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工作總結
總結是把一定階段內的有關情況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導性結論的書面材料,它是增長才干的一種好辦法,不如靜下心來好好寫寫總結吧。總結怎么寫才能發揮它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工作總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工作總結1
在這一學期中本人承擔了四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的教育教學工作,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本人盡職盡責。按照大綱要求制定并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學期末有總結,質量分析。教學中論題鉆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有效的教學途徑。
教學中把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丑,提高他們養成
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品德與社會教學要以兒童生活為基礎,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開放性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就是從多方位多角度改變傳統的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某些弊端,使思品教學充滿思辯色彩,充滿生機活力。它以開放的氛圍為前提,以開放的課堂為核心,以開放的實踐為基本渠道,以主體參與貫穿始終,以提高品德與社會教學實效為根本,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為終極目標。
一、廣闊的教學陣地
開放教學要打破教學場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學外,還可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教室以外的場所去進行教學活動。
二、互動的動態式討論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要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
開放的動態式討論、小組合作形式,使學生的主體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特別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在有了更為真切的情感體驗,有利于道德認識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同時也培養了合作意識,增強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三、多樣化的情境式表演
我們可以結合有關教學內容,采用講故事、聽歌曲、情感朗誦、角色游戲、小品表演、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的“情境表演”
教學中分別讓學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內容。當學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認識,這時更應該給他們創設一定的情境。情境表演對于學生來說比較真實、親切,能使學生充分參與、積極表現,融入課堂教學,比較自然地主動發展,從而深化道德認識,內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與活動相結合、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
我們的作業設計要沖破封閉的圈子,向課外延伸,跟生活接軌,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變得生動、活潑
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工作總結2
通過一個學期的《品德與社會》教學,我對這門課程的基本理念,對教師教學的基本要求等,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下面從以下幾方面略作總結。
一、學生——地位變了
多少年來,我們的學生一直是"受教育者",他們一直是被動地接受教育的對象,只是聽老師講課,接受老師教給他們的知識,提出不懂的問題尋求老師的解答……從來沒有成為教學的主人,從來沒有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與老師一起來完成教學任務。而今,在《品德與社會》中,學生的地位卻改變了。
1. 學生是教學活動設計的主要依據 《品德與社會》教學活動方案是依據課程標準和具體教學班級學生需要進行設計的。而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必須要考慮以下幾點:
首先,要有強烈的針對性。教師活動方案的設計必須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要考慮到學生的需要、興趣,學生不同的性格特征。還要考慮到班級、學校的實際情況,要因人而異,因地而異。
其次,教師設計的活動方案要具有較大的彈性,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因素,在活動過程中可以隨時進行調整。 教師設計的活動方案與以往的教案不同,它只是對活動的準備和計劃,而不是對教學過程的嚴格安排。因此,它具有較大的伸縮性。教師在具體組織活動中隨時會遇到學生的"突發事件",學生是活生生的,他們有思想,會依照自己的意志開展活動。而活動中出現的許多內容可能是原先方案中沒有安排,不曾考慮到的。所以,我們的活動方案只能是一種思路,一種目標,而不應該是一個具有嚴格"程序"。
再次,教學活動方案的設計要盡可能讓學生也參加進來,讓學生成為方案設計的主人之一。在《品德與社會》中,我們的活動方案是為學生而設計,而參加活動的人是學生,所以學生是活動的主人,我們設計方案當然應該問問"主人",為"主人"著想。教師在設計具體活動方案時,需要問問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出謀劃策,想出盡可能好的點子,盡可能多的辦法。這樣,活動也就成功了一半。
2. 學生是教學活動過程的直接參與者 《品德與社會》課程以學生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活動形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直接參與各種實際活動,以調查、觀察、實驗、討論、談話、制作、表現等多種形式進行學習和活動,并在此過程中與周圍的自然、社會等發生實際接觸,積累直接經驗和智慧,獲得對自我、對世界、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發展各種能力。而學生就是在這種積極參與有意義的、真實的活動過程中獲得發展。所以,學生在《品德與社會》的學習中,不再是以往的被動受教育者,而是教學活動完成的主動者。學生的表現,學生的活動,決定了每次教學活動的完成與否,成功與否。所以,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學生不再是配角,不再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配合者,而是教學活動的主角,是教學活動過程的直接參與者,是教學活動過程的主要主宰者。
3. 學生是教學活動之后的最好總結者 教學活動的結束并不意味著教育的結束,一節課的結束也并不意味著學生認識活動的結束。所以,在教學活動之后,對活動的總結是十分必要的。而如何總結活動,調整今后的教學,在《品德與社會》這門課中,學生是最好的總結者。一次活動以后,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調查,了解學生對活動的體會、要求、新的設想,為今后進一步成功搞好教學活動提供依據。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從以往的教學活動中,進一步鞏固、發展自己所獲得的知識、能力等。教師還要與學生一起分析、討論活動成敗,在下一步活動方案設計中取長補短,把活動設計得更完善。總之,教師在總結活動時一定要深入到學生中去,要以學生為依據。
