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村脫貧致富調查報告
脫貧致富工作一直是黨建設新農村的政策之一,一直以來都是以少數帶多數人,以富帶窮一起致富的理念來對農村進行改革,那么農村脫貧致富的真實情況是怎么樣的呢?
我縣落實“萬名干部下基層開展聯系幫扶工作”已經進入縱深推進的新階段。在前一階段,各部門、各單位積極行動,分赴各自聯系點進村入戶深入調研,掌握鄉情村情民情。經過認真調查研究,對所聯系的貧困村、戶的基本情況有了較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礎上,開展了有針對性的幫扶工作。幫扶單位黨政主要負責人還撰寫了調研報告,對調研過程中了解到的基本情況做了全面總結,對致貧原因作了詳細分析,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和幫扶措施。其中,縣兩山指揮部指揮白世明同志撰寫的調研報告全面、翔實,致貧原因分析客觀透徹,展望發展前景廣闊,提出的發展思路清晰,幫扶對策明確具體,F將白世明同志撰寫的《關于XX縣和平鎮范家營村脫貧致富的調查報告》予以刊發,供全縣各領導在撰寫聯系村調研報告時借鑒學習。
按照縣委統一安排,在全縣落實萬名干部下基層聯系幫扶工作中,縣兩山指揮部聯系幫扶和平鎮范家營村。工作中,經與村社干部的座談交流和對困難家庭的入戶走訪,我深刻認識到省委開展“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的重大現實意義和長遠歷史意義。結合聯系幫扶工作的開展,經認真思考,現就和平鎮范家營村如何脫貧致富奔小康提出一些認識、體會和思考:
第一、基本情況
范家營村原屬蘭山鄉,于2015年并入和平鎮,該村位于和平鎮最西邊緣,與XX區蘭山鄉接壤,屬干旱山區,平均海拔2000—2120米,年降雨量360毫米、蒸發量1200毫米,年均無霜期約140天。全村轄6個自然社, 396戶1618人,耕地面積2699畝。
范家營村屬貧困村,2015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2747元。貧困人口234戶865人,占總戶數、總人口的59%、53%。其中:納入低保對象56戶178人,占總戶數、總人口的14%、11%;有貧困人口178戶687人,占總戶數、總人口的45%、42%。
第二、貧困原因
1.自然條件惡劣。該村耕地面積少,人均只有1.67畝,且全部屬干旱山地,農作物種植品種主要有小麥、馬鈴薯、油菜籽等,近年來加大了對雙壟溝玉米、馬鈴薯、百合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但多時受干旱少雨、低溫等自然條件制約,土地產出、收入有限,80%以上家庭農作物產品僅以維持自我生活。
2.發展意識滯后。大部分群眾已習慣于“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傳統小農意識觀念尚存,在農業生產中缺乏自我創新能力,近幾年除推廣雙壟溝玉米種植外,在種植結構調整、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等方面無明顯變化。沒有大型龍頭帶動企業,農業產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步伐進程緩慢。
關于村脫貧致富的調查報告關于村脫貧致富的調查報告3.集體經濟薄弱。村上沒有一家集體實業,原有百畝果園(盛果期年產量15萬公斤)于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因品種老化、干旱缺水、市場疲軟等因素自然消失,集體經濟薄弱,公益性設施、活動完全依賴國家投資,通村道路不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制約著群眾的出行、致富。
4.文化氛圍不濃。該村離蘭州較近,外出務工相對便利,大部分群眾“讀書與不讀書一個樣”的思想還普遍存在,大人忙于生計,對子女讀書重視關心不夠,近90%子女勉強初中畢業即外出打工,甚至存在個別初中未畢業就步入社會。全村近三年考入大學人數寥寥無幾,“兩后生”不斷增加。
5.勞務報酬率低。因人均耕地少但離城市較近,村上外出務工人員多,目前穩定在600人左右,占總人口的37%,其中三分之二為長期固定打工。打工者除個別跑出租車外,普遍以建筑工地、車站裝卸和餐飲業服務為主,缺乏專業型、技術型工種,主要靠重體力和延時服務獲取報酬,勞務回報率低。
6.老弱病殘嚴重。該村群眾土地收入有限,收入主要靠打工,家有老弱病人需專人長期照料,外出務工受限、醫療費用支出較大是導致該村貧困家庭比例大的一大因素。據統計:兩山指揮部聯系幫扶的20戶家庭88人中,有60歲以上老人的家庭16戶、老人22人,占80%、25%,老齡化嚴重;50歲以下但常年有病、因病費用無法報銷、患殘疾的有3戶。
第三、前景展望
經調查分析認為,范家營村脫貧致富前景廣闊,尤其在省委開展“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的幫助、感召下,該村實現同步進入小康社會目標有良好優勢,其面臨的有利條件和形勢有:
1、政策區位優勢明顯。范家營村原屬XX縣蘭山鄉,在撤鄉并鎮中納入和平鎮,現屬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范疇,在一定程度上將享受到更多國家政策、資金的扶持。該村位于原蘭山鄉政府駐地周邊,交通相對便利,因離蘭州城區較近,雖為山區村,但信息來源渠道較為廣泛。
