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全國基礎教育滿意度調查報告
希望知曉一個情況、一個事件時,我們務必要去調查清楚情況,并且最終的調查結果會寫在調查報告中。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調查報告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全國基礎教育滿意度調查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全國基礎教育滿意度調查報告 1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關于努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精神,深入了解人民群眾對教育的真實期盼,準確把握基礎教育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問題,落實管辦評分離推進現代教育治理體系建設,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于2015年4月至5月在全國各地開展了面向中小學生以及幼兒的基礎教育滿意度調查。
調查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對象分為三類,一是基礎教育服務對象,即幼兒園、小學、初中和高中的受教育者,其中幼兒園階段問卷由家長作答,小學階段問卷由家長和學生共同作答,中學階段問卷由學生獨立完成;二是教育工作者,即幼兒園教師、中小學教師和校長;三是社會公眾,即網民。針對三類調查對象八個群體設計了八套問卷,單題最低分為1分,最高分為7分,分值越高表示各群體對教育的滿意度越高。每個群體的教育滿意度指數滿分為100分。每個群體的滿意度調查內容均包含總體滿意度指數和期望指數,教育服務滿意度調查包括教育公平感知和教育質量感知指數;教育工作滿意度調查包括條件與保障、學校管理、發展與機會等;社會公眾滿意度調查包括規劃與保障感知、管理與服務感知指數。
本次調查基礎教育服務對象和教育工作者采取分層多階段不等概率抽樣,按照國家—省—縣—校分層,在各學校內采用系統抽樣方法抽取。社會公眾按區域、年齡、性別、家庭收入等指標抽取樣本。覆蓋全國31個省份370個縣(市、區)、4925所幼兒園和中小學校,近8萬人參與調查。回收有效問卷72420份,其中學生(家長)46306份、教師17578份、中小學校長3718份,社會公眾4818份。
學生和家長對教育工作總體滿意
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和家長的滿意度指數為79.16分,教育公平感知指數76.34分,教育質量感知指數75.27分,教育期望指數76.68分,反映出其對當前教育工作比較滿意。
(一)在區域上東部地區滿意度指數高于中西部地區
各學段的總體滿意度指數呈東、中、西部逐漸下降趨勢,東部比西部地區高2—4.2分。教育公平感知指數的地區差異略小,各學段的地區差異在2.03—3.85分之間。教育質量感知指數地區差異較大,各學段的地區差異在2.03—4.95分之間。西部地區學生和家長的教育期望也較低,各學段的期望比東部地區低2.03—4.95分。
高中學段的滿意度指數地區差異最大。不論是總體滿意度指數,還是公平感知和質量感知都是各學段差異最大的,東西部地區各指數差異在4—5分之間。
(二)在城鄉上城市滿意度指數高于農村
城區學生總體滿意度指數及各有關指數大部分高于鄉村學生,最大差距超過6分。幼兒園總體滿意度指數城鄉差異達到6.11分,幼兒園教育質量感知和教育期望指數城區均比鄉村高5分以上,而教育公平指數幾乎沒有城鄉差異。
(三)在學段上小學滿意度指數最高,高中最低
幼兒園家長滿意度指數為83.9分,小學生及家長滿意度指數為84.9分,初中為76.7分,高中70.6分。幼兒園四個維度的反映趨勢與中小學略有差異,教育公平感知與本學段其他有關指數相比相對較低。
(四)不同群體間滿意度指數存在一定差異
1.外省戶籍中學生滿意度指數低于本省戶籍學生。幼兒園和小學階段流動兒童滿意度及其各有關指數與當地兒童差異不明顯。但初中和高中省外戶籍學生的滿意度各指數則多低于本省戶籍學生。省外戶籍高中生的教育公平和教育質量感知指數只有65分左右。
