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開展扶貧工作的調研報告

時間:2024-10-29 07:43:50 調查報告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2015關于開展扶貧工作的調研報告

  為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市關于秦巴片區扶貧攻堅的決策部署,為縣委十三屆五次全體會議召開提供決策依據,根據縣委主要領導要求,縣委辦公室、縣政府辦公室、縣扶貧辦等單位組成聯合調研組,于10月11日至24日,深入各鄉鎮(場),通過實地察看扶貧開發項目,走訪農戶了解貧困現狀,召集鎮村干部、黨員代表、群眾代表、產業大戶、致富能人和特困群眾開展座談,廣泛聽取方方面面的意見和建議,形成了此調研報告。

2015關于開展扶貧工作的調研報告

  一、全縣基本情況及貧困現狀

  全縣20個鄉鎮(場)轄348個行政村(居委會),經調查統計匯總,總戶數為138839戶,603478人,總勞動力數為343674人,外出務工人數達138707人,占總勞動力的40.4%。全縣版圖面積 386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4萬畝,人均耕地0.9畝,其中:水田面積98107畝,旱地面積431193畝;山林面積252萬畝,水面面積42.4萬畝。2012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3.5億元,與2010年相比增長45.3%;財政總收入7.12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87億元,與 2010年相比分別增長67.9%、106.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9.5億元,與2010年相比增長116.2%;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1462 元,與2010年相比增長31%;農民人均純收入4493元,與2010年相比增長30.5%。

  縣的貧困現狀及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貧困人數多。據各鄉鎮(場)填報,全縣人均純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貧困戶有87201戶,259559人,占全縣總人口的42.2%,其中納入扶貧對象的49916戶、172186人;35428戶60401人享受低保,5599人享受五保供養。二是貧困程度深。全縣有79764戶不能達到安全飲水標準,占總戶數的57.5%;疾呆傻殘的人口達22772人,占總人口數的3.8%;有48713戶仍然居住在草房或土坯房,占總戶數的35.1%;有 2405戶沒有通電,有212個自然村沒有通公路。三是致貧原因多。除自然條件原因沒有脫貧外,全縣因災、因病、因學、因工程致貧的有41618戶,占總貧困戶的47.7%。其中因災致貧的有13770戶,占15.8%;因病致貧的有18476戶,占貧困戶的21.2%;因學致貧的有7325戶,占貧困戶的8.4%;因工程致貧的有2047戶,占貧困戶的2.3%。

  二、近幾年扶貧開發的實踐與探索

  近幾年,全縣搶抓國家“連片開發”項目試點、國家“雨露計劃”試點、村級發展互助資金試點機遇,著力構建專業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扶貧模式,正確處理輸血與造血、扶貧與扶智、當前與長遠的關系,大力實施產業扶貧、整村推進、易地搬遷、危房改造、幫扶工程、信貸扶貧等項目工程,較好地完成了階段性扶貧開發目標,農村貧困狀況明顯改善,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各項社會事業穩步發展。全縣扶貧工作得到了省、市高度肯定,省委、省政府兩次在十堰召開秦巴山片區扶貧攻堅推進會,都安排了到縣現場觀摩。主要體現在:

  1、重點實施整村推進,村莊面貌大為改觀。投入專項扶貧資金9800萬元,啟動了36個納入“十二五”扶貧規劃的重點村建設。按照“村村晴雨暢通”的目標,新修、維修村組公路150公里,打通了一大批生態旅游路、經濟循環路、通村斷頭路等,有效解決了部分扶貧村行路難、發展難的問題;統籌水利、移民、發改、扶貧等單位的改水項目,大力實施人畜飲水工程,新修、維修各類人畜飲水工程513處,鋪設飲水管道126千米,大部分農戶吃上了自來水;投資285萬元,扶持建設村支部35個,提升了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規范化水平;對鮑竹路沿線980戶實施了村莊環境整治,著力打造凈化、亮化、美化的扶貧示范點;注重教育衛生事業建設,重點村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農村合作醫療全面普及,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得到有效緩解。2011年啟動實施的12個重點村全面通過省市驗收,2012年啟動實施的12個扶貧重點村規劃項目已完成80%,2013年啟動實施的12個重點村大部分項目已經啟動實施。

