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15小學數學家庭作業調研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家庭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與補充,是鞏固、強化學生知識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搖籃。新課程的家庭作業已不再完全是課堂教學的附屬,而更是重建與提升課程意義及人生意義的重要內容。然而,在教學改革不斷推廣的進程中,課堂教學有了很大的改觀,特別是過程性教學的大力提倡,為培養學生的探究和創新能力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但是由于加強過程教學,增加了學生對新知的探究時間,常常不得不縮短堂上練習的時間,相對地減少了練習量。為了對課堂教學的鞏固與深化,教師就在家庭作業上加碼。家庭作業就演變為教的強化和補充,學生迫于教師與家長的壓力就疲于應付,不但缺少個性化的思考,更喪失了學習數學的興趣。為此,我對現有的作業進入了深層次的反思,覺得新課程下的作業應該以學生生活的豐富多彩為基礎,關注學生精神成長的多渠道,著眼于課程發展的新趨勢,設計活動化的課外作業,對學生和家長就作業的看法進行了一次調查分析。希望通過實情調查,找出原因,并進行反思,進而探討出相應的改進措施和策略。
二、調查對象和方法
調查對象:我校四、五、六年級的學生和家長。
調查方法:問卷調查法。
三、調查結果的分析:
對全校4~6年級學生及家長,進行隨機抽樣調查。學生問卷主要以班為單位進行發放,共發放學生問卷66張,回收66張,總回收率為100%。家長問卷主要以委托發放的方式,以班為單位隨機抽取若干學生,把問卷發放給學生,讓學生帶回家讓學生進行填寫,發放問卷50張,回收問卷48張,總回收率為96%。在老師、家長、學生的心目中,數學作業是什么呢?他們怎樣對待數學作業?
1、學生問卷:
我們一共設計了4大類13個小問題,內容涉及數學作業的布置與批改、評價學生完成數學作業情況,對數學作業的情感態度等方面。
從數據上看,老師是作業布置的主體,多數學生認為教師的數學作業量適中且難度并不是大,但由于作業量和作業內容的“一刀切”(統一性),因此,對基礎性較好的學生和基礎性較差的學生這兩類極端學生帶來一定的困惑。學生完成數學作業的態度和習慣并不好。特別是遇到數學作業不會或完成家庭作業的后的檢查上并不樂觀。老師是批改數學作業的主角,同伴互批是不起眼的“配角”,因此,說明老師批改作業的方式還存在不足,這種批改方式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對數學作業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傳統型數學作業沒能給學生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同時,數據顯示學生不喜歡的作業有應用題、計算題、試卷、預習、數學摘抄。他們喜歡課外調查、、數學游戲、小制作等有開放性、自主性的數學作業。
2、家長的問卷:家長問卷表我們從家長對作業的關注程度和對學生的幫助兩大方面,設計了12個問項:
從結果上來看,我們可以看出,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缺乏關心、幫助,他們只重視孩子作業完成的數量,忽視質量的把關,把分數看得過重,忽視對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家長們認為孩子的作業量過多且形式單一,基本上只有書上現成的題目,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這種單一形式的作業中扼殺了靈性和思維,希望教師多布置一些新穎的、有創造性的、形式多樣的家庭作業,但是家長對于家庭教育并沒有很大的信心,過分看重了老師的作用。
四、對調查結果的反思
從上述調查問卷中不難看出,學生、家長對于現有作業的形式與內容存在著不滿意的現象,其表現在:
——學生對于作業,總是處于被動接受任務的境地。學生必須嚴格地按照教師所作的規定完成作業,沒有選擇權。而在這樣單調乏味的作業面前,學生很容易產生疲勞,并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厭倦和反感,從而使作業成為了一種呆板的機械訓練。
——家長們對于孩子的期望是越來越高,對孩子機械的背誦口訣,默寫,做大量的口算作業等等這樣原本常規的作業,大多持的是反對票。家長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這樣單一形式的作業中扼殺了學生的靈性和思維,不利于孩子自我認識,自我潛能的發展。
——教師在作業中迷茫,自己布置大量的作業也是為了強化教學效果,但學生怎么反而不接受呢?那到底怎樣的作業是適合他們,怎樣才能讓學生主動的完成作業,又能達到鞏固基礎知識與學生能力的發展,而這樣的作業存在嗎?
