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公德狀況調查報告
社會公德狀況調查報告
題目:社會公德狀況調查
系別:
專業:
姓名:
學號:
一、吉林市民存在的社會公德問題
1、環境與衛生問題
通過調查問卷,我們了解到衛生與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任憑寵物在公共場所隨地便溺、在汽車站牌、廣告招貼畫、建筑物上亂涂亂畫、隨地吐痰、亂扔雜物、將咀嚼過的口香糖隨處粘附等日常生活中的不講究環境衛生的現象;垃圾分類投放、不使用超薄塑料袋和不環保的一次性餐具、不亂扔廢舊電池、善待花草樹木等每個市民都力所能及的環保行為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普及。由此可知,吉林市民本身是非常日常生活中的環境衛生問題的(否則也不會反映這些問題),但從這里我發現了一種矛盾:吉林市民有很強的環境衛生意識,吉林市的環境衛生現狀卻值得我們憂慮。這是不是反應出了這一現實:大家都認識到了環境衛生的重要性、都在痛恨和指責不講究環境衛生的現象和行為,但在不同的時間和場合,卻可能自己也有違背環境衛生公德的行為?
2、文明交通問題
文明交通問題也是吉林市民認為比較嚴重的社會公德問題,其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爭搶、擁擠或行人闖紅燈、行人斜穿馬路或翻越交通護欄等是反應猶為嚴重的問題。
3、文明禮貌問題
調查數據表明,吉林市民在文明禮貌方面仍需繼續努力,以減少不文明、不禮貌的行為。文明禮貌問題主要表現為:遇事圍觀、起哄,夏天在公共場所光膀子、脫鞋、抽煙,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在公共場所爭吵、說臟話,在公共場所異性間過度親密等。
二、吉林市民最討厭的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排序
從總體上看,吉林市民最討厭的違反社會公德的現象占第一位的仍然是隨地吐痰。市民最討厭的不良行為排在前二至五位的依次是:寵物在公共場所隨地便溺后,主人不予清理;亂扔雜物;乘坐公共交通時爭搶、擁擠;在公共場所異性間過度親密。
三、公德實踐與公德認識的比較
在進行調查時,我們發現許多群眾自發地、積極地向我們反映他們所遇到的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但是當被問及“看到有人正在做出有違社會公德的行為時,您會怎樣?”時,回答結果并不不盡如人意。有25.4%的市民表示會在不損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出面制止,若要犧牲一定的自身利益,則僅有5%的市民會出面制止;另外,26.6%的人表示會隨大流,有人出面時也出面,沒人出面就不出頭;33%的人因為怕打擊報復所以敢怒不敢言;10%的人認為制止有違社會公德的行為是有關部門的事,與自己不相干。
由此可知,大多數吉林人還是屬于“理論上的長子,行動上的矮子”,光說不做。按照調查項目,可以把吉林市民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在保證自身利益情況下會出面制止;第二類是能夠為了維護社會公德,犧牲一定的自身利益;第三類是不顧個人利益,同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做斗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大多數人屬于第一類,因此,吉林市的公民道德建設工作任重而道遠。
四、違背社會公德現象產生的原因
違背社會公德現象時有產生的原因歸結起來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管理
1、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規則不合理。對于違法行為來講,我們有明確的制度來管理、制裁違法分子,但對于違反公德行為,僅僅局限于輿論譴責,對于部分不文明行為并無規定認定那些行為不文明;還有一些有規定的行為,諸如禁止隨地吐痰,但處罰力度遠遠不夠,遂使這些不文明行為得不到根治;相反對于亂搭亂建這樣的處罰措施過于嚴厲,使得這些不文明行為變得更加隱蔽,不利于有關部門地查處,問題仍得不到解決。
2、管理措施執行不力。對于有處罰措施的,一些職能部門并不積極履行職責,對于罰款低的違規行為視而不見,行政不作為,使管理措施成為空中樓閣。
3、公共生活設施不完備或設計時為使用者考慮的不周全。
(二)個人修養
1、公德意識不夠。有的違背社會公德的人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文明的,比如我們經?吹胶芏喟驙斣诖蠼稚想S意走動,許多膀爺本來覺得光不光膀子是自己的事,與別人不相干,并沒有意識到這一行為是不文明的。
2、對公對私標準不一樣。“室內天堂室外垃圾場”就是這一點的典型寫照。許多人將自己的家布置得富麗堂皇,猶如天堂;樓道里卻被他們堆滿雜物,猶如垃圾場。
3、公德行為不能自覺化。有人監管時能遵守公德,無人看守時就劣根暴露,缺乏自覺的、習慣性的公德行為。
(三)整個社會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有偏斜。社會的道德觀不正確,金錢觀過于嚴重,人們優點自私自利,使得社會公德淡化。
(四)輿論導向不正確、輿論壓力不夠。
