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研究方案(精選19篇)
為保證事情或工作高起點、高質量、高水平開展,常常需要預先準備方案,方案是從目的、要求、方式、方法、進度等都部署具體、周密,并有很強可操作性的計劃。優秀的方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課題研究方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課題研究方案 1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和理論依據
(一)理論背景和依據
1、背景。21世紀,科學技術更加發達,競爭更加激烈,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更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必須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心理素質的水平直接影響其他素質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方向,特別是從事創造性學習和創造性活動,要以個人的心理正常和健康為基本條件。從現實看,我們正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當然包括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我國中小學階段獨生子女的普及化,中小學生的心理素質普遍不高。據權威部門測試,當前我國學生心理素質的合格率僅為17%,許多中小學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礙。他們身上暴露出來的心理問題直接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影響他們在課堂學習中的學習效率。中小學暴露出來的心理問題學校教育的關注,在實施素質教育,實施課堂教學中必須適當滲透心理教育。
2、理論依據。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根據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課堂教學,因此,對中小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基本途徑也應在課堂教學中。課堂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是學校教育最基本的活動形式,它不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能力的過程,也是學生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的過程。
心理學認為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以及道德品質的形成都是通過自己的感知、記憶、想象、思維、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實現的。贊科夫認為:“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包括心理健康因素對學生成長和發展至關重要。在學校教育中,課堂教學是最重要的教育活動,是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因為課堂教學所占時間最多、分量最重、涉及面最廣、對學生的成長影響最全面、最深刻,所以要抓住課堂教學契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二)學校背景
我校學生結構復雜,外來務工子弟的學生比較多,父母不在身邊由爺爺奶奶教育的也較多,還有部分單親家庭的學生,他們的學習得到家庭的關心比較少,使得部分孩子學習中出現了脆弱的心理,甚至出現一些小的思想傾向。所以小學生課堂學習中的心理輔導顯得極為重要。面對這一問題,1999年和20xx年,我校相繼提出“農村小學心理教育的實踐研究”和“培養小學生健康學習心理的實踐研究”兩個課題,目的是想依據現代教育思想和相關學校心理教育理論為指導,通過篩選,針對有明顯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個案研究,同時對不同特征的問題學生提出了比較具體的心理疏導的要求與方法。兩個課題分別于20xx年和20xx年成功結題,取得了一定的經驗。我校也被評為無錫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學校。
而要徹底扭轉這一現狀,學校還應繼續組織教師學習先進教育理念,在已有的經驗上進一步總結、提煉、升華,立足于課堂內外的時間。尤其是教師在進行常規的課堂教學時,應該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讓學生在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的同時,完善各種心理品質,特別是諸如情感、意志、個性品質等方面。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輔導有著深刻、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鑒于上述客觀事實及我校的實際情況,經學校研究決定在我校繼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并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課堂教學中。所以,我校提出了“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的實踐研究”的研究,通過此課題研究,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社會大家庭中健康地成長。
(三)本課題國內外現狀的分析
心理素質是人才素質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基本素質,它在人才素質中具有核心和關鍵的作用。小學生受家庭、社會、學校的影響,由于身心尚未發育成熟,社會閱歷還沒有,加上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值過高,往往在學生的心理上出現障礙現象,產生“心理負效應”。
而心理學的發展往往與經濟發達程度密切相關,國外一些發達國家對心理學,包括學校心理學的研究早而且也比較成熟,國外圍繞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門有一門學科叫學校心理學,20世紀初產生,30年代后逐漸發展起來,尤其是近年來發展很快,它主要研究5歲-18歲這一年齡段的問題兒童、青少年和有學習不良、學習困難、學習障礙或行為障礙等的兒童、青少年。現在國際上已專門成立了一個學校心理學聯合會。在美國,學校心理健康已形成了較完整和成熟的.體系,我國香港地區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模仿了美國的模式。
我國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從20世紀80年代起步,也有了不少研究成果,如今已有不少學校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并且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驗,已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經驗。
縱觀上述研究現狀,通過對本課題的研究,我們準備遵循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研究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年齡發展階段(小學1―6年級)科學可行的教育內容,同時結合我校實際,建構既能有效教育學生心理問題,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又便于教師易于操作,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中的滲透心理教育的模式。心理教育應該以課堂為主戰場,以各學科教育為主要載體,充分發揮學校課堂教學的心理教育功能,充分調動全體教師共同參與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的積極性,這才是加強學校心理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徑和方法。
二、課題的界定
(一)什么是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手段,它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全過程,它主要包括教師講解,學生問答,教學活動以及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也稱“班級上課制”。與“個別教學”相對,把年齡和知識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學生,編成固定人數的班級集體;按各門學科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組織教材和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并根據固定的時間表,向全班學生進行授課的教學組織形式。
(二)什么是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是心理素質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簡稱,它是教育者運用心理科學的方法,對教育對象心理的各層面施加積極的影響,以促進其心理發展與適應、維護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實踐活動。“心理素質”之“心理”――從心理學角度講:心理素質包括情感,信心,意志力,和韌性等等。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是在先天素質的基礎上,經過后天的環境與教育的影響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質包括人的認識能力、情緒和情感品質、意志品質、氣質和性格等個性品質諸方面。心理是人的生理結構特別是大腦結構的特殊機能,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心理素質具有人類素質的一般特點,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在走向21世紀的今天,人的心理素質顯得越來越重要。在學校和家庭教育中重視對少年兒童的心理素質教育,也成為社會和時代的要求。
“心理過程”之“心理”――心理過程是指心理活動發生、發展的過程。它具有時間上的延續性。人的心理是復雜的。心理過程是心理活動的重要方面,個性心理特征是個體心理活動過程體現出來的特點。整個心理過程又包括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研究人的心理活動過程的特點和規律,對于搞好教育教學工作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三)什么是心理健康
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
個體能夠適應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征;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于積極狀態,并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四)什么是“滲透性學習”
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指出:“就是在你還不太懂的時候,在好像亂七八糟的狀態之下,你就學習到了很多的東西。很多東西常常是在不知不覺中,經過了一個長時期的接觸,就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懂了。這個學習方法是很重要的。”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應該端正學校教育思想,將心理教育納入課堂教學。要以“學習為主導教育,課堂教學滲透教育,學校、班級、家庭通力合作”為主導思想,注重環境熏陶的教育作用,更好地幫助每一個孩子健康地發展,努力讓孩子享受生命的光輝。
三、實驗目標
(一)總目標
針對不同心理類型的學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學生都擁有健康的心態,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通過實踐,進一步提高教師的理論素質和實踐能力,進而帶動整個課堂教學。
提供探求學生心理特點的具體操作方法,并根據不同心理特點設計最優化的教法。
(二)具體目標
通過研究,使教師進一步更新教育觀念,增強教改意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通過研究,使教師能把現代教學心理的研究成果滲透到課堂教學的實踐中去,能根據不同心理特點設計最優化的教法。
通過研究,促進學生養成合格健全的人格,使每個學生能正確對待自己和接納自己。
通過研究,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積極的情緒情感,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針對不同心理類型的學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學生都擁有健康的心態,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四、課題的主要內容及操作方法
(一)研究內容
1、心理健康基本要義研究。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義應從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進行研究:從根本上說,心理健康必須符合現實的人類實踐活動的要求,即實踐標準是心理健康與否的根本依據;從實踐活動的時間維度上講,心理健康隨著實踐活動的發展而不斷地發展著,表現為辨證的發展性;從實踐活動的空間維度上看,心理健康在不同的歷史文化條件下也是各不相同的,呈現出文化的多元性。
2、心理教育的滲透型課堂教學結構研究。滲透式教學,即將某個教育內容滲透到各門學科的教學之中,通過各門學科課程化整為零地實施教育。這種課程模式,便于將心理教育領域的各個方面內容進行滲透,使學習者在各學科的學習中形成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擁有健康的學習心態。
課堂教學結構是否優化直接關系到一節課的教學目標能否完成以及能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教學結構而是隨教學目標、教學策略、學習評價的不同而變化的。心理教育的滲透性課堂教學結構我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研究: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欲望;體驗問題,獨立自學,尋找解題方式;明確問題,交流點撥,知識歸納;學生出題,教師答題,激發學生探索興趣。
3、課堂教學中的心理教育滲透策略研究。課堂教學中心理教育的滲透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研究。第一,教師定位。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渠道,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要靠教師去實施。第二,激發興趣。課堂效率的高低和學科成績的好壞往往受個體興趣的影響。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學生與認知之間關系,必須以學生的興趣為起點,并激發學生更大的學習興趣為目的。第三,堅持表揚。表揚就是對學生心理上施加刺激,以產生激勵效應。表揚就像陽光,沒有它,學生就不能健康成長。教師只有以深厚的師愛,寬容的師德,引導學生改正錯誤,才能使學生“口服心服”,并以愉快的心情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云。第四,暫緩評價。不要輕易評價學生創新成果。教師的評價給學生帶來的影響是令人難以估量的。教師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在學生心目中都是舉足輕重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正確評價能為學生提供心理安全是活躍課堂心理氛圍,開發學生創造潛能的一個重要手段。第五,鼓勵質疑。讓學生大膽發言是正確處理學生與思維之間關系的最好方法,要鼓勵學生刨根問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創設種種條件,營造良好氛圍,廣開言路,讓廣大學生大膽發言,積極討論,互相急論,引導學生無所顧慮地提出不同意見,同時再讓學生對大家提出的問題共同探討,讓學生自己找到最佳答案和解釋。第六,教學相長。心理學上所談的教學相長的心理相容原則就是指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正確處理師生之間關系的原則。良好的師生關系不僅有師于課堂教學,而且也為學生提供了一種人際關系的榜樣,并將成為學生今建立人際關系的一種潛在模式。
4、積極學習心理培養的課堂教學評價研究。課堂教學中教師不但要把握好評價的不同方式方法,而且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應該在課堂評價中,實施多元評價,積極建構多元互動的立體評價機制,多方面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積極學習心理的培養。首先,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學會自評,運用自評,建立自信。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互評,促進合作,共同發展。讓課堂教學評價成為一種民主、平等的“對話”。教師要實施科學有效的評價策略,用積極的態度看待學生,從每個學生發展的內在需要和實際狀況出發,評價他們各自的發展進程,讓每個學生都得到賞識,體驗到成功,促使他們向著更高、更美而努力!
