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企業內部環境審計開展情況
企業內部環境審計的開展
全球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是全球自然資源的日益枯竭和人類生存環境的急據惡化,長年累積的環境污染已不斷顯示出對人類的危害,人類意識到工業文明的進步不能以環境為代價。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是導致環境污染最重要的原因,其對環境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一波又一波的綠色浪潮席卷全球,環保企業和環保產品日益受到人們的青睞,在環境方面有負面影響的企業逐漸失去市場,各國法律法規也對企業的環境責任做出明確規定,企業基于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的壓力,開始注重環境問題。要全面有效的解決環境問題,企業必須建立環境管理體系,而實施環境管理體系又需要環境審計予以監督和評價,企業實施內部環境審計勢在必行。企業內部環境審計是環境管理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用以保證企業的運作符合法律法規的環境標準和公司內部政策。我國企業內部環境審計理論和實務的研究處于落后狀態,筆者現就國內外已有的環境審計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就企業內部環境審計展開研究,從實際操作層面探討企業內部環境審計,試圖為開展企業環境審計提供有效的借鑒。
一、 企業內部環境審計內涵
企業內部環境審計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國外有關企業內部環境審計的定義較多,主要觀點如下:
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在《內部審計師在環境問題中的作用》中提出:“環境審計是環境管理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借此,管理部門可確定組織的環境管理系統在確保組織的經營活動符合有關規章和內部政策的要求上是否充分”。
國際商業協會(ICC)把環境審計定義為:“環境審計是環境管理的工具,它是對環境有關的組織、管理和設備等業績進行系統、有說服力、客觀的估價,并通過有助于對公司有關環境規范方面的政策鑒證等手段,來達到保護環境的目標。”
格蘭特·萊杰伍德在其所著的《環境審計與企業戰略》書中提出:“環境審計是企業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涉及到企業的技術改造、產品創新能力,而且涉及到企業的生產、儲存、營銷等各個方面。”
最高審計機關國際組織第十五屆大會在《開羅宣言》中制定了一個框架,認為環境審計的主要內容應包括財務審計、合規性審計和績效審計。
我國學術界有關內部環境審計的主要觀點有:
王德升、楊樹滋把內部環境審計定義為:“為達到促進與影響企業環境的各項活動有關的經營管理和評價該企業環境政策遵守情況這兩個目標,對該企業有關環境保護的組織、管理系統及程序的狀況系統地、成文地、定期地和客觀地進行評價的管理手段”。
陳正興提出:內部環境審計由企業內部審計人員進行,主要是對企業有關環境保護的組織、管理系統及程序的狀況進行客觀地評價,以達到促進與影響企業的各項經營管理評價企業環境政策情況這兩個目標是一種環境管理手段。
湯亞莉、劉星認為,企業內部的環境審計應該是:“對企業在執行國家的環境保護法規、在生產經營過程的同時不破壞自然與社會環境方面的行為和成效的評價”。
企業的內部環境審計應同時站在企業和公眾利益的角度,以企業的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為依據,客觀公正地監督評價企業的經濟活動和經營業績并向相關利益群體提交審計結果,報告它同樣是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維持、監督環境管理系統正常運行的基礎工作,為環境管理系統的運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國際上多數組織、學者所講的企業內部環境審計事實上是環境管理的一個分支。只是因其在方法和程序上(如取證、報告等)與傳統意義的審計非常接近,才將這些內容統稱為“環境審計”。而我國企業內部審計的實務開展幾乎空白。
