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討會閉幕詞2016
學術研討會閉幕詞2016 一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學者、女士們、先生們:
這次由xxxx研究會和成縣人民政府聯合主辦、隴南師專協辦的“紀念xx流寓隴右1250周年”學術討論會和紀念會,開得十分圓滿和成功。在這里我代表中國xx研究會向這次盛會表示最衷心的祝賀!
同時,請允許我代表與會的全體代表,向支持這次大會召開的xx市各級領導、成縣各級領導以及xx師院和隴南師專的各級領導和參加這次會議服務工作的各位老師和同志們所提供的周到的完滿的服務表示最衷心感謝!
在會議中,與會的學者對xx的隴右詩作了深刻和全面的評價。對xx在公元759年棄官西走,來到秦州、同谷等地所作的117首詩歌所體現的豐富文化內容和精湛的藝術成就做了細致的分析和高度的評價。認為xx從此脫下了官服、走進了逃難的難民隊伍中,真正開始了他接近下層黎民百姓、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漂泊流離的生活,并親身體驗了安史之亂后人民在戰亂之中的悲苦生活,在身份上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由一個朝廷命官變成了一個逃難的難民。在思想上更加直面現實,更加關心普通百姓的生活命運,從一個普通難民的角度來觀察社會和人民的生活實際,在現實主義詩歌道路上,將憂國憂民的思想提高到一個新的思想層次,是一次巨大的思想飛躍。在詩歌藝術探索方面,他做了更深更廣的藝術探索,由以前以做古體詩五古和七古體裁為主,轉向了對近體詩五律、七律及排律為主的詩歌創作,對唐代詩歌藝術水平做了極大的提高。他的五律和七律等近體詩是最能代表唐詩藝術的最高水平。從此,中國詩歌史進入了以近體詩創作為主的詩歌時代,而xx的詩歌為人們提供了最好的學習樣板。他精益求精的創作態度,使唐詩達到了音樂美與形式美的完美結合,是唐詩由少年時代走向成年時代的成熟標志,最能顯示出唐詩的藝術特色。而隴右詩(大多是律詩)正是體現了xx詩歌開始全面提高唐詩藝術的一個關鍵時期,最值得關注和研究。
此次會議外地學者與當地學者廣泛交流,相互學習受益匪淺。使我感受最深的是隴右的學者們,對xx的隴右詩的深刻研究及他們對xx的衷心熱愛。他們所取得的豐碩研究成果,填補了杜詩研究的一個薄弱環節,充分地展示他們雄厚的學術實力,對xx研究做出了巨大的學術貢獻,在這里我向他們表示深深的致意和祝賀!
xx是我國古典文學的一面旗幟,他不僅是中國偉大的詩人,也是世界文化名人。xx的文化精神和偉大的人格為我們中華民族提供了精神上的食糧。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引導中國人民度過了歷史上一道道激流險灘,增加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在歷史上哺育了一代代政治家、文學家、學者和仁人志士,為提高整個民族的人文修養和文化素質,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起著一個思想家和政治家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他追求社會和諧的理想,是我們當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的歷史文化的資源,他對詩歌藝術創作“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精神及其優秀的詩篇,為我們建設當代先進文化和文學藝術提高文化水平,起著巨大的作用,總之xx的詩歌是一份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需要我們認真的研究和挖掘。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 和各位女士先生老師同學們!我們這次研討會和紀念會就要結束了,讓我們一起攜起手來,共同把xx研究作為一次文化事業來做,并將研究和普及結合起來,將xx文化與當今的文化建設堅定地結合起來,為進一步發揚光大xx的文化精神貢獻我們的力量。在此獻上小詩一首(先朗誦一遍,再吟誦一遍):
應邀乘機赴隴參加xx紀念xx流寓隴右1250周年研討會
縱飛直上白云天,下視秦州重疊山。
鳥鼠山間馀鳥道,魚龍川畔少漁煙。
少陵圣跡千年在,大雅歌詩萬古傳。
今日我來赴佳會,共研杜老隴秦篇。
最后,我宣布,大會勝利閉幕!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謝謝大家!