2.住宿生的滿意度指數低于走讀生。住宿生的總體滿意度指數以及其他三個指數均低于走讀生,學段越低差異越大。小學階段住宿生和走讀生的差異最大,四個指數差異在2.26—4.9分之間。初中在1.9—2.77分之間,高中階段的各個指數上住宿生略低于走讀生1分左右。
3.家庭社會階層高的學生滿意度指數高于低階層學生。社會階層一般采用收入、學歷和職業三個指標表示。如將家庭經濟條件根據當地的相對水平排序劃分為五個等級,家庭經濟條件最好的比最差的群體總體滿意度指數及有關各指數高12—20分。監護人學歷越高總體滿意度指數及有關各指數得分越高,各個學段學生父親學歷在大專及以上的比小學及以下的高5—8分。從父親職業來看,企事業單位管理人員的子女比農民、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總體滿意度指數高5—6分。對母親學歷情況的分析結果也大致相同。
(五)學生及其家長對教師工作態度最滿意而對課業負擔重與校際質量差距大最不滿意
各學段的學生及其家長高度認可教師工作態度。在單題滿分為7分的情況下,班主任認真負責以及學習困難時老師給予幫助方面,各學段學生和家長評價較高,均超過6分。
小學及家長、中學生對教育工作評價最低的方面集中體現在課業負擔重和學校質量差距上。小學生對放學后沒有時間玩的意見最大,初中生抱怨睡眠不足,各學段均認為學校在國家課程之外的教育活動組織不夠,突出表現在課外活動、社會實踐、社團、選修課、閱讀支持等方面做得不到位,評價最低。學校間質量差距也是學生和家長突出不滿的問題,幼兒園階段的評分只有4.04分。幼兒園“入園難”和“入園貴”等熱點問題在本次調查中評價也很低。幼兒園、小學和初中的學生和家長對上學路遠問題集中表達了不滿。
(六)人均GDP高的省份滿意度較高
將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013年的人均GDP水平分為高、中、低三個等級。人均GDP高的省份基礎教育總體滿意度及其三個有關指數得分均最高;處于人均GDP低水平的省份,其在四個指數上的得分均相應較低。幼兒園、小學、初中和高中的總體滿意度指數在人均GDP最高組和最低組之間分別相差4.70、2.81、4.33和4.58分。學段越高,經濟發展水平對教育服務對象的滿意度影響越大。尤其在中學階段,教育公平感知和教育質量感知的指數在GDP最高和最低組之間相差5—7分。
教師和校長對教育工作基本滿意
(一)教師表示工作愉快但對保障條件不滿
1.各學段教師總體滿意度指數均達到60分。按照教師群體工作性質差異分為幼兒園和中小學教師兩個群體,幼兒園教師總體滿意度、學校管理和總體期望等指數在70分左右,中小學教師的三項指數得分在60—68分之間。幼兒園教師和中小學教師的政府保障指數均較低,分別為56.85分和57.97分。
2.教師滿意度指數東高西低。東部地區教師在四個指數上的'得分均最高,西部教師得分均最低。東部地區幼兒園教師總體滿意度指數69.41分,比西部地區高3分,學校管理指數、政府保障指數和總體期望的差異均約為5分。東部地區中小學教師總體滿意度指數63.56分,比西部地區高5.67分,其他三個指數東部比西部高3—6分。
3.西部地區教師滿意度城鄉差異較大。從全國總體來看,城區、鎮區和鄉村教師的滿意度指數依次降低,但實際分值差異只有1—2分左右。但分地區看,西部地區中小學教師各個指數城鄉差異較大,總體滿意度城鄉相差達4分,表明西部地區城鄉更為不均衡。
4.未評職稱和高級職稱的教師滿意度指數較高。各學段都表現為沒有評職稱的年輕教師和高級職稱教師的滿意度指數較高。對教齡的分析也證實了新入職教師滿意度最高,隨著教齡增長滿意度下降,教齡11—15年的教師滿意度最低。
5.各學段教師學歷與滿意度關聯性不明顯。幼兒園教師學歷越低,教師滿意度及各有關指數越高,中等學歷教師的總體滿意度指數72.82分,高于研究生學歷的教師將近9分。在小學階段則是研究生學歷的教師滿意度最高,達到71.5分,專科和本科學歷的教師沒有差別,中等學歷教師滿意度最低。初中階段表現出明顯的學歷越高教師滿意度越高的趨勢。研究生學歷的滿意度指數63.91分,比本科和專科學歷教師高了5—7分。本科學歷的教師在高中是主體,但滿意度最低。
6.收入越高教師滿意度指數越高。各學段都表現出教師月收入水平越高,滿意度指數越高的趨勢。收入提高對中學教師的滿意度指數的影響比低學段教師更大。
7.教師對工作氛圍和辦學條件認可程度高,對待遇低、壓力大、缺乏社會尊重等問題表示不滿。教師最不滿意的五項事項依次為:待遇過低、工作壓力過大、政府制定教育政策法規時教師沒有發表意見的機會、缺乏社會尊重。幼兒園教師強烈反映工資、保險、編制等方面保障嚴重不到位。
(二)中小學校長滿意度指數約71分