二、教科書——作用變化了
許多年來,教科書的地位一直是至高無上的,它一直是作為知識的載體供師生運用。許多教師在教學中一直是以教科書為中心進行教學。而今,在《品德與社會》這門課中,教科書的作用變化了。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科書內容及其呈現方式的變化,使它成為引發學生活動的工具,而不再是作為知識的載體或羅列知識、技能的清單供教師講授,不再是供教師照本宣科講述,讓學生死記硬背的"圣經"。《品德與社會》教科書的作用實際上已發生了質的變化。
1. 教科書是教師設計教學活動的參考資料之一
《品德與社會》教科書為教師因地制宜、因時制宜設計教學活動預留了很大的空間。教師可依據課程標準,對教科書進行認真的研究,然后結合本校實際,結合學生情況,具體設計教學活動。在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時,教科書只是教學內容的一種參考。教師不必刻板地以教科書上的語言、活動為教學的依據和教學的唯一材料,不必照本宣讀。而可自行設計更實際更適合班級學生的活動,讓學生講切合自身實際的語言。
2. 教科書是教師教材再創造的一種資源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科書為教師結合教學實際,創造和開發課程留有一定的空間,是教師設計、組織活動,引導兒童通過自己的活動去獲得知識的一種資源。同時,也是教師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創造和開發富有特色的本地區、學校、班級課程提供了線索。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中,不應是只教一些教材中提到的內容,而應該根據實際情況,根據教學需要,對教材進行補充,進行再創造。而在此過程中,教科書則是最好的'參考工具。
三、教師——角色轉換了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從古至今,教師一直以知識的傳授者出現在學生面前。而在《品德與社會》課程中,教師的角色卻轉換了。
1. 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直接傳授者
在《品德與社會》課程中,教師不再是站在講臺上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的人,不再是教導者、監督者、評判者,不再是"教"教材的人,不再是居支配地位,單向地向學生傳播知識和信息的人,不再是絕對權威的、不可否認的、高高在上的教授者,而是走到學生中,與學生一起完成教學活動的人。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轉換。
2. 教師是學生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導者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活動型的綜合課程,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主要形式。在本課程中,教師不再直接向學生傳授知識,而是學生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導者,是引導、激發和深化學生活動的人。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給予有力的支持,為他們的活動創設良好的環境,提供良好的條件,支持學生進行各種嘗試。教師與學生合作,共同進行活動,完成課程教學目標。同時,教師為學生提供著必要的指導和建議,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良好的品德行為,實現對學生的引導。
3. 教師與學生是一種民主、平等的關系
在我國幾千年來,"師道尊嚴"一直是處理師生關系的準則。解放以后,盡管師生關系不再那么等級森嚴,但在教育教學和管理過程中,教師還是占據著絕對的支配性地位,強制學生服從自己的意志。師生間并不存在雙向的溝通和互動關系,教師只是單向地向學生傳授知識。而在《品德與社會》課程中,教師與學生則構建了新型的民主、平等關系。師生在課堂上互動,學生的每一個建議都有可能被老師采納,學生的每一次活動都有可能是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的手段之一。因此,學生不再是教學過程的旁觀者,而是課堂教學的參與者,不再是教學過程的配角,而是課堂教學的主角。教師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是民主的,平等互助的,他們的共同努力構建著這門課程,完成著這門課程。
總之,在《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中,學生、教材、教師有了全新的概念,有了全新的地位和全新的關系。這些正是未來教育逐步追求的目標,是中國教育同世界教育接軌的開始,是中國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工作總結3
緊張的一學期已經結束了,為了更好的開展下學期的教學工作,提高教學成績,現對本學期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一、基本情況:
三年級學生大部分都比較勤學,上進心強,學習目的明確,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仍有少數學生學習、紀律都較松散,學習能力較弱。
二、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1)全面按照“136”課堂教學模式上課,抓好學生思想教育,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學初,積極做好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學習態度,樹立道德意識,提高認識能力。深入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細心發掘學生的閃光點,給予評價肯定,正確引導學生的行為,讓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抓好常規工作,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我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結合新教材理論知識,課堂上設計新穎、愉快的教學方法,增強趣味性,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中掌握知識、技能。發揮學生情感,激發學生求知欲望,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培養了學生樂學的興趣。平時我細心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好調查小結工作,針對不同性質的學生,根據其實際情況擬訂學習目標,以目標來激勵學生進步。
(3)認真做好教學工作,注意做好課前準備。
刻苦鉆研教材,認真學習大綱和教科書,準備好每節課必要的課件,做到先備課,后上課的習慣。堅持理論和實際結合進行教學,使學生容易汲取,從而使教學任務能夠按計劃完成。同時,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采用多種形式,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一學期下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了大大的增強。
關注學生參與的能力。要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就要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在上課過程中把感受到的、觀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話歸納出來,然后在合作、協調、討論及在教師的引導下,作出正確的判斷。要真正讓學生參與學習的進程,教師在課前要做好課前準備,也要布置學生按每節課的`要求,做好課前準備,然后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就能熱熱鬧鬧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
