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南極風光評課稿
《南極風光》是上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的一篇優美散文,課文以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南極瑰麗而壯觀的奇異景色。楊老師設計的語言訓練多樣、有效、靈動,并創設了優美的情境,引領學生領略了迷人的南極風光,激活了學生的認知欲,激發了學生的情感,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語文“味”正——把握學科本質
教學目標明確、恰當,三維目標整合,年段語言訓練目標突出,并能將目標落實到教與學的過程中,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教師設計了四個層次的語言訓練:感知性語言訓練、理解性語言訓練、熟記性語言訓練、運用性語言訓練。四個板塊運用四種不同的教學策略,使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朗讀能力、想象能力得以鍛煉提高。其中,理解性語言訓練設計的較為成功。教師設計了四個層次:先是讓學生自讀課文,讓學生用“在那里,有,有,還有”的句式說說南極到底有什么?使學生對文本有了整體感知。再逐漸提高要求:“在那里,有xx的,有xx的,有xx的,還有xx的。”教師分別請了幾位同學用此句式進行語言實踐。值得推崇的是,教師始終鼓勵學生有創意的表達。可以看出,當第一位學生運用教材中的語言來組織語言時,教師的指導體現了由扶到放的過程;當第二個孩子用“綽約多姿”來形容冰雪時,說明孩子已經將文本語言內化為個體的語言;第三個孩子的發言尤為精彩——“不畏嚴寒的動物”,多么凝練的語言,文本中出現的是“望而生畏”,而孩子卻轉化為“不畏嚴寒”,這說明孩子不僅正確理解了“畏”字的意思,并且能將腦中儲存的詞匯靈活運用,語言學習的過程體現得淋漓盡致,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語言與思維獲得同步發展。雖然是訓練,可是學生絲毫不覺得在做練習。他們是在介紹喜愛的地方啊!情緒怎能不高漲,思維怎能不活躍?這就是“文化”統領下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巧妙融合。
楊老師設計的語言訓練不僅有坡度,而且能立足文本,找準支點,在具體、有效、靈動的語言實踐中實現三維目標的統一。比如運用性語言訓練設計得很扎實。此環節將資料的拓展、語言的訓練、情感的激發和方法的感悟整合在一起。“有的地方,風還把雪堆成各種各樣的形狀: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晶瑩剔透,綽約多姿。”孩子的想象叫人拍案叫絕,老師允許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努力實現“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交融、心靈與心靈的接納”。讓學生們“悟”得其神,“練”得其法,學生的個性與學習智慧得到盡情展現。而教師適時的總結,更凸現了方法的指導——“你們已經學會了第一節的表達方式”。引導學生學習句式的表達這一語言訓練點,正是實現三維目標統一的支點。教學中,要潛心會文,獨具慧眼,挖掘這個“一處傳神,效果皆出”的語言訓練點。對小學生來說,必須以語言實踐為主,適當給予語言規律和方法的指導。實踐證明,學生完全有能力達到這樣的水平。所以說,合理的語言訓練是不能去掉的,我們反對的是那種機械的、重復的、無效的語言訓練。
二、課堂情濃——充滿詩情畫意
語言是民族的根,所以《語文課程標準》把“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作為目標提了出來。文章的精華在詞句之中,詞句中有情感、有氣韻,而這一切不會自動顯露,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用心靈擁抱語言,感受語言、體味語言。
楊老師注意到了漢語表現形式的獨特性。漢語言具有信息冗余性,重具象,崇整體,講意合。她拋棄了條分縷析式的過于精細的課文處理,而是抓住文本特點,從整體出發,一方面通過誦讀、復述內化課文語言,一方面通過想象、描述填補文本空白。楊老師的教學正因為建筑在這樣的母語規律上才產生了良好的效果。聽過課的老師一定會記得第4節的誦讀指導:“喜歡第4節的齊讀——媒體介紹極夜——選擇性讀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自由想象體驗——個別讀——男生讀——女生讀——師生看提示語和圖片引讀——看提示語和圖片試背——看圖片試背”,學生的領會逐步深入,情感漸趨投入,在反復的誦讀中,“心入于境,情會于物”,背誦也就順理成章了。