2、村兩委會班子有力。村兩委會班子團結有力,辦事公道正派,對全村發展思路清晰,能夠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2015年爭取項目資金150萬元,硬化了卜家路口至馬家山5公里道路。村班子具有較強的凝聚力、團結力、戰斗力,在群眾中有一定威望,具有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和信心。
3、群眾致富愿望迫切。該村雖為貧困村,但群眾勤勞樸實,村容村貌較為整潔,鄰里之間團結互助友愛,這是實現共同致富的一個良好前提和基礎。經長期低水平、困難生活的磨練,群眾為改善和擺脫目前困難生產生活現狀,與大自然作斗爭、積極努力發家致富的愿望強烈。
4、有專業合作的帶動。村主任高繼德于2015年籌資成立的“榆中茂源土豆產銷專業合作社”被省農牧廳評為省級合作示范社。該同志屬地方農業生產帶頭人,熱心公益事業,2015年進村兩委會班子,2015年合作社采取周邊群眾以土地、資金、勞力等形式入股種植“黑美人”洋芋200畝,銷量達30萬公斤、產值100萬元。合作社的發展壯大將為當地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增加群眾收入發揮積極帶動作用。
5、聯村聯戶行動給力。此次“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將為該村群眾脫貧致富起到明顯助推作用,省出版局、縣兩山綠化指揮部、和平鎮政府干部職工對50戶困難群眾家庭聯系幫扶,通過對村級基礎公益設施的扶持完善、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轉型、農村實用技術的推廣使用、惠農政策信息的宣傳引導、具體困難家庭的對接幫扶等一系列措施的扶持、給力,脫貧致富步伐將步入快車道。
第四、發展思路及對策
根據范家營村當前發展現狀、致貧因素和面臨的機遇,今后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總體思路是:以黨的十七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農村發展、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共同富裕為主要目標,以“增信心、夯基礎、強技能、調結構、送科技、扶龍頭”為主要途徑和手段,確保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得到認真貫徹落實,確保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早日實現同步進入小康社會的目標。
增信心——增強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定信念和決心。增強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念和決心,
一要做好宣傳教育工作。深入宣傳黨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各級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尤其是黨在農村的各項惠農政策,要認真宣傳解讀,只有讓群眾明白政策、了解其精神實質才能變為實際行動。
二要做好鄰里矛盾糾紛的排查化解和情緒疏導工作。要將穩定作為農村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對村社之間、鄰里之間、家庭內部的大小矛盾和隱患及時排查、認真化解。對個別群眾思想上存在的消極、不滿情緒分析原因,正確引導。
三要做好典型示范推廣工作。以身邊典型事例、成功經驗和好的做法教育引導群眾,充分發揮典型的引領、示范和帶動作用。通過政策宣傳、矛盾化解、情緒疏導、典型引路,增強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以和諧、健康、向上的心態積極投身于創建美好家園的生產生活之中。
夯基礎——加強基層組織,夯實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一要加強村級組織建設。以“強組織、增活力、促發展”為主題,按照“抓落實、全覆蓋、求實效、受歡迎”的要求,認真開展基層組織建設年活動,加強村兩委會班子隊伍、陣地、制度建設,確;鶎咏M織各項工作正常、有序、高效開展,切實增強村兩委會班子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充分發揮其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作用,為全村各項事業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二要夯實基礎設施建設。聚各方之力,加強對道路交通、環境衛生、人畜飲水、文化娛樂等基礎設施的扶持建設力度,不斷改善、提升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環境形象和村容村貌。在此次“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中,省出版局已確定投資對范家營村委會進行搬遷擴建,規劃為村上修建一處文化健身廣場,并為村社配置廣播宣傳系統、為全村每戶配發一套無線電視接收裝置;縣南北兩山綠化指揮部扶持資金4萬元,對村上原有小型人飲水利工程進行改擴建,上述項目已在規劃實施之中。