  2、穩步抓好遷移扶貧,生存環境逐步好轉。近年來,全縣共投入扶貧搬遷和生態移民資金1374萬元,其中扶貧搬遷1305戶、1044萬元;生態移民1098人、330萬元。狠抓重點村搬遷,按照戶均不超過8000元的補助標準,在重點村扶貧搬遷783戶,到戶資金626萬元,基本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標。突出試點區搬遷,按照全縣統一布局,突出抓了柳陂、青曲、鮑峽三鎮的相對集中搬遷試點。柳陂鎮投入扶貧搬遷資金215萬元、搬遷269戶,生態移民115人、到戶資金35萬元,打造了臥龍崗社區扶貧搬遷與移民內安相結合的搬遷移民亮點;在青曲鎮扶貧重點村搬遷151戶,到戶資金120萬元,生態移民550人,到戶165萬元,打造了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的亮點;在鮑峽鎮扶貧重點村搬遷177戶,到戶資金142萬元,生態移民67人,到戶資金20萬元,為鮑竹路沿線新農村示范點建設奠定了基礎。兼顧零散戶搬遷,對深山和庫區等生存條件特別惡劣的農戶實施搬遷移民,扶貧搬遷194戶,到戶資金155.2萬元;生態移民366人,到戶資金110萬元。

  3、強力推進連片開發,示范效應得到體現。搶抓“縣為單位、整合資金、整村推進、連片開發”試點新機遇,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實施,強有力推動,在項目區茶店、柳陂2個鄉鎮6個村規劃60個建設項目,試點區投入資金9534.6萬元,占規劃計劃投資的166%以上,其中中央財政扶貧資金1200萬元,部門投入及社會幫扶8144.6萬元,群眾自籌390萬元,2181戶農戶得到有效扶持,直接受益貧困戶806戶3255人。試點區人均純收入達4288元,貧困戶人均純收入3580元,分別比實施前有了明顯提高。扶貧連片開發試點工作取得產業特色凸顯、基礎明顯改善、示范帶動增強的良好成效。

  4、大力發展支柱產業,脫貧致富后勁增強。圍繞“調精鄉村旅游產業、調大核桃產業、調強蔬菜產業、調活養殖產業”的工作思路,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和規劃進村入戶要求,打造示范樣板,逐步形成偏遠鄉鎮核桃帶、城郊國道沿線種蔬菜、深山溪水鄉村游的產業發展格局;啟動36個重點扶貧村產業建設,新發展產業基地7.02萬畝,人平1.3畝。其中,蔬菜2萬畝,核桃3.6萬畝,其他1.4萬畝,發展養殖小區11個。如南化塘鎮發展核桃3萬余畝,青山九里崗村新建千畝茶園,宏陽生態養殖有限公司養殖規模已達到3000余頭;啟動9個村互助資金試點項目,發放互助資金總量就達104.97萬元,746戶社員從互助社借款。如譚家灣鎮核桃樹村五組貧困戶趙明海從事生豬養殖,因資金緊張陸續向互助社借款2次,累計借款1萬元,去年出欄生豬 220頭,年收入增加3萬元。同時,全縣投放扶貧小額貸款129萬元,扶持900余貧困戶發展種養業,人均年增收450元。