二、 企業內部環境審計產生和發展
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環境不斷被破壞,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發展的同時,環境的發展卻是由高級走向低級,環境帶來的威脅隨處可見,氣候變化及全球變暖、生態破壞加劇、生物物種減少、森林銳減、沙漠擴大、土壤流失、危險廢物與有毒化學品猛增、臭氧耗竭等。可見從宏觀角度來說,我國的環境問題已經到了必須解決的地步。從企業微觀角度來看,傳統觀念認為人類所需的自然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對環保投資會增加生產經營成本,加重企業負擔,因而不少企業只注重短期經濟效益而不顧環境效益。企業環保意識薄弱,綠色經濟觀念缺乏,認證意識不強。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成為世界各國企業跨越“綠色壁壘”的重要跳板,而我國企業對此所做的反應遲鈍,因而在國際貿易活動屢屢受阻。我國農副產品中的農藥殘量等有害物質嚴重超標,進而影響到海產品、畜產品、紡織品、食品等國際營銷,它們不是被禁入,就是被退貨或索賠。工業產品的國際市場也越來越小。我國工業整體技術標準偏低,加上未重視產品的綠色標準,在越來越高的綠色標準面前,我國傳統國際貿易產品中的機電、紡織、建材、清潔用品受到了更多的限制。對機電產品,歐盟近年制定了“技術協調和標準新方案”,實行EC標志認證制度,規定其成員國有權拒絕未貼EC標志的產品入關。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和德國也相繼對電子、機械和電器產品實行認證制度,這對我國電視機、收音機、燈具等出口造成了極大困難。面對高高筑起的貿易“綠色壁壘”,我國企業必須改變經營戰略,按照公認環保標準來組織生產,樹立安全、健康的環保形象,相應的,企業必須進行環境管理。環境審計通過開展對企業環境管理體系需要進行監督和評價,成為企業環境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同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在其《內部審計師在環境問題中的作用》課題中所指出的:“環境審計是環境管理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借此,管理部門可確定組織的環境管理系統在保證組織的經營活動符合有關規章和內部政策的要求上是否充分。”此外,企業在生產、交易或管理等過程中,都有可能遭遇環境風險,蒙受巨大的損失,因此他們迫切需要對可能遭受的環境風險進行評估。所以在一些大企業、大機構,內部環境審計就隨著企業、機構自己的需要而發展起來。內部環境審計的產生,不僅能使企業、機構大大降低聘請外部環境審計師的審計成本,又能終年為自己提供環境審計服務。如今,企業對內部環境審計,不僅要求能及時發現企業環境管理上的問題,還需要為企業提供控制或合理規避環境風險的意見和建議。
西方國家企業內部環境審計的發展是在比較寬松的空間中進行的,企業自身較強的環境念識使其成為環境審計發展的主導者,企業內部環境審計最初是作為企業內部應對日益嚴峻的環境風險而自發進行的一種環境檢查和評價活動出現的,此后作為一種重要的環境管理手段在各種類型的組織中得以推廣。我國環境治理工作起步較晚,因此,環境審計工作的開展也較遲,環境審計實踐最初是從國家審計機關對環保資金的審計開始的,國家審計機關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逐步推動了環境審計實踐在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的開展。但由于其職責、權限等方面的限制,這種實踐和推動始終沒有超出傳統審計框架的范圍。目前我國環境審計僅限于理論探討的初級階段,而且側重于政府審計,環境審計研究及實務工作遠遠落后于西方各國,進行的與環境審計相關的審計主要是合規性審計,即鑒證企業的經濟活動是否遵守了現有的環境保護法律和地方頒布的環保法規,如污染物的排放是否超過了規定標準,是否按照規定的要求及時上交了各種費用等,環境審計的作用僅限于消極的防范,未達到審計的促進作用,就如何進行企業內部環境管理,發現和揭示影響環境效益的問題,幫助企業尋找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和辦法等企業內部環境審計方面的實踐開展很少,理論界缺乏對企業環境保護審計的系統研究,特別是缺乏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
