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農村留守兒童現狀的調查報告

時間:2024-04-12 22:05:40 帥帥 調查報告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農村留守兒童現狀的調查報告(通用11篇)

  在不了解某一情況、某一事件時,我們就需要去粗取精地分析研究,最后將結果反映在調查報告中。如何把調查報告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農村留守兒童現狀的調查報告,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農村留守兒童現狀的調查報告(通用11篇)

  農村留守兒童現狀的調查報告 1

  隨著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農村留守兒童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著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群體的關注。近段時間,我們通過問卷調查、入戶走、實地座談等形式,對xx市xx鄉留守兒童的現狀進行了調研,并提出如下調研意見:

  一、基本情況:

  xx市xx鄉中心小學共有496名學生,其中有32名學生為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里的問題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偏差,作業常常不按時完成,有孤感和失落感,不愿與其他同學交流,有嬌縱、任性等壞脾氣這些孩子多是由爺爺奶奶監護的。由于老人沒有能力教育孩子,父母在外勞作疏于照顧孩子,加之留守兒童本身的安全意識和能力有限,留守兒童的安全及教育問題日益突出。

  二、留守兒童成長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生活方面:與其他孩子相比,他們缺少父母的照顧,容易在營養狀況、身體健康等方面受到影響。特別是在年幼的階段,孩子的養育、保護顯得更為重要,如果不能與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問題容易出得多一些。

  二是心理問題:由于得到的親情、情感和心理關懷的缺少,許多孩子缺少傾訴和尋求助的對象,又很少與外界接觸。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這些孩子其實特別想和家人在一起,這是他們最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與家人產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內心的封閉、情感的冷漠、甚至行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現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礙。

  三是教育問題:在我們走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務勞動甚至一些農活都落在了留守兒童身上,不能保證孩子們的學習時間,學習成績因此下降。臨時監護人對孩子學習的督促助不夠、方法不當,甚至有的監護人放任自流這些孩子,最終使這些孩子產生厭學,棄學的心理。農村孩子中留守兒童的小學階段入學率相對高一點,初中階段則呈下降趨勢,更有孩子產生只想讀完初中的想法。

  四是道德問題: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家長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往往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兒童的許多行為習慣、道德素養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時的指點和助,一些錯誤行為和做法不能及時得到糾正,容易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和道德品行。

  五是安全問題:由于老人沒有能力教育孩子,父母在外勞作疏于照顧孩子,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突出。加之留守兒童本身的安全意識和能力有限,正處于玩耍的黃金時期,寒暑假更是他們放松的最佳時間,逃脫了老師嚴格管理,擺脫了家長嚴密監管,留守兒童缺乏應變和自我保護能力,這讓他們的安全處于一種特別危險的環境,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關心。

  三、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原因

  1、監護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責任意識不強.在監護人眼里,認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應對孩子更多的愛,否則會使孩子產生扭曲心理,覺得不是自己親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愛自己.二是監護責任不明確。監護人往往從身體健康方面考慮問題,重吃飯穿衣輕學習教養;重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關心兒童在學校和家里的表現;忽視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三是監護精力跟不上。由于監護人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有的甚至同時要監護幾個留守兒童,放在每個留守兒童身上的精力就不夠。再加上自己身體狀況差,本身需要人照顧,因此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監護人自身素質較低。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來照顧兒童,不知道從法律、安全、衛生知識等方面教育他們,也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助和指導,從而使留守兒童的教育從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農村經濟發展滯后。農村經濟發展滯后,導致農民不得不想辦法改善家庭生活,讓自己孩子擺脫這種困境,選擇進城務工賺錢來養家糊口,從而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因此,我們認為,農村經濟發展滯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兒童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長缺乏家庭可持續發展觀念。我們通過調查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家庭雖然經濟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窮困潦倒、無處安身,他們多是可以在家鄉通過辛勤勞動來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們卻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給孩子成長提供充實的經濟支持,不惜拋家棄子,離鄉背井而進城打工。他們唯一的收獲就是讓他們感到滿足的紙幣,而他們失去的是家庭的親情,犧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發展。

  4、復雜的社會因素難辭其咎。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過早過多涉足社會的各個方面。由于其天真幼小,無法正圈理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紛繁復雜的社會信息與狀況,分不清是非曲折。他們把一些與社會和道德格格不入的東西當作時髦去追求,當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進而使他們在心理發展上存在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錯誤的東西,存在許多的困惑與問題,這樣的社會環境也給社會自身留下了量的不安全隱患。

  四、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建議

  鑒于目前留守兒童群體客觀存在的現實,我們建議近期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加強宣傳,明確責任主體和監管職責。

  在留守兒童教育過程中,學校承擔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雙重責任。為嚴防留守兒童可能發生的安全事故,學校應對留守兒童、家長及其監護人進行家庭教育、法律常識等相關知識培訓,讓家長及監護人明確應承擔的監管范圍、時間、職責等;結合案例,重點介紹寒暑假期間極易發生的溺水、交通、雷擊、食物中毒等安全事故,對預防工作和救護措施進行詳細講解。

  二是多關心過問留守兒童,做好心理疏導工作

  由于父母長期在外,留守兒童得到父母的關愛甚少,很容易使留守兒童形成孤僻叛逆、消極自卑、攻擊報復的性格。針對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問題,學校應該開設心理教育課,為學生講授青春期健康知識。放學后組織留守兒童集中寫作業,老師輪流看管、輔導。老師定期與留守兒童談心,助他們克服孤僻、膽怯、冷淡等心理,以彌補父母不在身邊的親情缺失。

  三是開展結對扶活動,使留守兒童感受到溫暖和關懷。

  為使留守兒童感受到溫暖和關懷,學校應該組織開展愛心媽媽牽手留守兒童結對活動,使留守兒童獲得愛心媽媽的關愛,讓愛心媽媽從心理上疏導、生活上關愛、學習上解惑,讓孩子們感到心有人愛,身有人護,難有人。通過結對扶活動,使留守兒童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以及社會各界的關懷。

  四是建立留守兒童信息檔案,實行假期全程跟蹤監管。

  寒暑假前,學校應對每位留守兒童進行深入摸底調查,詳細記錄留守兒童父母的`具體去向及聯系方式,并登記造冊,形成留守兒童數據庫,及時掌握留守兒童的最新動態。寒暑假期間,學校應該開展家活動,對留守兒童的安全監管、學習生活、行為習慣、身心健康提出具體的要求。班主任每月至少要與留守兒童聯系兩次,做到學校、監護人、父母互相溝通;學校還應該利用春節、假期孩子父母返鄉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充分交流,形成合力。

  五是加強校內留守兒童之家建設,為孩子提供學習和生活環境。

  學校要建立留守兒童之家,確保留守兒童有個溫馨、快樂的家園,使其既愉悅身心,又增強了集體榮譽感和學習、生活的信心,體會到成長的快樂,找到回家的感覺。特別是寒暑假期間,留守兒童之家應該免費為留守兒童開放,不但提供學習場所,而且還應該開展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真正把留守兒童之家辦成留守兒童滿意,外出父母放心,社會輿論認可的學習、生活場所。

  總之,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綜合的問題,既牽涉到教育方面,也關乎心理、社會、法律、經濟等方面。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的成長,同時也影響到他們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工作,更遠的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全,穩定隱患。因此,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及成長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會能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和重要性,從而使家由自發、自覺到有組織地來關愛、助、支持留守兒童,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讓祖國的花朵飽含著生機,期待著怒放的那一天。

  農村留守兒童現狀的調查報告 2

  大多數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衛生、不換衣服、挑食挑穿、亂花錢;有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在家里不聽代養人教導,頂撞祖輩、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調查發現集留守兒童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文化層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照顧孩子,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在教育態度、教育方法上還是老一套,與孩子在交流溝通上存在困難。

  當地留守兒童大致存在以上問題,當然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我們用心去發現。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是我們不容忽視的,留守兒童問題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教育方面的問題,它已逐步變為一個社會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有待以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協調合作。對此,我有以下建議:

  一、 家庭方面

  目前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誤以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只要給錢給物當好“后勤部長”就可以了,至于讀書是學校和老師及兒童自己的事情,家長是沒有什么責任的,他們一般認為兒童學習成績的好壞是由兒童個人的素質決定的。家長應該改變這些不正確的思想,樹立“子不教,父之過”的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家長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響對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應主動與子女的任課老師、村主任聯系,加強溝通。向老師說明自己的情況,了解子女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這樣才不致于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現盲區。家長還應加強與“監護人”聯系及親子間的溝通。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并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要求“監護人”一定要保證孩子充分的學習時間,一定要囑咐其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加強生活和學業的監護。

  另一方面,應采取多種方式,注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溝通的時間間隔越短越好,保證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況以及孩子的心理變化;溝通內容力求全面、細致,溝通中父母要明示他們對孩子的愛與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們的家境與現狀,通過溝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感變化;溝通方式可以多樣化,除電話外,可采用書信等進行交流。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無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裝有父母和親人的愛,他們就有積極向上的原動力,就會學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學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

  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

  (2)、為與留守兒童溝通提供方便

  可開通親情熱線電話,為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提供方便,權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閉式教育。

  三、社會方面

  凈化社會環境,加強對學校周邊環境的監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網吧、游戲廳、錄像廳等,這些不良社會環境對自制力比較差的兒童存在著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誤入歧途。