(二)操作方法
心理教育滲透策略可以考慮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依托教材內容滲透心理教育。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科發展的需要,也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結合教材內容進行有機融合,課堂管理中進行有效滲透,使課堂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交融在一起,備受學生歡迎,也有利于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雙管齊下,事半功倍。
2、依托教學語言滲透心理教育。滲透心理教育,教師的教學語言尤為必要。課堂教學滲透心理教育要求教師的情緒自我調控貫穿于課堂教學全過程。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調控,教師對學生充滿愛心,以富有愛的教學語言培養良好的心理氣氛,以此縮短師生距離,使課堂保持教與學的熱情。
3、依托生際交往滲透心理教育。從健康心理學的角度講,一個人積極開展人際交往,處理好人際關系,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課堂上和諧的生際關系,適當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是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展示。在社會轉型時期,在緊張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與他人的合作能力、協調能力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開放的社會,要以開放的心態來面對人際關系。為此,在課堂教學中要依托學生和諧的人際關系,提高交往中的素質,健全學生的心理,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心理是每個老師的必修課。
4、依托隨機事件滲透心理教育。學生的心理健康離不開家庭和社會的支持,適時開展活動,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教育孩子,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要注意隨機事件的發生,并適時進行心理教育。
五、完成課題研究任務的保證措施
1、課題組組成了科研小組實施和協調課題的研究,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并有駕馭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
2、學校把教師專業發展作為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突破口,聘請市、區教研室領導及有關專家指導課題研究,進行理論指導和運用指導。學校提供足夠的研究經費作為保障。
3、落實課題研究的組織管理,核心組成員來自校長室、教導處、教研組長和青年骨干教師,都為重要的研究者,有組織、能力和物質保證,有利于課題的順利開展。
4、組織課題研究人員、教研組長、備課組長和骨干教師形成學習組織,學習有關文獻資料,率先行動,定期交流,撰寫課題研究的經驗總結。
課題研究方案 2
一、研究背景
分層教育的研究由來已久。兩千多年前,孔老夫子教學“各因其材”,便產生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探索落實這一思想的教學方法,特別是在采用“班級授課制”以后,解決“因材施教”的問題,變得更為迫切。國內外關于分組的,個別的教學實踐和層次教學實驗,都為解決這一問題做出了可貴的貢獻。
1987年7月至今,湖北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黎世法黎世法在發展異步教學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異步教育學。
異步教育學認為:過去,教師講到哪里,學生就學到哪里,這是班級授課制下很普遍的“同步教學”。而建立在學生的“六步學習”基礎上的教師“五步指導”的異步教學方式,改變了教與學同步的狀況,做到了學生自主地學、教師科學地教,因而具有相當的科學性,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就是國內外已經取得巨大成果的層次教學。所謂的層次教學,比較集中地強調了幾點:
①學生的現有知識,能力水平。
②分層次。
③所有學生都得到應有的關注,都得到應有的提高。
分層教學就是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潛力,把學生科學地分成幾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體并區別對待,使這些群體在教師恰當的分層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發展和提高。
分層教學能夠以人為本,能夠彌補班級授課制天然的不足,能夠因材施教,使得每個學生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內都有事可做,有目標可循,有發展的果子可摘。因此,有其積極意義。
關于本課題核心概念的界定
1、異步教學。
注重學情,改變傳統的同步教學的方式,倡導學生自主的學,老師科學的教。
2、分層教學。
分層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通過自我鑒定和老師參照,把學生動態分為A、B、C三層。通過備課分層、教學分層、作業分層、考核分層等。促使學生從低層向高層攀登,然后再進行動態分層,讓學生收獲看得見的成功。
3、異步分層教學。
主要是針對同步教學和班級授課制的弊端,以“學情理論”為基礎,以人為本,以“異步分層教學”為核心內容的,對學生進行動態分層,分層教學,異步推進的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法。
二、研究目的
①構建既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又符合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實際,既符合素質教育要求,又體現語文教學常規,既體現以人為本、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異步推進的教學思想,又便于操作的中學語文異步分層教學法的教學模式。
②改革傳統的“一刀切”、“齊步走”的教學模式,變“滿堂灌”、“填鴨式”為“啟發式”、“研討式”,變“講堂”為“學堂”,保證每個學生在“最近發展區”內得到全面充分的發展,使全體學生真正做到“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③從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出發,遵循教學層次性和照顧學生差異性的原則,注意指導學法,培養自學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④學習、研究、國內外先進教學方法,轉化語文教學改革成果,推動高中語文教學質量的改革。通過課題實驗與研究培養、鍛煉語文教師隊伍,促進他們的專業發展。
⑤充分發揮每個學生學習語文的潛能,提高全體學生語文知識水平、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⑥本實驗的根本目標是以人為本,因材施教,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本實驗最重要的形式是“小組討論”,重在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讓學生在共同學習和共同提高中,實現性格互補,人格融合,意在發展學生健康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本實驗最重要的內容是作文教學,目的是使學生閱讀與寫作,兩手都硬起來,以閱讀促進寫作,以寫作帶動閱讀;本實驗不僅注重眼前目標,而且注重長遠目標,大力提倡“創新是靈魂”,不僅針對學生,也針對老師,尤重學生創新思想的培養,為學生的將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并提供品質保證。
三、研究內容
1、研究假設
為了保證實驗的信度和效度,要把無關變量控制到最小程度。實驗班和對照班,在一樣的教學條件下,進行實驗的具體操作:
①首先與學生商討“異步分層教學法”,讓學生了解這種教法,喜歡這種教讓這種教法深入人心。
②面向全體學生,摸底鋪排,在充解和掌握學生的情況下,對學生進行動態分層分為A(低層)(中層)、c層(高層)三層,也可發動學生用自我鑒定式來分層,同時,要讓學生展望自己在單位時間里,通過異步推進達到的新層次,樹立異步推進的目標。
③教師對分層的學合理搭配,構成小組內各層次的有機組合,為小組討論作準備。
④在“指導預習”中,教師告訴學生預習方法,鼓勵學生填寫“質疑卡”。在充分參考不同學生的質疑,即完全了解學情的一半,結合課文的重、難點,設定“異步推進”的教學目標和內容,爭取有的放矢。這樣的教學,每一個層的學生既有現實目標,也有長期目標。老師把教學任務分解到各個層次的學生,再讓他們匯報交流,產生碰撞。甚至可以讓C組的學生充當小先生。
2、擬創新點
①自主學習的時候,每個同學都要填寫質疑卡。這個質疑內容,有時候可以讓其他層的學生解答。
②分層教學和分組教學有機結合,這樣在本組之內就形成了一個發展層級。
③動態分層,讓學生有努力的方向和清晰的目標,產生了動力源泉。
④促使老師關注學生,改變舊有的教學模式。實質上“四階六步”及其變式就是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3、核心內容
經過認真調研和反復論證,本課題組決定把以下幾個方面作為異步分層教學的主要內容和重點:
①科學的對學生進行動態分層,促進各個層面的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學習。
②落實“四階六步”的教學模式,并開拓出各種變格的課堂,收集好各類課堂案例,進行必要的研究和反思。
③摸索分層教學的規律,把分層教學、個別輔導、整體學習有機結合的方法。為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服務。
④探索分層教學和分組教學、探究學習等的有機結合。把異步分層教學和新課程銜接起來。更好的落實新課程,推進學生自主學習。
四、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查閱相關資料、參考或直接應用相關成果,進行綜合分析,尋求自主學習的理論創新。
2、調查法。通過調查把握學生心理,現有的認知水平,對學生進行動態分層,在異步分層推進的過程中,經常調查分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有機的方法調整。
3、案例研究法。研究名師課例中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自主學習行為,有針對性的積累實踐經驗和相關的理論依據。
4、經驗總結法。教師不斷地發掘,及時總結提煉“評價促進一年級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的成功經驗,比如對三有六讓的提煉和總結。
五、研究人員
此微型課題為微型課題,由王開東老師擔任組長,程媛和尹暉老師參與研究。
六、研究對象
張家港市外國語學校高三(1)(3)(4)(5)(2)班,共215人。
七、研究步驟
⑴準備階段:20xx年7月—20xx年9月,在前期“三會”的基礎上,統一認識,確立形成課題方案,選定進行實驗的年級,規范異步分層教學的相關規章制度和實施細則。
⑵實驗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3月,積極穩妥進行異步分層實驗,及時總結成功經驗,及時解決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在實踐中提煉出具有推廣價值的異步分層教學模式,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⑶結題階段:20xx年3月,準備課題實驗研究成果的驗收,促進實踐結果的宣傳推廣。歷時1年半。
八、預期成果
1.20xx年8月,高中語文異步分層自主學習各方面論文發表。
2.20xx年10月,語文異步分層教學實驗課題結題報告完成。
3、有關微型課題“高中語文異步分層自主學習”的專著出版。
課題研究方案 3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作文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但新課改下的初中作文教學仍表現為:考什么就教什么,近幾年話題作文成為作文主導,從高考流向中考,從初三涌向初一,學生被迫放棄了對生活的感受、思考和感悟,失去了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原始創新力;受“文以載道”的思想影響,教師要求學生作文思想不僅正確,而且深刻,學生只好編故事、套情節,去渲染自己內心一點也沒有的高尚情操,導致作文文非真文,言非真言,人非真人;作文教學中教師偏重于講寫的方法技巧,學生也偏重于學寫的方法技巧,學生掌握了作文的方法技巧,卻不能寫出好文章。
我校的作文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走馬觀花。即寫作訓練跟閱讀教學亦步亦趨,學什么課文,寫什么作文。例如:初一一冊一單元是寫景狀物散文,學課文之后便讓學生以景物描寫對象,或即景生情,或托物言志。若作為單項訓練未嘗不可,但如果為了配合閱讀教學而置學生的寫作現狀而不顧,則勞而無功。這樣的訓練使學生寫什么丟什么,走馬觀花,過目即忘。
(2)沒有過渡。作文訓練之初教師便把全套本領、對作文的要求全方位下放,學生根本未曾達到應有水平時卻以高標準、嚴要求來強化作文教學,以期學生一步登天,寫出十全十美的作文來。例如:初一第一學期,根據教學實際,作文教學應從基本功練起,即書寫規范,標點、格式正確,完整地記敘一件事等。而我們的第一次作文課便將審題、立意、選材、構思一股腦地灌輸給學生。一次考場作文便將“生動形象”、“議論抒情”、“點題扣題”作為評分標準,此情況下,學生對寫作的畏難情緒日俱增,難怪有的學生哀嘆:上小學時好歹寫一篇作文就能獲獎,到中學費半天勁也得不了高分。這種沒有過渡的作文教學,大大挫傷學生的寫作信心,造成初一講審題、立意選材,到了初二初三還是講這套,學生聽煩了,老師講膩了,而收效甚微。
(3)作文教學與學生實際脫節。教師本身因為對作文教學缺乏應有的熱情而怕批改作文,自然也使得學生缺乏寫作的熱情而怕寫作文。這種情況表現在作文教學的四環節中(命題、指導、批改、講評)。由于無計劃,常常出現這種情況:該上作文課,臨去教室的前幾分鐘還沒想出個合適的作文題目,直到走進教室才擠出個題目來。這樣的命題根本談不上符合學生實際、真情實感。結果是,或老調重彈,或曲高和寡,學生望題生厭,望題生畏,哪里還有寫作的興趣?接下來的作文指導則簡單化、庸俗化、套式化,引而發,疏而通,越指導,學生的寫作越僵化,長此以往,將學生的一點點靈氣全磨滅了。
(4)作文與閱讀、生活脫節。生活寫作的源泉,離開了生活,寫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的寫作教學常常與生活脫節,作文不能真實地反映生活,生活也不能化為作文題材,學生既沒豐富的詞匯,又不熟悉多樣的題材,寫作時文思枯竭,硬擠強湊,自然文不成篇。其次,讀寫分離,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脫節,讀不能很好地為寫服務,寫作無法促進閱讀。
(5)再說批改:教師習慣于精批細改,勞而無功,多數學生根本不關心評語,只看眼分數便罷。因為老師的評語從小學到中學全是套話。二是批改拖沓,一篇作文拖上十天半月,學生自己寫的是什么都快忘光。批改之所以出現這些現象,原因于教師的教學觀念導致批改方式僵化,教師獨攬批改權。講評隨便,無針對性,藥到病除,盡管學生作文寫的不少,但寫作水平提高卻不快。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
1、建立作文指導的序列計劃教師做到有的放矢,從初一到初三有明確的訓練目標和訓練計劃。解決教師上課前想作文題,初一到初三同一個要求,作文與現實脫等現實問題。