學術研討會閉幕詞2016 二
我們這個會議,經過兩天的學術研討、文化考察以及大會總結,可以畫上圓滿的句號了。畫句號這個工作本來很簡單,不過既然要講幾句話,我還是想對會議本身的歷史,取得的成就以及學科將來的.發展,談談個人的一些感想。
趙敏俐教授和吳相州教授在這次會議的講話中都提到,我們這個研討會已經開了五屆了。第一屆的名字叫“詩歌與音樂關系學術研討會”,現在叫“樂府歌詩學術研討會”。在大會發言和小組討論中,我都提到這個問題,我認為:我們這個系列會議名稱的改變,蘊含了這樣一個事實,就是:我們對于研究對象的理解深入了。我們不再僅僅是研究文學、研究詩歌的內部規律,也不僅僅是研究歌詩和它的伴生藝術——音樂之間的關系,而是把它放在一個更大的歷史文化背景中進行考察。我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禮樂文化是中國的主流文化,每一個中國人都自覺不自覺地浸潤在這歷史的長河中。”我們把樂府歌詩作為研究對象,它的意義是什么呢?不僅僅是研究詩歌,不僅僅是出于職業習慣,對于研究對象進行某種程度的深入或向毗鄰藝術拓展這么一個一般性的工作。實際上我們尋求的是中國人的歷史的一部分。下面我講兩點。
第一,我很感謝李健正先生,李玫教授,項陽先生這樣音樂學的專家。我從他們的論文或發言中學到了很多東西。
第二,從文化背景來說,樂府制度及其所包含的綜合藝術是樂府文學豐厚的、廣博的社會背景和文化土壤。讀張衡的《西京賦》和《漢書·禮樂志》就會發現這個問題。這次會議上劉航博士的論文所探討的《文康樂》和漢魏六朝戲劇,就很典型的說明了戲劇藝術與樂府歌詩的關系。李健正先生的文章也提出了舞蹈、音樂以及當時人們生活方式與文學藝術的關系。
樂府歌詩傳統上是在文學研究范圍內的進行討論,現在大家已經注意到,對它的研究不僅應該包括文學和音樂之關系,還應該包括文學和更廣泛的藝術形式的聯系,古代人們的生活方式也與此相關。
我這里講一點似乎是題外的東西。過去,西方人以為我們中國人不善于哲學思考,黑格爾在他的《歷史哲學》中就持這種觀點。他說,看到孔子的《論語》,非常失望,還不如不讀,不讀的話還有些神秘感。讀了之后覺得只不過是一個缺乏哲學深度的事故的老人講述的人生經驗。歷史事實并非如此。古代文獻,尤其是《上海楚簡》和《郭店楚簡》所提供的材料提示我們,古代的中國人善于哲學思考,有自己的哲學思考的體系。而且也并不局限于像《老子》一書中的表述。
從樂府與哲學的關系上來說,我曾多次指出:傳統上將漢代的“樂府”定義為“音樂機關”是錯誤的。漢代的樂府是一個“禮樂機構”。將樂府歌詩與音樂藝術聯系起來,有它的學術意義,但這還只局限在藝術層面、技術層面。將“樂府”正確地定義為“禮樂機構”,才能正確地認識它存在的哲學意義。
作為禮樂制度中的樂府,它設立的出發點,它的運行機制,都是從諧調天人之間的關系(司馬遷稱之為“天人之際“)與人類社會內部的各種關系出發。從與藝術的關聯來說,樂府文化與樂府藝術幾乎涉及古代所有的藝術門類,涉及當時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只有從這一觀念出發,才能在樂府研究中產生真正的學術突破。
在小組會的討論中,我特別把曾智安博士的文章拿出進行表揚。他的文章在傳統的詩歌研究的理論框架內已經做了很好的工作,同時,又有相當程度的、又是完全適宜的哲學上的提高與總結。他的文章把詩歌的禮樂文化背景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聯系在了一起,具有相當的理論意義。
從第一屆會議開始,我就積極參與其事。第一屆會議的時候,我還曾協助趙敏俐教授做過一些聯系刊物的工作。現在我們成立了樂府學會,我成為它的一名成員。正像趙敏俐教授所說的,我們的隊伍越來越壯大。就我們的事業來說,如同吳相洲教授所講,是一個朝陽的事業,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我很高興能在將來的學習和工作中與大家一起取得更大的成績。謝謝諸位!
【學術研討會閉幕詞2016】相關文章:
國際學術研討會賀信模板11-15
學術研討會征稿啟事10-27
各種學術研討會邀請函01-27
學術研討會邀請函三篇01-26
國際學術研討會賀信范文5篇11-15
閉幕詞08-28
學術研討會邀請函(匯編15篇)01-26
閉幕詞格式01-19
六一閉幕詞12-04
閉幕詞英文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