中小學校長總體滿意度指數71.30分,發展與機會指數65.31分,保障與環境指數61.19分,總體期望指數69.97分。
1.中小學校長滿意度指數地區差異較大。東部地區中小學校長滿意度的各項指數顯著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區。總體期望指數地區間差異最小,地區差異為3分。保障與環境指數、發展與機會指數差異較大,達8分左右。
2.校長滿意度指數城區高于鄉村。城區中小學校長總體滿意度指數為72.75分,比鄉村校長高3分。其他相關的三個指數城鄉差異在2-4分左右。發展與機會指數城鄉差異最大,城區67.1分,高于鄉村校長4分。
3.小學校長滿意度指數高于中學校長。小學校長總體滿意度指數為73.4分,比中學校長高3分,發展與機會指數、保障與環境指數也較高,但總體期望低于高中校長。
4.校長學歷越高滿意度指數越高。研究生學歷的校長總體滿意度指數比中等學歷的校長高5.37分,期望指數、發展與機會、環境與保障指數分別高3.63—7.2分。
5.校長對本地教育普及、本校影響力和家長支持認可程度高,對待遇、均衡發展和教師數量等方面評價低。校長最滿意的五個事項依次為:所在地區中小學教育普及水平、本校在本地區同類學校中影響力、本校學生家長支持學校辦學、才能在工作中得到充分發揮、社會尊重中小學校長。家長、學生等服務對象與教育工作者對彼此態度的評分都比較高,互相認可,呈現出積極關系,有利于我國教育事業的進步。校長最不滿意的五項問題為:與本地公務員相比,校長待遇較低、本地中小學發展差距較大、本地教師數量不能滿足教育發展需求、本地政府落實辦學自主權不到位、制定相關教育規章制度時校長發表意見的機會不多。校長與學生和家長群體都認為學校間差距較大。
(三)中小學教師、校長滿意度與學生滿意度呈正比
將中小學教師、校長對教育工作的總體滿意度指數得分標準化后分為高、中、低三個等級比較學生滿意度指數的差異。所在學校校長、教師教育工作總體滿意度水平高的,其學生在總體滿意度及其三個有關指數得分均最高;而所在學校校長、教師教育工作滿意度水平低的,學生在四個指數上的得分均最低。校長滿意度指數處于最高組的中小學生,其總體滿意度指數比最低組中小學生高12分。教師工作滿意度和學生滿意度關聯性更高,兩組學生的滿意度指數相差達17分。
社會公眾教育滿意度較低
社會公眾是教育的評判者,其調查對象是依據年齡、受教育程度、經濟收入從網民群體中配額抽樣的。本次調查結果顯現,社會公眾的總體滿意度指數52.64分,教育期望指數為55.11分,規劃與保障感知指數為51.69分,管理與服務感知指數為49.89分,均低于受教育者和教育工作者。
(一)東部地區社會公眾滿意度指數高于中西部
東部地區社會公眾的總體滿意度指數為55.61分,高于中西部約9分。中西部地區之間各指數得分相近。
(二)城區社會公眾總體滿意度指數高于鄉鎮
居住在城區、鎮區和鄉村的社會公眾總體教育滿意度指數分別為53.97、48.87和44.47分。
(三)社會階層越高滿意度越高
家庭經濟條件越好滿意度越高。將調查對象的家庭經濟條件劃分為五個等級,在當地屬于條件非常好的群體其總體滿意度指數為67.39分,非常差的則僅為35.58分。
社會公眾學歷越高滿意度越高。四個指數均是學歷越高得分越高。大專及以上群體總體教育滿意度指數53.13分,小學及以下的得分為39.76分,相差13.37分。
(四)社會公眾比較認可就近入學而對城鄉和地區差距最為不滿
社會公眾最滿意的方面是本地義務教育就近入學情況;其次是本地政府保障基礎教育質量;本地政府對學校周邊環境的治理方面滿意度排第三。社會公眾最不滿意的方面是本地政府縮小城鄉學校差距的成效;其次是本地基礎教育水平與鄰近區縣之間的差距;最后是群眾向本地政府反映教育意見和建議的渠道暢通性。
政策建議
提高教育滿意度需要政府、教育部門和社會共同努力,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溝通協作,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戰略新理念深化教育改革,提升精氣神,匯聚正能量,從加大投入、改善環境和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等多方面入手實現人民對教育的期盼。
(一)加大教育投入
一要發展經濟提高教育保障能力。調查顯示地區經濟越發達、家庭經濟條件越好、教師收入越高滿意度就越高,可見大力發展經濟是提高教育滿意度的一項關鍵舉措,加大對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扶持力度,加快扶貧脫貧步伐,提高低收入人口保障水平改善生活條件。