2、建立作文序列教學的操作系統幫助學生逐步掌握作文的寫作方法和技巧,明確每個階段的訓練目標,解決學生怕寫作文-不敢寫作文-胡編亂造的心理障礙,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激發學生寫作的熱情,培養學生限時寫作的能力。
3、建立學生作文的評價系統注重采用多種方式對學生作文進行評價,激發學生內在的潛力,讓學生有寫好作文的激情。
4、切實轉變教師的對待作文的觀念和行為,增強教師對學生作文的指導意識。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
本課題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1、培養學生寫作興趣的研究。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
2、培養學生生活與寫作緊密聯系、不脫節的研究。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描繪生活并高于生活。
3、以班級為單位,循序漸進的進行作文序列訓練,三個年級各有側重,力爭達到新課標對寫作的要求“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具體設想為:第一,按表達方式確定:記敘文→說第明文→議論文。第二,按寫作流程確定:審題→立意→選材→構思→行文→修改。第三,按表達憑借的手段確定:先說后寫,以說帶寫,用口頭語言作為書面語言的先導,第四,按寫作的本質確定:觀察→思考→感悟→作文。第五,按作文水平的梯度確定:放膽文→小心文→放膽文。第六,按年級劃分,
七年級:目標:培養學生寫作興趣,指導觀察、聯想、想象的方法,養成思考表達的良好的習慣。
1、觀察事件,完整敘述。
2、觀察人物,抓住特征。
3、觀察景物,多角度表達。
4、在敘事、寫人、繪影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
5、運用聯想和想象等手法,豐富寫作內容。
6、從教材中借鑒基本的表達技巧:以小見大、欲揚先抑等。
八年級:
目標:學習多種表達技巧,能寫復雜記敘文,會寫簡單的說明文。
1、在記敘的基礎上,適當運用抒情、議論等表達方式。
2、運用多種描寫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事物。
3、運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寫作手法,具體地表達對生活的某種認識。
4、運用設置線索、伏筆照應、懸念過渡等常見手法布局謀篇。
5、抓住事物特征,合理安排順序,選擇恰當的說明方法,學寫簡單的說明文。九年級:
目標:能限時寫高質量考場作文。
1、能從材料中提煉觀點,會寫一事一議議論文。
2、審清題意,選擇恰當的文體。
3、扣題立意,調動積累,合理運用。
4、擬題構思。
5、推敲開頭,巧設結尾。
6、斟酌用詞,流暢表達。
四、課題研究的途徑和策略
1、制定作文教學計劃。計劃必須符合學生的寫作實際,又要符合不同年級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習實際,所定計劃確保學生通過主觀努力客觀上行得通,不能成為學生的障礙。計劃要細致、明確,哪個學段應掌握哪些寫作本領,必須達到怎樣的寫作水準,可以運用的表達方式及其表現手法等都要具體。目標、措施既具體,更要明確,教師要胸中有盤棋。計劃還要檢查、調整,適時查漏補缺,以期完善,防止計劃的隨意性、教條化。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由淺入深,不知不覺中步入寫作的殿堂,畏難情緒自然煙消云散。
2、激發寫作熱情。學生作文需要熱情,而這種熱情的培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因此,教師的命題要圍繞學生最關心的內容來確定,這樣既容易激學生的寫作欲望,又有利于拓寬學生的寫作思路。作文指導這一環節中,教師要真正為學生排憂解難、牽線搭橋,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寫作沖動。指導前要仔細分析學生作文的癥結所在,做到對癥下藥。
3、采用靈活的批改方式。批改作文歷來為眾多教師所頭痛。要解決這個問題,教師首先轉變觀念,敢于放手,采用多種批改方法,激學生的評改欲望,力爭做到教師面批、精批、師生互批、學生共批相結合,提倡寫、評、改次性處理。這樣趁熱打鐵,學生就興致勃發,信息反饋快,評改質量高,寫作效果好,批改費時少。真正做“多快好省”。
4、教師適時地寫下水文,與學生同寫、同批、同改,更能激學生的寫作熱情,激發學生的興趣,作文課上得生動而又實效。教師每學期至少寫次下水文,既可以體會學生寫作時的心態及可能遇到的`障礙,又可以“逼”著自己不斷地學習、充實、提高。
5、多渠道拓寬寫作途徑。豐富的寫作素材是寫好作文的前提,教師要盡可能地運用一切手段來拓寬學生的選材范圍。首先閱讀寫作要緊密結合。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善于捕捉名篇佳作中的閃光點,通過對課文的仿寫、改寫、縮寫、抄寫、補寫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多角度利用課文的能力。例如:《我的叔叔于勒》的續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排比段的仿寫等。指導學生同中求異,不斷拓寬寫作思路達到創新的目的。其次寫作與生活要緊密結合。就目前的現狀來看,學生一是不關注社會,二是生活面太窄。要想拓寬學生的選材面,就要組織并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活動中積累豐富的感性材料、生動的具體事例。組織各種課外活動如參觀、采摘、各種文體競賽等。學生有了切身體會,文章就會寫得有聲有色。活動中教師應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寫隨筆,記日記,養成日寫百字、周成篇的良好習慣,鼓勵學生在完成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訓練之后,寫創造型作文。
五、課題實施的對象、方法
1、課題研究的對象:本課題將在我校部分學生范圍內展開。
2、課題研究的方法:
①調查法。通過調查目前學生的寫作現狀,為制訂序列計劃做準備。
②實踐法。在實踐中實施序列計劃并不斷在實踐中調整和補充,使設想方案在實踐運用中升華、結果,探索出一套適合初中生寫作的操作體系。
③個案研究法。跟蹤研究學生個體在寫作上的變化和成長。
六、預期的成果
1、課題研究的階段性案例、教育敘事和相關論文;課題研究報告;
2、教師觀念得以轉變,對寫作教學有明確規劃。學生熱愛寫作,有良好的寫作習慣,能達到大綱的要求寫作,部分學生能進行創造性的寫作。七、課題實施的過程
1、準備階段(20xx年3月20xx年4月)
①調查分析學生的寫作現狀,形成大致序列方案。
②分備課組組進行研討,制定備課組方案。
③組建領導小組,確定研究的主要成員。
④填寫申請書,報上級領導和專家組審批。
2、研究的實施階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
①召開研究組成員負責人會議,統一思想,明確研究目標和內容。
②邀請專家學者來我校指導課題實施的研究。
③各科研究成員撰寫研究反思或案例分析,上交階段性材料。
④定期召開總結會,進行交流。
⑤做好實施階段各種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3、研究總結階段(20xx年7月)
①撰寫研究報告。
②邀請上級領導和專家學者對實驗成果進行鑒定。
③上交有關材料。
④裝訂。
課題研究方案 4
目前日益為中小學所推崇和倡導的小課題研究是學校教研的一種形式,它是相對于大課題研究而言的。大課題主要是由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擬訂、學校教師申報、立項的課題。這里,教育行政部門既是課題的擬定者,也是課題申報者研究資質的審核者、課題研究的管理者和課題結題的鑒定者。而小課題是從教情、學情、校情出發,由教師個人或科組教師共同確立、研究的直接服務于教育教學實踐的應用性課題,它屬于校本教研的范疇。小課題研究是介于大課題研究與教師反思活動之間的教研活動,屬于學校教研的第三條道路。筆者認為,教師要具有開展小課題研究的自覺性、積極性,既應明確小課題研究不同于大課題研究的特點,也應需具備一定的主客觀條件。
一、小課題研究的特點
相對于大課題研究而言,小課題研究具有應用性、群眾性、廣泛性的特點。
應用性。相對于理論性的課題研究而言,小課題研究在研究的性質上屬應用性的課題研究。理論性的課題研究通常是一種大課題研究,它是以建立和形成較系統的教育理論體系、系統闡述并檢驗各種假說、原理、法則為最終目標的。而作為應用性研究的小課題研究旨在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或者說它針對的是中小學教育的具體實踐,為的是解決教育實踐中某一領域或某一方面的具體問題。它的研究成果一般可以直接用于教育實踐。它是一個教中研、研中用的過程,教、研、用三者是一體化的。某位教師的小課題研究的成果盡管對其他教師也具有啟發性,但由于受教育教學情境的限制,小課題研究成果的運用主要是研究者個體在其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運用,或者說它的運用是主要在縱向維度上進行的。與專職的教科人員相比,教師開展課題研究的優勢體現為自己是教育教學實踐躬親者,實踐經驗相對豐富,但與此同時,由于教育教學任務繁重,難以有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從事科研;這就決定了教師在開展教科研課題研究時,應更多地選擇那些與實踐聯系較密切的應用性的微觀課題或小課題進行研究。
群眾性。從研究的主體來看,小課題研究具有群眾性的特點。大課題的研究往往是學校一部分教師,其主持人經常是少數幾個人;與大課題研究不同,人人都可以是小課題的研究者,人人都可以是課題主持人。無論什么學科的教師,也無論其教科研的能力是強、是弱,都可致力于小課題的研究。只要你有教育科研的意望,你就可以進行小課題的研究。
廣泛性。從研究的范圍來看,小課題研究的問題是以教學問題為中心的、涉及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所有問題。這也就是說,小課題研究盡管是以教學中的問題為中心的,但它不僅包括對教學問題的研究,而且包括教學工作以外的涉及學身心發展所有問題的研究;直接和間接涉及學生身心發展的所有問題都可以是小課題研究的問題;小課題涉及的范圍,既包括教學、也包括學校其他方面的工作。它是立足于學校整個教育實踐、為教育實踐而展開、在教育實踐中進行的,而不僅僅是“立足教學實踐,為教學而展開,在教學中進行”的。這是因為任何教師教育實踐或行動的目的都是整體性的,任何教師行動的目的不僅應使學生理解、掌握學科知識,而且應促進學生智能、思想品德、個性的發展,維護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在促進學生整體性的、全面發展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是所有教師都可能遇到的問題,因而也是值得所有教師關注、并加以研究和解決的問題。就此而言,我們不能認為小課題研究的只是教學中的問題。目前一部分學校將小課題的選題局限于學科教學范圍的做法是片面的。
二、開展小課題研究需具備的基本條件
開展小課題研究,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如教師須具備一定的研究能力和時間、精力,學校應有必要的圖書資料的儲備,并為教師提供一定的研究經費。除此之外,教師具有較強的研究意識、重視教育理論的學習、學校為教師營造良好的研究環境、學校的整個教育教學活動以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為目的,這些也是教師開展小課題研究所必不可少的條件。
1.學校應為教師營造良好的研究環境
對于小課題研究,運用一定的行政手段如學校最高管理層或學校教科室采取一定的措施對教師開展小課題研究進行動員、布置等是必要的。但如果學校只是依靠行政指令的方式來推動小課題研究,那么,其成效將大打折扣。因為單純用行政手段去推動小課題研究,易于使教師感到開展小課題研究是一種外在的強制而處于被動應付的狀態,從而易于使小課題研究落入形式化的巢臼。而教師的被動應付行為、小課題研究的形式化將大大地貶損研究的效果,這正是任何課題研究、包括小課題研究之大忌。所以,學校應盡可能少用行政性指令去推動小課題研究,而應更多地從營造良好的教育科研環境人手去推動小課題研究。對教師開展的小課題研究,不作統一時間、統一步調的規定,以及教師研究什么課題、用什么方法研究、以什么形式結題,讓教師享有充分的自主權,是為教師營造小課題研究的良好環境的最基本的要求。另外,為教師營造小課題研究的良好環境,學校應從發展性的教師評價出發積極引導教師開展小課題研究,如可對自覺進行小課題研究的教師和卓有成效者進行表彰,以調動其他教師開展小課題研究的積極性。
2.學校的整個教育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為目的
一般而言,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越是圍繞如何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則越有利于教師的專業成長。因為越是圍繞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教育活動,對教師素質的要求越高,同時也對教師的挑戰越大,而當教師對這種挑戰和對挑戰的反應進行反思時,越可能產生認知沖突,所以越有可能發現需研究的小課題。但時下在學校較為普遍存在的以提高學生考試分數、追求升學率為唯一目標的應試教育,不僅使學生片面發展,而且阻抑了教師開展小課題研究等教育科研活動的自覺性、積極性,阻礙了教師專業素養的全面提升。由于傾心于提高考試分數、追求升學率,已嚴重弱化了教師開展教育科研活動的意識,已使教師無心、無力于開展教科研活動。可以說,目前圍繞如何提高學生考分、以追求升學率為目標的應試教育已成為抑制教師教育科研的自覺性、積極性的最大障礙。很難想象,一所一心一意、目不旁視、心無旁鶩、全力應試的學校,教師會開展怎樣的教科研活動?!學校背離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而企望提高教師教育科研、包括小課題研究的水平、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真可謂是南轅北轍!而只有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是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目標的,才會強化教師開展教育科研活動的意識。
總之,教師只有開展小課題研究的自覺性、積極性,小課研究的春天才會真正到來。學校要為教師營造開展小課題研究的良好環境,莫過于真正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了。
課題研究方案 5
一、課題研究背景
在音樂世界中,各種音樂藝術精彩紛呈,令人目不暇接,特別是富于現代氣息的流行音樂,更是對中學音樂教學形成強烈的沖擊,而中學生正處在花季的年齡,他們思想活躍、活潑好動、接受和模仿能力很強。而流行音樂這種大眾化的藝術形式,直白的表達深刻的內涵,直接宣泄人的情緒和感情,而且表達的內容更貼近生活,娛樂性很強根本不需要具備太多的音樂素養的人都能聽懂學會,因而深受中學生的喜愛和追捧。
我們傳統的教材大多數是藝術音樂或古典樂曲,幾乎沒有涉及到流行音樂,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感受。僅僅學習課本的內容學生感覺枯燥,學習興趣不高,甚至學生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并不喜歡我們的音樂課,形成一種學生喜歡音樂但不喜歡上音樂課的矛盾現象。
二、課題研究目標
在初中音樂教育中,流行音樂沖擊中學音樂教育是一個值得時刻關注的音樂教育現象,也是值得探索的音樂教育領地。假如學校音樂教育把流行音樂拒之門外,則有如掩耳盜鈴。的確,有些流行音樂不適合學生學習,會對他們產生消極的影響。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應該仔細分析流行音樂,把優秀的作品引進課堂,讓學生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有選擇的欣賞和學習流行音樂,使學生通過正確的接觸、了解和學習這些優秀的作品,對流行音樂有判斷、有分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開發學生的智力,逐步形成高尚的審美觀和人生觀。