三、企業內部環境審計發展的阻礙及解決思路
內部環境審計具有的監督作用正使其逐漸成為企業環境的重要保護手段,內部環境審計的開展會大大增加企業的環境管理成本,如企業在開展和維護環境審計計劃時對現有的內部審計人員進行培訓的花費、聘請外部專家協助審計的花費、審計過程中所需各類資源的成本、內部環境審計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經營而產生的成本等。此外,糾正內部環境審計發現的問題,并對問題進行反饋控制的過程亦要增加成本。企業開展內部環境審計工作,所發生的審計成本阻礙了企業內部環境審計的開展,也就是說,環境審計成本與企業利潤最大化之間的矛盾是阻礙企業內部環境審計發展的根源所在。
在市場經濟環境中,企業作為獨立的經濟利益主體,追求自身利潤的最大化是其主要目標。由于環境審計引起環境管理成本增加而給企業利潤最大化目標造成的損害,會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企業開展內部環境審計的積極性。但是,企業環境管理系統又需要必要的監督,否則再完善的系統也將失去作用。因此,如何解決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目標與環境審計成本之間的矛盾,就成為促進我國企業內部實施環境審計首先需要思考和解決的一個問題。
我國由于經濟體制等各方面的原因,環境審計的發展大大落后于西方國家,并且由于受到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我國企業的環境保護意識仍比較差,內部審計力度薄弱。政府通過環境審計法律使內部環境審計成為企業的日常行為,促進企業內部環境審計的開展。以立法的形式促進內部環境審計的開展,確實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取得比較好的效果,但此時企業完全處于被動地位,若企業僅僅是迫于國家法律法規的壓力而實施內部環境審計,那么這種行為是不會長久的,并且還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弊端。因此,只有從根本上轉變企業觀念,使內部環境審計成為企業自愿、主動的行為,才真正有助于內部環境審計在我國更快更好的發展。變被動為主動,一是要對企業進行環保宣傳,使企業改變觀念,自覺地實施環境保護、開展環境治理的措施;另外,更為重要的,要使企業認識到內部環境審計在增加企業成本的同時,也能夠給企業帶來利益。這能使企業更快、更主動地去接受內部環境審計,使其順利地在我國企業中全面展開。內部環境審計能夠給企業帶來的利益歸納如下:
1、有助于企業進行環境風險管理。企業一旦出現環境問題,就可能使企業無法繼續經營下去,運用內部環境審計評價企業潛在的環境風險,識別或發現給企業持續經營帶來風險的環境問題。如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不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使產品生產受到限制,會影響企業的持續經營。企業在做重大的資本支出決策時,也需要對環境風險進行評估,如企業為了將廢棄物的排放量降至允許的水平需要購買新裝置和設備,這種由環境問題引起的大量資本支出如果決策不當就會影響企業的持續經營,在這此情況中我們都可以利用環境審計來發現并評價引起經營風險的環境問題,以提高企業的風險預知能力。
2、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實施內部環境審計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要改進企業的環境管理,降低環境管理成本。通過對現有的產品設計、原料來源、生產流程和廢棄物處理等進行評估,節約企業環境成本,最終增加企業收益。如通過節能降耗降低產品成本,減少儲存和處理成本。
3、避免觸犯環境法律法規所帶來的處罰。內部環境審計能有效監督企業遵循應遵守的各類環境法律法規,避免違規所帶來的經濟懲罰或其他制裁。不管是專門的內部環境合規性審計,還是全面的內部環境審計,都能使企業保持對合規性問題的警惕,嚴格遵循有關的環境法律法規,并有助于企業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來糾正錯誤的企業行為。如內部環境審計可以幫助企業發現廢棄物的排放是否超標,若有超標跡象,及時采取措施對其進行改進,就可以免于罰款或其他懲罰。
