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語文《把鐵路修到拉薩去》評課稿
語文《把鐵路修到拉薩去》評課稿1
聽了周亮老師的執(zhí)教《把鐵路修到拉薩去》,感受頗深,特作簡評。
《把鐵路修到拉薩去》這是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一組課文中的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記敘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環(huán)境惡劣,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施工條件異常艱苦的情況下,西部建設者們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個個世界級難題,攻克了國際性技術難關,創(chuàng)下了世界鐵路建設奇跡,那就是當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風火山隧道貫通的經過。文章字里行間包含著對西部建設者智慧與力量、吃苦奉獻精神的歌頌。
教學本文的重點是把握主要內容,弄清建設者們是如何克服復雜冰凍土層、惡劣天氣和極度缺氧這些困難的,并從中受到感染。難點是修建風火山隧道中的施工困難及科技攻關的方法。
聽周亮老師的執(zhí)教,他扎實的語言功底,大氣的教學設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本節(jié)課中,周老師再一次踐行了我們語文課堂所追求的“把握文本的關鍵性內容,真實有效上語文課”的課堂教學理念。
一、發(fā)揮關鍵性內容的關鍵性作用,“一詠三嘆”中層層深入,螺旋上升。
這一堂課,周老師引領孩子們自主感悟,品味語言,認識文本的價值。他既上出了略讀課文的特色——粗中有細,略中有精,又上出了略讀課文的語文味。而這特色和語文味就體現在教師能抓住文本中的關鍵性內容進行語言實踐,凸顯了語文教學的本色,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如:周老師敏銳地抓住了“風火山,這只巨大的攔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頭!”這句關鍵性的句子。重點抓住“攔路虎的巨大”和“建設者如何讓攔路虎一次次低下高傲的頭”做足了文章,引領孩子們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體驗、讀中想象,并借助多媒體真真切切的讓孩子們感受到“天路”修成的艱辛和對建設者們的敬佩之情。
在這個過程中,周老師采取了許多的策略,讓這文本的關鍵性內容發(fā)揮出關鍵作用。
1、教材結構和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上。圍繞關鍵性內容,層層深入,呈現螺旋上升安排教學內容。在教學中周老師充分發(fā)揮了教師的引領作用,將略讀與精讀互相融合,綜合運用,引導學生深入、有效地進行有層次的閱讀,在內容理解、情感感染與語言感悟上達到了比較理想的'效果。如第一層次的閱讀是對課文全文內容的提綱挈領式地把握,由問題“青藏鐵路的建設者遇到了哪些困難?”引領,讓學生第一次自主搜索有效信息,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暢談閱讀收獲。第二層面是對課文重點片段的深入研讀。緊緊抓住關鍵性內容“風火山,這只巨大的攔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頭!”進行。第三層面是讀寫結合,情感的整體飛躍。讓學生寫寫眼前出現的景象,在加深理解的同時,自然釋放情感。周老師就這樣在螺旋上升的教學內容設計和層層深入的語言訓練中促進了學生感悟的生成,實現了作者、老師、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情感的共鳴。
2、授學生以閱讀的方法,讓學生循法而學。略讀教學不是簡單的略讀,而是讓學生在不斷的實踐中學習略讀方法,學會略讀方法,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略讀能力。
(1)抓住關鍵性句子中的關鍵的言語形式感悟。周老師在引導學生找到文本的關鍵性內容“風火山,這只巨大的攔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頭!”之后,從一句簡單的問話:“你從這句話中讀懂了什么?”入手,引導孩子抓住“攔路虎”、“巨大”這兩個關鍵的言語形式,來感悟攻克風火山的難度。在接下來的教學重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這只攔路虎的巨大”中,讓孩子們循法而學,引導孩子們從文本重點段落5——9自然段中找到重點句子,并從重點句子的關鍵言語形式中,層層感悟“攔路虎的巨大”。如抓住“猙獰”“下馬威”來引導學生感受多年凍土這個巨大的困難,從抓住“終于、逞兇一時、反復、制服”等詞感悟建設者的艱辛努力;在感悟天氣惡劣和極度缺氧這兩大困難時,也是如此抓住重點句子中的關鍵言語形式進行引導感悟。
(2)采用的多種方式的朗讀來達成對關鍵性內容的理解感悟。如指名讀、齊讀、引讀等,并且在一次次回讀文本的關鍵性句子“風火山,這只巨大的攔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頭!”,讓學生在“一詠三嘆”中邊讀邊思,既讀出了內涵,又讀出了外蘊;既陶冶了情感,又啟迪了心智。