  總之,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綜合性問題,既牽涉到教育方面,也關乎心理、社會、法律、經濟等方面。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的成長,同時也影響到他們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遠的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全和穩定。因此,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及成長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會能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和重要性,從而使大家自發自覺的來關愛、幫助、支持留守兒童,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讓祖國的花朵飽含著生機,期待著怒放的那一天。

  農村留守兒童現狀的調查報告 3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狀況是目前全社會關注的一大問題。為了全面了解開發區留守兒童家庭生活、教育狀況,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通過問卷調查、走訪座談等形式,對開發區(園區)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進行了摸底、調查。

  一、基本情況

  開發區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入),留守兒童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在特殊時期這一群體的生存和權益保護狀況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1、開發區(城南學校施教區)現有留守兒童256名。調查顯示,有31.3%的屬父母外出務工,一個星期左右與孩子聯系一次,36.5%的半個月或一個月與孩子聯系一次,和孩子見面的多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長期和孩子分離,對孩子缺少關愛,缺乏交流溝通,導致親情缺失,監護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兒童軟弱無助,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

  2、留守兒童家庭生活環境情況。從總體情況看,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多數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親屬。其中78%的留守兒童隨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的留守兒童與其他親戚一起生活,2%的留守兒童由老師或其他人擔當監護人,隔代撫養情況較為普遍。

  3、留守兒童學習情況。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多數處于中下游,成績優秀的較少。學齡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占15.9%;學習良好,占35.9%;學習成績一般,占43.7%;學習成績較差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兒童在學習上遇到困難需要輔導時首選的是老師,單獨選擇監護人或哥哥姐姐輔導的僅占18.7%。

  4、留守兒童心理情況。從調查看,大多數孩子性格內心、孤僻、倔強、與人交往少。在不開心時,都會出現一些“想早點長大獨立”,“想讓父母安慰自己”,“覺得沒有人關心自己”,“覺得別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別人”超長的想法;有些還甚至想離家出走,多為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兒童渴望父母的關懷與社會的關注,希望多與父母進行心靈的溝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視、孤獨無助、悲觀寂寞。

  5、家庭教育情況。在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監護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學文化程度及文盲的占到6%。監護人教育孩子的知識來源于自己摸索的占49.5%,從長輩那里學來的占33%,而通過專門的家庭教育培訓班或家長學校學習的僅占3%。近3%的監護人很少或從不主動與孩子聊天,關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學習,其次是生活情況,過問孩子情緒問題的只占13%。

  二、存在問題

  兒童時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長身體、培養健康心理的關鍵時期,他們不但要接受學校的教育,還要接受社會的關愛,更要沐浴在父母親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農村留守兒童最需要父母關愛,遠離了父母,由其他人代為監護,使這些兒童的受教育狀況、健康成長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1、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多半以上,由于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忙于農活維持生活,無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無精力監護孩子。因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負擔,危害社會。

  2、家庭學校溝通不夠。由于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尤其是祖輩監護人,很少甚至從不主動與孩子的.老師聯系或參加家長會,缺乏與學校的溝通,也不過問孩子在學校的行為及學習情況,加之學校老師缺少對孩子的家訪,有的孩子抓住這個空檔,在學校欺騙老師,在家里又蒙騙監護人,雙方無法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能實現有效對接。使留守兒童的思想品德和學習得不到發展而走向消極的一面。

  3、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近年來,雖然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在指導推進家庭教育工作中做了大量扎實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是,農村家庭教育特別是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仍然是一個薄弱環節。如農村家庭教育網絡不健全、已有家長學校作用發揮不夠好、有關領導和部門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重視不夠、缺少有針對性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宣傳培訓活動等,加上有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監護人尤其是祖輩監護人,不注重學習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使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面臨著諸多困難和問題。

  三、工作策略

  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根據園區內外來務工人員多,留守兒童多的特點,學校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為學校為推動新農村建設,為開發區社會、經濟建設作貢獻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絡。對無人照看和學習、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到學校寄宿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近期將利用市局支持資金對學生食堂、宿舍進行改造,為寄宿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弟)創造更加優美的成長環境。

  農村留守兒童現狀的調查報告 4

  前言:中國由于地理和歷史環境的原因,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在山區人地矛盾更為突出,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下,山里量閑置的勞動力走出山去城市務工來改變生活貧苦的狀況,由于沒有技術緊靠出賣勞力,收入微薄,僅能保障最基本的生活所需,無力將孩子帶在身邊,山里交通不便,都是半年、一年、更有甚者幾年也不回來看孩子一次。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急需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平頂山魯山、郟縣和洛陽嵩縣是山區的典型代表,總體而言耕地面積不足,主要經濟收入來源于外出打工,是留守兒童較為普遍和嚴重的地區。

  調查內容:河南山區農村留守兒童

  調查目的:通過對當地部分地區農村留守兒童學習及生活情況的調查,了解當地農村留守兒童現狀,以及其物質需求同心理需求,進一步針對當地留守兒童設計項目實施項目推廣

  調查地點: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魯山縣背孜鄉、熊背鄉;洛陽市嵩縣德亭鎮、九店鄉;鄭州市新密市尖山鄉

  調查方法:問卷調查、走、談

  調查時間:XX年3月5日XX年3月13日

  一、調研背景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在中國的農村、鄉鎮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背井離鄉涌入城市打工,隨之產生了一個群體留守兒童。其中0-14歲孩子占據多數,他們正處在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父母長年不在身邊,在其成長的過程中缺乏必需的關愛和管教,嚴重影響了孩子們身心健康,其數量呈逐年遞增趨勢,儼然成為了建設和諧社會上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河南是勞務工輸出省,也是留守兒童較為嚴重的省份之一。這些勞務工對中原經濟的崛起做出了貢獻,他們的生活水平也稍有提高,然而仍無力將孩子帶在身邊,社會各界對中原地區的這些留守兒童的關注度普遍不夠,以至于我們不忍看到的悲劇接連發生。為了深入了解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及存在的問題,我們挑選了河南山區的新密尖山、平頂山的魯山、郟縣,洛陽的嵩縣,深入學校對留守兒童做調研活動。

  二、調研基本情況說明

  此次調研我們走小組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對新密市尖山鄉發放問卷77份,平頂山魯山、郟縣發放問卷347份,洛陽嵩縣德亭鎮、九店鄉發放問卷1份,共計的588名適齡兒童作為調查對象。回收問卷數量550份。其中特別針對兒童關于留守原因,監護情況,學習、生活情況及需求,情感關系及需求等問題做了重點調研與談。

  (1)留守兒童情況

  對當地不同地區的調研發現尖山鄉留守兒童占72.7%,平頂山魯山、郟縣留守兒童占76.4%,洛陽嵩縣71.4%占。平頂山山區留守兒童父母均不在家占57.6%;

  新密市尖山鄉留守兒童比例平頂山留守兒童比例嵩縣留守兒童比例

  72.7%76.4%71.4%

  表2-1受兒童中留守兒童比例

  而在對于這部分留守兒童的調研中發現,接近60%的留守兒童屬于父母均不在家的雙留守現象。平頂山山區留守兒童父母均不在家占57.6%;一個月回來一次占19.6%,多是半年或一年回來一次的占67.2%。一年以上占11.2%。嵩縣的因不少務工人員在洛陽周邊打工,多是父親外出母親在家照看孩子,不過均不在家也占了31.1%,一個月回來一次占45.1%,一年以上回來一次的占8.5%。

  (2)留守兒童監護家庭教育問題

  在對各地區留守兒童現階段被監護情況的調研中發現,平頂山魯山和郟縣的留守兒童:由祖(外)父母照顧的占48.7%,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占30.5%,由哥哥姐姐或親戚照顧的占19.6%,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占1.8%,自己照顧自己的也有一定比例5.8%,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占4.3%。在與父母的聯系情況上不經常聯系的占據33%,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占23.2%。

  根據這兩項數據顯示,有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存在嚴重情感缺失的情況,這部分孩子多表現得孤僻,語言表達能力差,自卑,學習成績差等。

  在與能夠與父母聯系的孩子中,被關心得最多的還是以學習,生活問題居多,占總數的51.9%,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比例較為分散其中詢問學習和生活的占27.4%。

  而對于自己最喜歡的人這個問題的調研中發現%的孩子選擇了爸爸媽媽,有1.1%選擇了誰也不喜歡。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在最喜歡的人上選擇爸爸媽媽的.占75%,有6.1%的選擇了誰也不喜歡,對于選擇誰也不喜歡這些孩子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這完全是一種漠視、消極的態度,其父母幾乎難得回家,甚至在走中發現,有很多孩子對于父母的樣貌等等并不能有很清晰的描述。

  (3)生活問題及需求

  在對500多名孩子的調研中發現,在對其自身衛生習慣的問題上,如:刷牙、洗澡,平頂山魯山和郟縣的留守兒童:在多久刷一次牙上62%一到兩天刷一次,有32.3%的孩子們從沒刷過牙,在洗澡上,52.5%的孩子們一星期洗一次,半年以上洗一次的有28.2%。在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在這道題目的選擇上,只有51.8%的孩子們一到兩天刷一次牙,有35.2%的孩子們半年以上洗一次澡。可見相比較而言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衛生問題堪憂。在家有誰洗衣做飯,祖父母的占了43.9%,自己洗衣做飯的占了20.1%,嵩縣的留守兒童61%由爸爸洗衣做飯,自己洗衣做飯的占17.9%。

