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數學《比認識》評課稿(通用18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評課稿來輔助教學,通過評課的反饋信息可以調節教師的教學工作,了解、掌握教學實施的效果,反省成功與失敗原因之所在,激發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創造性,及時修正、調整和改進教學工作。我們應該怎么寫評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六年級數學《比認識》評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六年級數學《比認識》評課稿 1
李老師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內容設計合理,要點清晰,講授條理清楚,層次漸進,過渡自然,效果好。具體體現如下:
1、李老師這節課教學目的明確,圍繞預定目標有條理的開展,重點突出,難點突破,雙基落實較好。
2、在教學過程中,李老師通過引導搜集資料,在通過對資料的分析、比較、歸納和概括,再從學生經常接觸的事物、圖表等感性材料提煉“百分數”,使學生能較好地結合身邊的數學學習書中的數學。
3、在突破、解決百分數的意義時,設計一些分數和百分數比較的題目,讓學生加以理解和區分分數和百分數。通過百分數與分數的聯系與區別貫穿于教學中,效果較好。
4、將數學學習與培養學生動口動手的能力有機結合起來。如在學習百分數的.認識知識后,教師引導學生用以解決三個問題:“說一說”、“讀一讀”、“寫一寫”,通過這三個問題,進一步鞏固了學生對百分數知識的認識,還有效地培養了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能力。
六年級數學《比認識》評課稿 2
本節課王xx老師把課堂還給了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但是世間事物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下面我就個人觀點說一下這節課中,還有幾個值得商榷的地方。
1、平板答題的利用
課前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通過錄制的微課進行預習,這節課如用平板答題代替學生匯報環節能更節省時間更高效。
2、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較多
本節課有三處設計了小組交流合作學習的環節,合作學習起到綁帶的作用,學生發言更充分,但是本課中這樣的.環節我認為有些多。
3、小組合作學習后匯報應多些展示匯報小組
當小組合作學習后的匯報環節,一般只有一個小組進行匯報,如再找幾個小組,這樣展示的孩子能多些,并且可以匯報不同驗證方式。
4、教材課上利用率不高
教材在課堂中應充分利用,本節課只在練習畫圓時使用了教材使用率不高,我覺得還可以在概念教學時使用教材。
以上是我粗淺的看法,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六年級數學《比認識》評課稿 3
聽了魏老師的《百分數的認識》一節課,感受很深,受益匪淺。總體感覺整節課教學設計符合生本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利用預習單進行小組合作交流、班內展示匯報展開教學,使學生經歷了新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究能力。
一、引課自然。教師直接揭示課題,引導學生通過預習從哪幾方面來研究百分數,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同時檢驗了學生的預習情況。
二、學生小組合作交流、班內匯報操作規范,組內學生發言時,其他學生認真傾聽,并能做好記錄,學生都能大膽地交流。
三、讓學生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數,培養了學生搜集數據的能力,讓學生說這些百分數表示的.意義,使學生初步理解百分數,同時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
四、教師把教學重點放在理解百分數的意義上,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把百分數放在語言情境中讓學生說自己的理解,教師只做恰當地引導,這里教師的引導作用體現得非常好,此時再次讓學生舉生活中的百分數的例子,并且讓學生說百分數所表示的意義,使學生更進一步地理解了百分數的意義。因此,本環節抓得比較實,學生理解百分數的意義非常到位,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突破了難點。
五、練習題的設計有層次,能抓住本節課的重要知識點、易混知識點進行。
六、不足之處:
1、規范班內展示匯報環節,引導學生自然大方地匯報,讓匯報過程再緊湊一些,效果會更好。
2、小組內交流時,學生只是簡單說自己自學的記錄,不會爭辯、反駁。需要教師長時間的指導、培養。
六年級數學《比認識》評課稿 4