4、塑造企業環保形象。實施內部環境審計并公布企業的環境績效信息能夠提升企業形象、提高企業聲譽。隨著消費者、投資者、貸款人和各種商業債權人及廣大社會觀眾環保意識的提高,環保產品日益得到人們的青睞,而對環境有負面影響的企業則會逐漸失去市場,企業基于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不得不注重自身的環保形象。如果企業進行內部環境審計,就能夠向社會公眾表明企業提高環境績效的承諾,從而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還可以抵制對企業環境態度的負面宣傳。企業的這種報告和鑒定行為可以被轉換為更加實際的利益,因為當它被認為是“環境友好型”,就會被眾多的關注環境問題的顧客或投資者所青睞。另外,內部環境審計使企業能夠自己發現并糾正環境違法問題,也避免了由于環境問題而被提起訴訟導致的不利宣傳以及聲譽受損。
5、有助于企業制定管理決策。企業管理層需要以可利用的信息及其他可利用資料為基礎做出決策,信息越全面、越有效,企業的決策就會越合理。內部環境審計過程中所收集到的大量資料,能增加管理部門做出決策時使用的信息量,使企業做出更加有效的管理決策。而這此決策又會對公司的財務以及非財務績效產生直接影響,因此,企業自愿進行內部環境審計既能形成良好環境管理系統,又能改進企業管理決策、提高財務績效和環境績效。
6、提高企業環保意識并加強環境管理。企業進行內部環境審計,就代表企業的董事以及高級管理人員做出了環保的承諾。同時也表示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將重視環境審計結果,并履行審計人員提出改善環境管理和環境績效的建議。此外,內部環境審計本身就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提高公司內部的環境意識。而且審計人員的反饋和建議有助于促進整個企業進行最佳的環境保護實踐。由上述意義來講,環境審計有助于改善公司的環境管理并因此加強對環境的保護。
7、能為企業帶來更多的機會。當今社會,消費者、投資者、貸款人和各種商業債權人及廣大社會觀眾的環保意識與日俱增,他們在消費、投資、貸款時都會更多的考慮環境保護因素,一個擁有良好環保聲譽的企業能獲得更多的消費市場,以及投資和借款的機會。
如果在促進企業內部環境審計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能夠使企業充分了解內部環境審計帶來的利益,使企業認識到在付出內部環境審計成本的同時也擴大了企業收益,就能使企業對內部環境審計的被動執行轉變為自愿主動實施,進而更好地推廣內部環境審計工作。
四、企業內部環境審計的開展
作為企業環境管理的重要工具,企業內部環境審計主要開展合規性及績效性審計,本文試按照產品生產周期,即從產品的設計、生產到廢棄物回收處理開展內部環境審計。
(一)產品設計環節環境審計
企業在產品設計的環節所進行的環境管理,便是設計“綠色產品”,即“環境友好型產品”。環境友好型產品是指那些從生產到使用回收處置的整個過程有特定的環保要求,對生態環境無害或損害極小,并有利于資源的再生和回收利用的產品。一項產品達到什么程度才算對環境無害,一般情況下很難做出判斷,必須建立統一的評價標準,才能判斷某種產品對環境是友好的還是有害的。1993年,國際標準化組織成立了環境管理標準技術委員會,將環境管理工作納入國家標準化的組織,頒布了ISO14000管理體系標準,較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其中,對產品的評價標準也作了明確規定,即依據產品有利于環境保護,有利于資源回收利用,有利于人體健康與危害較小等一般原則作為制定環境標志產品的標準依據。對環境友好型產品審計的方法一般采用產品生命周期評價方法。產品生命周期是指產品從搖籃到墳墓的所有階段,產品的生命周期包括五個階段,即產品原料的獲取、產品制造與生產過程、產品使用過程、產品銷售與服務過程、廢棄淘汰產品的回收、重復及處理過程。產品生命周期分析的目的是在整個產品生命周期內對產品帶來的全部環境影響進行分析。國際標準化組織將生命周期評價定義為:生命周期評價是對產品或服務系統整個生命周期中與產品或服務系統功能直接相關的環境影響、物質和能源的投入產出進行匯集和測定的一套系統方法。近年來生命周期評價方法已經廣泛用于工業部門的戰略規劃、產品或工藝設計的決策,也用于選擇與環境行為有關的指標及評價環境標志產品等方面。