  放學以后一般會做什么,不管是魯山、郟縣,還是嵩縣的留守兒童都一致的選擇了在家寫作業分別占68.8%、71.3%,家人做家務的1214歲的孩子較多,占23%,和同學玩占比例比較小分別是2.7%、4.9%,孩子們普通表現出喜歡處,不愿和小伙伴們一起玩,在一點的孩子身上表現的更加明顯。若日常生病了怎么辦誰會到你去看病,選擇自己的分別是13%、13.3%。生日的時候是否會收到禮物,沒有的也占相當的比例。平頂山山區的孩子占了26.5%,嵩縣的更多一些占了44.5%,生日的時候收到過蛋糕了分別占了32.3%、32%。

  (4)學校生活情況及需求

  在你比較喜歡上什么課上平頂山山區的孩子有31.2%選擇了語文、42.3%的選擇了數學,而選擇音樂美術的不多,因為部分學校緊緊只抓學生的學習,少有開設音樂美術課。嵩縣的孩子們致與之相同。在平時課外書的閱讀上,這兩個地區的孩子選擇作文書的較多分別是44,4%、37.8%。這也和學校的教育方式有很關系,沒有多余的時間閱讀課外書。在零花錢上,平頂山山區一周給1-3元占37%,嵩縣山區的比例稍微一些占47.6%,沒有零花錢的也占一部分分別所占的比例是5.3%、10.4%。就這一調查結果來看,山區經濟狀況普遍不是太好。

  在你最想得到的學習用品上不管是哪個地區的孩子們對這一需要都是很占了84%左右,且比例比較分散,其中普通的筆、書包、文具盒對部分的孩子來說是一種奢望。

  在違學校紀律上,平頂山山區有超過73.2%的孩子違犯過學校紀律,以和同學鬧矛盾居多占30.7%。嵩縣與之情況致相同。顯然留守兒童疏于監管。

  (5)心理情況及情感需求

  平時你有困難了會找誰,平頂山山區的孩子找爸媽的僅有15.3%,誰也不找的占27.9%,嵩縣山區的孩子找爸媽的占37.8%,誰也不找的占了28.5%,你認為以后的生活會怎么樣,平頂山山區的孩子有60.3%選擇了認為以后的生活會很好,可見孩子們對未來還是充滿了憧憬和向往。嵩縣山里的孩子對這道題的選擇在認為以后的生活會很好的占了31.7%,不知道以后生活會怎樣的占了30.5%,沒想過的也有相當的比例占了23.8%。

  在最后幾道問答題上,孩子們的答案是五花八門。但都表現出一個主題那就是對爸爸媽媽的思念,以及希望爸媽能多陪陪自己。

  如第一題,你最想要什么禮物?孩子多選擇的是最基本的學習用品。如書包、文具盒、鋼筆等,也有的孩子想得到毛絨玩具。像郟縣1214歲的孩子思維稍微成熟一點,都開始深層次的思考問題,寫的答案也多讓人深思。如他們這樣寫道:“最想要的禮物是一家人在一起”“我最想要的禮物是家人在家”,還有一個孩子這樣寫“想要一本文言版的《聊齋》,一個熊(因為這樣晚上就不會孤單)。在父母不在家有什么困難上?有不少孩子說不會洗衣服、吃飯有困難。也有不少說學習沒有人輔導,還有的寫自己有心事不知道和誰說,很孤。在對待自己的生活希望和學習希望上,多數孩子希望生活美滿幸福,希望考上一個好高中好學,對于年齡稍微低一些多是要好好學習。在你最想對爸媽說什么這一問題上,12-14歲的孩子多是說的感恩父母的話,也有孩子這樣寫:你們不用擔心我,一年回來一次就行。在映其懂事成熟的同時,也相應映出來,在其生活中情感依戀關系等等的單一性。

  三、思考與建議

  (1)思考

  在走中發現,出現留守現象或者留守兒童隨之而引發各類問題的根源依然是在經濟發展水平不協調,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社會關注度不夠等問題上。但就這些問題依然是屬于政策性的問題,就現階段而言并不是能夠立即影響或者改變的。

  就公益組織而言,是需要不斷提升該社會問題的影響力引起更多人的關注。這個問題的核心就詩益組織在解決一些社會的具體問題時,建立一種可以復制、或者規模化擴展的模式。在這種模式的推動下,再來做組織性的間接影響,比如說去影響政府,政府可以把這些做法擴,或者影響一些其他的機構,從而提高對于這個問題的認識和解決這個問題的能力。

  (2)建議

  針對項目調研地區,解決現階段其對學習工具用品,生活教育,以及情感陪伴是最為急需,并且也是可以操作并且可以推廣的模式。“留守兒童溫暖包”作為一個切入點,同時開展志愿者定期陪伴情感關懷,以及開設安全教育,生活教育課程模式。建立可復制可推廣項目機制。

  并且就現在社會問題而言,留守兒童人身安全,心理安全,衛生教育等方面是非常關注的一個領域,另外就其父母或者臨時監護人而言,部分知識水平沒有達到,學校教育對此并沒有專設課程,因此可以通過以志愿者陪伴的方式對其這塊缺失做到很好的彌補,同時以學校老師為推廣終端。

  農村留守兒童現狀的調查報告 5

  為全面了解我縣農村留守兒童現狀,進一步做好留守兒童工作,縣人口計生局從4月下旬以來,抽調了20名計生工作人員進學校、進村組、進農戶,下發調查問卷1024份,對全縣19個鎮的農村留守兒童進行了全面調查。

  一、總體現狀

  全縣19個鎮6-16周歲的學齡兒童27228人(男生14810人,女生12418人),其中城區10347人,農村16881人,13人輟學,共有留守兒童7560人,占同齡兒童27.8%。父母雙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3115名,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4396名,孤兒49人。

  由于地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和流動人口外出打工的群體性,多數鎮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較多,在不包括城區留守兒童的情況下,全縣農村留守兒童6983人,父母雙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2783人,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4157人,孤兒43人,占同齡兒童的41.4%、16.5%、24.6%、0.25%。回龍、永樂、木王、達仁4個鎮留守兒童占同齡兒童在20%以下。6個鎮的留守兒童占同齡兒童50%以上,鐵廠、西口、大坪3個鎮分別高達69.1%、68.4%、67.2%。

  全縣6758名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工作主要由學校和祖(外祖)父母承擔。據調查,3844人屬寄宿學校,2167人由祖(外祖)父母撫養或看管,458人由親戚朋友照顧,11人由社會福利機構或代理家長監護,分別占56.9%、32.1%、6.8%、0.2%。43名農村留守兒童屬無人監護。

  留守兒童已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關注和關愛。一是全縣92.7%中小學校已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和花名冊,43.7%的學校建立了留守兒童心理疏導室,57.8%的學校配備了兼職留守兒童心理疏導老師,重點記錄留守兒童父母的聯系地址和電話。二是少數鎮已探索建立了“留守兒童服務中心”,推進“代理家長制”,如廟溝鎮五一村建立了留守兒童服務中心,代理家長主要由班主任、任課老師及相關人員擔任。“代理家長”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親情的缺失,溝通了學校、社會與學生家長的聯系。三是全縣56.2%的留守兒童采取全日制的封閉寄宿教育,鐵廠鎮94.7%的留守兒童寄宿學校,楊泗鎮81%的留守兒童寄宿學校,白塔中學探索留守兒童節假日封閉式管理。但由于覆蓋面不廣,社會干預力度不到位,還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存在問題

  1.缺乏有效監護,學習成績欠佳。據調查問卷反映,37.6%的留守兒童屬獨生子女戶,71%的留守兒童隨祖(外祖)父母生活,由于他們年齡大,對留守學生的學習輔導和監管力不從心,3.2%留守兒童學習成績比較優秀,60%左右的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調查顯示,62.8%的監護人主要關心孩子的安全、身體、生活, 21.7%的監護人從不操心孩子學習,58.2%的監護人偶爾檢查或從不檢查孩子作業,63.3%的監護人很少主動與老師聯系。

  2.缺乏嚴格管教,行為習慣較差。由于平時溺愛多、管束少,不少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行為習慣較差,在家里不聽監護人的教導,頂撞長輩;在學校不遵守規章制度,不服從管理,有的甚至厭學、逃學,進出網吧、游戲室,調查顯示,60%的監護人對待孩子曠課或逃學不與學校主動聯系,65%的留守兒童沒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表現為懶惰、不講衛生、愛講臟話、小偷小摸,早戀。據調查,85%的留守兒童對學習興趣不濃,50%的留守兒童道德行為習慣較差,表現為經常課堂違紀、很少參加集體活動、經常撒謊欺騙老師或監護人,少數留守兒童有吸煙等不良行為。

  3.缺乏親情關愛,心理問題突出。調查顯示,有77%的留守兒童父母半年至一年回來1次,6.6%的留守兒童父母幾年回來1次,35.8%的留守兒童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系。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容易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自信心不強。主要表現在性格內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慮、任性、暴躁,有的出現逆反心理、怨恨情緒,23.4%的留守兒童不擔心父母在外安全,31.5%的留守兒童經常與同學或監護人發生爭執或矛盾, 18.5%的留守兒童發生矛盾時會采取一些不恰當行為發泄,甚至危害社會。