聽了史老師執教的《倒數的認識》一課,收獲頗多。總的認為這一課設計巧妙、思路清晰,流暢,重點突出,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作用。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充分發揮了學生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到學習之中,運用所學知識推到出倒數。具體評議如下:
1.重視課的引入,創設情境。教師利用生活中的朋友和中國的文字,很形象地讓學生對倒數有了直觀的認識,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及其他學科的聯系,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
2.對教材內容理解透徹。教學過程思路清晰、流暢;環節設計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到位;教學設計嚴謹,語言簡練;對教材理解全面、深刻。例如新課之前通過好朋友,在理解“互相”的同時,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為學習倒數的概念作了很好的.鋪墊,同時為學生整體感知倒數和求倒數做好充分的準備。
3.充分體現新理念,讓學生充分感知、發現概念。知識的學習以學生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討論為主要形式。教師充分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意見,表達自己對概念的認識,從意義到求倒數的方法都是由學生來嘗試、探索,效果非常好。對0和1有沒有倒數的認識更是充分聽取了學生的意見,從多角度進行了分析、驗證。如:讓學生試著把每組的兩個數相乘,發現規律,找出它們之間的關系,從而引出了倒數的概念。
4.及時質疑點撥,做好歸納小結。在給出倒數的概念后,教師讓學生認真讀概念,概念中的重點內容,教師并用彩色的粉筆標出。概念給出后,教師立即詢問學生“互為”是什么意思,并讓學生及生活中的例子,以便更好的理解倒數這一概念。在探索分數的倒數、整數的倒數、帶分數的倒數及小數的倒數時,先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后,教師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并給予總結歸納,讓學生的知識更加條理和系統。這樣下來,便于學生做一些判斷題。
5.教師注重及時對學生的表現作出恰當的評價。對于學習較差的學生做出正確回答時,及時予以肯定和表揚,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6.板書設計簡潔明了,重難點一目了然。強調了倒數的概念和求倒數的方法。
建議:
1.在剛開始探索倒數的概念時,教師應讓學生先觀察每組兩個數的,讓他們逐步感知兩個數之間存在的內部關系,不應直接告訴學生去將兩個數相乘找規律。
2.內容有點多,學生接受起來比較費勁,應準備兩課時教學。
六年級數學《比認識》評課稿 5
一、同課
本課的教學內容相同,《倒數的認識》是對前面所學的《分數乘法》的回顧,也是后面學習《分數除法》的基礎,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本課中,兩位老師都從分數乘法切入,引導出倒數的意義,再根據分數的意義引導出求倒數的方法和相應的一些練習,從本質上來講,都體現了《倒數的認識》一課的學習目標,達到了一定的教學目的。
二、異構
異構是“同課異構”活動的關鍵所在。本課中,兩位老師在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處理上略有不同。
張煒芳老師從談話“互為朋友”出發,解釋了“互為”這一關鍵詞的意思,再從哪兩個數的乘積是“1”的練習出發,相引得出倒數的.意義,然后深入理解定義中的關鍵詞,幫助學生理解定義,接著根據“倒”字,讓學生觀察組成倒數的兩個數的形式上的關系,引導出求倒數的方法,最后根據倒數的意義作一些鞏固練習,并拓展到分數除法,為接下來學習分數除法作鋪墊。上課環節環環相扣,新知的形成順理成章,沒有人為雕飾的感覺。
張天一老師從兒歌《找朋友》出發,解釋“互為”的意思,并從漢字游戲中讓學生觀察出“倒”的現象,并把它延伸到數學中,引出今天研究的話題,接著用比賽的形式讓學生注意到乘積是“1”的兩個數,然后揭示課題,根據在比賽中看出的計算簡單的原因,得出求分數的倒數的方法,最后在倒數的認識的基礎上,作一些相應的練習鞏固新知。從整個流程來看,比張煒芳老師跨的步子要大一些,更放得開一些。最后馬小虎的日記改錯是本課的一大亮點。
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兩堂課,兩位老師給出了不同的教學過程,在組織形式上,也略有不同。這里指出一些我認為值得商榷的地方,請各位同仁指正。
1、張煒芳老師上課時給出了分數、小數、整數、帶分數等各種數,而張天一老師只給出分數和整數,在本課中,需不需要把各種數都羅列其中?
2、比賽的形式是否合適?我認為,比賽一般都是比速度,體現算法的簡便用。本課中只需要體現乘積是“1”就行,比賽形式起不了作用,當然這只是個人意見。
3、最后拓展到分數除法是否需要?如果需要,達到什么度合適?