二要增加教育投入向薄弱環節傾斜。對于農村和中西部地區學前教育資源短缺、義務教育階段個別地區班額過大、缺少活動場地和設施,普通高中中部鎮區大班額等問題,要有針對性地重點投入加大建設力度補短板,縮小城鄉和地區差距。
三要提高教師待遇穩定隊伍。教師待遇低是造成教師滿意度低、隊伍不穩定的重要因素,而教師校長滿意度低的學校其學生和家長的滿意度也低。改善教師工資待遇和社會地位,激勵教師積極工作是提高教育滿意度的必要手段。各級政府應嚴格遵守《教師法》有關規定,健全中小學教師權益保護機制,落實聘任教師、編制教師同等待遇。
(二)促進教育公平
一要保障各個群體平等的受教育機會。調查顯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中學階段的滿意度非常低,這主要與中考高考戶籍壁壘有關,要逐步清除戶籍對學生的升學限制,理順學生流動的通路。
二要縮小學校間發展差距,保障各群體平等享受優質教育的機會。父母為農民的學生滿意度水平在多個方面都最低,與最高得分存在幾十分的差距。改變這一狀況,根本途徑在于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尤其是加強農村學校和城市郊區學校建設,加快教師交流機制建設,落實農村教師待遇傾斜政策,增加弱勢群體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高中階段還應嚴格規范招生秩序和招生行為,控制跨區招生,維持鄉鎮普通高中教育的良好生態。
三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深入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高課程多樣性、選擇性,加強社會實踐,豐富社團活動和其他課外活動,提供心理服務和生涯指導教育等,從而滿足每個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加強各類活動設施建設。全面提高教師素質和課堂教學效率,針對教師職業生涯不同階段開展分層培訓,針對不同階段給予不同的激勵措施,保障教師隊伍的活力。
(三)優化教育發展環境
一是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成才觀、教育觀,更加注重引導社會合理預期。要堅持正確的政績觀和科學的教育觀,樹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觀念,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樹立人人成才觀念,樹立終身學習觀念,樹立系統培養觀念。引導社會特別是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成才觀,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尊重兒童少年身心發展規律,尋找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促進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引導廣大群眾形成合理預期,是營造保障和改善教育發展良好社會氛圍的基本要求。正確有效引導社會輿論,把政策講透徹,把思路舉措講清楚,把群眾的利益安排講明白,爭取社會和群眾的理解與支持,最大程度凝聚社會共識,為推動教育改革發展營造良好社會環境。
二是構建立體化宣傳網絡,切實保障社會公眾對教育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加強和改善對教育宣傳工作的領導,推動各地各校指定專門的通訊員、觀察員、評論員和新聞發言人,通過培訓、組織開展宣傳活動等多種形式,提升教育新聞輿論引導能力。發揮教育電視臺、報刊社作用,建立教育系統新聞宣傳聯絡協調溝通機制,形成橫向和各類媒體密切聯系,縱向與各級教育部門、各級各類學校有效對接的立體化宣傳網絡。提升各級教育宣傳部門的組織策劃能力,組織各級教育宣傳部門深入挖掘、宣傳教育戰線的感人事跡,宣傳各級黨委政府重視教育的成功做法,宣傳社會各界關心支持教育的先進典型,以典型人物、典型經驗推動教育工作。加大權威信息發布力度,宣傳各地、各部門、各單位貫徹落實教育改革發展的思路、舉措、方案,及時了解群眾的所思、所盼、所憂,積極回應群眾的教育需求。