  4.留守兒童安全難以得到保障。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乏對兒童的安全監管,加之部分監護人對留守兒童的安全教育不夠,意識不強、監護不力,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的安全難以得到保障。特別是在雙休日、寒暑假期間,脫離了學校管理回到家中,監護人的管理難以到位,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甚至出現安全事故。一些娛樂場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聯網、電視、書刊等文化轉播媒體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蝕內容屢禁不止,對缺乏父母關愛、親情關愛的留守兒童具有腐蝕性和誘惑力。

  三、原因分析

  1.家庭情感教育的缺失。從教育子女的角度看,家庭、學校、社會對子女的教育缺一不可,子女缺少了家庭教育,所接受的實際上是一個殘缺的教育。調查顯示,83.8%的父母都在半年以上才能回家一次。正因為如此,父母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關注不夠或者根本無法關注,較少與子女進行內心交流、溝通,致使留守兒童與其他兒童相比,更容易產生孤僻、自卑等心理問題, 54.6%的留守兒童發生矛盾了會憋在心里,27.7%的留守兒童在遇到困難時不會求助老師和監護人幫助,26%的留守兒童認為社會很少關心他們,少數留守兒童成了“問題學生”。

  2.監護的“盲區”。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占71%。由于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61.6%的監護人文化程度為小學以下和文盲,87.4%的監護人閑暇時看電視、打牌、到處閑逛閑聊,14.3%的監護人從不與孩子交流,46.4%的.監護人在孩子犯錯誤時會采取體罰、訓斥或置之不理。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精力不夠,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隔代教育顯然力不從心。把孩子托付給親戚朋友的約占留守兒童的20.5%,由于監護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學習成績和物質上的滿足次之,而較少關注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通常親戚朋友也都有孩子,由于對待不盡公平,留守兒童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來人”而產生自卑心理。

  3.學校教育功能的制約。我縣不少學校在關注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方面已經做了一些有效的探索性的工作,但由于師資力量、辦學條件、應試壓力等制約,目前有些措施仍處于起步階段。多數學校,缺乏專職的心理健康教師,不能正常開設心理課程,針對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和法制教育,內容少、形式比較單一,39.5%的老師沒有進行過留守兒童家訪,11.8%的學校每年僅召開1次家長會;部分學校未能將留守兒童教育工作有機滲透到課堂教學、團隊活動、課外輔導、興趣培養等方面,難以發揮對留守兒童的矯正、幫扶作用;在溝通聯系上,時效性不夠,在學校、教師與留守兒童家長之間,聯系渠道不夠暢通,不利于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

  4.社會綜合因素的影響。一是全縣關愛留守兒童的網絡體系尚未形成。目前我縣針對農村留守兒童開展的各類關愛活動,缺少明確的牽頭部門和有效的工作機制,未能形成全面覆蓋的網絡體系,沒有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社會氛圍。二是社會資源的整合不夠。由于宣傳引導不足,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的重視、支持、參與的程度不夠。三是學校周邊環境的負面影響大。在農村集鎮學校周圍,仍有一些網吧、游戲室,進入的有不少的是留守兒童,極易產生負面作用。

  四、幾點建議

  關愛留守兒童,保證他們健康成長,應該成為家庭、學校、社會共同關心,方方面面協同配合的一項社會系統工程。現結合我縣各地已經開展的工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家庭方面

  1.慎重選擇。父母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后行,多考慮孩子的健康成長。如果家庭經濟確實困難,可讓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監護子女,一般以母親為主,母親心細,有耐心,孩子更愿意與她們交流。父母都外出務工的,如果條件允許,可讓其在打工地接受義務教育。

  2.定期聯系。在外打工的父母,一定要及時了解子女的近況,一方面通過電話定期與孩子進行交流溝通,讓孩子感到父母的關愛,家庭的溫暖,另一方面向老師和監護人及時了解孩子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情況。

  3.尋找“代理”。倡導和完善“代理家長”制,如果家庭經濟確實困難,需要父母雙雙外出務工而祖父母又沒有能力照看孩子的,父母可在親戚朋友中為孩子尋找“代理家長”。“代理家長”既可以輔導孩子學習,又能夠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孩子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二)學校方面

  1.要完善留守兒童檔案。全縣各學校在新學期學生報到時,及時將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情況和家庭成員情況逐一進行登記。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記錄“留守兒童”的個人情況和監護人的情況,準確掌握留守兒童的個人信息,為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創造條件。

  2.要強化幫扶工作。在中小學校普遍實行教職工結對幫扶或學生結對幫扶留守學生制度。要建立“留守兒童之家”“留守兒童服務中心”,使留守兒童體會到家庭的溫暖。建立健全教師家訪和與留守兒童談心制度。定期召開幫扶教師、留守兒童、監護人座談會,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開設親情電話,讓留守兒童的父母知道校長、班主任等老師的電話,加強學校、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聯系和交流。

  3.要強化有機滲透。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強化留守兒童的品德教育和行為習慣的訓練,組織留守兒童廣泛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在學校舉辦活動中,多把機會留給留守學生,讓留守兒童在體驗中學會自我管理、自我保護、自我生活,幫助他們走出自閉的心理障礙,幫助他們改正不良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地人生觀和價值觀。

  4.要強化心理健康教育。學校要創設條件開設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心理咨詢室、咨詢信箱,建立心理咨詢輔導站。特別是班主任要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與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及時進行交流,排除他們心理上存在問題,幫助他們養成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心態。

  5.要強化家長學校功能。要充分利用各學校建立的家長學校平臺,不斷創新家長學校機制。要通過培訓班、座談會形式,對留守兒童監護人介紹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識,讓他們了解孩子的各種情況,更好的引導和教育孩子。同時,要充分的利用春節、農忙等外出務工人員返鄉的“黃金季節”,舉辦“留守兒童”家長會,積極開展留守兒童家長及監護人培訓工作等,幫助留守兒童家長更新家教觀念、學習掌握科學的家教知識和方法,共同研究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三)政府方面

  1.引進項目,增加本地就業崗位。政府應繼續強化招商引資力度,大力發展“草根”經濟,促進企業在本縣上項目,使農民工能夠就近工作。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增加就業機會,就地“消化”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這也是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2.加強整治,凈化校園周邊環境。建立完善留守兒童保護管理制度,政府應加大校園周邊游戲廳、歌舞廳、網吧等場所的整治力度,常抓“掃黃打非”工作,整治向學生兜售有害卡通畫冊、淫穢書刊等不法行為。派出所定期于學生下晚自習后在校園周邊巡邏,發現情況及時制止和處理。

  3.加大投入,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加快推進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發展農村學前教育,是解決留守學生教育行之有效的辦法。要讓留守學生得到更好的教育,政府必須進一步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適當擴大寄宿制宿舍、食堂建設和師資力量的配備。力爭通過幾年的逐步投入,逐步實現所有雙親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都能寄宿,使留守兒童有一個真正的“暫時的家”。

  4.各方參與,發揮各部門的職能作用。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成長問題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參與,齊抓共管。要健全完善全縣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工作領導小組,進一步明確婦聯、團委、關工委,教體、衛生、公安、民政、財政、文廣、農業、司法、人口計生等部門單位的職責,加強農村留守兒童的統一管理和領導,保證各項工作全面落實到位。

  5.落實留守學生管理的領導責任。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強對留守兒童教育和管理的領導,要建立組織、剛化措施,扎實開展留守兒童工作。要充分發揮村(居)基層組織作用,建立村組干部對留守學生教育和管理的責任制,建立村家教咨詢站、家教服務站。要建立特困生資助制度,多方籌集資金,建立貧困學生基金會,廣泛開展捐資助學活動。建立健全檢查考核機制,把留守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納入各級政府考核的重要內容,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實現農村留守兒童“學業有教、監護有人、生活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護、活動有地”的工作目標,真正實現農村教育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農村留守兒童現狀的調查報告 6

  隨著我國社會轉型和城鎮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在廣大農村,進城務工農民逐漸增多,農村留守兒童數量也越來越多,這些孩子在心理、學習、行為等各方面普遍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需要大家去關注。為了解全鎮留守兒童的基本生活狀況和面臨的新問題、新需求,以便為今后有針對性的幫扶奠定工作基礎,高流鎮婦聯于近期對全鎮留守兒童的基本狀況進行了新一輪摸底調研。

  本次調查覆蓋該鎮14個行政村,主要對象為初中及以下、父母雙方或者其中一方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家庭。調研采取發放調查表格、入戶入校實地調查等方式進行。

  一、整體情況概述

  1、基本情況介紹:

  高流鎮總人口61394人,18歲以下(包含18周歲)人口14908人,其中16歲以下人口13821人,男7778人,女6043人;14歲以下12871人,男7217人,女5654人。

  全鎮初中以下留守兒童390人,其中14歲以下364人,占14歲以下兒童總數的2.8%,14—16歲25人,16-18歲1人。幼兒園及學齡前留守兒童67人,占17.2%;小學273人,占留守兒童總數的70%;初中留守兒童50人,占12.8%。