生命周期評價廣義上是對投入產出的簡單描述,是用于評價與產品生產過程或活動有關的環境影響的方法。正規的、完整的生命周期評價是一個迭代的過程,它是由4個相關的部分構成,即起始階段、清單分析、影響分析和改進分析。起始階段為評價目標和范圍,包括系統邊界點的界定,用于指導并貫穿于生命周期各階段;清單分析是對產品各周期各階段的投入產出進行分析;影響分析則是依據清單分析結果來評價生命周期各階段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環境影響;改進分析則適用于對所研究的系統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削減的方案的評價和確定。
由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產品環境影響的主要因素有:能源和材料消耗的數量和類型;對工作環境所造成的物理的、化學的潛在影響;對外部環境的影響等。根據對上述諸因素確定的結果,我們就可以運用生命周期評價方法對產品的環境影響程度進行評價,并根據分析報告采取改正措施,限制對環境的影響,如重新選擇供方單位、原材料、包裝材料、運輸手段以及住址和運輸方式等。采取的具體措施:同時改進產品,使其在生命周期內消耗更少的能量、水和化學品;以安全的方式維護、修理、回收再生利用和最終處置產品;使用其他對環境影響小的原材料和半成品;使用其他零部件、輔助材料;在滿足質量要求的前提下,采取經濟有效的方式,使其對環境影響更小;正確的使用包裝材料,回收利用包裝材料和通過焚毀等方法加以處理;采取其他對環境污染較小的運輸方式等。在檢查廢棄物的處理排放情況時首先審查單位有關廢棄物處理、儲放和排放情況的有關文件規定。其次,審查分析各種環境記錄,判斷環境記錄的真實性。另外在審查分析有關環境書面資料后,還應對環境進行實施測量,以進一步檢驗環境記錄的真實性。審計人員應注意以下問題:對于有毒有害廢物是否通過焚燒或化學處理方法轉化為無害后再處置;對于無法無害化的有毒有害廢物是否能夠放在具有長期穩定性的容器和設施內,處置系統是否能防止雨水淋浴和地下水浸泡,在任何時候有毒有害物的遷移不致污染水體水質;對一般廢物的填埋處置是否能夠保持周圍環境的一致性,能否防止風化侵蝕、洪水和揚塵。
對上述措施的實施效果進行論證,其論證的內容主要看是否產生了以下效果:減少污染,并做到了回收利用;有效的回收利用了原材料、燃料、廢料或余熱;通過重新設計產品,減少材料消耗;副產品和廢料重新加工利用或被其他公司重新加工及重新利用;充分利用其他可替代的處理方法等。最后,對評價分析報告中提出的建議進行技術評估、環境評估和經濟性評估。技術評估,應考慮產品性能;對使用者的使用價值;相關的適用性、可信性、可服務性、生產能力、產品和工藝的協調性。環境評估,主要考慮環境的影響,具體評估能否用危險性較小的材料來代替有毒的,具有腐蝕性、易燃的化學物質,是否做到了清潔、安全、謹慎使用;是否做到了回收材料、能源再生利用、銷毀及處置等。經濟效益評估,主要應考慮費用及其承受能力、投資的回收周期等。
在具體應用生命周期開展內部環境審計時,可運用一種半定量化生命周期簡式評價矩陣方法。這種方法對產品生命周期各個階段及相關的因素進行綜合評價,其評價結果較準確,對相似的產品可直接進行比較和判斷,而且方法簡單,可快速得出評價結果。此評價系統為5*n的維矩陣,其中,一維代表產品生命周期5個階段:原料獲取、產品生產、銷售、產品使用、回收或處理:另一維代表環境評價指標四要素:環境狀況(質量、安全、壽命)、資源利用指標(材料利用率等);能源利用指標(能源增長率等)、環境狀況指標(污染等)。評定者需要研究分析產品生命周期從原料獲取、產品生產、銷售、使用以及回收處置全過程的環境影響狀況。此矩陣元素的評價值是根據其實際數據與標準數據之比值或定性值,由專家組成若干評定組織進行分析。根據現時數據與標準數據比值,再考慮各種元素在該目標層的權重,按照每一元素所得的數值與權重相乘,并求和值,可作為該層對該產品的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這種將權數應用于矩陣元素而得出定量化的環境影響數據的方法,雖然比一般的產品生命周期定性的評價方法略為復雜,但它更科學、更合理的反映產品生命周期中造成環境影響的主要階段,以及各因素造成的綜合影響程度,而且此方法簡單易行,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二)生產環節環境審計