強技能——增強群眾脫貧致富綜合技能。
切實打破目前該村群眾在家靠傳統耕作方式種地糊口、出門靠重體力勞動打工賺錢的粗放生產生活方式,通過各種渠道和途徑,加強對群眾綜合勞動技能的培訓,使每家至少有1人掌握一門種養加和出門務工技能。
一要充分發揮縣、鄉兩級農業服務中心、農業廣播學校的作用,有計劃、有組織,分期、分批地對群眾進行農業種養加和外出務工相關技能的培訓,不斷提高勞動科技能量和勞動報酬。
二要組織教育群眾互幫互學、互相提高。以社組或群眾生產經營類型的不同劃分互幫互學小組,引導、組織、發動群眾開展互幫互學互促活動,在生產實踐中不斷總結、提高勞動技能。
三要注重對年輕一代靠勤勞致富觀念和勞動技能的教育培養。高度重視對 “兩后生”勞動技能的培訓,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通過教育、引導、培訓,使年輕人每人掌握1到2門符合自身特長的適用技術,提高適應復雜多變社會和自我生存的能力。
調結構——調整生產經營和農業種植結構。
在生產經營方面:
要逐漸改變以農業種植為主的單一模式,走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林果業等多業并舉的路子,形成農村生產經營良性循環產業鏈。如在林果業方面,范家營村曾有傳統習慣和經驗,上世紀八十年代,村上建有百畝蘋果園,九十年代盛果期產量達15萬公斤,同村卜家路口社建有20余畝果園,群眾對發展經濟林抱有一定熱情。為扶持該村發展經濟林,縣兩山指揮部于2015年春季投資近5萬元,購買核桃苗木3300株,利用村上100畝集體土地建成了百畝核桃經濟林示范基地,引導示范群眾逐步發展,力爭通過三年左右時間,扶持帶動每戶建成1畝以核桃為主的經濟林,全村達到500畝,可實現人均年增收900— 1500元。在農業種植結構內部調整方面:擴大雙壟溝地膜玉米、“黑美人”洋芋、百合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戶均種植2畝,全村達到800畝時,可實現人均年增收500—700元,上述兩項生產經營和種植結構調整計劃達到,能實現群眾人均年增收1400—2200元的目標,將徹底改變范家營村群眾收入靠打工的歷史現狀。
送科技——向村社及群眾提供適用科學技術和致富信息。
鄉村干部和下基層聯系幫扶干部要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為群眾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做好科技服務工作,靈活撲捉、提供市場信息,不斷增加群眾收入。
一要做好適用新技術的服務示范工作。因地制宜,選擇適宜范家營村的有關農業種植、養殖、加工、林果栽培、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新技術、新成果,主動做好相關院校、科技單位與群眾的牽線搭橋工作,要結合村情民意,采取群眾樂于接受的方式方法,提高示范服務效果。對部分已形成傳統觀念、群眾早已習慣,但缺乏科學依據的做法和流程,要引導教育群眾逐步轉變,切實將各項生產活動轉入到依靠科技進步的軌道上來。
二要做好農業生產新品種的推廣。以科學嚴謹的態度,每年向群眾推廣1—2個農林種植新品種,淘汰和改良劣勢傳統品種,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效益。
三要及時提供和傳遞有關農業種植導向、農產品銷售、勞務用工等一系列有助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信息,充分發揮信息資源在群眾脫貧致富進程中的作用。
扶龍頭——扶持農村帶頭人和農業合作社的發展壯大。
每個地方、每個行業的發展壯大都離不開“龍頭”作用的帶動,范家營村群眾的脫貧致富也同樣。因此,要做好農村帶頭人和已成立榆中茂源土豆產銷專業合作社“兩個龍頭”的扶持、發展和壯大,使其在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進程中充分發揮傳、幫、帶的作用。在農村帶頭人的培養上,按照10—20戶1人的范圍規模,力爭三年內培養20—40名涉及農業種、養、加,能夠服務于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的鄉土人才和農村公益事業領頭人。該村高繼德成立榆中茂源土豆產銷專業合作社已投入資金200多萬元,建成產品儲藏間1100平方米,成立了專門網站,產品銷往全國大部分地區,成為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土豆產銷專業合作社,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融資難,產品儲藏間冷藏配套設施尚未完全到位,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缺乏流動資金,相關部門、單位要加強扶持力度,配套完善功能設施,充分發揮對該村及周邊乃至全縣馬鈴薯產業的帶動作用。
【村脫貧致富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玉林市最貧困村調查報告03-21
玉林市20個最貧困村的調查報告03-21
村抗旱方案09-14
村征地通告01-11
駐村述職報告05-15
宏村實踐報告07-28
村工作計劃03-20
村支委述職報告01-19
駐村幫扶簡報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