  父母在外務工兩年以上的5人,占總人數的1.28%;在外務工一年以上的19人,占4.87%;一年返家一次的176人,占45.13%;半年返家一次的190人,占48.72%。

  2、平時父母和子女如何溝通:留守兒童家中基本都配有電話或者手機,70%以上的家長能做到每星期給孩子打一個電話,25%以上的家長一個月與孩子聯系1-2次。留守兒童平時有訴求也會通過監護人給在外務工的父母打電話。

  3、留守兒童都有什么心愿:根據年齡的不同,留守兒童的心愿側重點也不同,年齡大一些的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愿主要是希望能和父母多團聚,希望父母能輔導自己的學習;而年齡偏低的留守兒童心愿則集中在希望父母能陪自己玩,以該鎮育才幼兒園的12名留守兒童為例,他們的心愿集中在:想和爸爸媽媽一起到動物園玩,想叫爸爸回來買許多玩具,想叫爸爸送自己上學,想爸爸帶自己去旅游,想爸爸給買好吃的。

  4、留守兒童學習、生活、心理狀況:學習方面,成績中等偏上的留守兒童132名,占33.8%;成績較差的留守兒童有13名,占3.33%大部分的留守兒童成績中等甚至偏下。生活方面,留守兒童的早餐和晚餐基本全部在家中解決,由于學校較遠,父母不在身邊無人接送,一半以上的留守兒童午餐在學校解決。心理狀況方面,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比較懂事,知道父母在外賺錢辛苦,能認真學習,幫助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自尊心強,性格偏內向;一種是缺乏管束,自由散漫,性格相對偏激,易爆易怒,容易受不良習氣影響。

  5、目前開展了哪些關注活動:針對學齡前留守兒童親情缺失、孤單的心理,組織志愿者陪他們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戲、說故事,幫助留守兒童減少孤僻性格的養成;關注留守兒童身體成長,聯合計生、衛生部門,為留守兒童檢查身體,關注身體健康。

  6、目前對留守兒童如何管理:家長、學校、社會三位一體,齊抓共管。在外務工的父母通過電話及回家探親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進行督導,留守兒童在家的監護人具體進行生活照顧;各中小學校、幼兒園大力開展“成長導師、成長伙伴”與“留守學生”結對關愛行動,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學科教師與留守兒童結對幫扶,重點關注留守兒童的教育和心理輔導;各村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由各村婦代會主任牽頭,以組為單位對留守兒童的生活、安全進行關注。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學習教育情況令人堪憂。留守兒童的監護一般是單親監護或者隔代監護,監護人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尤其是隔代監護,爺爺奶奶基本上都沒上過學,大字不識一個,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學校教師雖然和留守兒童結對“成長導師”,但也只限于在校期間,無法兼顧到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部分留守兒童性格內向,遇到困難不愿意或者不好意思向老師尋求幫助,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2、性格行為存在缺陷。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懷,遇到困難不能從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一些差錯得不到及時的引導、糾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顯的心理行為問題。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內心壓力較大,害怕被別人欺負,尋求保護或自我保護的意識特別強,在自我保護行為上出現過激行為等。任性、壓抑、敏感、不安、膽怯等缺陷性格以及因祖輩的溺愛造成的部分留守兒童我行我素、固執倔強、情緒波動大、愛發脾氣等不良性格,嚴重影響留守兒童以后的健康成長。

  3、安全狀況不容忽視。一是飲食衛生安全。由于學校較遠,父母不在身邊無人接送,一半以上的留守兒童午餐在學校解決。由于留守兒童缺乏營養觀念,中午不好好吃飯,喜歡到校外小攤上買些辣條、炸火腿腸等垃圾食品,影響身體健康成長;二是生活衛生習慣存在隱患。由于缺乏有效引導和監管,部分留守兒童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都不好。如不講求個人衛生,飯前不洗手,睡前不刷牙,晚上不洗腳,長期不洗澡等。三是人身安全存在隱患。留守兒童安全意識差,自身在生理上沒有足夠的自我保護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識,容易受到侵害。多數農村留守兒童住家偏僻,步行上學路途較遠,上學路途中缺乏成年人的陪護,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遇到突發性事件缺乏自我保護和應變自救能力,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

  三、對策與建議

  1、強化家庭教育和家長職責。家庭教育是伴隨人一生的終身教育,其與生俱來的天然性、親子溝通的情感性、潛移默化的滲透性的特點,決定了其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礎。因此,家長要轉變觀念,重視兒童的全面健康發展,并盡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聯系和溝通。留守兒童出現生存危機和道德失范的問題,家長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家長要樹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發展需要家長的精心呵護和全面關懷的理念。有條件的父母,應該把孩子接到身邊,讓其在打工地接受義務教育,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條件。一時無法把孩子接到城市的,要認真從孩子成長需求的角度出發,尋找和確立孩子的監護人,細致地落實孩子的被監護權。同時要加強與孩子聯系,創造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與孩子溝通,對孩子的道德發展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關注。

  2、完善學校教育。學校要對留守兒童登記備案,分類區別對待,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學校老師要經常與家長(監護人)聯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況,以便及時幫助留守學生,并經常組織留守兒童參與文體娛樂活動,充實業余生活,多與他們溝通交流,慰籍他們殘缺的感情。要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尤其是對生活在特殊狀態下的留守兒童,更要在課程教學中加強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強化留守兒童自尊、自立,幫助他們知法、守法。“成長導師”要多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及時對兒童的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為留守兒童排憂解難,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3、整合社會力量。一是要大力發展地方經濟和農村經濟,通過實現農民增收減少農民工外出務工;二是降低學齡兒童異地接受教育的門檻,讓留守兒童能有機會跟父母一起生活;三是優化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嚴厲打擊破壞兒童成長環境的違法行為,通過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大眾媒體,引導留守兒童正確辨別是非,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四是強化家長、學校、社會之間的監管網絡,加強聯系和配合,讓留守兒童受到更多的監督、照顧與關愛。

  4、媒體正確報道現狀。留守兒童群體在得到社會關注的同時有被標簽化的趨勢,留守兒童及其家庭陷入心理壓力和不利的輿論氛圍中。社會輿論和媒體報道中對留守兒童負面事件和極端案例的宣傳使得留守兒童群體被打上了“問題兒童”的標簽——“愛打架”、“小偷小摸”、“缺少家教”等負面印象正在主導社會對留守兒童的認識,并對留守兒童形成了沉重的心理壓力。80%的留守兒童表示不喜歡“留守兒童”這個稱呼,所有的外出務工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稱為“留守兒童”,認為這一稱呼帶有一定的貶義和歧視。調查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在父母外出之后變得成熟懂事,他們在生活中自立自強,能夠體諒家庭生計的艱難和父母外出務工的艱辛。留守兒童群體的標簽化趨勢易使社會大眾對留守兒童形成誤解和偏見,不利于正確社會認知的形成。希望新聞媒體對留守兒童問題的宣傳要客觀適度,不要片面強調留守兒童的負面報道,以倡導積極正確的社會輿論,喚起社會對留守兒童的客觀認識與理解,從而推動留守兒童關愛行動的實現。

  農村留守兒童現狀的調查報告 7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大批富余勞動力紛紛走出家門,走入城市,成為打工一族,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但他們的子女卻留在了農村家里,本應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兒童便成了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也是一個弱勢群體——留守兒童。為了了解留守兒童暑期生活狀況,近日,劍閣調查隊在漢陽鎮中心村和武連鎮計劃村對40名留守兒童進行了走訪調查。

  一、留守兒童超五成,父母雙雙外出占絕大多數

  據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統計,2015年春季,全縣27284名小學、初中生中,留守兒童占56.6%。調查的漢陽鎮中心村、武連鎮計劃村有小學、初中生138名,留守兒童達到80人,其中,父母雙雙外出的63人,占留守兒童的78.8%。

  二、留守兒童以隔代照顧為主,暑期普遍繼續留守

  留守兒童以爺爺、婆婆照顧為主,他們與父母的相聚,一年基本上只有一次,主要是父母返鄉過春節或者春節期間到父母身邊與其相聚,由于夏季高溫,留守兒童暑期一般不到父母務工的城市相聚。調查的40名留守兒童中,留守期間全部與爺爺、婆婆一起生活,今年暑期仍全部留守在家,仍全部由爺爺、婆婆照看。

  三、留守兒童生活單調,暑期以玩耍為主

  由于留守兒童年齡較小,加之爺爺、婆婆的“過分”疼愛,暑假期間很少安排他們做家務,更不會安排他們做農活,特別是小學階段,留守兒童幾乎不做家務和農活,玩耍和作業幾乎就是暑期生活的全部。調查的40名留守兒童中,暑假期間,除了完成作業之外,全部以玩耍、看電視為主。雖然有年齡稍大一點的7名學生適當地做一些力所能力的家務,但是,與同村其他小伙伴玩耍或在家看電視幾乎是他們暑期的主要生活方式。雖然所在鄉鎮也有暑假興趣班,但出于經濟和接送不方便等多種原因的考慮,農村留守兒童暑假被迫留守在家,40名留守兒童全部沒有參加過學校、社會公益組織、政府相關機構等組織的學習輔導、文體活動。武連鎮計劃村羅如均表示,雖然鎮上有適合自己孫子的培訓班、興趣班,但是,一個暑假三、四百元的培訓費還是有點貴,同時,如果到鎮上參加培訓或興趣活動,每天都要接送,有點費時費力,不得不將孩子留在家中由其自由玩耍。