  5、傾斜扶持龍頭企業,輻射帶動作用明顯。積極出臺優惠政策,大力扶持府、統香、渝川等一批市、縣級重點產業龍頭企業,幫助企業做大做強。已向渝川、府、統香等十幾家龍頭企業貼息1000多萬元,拉動貸款3.3億元。其中,向渝川貼息300余萬元,拉動貸款近一個億,帶動10余個鄉鎮發展蔬菜產業,使蔬菜產業成為農戶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把九龍瀑作為鄉村旅游業的龍頭給予扶持,貼息50萬元,拉動貸款1500萬元,使景區各項設施逐步配套到位,景區收入大幅增加,景區沿線農民收入明顯提高。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和種養大戶的帶動作用,實施“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進一步完善“龍頭帶產業、產業帶基地、基地帶農戶、大戶帶整村”的有效帶動機制。如豐神林果公司通過土地流轉,發展核桃產業基地3000余畝,帶動周邊3個村 300多農戶走上致富道路。以十堰市扶貧產業示范園為平臺,圍繞縣域龍頭企業,大力發展優勢產業,引進推廣農業優良品種30余個,推廣適用技術20余項,新開發農產品近20個。

  6、不斷創新扶貧思路,工作機制逐步完善。推行“1321幫扶工程”,每名縣級領導帶領3個以上部門,連續2年幫扶1個重點貧困村完成整村推進任務,同時建立了縣直單位責任到村、資金到村、技術到村、督辦到村的“四到村”幫扶機制。積極爭取社會幫扶,近三年幫扶資金達1800余萬元,僅省煙草局就向大柳鄉幫扶400萬元用于發展煙葉產業。加大行業扶貧力量整合力度,統籌水利、移民、發改、農業、林業等部門資金,積極整合扶貧搬遷、生態移民、危房改造等涉農資金3億元用于貧困村建設。強化扶貧資金管理,按照扶貧資金的使用范圍和用途,對扶貧資金使用情況在項目實施的鄉村張榜公布,對資金撥付實行報帳制,對財務管理、資金使用情況實行定期審計制,按時對扶貧資金使用、項目建設進展和效益情況進行驗收檢查,確保了有限的項目資金發揮最大效益。扎實開展扶貧培訓,通過雨露計劃轉移培訓4000余人,轉移就業率達96%,舉辦科普講座及核桃、蔬菜栽培等農村實用技術培訓170場2萬人次。同時,選派老區鄉鎮分管扶貧的干部到內蒙古等地學習,并對11個兒童減貧試點村村干部進行了規劃編制培訓,大幅提高了扶貧干部的工作水平。

  7、堅持規劃引領扶貧,片區攻堅扎實起步。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搶抓秦巴山片區扶貧攻堅新機遇,切實加強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意見》的要求,及時成立了秦巴山片區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科學編制了秦巴山片區(縣)扶貧攻堅實施規劃,規劃涵蓋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務、能力建設、生態環保等六大類228個項目,總投資395億元;精心編制了產業扶貧規劃,確定核桃、蔬菜、鄉村旅游為三大主導產業,分三年實施,總投資1.8億元,每年投資6000萬元;快速推進項目實施,已完成和正在實施的重點項目共有112個,總投入達49.56億元,其中中央投入5.18億元。十堰市扶貧產業示范園建設加快推進,其中兩家企業已投產經營;支持產業發展基金已到位8000萬元,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農村教師周轉宿舍建設等已落實5515萬元,扶貧重點縣每年增加100公里的公路建設指標,今年已落實42公里。

  三、現階段致貧原因分析

  盡管前階段全縣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于我縣整體屬于國家級貧困縣,受諸多因素的制約,目前仍有25.9萬貧困人口。經綜合分析,致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自然災害頻發。我縣地處秦巴山區,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石漠化嚴重、保水性差,極易發生山洪、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災害,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十分脆弱,少數脫貧人口由于底子薄,基礎不牢固,一旦遇到自然災害,就極易出現返貧,致使一些村和農戶很難走出“脫貧—返貧—再脫貧—又返貧” 的怪圈。據統計,全縣每年因災返貧的達13770戶。僅今年5月份連續兩次災害,造成大柳、青山、楊溪、譚家灣等15個鄉鎮不同程度受災,農業損失嚴重,受災人口8.5萬人左右,尤其給生活在山區的貧困人口的生活和脫貧造成嚴重影響,因災返貧人口多達2萬余人。