對南極精神的理解,教師并未花太多的筆墨,卻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主要在于教師適時拓展了中國科考的資料和科學家艱難工作的場景,學生有了前面的南極惡劣環境的感知基礎,加上教師動情地描述、貼切的畫面,激發了學生愛國感情和敢于探索的勇氣。
三年級的詞句訓練是重點,詞句是語言的基礎材料,要加以扎扎實實的訓練。對于詞句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滿足于字典和《詞語手冊》中的解釋,而要著重引導學生揣摩課文中的語言環境,不僅要懂得詞句的表層意思,還要理解其中隱含著的意思。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再把一些重要的問題放回語言環境中“猛滾一番”。如對“晶瑩剔透”和“綽約多姿”的理解,教師的教學是無痕的。開始是用“有xx的”句式總的介紹南極風光。由于教師的設計由扶到放,因而學生能自如地將這兩個詞運用到句式中。學習第2節時,又自然地通過教師釋意,師生引讀的形式深化了詞意,最后又將這兩個詞放在語言訓練的句式中,又一次引領學生在語言文字中走了個來回。如對“望而生畏”的處理,讓學生交流收集的南極動物資料,不僅對“貧瘠”有了深入理解,使學生對“望而生畏”的理解也更加立體豐富。
三、學習“式”活——形式服務內容
楊老師上的《南極風光》,不僅以內涵豐富取勝,同時也以精湛的“課堂工藝”令人嘆服。老師創意的教學課件是動人的。多媒體適時適度的運用,使教學形式切實為內容服務。教師精心挑選了幾組南極冰雪、動物和南極光的圖片,并巧妙的穿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適時的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學生看到這些圖片,學生的學習欲望已空前高漲。并結合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感受南極光的絢麗奪目和罕見。
楊老師的課堂組織更是動人的,我們不妨重溫教學《南極風光》一文的語言訓練。全文有六小節,每小節表達方式各有特點。教師利用不同的段落特點采用了不同的語言訓練形式:文字優美的就用熟記性語言訓練,淺顯易懂的就用感知性語言訓練,文本語言有空白點的,就用運用性語言訓練,而全文的脈絡較為清晰,就在教師梳理全文的基礎上進行理解性語言訓練。由于這些訓練與文本語言、篇章結構較為吻合,因而并不覺得訓練繁多,切實做到了利用文本內容進行相關的語言訓練。板書設計既巧妙地梳理課文主線,又形象地展示南極的特點。整個教學呈現一種規律性的變化,構成了美妙的節奏感。既有舒緩的“散板”,又有激奮的“快板”,叫人全身心沉浸其中。這種無意識狀態下的全力投入正是我們要努力尋覓的課堂生活!
當然,正如白璧微瑕,楊老師這節課也有值得商榷的問題:
1、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生字的書寫不能忽視。“曳”和“綽”字較難寫,應有教師適當指導,“曳”可結合課文內容指導不要多寫一點,“隧”應重點指導右半部分的寫法。
2、個別地方對文本語言開掘的深度、理解的精確度不夠。教學過程只是疏導課文式的解讀,重復學生已有的閱讀知識與生活體驗,缺少有深度的導讀。如對第一小節有感情的朗讀指導,并沒有通過朗讀深入到文字里面。要領悟南極是個“白茫茫的冰雪世界”,“白茫茫”和“冰雪世界”是關鍵詞,應將它們和后面的三個“沒有”結合起來品味,而且三個“沒有”是程度加深的,這一點應注意,不能忽略了充滿情趣的語言表達方式的體察、訓練。
3、教師教學機智不夠,尚未抓住生成性資源進行教學環節的整合。整體感知后交流句式時,第三個孩子的發言尤為精彩——“不畏嚴寒的動物”,多么準確的語言,比第一個回答“可愛的小動物”更符合文本中的“極度嚴寒”。而且原文是“望而生畏”,而孩子卻轉化為“不畏嚴寒”,遺憾的是教師此時未抓住孩子發言中的亮點。如果此時能追問一句:“你用了‘不畏嚴寒”這個詞,它和‘望而生畏’中的‘畏’字意思是一樣的,說說看?”“‘不畏嚴寒’和‘可愛’哪一個更準確?”抓住這種生成性資源,也可以將第三節教學中專門對“望而生畏”的教學環節整合起來,這樣教學環節就緊湊多了。
不當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南極風光評課稿】相關文章:
復習課評課稿10-11
教師是怎樣評課的及評課稿04-23
坐井觀天評課稿10-06
坐井觀天的評課稿08-26
《畫風》評課稿10-01
眾數的評課稿09-16
荷花評課稿06-22
《排球》評課稿09-02
《新聞》評課稿10-31
坐井觀天評課稿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