  四、隔代監護乏力,留守兒童需要特別的關愛

  擔負隔代監護職責的爺爺、婆婆,受身體和文化知識的限制,在留守兒童的.監護上,常常感到力不從心。一是代溝明顯,爺爺、婆婆無言以對。孩子自我意識、世界觀、價值觀的逐步形成,隔輩之間觀念的不同,溝通的難度增加,孩子越大,自我意識越強,叛逆心理越重,加之沒有開展留守兒童的專門心理引導,隨著年齡的增長,留守兒童的個性越來越偏激。漢陽鎮中心村一留守兒童對他婆婆說:“你們的社會我們過不了,我們的社會你們不懂。”二是“技不如人”,爺爺、婆婆束手無策。漢陽鎮中心村一沒有的文化爺爺說:輔導、檢查孩子的作業是爺爺、婆婆最頭痛的事情,平時住校還好,做不起的作業孩子可以問老師或其他同學,放假了,爺爺、婆婆輔導不了作業,只好找鄰居幫忙。三是不敢閃失,爺爺、婆婆心力交瘁。20xx年寒假,漢陽鎮中心村一8歲女童,與同學家玩耍后的回家途中被車撞了,全家悲痛不已,爺爺、婆婆更是感覺沒法向其父母交代。在走訪過程中,我們聽到爺爺、婆婆說的最多的是“簡直不敢讓孩子脫離視線”、“只要孩子安全,其他啥子都無所謂”、“要是孩子出啥事了,我們咋個給他父母交代嘛”。

  留守兒童是一個需要特別關注、特別關愛的特殊弱勢群體。相對寒假,暑期時間更長,但留守兒童與父母相聚機率更小,因此暑期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愛。建議政府和有關部門,動員學校及團委、婦聯等群眾團體、社會公益組織共同發力,以村(社區)為單位,適度集中建立留守兒童暑假生活營,從志愿者、學校老師中挑選專業人力量,圍繞留守兒童的思想、情感、學習、生活,免費開展專門的學習輔導、心理引導、體育鍛煉、勞動體驗、安全教育等健體益智、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全方位關心、關愛留守兒童。

  農村留守兒童現狀的調查報告 8

  農村留守兒童(兒童是指17周歲及以下的未成年人)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衍生物,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上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

  隨著我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城鎮化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離開家鄉,進城務工、經商創業。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脫離父母的直接監護,成為留守兒童。目前農村留守兒童所突顯出來的問題已經越來越得到政府和社會的重視和關注。為對我市農村留守兒童的狀況有一個全面深入的了解,今年市婦聯通過縣、鎮、村婦聯組織網絡,對全市留守兒童情況進行調查摸底,收集有關數據進行匯總分析。通過“下基層、訪婦情、辦實事”的形式,走訪基層婦聯干部、鎮村干部、留守家庭等,了解農村留守兒童生活學習情況,共同探討存在問題和解決辦法、思路。本文根據調研情況,對目前我市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進行粗淺分析,就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問題進行初步的探索和思考。

  一、我市農村留守兒童現狀

  根據婦聯系統2012年3月的調查摸底顯示,我市17歲以下留守兒童已達10萬多人,占兒童總數的12%。其中農村留守兒童就有9萬多人,占留守兒童總數的87%。陽山縣、英德市所占比重最大,陽山縣有3.9萬多人,英德市有2.6萬多人,兩縣農村留守兒童人數占了全市留守兒童總數的70%。

  (一)基本現狀。

  1.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的家境普遍不寬裕,生活依靠父母雙方或單方出外打工維持。據統計,農村貧困留守兒童(家庭年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有15909人。有的家中有病人,因病致貧情形并不鮮見;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技術技能水平較低,打工收入較微薄。部分留家的母親,最主要的任務是料理家務、照顧老人小孩,只進行簡單的種植養殖來幫補家計。

  2.農村留守兒童大多數由年邁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顧生活起居。

  3.農村留守兒童中,小學年齡段以下的超過半數。據統計,小學年齡段以下的兒童共有6.2萬多人,占農村留守兒童總數的65%。其中,讀小學的占了36.4%,讀幼兒園的占了12.3%,學齡前的占了16.3%。

  (二)主要存在問題。

  由于農村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家庭生活等方面與其他兒童存在的差異性,使其在身體發育、智力水平、思想品行和心理素質等多個方面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或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隔代教育負面作用,學習水平和心智水平難以提高。很多農村留守兒童都是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顧。由于祖輩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有的還要干農活維持生計,有的自己也體弱多病,對于管教孩子是無能力也無精力,隔代教育顯然力不從心。同時“隔代親”現象的普遍存在,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祖輩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文化輔導和行為習慣、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對孩子疏于管教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如清新縣禾云鎮的小健,今年13歲,正在讀小學六年級。他的父母長期在廣州打工,由奶奶負責監護其生活學習。奶奶不識字,對其也十分溺愛,少有對其進行嚴厲管教。小健對學習非常不自覺,成績是越來越差。同鎮10歲的小發讀一年級時,有媽媽在身邊監督、照顧,能上課認真,按時完成作業,回家更會幫助媽媽做點家務。到了二年級,媽媽隨父親到佛山打工,由行動不便的外婆照顧他。結果他的成績是直線下降,成為班中的差生。而且越來越調皮,和同學追逐打鬧,有時更是不上學,騎著自行車到處游逛。像這樣由于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輔導,造成很多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不佳。部分更是因為行為習慣缺乏正確的教育引導,導致出現性格偏執或行為偏差,出現厭學、逃課、迷戀網吧和電子游戲等現象,甚至與社會上一些小混混搞在一起,染上小偷小摸、打架斗毆等社會惡習。

  2.缺乏親情撫慰與傾訴溝通,心理問題顯現。農村留守兒童普遍正處于生理發育、心理逐漸成熟的關鍵時期,正是極需溝通傾訴和正確引導的時候。父母在生活中的缺位,已經嚴重地影響到了這些兒童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的形成。連山縣上帥鎮9歲的小琴,父母為了生計雙雙外出務工,剩下她和正在讀學前班的妹妹跟隨年老多病的奶奶一起生活。天長路遠,父母對兩姐妹的生活學習情況甚少過問。兩姐妹由于長期得不到父母的貼身照顧,性格變得內向,不愿與人交往。13歲的小豪讀六年級,父母在廣州打工,由奶奶照顧他的生活。當他違反學校紀律時,班主任只能打電話給他的父母。遠方的父母只能通過電話只言片語對其進行教育。為了加強溝通,他的`父母甚至留下了手機,但手機卻變成了“游戲機”,成為其學習的障礙。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到,由于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觀念差異大,巨大的代溝讓兩者難以交流溝通。父母忙于務工且身處遠方,對孩子的情感溝通和心理關懷也少。留守兒童遇到問題時往往是得不到及時的排解和幫助。有的兒童和父母感情生疏,甚至怨恨父母無情,久而久之對家庭缺乏溫暖感和歸屬感。部分留守兒童表現出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等個性特征。這種情緒的長期積累,極易產生社會認知、行為價值上的偏離,以及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這對于兒童人格的健全健康發展造成非常消極的影響。

  3.缺乏安全監管,生命安全受威脅。由于農村留守兒童的監管人或年紀老邁,或病痛纏身,對他們上學、放學途中、節假日的安全問題難以監管到位。節假日特別是寒暑假,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更加突顯。他們上山捉蛇捕鳥,下河洗澡摸魚,騎車到處游蕩,存在著極大的安全隱患。連州市龍坪鎮7歲的小軍,父母到了番禺打工,留下他由年邁的爺爺奶奶照顧。去年12月,正上小學一年級的小軍由隔壁50多歲的大叔幫忙接他放學,結果途中發生車禍,經搶救無效死亡。

  二、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形成的原因

  (一)政策社會因素。許多進城務工人員其實都希望把孩子留在身邊,但由于現行戶籍管理等相關政策和家庭經濟狀況的限制,無法更好地解決孩子進城后的入學、醫療保障和居住等問題,迫于現實的壓力,把孩子留在農村就成了絕大多數農村家庭無奈的選擇。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農村留守兒童極需得到家庭外的社會教育體系的更多幫助和疏導,彌補親情、監管、教育等方面缺失對其成長形成的消極影響。但一方面,由于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在農村學校中開設專門的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課程還是相對較少;另一方面,社會教育相關服務體系更是還未發展成熟起來。這樣的現實狀況直接導致了農村留守兒童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問題的不斷產生。

  (二)家庭個人因素。農村經濟發展遲緩,對勞動力的吸收能力弱,傳統種植業收入水平低,農民往外走是必然的。農民外出務工謀生,目的是想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希望給孩子的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教育之間產生矛盾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這其中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有的家長認為,畢業后沒門路照樣找不到好工作,還不如早點就業。在新的“讀書無用論”的影響下,再加上忙于務工,家長對孩子的學習也就不太重視和關注。委托的監管人又忙于操持家務和農活,更加不會對留守的孩子進行更多的教育。這些都是使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基本處于空白狀態的因素。