  2、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成了脫貧的一大制約。一是通達能力弱。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交通建設項目的投入,全縣公路通車里程達4260公里,100%的鄉鎮通了瀝青路,100%行政村通了水泥路,老百姓的出行條件明顯改善。由于我縣地處秦巴山區,山大人稀,路只通到村部,對交通有改善但不能滿足群眾生產生活需要。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國家村村通工程都是只修到村部,組與村之間、組與組之間有很多還沒有公路;第二,由于2003年村組合并,原來的行政村有很多都變成了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只是到達了現有建制村,原來自然村沒有到達;第三,村級斷頭路在全縣各村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青山鎮九里崗村有一個汽配廠就是由于出行條件不好而遷走。二是居住條件差。全縣有48713戶居住土坯房或草房,占全縣總戶數的 35.1%。這些土坯房大多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建成的,由于年代久遠,很大一部分成為危房。如大柳鄉雙坪村,距大柳鄉集鎮25公里,平均海拔900米左右,是典型的高寒山區邊遠村,全村共168戶、598人,僅有原村小學是磚木結構的房子,其他均是土坯房,70%左右的房子屬于危房。三是人畜飲水難。我縣從啟動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以來,已經解決了28.41萬人的飲水難問題,但目前仍有19.88萬人存在飲水困難或飲用不上安全水,像今年這樣的大旱天氣,這個數字要比平常年份大得多。如:大柳鄉雙坪村全村598人僅靠一個水質非常差的小水溝過日子。譚山鎮腰莊村人畜飲水極為困難,曾在“八七扶貧攻堅”期間修建水窖解決人畜飲水問題,但沒有從根本上得以解決。目前,全村仍有兩個組因為沒有水吃,農戶都是直接飲用山上流下來的水或下雨收集的水,飲水安全得不到保障,遇到天旱,部分農戶缺水情況更加嚴重,出現了掏錢買水、挑水、水“循環”利用的現象。四是電力供應不足。在實施農村第一輪電網改造時,我縣用電負荷設計較低,隨著老百姓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電冰箱、洗衣機、空調等中高檔家用電器及鋼磨、打麥機等小型農用機械已普遍進入普通家庭,原有的供電負荷無法保障其正常運行,尤其是輸電線路末端用電矛盾更加突出。葉大鄉王良村因路途太遠,農電改造成本太大而尚未實施,至今仍用房縣的電。白浪鎮年缺電在 200萬度以上,由于電量的嚴重不足,群眾的生產生活、產業發展等方面都受到限制。

  3、公共服務不夠到位。在群眾就醫方面,我縣山大人稀,農戶居住分散,村雖然有衛生室,但醫療基礎設施差,醫療水平及服務能力弱。尤其在大柳、胡家營、五峰、葉大這些鄉鎮群眾就醫要走很長路程,甚至跨村就醫。農村新農合實行門診統籌后,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民負擔,但由于平時買藥報銷手續過于繁鎖,報銷比例過低、藥品種類有限,山區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仍然存在。紅巖背林場,由于是事業單位建制,全場只有一個醫務人員,經常出現多人患病,而醫務人員只能顧一個人的尷尬局面和小病拖大、大病拖死的事情。據調查,全縣有15個村沒有村醫,有64個村級衛生室無法開通網絡,新農合參合人員看病極不方便。在就學方面,教育資源整合可以使學生享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也造成了上學難的問題。由于教學點的撤并,學生只能到比較集中的學校或集鎮上學,也有部分家長把孩子送到縣城來讀書。由于低年級的學生單獨上學讓大人非常擔心,家長只好租房子陪讀,一方面開支加大,一方面租房子陪讀又造成了一個勞動力的閑置浪費。