三、課題研究內容
1、在新課標下,怎樣把優秀的流行音樂應用到初中音樂教學種去。
2、研究流行音樂的教學在初中的音樂教學中所占的比重是多少。
3、怎樣利用流行音樂,豐富音樂教學手段的形式。
4、流行音樂在初中音樂教學應用時應注意的問題。
四、課題研究方法
1、調查法:采用不同方法和規模的調查法,針對流行音樂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的問題,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展開調查,建立課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和數據。
2、對比試驗研究法:開設試驗班,所開設的試驗班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學習,同時暗設對比班,將實驗班和非實驗班中收集的材料和數據進行比較,探究流行音樂在教學中的作用。
3、文獻研究法:收集相關的文獻資料和研究成果進行比較、篩選、吸收、運用,并結合本課題加以創新,并應用到教學中。
4、經驗總結法:根據研究內容、研究目的,把實踐獲得的結果,進行總結提高,撰寫階段性研究總結,上交教科所。
五、課題研究原則
1、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面向全體學生,根據本地區本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選取適合的教材,運用新穎的教法,因材施教。
2、教學中要體現藝術性和審美性,以期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3、以樂感人、以情動人,音樂教育有其特殊的規律,要體現音樂性和情感性,注意發揮音樂中的情感教育作用。
六、課題研究進程
1、準備階段:進行文獻研究,收集有關流行音樂在初中音樂教學應用中的有關文獻和資料,并結合自己在音樂教學過程中的實踐經驗,積累的材料進行總結,撰寫課題研究方案申請立項。
2、中期實施階段:收集有關教學文獻資料,作為課題實施的參考材料,啟動課題研究,按制定的研究方案,有計劃、有步驟的實施,完成本階段研究目標。
3、后期總結階段:以課題研究結果為標準,對課題研究獲得材料進行科學的分析、總結和歸納,匯編整理,形成課題結題報告,申請結題。
七、課題研究預計成果形式
1、建立課題,設計課題方案。
2、撰寫讀書筆記、案例、教育隨筆等。
3、結題,撰寫課題結題報告。
課題研究方案 6
一、問題的提出(為什么研究)
新課程標準要求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要使得學生的數學能力真正得到培養和發展,就必須使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給予學生獨立從事學習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有自由思考的空間,而不是通過對學生進行大運動量的訓練。
現象分析在日常數學教學中,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現象:有的學習比較浮躁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只滿足于知道自己這道題錯了,而不去深究錯在哪里,甚至錯了就錯了,對了就對了,不去理會,更不用談對錯題的認識了。有時,即使馬上重新做一遍原來的題目,可能還是拿不到滿分。有的學生只是簡單地把錯題重做,而不去分析錯因和預防再次出現錯誤的方法,不去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忽略了步驟和過程。還有的學生自己作對就行,從不關注他人發生的錯誤。學生并沒有形成良好的改錯習慣,而是被動地遵循老師的旨意讓改就改,不讓改就不改。
針對以上問題我覺得急待解決的問題有在數學教學中如何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如何引導學生正確修正自己的錯誤,如何引導學生合理反思自己的錯誤。基于這樣的思考,我提出了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說錯、改錯、悟錯這一課題。(研究什么)我研究本課題針對的對象是我所教學的兩個教學班級的全體學生,個案研究與整體研究結合。價值分析我研究本課題的價值在于促使學生反思能力的提升;增強學生主動發現錯誤,分析錯誤,解決錯誤的能力,讓錯變得非常清晰可見,有序系統;改變學生的學習品質;對部分學生的認知障礙和缺陷進行矯治;最終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目的。
問題成因及相關因素分析
1、學生學習習慣散漫懶惰,不愿意去主動改錯。
2、學習方法不當,不知道如何改錯。
3、學習只追求量,不追求質,不能錯一反三。
二、研究的內容
1、通過實踐研究,探索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說錯、改錯、悟錯的策略和方法。
2、通過實踐研究,探索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說錯、改錯、悟錯的課堂教學思路。
3、通過實踐研究,尋求有效的評價學生說錯、改錯、悟錯過程的方法。
4、通過實踐,收集整理學生說錯、改錯、悟錯的案例四、研究的.方法與策略調查法:
即通過學生問卷調查及家長個別訪談,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環境與心態,作為研究的依據。通過查閱、研究、分析相關資料了解最新初中數學教學科研動態與成果。
個案法:把每個學生自己對個體所發生的錯題的整理和分析,作為個案進行分析,并給以客觀的評價。行動研究法:讓學生準備改錯本或改錯卡,尋求合理的使用方法。引導學生發現自身和他人的錯誤并加以分析,在小組學習中實現自改和互改。五、研究的過程
1、確立課題,制定方案,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設計調查問卷為研究準備第一手材料。
2、實施研究
3、整理資料,形成課題報告及論文
4、預期效果及成果形式,預期使學生養成說錯、改錯、悟錯的習慣,進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有效學習的能力。
5、成果:小課題研究報告論文
課題研究方案 7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意義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在游戲中,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能得到充分發揮。而民間游戲是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改進、創新的結晶,流傳著許多具有生活氣息、風采各異的游戲,它給許多人帶來了童年的歡樂。并且游戲的種類豐富,內容廣泛,形式多樣,玩法不一,鄉土氣息濃厚,來源于生活,能夠為幼兒提供更好的創造機會和創造空間。
民間游戲源遠流長,一般難確定其某一個游戲形成的確切年代,也無從考證其作者。由于游戲是孩子的天性,無論什么年代,兒童總是在游戲中成長。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也是我們幼兒園教學的主要手段。
在臨安市教研室趙素杰《幼兒園開發和綜合利用農村自然資源的實踐研究》主課題下,昌化鎮中心幼兒園與玲瓏街道中心幼兒園進行合作研究,成立由園長掛帥業務主任教研組長及經驗豐富的骨干教師為主要成員的課題組,運用科學的方法,對民間游戲進行收集、整理、改編及創新,使其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元素滲透于幼兒園的教學之中。雖然有不少幼兒園對民間藝術活動的基本理論有過實踐和研究,但對民間體育游戲的挖掘、搜集與開發還處在較低水平,幼兒園也沒有一套比較完整的民間體育游戲可供參考使用。因此我們結合幼兒園實際情況,提出對適合幼兒發展的民間體育游戲的開發與創新的課題研究。
(一)時代發展的需要
首先,民間游戲的開發弘揚了民族傳統的優秀文化。民間游戲是勞動人民自發創編、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兒童喜聞樂見的活動。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流傳和發展民間游戲已成為我國優秀民間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反映著中華民族共有的行為、思維、感情和交流模式。它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支瑰麗奇葩,散發著永恒的味道。農村幼兒園民間游戲的開發,使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代代相傳。
其次,民間游戲的開發符合《綱要》的精神。隨著新《綱要》的頒布,對我們幼兒園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間游戲在不斷挖掘、整理、實施的過程中使廣大教師改變對民間游戲原有的看法和態度,有利于教師教育觀、兒童觀、游戲觀的更新,從而進一步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通過教師與家長、孩子的共同參與、改編、創新和發展,以嶄新的面貌走入幼兒的生活,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元素滲透于幼兒園的教學之中。
(二)農村幼兒園開發民間游戲的條件與優勢
民間游戲發源于農村,農村幼兒園的孩子大部分都來自農村,受長輩們的影響孩子們往往都會幾個民間小游戲如《打大麥》、《跳格子》、《老鷹捉小雞》等。就拿我們幼兒園來說,我園地處農村,園內活動場地較大、環境優美、空氣新鮮、陽光充足,適合開展各類活動和游戲。
(三)開發農村幼兒園民間游戲,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
民間游戲蘊涵著豐富的現代教育價值和發展潛力,對促進幼兒各方面發展具有獨特的作用。
1、農村幼兒園民間游戲的開發,有助于幼兒身體的發展。幼兒民間游戲可以較好的發展幼兒的基本動作,為提高幼兒運動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
2、農村幼兒園民間游戲的開發,有助于幼兒認知和社會性的發展。大多數民間游戲配有童謠和兒歌,這些童謠和兒歌中包含許多關于自然和社會的知識,還囊括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擴大了幼兒的知識面。幼兒民間游戲中,一般都要與若干名幼兒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如游戲《金鎖銀鎖》、《炒黃豆》、《荷花荷花幾月開》等。通過與同伴的相互模仿、相互協調提高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
3、民間游戲簡單易學,趣味性強且種類繁多,對促進幼兒身心發展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因為民間游戲自身所具有的豐富內容和特有的形式,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教育性、隨意性和娛樂性,它可不受時間、空間、條件的限制,能隨時隨地拈來就玩。不僅符合孩子們好動、好學、好模仿、好游戲的心理特點,而且易學、易會、易傳,還能促進孩子體、智、德、美諸方面的發展。
4、開展形式多樣的民間游戲,促進幼兒創造力的發展。
(1)利于激發幼兒的創造靈感。民間游戲具有取材方便、簡單易行,游戲材料沒有固定的玩法,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對材料進行任意加工和改造,激發幼兒的創造。
(2)民間游戲內容和玩法的多變性為幼兒提供了創造的空間。
民間游戲內容豐富,靈活多變,有時一種游戲就有多種玩法,幼兒在學會了一些游戲的方法之后,還會與小伙伴一起改變游戲玩法,重新制定游戲規則、重新設計場地布置等,表現出了極大的創造性。
許多民間游戲還配有朗朗上口的兒歌和口令,幼兒在游戲中邊吟邊玩,始終處于歡樂之中。幼兒對有些兒歌內容已熟記,他們就嘗試改編兒歌的內容,教師就則引導他們把時代的信息編到兒歌里去,根據兒歌內容的改動,游戲玩法也隨之改變,賦予老游戲新玩法,使游戲更加符合現代幼兒的需求,使幼兒在游戲中了解到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增加了民間游戲的魅力,激發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積極創造,盡情享受游戲的樂趣。
(四)農村幼兒園民間游戲的開發,有利于幼兒園的管理
1、農村幼兒園民間游戲的開發,有利于“勤儉辦園”。目前,對于農村幼兒園來說,“勤儉辦園”仍然是十分需要的,由于民間游戲靈活、自由度大,一般不受時間、空間條件的限制,所需要的材料也簡便,如幾顆木珠或廢舊的'鈕扣串起來就可以玩跳格格游戲。開發和開展民間游戲可以為全園節約一大批經費。
2、農村幼兒園民間游戲的開發,有利于合理安排幼兒的一日活動。《綱要》中指出:“要科學、合理的安排和組織一日生活”。幼兒園一日活動包括許多環節,在安排一日活動中有兩個問題需要很好的解決:一是活動內容需要動靜交替。二是環節過度要自然,減少幼兒等待的時間。幼兒民間游戲的種類豐富,有運動量較大的《貓捉老鼠》、也有比較安靜的《拍大麥》等,可供教師選擇。使幼兒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過渡自然,管而不死,放而不亂,使幼兒得到充分的自由和發展。
3、幼兒園民間游戲的開發,有利于幼兒園與家庭教育的聯系。民間游戲來源于生活,許多家長都會玩,幼兒園在開發民間游戲的過程中,可以向家長請教、征集民間游戲,使家長和幼兒園的關系變得更為密切。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幼兒園新《綱要》的精神。
幼兒園新《綱要》中提出的幼兒園教育內容之一是:讓幼兒了解不同地域,不同種族的人以及他們的風俗和文化。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有著各自的風俗和優秀文化,而這些正是對幼兒進行教育的首要資源。因此,本課程正是依據《綱要》精神,旨在讓幼兒了解本民族的風俗和優秀文化的同時,培養其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依據“格式塔”心理學理論。
格式塔心理學派認為,知覺并不是先感知到整體現象,而后才會注意構成整體的各個部分,而部分相加的總和又不等于整體本身,因為整體本身具有特定的質,即“格式塔”,一幅畫總是一個格式塔,一支曲子,一首歌也是一個格式塔,每一個心理現象都是一個格式塔,這就使心理活動具有整體性,使知覺的表象具有了創造性,心與物之間產生了“異質同構”,每一個心智健全的人都具有這種“異質同構”的能力。
本課題,正是依據上述理論,創設民間文化藝術的氛圍,并促使幼兒在這氛圍中自覺運用異質同構的能力接受民間文化的熏陶,同時,促進幼兒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三、課題研究的關鍵問題與特色創新之處
本課題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如何開發和實施民間游戲。
創新之處:本課題是以民間游戲為主線,在繼承當地民間文化的基礎上,開發、創新民間游戲,形成我園的園本課程內容。從而使幼兒在民間游戲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和信息,提高表達與表現的能力,萌發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進一步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
四、課題研究目標
1、通過研究,在繼承和發揚地方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充分挖掘、開發課程資源,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從教科研的高度出發,研究、制定出符合本園實際的民間游戲教學大綱、教材、課程設置等具體內容。