六年級數學《比認識》評課稿 6
《負數的認識》是學生在學習了各種數的基礎上的學習,是課改后引入小學數學課程的一項內容,是概念課的教學。
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符合學生的學習新知的認識規律。課中取材符合數學來源并應用于生活的規律,教師選取了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加深學生對負數意義的理解,當學生興趣激起時,教師再帶領學生具體了解負數,通過探究溫度計的問題和學生一起經歷、感受生活中的負數。
這節課還體現了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去發現、感受、了解負數,掌握基本知識技能,通過在溫度計圖上說出所給的度數所表示的意義——找出正負數——從給出的`度數在溫度表上找出具體位置并說明理由——什么時候用正或負數表示——學生匯報自己搜集的關于正負數的意義。這一系列的活動,都是讓學生通過生活實例來親身感受負數的存在意義,再從中進行抽象概括,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自主構建知識,為學生以后掌握和運用正負數打下良好的基礎。
這節課上,我覺得教師在上述一點讓學生加深對負數的認識做得很好,通過了豐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來形成目的,收集實例,說明意義,用負數表示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出示劉翔比賽時的各種數據,學生進行判斷說理,最后還讓學生自學課本上有關負數的知識,加以鞏固,加深學生對這兩種相反意義的量的對比,從而建立負數的概念,而在練習方面,我覺得應該讓更多的同學進行參與,以便及時進行學習反饋,從中確定不足得以加強。
六年級數學《比認識》評課稿 7
今天聽了李老師的這節課,給我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原來課也可以這樣上。
1、有效的預習。
李老師讓學生做的預習構圖,不僅讓學生主動學習并記錄,而且大大節省出了課堂的時間來共同探究。使預習真正落到了實處。
2、李老師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整堂課教師都是用一游戲貫穿始終,在這個游戲中,老師和學生解決了所有的'問題。
在游戲中,李老師問的問題引導性強,如:“球框放在哪最公平?”一句話引出了學生的思考,引出了學生的爭議!盀槭裁茨銈兝细蚩騽幽?”“圓心可以決定圓的什么?”“為什么離圓遠了,圓就變大了?”等等。
使學生覺得一切都來得那么自然而然,不像上課,倒真的像在游戲中遇到了問題大家在共同解決。貼近生活,記憶深刻。
3、學生做筆記的習慣,非常好。
給了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的空間。自主預習,自己發現問題并記錄自己的發現。
六年級數學《比認識》評課稿 8
鄭老師上了《比的認識》一課,其教學設計新穎,且別具一格。
1.突出概念的本質
“比”與“除法”不是等價概念,顯然文本中描述的:兩個數的比表示兩個數相除,并不是“比”的本質概念。于是,本節課將充分利用學生生活經驗創設配制糖水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原動力和探究的樂趣。學生從三次配制糖水中理解了“比”是兩個量對等關系的記錄,“比”是一種對應。知道了,在比中相應數量的糖只有一個相應數量的水與之對應,破壞了這種對應關系,比值就變了,即糖水的甜蜜度(狀態)也隨之變化。糖水的甜蜜度(狀態)雖然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可以通過可測量的糖和水來記錄的。原本這是一個理解的難點,但因為這是學生所熟悉的情境,他們具備這樣的生活經驗,就能輕松地領悟了“比”的內涵。
2.滲透函數的思想
現在學習的“比”是為后面比例的學習作鋪墊,其實更體現了一種函數思想的滲透。以照片引入情境,緊扣“像與不像與何有關”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自主探究發現“長與寬的關系”,進一步理解“比”的本質概念。再通過多次在坐標中做照片、找照片的思考與想象,孩子們不僅理解了“比”是一種對應,一種狀態。在他們的頭腦中還能夠清晰地刻畫出兩個變量間的關系,這正是函數作為研究現實世界的'一種重要模型。
3.溝通知識間的聯系