(五)教育的失敗。現在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只限于書面口頭教育,缺乏道德實踐教育,所以現在在學校那樣的場所,公德執行情況也不好,校園里也充滿了不文明行為。甚至有些教師、家長本身就沒有給孩子做好榜樣,自身就有許多不道德行為。還有些家長把違反社會公德、占小便宜的錯誤思想當作人生哲理教給下一代。
五、提高公德水平的對策
社會公德,是為社會的全體公民所公認和共同遵守的道德規范,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共同形成的,用以維持公共生活、調節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一系列準則。在社會主義社會,人民內部沒有根本的利益沖突,社會公德作為全社會統一的道德規范,其意義更為重要,作用更加廣泛。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尊重社會公德是公民的義務。
研究表明:道德觀念的形成遵循以下的階段性原則,第一階段是道德的他律階段。以完善的制度和規則,甚至是法律法規的形式來規范人們的行為,對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給予相應的處置或懲罰,是公民社會公德觀念形成的基礎環節和初級階段。第二階段是道德的自律階段。這個時期,人們逐步形成強烈的`道德責任感和正確的評價能力,道德行為不再像第一階段那樣是外在約束的結果,而是自覺自愿的行為。促使人們從道德的他律階段向道德的自律階段轉化的主要方法是道德教育,在社會公德教育中,采取什么樣的方式方法很重要。
對青年進行社會公德教育,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在人與人的關系上,要教育青年尊重人、關心人。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只有相互
尊重、關心和照顧,才能避免造成相互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并建立一種平等、團結、友愛、互助的關系,使社會生活正常進行。尤其要教育青年發揚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保護兒童,尊重婦女,尊敬老人、軍烈屬和榮譽軍人,關心幫助鰥寡孤獨和殘疾人。
(二)在個人與環境的關系上,要教育青年遵守公共秩序,保護環境。社會公共秩序的好壞,對整個社會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果社會的公共秩序良好,人們就能解除后顧之憂,整個社會的生產建設和人民生活就會呈現出井然有序的局面。反之,整個社會的生產和生活就不能正常進行。因此,青年人不僅要嚴格遵守社會公共秩序,對于破壞社會公共秩序的行為,要敢于制止,敢于斗爭。
(三)在個人修養上,要教育青年講究文明禮貌。文明禮貌既是尊重他人的良好表現,又是維護人們社會交往中友好和睦關系必不可少的條件。五講(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四美(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就是要求青年講究文明禮貌,遵守社會公德的基本準則。
(四)在家庭關系上,要教育青年尊老愛幼,夫妻和睦。家庭是社會的最小的基本單位,是以婚姻和血緣關系為基礎的一種社會生活組織形式。家庭道德是社會公德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因此,我們對青年進行社會公德教育時,必須教育青年正確對待家庭關系。
綜上所述,提高社會公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完善制度和規則,使公德建設逐步走向法制化。當出現違背社會公德的行為時,輕則有規則可循,重則有法可依。
(二)加強社會輿論的監督導向作用。毫無疑問,媒體是社會輿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強的監督和導向作用。同時,每個個體也是公眾輿論的構成者,是輿論方向的形成者。
(三)加強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不只是空洞的口號,要掌握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形成過程中的規律規則,遵循這些規則,采用復雜多樣、靈活多變、易于為老百姓所接受的方式方法進行社會公德的教育。
(四)提高個人修養。只有在微觀上提高每個社會成員的社會公德素質水平,才可能在宏觀上改善整個社會的社會公德面貌。
【社會公德狀況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青年狀況調查報告范文01-15
健康狀況調查報告11-15
農村留守婦女狀況調查報告01-01
縣失地農民狀況調查報告01-20
關于近視人數及狀況調查報告01-17
中國城市女性消費狀況調查報告01-17
農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范文11-08
農民家庭經濟狀況調查報告范文01-17
大學生戀愛狀況調查報告7篇08-25
大學生就業狀況的調查報告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