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物理《聲音產生和傳播》評課稿
這節課曾老師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主動參與到關于物體發聲的觀察實驗、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之中。通過學生動眼、動腦、動手、動口,讓學生在師生共建的科學氛圍里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同時體驗成功的樂趣。實現了“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這一理念。
本節課的設計具有以下特點:
一、預設精當,合理有效
本課教學目標定位于學生通過親自實驗,理解聲音在氣體、固體、液體中都能傳播,再進而使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在生活中應用。在目標的落實上,展示出教師對教材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又照顧到了前后的知識聯接,既加深了聲音是“物體的振動”又引出了“固體、液體、氣體是架在發聲物體和人耳之間的橋梁”,照顧到的前后知識的體系。
在活動的設計安排上,突出了有效探究的特點:
創設情境,巧妙地引入探究主題,然后用發聲芯片在真空中實驗的演示既節省了教學時間,又為繼續研究到底哪些物質可以傳播聲音呢?為下面的固體、液體傳播聲音的探究實驗奠定了基礎。
二、教學真實,和諧豐富
課堂是師生共同完成教學的過程,是教師引領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是教師為學生搭設的學習的平臺。這節課以其精練的語言,有序的組織,富有節奏的課堂進程,很好地實施了情境的創設、探究的展開、知識的落實拓展等環節,時間安排得當,師生關系和諧。
創設了豐富的情境和氛圍讓學生去經歷、體驗、領悟,在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熱情、動機、學習態度和責任、合作交流能力都得到了發展,促進了思維的發展,體驗了豐富的學習人生,滿足了生命成長的需要。
在后面幾個探究活動的展開時,詳略得當,目標明析,每一個活動突出實現一個問題的解決,在“撓桌面或者椅子”環節突出了給了學生充足的探究時間與有效指導,使學生在體會固體能傳聲的同時,加深了對聲音振動的認識。在“水中敲石塊”的液體實驗中,教師進行了適時的指導,使學生掌握探究方法。
一節課下來,內容緊湊、富有節奏,環節清晰,教學目標基本達成,在拓展階段,夯實了知識,避免學生做的時候開開心心只顧玩,更重視了思考和知識的落實,這樣的課很真實也很有實效。
三、關注細節注重實效
再精彩的課堂也是由一個個細節組成的,教學的細節最能體現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用心與機智
新課標要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也就是提倡“用教材教”。這節課就體現了他在用好、用活、用實教材方面的思考與實踐,這節課的設計既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據實際對教材進行改進和補充,大膽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再創造”。
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是課堂教學永恒的追求,是有效教學的核心。本課中設計的幾個實驗都有著普遍的參與性,確保人人都有機會參與探究,個個都有機會進行體會。
沒有參與就沒有教學,因而在教學中必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在課堂上精神飽滿,通過動手、動眼、動口,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當中。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從而確保學生的積極參與,充分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科學的探究離不開材料,材料的選取要貼近生活,最好是隨時可得,隨處可見的。那些精制、特制的材料不足以滿足學生的探究需求,而一件普通的東西卻能折射出更多的科學概念和自然現象。每人都有的課桌、取材方便的紙杯、線繩……看起來簡簡單單卻能起到讓學生構建起固體可以傳聲的認識,體會傳遞聲音的過程就是振動在傳播。
面對有限的時間,學生高漲的探究欲望,如果才能讓學生在盡情探究之后能有所思有所記,這也是夯實科學基礎教學的關鍵,其實在太多的科學課上,為了突出探究性只顧活動而忽視了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蹇老師安排的記錄筆記,進行閱讀就讓孩子們沉靜下來,在書寫中加深理解與記憶。
四、建議
在學生實驗時要進一步抓好習慣養成教育,確保實驗的順利完成。
提醒學生敲桌子要輕聲。
【八年級物理《聲音產生和傳播》評課稿】相關文章:
《聲音的產生和傳播》評課稿11-20
聲音的產生和傳播評課稿07-12
八年級物理《聲音的產生和傳播》評課稿09-27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評課稿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評課稿06-04
《聲音的產生》評課稿07-28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評課稿10-18
聲音的產生的評課稿(通用8篇)09-22
聲音的傳播評課稿(通用15篇)09-21
小數的產生和意義評課稿06-20
《聲音是怎樣傳播的》評課稿(通用5篇)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