“比”雖然不等同于除法,但它與分數、除法有著密切的聯系;“比”并非是比多比少,但比中也透露出兩個量相差份數的信息。溝通好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能為今后進一步學習比的知識和靈活解決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探索研究中,通過按“前后項的相差數配制糖水”的教學環節,學生并不是簡單地理解“今日之比并非是之前的比多比少”了,他們更加清楚的是兩者之間的區別與關聯,順利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在練習中,充分發揮習題的功能,利用一題多變,激活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散性和創造性。
。1)學生在“判一判”的練習中既鞏固了求比值的方法,也更進一步理解了比的有序性以及比與分數、除法之間的內在聯系。尤其是通過第6小題的辨析,學生深入理解了比是兩個變量間的對應關系。只要其中一個量發生變化,另一個量也隨之變化,只有確定了其中一個量,另一個量才能被確定。
。2)學生在“找一找”練習中不僅鞏固了本節課的知識重點,寫出了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的比,還大膽創造出三個數的比。這樣,培養了學生類推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同時,也拓寬了比的視野。
六年級數學《比認識》評課稿 9
今天周老師的課,是很值得我們年輕老師學習的,我聽了感覺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學習。
一、讓我印象想深刻的是周老師的這節課基本上都是從學情,從實際出發,不弄一些花里胡哨,但是又沒用的教學環節。比如教學目標的設定,如果是我自己的話,通常都是隨便找出幾個教學目標,走一下師生共同設定教學目標這一環節,而周老師的教學目標的確定,后面的導學是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的。
二、周老師這節課教學流暢,環節緊湊,顯露了周老師深厚的教學功底。
三、習題的設計有梯度,緊緊圍繞這節課的`重點展開,逐步提升。使學生既能鞏固這屆課的重難點,又能在此基礎上得到很好的提升。而且部分習題幻燈片出示,并讓學生回答,我看到了什么,我想到了什么。這一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己解決,發散學生思維,這一點也很值得我學習。
四、周老師在講完知識點后,讓部分學生把板書上的重點圈出來,進一步明確了,鞏固了今天的重難點,方式新穎,同時也讓學生自己再回顧了一遍知識點。
綜合其他老師的建議,我覺得周老師這節課的不足之處:
一、部分幻燈片沒有起到教學效果,可以直接忽略,不用再過一遍。
二、練習中的第三大題,是數學聯系生活的題目,可以讓學生充分的
思考一下,然后在重點講解一下,季可以提高數學的趣味性,也可以讓學生明白畫圓不是只用圓規來解決的。
六年級數學《比認識》評課稿 10
《倍的認識》是在學生學習乘法、除法,知道幾個幾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本節課初步認識倍的意義,知道幾個幾與幾份、倍之間的關系。
1情境引入,激發興趣。在教學的過程中,宋老師利用課本中的情境圖,通過觀察胡蘿卜、白蘿卜和紅蘿卜的數量,讓學生找出它們之間的關系。兩個數量之間的和與差關系是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由此引入兩個數量之間的一種新的關系,倍的關系。
2.重視讓學生用圈一圈,動手操作來理解幾份與幾倍之間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宋老師讓學生把胡蘿卜看做一個整體,圈一圈,然后讓學生觀察,紅蘿卜有這樣的幾份,把幾份與幾個幾聯系起來,突破對于倍的理解。從而得出,紅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3倍,初步體會3個2根與3倍之間的關系。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教師又利用白蘿卜的根數與胡蘿卜的根數做對比,讓生體會白蘿卜有5個2根,那么白蘿卜的根數就是胡蘿卜根數的5倍,建立5個2根與5倍之間的關系。
3.發現規律,建立倍的模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改變紅蘿卜的根數, 發現4個2根與4倍、5個2根與5倍、6個2根與6倍之間的關于幾個幾與幾倍之間的規律,逐步建立倍的模型;接著教師又通過改變標準量的數量,體會標準量與幾倍量之間的關系模型,讓學生辨析,使學生體會到標準量的變化引起倍的變化。