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在課堂教學中不難發現,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認為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關鍵是激發學生做一個積極勞動者,勤動手、動腦、動口。關注學生的參與過程。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所表現的質疑精神,從無疑到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要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問題走出課堂,時常探究。
三、存在問題和努力方向:
在教學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不足之處,如還有小部分學生的學習仍不夠自覺,缺乏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等,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中克服,使教育、教學質量更上一個新的臺階。
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工作總結4
品德與社會教學是學校的一門重要學科,回顧本學期的教學,已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也取得一定的教學效果,為了使今后的教學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總結經驗,克服缺點。現將本學期教學總結如下:
一、在這一學年中,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本人盡職盡責。
教學中鉆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有效的教學途徑。教學中把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丑,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
二、取得的成績與經驗
1、 培養學生從小愛學習的習慣。
在學習上要多動腦,不懂就問,課后多看課外書,汲取營養,增長知識,還要認真完成作業。
2、 培養學生愛國家和愛家鄉的情感。在教學中讓學生了解家鄉,知道家鄉有美麗的風光和豐富的`物產。培養學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謙讓的社會公德。
3、在教學中結合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認識哪些應該做,哪些不應該做,通過講故事,辨一辨,說一說的活動形式引導和教育學生,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有一種良好的社會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謙讓,見到別人有困難要樂于助人。
4、 培養學生講道理,不任性,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的優良品質。在教學中結合課文內容教育學生,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要養成一個好習慣。
5、 通過學習,讓學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從而自覺遵守交通規則。
三、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研究為手段,以個性發展為目標的教育觀,在課堂教學中逐步形成。
2、重視了常規媒體和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豐富了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活躍了學生參與教學的形式;擴大了教學資源。
3、教師注意創設情景,把課上“活”;開發教學資源,把課上“實”;組織學生活動,把把課上“樂”。
4、比較重視師生之間的雙向交往。
四、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經過一個學期學習,同學們的思想覺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師應進一步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組織教學的能力。
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工作總結5
《品德與社會》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設置的一門新課程。它的設置反映了加強和改革德育課程的時代要求,也順應了課程綜合化的時代潮流。這門新課從內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課或《社會》課。為了上好這門課,我認真學習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并遵照課標的指引切切實實把每個目標落到實處。現就對這學期《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進行如下總結。
一、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本課程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定為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范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能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二、讓品德教育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系的需要才產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范,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如《生命多么可貴》這一課,我在教學時充分地讓學生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體會政府、家庭對少年兒童的關懷和愛護;又如:《規矩與方圓》教學時,我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規則,以及這些規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方便。在學生列舉社會生活事實的基礎上,我們又適當幫助學生歸類,以使學生對生活中的規則有一個總體認識,并自覺遵守這些規則,不耍賴皮。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范、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范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如換位觀、雙贏觀、依存觀、分享觀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并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有機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
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工作總結6
一、基本情況分析:
我們班共有學生32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12人,大部分學生頭腦聰明靈活,求知欲強,好問個為什么,模仿性強,對品德與社會學習充滿了濃厚的興趣,為了品德與社會教學更上一個新的臺階,特對本學期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二、主要成績和經驗