  三、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社會應對

  留守兒童的出現是我國現階段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將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存在。這個特殊群體的人數已在加大,問題也正在凸顯。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僅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對國家人才發展、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有著極其深遠深刻的影響。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影響的不僅是一代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為解決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下建議供參考:

  (一)推進留守兒童集中地區寄宿制學校建設,改善農村中小學寄宿條件。建立農村“寄宿制”學校,可以較好地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和生活上的問題。加快農村留守兒童集中地區學校配套建設宿舍,并不斷改善寄宿條件,盡量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讓他們在老師、同學群體中成長,盡量避免家庭教育缺失的弊端。

  (二)多渠道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服務體系。目前教育、婦聯、關工委、團委、學校等部門、群團、社會組織都有開展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救助扶持工作。如市婦聯去年啟動了“關愛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大講堂進社區(鄉村)”活動,一年來開展家教公益大講堂1000多場,受教育家長35.6萬人次,發放有關宣傳資料28萬份。招募4400多名(個)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集體和熱心人士擔任“愛心父母”,募得幫扶款130萬多元,幫扶困境兒童1700多人。暑假期間還聯合市關工委、團市委開展“攜手關愛留守兒童繽紛夏日五個一”活動,讓留守兒童度過了一個開心而有意義的假期。這些救助扶持工作雖然一定程度上代償了留守兒童缺失的親情,但畢竟力量微弱,而且都是分散、間斷行為,并沒有形成長效、持續的工作機制,成效是有限的。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無法短期內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之前,各級政府應該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民間資金和社會力量興辦留守兒童服務機構,利用社會資源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有效幫助。如建立綜合性服務站、托管中心、心理咨詢站等。

  (三)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檔案。依托學校或有關服務機構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檔案,對留守兒童的學習、家庭情況等進行登記造冊并實行動態跟蹤。根據相關信息,更好發揮各種社會資源有針對性地對留守兒童提供救助和幫助。

  (四)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家長及監護人家教理念灌輸。引導和教育進城務工的農村家長、農村留守兒童的委托監管人提高責任意識,密切關注孩子的生活、學習、成長情況,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多與孩子溝通、交流,盡量給予孩子溫暖與關懷。學校建立留守兒童家長聯系制度,辦好家長學校。利用書信、電話、信息、家訪、家長會等途徑,與留守兒童家長保持經常性的聯系。利用家長學校經常性開設家庭教育講座,讓“第二家長”學會教育孩子的方法。

  (五)重點關注,積極消除社會因素的影響。要把農村留守兒童工作作為促進城鄉統籌、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內容,積極推進戶籍管理、社會保障和住房、教育、衛生等相關法律政策的不斷完善,逐步消除與戶籍管理相聯系的就業、醫療、教育等政策障礙,促進城鄉、區域、部門之間相關政策的銜接與配套,保障農村留守兒童平等享有相應的權利權益,積極消除留守兒童產生的社會因素。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一項復雜的社會問題,社會根源復雜,涉及人員廣泛,極需得到政府和全社會的關注和關愛,從而共同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力保障。

  農村留守兒童現狀的調查報告 9

  在中國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用勤勞獲取家庭收入,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但他們卻留在了農村家里,與父母相伴的時間微乎其微,包括內地城市,也有父母雙雙外出去繁華都市打工。這些本應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兒童集中起來便成了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也是一個弱勢群體——— 留守兒童,成為一衷煺遍的社會現象。而這一現象的產生同時也導致了大量的農村留守兒童從此缺失親情的撫慰,形成了情感的空缺。有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有 1.2億農民工常年于城市工作,由此產生近xx萬少年兒童留守家中。而據中華全國總工會最新統計,我國現有農民工已增至1.5億,隨著國家快速的城市化進程,更多的農村盈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留守兒童的數據也將與日俱增。

  調查時間:

  xx年7月16日-xx年8月16日

  調查對象:

  廣東省xx縣中小學學校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兒童以及關聯對象

  調查方式:

  問卷調查、訪談以及當地參考數據

  社會實踐調查經過

  一、“留守兒童”現狀

  調查數據顯示,該縣在中小學就讀的“留守兒童”共8839人,占全縣中小學生數(人)的14.9%。其中,在中學就讀的占全縣中小學學生數(人)的12.96%,共有2663人;在小學就讀的占全縣小學學生數(人)的15.95%,共有6176人。其中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顧的留守兒童占絕大部分,占90%;而由親朋好友照顧的占10%。留守兒童身心收展尤其是人品、心理成長方面存在的問題正日益凸顯,這是由于留守兒童缺少正常家庭教育,這一現象有待引起全社會的密切關注和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

  1、在讀未成年人中,留守兒童占很大部分。隨著經濟的快速收展,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難以滿足村民生活需求,越來越多的村民將目光瞄向城市,涌向城市,希望創造更好的生活。因此,在該縣讀書的同學中隨機抽取了50名同學進行調查,其中有21名是留守兒童,占42%。這說明留守兒童占的比例還是相當高的'。此外,“隔代監護”,也就是由(外)祖父母監護的留守兒童占13人,占61.90%。

  2、留守兒童普遍學習環境差,學習成績偏低。

  由于學校教育設施簡陋,師資力量不足,以及師生缺乏溝通,教師教育方式不當,留守兒童中有28.14%的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自己解決或根本不理會。根據xx年上學期的期末考試成績,成績在中等以下的同學當中,留守兒童占了54.14%,在0~60分之間占28.95%,60~75分之間占 21.19%。

  3、留守兒童心理現狀

  普遍欠良好。當問及是否“愿意和老師說心里話嗎?”這類問題時,據統計回答是“否”的留守兒童占38.45%,還有很多小孩心理成熟緩慢,在問到“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時,被問及到為什么不想當科學家、老師諸類問題時,都回答家里不好不現實,相當部分對自己缺乏自信,覺得自己將會一事無成,沒有擁有值得別人稱道的地方,甚至少數同學在被調查問到“被人欺負時怎么辦?”時回答“忍氣吞聲”,另外還有65.23%都以為生活現狀很苦惱。

  4、留守兒童自我約束力較弱。

  由于缺乏監護,以及孩子自我約束力不強,心理意識和行為作風得不到及時的、有效的糾正,導致在學習、紀律、意識形態上都存在著偏差,通過對其監護人以及鄰居的訪談中了解到,很多留守兒童都不喜歡聽監護人教導,在學校也經常紀律違規,經常發生打架斗毆現象,甚至還出現了偷盜等一系列問題。

  二、對調查結果的分析

  1、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普遍偏低。父母外入,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這個重要環節,留守兒童對學習缺乏熱情和進取心,作業未能按時完成,或者應付了事,造成學習成績普遍較差。因為缺少家庭教育,不少留守兒童產生了厭學情緒,學習缺乏熱情,不求上進。留守兒童一旦在某個環節跟不上,往往越學越糟,厭倦學習、不求上進。嚴重影響了學校的教學質量。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優秀的不到20%,65%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甚至有些留守兒童上課紀律性差,出現逃學現象。

  3.調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戶籍差別,并將解決留守兒童問題與城市民工子女入學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實行農民工“市民待遇”,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

  4.各級政府特別是教育部門應該給予一定的扶持和幫助,政府應合理分擔留守兒童的教育成本,取消所謂的借讀費和擇校費。

  結束語

  迫切希望社會更多關注農村留守兒童!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必然現象,是加快城市化、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出現的社會現象,解決留守兒童問題迫在眉睫。他們很難得到父母的關愛,得不到父母的言傳真教,得不到父母意識的幫助。在他們的意識里,父母親在他們的印象中,是一個長期的漂泊的身影,是可視而不可及的希望。他們幼小的心靈是孤獨的,他們的成長是寂寞的,他們的價值觀是模糊的,人生觀是慘淡的。他們希望社會關注他們,重視他們,他們需要我們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心理上的扶持,他們需要的是社會對他們行為的認同,在社會上被更好的對待。

  農村留守兒童現狀的調查報告 10

  針對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幸福課堂研究這一課題。我們設計了調查問卷,從學生、教師、監護人三方面進行了全面調查,調查結果如實反應了當前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幸福課堂的現狀和影響因素。就此問題,接下來我將做深刻分析。

  一、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幸福課堂現狀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人進城務工,謀求發展,留守兒童也就成為了時代的產物。許多父母迫于生計,不得不外出打工、賺錢養家,留給子女的是無盡的思念和無窮的后患。對于學校的影響也令人堪憂,特別是學生自制力差、父母輔導不夠、缺乏關心教育,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小動作多、對知識掌握不夠扎實、學習態度不夠端正等等,導致現在農村學校留守兒童課堂幸福感嚴重缺失、不足。孩子們無法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不能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無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缺少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

  二、影響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幸福課堂的主要因素

  基于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幸福課堂現狀,通過調查分析,影響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幸福課堂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生方面

  1.學生的習慣養成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很多孩子在剛上學時,就被父母留在了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身邊,甚至有的留在了其他親友身邊。這就使得孩子從入學開始就缺乏行為習慣的有效指導,比如孩子不知道回家應該先完成作業,不知道來學校是為了什么,不知道自己應該怎么做才是對的,不知道上課該干什么,不知道學習是為了什么……不知道該怎么做,那么他們上課就一塌糊涂,更不要說感受課堂幸福了。對于他們來說,上課就是一種任務,一種折磨,怎么談得上幸福,更別說享受了。