  4、產業支撐能力不強。一是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強。近年來,我縣的特色產業基地規模不斷壯大,特別是木瓜、柑橘種植面積很大,但由于沒有龍頭企業帶動,老百姓見不到效益。如:五峰、楊溪、南化塘等鄉鎮發展的木瓜產業,由于市場疲軟、缺乏強有力的龍頭企業支撐,導致去年以來成熟的木瓜長在樹上、爛在地里,老百姓發展產業的信心受到了很大打擊。二是產業基地缺乏管理。由于發展農業產業的周期較長,老百姓把果樹栽上之后就不管了,導致果樹該掛果的時候沒有掛果,該豐產的時候沒有豐產,長期沒有效益,挫傷了老百姓的積極性。三是產業引進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些鄉鎮為了發展產業,引進品種時,沒有綜合考慮地區的適宜性,結果引進的特色產業不適宜本地的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導致產業成不了氣候,不僅浪費了有限的扶貧資金,而且也給農民增收帶來影響。四是水系配套不到位。表現在農業水利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不強,靠天收的局面沒有得到改變。

  5、農村實用人才匱乏。全縣總勞動力34.4萬人,其中外出務工人員達13.8萬人,占總勞動力的40.1%。外出務工的基本都是青壯年,留守在家的多以婦女、兒童和老人為主,受年齡和文化程度限制,這些留守農民難以適應科技含量相對較高的現代化農業生產。如:譚家灣鎮五道嶺村有兩戶,其中一戶種了4個大棚年收入在3000元左右,而另外一戶種了2個大棚,年收入達到12000元左右,這兩戶所處地理位置基本一樣,自然條件和水系配套設施相當,但在收入上卻有著巨大差別,主要是收入低的農戶沒有掌握實用技術。另外,有些貧困村群眾的思想保守,不思進取,“等、靠、要”思想嚴重,靠低保、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政府救濟來勉強維持生活,缺乏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

  6、資金投入不夠。一是資金投入不均衡。政府的資金主要投向了重點鄉鎮、重點片區,發揮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但一些偏遠的鄉鎮、村,由于沒有區位優勢,長期得不到政策扶持,貧困程度越來越深。二是村級發展缺乏活力。由于近年來,各村都在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基本都需要村級配套資金,導致村級債務逐年增加。據統計,全縣村級債務高達4.12億元,平均每村達118萬元。如:硬化1公里村級道路,國家補助15萬元,而實際需要投入25萬左右(在葉大修路成本高達每公里28萬元),每修1公里資金缺口達10萬元以上。由于村級債務的累計疊加,大部分村基本處于保運轉和還債中,發展產業、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的能力大大削弱。三是專項扶貧資金投入不夠。如扶貧搬遷,現在農村建一套磚木或磚混結構房屋,少則需要7~8萬元,多則需要11~12萬元。目前,國家扶貧搬遷政策按每戶8000元的搬遷標準(2000元/人,每戶不超過4人),危房改造政策每戶7500元,即使把搬遷扶貧、危房改造等政策全部都用足,也僅有15500元/戶補貼,相對建筑成本而言,這些補貼仍舊是杯水車薪,真正的貧困戶因缺錢而無力搬遷,從而享受不到國家搬遷扶貧的優惠政策。

  7、村級黨組織作用發揮不夠。從我們調研的情況來看,絕大部分的村級黨組織能夠發揮積極作用,帶頭致富、帶領群眾致富。比如:白浪鎮楊溝村的支部書記楊豐才,胡家營鎮土地溝村的支部書記諶宏遠、凍青溝村的支部書記胡光寶等一批村組織負責人,頭腦靈活、犧牲奉獻精神強,村組織的戰斗力強,村里的面貌變化很大。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村級黨組織軟、弱、渙、散問題嚴重,有些村干部思想觀念保守,市場信息不靈,缺乏帶領群眾致富的本領;有些村干部等、靠、要思想嚴重,習慣于張口要項目、要資金,沒有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謀劃項目、爭取項目,有些村甚至幾十年都沒有實施過一個像樣的項目;有一部分村干部私欲太重,缺乏犧牲奉獻精神,把自已的事看的很重,對村里的事用心不夠,了解村情一問三不知,征求意見沒有一條拿得出手。諸如此類問題的存在,直接影響著老百姓的脫貧困致富。