1、本課程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定為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范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
2、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能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3、我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范,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我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規則,以及這些規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方便。在學生列舉社會生活事實的基礎上,我們又適當幫助學生歸類,以使學生對生活中的規則有一個總體認識,并自覺遵守這些規則,不耍賴皮。
4、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范、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范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如換位觀(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雙贏觀(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觀(我離不開你,你也離不開我)、分享觀(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難同當難減少)等等。
三、存在問題與不足
1、教學中,有時候沒有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
2、在教學過程中,對新教材理解、運用不夠深刻。對教材內容把握不夠,教學方法不夠靈活,沒能充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個別學生學習品德與社會的積極性不高,還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實踐習慣。
4、學生學習情況兩極分化嚴重,有少數學生還沒有掌握學習的方法。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和改進的措施
1、重視優生的培養和差生的轉化工作。
2、加強教師自身素質的培養與提高,不斷更新思想觀念,以適應新形式下教學發展的需要。
3、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學習先進的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教具,充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實踐活動要與教材內容有一定聯系,可以將游戲、唱歌、猜謎語、表演等引進課堂,也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校門,走進自然、社會,走進沸騰的生活。
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工作總結7
在這一學期中本人承擔了四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的教育教學工作,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本人盡職盡責。本學期四年級的思品教學總結如下:
一、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投入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目標達成
1、初步形成了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2、學習了利用規則調整關系。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
3、初步了解了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了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
4、了解了一些社會規則,初步懂得了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珍愛生命,有良好的生命意識,熱愛生活,樂觀向上、有責任心、自尊心、自信心的品質。
6、能夠初步認識自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7、了解了不良生活習慣的危害,知道吸毒是違法行為,知道邪教的危害。
8、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態度,熱愛大自然,初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9、學會了看交通圖;學會了乘坐一般性的交通工具;能發現交通中的問題并有不同解決問題方法。
三、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研究為手段,以個性發展為目標的教育觀,在課堂教學中逐步形成。
2、重視了常規媒體和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豐富了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活躍了學生參與教學的形式;擴大了教學資源。
3、注意創設情景,把課上“活”;開發教學資源,把課上“實”;組織學生活動,把課上“樂”。
4、比較重視師生之間的雙向交往。
四、存在問題
1、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差,不會整理搜集的資料。
2、生活中的應用能力有待于提高。
3、教學以傳統方法為主缺少創新意識,學生的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不夠成功。培優扶差工作做得不夠扎實,培優目標不明確。
4、個別學生的不良的學習習慣還有待進一步引導改正。
5、部分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以為品德與生活不是主要科目,學習積極性較差,雖然所學內容淺濕易懂,卻不能很好地掌握。
五、改進措施
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索學習方法。
2、多讀,多說,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在實際中掌握知識。
3、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實行“一幫一,一對紅”的方法,促進全班均衡發展。
4、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品德與生活實踐活動,引導他們有實踐活動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
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工作總結8
緊張的一學期已結束,為了更好的開展下學期的教學工作,提高教學成績,現對本學期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一、具體措施(一)在教學過程中,全面掌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協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二)上課時關注兒童的實際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身的世界動身,用自身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身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身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范,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