企業生產環節主要推行清潔生產,清潔生產是企業環境管理的主要內容,它是以節能、降耗、減污為目的,實施工業生產全過程污染控制,使污染物的產生量最小化的一種綜合措施。對其進行審計就是對企業生產全過程的每個環節、每道工序可能產生的污染的情況進行定量的審定,找出高耗、污染的癥結所在,然后提出對策,制定方案,防治污染的產生。對清潔生產的審計內容主要為:① 審查產品是否有毒、有害、有污染,若有則要選擇替代產品。② 審查企業所采用的生產資料是否有毒、有害,生產剩余物是否難以回收利用,若存在這樣的情況,企業應設法調整原材料結構,選用無毒、無害、無污染、易回收利用的材料來生產產品。③ 審查企業工藝、設備、原材料消耗、生產組織調度、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管理情況,并對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措施。在就清潔生產進行審計時,通過收集資料和現場調查,發現生產過程中的薄弱環節,確定審計對象和具體目標。調查內容一般包括企業的基本情況、環境背景、生產排污情況及相關的環保法規和排放要求、治污現狀等。同時進行物料和能量核算、分析和預測,通過這些調查分析,進行預測,并把結果整理成調研報告,作為審計計劃的依據。根據企業現狀分析結果,評估企業不同車間或生產線的清潔生產潛力,采用權重加和排序法確定企業清潔生產的審計對象。對清潔生產的環境審計重點包括:對原材料、生產技術、生產操作管理和廢物處理與綜合利用等進行全面審核,分析物耗、能耗情況,找出廢物產生和排放的原因;根據現場調查和審計對象資料數據的綜合分析,繪制審計對象的工藝流程圖,并對工藝流程及各操作單元功能作出詳細說明;對各階段原材料、能量和水等投入產出情況進行測量,計算物耗及污染物的產生量,繪制物料和能量的平衡圖;對物料和能量平衡結果進行評估,分析物耗和污染物產生及排放的原因,并提出解決措施。
(三)廢棄物回收及處理環節環境審計
企業生產所產生的廢棄物主要為廢水、廢氣及廢物。
1、廢水
不同的行業以及同一行業不同工廠排放的工業廢水在成分、濃度、體積等方面差別很大,所以對工業廢水處理過程不可能有統一的模式,在我國,工業廢水處理有三種方式:
第一,廢水先經過工業廢水處理廠處理,然后排放到受納水體中。
第二,廢水直接排放到城市下水道中,然后經城市廢水處理廠處理(通常指公共的處理設施,簡稱POTW)。
第三,廢水先在工廠中進行預處理,減少廢水中污染物質的含量,然后排放到城市下水道中,在POTW中進行最后的處理。
2、廢氣
廢氣的處理主要為:
第一,利用除塵裝置取出煙塵和各種工業粉塵。
第二,采用氣體吸收塔處理有害氣體。
第三,應用其它物理的,化學的方法回收利用或使有害氣體無害化。
3、廢物
我國對工業廢物的管理措施主要有:
第一,建立鑒別、標記和登記制度,立檔案,由專人管理。
第二,確定安全、經濟的收集、貯存、運輸方法和制度。
第三,選擇安全、經濟的處置方法和處置場地。
第三,制定有害廢物收集、貯存、運輸和最終處置的評價標準。
關于處置方法,各國普遍采用的有焚化法、填地法、化學處理法、固化法和海洋投棄法。
在審計廢棄物的處理排放情況時首先審查單位有關廢棄物處理、儲放和排放情況的有關文件規定。其次,審查分析各種環境記錄,判斷環境記錄的真實性。另外在審查分析有關環境書面資料后,還應對環境進行實施測量,以進一步檢驗環境記錄的真實性。審計人員應注意以下問題:對于有毒有害廢物是否通過焚燒或化學處理方法轉化為無害后再處置;對于無法無害化的有毒有害廢物是否能夠放在具有長期穩定性的容器和設施內,處置系統是否能防止雨水淋浴和地下水浸泡,在任何時候有毒有害物的遷移不致污染水體水質;對一般廢物的填埋處置是否能夠保持周圍環境的一致性,能否防止風化侵蝕、洪水和揚塵。
五、開展企業內部環境審計其他問題的思考
(一)缺乏基本環境會計準則或制度
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是實施環境審計的前提條件。但我國現行的企業會計制度中沒有要求企業必須披露環保信息的規定,更沒有對與環保相關經濟活動記錄、計量的具體標準,致使真正意義上的環境審計難以開展。
(二)缺乏關于實施企業環境審計的具體規范
我國于今年雖然頒布了一系列環保方面的法律和環境標準,但缺乏具體指導環境審計工作的法規及統一的環境標準尺度,這也是環境審計無法下手的原因之一。
(三)政府及審計界對實施企業環境審計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我國近幾年主要致力于宏觀上的環保資金審計,企業環境審計目前多處于試點階段,如杭州從2004年開始試點開展企業環境審計,至今只有45家企業接受審計。由于企業環境審計沒有成為在實務中推廣的重點,由此導致企業環境審計的實施無法取得大的突破。
(四)缺乏國家立法機關對環境審計的法規支持
我國法律法規一直未能明確審計機構在企業環境管理體系中的地位,使得企業審計部門在開展環境審計時缺乏基本的法規支持。
拓展:優秀內部審計師應具備什么條件
首先,要知道合格的內部審計師需要掌握那些知識?