三是建立有效的信息溝通對話渠道,化解社會矛盾沖突。社會公眾對向本地政府反映問題渠道不暢通意見較大,教師、校長還對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法規時發表意見的機會不多有意見。要進一步加強信息公開制度,暢通反映問題渠道,用好信息公開平臺、信箱、熱線電話、接待日、咨詢會、聽證會等常規方式并及時答復群眾意見,健全學校責任區督學制度建設,使教育督導成為政府與教師、家長和社會溝通的橋梁。
全國基礎教育滿意度調查報告 2
摘要:從學校,學生,學生家庭三方面分析了一些貧困山區基礎教育情況。從中發現,山區主要面臨著師資,設備,資金短缺等問題。應增加政府對山區基礎教育的支持,可從多種渠道籌集資金,獲得設備,增加師資來扶持貧困山區基礎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貧困山區,基礎教育,現狀,出路
我國是農村人口眾多的國家,山區人口更是占了農村人口的大多數。貧困山區基礎教育情況不僅關系到貧困山區的發展,也關系到整個國家教育的成敗。因此,促進貧困山區基礎教育的發展至關重要。雖然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的發展,貧困山區的教育情況得到一定的改善,但就福建省的貧困山區基礎教育情況來看,我國大多數山區的基礎教育仍然存在很大的問題。為了發現貧困山區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并就問題提出相關的合理建議,我在暑假期間對福建省的典型山區寧德市霞浦縣水門鄉進行了實地調查。發現了學校,學生和學生家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貧困山區基礎教育現狀
在未到達水門鄉前,我曾預想過山區基礎教育的情況。可當我到達目的地的時候,才發現一切的預想都是不切實際的,只有實地考察后才能對一些情況下結論。
1、學校方面。
該學校的建筑和設備都是我沒有預想到的。剛開始看到水門鄉橋頭村的小學的時候,我還以為是我看錯了呢。這個學校的一座建筑被很明顯地分成了兩部分。右邊的一半看起來比較新(在詢問過當地的人民后我才知道原來學校一半的建筑已經成為了村委會的辦公場所),墻被粉刷成黃白各一半,而門用的也是家里常用的防盜不銹鋼門,一看就知道這一半是后來特意裝修過的;然而,再看看另一半的建筑,就像剛欣賞過花紅柳綠的西湖風景卻在瞬間又被帶到了黃沙漫漫的撒哈拉沙漠一樣。那墻是用最簡單的水泥筑成的,部分水泥已經脫落,甚至隱隱可以看到漆起來的磚頭;那門是由最簡單的木頭制造的,漆在門上的綠色油漆在歲月的洗禮中已經漸漸消失不見,露出木頭最原始的顏色。這樣簡陋的外觀讓我不敢想象教室里面的情況。果然,當推開那扇古樸的門,映入眼簾的是同樣的一幅“荒蕪”的風景:教室的課桌也是由純木頭制作的,紅漆已經消退得差不多了;椅子是最簡單的板凳,我走進去感受了一下孩子門學習時候的樣子,發現有些板凳還會左右搖晃;教室里的黑板看起來像是在墻上涂上了一層黑油漆,和我們現在用的磁式黑板簡直就是天壤之別;還有那個講臺,感覺就像是用幾塊木板簡單的搭起來的,我根本無法想象老師站在這樣的講臺前上課的情景。無意間看到了教室的地,雖然這是水泥地,但是上面已經是坑坑洼洼,從一個個坑里可以看到混泥土的痕跡。聽當地的孩子說,要是下雨的時候,門前的坑總是填滿了水,要是一不小心踏進去就只能忍受著濕漉漉的腳上課了。不過那孩子詼諧地說,日子久了我都很清楚那些坑的位置了,根本不用當心會一個不小心。
在看到這樣的環境后,我詢問的當地的村民和上學的孩子,才知道這個學校只有兩個老師。校長除了要處理學校的事務之外,還得兼職老師的角色教數學這一門課。這就讓我疑惑了:只有兩個老師,怎么忙得過來教整個學校的學生呢?當地的高年級學生告訴我,在這個學校上課的學生總共就只有三十個。平均每個年級就只有五個學生。上學的時候他們只分成了兩個教室,一四六年級在一個教室,二三五年級在另一個,老師在一堂課里用讓學生邊上課邊自習的方法兼顧三個年級的學生。
2、學生自身方面。
因為到達水門鄉的時候是放假期間,學校已是人去樓空,我們只能直接到孩子們的家中進行采訪。當地的孩子十分有禮貌,每次一進門就熱情地招待我們,給我們端茶送水的。聽說我們是大學生,都連忙用憧憬向往的眼神看著我們,還好奇地問我們大學的生活是不是真的如電視視上看到的那樣精彩。面對好奇童真的他們,我們心里說不出是什么滋味,只能對他們的說:大學生活真的豐富,那里有各種各樣的活動,還能交到很多很多朋友,只要你們好好學習,將來也能像大姐姐這樣去念大學的。