2、經過本課題的研究讓幼兒了解民間游戲的特點,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在不斷豐富、發展民間游戲,完善游戲的規則、玩法的基礎上,引導幼兒創新民間游戲的新玩法,從而培養幼兒的創新思維能力。
3、經過研究進一步提高教師教育教學的能力與水平,建立生活即課程的大課程教學觀。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
1、研究不同種類的民間游戲與幼兒發展的關系,包括民間游戲與幼兒動作發展的關系、與幼兒身體素質發展的關系、與幼兒動手動腦能力發展的關系、與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關系、與不同性別幼兒的關系等。
2、在不斷豐富、開發民間游戲,完善游戲的規則、玩法的基礎上,如何引導幼兒創新民間游戲的新玩法,培養幼兒的創新思維能力。
3、一日活動和主題活動中怎樣科學、合理地選用組織開展民間游戲。
4、在不同的年齡班如何組織開展民間游戲,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特點又如何培養他們的創造力。
5、研究如何評價各年齡段幼兒創造力的發展及標準。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及方法
1、課題準備階段:(20xx年3月)
(1)全體教師開展課題研究的學習。
(2)收集各類民間游戲
(3)收集準備開展各類民間游戲的材料。
(4)對游戲進行分類選擇。
(5)確定好游戲實施研究的主要方法。
(6)對幼兒進行實驗前的觀察記錄和調查。
2、課題實施階段:(20xx年4月——20xx年5月)
(1)設計家長問卷調查表,并匯總家長對幼兒園開展民間游戲的有關意見和建議。
(2)研究不同種類、特點的民間游戲與幼兒動作發展、身體素質發展、動手動腦能力發展、社會性發展的關系等。
(3)在一日活動中安排各類民間游戲。
(4)將各類游戲在不同的年齡班組織實施。
(5)課題期中匯報。
2、課題總結階段:(20xx年5月——6月)
(1)召開課題組會議,匯總研究情況。
(2)整理資料,撰寫論文。
研究方法:
1、調查法:用問卷調查法調查本園幼兒游戲活動的現狀以及收集適在各年齡合中班幼兒開展的民間游戲資料。
2、訪問法:走村串戶,向村里年長者收集他們幼時玩過的游戲,并認真做好記錄。
3、文獻資料研究法:由課題組成員收集查找相關文獻,了解國內外幼兒園民間游戲的研究動態,為課題提供理論依據。
4、實驗研究法:開展適合各年齡段的民間游戲,研究游戲在幼兒發展中起到的作用。
5、觀察法:主要是隨時記錄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以便教師更好地知道幼兒或對游戲進行改進。
6、實踐反思法:在組織幼兒開展游戲時,不斷反饋,及時調節游戲的方法,內容,途徑,使開展的游戲活動符合各年齡段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使實驗研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七、課題組的人員分工
昌化鎮中心幼兒園和玲瓏街道中心幼兒園園長帶領下業務主任教研組長及經驗豐富的骨干教師為主要成員的課題組。
呂艷芬(園長,小學高級教師,本科學歷,臨安市學科帶頭人、教科研先進個人,教壇新秀,在教科研方面成績突出)
徐群(園長,小學高級教師,)——主要負責課題的組織與全面實施。
八、課題研究的條件分析
(1)活動實施的組織保障
園長室(含教科研室):適度調空,支持指導。
教研組:協調互動,反饋溝通。
班級:設計執行。
(2)師資隊伍的保障
①我們地處農村有豐富的農村自然資源,課題組成員多是經驗豐富的一線教師,有開發、利用農村自然資源制作教玩具的實踐經驗和時間機會。
②我們科研氛圍濃厚,整體研究能力強,幼兒園近三年在杭州市和臨安市的教育教學論文評審中獲獎論文有50余篇,臨安市級立項課題有十多個。幼兒園研究課題組長為我們園長,具有幼教高級職稱,曾多次主持市級課題研究,成果多次獲獎一等獎,具有較高的教育科研水平和管理能力,易于對我們人力、物力進行合理調配。
③有一支年輕、肯鉆研、實干的中層教科研隊伍。課題組成員具有很高科研熱情,且具有相當研究能力。
(3)本地區民間游戲眾多。
九、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參考文獻
l、階段性研究成果以論文、活動案例形式發表。
2、課題實施的整體推進和成果以課題研究報告形式呈示。
3、將課題研究的論文及收集的民間游戲匯編成冊。
4、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在臨安市第18屆學科論文評審中,《淺談民間體育游戲在幼兒園活動中的嘗試和應用》被評為二等獎。
課題研究方案 8
一、課題的提出
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培養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符號的興趣;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方式,引發幼兒對書籍、閱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前閱讀和前書寫技能。”第一次把幼兒閱讀教育列為幼兒語言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幼兒閱讀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閱讀是一個人維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而早期閱讀的經驗是獲得閱讀能力的關鍵。親子閱讀是實施早期閱讀的一種基本形式,也是符合學齡前幼兒年齡特點的最有效的形式。
然而現實生活中,在電視、電子游戲和網絡構筑的聲光世界里,我們的孩子與書本的距離越來越遠。相當多的家長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不能進行親子閱讀,有部分家長試圖在家中和孩子進行親子閱讀,但由于在閱讀中存在著許多困惑也很難堅持。因此,試圖通過該課題的實踐研究,向在園幼兒家長推廣親子閱讀的理念,促使家長和幼兒老師回歸閱讀生活,重新體驗和認識閱讀的價值。以“親子教育”為紐帶,共同探討關于“親子閱讀”的家庭環境創設、適合各年齡段親子共讀的`童書類型、親子閱讀的方式以及有效策略等。
二、課題核心概念的界定
親子閱讀:又稱“親子共讀”讀的所指物是“圖書”,“圖書”是包含文字、圖畫、圖解、插圖等多種符號元素的整體。指在家庭中家長(父母或祖父母)和幼兒(3-6歲)共同來解讀圖書,從中提取意義,雙方獲得滿足的過程。即以書為媒介,以閱讀為紐帶,讓孩子和家長共同分享的閱讀過程。
三、研究目標
1、幫助家長認識親子閱讀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閱讀觀。
2、幫助家長提高閱讀能力,提高親子閱讀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3、總結親子閱讀的方式方法、策略,推廣親子閱讀模式。
四、研究內容
1、在園幼兒家庭親子共讀的現狀調查和分析
2、影響家長為孩子選擇童書的因素研究
3、幼兒園指導親子閱讀的內容與方式的研究
4、各年齡段幼兒閱讀特點以及閱讀興趣培養的研究
五、研究方法
1、調查法:調查了解幼兒家庭親子閱讀的情況,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歸納原因并提出建議。
2、案例研究法: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對個別家庭親子閱讀情況做好案例撰寫和分析記錄。
3、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閱教育理論文獻,廣泛收集與課題相關的素材,掌握新的研究動態和研究成果并進行整理和分析,聯系實際,不斷為課題的研究提供最新經驗和理論依據,保證課題向縱深發展。
4、行動研究法:教師按課題研究的目標和教育理念在整個課題實施的過程中進行研究,主要包括“計劃、實施、觀察、反思與評價”等環節。
5、經驗總結法:在大量積累研究資料的基礎上,及時總結,反思、提煉、修正自己的教育理論,貫徹《綱要》精神,逐漸從實踐上升到理性,探索并總結開展有效親子閱讀的策略。
六、研究對象
選取40名幼兒為實踐研究對象
七、研究步驟
(一)課題準備階段:20xx年5月——8月
制定研究計劃,進行文獻研究,了解國內外研究現狀與成果。圖書館、網上查詢收集文獻、學習相關理論文章。
(二)實施研究階段:20xx年9月——20xx年3月
1、對幼兒家長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調查,了解現狀。
2、提高家長對親子閱讀重要性的認識。
3、了解影響進行家庭親子閱讀的一些因素。
4、對個別家庭和幼兒進行案例追蹤和分析。
5、指導親子閱讀的內容與方式的研究。
6、各年齡段幼兒閱讀特點以及閱讀興趣培養的研究。
同時,撰寫相關讀書筆記、研究論文,進行課例展示活動。
(1)20xx年5月—20xx年1月,閱讀教育專著兩本,例如《我的圖畫書論》,《幼兒早期閱讀研究與實踐》并完成讀書筆記。
(2)20xx年2月-4月,閱讀《早期教育》《學前教育》期刊,完成個案分析一篇。
(3)每學期閱讀幼兒繪本或圖書多本并完成讀書筆記。
(4)建立個人博客,及時更新相關內容。
(三)成果總結階段:20xx年4月——6月
收集整理課題研究的過程性資料,進行分析、歸納、提煉、總結,撰寫研究論文、結題報告,申請成果鑒定。
八、成果形式
1、課題研究報告。
2、個案追蹤記錄。
3、課題研究論文與隨筆。
4、活動實錄、多媒體課件等影視資料。
課題研究方案 9
一、課題提出的源由
人類進入了嶄新的二十一世紀,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競爭、科技競爭、人才競爭的世紀。激烈的人才、知識、科技競爭必不可缺少。日常生活中人與人的合作與交流,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與合作必定要有一種最快捷的傳遞方式,那就是口語,口語表達能力的高低會直接影響交流合作,影響辦事的效率和效果。小學生應當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在語言表達方面還比較薄弱,因此重視口語表達,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是當務之急。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與實際應用價值:
1、《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一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個基本特點就是說加強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低年級識字教學中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是重中之重,這是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基石。作為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以“說”為主,而“說”就必須從低年級開始切實打好基礎。
2、適應課程改革目標的需要。課程改革的目標是圍繞著人的發展目標來設立和確定的,要激發學生興趣,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最終讓學生學會學習,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讓低年級學生在愉快趣味教學中識字,實現識字生活化,是培養口語表達能力的關鍵。
3、適應我校現代教學改革需要。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教師們反映我校的中高年級的學生說話習作水平較低,根本原因是基礎不扎實,在低年級時未加強說話能力的培養造成這一現狀。為了改變現狀,就需要從源頭抓起,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加強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
三、課題研究的基礎條件
1、我校低年級教師有過硬的業務素質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我校的領導,多年來倡導科研興校,十分重視科研情況,并鼓勵廣大教師積極投身于教育教學科學研究中,同時對科研工作給予很大的支持與幫助,提供很多便利條件。因此,學校里有濃厚的`研究氛圍,教師自覺地向研究型教師靠攏。
2、我校教學設施先進、完備,具有得天獨厚的網絡資源、圖書資源,有利于資料的查閱。
3、本課題研究對象為一至三年級學生,口語表達能力不是很強。有的缺乏表達的欲望;有的表達不夠完整或欠具體。希望通過本課題研究,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有所提高。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
1、通過語文課堂的學習,培養學生說完整話、說連貫話的習慣,提高學生日常會話中的口語表達能力。
2、通過活動的實施,培養學生開口說話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遵循兒童認知規律,激發識字興趣,開發學生識字潛能,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最終讓學生學會學習,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讓低年級學生在愉快趣味教學中識字,實現識字生活化,擴大識字量。
五、研究的方法
(一)研究對象
一至三年級學生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課題將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采用理論分析法、文獻法:對近幾年出版的有關如何提升口語表達能力文獻資料進行大量收集。在對這些文獻資料研究的基礎上,篩選出有效的經驗為本課題所借鑒。
2、教育實踐法即采用行動研究法:在教學實踐中,初步構建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教學實踐
課題研究方案 10
一、問題的提出
古人云:“人無禮而不生,事無禮而不淺,國無禮則不寧”,我國自古被稱為“禮儀之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熱情好客,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這些優良傳統為世界各國所稱道。作為現代中國人,秉承優良的傳統美德,講文明、講禮貌,是弘揚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也是立身處世的基本要素。而觀之現今社會,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以禮儀之邦自居的國人在經濟快速發展時,文明程度卻遠遠落后于當今的發達國家!所以如何把優良的傳統美德傳承下來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問題。幸運的是進入二十一世紀,禮儀教育又受到了國人極大關注,大家已充分認識到在現代社會中禮儀已經不僅僅是一個人的道德修養的表現,更是一個人在社會交往中必須具備的一種素養和能力。