(三)在教育教學中,隨時隨地引導學生做一個維護環境的好小朋友,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我通過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沛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身的身邊動身,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環保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做一個環保的好公民。
(四)注重對學生進行道德行為的自我訓練、自我監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就需要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進行實踐。因為通過活動,不只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社會交往能力,而且使學生在實踐中學會關心他人。陶冶了高尚情操,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五)認真鉆研教材、教法,正確掌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選擇恰當教學方法,才干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明確正確的行為方式。有充沛的理論指導,才干防止以往滿堂灌的錯誤。
(六)注意理論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引導學生用理論指導自身的行動,并在生活中適時遵守,學生的各項行為習慣有很大的進步。(七)能夠聯系學校開展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自覺糾正行為錯誤,提高水平。
二、存在的問題學生和教師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夠濃厚。有些學生思想品德形成仍然是個難題上課形式單調、說教意味濃厚,枯燥乏味,實際效果存在欠缺。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改變課堂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運用好電教手段,活躍課堂教學的氣氛,必要時使學生有效的接觸大自然,接觸生活,接觸社會,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二)緊密結合班級管理和學生的實際,進一步加強養成教育,這是思想品德教學的關鍵所在。
(三)作好與家長的溝通。家庭與學校聯合起來,形成強大的教育勢力,一起把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人。不時了解學生在家中的表示,同時結合學校的活動如:家長會等有效的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結合在一起。
(四)儉以養德,創設情境,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注意引導學生從自身的身邊動身,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環保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做一個環保的好公民。
總之,本學期我盡了自己的責任和能力去努力完成了教學工作任務。通過這一學期的工作,班上46名學生,不論是在思維方式上,還是在學習能力上,或者在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進步和發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一如繼往,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嚴格要求自己,時刻注意汲取他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兢兢業業的做好自己的教學工作,使教育教學質量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工作總結9
本學期,我繼續擔任三年級(2)班的《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一學期來,按照課程特點,在學期初制定了教學計劃,并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使學生各方面的品質得到了培養和提高,我重點做了以下這些工作:
一、認真上好每一節課
本學期上的課,課前,我都做了充分的準備,如:我《時光老人對我說》一課,課前精心設計教案,自制課件與教具,課堂上輕松愉悅的教學,學生學得很開心,得到了學生的好評。
二、把握課程目標,培養學生能力
《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全面地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特別是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采訪活動時,教給學生調查采訪的方法,認真組織,讓每一次活動都能促進學生真正成長和進步。
三、聯系生活實際,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中,在現實生活上,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積極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上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
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為此,我努力做好單純的知識傳授后;再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其中,我還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并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我深深認識到: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體現的道德對兒童的發展具有直接的教育意義。作為一名教師,我會把知識教育和品德教育有機參透,讓學生不僅嘗到知識,還從小得到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培養,使他們努力做一名品學兼優的學生。
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工作總結10
品德與社會教學是一門重要的課程,一學期來,我認真鉆研教材,積極創新工作,圓滿地完成了教學任務,為了使今后的教學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總結經驗,克服缺點。現將本學期教學總結如下:
在這一學期中,我按照課程標準制定并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學期末有總結,質量分析。教學中論題鉆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所任科目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教學中把思品與生活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丑,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在學校開展的課堂教學研究周活動中,環境教育研討課也
是其中內容之一。教師的環境教育工作不僅體現在教師的工作總結中,而且也是學校考核教師的一項依據。由于教師在課堂中注重滲透環境教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自然地得到了環境教育,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取得的成績與經驗 :