  四、加快扶貧攻堅的對策與建議

  1、把扶貧提升到事關全縣發展大局的高度來謀劃。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縣作為國家級貧困縣,目前仍有1/3以上的人口屬于貧困人口,要與國家同步建成小康社會,實現脫貧致富的目標時間緊、任務重。因此,應把扶貧工作作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總抓手,要站在這個高度來謀劃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要根據貧困原因,實施分類指導,有針對性地實施扶貧攻堅,解決絕對貧困問題。

  2、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打牢脫貧致富基礎。從群眾最關注、最迫切的基礎設施建設入手,按照統籌城鄉和與產業相配套的要求,大力推進農村山、水、林、田、路、電、房的綜合治理和建設,不斷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打牢農村發展的根基。與此同時,要注重村莊環境綜合治理,著力抓好生態綠化,努力建設美麗鄉村。

  3、大力發展綠色致富產業。發展致富產業,培育“造血”功能,是最好的扶貧方式,要將產業建設作為新一輪扶貧攻堅的重中之重。一是對于已經確立的主導產業,要持之以恒地發展下去,力爭做出規模和效益;對于不適合本地發展的產業,要做適當的調整。從調研的情況來看,桑蠶產業由于勞動力成本太高,種植面積逐年萎縮,不適宜再作為縣里的主導產業,可把茶葉調整為縣里的主導產業,形成“蔬果藥畜茶”的產業格局。二是要以十堰市農產品加工園區為依托,加大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培育力度,尤其是我縣種植規模較大的柑橘、木瓜產業,要深入調查研究,下大力氣引進培育加工企業,把最大的規模變成最大的經濟效益,讓老百姓實實在在嘗到發展產業的甜頭。三是要積極引導和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專業協會和股份制等組織的發展,鼓勵農民走市場化的路子,不斷提高我縣農業抗市場風險能力和市場占有率。四是要整合縣內的培訓資源,培養適合本地發展的實用型人才,帶動產業的健康發展和農民增收。

  4、整合各類資金,加大投入力度。扶貧工作涉及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光靠扶貧辦的專項扶貧資金,解決不了大問題。縣委、縣政府應該把全縣所有部門用于行業扶貧的資金一把攥起來,統一調配使用,發揮資金的倍增效益、聚合效益。另外,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加大宣傳力度,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到扶貧開發中。

  5、扎實搞好村黨組織書記的培養。加強村基層組織建設,尤其是村黨組織書記的培養,是一個村脫貧的重要因素。一是要拓寬渠道,多從能人、創業成功人士中選拔,還可以通過政策調動,讓一些退居二線的黨員干部返鄉擔任村黨組織書記。二是在對所有村書記進行分層、分類的基礎上,采取有針對性的培訓。三是要健全對村黨組織書記的考核和任用機制,能進能出。

  6、建立更加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在統籌解決好貧困人口“衣食住行業教保醫”的問題上,一是要拓寬覆蓋面,二是要提高保障水平。另外,對長期處于貧困狀態而確實無能力脫貧的,政府要考慮兜底供養,對因病因災陷入階段性貧困的,要及時給予救助,并提高標準。

  7、采取更加有力的工作機制。扶貧攻堅見不見效,工作機制是很重要的因素。考慮我縣的實際情況,建議采取包保共建機制,包保主要包括三個層面,一是縣領導包點,二是縣直單位包村,三是機關干部包戶。共建主要是動員企業與貧困村建立合作機制,通過一定方式實現村企雙贏。

【開展扶貧工作的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扶貧工作調研報告10-21

精準扶貧的調研報告08-09

工作開展調研報告01-03

村精準扶貧調研報告06-14

村精準扶貧的調研報告09-01

扶貧攻堅工作調研報告(通用10篇)08-23

衛生院健康扶貧調研報告05-19

農村殘疾人扶貧基地建設調研報告范文05-24

工作調研報告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