六年級數學《比認識》評課稿 11
劉老師設計的《角的初步認識》這一課,給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覺。這節課的設計構思非常巧妙,從鱷魚張開的嘴巴抽象出角的概念,并用手勢表示,再利用三角板的尖尖的角來突出組成圖形的要素——頂點和邊,然后通過一系列的例證來鞏固角的概念,鞏固練習中的幾個設計也特別吸引學生的眼球,如比較哪個滑梯陡,利用轉盤來教學弧線,利用燈光掃射的轉動過程來提出哪盞燈掃過的范圍比較大,再把燈光掃射的兩個角畫下來進行比較角的大小等等。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課的開始利用鱷魚張開的嘴巴產生角,在情境中產生問題,提出了什么是角的大小,“角大”指的是什么,這是一個典型的比較張開度的問題情境,劉老師借此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并通過從“實物圖——手勢——角”的逐級抽象,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在利用轉盤來教學弧線也是本課的亮點,在歷來的.教學中畫好角后老師會順手添上一條短弧,角的定義中是沒有也推導不出要畫上這條短弧的,這對教師而言是自然而然的事,對初學的學生來說就是“天外飛仙”,老師從沒有認真去想過這弧線到底表示什么,只是一帶而過地告訴學生,在兩條邊形成的這個夾角之間可以劃上弧線,這就是角。而劉老師通過大轉盤轉動的不同方向呈現出旋轉方向的短弧,學生可以直觀知道短弧的表示作用,它表示的是開口的方向,兩邊所夾區域的含義,再和學生總結出表示角的大小要注意加上短弧,否則會搞不清楚我們所比較的到底是什么。
六年級數學《比認識》評課稿 12
這節課《乘法的初步認識》要讓學生理解乘法的含義,必須先突破“幾個幾”,因此我們備課組探討出這樣的探秘單:用畫圖方法表示4個3,再列式表示,還能怎樣列式表示?學生在填寫探秘單時經歷了一個建構乘法模型的過程:先通過畫圖形成圖形表征——列算式同數連加算式表征——乘法含義的表述。課堂當中謝老師利用探秘單精心設計以下幾個環節達到課堂的有效性:
1、這幅圖能表示4個3嗎?簡簡單單地一個問題引出一組3個,有4組,也就是有4個3,讓優等生帶動中下學生獲取4個3。
2、兩次對比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更深刻地理解乘法的含義。第一次對比4個3,3+3+3+3=12,4×3=12,問:乘法算式中的.4和3表示什么意思?理解3是相同加數,4是相同加數的個數。
第二次對比3個4,4+4+4=12,3×4=12,問:為什么乘法算式中只有一個4,而加法中有這么多4,理解3就是相同加數的個數。
通過這兩次對比提煉出乘法含義的本質。
3、安排了形式多樣的練習,從具體到抽象,通過多種表征方式之間的相互轉化,幫助學生理解乘法的意義。
我有兩個困惑:
1、豎著看表示3個4,橫著看表示4個3,而他們都可以用列算式4×3=12,這兩個算式中4和3一樣嗎?有必要對比嗎?度把握到哪里?
2、這節是乘法的第一節課,是否還要增加一些基礎題,如看圖列出相同加數的加法算式以及乘法算式……
六年級數學《比認識》評課稿 13
這節課《乘法的初步認識》要讓學生理解乘法的含義,必須先突破“幾個幾”,因此我們備課組探討出這樣的探秘單:用畫圖方法表示4個3,再列式表示,還能怎樣列式表示?學生在填寫探秘單時經歷了一個建構乘法模型的過程:先通過畫圖形成圖形表征——列算式同數連加算式表征——乘法含義的表述。課堂當中謝老師利用探秘單精心設計以下幾個環節達到課堂的有效性:
1、這幅圖能表示
4個3嗎?簡簡單單地一個問題引出一組3個,有4組,也就是有4個3,讓優等生帶動中下學生獲取4個3。
2、兩次對比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更深刻地理解乘法的含義。第一次對比
4個3,3+3+3+3=12,4×3=12,問:乘法算式中的.4和3表示什么意思?理解3是相同加數,4是相同加數的個數。
第二次對比3個4,4+4+4=12,3×4=12,問:為什么乘法算式中只有一個4,而加法中有這么多4,理解3就是相同加數的個數。
通過這兩次對比提煉出乘法含義的本質。
3、安排了形式多樣的練習,從具體到抽象,通過多種表征方式之間的相互轉化,幫助學生理解乘法的意義。
我有兩個困惑:
1、豎著看表示
3個4,橫著看表示4個3,而他們都可以用列算式4×3=12,這兩個算式中4和3一樣嗎?有必要對比嗎?度把握到哪里?