1、 培養學生從小愛學習的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課文教學內容和班的實際情況,教育學生在學習上要多動腦,不懂就問,課后多看課外書,汲取營養,增長知識,
還要認真完成作業。
2、 培養學生愛國家和愛家鄉的情感。
在教學中讓學生了解祖國,知道祖國有美麗的風光和豐富的物產。引導學生做一個關心集體、愛護公物的'好公民, 培養學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謙讓的社會公德。
3、在教學中結合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認識了我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各族人民團結友愛。
4、通過學習,讓學生知道生命的重要性,從而珍愛生命,遠離毒。
5、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研究為手段,以個性發展為目標的教育觀,在課堂教學中逐步形成。
6、注意創設情景,把課上“活”;開發教學資源,把課上“實”;組織學生活動,把把課上“樂”。
7、比較重視師生之間的雙向交往。
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經過一個學期學習,同學們的思想覺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好人好事不斷出現。今后我還要進一步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組織教學的能力為取得更大成績而不懈努力。
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工作總結11
本學期任教三年級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所教學生團結互助,好學勤奮,有強烈的進取心和求知欲,熱愛班級體。但是還存在著所有獨生子女共同的特點—自私,無論做什么事,都為自己著想,對此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加以了正確引導。幫助其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使其受益終生。大部分學生聰明活潑,積極進取,通過學習生活的鍛煉,他們已具備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了集體主義精神,凝聚了班級的力量,各個班的成績有所提高,相差也不大。
通過課堂活動,大多數學生對品德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品德素養得到相當的提升,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是非辨別能力,他們對自己身邊的環境及生活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緊張的一學期已結束,為了更好的開展下學期的教學工作,提高教學成績,現對本學期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一、具體措施
(一)在教學過程中,全面掌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協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二)上課時關注兒童的實際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身的世界動身,用自身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身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身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范,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
(三)在教育教學中,隨時隨地引導學生做一個維護環境的好小朋友,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我通過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沛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身的身邊動身,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環保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做一個環保的好公民。
(四)注重對學生進行道德行為的自我訓練、自我監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就需要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進行實踐。因為通過活動,不只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社會交往能力,而且使學生在實踐中學會關心他人。陶冶了高尚情操,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五)認真鉆研教材、教法,正確掌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選擇恰當教學方法,才干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明確正確的行為方式。有充沛的理論指導,才干防止以往滿堂灌的錯誤。(六)注意理論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引導學生用理論指導自身的行動,并在生活中適時遵守,學生的各項行為習慣有很大的進步。
(七)能夠聯系學校開展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自覺糾正行為錯誤,提高水平。
二、存在的問題
(十)學生和教師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夠濃厚。有些學生思想品德形成仍然是個難題上課形式單調、說教意味濃厚,枯燥乏味,實際效果存在欠缺。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十一)改變課堂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運用好電教手段,活躍課堂教學的氣氛,必要時使學生有效的接觸大自然,接觸生活,接觸社會,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十二)緊密結合班級管理和學生的實際,進一步加強養成教育,這是思想品德教學的關鍵所在。
(十三)作好與家長的溝通。家庭與學校聯合起來,形成強大的教育勢力,一起把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人。不時了解學生在家中的表示,同時結合學校的活動如:家長會等有效的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結合在一起。
(十四)儉以養德,創設情境,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注意引導學生從自身的身邊動身,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環保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做一個環保的好公民。
總之,本學期我盡了自己的責任和能力去努力完成了教學工作任務。通過這一學期的工作,班上46名學生,不論是在思維方式上,還是在學習能力上,或者在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進步和發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一如繼往,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嚴格要求自己,時刻注意汲取他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兢兢業業的做好自己的教學工作,使教育教學質量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工作總結12