(3)以氣勢磅礴的,排比式的問話,層層感悟中理解關鍵言語形式。如“建設者沒有料到的是什么?……”讓學生在感悟文本內涵的同時在自然而然中理解了“始料不及”這個成語的含義,同樣對“杯水車薪”的理解也是在閱讀感悟的基礎上沒有一點雕琢意味地達成了。
在課堂的尾聲,當聽到孩子們的感嘆:這是一條偉大的路,神奇的路,艱辛的路……以及對鐵路建設者們由衷地敬佩地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在圍繞關“鍵性內容發(fā)揮關鍵性作用”這個教學理念上的實踐中,所達成的教學效果確實是比較成功的。
二、以情感為紐帶,真實中上語文課。
著名特級教師李吉林曾說過:“教學若要成功,需要以情感為紐帶。”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挖掘和體會課文的情感因素,把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講得情景交融,才能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上課開始,學生的情感一般處于靜止的“零點”狀態(tài),理解了學生的這種學習需要,教師就要運用多種方法把學生的情感激發(fā)起來,向課文的情感靠攏,縮小學生和作者的情感距離。
本堂課的導入,周亮老師以一系列美麗的圖片:藍藍的天空、潔白的浮云、清清的湖水、綠綠的草原、蒼茫的雪山、雄偉的布達拉宮……以及一曲帶有藏族音樂元素,婉轉而深情的《天路》,在視覺和聽覺的雙重沖擊下抓住學生的注意點,把學生帶入到雪域高原,感染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入情入境,為學習文本奠定了情感基礎。
而本課的結尾處,同樣還是以圖片和背景音樂同時推出的方式,將孩子對文本理解感悟的情感推至高潮。
而周老師在本堂課中的過渡語言,熱情、激情、自然、順勢而導,較為巧妙,如……更是自始至終帶動著學生的情感。
教學永遠是缺憾的藝術。收獲之中有些許的困惑,斗膽在此一提,讓我們共同商討。在圍繞關鍵性內容發(fā)揮關鍵性作用,凸現語文的工具性的同時是否該丟掉質疑?質疑是學生的重要學習方法和能力。這次的課堂,似乎沒有聽到這樣的聲音,我們沒有提供質疑的平臺。教師穩(wěn)扎穩(wěn)打,所有的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引領之中還有“牽”的痕跡。
“正所謂一千個讀者眼中會有一千個漢姆雷特。每位老師在解讀教材、安排教學設計的時候,都會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在感受周老師教學收獲的同時,我也在思考:如果在本課中,把“把鐵路修到拉薩去”作為教學的關鍵性句子,我將實施哪些策略讓這個關鍵性內容發(fā)揮關鍵性作用?最終的效果不知道又會如何?
語文《把鐵路修到拉薩去》評課稿2
根據課程改革新理念,好課的標準綜合地說就是:教師手中有教材,心中有學生,設計教案立足于學生“學”,走進課堂發(fā)動學生“學”,打開課本組織學生“學”,遇到障礙指導學生“學”,一句話:導學助讀,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我聽了六年級王謀兵老師的《把鐵路修到拉薩去》這一堂課讓我收益非淺。
首先,這課堂氣氛非常好,六年級的學生本來應該對于舉手回答問題不是很感興趣的了,但是在這節(jié)課上王老師成功的調動使得整個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在學生學得那樣輕松!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視語言,強化實踐。師范說,生再說,但如果能出示圖畫時,抓住一些提示性的詞匯,相信學生說的效果會更加好。
第三,能抓住課文主線,進行學生思維、語言的訓練。整堂課緊緊抓住了“把鐵路修到拉薩去”這句話,它既是西藏自治區(qū)人民的美好心愿,也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后做出的一個重要的決定,這更是修建青藏鐵路工人在困難面前所顯現出來的決心。工人們在那修筑鐵路中所遇到的種種困難是現實存在的,但它在王老師對這句話的朗讀和引導中似乎都變得那么的渺小了,學生也從中感受到了修筑工人的決心和毅力,此時學生的心在動,情在涌,他們此時的心情應該是激動的,他們的心里充滿了對工人們的敬佩。
第四,進行了“小記者行動”。圍繞在風火山隧道修筑中主要的三處困難分小組進行討論,讓大家都來擔擔文中的各種角色,在學生對課文充分理解到位的基礎上,那一組學生表演得不錯。學生的.能力目標在此得到了實現。當然這里也有它的弊端那就是參與的面不夠廣。
最后,讓學生來寫一寫贊美修筑工人的語言,這不但讓學生韻育已久和情感在此得到宣泄,也彌補了小記者行動的參與面太窄的不足。
總之,這次的聽課,讓我受到很大的啟發(fā),的確要上好一堂精彩的課非常不容易,再一次感謝王老師帶來的這一堂精心準備的課!
【語文《把鐵路修到拉薩去》評課稿】相關文章:
語文評課稿11-09
語文評課稿01-08
《比尾巴》語文評課稿10-26
小學語文評課稿06-20
語文坐井觀天的評課稿07-30
小學語文評課稿[經典]12-10
守株待兔語文評課稿10-04
語文《背影》評課稿10-19
語文《燈光》評課稿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