2、這節是乘法的第一節課,是否還要增加一些基礎題,如看圖列出相同加數的加法算式以及乘法算式……
六年級數學《比認識》評課稿 14
聽取潘老師的這節《小數的初步認識》課,使我享受了精湛的教學記憶,教學設計合理,層次清楚。
潘老師課堂上在教學小數的讀法、找生活中的小數(課外資料)、小數在價格表示中的含義,這幾個環節,學生學得還比較扎實。但在教學長度單位中的小數含義時,設計比較合理,學生對分數與小數的關系理解到位,并且把元角分和長度融合在一起,在價格中就安排分數與小數的關系教學,然后針對發現的規律,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在長度單位中可以這樣或者為什么應該這樣?引起學生的思考,通過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其利用以前學過的分數知識幫助解釋,到達認識十分之幾可以用一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可以用兩位小數表示的目的。
我覺得,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針對分數與小數的關系安排了相對應的練習,讓學生說出分數再說出小數,說出小數再說出分數,這個練習做過后,對本節課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肯定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把整分米、整厘米的數先寫成分數,在寫成小數。然后讓孩子觀察,它們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怎樣分數可以寫成一位小數,怎樣的分數可寫成兩位小數,通過表格的對比,孩子們馬上回答出來。
聽完這節課,也有個建議:要是讓孩子知道十分之幾的分數可寫成一位小數,百分之幾的分數可寫成兩位小數會更好。
六年級數學《比認識》評課稿 15
本學期第七周,我們學校安排了數學組二年級同課異構活動。作為聽課者,我認為這五位老師講的各有特色,也給我留下了很多值得學習和反思的地方。
首先,我說一下xx老師的課,他從實際生活出發,提問同學們都到那些地方去玩過?用最簡單,最貼近生活的問題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乘法的初步認識》,并借助多媒體呈現的情景,讓孩子們置身于熟悉的“游樂園”情景中,把數學問題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的聯系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理解數學,學習知識搭建一個有力的“支架”。
xx老師采用“抱團游戲”導入新課,讓孩子們充分的動起來,整堂課課堂氣氛很活躍。金芳妮老師采用復習舊知的形式導入新課。xxx老師從生活場景出發,讓同學們觀察教室里面的窗戶,并指出教室的后墻上有三個窗戶,每個窗戶上安裝了6片玻璃,問一共有多少片玻璃?既鍛煉了孩子們的`觀察能力,也鍛煉了孩子們發現問題的能力,讓孩子們感受到生活中也存在很多數學問題。
總之,我認為每位老師講的都有特色,很成功。因為每位老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都落實了這樣幾個問題:
第一、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以及為什么要用乘法;
第二、什么樣的加法算式才可以用乘法表示?
第三、怎樣用乘法表示以及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第四、個別老師還對乘號的來歷做了簡單的介紹。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請大家多指正!