品德與社會課程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在教學中,我依據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利用教材中的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高漲。
學習明理是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我主要通過學習課文、分析歸納,讓學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識,而情感是在認識客觀事物中產生的,因而在學生學文明理過程中,形成道德認識前后,因勢利導地激發學生道德情感。精心設計一些富于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并借助假設、聯想、想象、對色、角色互換,心理移位等心理體驗,把學文與明理,知識上的接受與情感上的認同有機結合起來。
學生要將學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認識化為具體實踐中的道德知為,“辨析導行”十分重要。我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教材重難點,有的放矢地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啟發性、導向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辨析正誤,從中提高道德判斷能力。
注重實效情感的評價標準。小學生由于受年齡、家庭和周圍環境的影響,對道德評價標準難免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導行階段的教學首先借助教材,從理性的角度向學生闡明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念、道德行為和是非標準,但僅有這些理性的標準是不夠的,還必須在學生的情感世界里樹立起情感的評價標準。通過介紹一些英雄或老一輩革命家等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和事,讓學生真切感悟到什么叫高尚,什么是自己應該學習的榜樣。在指導學生學習英雄人物時,不僅讓學生了解英雄人物具備什么樣的高尚品質,而且讓學生記住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跡和一些感人的細節。讓學生從活生生的`、真實可信的事例中感受英雄的偉大,從而產生熱愛英雄人物之情。
動情用理,辨析導行。我根據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動情用理導行,讓學生心服口服,入耳入腦。
良好的思想品德體現于具體的道德實踐,在導行訓練和實踐中,讓學生不僅鞏固道德的認識,培養道德行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熱情鼓勵,積極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讓學生產生成功的歡樂情感體驗,從而順利地實現課堂教學的目標。
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工作總結13
本學期,我繼續承擔三年級四個班的《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一學期來,按照課程特點,在學期初制定了教學計劃,并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使學生各方面的品質得到了培養和提高,我重點做了這些工作:
一、認真上好每節課。
本學期上的課,課前,我都做了充分的準備,如:我上《學看平面圖》一課,課前精心設計教案,自制課件與教具,課堂上輕松愉悅的教學,學生學得很開心,得到了學生們的好評。
二、把握課程目標,培養學生能力。
《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全面地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特別是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采訪活動時,教給學生調查采訪的方法,認真組織,讓每一次活動都能促進學生真正成長和進步。
三、聯系生活實際,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積極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
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為此,我努力做好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的轉變,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其中,我還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并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工作總結14
本學期,本班在《品德與社會》科的教學中能圍繞:
1、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形成自覺愛護自己身體的意識和行為,知道交通規則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自覺遵守交通秩序,注意交通安全,在面對各種誘惑或求助騙局時,能夠沉著應對,不上當受騙,掌握一些事故的預防及解除辦法。
2、知道學習、做事要抓緊時間,學會合理安排和利用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對自己有信心,愿意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學習,體會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愉悅;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能夠在老師和家長的指導和幫助下,學習培養自己的興趣和愛好。
3、在與人的交往中,能夠意識到別人的不高興,知道日常交往中讓人討厭、生氣的言行舉止;當朋友間出現和矛盾時,能夠反思自己的言行,并以恰當的方式加以化解;知道真正的朋友應該以誠相待、互信互助。
4、知道自己是集體的一員,關心集體,主動承擔集體交給的任務,維護集體榮譽;感受集體生活中的規則的作用,初步具有規則意識,遵守活動規則和學校紀律;具有現代民主意識,了解民主選舉的基本程序,正確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
這些目標展開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良性發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社會性的良性發展。
一、上課、備課是關鍵。
只有認真鉆研教材、教法,正確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才能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明確正確的行為方式。有充分的理論指導,才能避免以往滿堂灌的錯誤。
二、抓好訓練,學以致用。
注意理論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引導學生用理論指導自己的行動,并在生活中適時遵守,學生的各項行為習慣有很大的進步。
三、抓好落實,常抓不懈。
緊密聯系學校開展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在正確引導下,自覺糾正行為錯誤,提高水平。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應該與學生的生活、學習實際緊密聯系,這樣學生的水平才能有所提高,而且做好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光靠課堂上的說教是不行的。
四、對于思想品質良好的同學,再進行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的教育。
對于習慣較差,思想觀念差的同學,從生活中入手,正面疏導,教育,使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思想品質。