  2.學生對學習的態度

  在很多臨時監護人潛意識里,他們的責任就是看好孩子,孩子安全、健康即可,學習就是隨意發展,想學就靠自己,不想學也沒人管。正是這種思想,導致孩子漸漸發現學習不是他們這個年齡段該做的事,即使不好好學習也不會有什么影響。缺乏對上學的正確認識,忽略了學習的重要性,來到學校只是為了玩耍、混日子,課堂上也是不動腦筋思考問題,說話,做小動作,得過且過,這種思想在我們調查的學生中比比皆是。對于學習的敷衍了事,如何能在課堂上專注學習,感受課堂的幸福。

  3.學生的思想

  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孩子漸漸變得沉默寡言,上課不積極發言,不能大膽參與課堂活動。由于電腦、手機等現代設備的影響,孩子回家以后,更多的是沉迷于網絡,忘了自己還是個學生,自己的任務就是學習。由于長期跟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在一起,監護人對于學習的不重視,對于學生輔導不夠,對于孩子的溺愛等等。這些問題深刻地影響著孩子的思想,他們無法端正學習態度,正確認識學習的必要性,對于課堂教學的幸福感體會的自然不夠深刻,甚至無法明白課堂學習其實是一種進步、一種享受。

  (二)家庭方面

  1.監護人思想影響

  在我接觸的很多留守兒童家長里面,大多數家長對于孩子學習這個問題認識不夠深刻。在他們看來,一個小學有什么,孩子天天來上學就行,至于學到了什么,表現怎么樣,根本不關心。孩子表現好了,得不到肯定,孩子表現不好了,得到的是不分青紅皂白的批評。孩子想買本書了,得到的是亂花錢的決斷,孩子成績不好了,告訴家長可能是一頓揍。久而久之,對于學習,孩子變得無所謂,好壞又如何,得不到及時的鼓勵和引導,只能徒增煩惱。課堂對于他們也就無所謂,熬過一日是一日,得過且過吧。長此以往,課堂幸福如何保障?

  2.缺乏及時溝通指導

  懂得傾聽,善于溝通,正確引導,是培養孩子的有效做法。但是,農村留守兒童遇見問題,跟父母說不著,跟臨時監護人又不知道怎么說。加之父母沒有跟孩子生活在一起,不理解孩子的'生活。臨時監護人關心的更多的是給予孩子的物質滿足。久而久之,孩子變得孤僻,不善交談,而臨時監護人的溺愛,這這種種因素讓孩子性格內向,不善言談,在課堂上不積極表現自己,無法真實表達自己的想法,課堂幸福無從談起。

  3.課后輔導能力有限

  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大多數都是初中,小學文化,對于輔導孩子他們沒有一套具體的方法,只是順其自然。很多孩子的家庭作業字體潦草,不會的還是不會,不動腦筋思考,不主動問老師……一系列問題證明他們學習態度不夠端正,好的計劃是成功的一半,成功只留給有準備的人,孩子們在學校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如此輔導對于孩子尋求課堂幸福感有很大弊端。

  (三)教師方面

  1.教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度

  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在課堂上,是否關注留守兒童的參與情況,學習狀況也很重要。如果教師能多關注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上課多提問,對其做出適當評價,多多肯定、鼓勵,有助于提升孩子課堂幸福感。但是,通過調查發現,教師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注度有所欠缺,孩子得不到及時引導和適當支持,慢慢不喜歡課堂,不愛學習。教師跟留守兒童的課下交流也很重要,如果能多關注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多與其進行深入交流,談談心、關心留守兒童日常生活,也能讓留守兒童感覺到溫暖,拉進師生距離,讓留守兒童喜歡上自己的老師,愛屋及烏,進而喜歡老師的課堂,體會到課堂幸福。但調查發現,教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注還是不夠,有的教師一學期才跟留守兒童及其家長進行簡單交流,這樣不利于留守兒童學習和成長。

  2.教師的課堂組織能力和方法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優秀的教學設計,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教師主導性的及時體現,學生主體性的充分體現,多元化評價的合理運用……這種種原因無不影響著孩子課堂幸福感的提升。當前教師隊伍里,新教師有待提高,老教師部分存在職業倦怠,對于課堂教學準備不夠充分,課堂氛圍引導不夠及時,學生評價缺乏說服力等等,進而使得農村留守兒童課堂幸福感沒有得到充分感受,有待提高。

  總之,農村留守兒童課堂幸福感的影響因素有很多,通過本次研究,我們將盡其所能,改善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學習環境,校園環境,課堂環境,師生關系等等,逐步增強農村留守兒童課堂幸福感。

  農村留守兒童現狀的調查報告 11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大批富余勞動力紛紛走出家門,走入城市,成為打工一族,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但他們的子女卻留在了農村家里,本應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兒童便成了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也是一個弱勢群體——留守兒童。為了了解留守兒童暑期生活狀況,近日,劍閣調查隊在漢陽鎮中心村和武連鎮計劃村對40名留守兒童進行了走訪調查。

  一、留守兒童超五成,父母雙雙外出占絕大多數

  據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統計,2015年春季,全縣27284名小學、初中生中,留守兒童占56.6%。調查的漢陽鎮中心村、武連鎮計劃村有小學、初中生138名,留守兒童達到80人,其中,父母雙雙外出的63人,占留守兒童的78.8%。

  二、留守兒童以隔代照顧為主,暑期普遍繼續留守

  留守兒童以爺爺、婆婆照顧為主,他們與父母的相聚,一年基本上只有一次,主要是父母返鄉過春節或者春節期間到父母身邊與其相聚,由于夏季高溫,留守兒童暑期一般不到父母務工的城市相聚。調查的40名留守兒童中,留守期間全部與爺爺、婆婆一起生活,今年暑期仍全部留守在家,仍全部由爺爺、婆婆照看。

  三、留守兒童生活單調,暑期以玩耍為主

  由于留守兒童年齡較小,加之爺爺、婆婆的“過分”疼愛,暑假期間很少安排他們做家務,更不會安排他們做農活,特別是小學階段,留守兒童幾乎不做家務和農活,玩耍和作業幾乎就是暑期生活的全部。調查的40名留守兒童中,暑假期間,除了完成作業之外,全部以玩耍、看電視為主。雖然有年齡稍大一點的7名學生適當地做一些力所能力的家務,但是,與同村其他小伙伴玩耍或在家看電視幾乎是他們暑期的主要生活方式。雖然所在鄉鎮也有暑假興趣班,但出于經濟和接送不方便等多種原因的考慮,農村留守兒童暑假被迫留守在家,40名留守兒童全部沒有參加過學校、社會公益組織、政府相關機構等組織的學習輔導、文體活動。武連鎮計劃村羅如均表示,雖然鎮上有適合自己孫子的培訓班、興趣班,但是,一個暑假三、四百元的培訓費還是有點貴,同時,如果到鎮上參加培訓或興趣活動,每天都要接送,有點費時費力,不得不將孩子留在家中由其自由玩耍。

  四、隔代監護乏力,留守兒童需要特別的關愛

  擔負隔代監護職責的`爺爺、婆婆,受身體和文化知識的限制,在留守兒童的監護上,常常感到力不從心。一是代溝明顯,爺爺、婆婆無言以對。孩子自我意識、世界觀、價值觀的逐步形成,隔輩之間觀念的不同,溝通的難度增加,孩子越大,自我意識越強,叛逆心理越重,加之沒有開展留守兒童的專門心理引導,隨著年齡的增長,留守兒童的個性越來越偏激。漢陽鎮中心村一留守兒童對他婆婆說:“你們的社會我們過不了,我們的社會你們不懂。”二是“技不如人”,爺爺、婆婆束手無策。漢陽鎮中心村一沒有的文化爺爺說:輔導、檢查孩子的作業是爺爺、婆婆最頭痛的事情,平時住校還好,做不起的作業孩子可以問老師或其他同學,放假了,爺爺、婆婆輔導不了作業,只好找鄰居幫忙。三是不敢閃失,爺爺、婆婆心力交瘁。20xx年寒假,漢陽鎮中心村一8歲女童,與同學家玩耍后的回家途中被車撞了,全家悲痛不已,爺爺、婆婆更是感覺沒法向其父母交代。在走訪過程中,我們聽到爺爺、婆婆說的最多的是“簡直不敢讓孩子脫離視線”、“只要孩子安全,其他啥子都無所謂”、“要是孩子出啥事了,我們咋個給他父母交代嘛”。

  留守兒童是一個需要特別關注、特別關愛的特殊弱勢群體。相對寒假,暑期時間更長,但留守兒童與父母相聚機率更小,因此暑期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愛。建議政府和有關部門,動員學校及團委、婦聯等群眾團體、社會公益組織共同發力,以村(社區)為單位,適度集中建立留守兒童暑假生活營,從志愿者、學校老師中挑選專業人力量,圍繞留守兒童的思想、情感、學習、生活,免費開展專門的學習輔導、心理引導、體育鍛煉、勞動體驗、安全教育等健體益智、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全方位關心、關愛留守兒童。

【農村留守兒童現狀的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現狀的調查報告(精選13篇)07-30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02-26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調查報告范文(通用10篇)06-09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03-10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04-19

留守兒童現狀調研報告03-24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精選11篇)08-19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精選20篇)11-29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調查報告參考范文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