“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學前期幼兒可塑性強,模仿性強,易接受外界的各種信息的干擾,是了解社會、學習各種行為要求的理想時期,更是良好禮儀行為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因此,從小對幼兒進行禮儀啟蒙,在幼兒園開展文明禮儀教育,可以重塑中華民族的“文明禮儀”形象,有利于培養明文有禮的下一代,形成一個真善美的良好禮儀氛圍,構筑良好的校園文化,形成社會教育合力,幫助幼兒糾正不良行為,對幼兒今后的學習和整個人生的發展將產生積極的作用,尤其對幼兒的個性、社會性及道德品質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我們垛梁鎮中心幼兒園地處農村,靠近臺城,周邊工廠林立,大部分孩子來自于農村和農民工外來子女,父母由于忙于工作,大多數孩子都是有爺爺奶奶照顧,而爺爺奶奶只知道在物質上給予他們很好的`照顧,讓他們吃好穿暖,而在精神方面凡事都順著他們,缺乏對孩子的諄諄教導,以至于他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禮儀,禮貌,也使他們養成了許多不良的習慣:隨意、拖拉、不講衛生、不拘小節、有的連基本的交往禮儀都不太會。而我們街道經濟發展比較快,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步伐也不斷推進,對孩子的教育要求逐步提高,為了跟上發展的步伐,傳承和弘揚傳統美德,建設文明校園、提高孩子的文明程度,我們設想在我園進行《農村幼兒文明禮儀養成教育的實踐研究》課題項目研究,并以此為突破口探索幼兒禮儀教育的目標、內容、途徑、方法。我們憑借研究項目,注重行為養成、促進內化發展,培養幼兒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并在研究過程中有效引導老師吸收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營造文明禮儀的氛圍,合理改善教育行為,努力構建禮儀教育的課程實踐體系。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了教育幼兒“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樂意與人交往,禮貌、大方,對人友好”、“知道對錯,能按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行動”、“教育幼兒使用禮貌語言與人交往,養成文明交往的習慣”等,為制定幼兒文明禮儀教育目標和內容,形成一個由低到高的梯度序列的完整體系提供了理論和實踐依據。
2、心理學理論
學前心理揭示從0-6歲兒童心理的發展是身心不斷成熟的過程,處于不同年齡段的嬰幼兒有著不同的心理特點,文明禮儀教育只有遵循學前兒童身心發育的規律,才能滿足其發展的需要,才能形成科學的教育梯度序列。
社會心理學揭示了人們社會行為的心理機制,文明禮儀教育著眼于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必須吸收社會心理學的理論,來探索文明禮儀教育實踐活動內部機制。
3、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
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重視做中學,實踐中養成習慣。任何良好禮儀習慣的養成,必須通過孩子親眼看、親耳聽、親身實踐,通過在循環往復的體驗中形成正確的理性認識,反復積累,最終把外在的行為表現真正內化成穩定的心理品質。
三、研究的目標和內容與重點
研究目標:
1、通過我園的文明禮儀養成教育的實踐活動,使我園幼兒形成良好的禮儀規矩,講文明語言,守公共秩序等,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使幼兒終身受益。
2、在《綱要》的指導下,以幼兒發展為本,探索我園幼兒文明禮儀養成教育的內容、有效途徑和方法,提高幼兒文明禮儀的實效性。
3、通過課題研究,形成教師關愛幼兒,幼兒尊敬老師,幼兒之間相互理解、關心、幫助的良好文明氛圍,同時,促使教師樹立“一切為了每一位孩子的發展”的理念,激發教師認真學習鉆研的熱情,不斷提高研究水平,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研究內容:
1、通過幼兒家長、教師對幼兒進行文明禮儀現狀調查,了解現狀,分析原因,提出策略。
2、挖掘、構建我園幼兒文明禮儀養成教育的實踐體系,開發適合各年齡段特點的“幼兒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園本課程。
3、研究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文明禮儀教育內容及教師組織指導實踐的方法、途徑及操作策略。
4、構建適合各年齡段的幼兒文明禮儀要求,探究文明禮儀教育向家庭、社會延伸的有效平臺和方式。
研究重點
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如何使幼兒養成良好的文明禮儀,構建適合本園的園本課程和適合各年齡段的幼兒文明禮儀要求,探究文明禮儀教育向家庭、社會延伸的有效平臺和方式,這是課題研究的重點和難點。
四、研究的思路、過程和方法
研究思路
1、思路
本課題將采用實踐-分析-總結-重構-實踐這一研究思路,在教學實踐中邊實踐邊思考邊分析邊總結邊調整,將“幼兒文明禮儀養成教育”滲透在幼兒園一日教育教學中,提升教師德育工作水平,充分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使幼兒通過真實的感受形成正確的道德判斷,在實踐中培養幼兒良好的文明禮儀,最后形成并表現為良好的行為習慣。
2、方法
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年齡特點,課題以行動研究法為主,并以調查法、文獻法、觀察法、個案分析法、經驗總結法等方法為輔開展課題研究活動。
研究過程
本課題計劃從20xx年10月至20xx年12月(共四年)分五個階段進行扎實有效地實驗研究。
第一階段:20xx-09--20xx-01準備階段:課題論證、課題申報,填寫課題申報表,制定課題研究方案,成立課題組織。
第二階段20xx-02--20xx-08實施階段一:根據問卷調查情況分析制訂子課題研究實施方案,理論學習,明確課題研究目的,開展課題研究活動。篩選有關課題研究內容的課程資源加強園本課程建設。
第三階段:20xx-09--20xx-06實施階段二:開展子課題研究活動:創建環境,營造氛圍;日常滲透,習慣養成;專題研討,共同提高。
第四階段:20xx-09--20xx-01實施階段三:繼續開展課題研究活動,修正完善研究方案,提升研究水平。
第五階段:20xx-02--20xx-06總結與結題階段:提出結題申請,整理研究成果,撰寫結題報告,接受專家組驗收。各班撰寫階段性總結。
課題研究方案 11
一、研究背景
有設立這一課題研究的想法源至20xx年的一次在新海中學的省送培到市的學習活動 上。一位講課老師說在現在的教學條件見中都有現代化的音響伴奏條件,由此播放出的伴奏音樂形象更豐富,因此,作為鋼琴伴奏可少采用,或許是與會老師誤聽為可不采用,引起嘩然!由此引發本人生出這一課題研究的想法。
二、概念的界定
課題研究的核心概念:
伴奏即伴隨襯托歌唱的演奏。 伴奏基本上和歌唱曲調一致, 其間還可以有多種裝飾音或高低八度的翻奏,也可以是單純的節奏。 伴奏的任務還必須演奏過門等純樂器的部分以聯接唱句。
伴奏對歌唱的意義:伴奏有對樂曲內涵的提示及對歌者情緒的渲染和烘托作用。充實延展了表演的氛圍。 歌唱教學的伴奏方式:鋼伴 音響伴奏 自己敲擊節奏伴奏 學生合著伴奏尋找韻律 效能:這一詞語有多種解釋,最基本的解釋為達到系統目標的程度,或系統期望達到一組具體任務要求的程度。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指辦事的效率和工作的能力。效能是衡量工作結果的尺度,效率、效果、效益是衡量效能的依據。那么,在歌唱教學中根本目的'是運用各種科學合理的手段、方式和載體,調動學生歌唱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提高學生的歌唱學習效率和歌唱能力,提高音樂學習的質量,保證音樂將教育教學方針政策得以貫徹落實。
馬克思說:勞動生產力的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在工藝上的應用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 那么,歌唱教學的效能就取決于學生對歌曲的喜愛以及歌曲的熟悉程度,歌唱技巧、音樂基礎知識、對歌曲類型的適應能力、心理素質等方面的原因。
對所要解決的問題分析:
1. 分析不同伴奏方式使用過程中師生所能進行的互動可能性;
上課老師只是一個人,因此,不同的伴奏方式中老師所能發揮的能動力及能動方 向是有很大不同的。
2. 不同伴奏方式使用過程中學生所能進行的參與可能性;因為伴奏方式有產生的主動性及被動性之分,因此,在歌唱的實際參與性上有差別。
3. 老師對伴奏方式的可駕馭性;這牽涉到伴奏方式的復雜程度及學生在音樂感知上的實際能力。
4. 不同伴奏方式對學生課堂積極的調動;因學生的主體參與性以及興趣能力的不同而在參與的積極性上收到影響。
5. 不同伴奏方式對教學內容的烘托以及對學生理解能力的引領效果。因各種伴奏方式的優點差別而出現不同效能性。
學生對音樂的認知是逐步形成的,如何綜合運用伴奏方式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 投入的全面認識所學內容,在對音樂的整體形象得以把握后能夠把外部聽覺和自身機體動作結合運用,從而能夠形成聽、擊節奏、唱三者統一的協調運作,實現身心內外的和諧統一音樂感知力,這才實現歌唱教學的終極目的。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通過課堂歌唱中不同伴奏方法的用運,分析和整理在歌唱中不同伴奏方式運用與學生歌唱學習所產生的能動效果,以期能得到一種認識或是一定的觀念,在今后的教學中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歌唱課中的教與學的方法和策略。并希望能夠得出一個完善的研究內容,使之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實現由想法、認識經驗到理論的升華。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
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七年級音樂教材下冊歌曲:
《渴望春天》《小小的我》《大海啊故鄉》《無錫景》《丹頂鶴的故事》
五、課題的研究方法:
定群體 -------- 選擇七年級3班作為研究對象。
比較研究法 -------- 實行班內比較,比較不同歌曲類型出現的差別效果。
觀察法 -------- 觀察學生的主動參與程度以及參與所能實現的效果。
體驗法 -------- 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歌唱學習中來實際的感受音樂及再創 作。
問卷調查法 ---------- 設計問題答卷調查學生對各個伴奏方式的切生感受與認識。
六、課題研究讀書目:
《中學音樂教學法》 作者:邵祖亮 出版:上海音樂出版社
《中小學唱歌教學法》 作 者:魯美麗主編 陳登頤譯 出 版 社:音樂出版社
《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楊立梅 編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音樂美學》 主編:王次炤 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七、課題研究讀書目計劃以及具體時間安排:
20xx年2月5日至20xx年2月15日讀完《中學音樂教學法》 20xx年2月18日至20xx年3月1日讀完《中小學唱歌教學法》
20xx年3月2日至20xx年3月20日讀完《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
完成讀書筆記時間:20xx年2月至20xx年4月
20xx年2月5日至20xx年2月15日讀完《中學音樂教學法》完成讀書筆記 20xx年2月18日至20xx年3月1日讀完《中小學唱歌教學法》完成讀書筆記
20xx年3月2日至20xx年3月10日讀完《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完 成讀書筆記
20xx年3月11日至20xx年3月20日讀完《音樂美學》 完成讀書筆記
八完成教育教學案例分析的時間:
第一階段:20xx年2月
該階段主要確立課題研究的主題、重點,論證課題研究的可行性;確定研究使用的教學內容、研究對象;進行人員分工;上報課題材料。
第二階段:
20xx年3月4日,案例分析:《渴望春天》
20xx年3月18日,案例分析:《小小的我》
20xx年4月1日,案例分析:《大海啊故鄉》
20xx年4月15日,案例分析:《無錫景》
20xx年5月13日,案例分析:《丹頂鶴的故事》
該階段主要反復地對學生進行教學研究;進行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形成一定的文字及影像材料;整理形成一套較完善的階段性認識成果,總結經驗教訓。
第三階段:
20xx年6月總結研究成果,撰寫研究報告。
課題研究方案 12
時間:20xx.8
立項號
20xxXKT-SX006
課題名稱
《幾何直觀在小學低段數學中的運用研究》
負責人
張帥旗
所在單位
臨潼區任留街道辦任留小學
研究背景:
在小學低段數學教學中,我們經常會出現學生在給出結果,老師在總結時用抽象的文字敘述后,學生因為年齡小,抽象思維水平不高,有些問題感到解釋不清、不知如何用語言表達,陷入了“冷場”的窘境。同時這個階段的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待進一步提高,不少學生缺乏靈活、有效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工具和方法。
研究意義:
首先,幾何直觀是一種創造性思維,是一種很重要的科學研究方式,在科學發現過程中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對于數學中的很多問題,靈感往往來自于幾何直觀。
其次,幾何直觀是認識論問題,是認識的基礎,有助于學生對數學的理解。
最后,幾何直觀是揭示現代數學本質的有力工具,有助于形成科學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借助幾何直觀,揭示研究對象的性質和關系,使思維很容易轉向更高級更抽象的空間形式,使學生體驗數學創造性工作歷程,能夠開發學生的創造激情,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在許多情況下,借助幾何直觀可以把復雜的數學問題變得簡明、形象。幾何直觀不僅在“圖形與幾何”的學習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貫穿在整個數學學習中。因此在小學低段數學學習中滲透進行幾何直觀能力的培養,為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提供了“拐杖”,也有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形成,提升學生數學素養,這也有助于更好地銜接小學高段數學教學,為孩子今后進一步的數學學習奠定基礎。因此我們選擇了《幾何直觀在小學低段數學中的運用研究》作為我們的研究課題。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幾何直觀:(開題報告幾何直觀是指利用圖形描述幾何或者其他數學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預測結果。
小學低段的孩子們思維水平止處于具體運算階段向形式運算階段過渡,離不開具體事物的支持。幾何直觀憑借圖形的直觀性特點將抽象的數學語言與直觀的圖形語言有機地結合起來,抽象思維同形象思維結合起來,充分展現問題的本質,能夠幫助學生打開思維的大門,開啟智慧的鑰匙,突破數學理解上的難點。在教學中通過對學生空間想像能力、直觀洞察能力和用“圖形語言”來思考問題等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認識幾何直觀在數學學習中的意義和作用,初步學會數學的一種思考方式和學習方式。
課題研究的步驟分三個階段:
1、在“圖形與幾何”領域內容的教學中嘗試對演示、操作、畫圖等教、學方式的研究,探索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的有效方法。
2、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嘗試通過對培養學生良好思維品質、夯實學生圖形領域內容基本功,發展學生圖形猜想意識等的研究,探索發展學生直觀洞察力的有效方法。
3、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嘗試通過引導學生用圖形解釋、理解、分析、記憶數學知識或現象的研究,探索出有效發展學生用“圖形語言”來思考問題能力的方法。