在大多數孩子們的家里,我們都看到了他們的課本被整整齊齊地疊放在一個簡易的書桌上,還有一支筆也安靜地躺在上面,我想這里的孩子應該是好學的吧。在詢問過孩子后,證實了我的.猜想是正確的。他們說:老師每天都會布置不一樣的任務讓他們完成,有時是背誦一篇課文,有時是寫一篇文章,并說一定要好好完成。我問:“那你們都好好完成了嗎?”其中一個孩子說:“我們當然有好好完成。”我想,這句話在童真的孩子里嘴里說出來是那么真誠,那么實在。就是這樣一個坦率的回答,更能體現他們求知上進的心。
但是在后來的談話中,他們很多思想是我始料未及的。當我問他們為什么這么認真學習的時候,他們都是斬釘截鐵地說,好好學習成績才能好,成績好了才能找到好工作,以后才有出息。雖然這話很對,但是他們不知道一味地學習并不一定有出息。當問到為什么這么想的時候,他們都說這是媽媽跟他們說的。后來我們談到了大山外的世界時,他們對外面陌生的世界竟然是既向往又膽怯。他們說,在他們的印象里,外面的世界是很復雜的,雖然精彩卻有很多的不安全。他們知道山里的孩子在城里打工的艱辛,知道在外面打工的農民工很辛苦,工資卻是很多行業中偏低的。所以他們才要好好學習,這樣才能不像農民工做苦力。當時我很納悶,這樣一段話怎么會從孩子們的口中說出,后來在和家長們的談話中,我找到了答案。
3、學生家庭方面。
在和孩子們的談話中,我發現他們思想的偏激。他們都很有上進心,但是這樣的上進只是因為成績好才會有出息。為了了解這其中的原因,我們深入地調查了當地孩子們的家庭。
在調查中發現,這里家家戶戶都是以務農為主,80%的家庭靠的是爺爺和媽媽,而爸爸大多數出去打工了,一年中大都只在過年的時候才回家來。聽媽媽說,孩子他爸每次回來都會告訴孩子在城里打工的不容易,教育他們要好好學習取得好成績,這樣才能找到好工作。而媽媽呢,也常順著爸爸的意思時不時地和孩子說在家中種田的艱辛,讓他們一定要好好學習走出大山,改變家族世代被困在大山里的命運,給孩子們一個美好的未來。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在這樣的思想教育下,孩子們就自然而然生成了“只有好好學習才能取得好成績,只有取得好成績才能有出息。”的思想觀念。
但是在后來的對山區孩子就業情況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山區的孩子通過學習而改變貧困的情況沒幾個。大多數孩子都是沒上初中或是上了初中因為成績太差或是家里交不起學費而輟學回家或是外出打工了。雖然這里的孩子很有上進心,但是免不了現實的殘酷,免不了命運弄人。
二、山區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
我們在調查山區基礎教育的情況后,對其現狀進行了一定地分析。發現山區的教育存在著相當大的問題。其中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學校的教學設備很不完善,師資力量尤其短缺。
在上文對山區學校的描述中,很容易能發現這一點。教室是孩子們上學的地方,更是一個營造學習氣氛的地點,學校的教室坑坑洼洼,桌椅不完整,連一個好的上課的教室都沒有,怎能為孩子提供一個學習的氛圍呢?我們知道,古有匡衡在艱苦的環境中刻苦學習,鑿壁偷光成就一番偉業。但是現如今有如匡衡一樣的雄心壯志和吃苦耐勞的精神的孩子畢竟是少數,面對山區孩子們的基礎教育,怎能用“艱苦成就偉人”的觀念,不給他們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呢?
一個好的老師可以成就一個人。但是有30多個學生的學校,兩個老師又怎么忙得過來呢?先不說基礎地上課很可能顧及得不周全,要是有些孩子比較頑皮,兩個老師怎么管得過來呢?我真的很難想象,這兩個在這里教書育人的老師是怎樣堅持過來的。
2、家庭生活環境艱苦,對孩子們的課外學習造成影響。
在之前的山區基礎教育現狀中已經指明,這里世代以務農為生。雖然家里的男人在外打工卻得不到好的報償。他們的收入只不過剛好解決孩子們的溫飽而已,這里孩子除了要學習外還得幫助家里做家務或是干農活。這里的孩子大都早熟,雖然他們的內心擁有孩子的童真,但是在這一份童真中卻多了一份成熟和懂事。他們放學回家要幫媽媽燒飯,洗碗,周末陪著爺爺到地里鋤草,施肥······試問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孩子們如何在課外靜下心來好好學習呢?若是只有積極上進的學習的心,卻沒有時間將這份心付之實際行動,又怎樣早就一番偉業呢?