五、存在的問題。
1、有些學生理論與實踐結合不起來。說道理,同學都能明白,但是真正到生活中,甚至關系到自己的利益的'時候,往往言行不一。
2、由于學生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學習興趣淡化,過于敷衍了事。
3、有些學生思想品德形成仍然是個難題。學生的影響來自于多方面,家庭、社會、學校。學校教育固然重要,其他方面不容忽視。有些家庭教育受家長思想品質、價值觀、世界觀的影響,往往與學校的教育背道而行,因此,學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仍然有一定的難度。
4、上課形式單調、說教意味濃厚,枯燥乏味,實際效果存在欠缺。
5、學生不能把學到的道理和實際行動有效的結合起來。這一點是做得最欠缺的一部分,需要結合實際進行教育,切實使學到的知識落實到行動上。作到理論聯系實際。
六、今后努力方向
1、加強自身的修養。教育學生,首先要身正為范。隨著時代的發展,世界觀和價值觀、社會公德都在不斷變化。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更好地教育學生。
2、緊密結合班級管理和學生的實際,進一步加強養成教育,這是思想品德教學的關鍵所在。
3、改變課堂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活躍課堂教學的氣氛,引導學生有效的接觸大自然,接觸生活,接觸社會,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4、作好與家長的溝通。家庭與學校聯合起來,形成強大的教育勢力,共同把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人。不斷了解學生在家中的表現,有效的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結合在一起。
5、注意學生的一言一行,及時糾正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出現。做到防患于未然。
6、加強備課的力度,上好每一節課。講求上課的形式,活躍課堂氛圍,使學生能真正的上好每堂課,學到扎實的知識。
經過這一學期來的努力,本班終于完成了教學任務,教學的實際效果比較好,學生的養成教育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學習習慣、紀律習慣、衛生習慣、文明禮貌、都不同程度的得到提高。但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道理,不能有效的落實到行動上,在以后的教學中應加強實踐。
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工作總結15
這個學期學生對品德與社會這一學科的興趣更加濃厚,學生能對所學的知識有較深的印象,對社會常識、科技知識方面的知識有比較全面深入地了解,對一些常識性的知識掌握得比較好,對一些社會問題也能提出自己的看法。現將這學期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要求學生上課自主學習、交流討論,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非常感興趣,特別是在社會課堂上經常有一些學生提出他們非常感興趣的問題,每當這時候,教師從來不打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是圍繞這些課堂的生成資源來進行進一步的教學,這樣大大調動了絕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對于社會這一門知識的學習都是非常有效的。
二、用品德與社會的視眼來給學生做拓展訓練,打開了學生的思路,使課本上的知識得到有效的補充。平時上課的時候明確要求學生當堂作好課堂筆記,對于要求掌握的知識劃記好,加深印象。
三、結合教材內容與國家大事精心準備課外閱讀資料,并開展相應的活動,通過閱讀與活動進一步了解我們這個社會,了解我們民族曾經的災難與屈辱,讓學生通過大量翔實的歷史與現實資料直接感受社會,感受歷史,讓他們對社會中的是與非、善與惡有一個更加感性的認識。如針對于《不能忘記的歷史》與學生一起搜集“回看歷史振我中華”的演講資料;在玉樹大地震時期,與學生一起收集“眾志成城,抗震救災”的感人故事來閱讀,并抒發自己的感想。學生從民族的大災難中學會了珍惜生命,學會了團結,學會了奉獻自己的愛心,感受到了心靈的震撼,感受到了眾志成城的力量!社會知識只有與社會生活相聯系,才具有更深的感染力,更深刻的教育意義。
在教學中還有不足的地方如還可以設計更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給學生展現更大的.更豐富的世界;對于個別學習興趣缺乏的學生可以采取個別輔導的方式及時鞏固所學知識,讓他逐漸對社會學科產生興趣;另外學生對于社會知識的復習與鞏固還可以進一步加強。
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一學期來,按照課程特點制定實施了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4、充實教學內容;
5、拓展教學空間。
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地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良好的思想品德體現于具體的道德實踐,在導行訓練和實踐中,讓學生不僅鞏固道德的認識,培養道德行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熱情鼓勵,積極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讓學生產生成功的歡樂情感體驗,從而順利地實現課堂教學的目標。
主要經驗:
一、小學思品課是一門教學性、情感性很強的課程。“激性、明理、導行”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三要素,而激情則是重要因素。
二、在教學中,我依據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利用教材中的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高漲。學生要將學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認識化為具體實踐中的道德知為,“辯析導行”十分重要。我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教材重難點,有的放矢地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啟發性、導向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辯析正誤,從中提高道德判斷能力。
三、注重實效情感的評價標準。動情用理,辯析導行。我根據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動情用理導行,讓學生心服口服,入耳入腦。存在問題及原因:由于是新教學,所以在教學中也沒什么經驗可參考。但是,我相信只要肯努力,不斷改進,以后一定會想到更好的方法的。
改進措施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新的學科,綜合性與實踐性都很強,以后,我會注意多讓學生到社會上去實踐的。
【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工作總結】相關文章:
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教學工作總結05-24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總結05-19
《品德與社會》個人教學工作總結05-22
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工作總結05-22
有關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05-23
關于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05-23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02-06
品德與社會工作總結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