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的評課稿4篇
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的評課稿1
幾次聽侯老師的課都有種輕松愉快的感受,同學們是這樣,老師也是這樣。可以看出教師輕松駕馭課堂的能力之高。相信做她的學生一定很幸福。
一、導課有趣能引發學生思考。
比較兩個圖形的大小,不僅回憶了舊知“面積單位”的理解也為新知的學習---用數面積單位的方法求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做了鋪墊。自然而然引入本屆新課的學習。
二、探求新知重過程與方法。
我覺得這節課充分地體現了新的數學課程理念。在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推導過程中,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逐步推出計算公式,再用擺的方法驗證公式的合理性從而推廣到身邊的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循序漸進使學生較好地掌握了本節知識。
三、注重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師給學生準備充分地研究材料,給與學生充足的時間合作,給與機會充分表達自己的做法想法,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教師主導作用發揮較好。
學生通過實驗合作得出的結論,教師質疑是不是任意給一個長方形的'長和寬都能求他的
面積呢?隨后示范用教具在黑板上拼擺,引導學生驗證公式,啟發學生得出一行7個正方形就是7平方厘米。看得出教師對教材的理解相當透徹。
五、練習題真正做到少而精。
雖少但卻很有坡度,有量一量算一算兩道,看圖計算兩道,求A4紙的面積,以及拓展到的求剪下最大正方形的面積和剩下部分面積。體現了算法多樣性,培養了學生多角度思考的習慣。最后的猜一猜,由學生探究實驗中的數據引入,進行了變式練習。將整節課學習推向了高潮。
建議:實際感知一下A4紙的大小建立對面積大小的體驗感受。
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的評課稿2
本節課教學設計力圖體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整節課在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導中來闡明長方形面積公式與長和寬的關系。課中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用15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的紙片來拼各種大小的長方形從而觀察、推導出長方形面積的公式。整堂課學生從被動接受學習變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學習。教師讓學生親自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獲得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發展。另外,教學設計在遵循教材編寫原理的基礎上,對教學題材進行了重組,提供了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的呈現方式,讓學生在充分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學會表達、學會交流。
教師的基本功扎實、語言簡潔明了、思路清晰、教學應變能力強,一環緊扣一環事例生活化。課前引入創設情境較好,用生活中的照片要進行塑封來導入新課,非常新穎且聯系生活實際。課中充分讓學生動手、動腦,用15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的紙片來拼各種大小的長方形從而觀察、推導出長方形面積的公式。教師在引出正方形面積公式時是通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聯系長方形和正方形之間的關系(這里是對已學知識的一個回升,闡明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從而再推導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本節課教師注重學生觀察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聯系層次分明、練習形式和內容多樣化,面向全體學生,并緊扣重點,充分體現了二期課改精神。
不足之處:
。1)教師讓學生自己用15個1厘米的小正方形來拼各種各樣的長方形時設計了一個表格,這時教師應該讓學生仔細觀察表格內長方形的長和寬與面積到底有什么關系(這里可讓學生先進行觀察然后再組織小組討論)給學生一個足夠的思維時間和空間,通過共同參與討論得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這里教師給學生的時間太少了)
。2)教師在板書面積公式時應把整個格式過程表達出來,書寫完整。(這里教師在解題板書時并沒有把解:S=ab寫出來)同時,面積單位是個新學的內容,本課時教師還應重點突出面積單位名稱————平方~。
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的評課稿3
聽了陳老師的這節課,我收獲很多,陳老師采用“三疑三探”教學模式,重視直觀教學,重視學生的動手實踐與合作探究,加上生動有趣的課件,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欲望和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完成了學習任務,我認為,本節課主要有以下幾個亮點:
1、新課的引入趣味性強。
陳老師在引入新課時,從學生身邊的教室地面面積引入,于生活實際緊密相聯,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板書課題,進入新知的探究,自然順暢的過程中顯出了教師的獨具匠心。
2、重視教與學方法的'改變。
本節課從教學方法上進行了改革,采用三疑三探教學模式,在課堂上給學生創設自由、自主的活動空間,通過創設情景提出課題后,師生共同總結提出的問題,圍繞學習目標進行歸納和補充,形成了具有層次性、針對性和探究性的自探提示,然后由學生進行自學,觀察發現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和寬有關系,在解疑合探環節中,陳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表格中的數據,發現長與寬的乘積正好等于長方形的面積,從而得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真正做到讓學生動腦、動手和動口,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3、重視輕松良好的探究氛圍的營造。