1、具備一定的內部審計的知識。作為內部審計人員,掌握一定的審計知識是關鍵,就像醫生需要掌握一定的醫術一樣是最起碼的要求。
2、具備一定的財務知識。財務作為企業核心,除專門的信息中心外,歸集的信息最為全面,掌握一定的財務知識,能使審計人員通過財務系統了解到很多的業務軌跡,為審計工作提供線索。
3、內部控制及風險管理。在面臨各種風險的條件下,內部審計師必須理解風險管理的概念,風險和控制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只有風險而無控制就可能出問題,只將控制而無風險是在浪費資源。
4、公司治理。因內部審計與公司治理參與者之間存在著報告關系,掌握公司治理知識成為內部審計師的必需,將公司治理作為審計對象,能夠促進公司治理與企業管理及其內部控制的整合。
5、信息技術。內部審計師必須迎接信息技術的挑戰,要了解本單位的信息系統和各種審計軟件,通過審計軟件可以提高審計效率和審計質量。
6、單位的經營業務。熟悉本企業的經營業務對內部審計來說至關重要,若不懂本單位經營業務,就不能深入企業內部,去發現單位須改善的問題。 以上知識通過多看相關方面書籍就可以掌握,但是,學習知識不是目的,具備一定的能力才是關鍵,
內部審計師需要具備哪些能力呢?
1、分析問題的能力 分析問題貫穿于整個審計過程的始末,從制定審計計劃、分析發現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等都需要內部審計師具備很強的分析問題的能力。
2、發現問題的能力 在一個陌生的組織中如何發現問題,是內部審計著每天都要面對的問題,發現問題是審計人員的天職,也是內部審計師的立身之本,如何發現問題需要內部審計師的敏感性和判斷力。
3、解決問題的能力 只發現問題顯然不夠,還要與被審計單位一同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能把問題解決掉才有可能是被審計單位和管理當局接受審計意見,合格的內部審計師必須具備很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4、表達能力 不管有多么重大的審計發現,也不論有多么可行的問題解決方案,如果不能把問題和方案表達清楚,會使你的審計成果大打折扣,合格的內部審計師需要具有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5、人際交往技巧 由于內審人員經常發現被審者工作中錯誤或低效率的地方,所以內審人員經常會存在潛在的人際沖突,具有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以積極的態度運用人際交往技巧可以有效解決人際沖突。
知識掌握相對比較容易,而對于能力的提高不是只靠看書學習就能見效的,怎么才能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呢?要使知識轉化成能力,要在平時做到“三練”:
1、練思考
作為內部審計師,一定要鍛煉自己的思考性,敏捷的思維非常關鍵,我們要在工作、學習、生活中有意培養我們的思維能力,要勤于思考,遇到一些事情和案例就主動去思考,思考時注意思維的邏輯性與嚴謹性。通過思考,把實踐與理論知識緊密結合,做到“學為我所用”,通過思考,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思考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系,處理好人際交往。
2、練觀點
凡事不僅要多思考鍛煉自己的邏輯思維,還要通過理性的思維形成自己的觀點,形成觀點后要與他人的觀點相比較,找出自己觀點與他人觀點的不同,必要時就不同的觀點進行討論,找出自己觀點與他人觀點的不同的根本原因。參與相關專題討論也是鍛煉觀點的有效途徑,我們應把握好討論問題的機會,主動發表發言,來鍛煉自己的看法與觀點。
3、練表達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要認真把一件事情表述清楚,表達后要問聽者是否聽明白,有些人平時能把要說的事情表達清楚,可是一遇到一些事情可能由于緊張,總表達不清,這類人應多利用機會鍛煉在公眾場合發言,以擺脫怯場的心理,來提高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 平時多練筆,寫出自己做過的事情和想法,是提高書面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多參與網上專業論壇討論、多向報刊雜志投稿都可以提高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寫作時應注意盡量將專業語言轉化成通俗易懂的大眾化語言,以使自己以后撰寫的審計報告能讓報告接受者看明白。 相信,通過學習以上的審計相關知識,平時注意“三練”,培養和提高專業勝任能力,合格的內部審計師將觸手可及。
【企業內部環境審計開展情況】相關文章:
企業內部環境審計研究04-22
企業內部環境審計發展過程04-22
優化營商環境工作開展情況的匯報04-17
企業內部審計報告03-22
關于環境保護工作開展情況匯報02-24
企業內部審計報告模板04-16
企業內部控制審計報告12-12
企業內部審計實習報告范文04-13
企業內部審計具有哪些職能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