實施過程中進一步加強學習,并對研究情況進行不斷的反思和改進,并撰寫相關案例、論文。根據預設的研究方案,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課題研究。
收集整理課題研究的過程性資料,進行分析、歸納、提煉、總結,撰寫研究報告和論文,申請成果鑒定。
研究方法:行動研究法、調查法、個案研究法、經驗總結法。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1、調查報告。對小學低段學生將幾何直觀在數學學習中的'運用現狀進行調查、分析,了解該課題研究的學生基礎。
2、階段性研究小結。對每階段的研究進行反思、總結,并對下階段研究的內容、形式等進行調整,以通過不斷的反思、調整,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
3、案例、論文。通過對在研究過程中的一些典型個案的收集和分析,反思實踐中學生發展情況,積累鮮活的案例,形成案例分析;通過對整個研究過程的反思、總結,提煉出行之有效的發展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幾何直觀的方式、方法和途徑的運用,形成論文。
4、結題報告。
綜述課題研究情況,總結在一年的研究過程和學生幾何直觀能力發展的狀況,提煉出有效的教學方法,體現研究成果的價值。
注:正文楷體小4號,篇幅控制在A4紙6頁的范圍內。
課題研究方案 13
一、課題的現實背景及意義
小學階段開設英語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語語感,為其打好語音、語調基礎,最終使學生具備初步的用所學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按新《英語課程標準》規定,小學生在畢業前至少應該達到二級的目標要求。在二級目標中,讀的要求有:能借助圖片讀懂簡單的故事或小短文,并養成按意群閱讀的習慣;能正確朗讀所學故事或小短文。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沒有足夠的語言輸入量是不行的。成功的英語教學要依賴大量的語言材料和語言實踐,然而我們在多年教學實踐中感到小學階段學生接觸和使用語言的時空受到一定的限制。
閱讀是語言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閱讀教學在外語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幫助學生得到樂趣,獲取信息,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英語閱讀習慣,可培養擁有主動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的精神,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閱讀還是鞏固和擴大詞匯量的好方法。然而現行牛津小學英語教材,重視了聽說能力的培養,卻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讀和寫技能的訓練。因此,有必要對小學生英語閱讀教學方面進行探討與研究。
二、國內外關于同類課題的研究綜述
縱觀國內,培養小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已被大家所重視,廣大教師對此做了不少探索,特別是在教學方法的改革上,已取得了較大成績, 其研究表明:
從學習語言的規律看:成功的學好一門語言要進行大量地吸收語言材料和語言實踐, 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只有讓學生 通過對語言 充分閱讀,用心感悟,不斷積累、運用,才可能真正體味到地道英語的獨特魅力,真正把語言學到手。
從小學生學習心理看: 小學生具有很好的感性思維,富有情節的故事、童話學生更感興趣;貼近自身的富有生活氣息的短文、對話更能吸引他們。英語教學已改變了以往的傳統的封閉、單調、劃一的就教材教教材的僵化狀態,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
三、研究的預期目標與主要內容:
l研究的預期目標:
鞏固和擴大詞匯量,增強語感,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和理解的準確度,逐步形成他們的英語閱讀習慣和能力。幫助學生善于、樂于了解異國文化,拓展實踐空間,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促進英語聽說能力的提高。
研究的主要內容
1、研究選擇教材的依據與內容:
教師在選擇閱讀材料時,要考慮語言的難易程度,內容是否符合兒童的年齡與興趣,是否吸引學生。同時盡量與牛津英語的主題式教學相結合,注意形式與內容的搭配,逐步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根據各年紀學生的年齡特點,并結合《牛津小學英語》教材,匯編出四套系統的閱讀教材。
2、研究小學英語閱讀課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方法:
閱讀課作為一門技能訓練課,其任務著重在于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去體會理解句子中的詞義,幫助他們把音、形、義結合起來。因此,使教師采取有針對性的方法,對培養學生閱讀技巧,提高理解能力大有幫助。
3、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與總體英語發展水平的關系。
四、研究的原則和主要方法:
l 研究的原則:
1、主體性原則: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教法和閱讀材料的選擇上,要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實踐性原則:突出語言的實踐性,注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擴大語言的輸入量,為學生創設大量語言實踐的機會。
3、整體性原則:注意英語牛津教材與閱讀教材的有機結合,實現課內外的協調,拓寬學習渠道,充分利用現代教學媒體和技術,發揮教學的整體效益。
l 研究的方法
1、觀察法:
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外在行為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觀察,從而直接感知和記錄學生對所學閱讀材料的興趣、理解程度、掌握情況等。
2、實驗法:
根據實驗目的,對小學英語閱讀課的教學模式分年級進行不同的設計、探索,并將不同課堂教學現象做記錄、分析,尋求最佳的教學模式。
3、案例分析法:
對比較典型的閱讀教學的材料進行分析,或對課堂案例進行微格研究,直觀地體現研究情況
五、課題研究的操作措施
1、激發學生興趣,讓其始終處于主動、積極的狀態。
教師要激活學生的“內存”,抓住他們的“憤”、“悱”之處展開教學。教師要真誠地平等地對待每個學生,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師生共同積極參與,關系融洽。不僅允許他們贊同、接受,而且允許他們否定乃至拒絕;學生之間有更多的直接的交流、討論,讓理解、信任、尊重、寬容、民主、合作充滿整個課堂。 同時使學生始終處于主動、積極的狀態。
2、加大感受語言、運用語言的力度。
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讀,讓學生由讀去感知語言、感受生活、豐富情感,同時積累語言。在此基礎上,更要盡可能多地給學生提供運用語言的時間和機會,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讓學生在閱讀中培養閱讀習慣
讓學生在自主的閱讀實踐中,逐步掌握閱讀的方法、逐步豐富詞匯、積累語言養成良好的英語閱讀習慣,為今后的主動發展打下根基。
六、課題研究的基本進程
1、基本進程階段:
(1)準備階段(20xx年2月~20xx年4月)
課題的構思和定位,方案的撰寫和論證。
(2)實施階段(20xx年4月~20xx年4月)
A、課題的實施、研究;
B、中期論證;
C、課題的發展、完善。
(3)總結階段(20xx年5月~20xx年7月)
成果的總結,經驗的推廣
七、課題研究的組織
組長:鄧X莉 XX市XXXXXX實驗學校小學部英語教師(常州市青年骨干教師)
成員:錢X琴 金壇市實驗學校小學部英語教研組長(常州市青年骨干教師)
王X鳳 XX市XXXXXX實驗學校小學部英語教師(常州市青年骨干教師)
溫X玲 XX市XXXXXX實驗學校小學部英語教師
王X琴 XX市XXXXXX實驗學校小學部英語教師
劉X蕓 XX市XXXXXX實驗學校小學部英語教師(金壇市骨干教師)
八、課題研究的主要成果形式
1、研究報告,包括實驗報告、調查報告、個案研究報告等。
2、教師論文、案例分析等。
3、CAI課件、研究課教案等。
4、學生作品,包括作業、學習體會等。
九、課題研究的條件分析
1、本課題有較強的可操作性,課題成功的可能性較大。
2、課題組成員有較豐富的教學經驗,較強的科研能力,為課題研究成功提供了保證。
3、本課題得到了學校領導和本教研組的大力支持,在人力、財力、物力上會得到有力保障。
課題研究方案 14
一、設計意圖:
《幼兒園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要“積極開展適合幼兒的體育活動”。但是,此刻的獨生子女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長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心切,在家庭育兒上出現重智育輕體育、重保育輕鍛煉的現象,再加上多數家庭住在新村高樓,獨門獨戶,因此幼兒戶外活動的時間很少,普遍缺乏鍛煉。在幼兒園的實際工作中,常常偏重有形的、使用運動器械的活動,形式上熱熱鬧鬧,而運動質量卻不高,對體育活動的重要性和好處存在認識上的不同:有的認為戶外體育活動的場地大,教師不好組織;有的認為體育活動容易出事故,還是少開展為宜。由此幼兒園戶外體育活動常常流于形式,或停留在計劃上,而真正的實際活動時間和活動質量去的得不到保證。鑒此,我們積極貫徹落實《綱要》精神,在保證每一天一小時體育活動時間的基礎上,因地制宜,不斷優化幼兒園戶外體育活動,以進一步提高對開展幼兒戶外體育活動重要性的認識和,真正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的發展。參照《綱要》的精神,我們實施課題研究所遵循的原則有以下幾點:
1、目標性原則
以幼兒發展目標為核心,將幼兒園的各種教育因素有機的結合起來。新《綱要》提出的保教目標是制定幼兒發展目標的指導思想,幼兒發展衛生學是制定目標的理論基礎。我園的幼兒身心發展特點是制定目標的現實依據。根據實現目標的需要,選取相應的教育資料、教育方法及手段,克服過去教育工作中重資料出發,忽視教育目的的現象。
2、發展性原則
幼兒體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促進幼兒的發展。發展不僅僅體現為幼兒知識、技能的增長,更體此刻幼兒的心理機能和身體素質的提高,幼兒的發展規律既遵循一般的規律,又體現著個體的差異。為此,幼兒園對幼兒體育活動的指導務必把著眼點放在促進幼兒身心各方面的和諧發展和素質的全面提高上。從觀察、研究幼兒入手,了解每個幼兒的發展需要,根據每個幼兒發展的不同特點,因人施教,促進每個幼兒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充分發展。
3、發揮教師主導作用與幼兒主動性結合相結合的原則
對幼兒進行戶外體育活動的指導應是有計劃、有目的的對幼兒施加教育影響、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過程。因此教師的作用應體此刻根據幼兒的發展需要、計劃、組織幼兒園的戶外體育活動,為幼兒帶給良好的教育環境,激發、引導幼兒主動與環境相互作用。在教育過程中觀察、指導幼兒,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應充分認識到幼兒的發展是一個積極主動的過程,沒有幼兒的主動參與,任何教育難以獲得良好效果。因此,要尊重幼兒興趣與需要、注意、激發幼兒的內部動機,調到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克服長期以來以教師為中心,忽視幼兒發展需要和幼兒主動性的傾向,同時,也要注意防止出現新的“兒童中心”,消弱教師作用的現象。
4、活動性原則
活動是幼兒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橋梁,是幼兒活動發展的基本途徑。因此,應根據幼兒發展的需要,帶給適當的教育環境,開展多種形式的、以幼兒動手動腦為特點的教育活動,活動多方面的經驗,促進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傾向。
5、整體性原則
不同形式、不同方面、不同途徑的教育均對幼兒的發展有重要作用,因此,應充分發揮教育的整體功能,使體、智、德、美等方面的教育,多種形式的教育過程,幼兒園與家庭的教育成為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有機整體。克服重智輕德、重課輕游、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相脫節的現象。
二、研究資料:
1、我們發現園內普遍存在體育器材品種匱乏、使用率低、目的性不強、器材投放不合理等問題,我們將就提高體育器材在幼兒體育活動中的使用價值進行研究,尋求合理運用體育器械的規律。充分運用社區資源,充分搜集廢舊物品和自然物制作各種體育器械;探索創新,發揮體育器械的多種功能;因地制宜,為幼兒選取適當的體育器械。
2、體育活動的方法多種多樣,而我們經常使用的游戲的方法組織幼兒練習,把枯燥的動作和身體素質的練習變成搞笑的模仿活動或有情節的游戲活動,使幼兒簡單、愉快的參與活動,到達增強體制、促進全面發展的目的,我們將精心設計新穎多變的游戲活動,在住址形式和資料編排上進行改革,有目的、有計劃的積極引導幼兒探索游戲的玩法,促進幼兒的發展。
3、以課程理論為指導,優化幼兒每日“一小時”戶外體育活動,課程目表是課程的靈魂,制定好目標對開展整個體育活動有調控和保證的作用。但長久以來,有的教師習慣于按照事先編排好的教學資料來實施幼兒每日“一小時”的戶外體育活動,注重表面形式,頭腦中缺乏目標意識,我們將加強教師的園本培訓,樹立目標意識,掌握科學的教育策略。從體育的多維效應、多種角度見夠戶外活動的形式,多給幼兒一些自由的活動空間,使戶外體育活動更有特色。
三、研究方法:
1、為使教師進一步樹立發展的觀念,掌握幼兒參與戶外體育活動的一般規律及不同方面發展的特殊規律,易于根據發展目標設計教育活動。將每一目標分解為若干水平層次,構成從低到高的發展序列,教師可根據幼兒的發展實際,選取相應水平層次的目標。
2、各體育活動的目標既是教師組織教育活動的依據,教育資料、方法及手段亦根據實現目標的需要而定。
四、活動的組織:
1、組織原則:注重手段的多樣化與資料的豐富性。強調通過多方面的重復性的經驗促進每一分解目標的實現,充分挖掘各級發展目標。
2、基本形式:
(1)個體活動:教師根據當前目標的需要和幼兒的活動興趣帶給環境,投入玩具和材料引發幼兒主動活動。同時,教師亦注意在活動過程中觀察、指導幼兒,對于較長時間內一種或幾種行為練習的幼兒給予適當指導,以使幼兒通過個體的活動獲得發展。
(2)小組活動:主要作用是滿足幼兒不同的活動興趣,照顧幼兒不同發展水平,有利于教師因人施教、個別給予身體鍛煉技能上的重點指導,培養幼兒的群眾意識、合作精神及協調人際關系的潛力。
(3)群眾活動:群眾活動以傳授身體鍛煉的新知識、新技能為主,這些方面的知識技能適宜通過群眾教育傳授給幼兒。
以上三種活動形式是相互配合、相互滲透的,能夠相互轉化的有機整體,不可相互分割。
五、保障措施:
1、每周進行一次心得體會交流,采用講座、討論、交談、互評、辯論等形式。
2、每月進行一次戶外體育公開活動,組織教師進行觀摩、點評。
3、不定期的學習一些理論指導或優秀教案等文獻資料,幫忙教師及時了解最新的理念
4、每季度進行幼兒戶外體育活動效果測評,以掌握研究的實效性和進程。
六、研究過程:
1、準備階段:
主要收集開展優化幼兒戶外體育活動研究用的資料,組織教師進行學習,提高教師對優化幼兒戶外體育活動指導的理論水平,確定研究的資料,成立課題小組。
2、實施階段:
制定目標與計劃、措施。組織教師進行實施計劃,進行幼兒行為觀察記錄,收集數據,及時調整實驗的進程。
3、總結階段:
主要為整理資料,撰寫實驗報告、論文、總結、匯編結題材料。
課題研究方案 15
一、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對大自然事物觀察和探索的興趣,體驗分享交流的快樂。