在本節課中,陳老師創設了民主和諧的探究氛圍,使每個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探究過程,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重視知識的探索和方法的指導。
在解疑合探推導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中,陳老師重視學法指導,但不影響獨立思考,讓學生先動手操作,再觀察發現,最后得出結論,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借助學具的操作和表格統計,發現長方形的面積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面積之和。從面總結出正方形的面積公式,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品質,充分體現了方法比知識更生要的教學價值觀。
5、重視學生創新思維能的培養
無論是在解疑合探,還是在運用拓展中,陳老師都注意讓學生認真分析細心觀察,特別是在質疑再探之后,讓學生根據本節課所學知識自主編題,促進學生認真思考并發揮想像,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6、重視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就在身邊,學習數學有很多用處,創設情景中的估算教室地面面積,怎樣能求出教室面積,以及運用拓展中的怎樣求藍球場的面積,都是對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當然,本節課也存在著許多不足:比如在運用拓展中,第一部分是判斷高手,教師在讓學生出示結果之后,就直接進入了第二部分,在這一點,如果教師能讓學生說明題目錯誤的原因,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將有更大的幫助。在課堂小結的時候,教師讓學生說一說本節課的收獲,有位同學站起來后,說不出本節課有什么收獲,教師直接讓他坐下,點了另一位同學,遇到這各情況,教師不應該讓學生直接坐下,而是應引導學生,怎樣求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你沒有學會嗎?這樣會使教學效果更好。
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的評課稿4
本節課是在學生知道了面積的含義,初步認識面積單位和學會用面積單位直接量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教學重點是探究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宋老師運用了“實驗——發現——驗證”的學習方法,把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數學學習結合起來。對本節課,我回顧了幾個重要教學環節,有以下幾點思考:
1、在探究“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這個結論并不很難,學生進行直觀操作比較容易發現。怎樣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使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宋老師先出示一張紙片讓學生猜猜面積有多大?可能與什么有關?然后讓學生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初探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學生根據已有的學習和生活經驗出現了三種不同的測量方法。有的用一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擺滿卡片;有的用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沿紙片的長、寬各擺一排;有的直接用尺量卡片的長、寬,算長乘寬的積……。對于學生的.各種測量方法,最關鍵要引導學生加以分析、比較,特別是第三種方法,為什么可以這樣做?這樣做有什么好處?要請學生講算理和原因,并通過實驗驗證、舉例說明其正確性和運用價值,最后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然后引導學生在展示自己方法的同時加以分析,比較,特別當學生說到用尺量出長和寬,再相乘就好了時,老師沒有加以控制,而是引導學生說出這樣做的想法,讓全班學生聆聽了同伴的思考的過程,說的孩子滿意了,其他聽的孩子也滿意了,老師更加滿意了,
2、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得出,宋老師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發現長方形的計算方法。而且在探究過程中,為學生創設舞臺,學生交流了多種解決面積的方法,并引導學生發現解決長方形面積的最好方法,緊接著又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長×寬是否對于所有的長方形都適用?自然而然引出“驗證”,用什么辦法來驗證呢?利用身邊的長方形,或擺一擺,或畫一畫,或量一量,想辦法驗證一下不同的長方形的面積是不是也可以用長乘寬”。并且老師提供了一些不同的長方形,讓學生測量。在學生十幾分鐘的實驗后,學生進行了交流和匯報,在學生的匯報交流中,老師把數據填在表格中,最后老師調查有沒有長方形面積不等于長乘寬的,結果學生一致得出所有的長方形的面積都可以用長乘寬方法來計算。
事實上,任何學習都是一種經歷,都能獲得經驗。學習過程是一種經歷,關注學生的學習經歷和經驗,我覺得十分重要。40分鐘經常會留給我們一些遺憾。為了使學生們的思維不受限制,為了使孩子們的主動性得到盡可能的發揮,我們應盡量在設計時讓學生自己發現自己總結,但學生由于緊張,不能把他們的才能完全展示出來,讓一部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顯得力不從心。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給孩子一些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給孩子一些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煉……相信我們的孩子會閃爍出“智慧”。
【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的評課稿】相關文章: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評課稿08-30
《面積計算》評課稿05-12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評課稿10-04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評課稿06-01
《長方形的面積》評課稿(通用6篇)09-24
《面積計算》評課稿優秀(9篇)10-14
長方形和正方形評課稿(精選12篇)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