反思以往的教學過程,學生的數學作業形式總是很單一,書面筆算作業占大部分,動手實踐、自主探究類作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這單一的形式使學生厭煩,教師頭痛,應試訓練色彩濃厚,失去了作業發揮創造性、探究性的作用。也談不上人文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這嚴重地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學習活動的空間,制約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而《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兒童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據此,我覺得在新課程理念下的傳統作業型式已不適合學生的需求,而必須對作業設計的方式和方法作改革,使它成為學生張揚個性又一個舞臺。
五、對家庭作業的探索與改革:
1、作業內容生活化,呈現開放性: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真正的數學是豐富多彩的,不是復雜的數字游戲,它有著實實在在、生動活潑的生活背景。從生活中來的數學才是“活”的數學、有意義的數學。因此,家庭作業的設計,要聯系孩子的生活實際,要使孩子感到喜聞樂見。另外,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因此,在家庭作業的設計中要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適度地引入一些具有探索性和開放性的題目,不僅有利于學生應用意識和能力的形成,而且可以使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形成積極探索和力求創造的心理態勢。如:教學“千克的初步認識”后的安排學生的作業是:(1)去超市找一找1千克重的物品有哪些?(2)調查:1根火腿腸、一包方便面、一瓶礦泉水、一袋黃酒、一個雞蛋等的重量。(3)和爸爸媽媽一起先猜一猜1千克的花生大約有多少粒?然后稱一稱,數一數。
2、讓數學家庭作業從形式上充滿樂趣:
著名教育家皮亞杰說:“興趣是能量的調節劑,它的加入便發動了儲存在內心的力量。”《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因此數學家庭作業的布置,不能毫無選擇地照搬課本或練習冊上的練習,教師要有目的、有選擇、有改變、創造性地使用。要根據學生的實情、學情,選擇、改編或精心設計適合所有學生的各種形式的作業,如操作性作業、合作性作業、收集調查性作業等等,讓學生在新鮮、有趣、輕松的練習活動中,通過積極思維,不斷探索、創新來完成作業,都認為“自己能行”;使學生在做經過教師精心設計與安排的作業時,能夠興趣盎然地去完成,這樣不僅能夠積極地掌握數學知識,培養和發展創造性的思維能力,而且能讓學生豐富的情感得到體驗。
3、作業數量個性化,迭現層次: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理念。多元智能理論指出:每個人都是用各自獨特的組合方式把各種智力組合在一起并以不同的智力來學習的。教育必須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而教育的內容、形式、要求必須有多樣性。為了讓學生能自主地、富有個性地參與學習,家庭作業的設計增加了選擇性、層次感,把作業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家庭作業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出難易程度及數量各不相同的題目,一般可分為必做題(A類學生完成)、選做題(B類學生完成)、挑戰題(C類學生完成)。
4、作業評價方式靈活多樣;
評價是一種手段,目的是為了促進每個學生在數學上的最大發展。我校老師對作業的批改只關注作業的結果,就是打打“√”、畫畫圈,寫上“優(良、及格)”和時間。雖然也一些用心的老師寫上“好”、“真棒”“有進步”等短語表示激勵,但這樣做法只局限于部分好的作業,而且沒有期待性,學生看到不好在哪里。這種規格統一、沒有人情味的批改是學生不喜歡作業的另一個原因。
我們思考作業批改上,如能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教師批、學生批、取抽批、選擇批,甚至可以設計一些“免批”名額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行批改的能力。在作業的評價結果上,要盡量使用一些鼓勵性的語言表述,既指出不足又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進一步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家庭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它應該是可以選擇的、個性化的,它應該給孩子綜合運用知識、發展和展現個人天賦提供機會,它應該成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家庭作業應該是教師精心準備的送給孩子的一個禮物,愿這個禮物能讓所有的孩子都喜歡。
【小學數學家庭作業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小學調研報告08-16
關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調研報告07-02
最新小學數學教學工作調研報告06-01
小學現狀調研報告07-14
小學科調研報告08-08
關于小學調研報告03-09
家庭作業調查報告04-15
小學學校調研報告09-12
小學學情調研報告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