3、山區人民思想觀念存在偏差。
在對現狀的分析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孩子們都有一顆上進的,好好學習的心。
但是卻只是單純地認為只有成績好才會有出路,卻忽略了除學習外其他方面的培養。這和父母親給孩子們的教育是息息相關的。爸爸在外打工,明白在外生存的困難,也知道要想和城里的孩子競爭就必須有好的成績,所以他總是給孩子們灌輸要好好學習,取得好成績的思想。但是他卻不知道,城里的孩子除了學習,還會培養自身的興趣愛好,他們更注重德智體的全面發展。這里的孩子在父母的教育下只是一味地學習,卻不懂發展自身的其他技能。在加上山里的孩子成年在大山中不懂如何在外面的社會中生存,心理承受能力不夠。這些在很大程度上對孩子在上初中時無法與城里的孩子競爭,從而導致輟學回家有一定的影響。如若不能改變這種偏差的教育思想觀念,山里的孩子要想走出大山,創造一片輝煌是有很大的困難的。
三、對山區基礎教育出路的建議。
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水平的提高,我國對教育越來越重視,但是由于山區的偏遠,一些政策無法在山區基礎教育中得以落實,因此,要想改變山區基礎教育的現狀,改變山區孩子們的生活方式,需要我們公共的努力。因此,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1、改變山區的教育思想觀念。
思想是一切動作的前提。這個山區雖然沒有傳統的“讀書無用論”的思想,但是確實另一種“唯讀書有用論”的偏激思想。通過調查我們知道這樣的思想在這個山區中已經根深蒂固了。要想矯正他們的思想,需要多方面的工作和引導。特別是當地相關政府部門和教育部門,他們應當走訪村莊,確實了解當地出現的一些情況和教育問題,正確引導家長除了教育孩子要好好學習外還應注重培養孩子的其他方面的能力。當然,這些是建立在山區有這樣的條件的基礎上的。因此,政府應該適當地給山區提供一些發展孩子課外能力的機會,幫助孩子們培養在社會上生存的能力。
2、改善山區基礎教育的設備條件。
條件的好壞有時能夠直接決定結果的成功和失敗。山區基礎教育的條件太過落后很容易影響孩子們學習的熱情。為了使山區的基礎教育條件得到改善。政府可以加大對山區基礎教育的資金支持,為山區的學校粉刷墻壁,修補地板,更換
課桌椅。除此之外,政府也可以借助公益事業的力量,通過一定的宣傳使社會各界人士了解山區基礎教育的艱辛,鼓勵他們獻出愛心,為山區孩子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
3、狠抓山區基礎教育教師隊伍的建設。
教師是提高文化教育的先鋒,是振興教育的一支主力軍。在這師資資源短缺的山區,加大師資資源是必不可少的。這就需要政府的支持,提高到山區任教的老師的工資,鼓勵更多的教師到山區任教,從而給予山區孩子更多的教育方式。于此同時,還需要政府人員繼續加強師德教育,廣大教師要樹立敬業樂業思想。廣大在山區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必須具有奉獻愛心的思想,扎根山區,安心山區工作,真正做到“以校為家”、“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尊重學生,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做好轉變后進生的工作,逐步樹立起敬崗樂業的良好思想。同時,必須抓好教師的業務學習,盡快提高教師的文化素質和業務水平。
總結:實施貧困山區小學教育是發展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擺在國家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艱巨而繁重的任務。只有正確地對待,合理地開展,才能把貧困山區小學教育搞上去,才能幫助更多的孩子實現自己走出大山的夢想。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是新世紀的希望,花朵的綻放能幫助祖國欣欣向榮。只有把基礎教育搞好了,才能為祖國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在改變國內占大多數的山區基礎教育的現狀是一項不可或缺的大工程。
全國基礎教育滿意度調查報告 3
一、調查目的
幼兒教育是為一個人終身的學習和開展做準備的教育,是為人的終身學習和開展奠定良好素質根底的教育,而奠定良好素質根底的關鍵在于教師是否有良好的教育素質和創新能力,也就是說教師對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及組織方式與策略及教育環境的認識不僅影響幼兒園教育實踐,同時也隱含著教師的教育觀、兒童觀。那么,我園教師對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的組織方式與策略和對教育環境的認識水平怎樣?
二、調查的對象、方法、步驟及時間
(一)對象:全園教師。
(二)調查方法:個別調查法。
(三)調查步驟:
1、根據中央教科所幼教室編寫的對世紀幼兒教師繼續教育叢書《幼兒教育──自我評價手冊》擬定調查的題目;
2、分別以我園教師對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組織方式與策略、教育環境等的認識水平進行個別調查,同時,對我園教師1998年以來論文情況和參加評好課情況進行統計,為創新教育研究提供依據。
三、結果分析
2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和25歲以上中青年教師在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認識上存在一定的差異,百分比分別為54.6%和46.6%,2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比25歲以上的教師答復下列問題的正確率高出8%。我們認為,這一結果說明青年教師雖然年輕,但她們思想領域比中青年教師寬,敢于開拓,有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創新意識較強,而年齡較大的教師雖然兢兢業業,但常常以經驗來開展工作,比擬保守,因此,在認識上和青年教師存在一定的差距。