六年級數學《比認識》評課稿 16
本周數學教研活動,我有幸聽了曾老師《大數的認識》大數的寫法一課。聽了曾老師的課令我感觸頗多同時得到了許多啟發,這些感觸和啟發正是我要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注意和改進的地方。
一、注重知識的遷移,尋找學生“最近發展區”。
曾老師在教授億以內數寫法之前,首先引導學生回憶和鞏固萬以內數的寫法。抓住了萬以內數和億以內數寫法的相通點,讓學生在回憶和鞏固萬以內數寫法的過程中初步領會了億以內數的寫法,為下面如何正確寫億以內數做了很好的引導和鋪墊。
教師在教授新課時應當關注新知識與已有知識間的關系,在課堂教學中將新知識與學生已有知識建立起自然聯系。尋找到“最近發展區”,這樣的教學有助于學生花更少的時間掌握新知識。
二、重視方法的培養,尋求數學學習的規律。
曾老師在本課中很重視大數寫法的.方法教學。反復提醒學生億以內數寫法中應該找到關鍵字“萬”,并做好標記。引導學生認識到“萬”字之前是萬級上的數,“萬”字之后就是個級上的數,借助數位順序表由高級寫起,從高位到低位一位一位的寫。學生對方法的掌握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解題速度,同時提高了正確率。
數學教學中,學生對于方法的掌握是至關重要的。我們應該注重引導學生總結方法,并在總結方法的過程中探究對于數學某一知識點的規律,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學習中存在的的竅門和數學的魅力。
六年級數學《比認識》評課稿 17
聽了《乘法的初步認識》一課,結合本次教研活動的主題“如何訓練學生的復述、分析、評價等口頭表述能力”,談幾點收獲
1、利用好玩的生活情境,初步感知乘法的意義
課堂創設了學生喜歡的情境游樂園入手,直接把學生松散的心緊緊抓牢。通過讓學生觀察游樂園中活動項目,發掘數學信息,初步感知相同加數這個概念。
2、師生互動交流,共同體驗乘法意義
整節課學生學習熱情高漲,思維打開了,爭著回答黑板上幾個加法算式的相同與不同之處,展示著自己的想法,教師及時的利用學生的發言小結出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可以用乘法。對乘法的.讀寫法作了明確的點撥示范,給了學生很好的榜樣作用。
3、練習形式豐富多彩,及時鞏固了乘法的意義
練習的形式有看圖填空、判斷(我來當小老師),方式有動手擺學具、搶答、小組比賽等,通過多種練習手段,既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又全方位的鞏固了乘法的意義。
4、課堂中對學生的復述、分析能力方面訓練到位
建議:
1、在得出乘法意義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體會一下乘法是加法的簡便計算。如4+4+….+4隨著加數的越來越多,解決這樣的問題用加法來計算太麻煩了,親身體會到加法解決這類問題的局限性,從而使乘法的出現水到渠成。
2、練習題中可以適當的進行拓展,比如利用5+5+5+6可以寫成什么樣的乘法算式
3、針對本次教研活動的主題,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生間的互評,教師的評價比較欠缺。
六年級數學《比認識》評課稿 18
在一年級上冊認識鐘面和整時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幾時與幾時半,同時為三年級學習時、分、秒的認識及相關計算打下基礎。由于時間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課堂上老師充分利用多媒體和實物鐘面的具體演示引導學生非常直觀形象地認識時間,會讀寫幾時幾分,體驗1小時、1分鐘的實際長短,建立相應的時間觀念,并感受時間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收到較好的效果。
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1、創設情境這環節中,教師創設了猜謎游戲,符合了低年級孩子的心理特點,點燃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并通過有效的復習舊知,為新知做好了充分的.鋪墊,教師在鐘面上撥動時刻,學生都能很快的說出整時、整時半,課堂氣氛一直很高昂,這時教師故意將分針撥向7分鐘,課堂一下子安靜了下來,學生產生了知識的沖突,很好的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欲望。
2、認識每個大格刻度表示幾分并知道1時=60分是本節課的難點,老師在這環節中采用逐層疏理的方式進行教學,先讓學生從靜態的鐘面上得到1大格里有5小格,一共有60個小格的新認識、新發現,然后再通過議一議、數一數、算一算,從動態的鐘面上理解分針指在每個大格刻度所表示的意義,為正確讀取時間做好鋪墊。值得一贊的是老師課件制作的能力,鐘面很直觀地演示了分針走了一圈時針才走了一格,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
3、板書有序,讓學生一目了然,使本節課的知識點在學生的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跡。
【六年級數學《比認識》評課稿】相關文章:
數學《認識負數》評課稿04-09
數學認識面積評課稿04-06
數學《厘米認識》評課稿06-19
數學《圓的認識》評課稿04-05
小學數學教材《認識比》評課稿04-17
數學評課稿:《乘法初步認識》08-18
《比的認識》評課稿04-17
認識比的評課稿06-07
數學《圓的認識》評課稿8篇04-05
數學《圓的認識》評課稿12篇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