三維空間方位的`概念和知識。倪老師改變了傳統教學單一傳授的方法。在課堂一開始,倪老師就安排各個學生的座位,不同于常規的教學模式,小朋友們很有興趣,一個個熱情高漲,老師順勢提上課的要求。倪老師將自己在家里的儲蓄罐從各個不同角度拍了幾張照片,讓學生猜猜是什么物體,學生各抒己見,一步步接近實物,老師及時總結觀察物體要全面。同時倪老師給每個小組分發了一只不同顏色的小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次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每個學生開始仔細觀察小象,這節有趣的數學課拉開了序幕。
二、教學環節生動有趣,步步緊扣。
分發小象完畢后,倪老師以一句“你愿意跟小象做朋友嗎?”拉近了學生與小象的距離,也更加激發學生想要了解小象。“說說你在小象的什么位置”很自然的引出下一個知識點。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倪老師多次安排小組討論匯報,小組各個學生交換位置觀察等活動,這樣學生得到的知識才是真實的、完整的、生動的、牢固的。學生對事物的觀察才是全面的、有序的。
但整節課下來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板書的安排還可以再設計簡潔明了,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識字量還不是很大,我們對板書的要求自然會更高。其次新課標中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要淡化方位點,避免出現前、后、左、右,以免引起歧義。
《觀察物體》評課稿6
劉雪梅老師上的《觀察物體》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二年級上冊的一個獨立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關系的知識后來學習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判斷出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所得到的形狀,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如果就按目標設計教學,就會顯得單調,學生也不會得到持續發展,也不符合“課標”精神。于是劉老師精心、巧妙設計,創設有趣的教學情景,將課堂教學升華、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來講幾點我的想法:
一、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素材,創設情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察。
學生對熟悉的、感興趣的內容,就會全身心地投入,主動參與其中。尤其是在教學的一開始如果老師創設了一個有趣、生動的情境,緊緊地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那么這節課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劉老師選擇了一段錄象《盲人摸象》,讓學生感到很新奇,把他們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過來。
緊接著,劉老師出示一個學生最熟悉、最喜歡的恐龍玩具,更加刺激了學生。這時候學生的眼球還會不盯著老師嗎?
二、環節清晰、環環相扣,語言簡潔親切,過渡自然順暢。
作為一個新手,能把這堂課上得這么成功,真是難能可貴,從故事導入新課,到觀察恐龍講授例題,從組織小組觀察玩具,到猜一猜小兔手里抱的物體是什么形狀,從智慧島大量的練習到精煉的小結,整堂課的環節清晰,而且過渡語設計的自然順暢,所以環環相扣,語言比較簡潔,沒有過多的廢話,整堂課顯得干凈利落,沒有拖泥帶水。
張老師在語言上也很有符合低年級孩子的口味。例如:在玩猜一猜的游戲的時候,劉老師是這樣問的“猜猜我們誰來我們班做客了?”在小組活動觀察玩具的時候,要求學生“悄悄地告訴你的小伙伴你坐在玩具的'哪個位置?看到了玩具的什么”……里面的“做客、悄悄地”就象是講故事、玩游戲一樣。而且劉老師語速不緊不慢,使學生在愉悅、輕松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識,建立了空間觀念。
三、重點突出,難點突破,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劉老師緊緊抓住了“誰站在物體的什么面,看到了什么”,從而突出了從不同角度去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這樣就突出了重點。又通過猜猜小兔子手里抱著的物體是什么形狀的,從學生的錯誤出發,強調了要全面的了解一個物體,就要從各個角度去觀察,而不能只從一個面去觀察,這樣又突破了難點。所以這節課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四、讓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識、識圖方法是非常困難的。如果光靠傳授、講解學生很難建立三維空間方位的概念和知識。劉老師改變了傳統教學單一傳授的方法,而是舍得花時間、空間給學生去觀察、去展示、去評析。這樣做學生得到的知識才是真實的、完整的、生動的、牢固的。
劉老師這節課最主要就是抓住了學生喜愛的恐龍這個形象。一開始讓三個孩子站在恐龍的不同位置去充分地觀察后,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引導學生發現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同一個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一樣的,然后到電腦上看課件中的例題,孩子們再一次得到證實從三個不同角度觀察的小朋友看到的恐龍形狀確實是不一樣的。
然后讓孩子們在小組里觀察各自的玩具,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動、親身的體驗、自信的展示、以及完整的表達。在培養學生說完整的話方面,劉老師也做的很好。
通過展示、交流、評析過程中,不但使學生獲得了關于“觀察物體方法、方位知識、識圖方法”等綜合性、整體性的知識。而且調動了學生積極性,真正體現了“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教育理念。
五、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素質教育的數學課堂上不是為學知識而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和思維能力。在學生充分觀察的基礎上,劉老師通過提問:為什么同樣是在觀察同一個物體,他們三個人卻看到的形狀是不一樣的呢?為什么看到一個正方形的面,有的同學猜是長方體的,有的同學猜是正方體的呢?等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設計,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辨證思維能力以及空間想象能力。
六、板書設計簡潔美觀,高度概括了這節課所得出的結論。
下面我再講一些自己的意見:
1、畢竟是第一次上公開課,劉老師肯定有些緊張,有些環節記不清,還好在她即將打亂教學環節的時候,她能及時的穩住自己,順利的將課一個環節一個環節上下去。不留心的話,我們聽課老師還不容易察覺。
2、在組織小組活動時,劉老師可能也是緊張,忘了先說活動要求再請小組長把玩具拿出來,而是先請小組長把玩具拿出來再說活動要求,這時候學生的興奮點全在玩具上,沒誰聽老師的活動要求了。所以這里的組織教學做得不太好。
3、在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老師沒在注意判斷學生回答得是否準確,比如一個學生說:因為他們看的部位不同,所以看到恐龍的形狀不同。這里,老師就沒發現學生說“部位”這個詞不太準確,而應該改成說“角度”或“位置”,結果老師也跟著這個學生說“部位不同,所以形狀不同”可能都是緊張的緣故。
《觀察物體》評課稿7
尹老師上的《觀察物體》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二年級上冊的一個獨立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判斷出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所得到的形狀,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如果就按目標設計教學,就會顯得單調,學生也不會得到持續發展,也不符合“課標”精神。于是尹老師精心、巧妙設計,創設有趣的教學情景,將課堂教學升華、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講幾點我的想法。
優點:
1、教師先出示一張學生圖片,讓學生從“前、后,側”觀察,然后又以盲人摸象讓學生體會:觀察物體要全方位。
2、利用學具(兔子模型),讓學生分小組,輪流交換位置進行觀察,并將觀察到得圖形,放到相應位置。
3、環節清晰,環環相扣,語言親切,過渡自然流暢。
4、重點突出,訓練充分,讓學生體驗從不同的.方位觀察物體,讓學生交換位置,并說出自己的體驗,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缺點:
教師在前面的探究環節,未能將“左右”觀察的方法將透徹,導致后面學生做類似題型時出現疑惑。
【《觀察物體》評課稿】相關文章:
《觀察物體》評課稿08-31
《觀察物體》的評課稿11-08
《觀察物體》評課稿(11篇)10-16
《觀察物體》評課稿(通用27篇)11-08
小學數學《觀察物體》評課稿(精選9篇)07-25
小學數學《觀察物體》評課稿(通用8篇)06-16
物體的浮與沉評課稿11-21
《不規則物體的體積》評課稿(精選5篇)06-22
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評課稿(精選5篇)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