2、幼兒初步了解常見的’昆蟲、身體結構、外形特征、生活習性。
3、能通過昆蟲的身體的特征來猜出昆蟲。
二、活動準備:
ppt、幼兒用書
三、活動過程:
1、幼兒一起回憶故事《我要參加運動會》,從而回憶什么叫做昆蟲(6條腿、有頭,胸、和腹部)
2、請幼兒自由討論,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是昆蟲,討論完后,請幼兒大膽說出自己所認識的生活中常見的昆蟲。
3、教師播放PPT,請幼兒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昆蟲,并以蝴蝶為例,認識昆蟲的身體構造,以及外形特征和生活習
3、玩游戲:《捉迷藏》看圖猜昆蟲,只留有昆蟲最具特點的地方,然后請幼兒根據昆蟲的特點來猜猜是什么昆蟲。
4、看看常見昆蟲的生活環境,總結活動重點
5、活動延伸:
請幼兒回家找找生活中還有哪些常見的昆蟲,然后收集資料,明天帶到班級里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課題研究方案 16
一、研究思路:
從“課程材料”、“學習時間”、“學習小組”、“課堂環節”、“練習題訓練”等五個方面進行研究。
(1)優組課程材料。結合教材,隨機索取信息材料,訓練數學知識的駕馭能力。
(2)優組學習時間。激活課堂流程,多角度討論,從思維的不同擴散方向,獲得多種可能的結果。
(3)優組課堂環節。課堂形式多樣,環節經濟實效,討論點撥恰倒好處。盡可能讓學生的思維流暢、變通、獨特。
(4)優組訓練練習題。題少而精,能真正起到知識遷移、提高思維能力的作用。
二、研究目標:
(1)轉變教師教學觀念,淡化課堂教學傳統的角色地位,變“主宰”為“主導”,把課堂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大腦潛力,提高思維能力、創造能力。
(2)發揚創新學習精神,于探究中發展學生的發散性和創造性思維;在愉悅氛圍中,對學生實施情感滲透、人品塑造。使學生養成勤于思考、善于探究、大膽質疑、勇于創新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研究方法:
(1)類比法:通過類比訓練,學生對解題思路做出概括,形成解題模式,并通過經常變換題目情節,提高學生模式辨認的.能力。
(2)歸納法:學生要善于歸納知識、規律,教師只起強化作用。
(3)假設法:假設思維方法的訓練,開始由老師作假設,讓學生思考回答,在各種假設的情況下,如何解決問題,使學生領會要點,直至學生能獨立假設解題為止。
(4)樂學法:根據保加利亞心理學家喬治的“樂學法”原則,充分利用多種媒體,結合多種形式,營造愉悅氛圍,產生樂學效果。
四、研究步驟:
根據實際,我設計了“計劃——行動——檢測——反思”四步循環的思路,分為四個時間段來實施。
第一階段(用時1個月):
主要是確立研究的具體內容、進行文獻研究和學習、調查現狀、擬定研究計劃。
1.確定內容:通過數學教學,滲透發散性思維培養;運用多種訓練手段,提高學生發散性思維的能力。
2.理論學習:理論是行動的指南。我暢游與學校的圖書室,查閱相關文獻資料;通過互聯網,學習先行者的寶貴經驗。我閱讀了《發散性思維訓練叢書》、《思維影響認識》、《思維導圖(思維導圖系列)》[東尼·博贊]等圖書,學習了吳正憲等專家關于中小學數學教育的論著、教學方法,學習了國家教育部出臺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
3.調查現狀:通過問卷和座談,了解學生對數學教學的需求,掌握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動態。雖然調查的結果讓我有些失望,但這卻更堅定了我進行研究的決心。
4.擬定計劃:在學校領導的支持和有經驗的同事的幫助下,我完成了研究計劃。
第二階段(用時5個月):
主要是進行實驗、觀察、比較,完善教學模式,反思、修正計劃。
1.進行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合理安排時間,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注意訓練過程中學生表現的情況記錄,以便修整訓練方法和方案。
2.邀請學校教師參與聽課并提出建議,通過教師的評課,找到自己教學中的不足。
3.加強課題研究材料、分析材料的收集、整理、歸檔、管理;4.定期與學生交流,促進研究深入。
5.針對研究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修正研究計劃。
第三階段(用時5個月):
主要是繼續進行試驗、觀察、檢測、比較,針對第二階段發現的不足,進一步完善教學模式和訓練方法,修正研究計劃
1、進一步發掘教材中的“發散”素材,培養發散思維的積極性。
2、充分運用“一題多解”的訓練方式,培養發散思維的求異性。
3、注重變式引申,培養發散思維的探索性。
4、重視開發創造潛能,培養發散思維的創造性。
5. 針對研究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進一步修正研究計劃。
第四階段(用時1個月):
主要是進行研究行動驗證,總結研究成果,撰寫課題研究報告和研究工作總結,迎接結題驗收。
1.進一步研究、探索、總結、運用發散性思維培養教學模式;在校內上研究課,進一步獲取同行們的評價和建議。
2.通過多種方式,測試學生的訓練成果。
3.收集、整理課題的研究材料,總結研究的過程,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課題研究方案 17
一、課題名稱:
如何解決學生在跑動過程中身體前傾角度的問題
二、研究背景:
體育課是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學生的身心健康、發育狀況和個性發展。
隨著科學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對體育教學的研究也深入開展起來,這就需要我們體育教學必須建筑在科學的基礎上。中學階段,學生正處于身體生長發育階段,從生理到心理狀態正是迅速發展時期,對于一生中增強體質打基礎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抓好體育教學,加大學生的興趣,有效增長學生體質。
三、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調查研究與制定方案且開始實施研究解決問題。研究目標主要是解決學生跑步時身體前傾角度原因教學方法的研究、教學效果評價的研究等。
第二階段本階段的研究目標主要是鞏固研究課題實施和對本課題研究的過程進行資料收集整理、總結,完成調查與研究報告。
四、研究目標
1、通過本課題研究,進一步加深對《標準》新理念的理解,為在理念與實踐之間架起橋梁,做些初步探索。
2、通過本課題研究,讓學生了解或初步掌握跑步時上體前傾角度問題原因的理論與實踐知識。知道在跑的練習時注意調整自己的跑步姿勢。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針對“學生跑步時上提前傾角度問題原因”設計及實施與策略進行一定的研究,形成有一定科學性、可行性、推廣性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五、研究過程設計
1.準備階段組建課題組。收集有關材料,組織學習,制訂課題方案。
2.研究階段根據課題設計方案扎實開展研究工作,邊實施邊小結,不斷完善課題實施方案,撰寫階段研究報告,認真做好課題資料的收集和積累工作。
3.總結驗收整理各類資料,完成實驗結題報告,迎接上級有關部門的驗收.
課題研究方案 18
研究目的
通過對本課題的實驗研究,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水平,通過學生的參與,使版畫文化得到傳承和交流,形成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技術意識,相信課題研究的開展將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和全面發展,并能從中體驗不同的美感和文化內涵。
研究計劃
1、選題(20xx年2月3月)
版畫作為繪畫的一個種類,最早源于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版畫線條清晰,肌理性強,色調明快,黑白對比強烈。尤其是兒童畫教育教學比較強的日本,把其作為小學美術的必修課。而吹塑紙版畫,因其紙質綿軟,形象要求概括、簡潔,但卻不能制作精細的內容,但這一缺憾
也便于兒童掌握,是當前美術教學、創作活動開展的有利形勢。
2、課題研究的內容和方法(20xx年4月5月)
徐州睢寧魚1996年,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全國唯一的“兒童畫之鄉”,睢寧兒童畫迅速推向世界70多個國家、地區,以成為徐州睢寧的一項特色產業文化,而它的主要特色是“墨彩”的'形式,如果將吹塑紙版畫運用到兒童畫創作,加之合理的研究方法(美術課堂教學,課外興趣教學,案例分析,調查研究,論文總結等),融入徐州的漢文化,漢畫像石,進行臨摹、寫生,再創作等,一定能夠更深層的創作出別具風味的藝術佳品。
3、課題設計實驗研究階段(20xx年6月20xx年3月)
A、準備階段(20xx年6月9月)讀書學習計劃
收集資料并學習做隨筆《蒙臺梭利的教育》《徐州鄉土美術教學研究》《兒童繪畫心理與教育》《兒童版畫》
B、實施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月)如何解決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程序、方法。
①教育教學實踐:課堂教學,課外興趣小組。
②徐州博物館、漢畫像石等寫生活動。
③徐州兩漢文化的研究、資料的搜選、確定。
④研究活動小結。
在自己實施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注意積累成果資料。在研究的過程中,要注意階段性的總結,更要注重方式方法的靈活多樣,讓學生感興趣,讓孩子到生活中汲取靈感并運用到吹塑紙版畫的創作中。
C、總結階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
①整理資料。
②撰寫評價案例。
③展示優秀論文、活動資料、作品展板、研究成果等。
④完成結題報告。
課題研究方案 19
一、課題研究背景
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微博、微信等新型媒介方式深受大家的喜愛。因此啟發我開始關注能否引用到學生的教育工作中,班會是一直是教育學生的主要形式,是養成良好習慣解決班級問題,發揚民主精神的平臺,同時,我校一直以20分鐘晚點活動為學校常規教育平臺。因此,將20分鐘晚點活動轉變成學生自我教育的微型主題班會有重要的教育意義,首先他時間較短,符合初中階段學生持續注意力時間,在短時間可以更高效解決問題,達到思想上的共識;其次微型主題班會主題明確,圍繞一個主題開展活動,目的明確、快速安排班級任務;再次活動選材簡單、短小精悍。學生可以用隨機生成的教育素材,如一句話、一個故事、一個情景劇,學生通過簡捷快速的語言表達,就可以生成一種觀點或者解決一個小的班級問題;正所謂小活動、大德育。
而在現實中班會課存在很多問題:
1、老師不知道如何開展班會課;
2、班會課流于形式,達不到教育效果;
3、如何結合學情、班情開展有效的班會課。
4、開成功的班會課如何去總結記錄并讓效果延生。
二、 課題研究的意義
學生在初中階段
助于學生的成長。
研究此課題,對如何開展高效的微型主題班會活動有重要的意義,還直接影響班級建設。讓微型主題班會真正成為學生的舞臺,成為自我反思和教育的平臺。最后讓班級用微型主題班會促進學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我成長的班級,并走向卓越。
三、研究的理論依據
1、塞林格曼積極心理學。美國積極心理學之父塞林格曼將人的樂觀、幸福感、好奇心、韌性、利他、智慧和創造的勇氣等積極品質作為實證研究的課題,他提出要關注學生積極向上的自我力量,自身性格優勢,并借助這種力量解決心理困擾、消除問題行為、建立防御挫折的機制。這對于正在成長的初中生來說,陽性激勵、正面引導更有利于學生成長。
2、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學理論:我十分堅信,能激發出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是學校教育中極重要的'一個因素,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
3、吉姆.克萊默的組織心理學:老師是學生可以問路的旅伴,路在學生與老師的前方,班級是一個團隊,團隊有助于普通人實現不平凡的業績,老師作為團隊的指導者,就應該激勵這個團隊中的每一個成員。
四、研究目標
微型主題班會達到三個層次的教育效果:第一層達到發現班級問題、明確個人職責、統一思想認識的自我認知教育;第二層達到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能力、自主管理水平,鑄造班魂的自覺行為教育;第三層達到培養學生健康、快樂、幸福的人生觀,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建立起一個相互親近家庭式的幸福班級體的自我成長教育。
所成型的研究成果可以為其他老師或者學校有借鑒價值。
五、研究內容:
探索微型主題班會怎樣達到有效的教育效果,主題班會的效果從3個方面界定:1、是否解決了班級問題;2、是否起到凝聚班級力量的作用;2:是否提高了學生某項能力。為了指導日常教育,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我將從以下方面去研究:
(一)、研究微型主題班會的流程:讓學生自己清楚什么時間應該做什么、怎樣做、要做到何種程度;
(二)、研究微型班會的主題:針對班級發展情況和學生成長規律設計系列班會主題,如何處理班級常規問題、預防在各階段出現的不良情況,讓教育目的隱藏在活動中,達到教育目的;
(三)、研究有效的微型班會的教育方法:歸納總結學生能夠接受的方法,及巧妙處理問題的方法,不讓主題班會流于形式,使主題班會在20分鐘達到較好的教育效果。
(四)、研究微型主題班會的形式:針對不同的內容或者主題,采取何種形式的活動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哪一些活動形式可以取得更多的教育成果。
(五)研究微班會的效果延生:如何讓班會產生持續性的效果。
六、課題研究的途徑與方法:
1、文獻研究法
通過參閱教育家關于班級活動的書籍和文章,以及教育一線班主任在主題班會的研究成果,給微課題效果研究提供方法和理論的指導。
2、行動研究法
主要通過晚點時間堅持實施小主題為核心的自主教育活動,并把活動從準備到實施、再到效果進行文字性記錄,并配上照片或者拍班會實錄。
3、經驗總結法
通過總結以往的班會經驗或者借鑒他人有效的班會活動方案,來 解決自己班級的問題,從而研究同一個主題和方案在不同班級實施的教育效果有何不同。
4、問卷調查法
主要通過調查問卷,了解實施自主小班會后,學生內心和行為發生的變化,調查和搜集學生更具創意和有效的教育題材和形式。
課題研究的步驟;
準備階段
1.用文獻研究法進行理論搜集和學習研究,了解教育理論和其他人研究的前沿動向。
2.通過調查確定研究方法、內容及措施。
3、召開班干部會議和學生會議,明確微型主題班會研究的意義和班級要做的準備工作。
實施階段
1.根據制定的“初中微型主題班會效果研究”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進行實證性研究。主要是通過主題班會時間去實踐,總結、反思,提升來驗證班會教育效果的實效性。
2.由參與者學生對微型主題班會進行體驗式感受班會效果并完成效果調查問卷。
3.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及時記錄實施過程和效果,根據實施的情況和反饋的結果,及時調整改進微型主題班會操作流程和主題設計,積累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形式。
總結階段
整理各個階段研究的材料:
1.收集整理課題研究的過程性資料,進行分析、歸納、總結.
2.撰寫研究報告,書寫結題報告。
【課題研究方案】相關文章:
課題研究方案06-25
個人課題研究方案05-16
[熱]課題研究方案04-08
[必備]課題研究方案10-21
課題研究方案【必備】11-03
小課題研究方案11-23
實用的課題研究方案10-12
課題研究方案[優選]10-14
【精華】課題研究方案10-20
小學課題研究方案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