結果還顯示,我園教師在答復當幼兒的興趣、關注點與你想要進行的活動發生沖突時,你的做法是什么?這題時,正確率達85.5%。說明我園教師通過適應我國國情,提高幼兒素質的實驗和近幾年的教育改革,能認識到:兒童是主動的學習者,是我們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兒童的人格和根本需要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滿足。
結果提示:為了使孩子能主動地學習,我們要改變以往以集體教育為主渠道的教育組織形式,改變以傳授式為主的教育教學策略,使幼兒能通過自己的探索和體驗來認識事物;教師要因人施教,要給幼兒創造自由選擇的時機和條件,讓他們按照自己的起點、速度和水平學習知識。
對教育環境的認識調查顯示,我園教師教育環境的認識缺乏,答題的正確率只為57.5%。說明多年來,我們教師雖然也是本著體、智、德、美全面開展的教育方針對幼兒進行教育,也對教育環境進行了創設,但無視幼兒是環境的主人、無視幼兒要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才能獲得開展、無視創設發揮教育作用的環境體系、無視良好精神環境的創設。
百分比統計說明,我園青年教師和中青年教師對環境的認識差異不大,百分比分別為58%和57.2%。
我園教師在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組織方式和策略、教育環境等幾個方面的前測情況比擬中,答題的正確率差異不大,經統計檢驗,無顯著差異。青年教師和中青年教師總答題的正確率分別為55%和52、l%,經統計檢驗,無顯著差異。可見,我園青年教師和中青年教師創新教育研究前測水平總的來說是均衡的。
四、結論
根據以上調查和分析,我們得出以下結論:
1、對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組織形式和策略、教育環境等的認識較差;
2、青年教師和中青年教師進行創新教育研究前的認識水平總體來說是均衡的。經統計檢驗,天顯著性差異;
3、從1998年以來我園教師文章的發表情況和評好課獲獎情況看出教師的科研水平和教研能力不夠理想,有待提高。
五、措施
1、根據我園教師對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組織方式和策略、教育環境的認識較差的實際情況,首先要在教師中樹立創新觀念;樹立以人的生存開展為本的全局性的多樣性教育觀;樹立起尊重、賞識、喚起幼兒主體意識、發揮幼兒主體精神變學會為會學的良好教育觀念。教師要認識到兒童是人,是開展著的、能動的主體;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師要尊重和滿足幼兒的需要,要看到幼兒獨特的認識特點,看到幼兒之間的個體差異。要把兒童看做主動的學習者,允許他們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從周圍環境中選擇學習的內容。同時要使教育目標需求化,激發幼兒內在的學習動機,教師要從只注重教材和教師既定的目標與內容,轉變為注重幼兒的興趣、需要和原有水平,并不斷調整和生成新的教育目育目標相適應的內容,從而更大限度地促進幼兒的開展。其次,要為幼兒營造創新的環境。要促進主客體的相互作用,就要為幼兒提供環境、材料,引發幼兒主動探索,使幼兒在與物體的相互作用中獲得有價值的經驗。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環境的創新是為了孩子的開展,孩子們需要的是活的環境,而不是擺設。要讓每個幼兒都有時機運用各種感官、多種方式與環境發生積極的交互作用。教師要給幼兒提供豐富多樣的、物化教育目標和內容的材料。材料的提供方式應易于激發幼兒的探究活動,使幼兒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中獲得對事物的認識。從而發現事物間的關系。再次,教育的組織方式與策略是引導幼兒主動學習,促進每一個幼兒在原有水平上獲得開展的關鍵。作為教師,要改變以傳授式為主的教育教學策略,在引導孩子主動學習的同時,教師應支持、鼓勵幼兒猜測并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與物體相互作用,創造條件讓幼兒主動地學習,主動地建構自己的認識。只有幼兒真正愿意學的東西,才能真正學得好。
2、正確處理好創新與繼承的關系。根據我園青年教師和中青年教師對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認識有一定差異的調查結果,我們認為,雖然青年教師在某些認識上成績高于中青年教師,但不管是青年教師還中青年教師都要正確地處理好創新與繼承的關系。也就是說,教育創新一方面必須重視對經驗的積累,另一方面,必須對教學內容及組織策略進行改革,活化教育過程。這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比擬高的要求,中青年教師在積累經驗的同時要敢于創新,要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這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根本保證。青年教師在敢于創新、敢于開拓的同時,要吸收好的經驗。
3、加強教師教育科研水平,走出一條科研育師求創新的路子。教師進行教育研究是提高教師素質的有效途徑,因此,幼兒園必須以科研為先導,在學校總課題研究的根底上開展一些子課題的研究,可以班或以小組為單位構建科研組織網絡,形成科研制度,科研活動做到有內容、有重點、有專題發言、有共同研究、有共同提高,形成科研的標準管理,使教師的科研水平在實踐中得到不斷的提高。
【全國基礎教育滿意度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基礎教育調查報告03-09
基礎教育調查報告范文03-21
基礎教育發展調查報告03-10
食堂滿意度調查報告04-02
職工滿意度調查報告04-17
銀行滿意度調查報告03-09
客戶滿意度調查報告04-01
基礎教育調查報告12篇03-09
關于小學基礎教育調查報告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