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城市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
摘要:城市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要提高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可采取以下措施:全面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輔之以個別輔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關注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根據小學生特點,開展卓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教育建議
一、問題的提出
在素質教育穩步推進的今天,重視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已成為社會的共識及關注的熱點,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勢在必行。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天津市小學生為總體研究對象,在具體實施中,依據分層抽樣的原則抽取了四所小學的四年級和五年級的學生作為樣本進行研究。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華東師范大學心理系周步成等編制修訂的《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為測試材料,對樣本進行了調查研究。該量表制定出全國常模,適應我國小學四年級至高中三年級學生,也叫焦慮測驗。該量表用8項因素反映學生的焦慮心態,每個因素以標準分8分為臨界點,即小于8分為正常焦慮,大于或等于8分為異常焦慮。8項標準分的和為學生的總焦慮分,故總標準分臨界點為65分(小于65分為正常焦慮,大于或等于65分為異常焦慮)。這8項因素分別是:學習焦慮傾向、對人焦慮傾向、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和沖動傾向。其中無一因素達到或超過8分為正常焦慮生;至少有一個因素達到8分或以上的學生為異常焦慮生。
問卷調查對四所學校四年級和五年級1024名學生以紙筆形式在同一時間施測。并對首次測謊題大于8分的同學進行了重測,回收統計之后有效問卷為1001份。
對于回收的問卷使用SPSSl 1、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形成對天津市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認識。
三、結果與分析
1、小學生心理健康總體狀況的調查結果
從表中數據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總體還是分性別與年級,異常焦慮生的檢出率都是比較高的。這些數據提醒我們:必須關注如此普遍的小學生焦慮現象。從理論上講,必須為這些檢出的異常焦慮生制訂特別的個人指導計劃進行干預,改變這些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不適應行為。
2、小學生心理健康各分量表調查結果
表2是對各分內容量表所做的統計,樣本的大體情況比較明晰地展示在表中,從最大值、最小值和標準差欄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內部存在很大的差異。其中又尤以總標準分的差異值得我們去關注。在被調查樣本中,總標準分中的最低分為21分,而最高分高達96分,同時12、145的標準差進一步證實了學生內部存在的巨大差異,而處于高分端的那些強焦慮學生是我們必須給予更多甚至特殊關照的,因此,只用團體輔導幫助這些學生是明顯不足的,輔之以個別輔導就是非常必要的。另外,樣本總標準分的平均數48、80明顯高于正常焦慮水平(24、284-8、2),因此,又進一步證實了當今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這個事實,說明了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從各分量表的檢出率我們看到,小學生的心理焦慮主要表現在沖動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對人焦慮傾向五方面,其中又以沖動傾向和過敏傾向最為突出。而普遍被認為是學生心理焦慮來源的學習焦慮則排在較后的位置。這與近年來教育界認為學生的心理焦慮并非主要在學習,而是表現在自信心、情緒控制等方面是一致的。由此,我們也可以認識到對學生非智力因素培養的重要性,這對于矯正應試教育的錯誤做法也是很有助益的。
3、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性別差異比較
經過統計分析,男女生在沖動傾向、恐怖傾向、自責傾向和孤獨傾向四因素間存在顯著差異。沖動傾向間的性別差異與學齡期學生在情緒上的性別差異是吻合的:女生比較容易悲觀、消沉和傷心,更容易表現出恐懼和焦慮;而男生的情緒表現強烈,更容易將憤怒的情緒表現出來,如生氣和發火。因此,男女生在沖動傾向上平均數都較高,而男生表現的更為突出。隨著家庭結構的變化,家長對于獨生子女的嬌養和過分照料都會使孩子形成依賴心強、缺乏獨立性的性格,很容易在自己不熟悉的環境中感到恐懼,調查也向我們展示了學生的恐怖傾向的狀況。
通過分析,在恐怖傾向上存在的性別差異原因有二:一是由于性格、教養方式和社會期望所造就的性別特征,女生比男生膽小,容易恐懼;二是由于女性進入青春期比男性要早1~2年,再加上社會生活條件和身體狀況的不斷改善,普遍表現為進入青春期的年齡提前,因此,四五年級的女生已陸續進入青春發育期,生理上的突然變化使女生變得害羞、缺乏自信、緊張、焦慮。自責傾向生成的機制是這樣的:孩子依賴父母(教師)→父母(教師)嚴厲懲罰孩子→孩子對父母抱有敵意;當這種敵意表現出來時,父母(教師)越發嚴厲地懲罰孩子→孩子失去了憎恨的目標→自責傾向形成。男生自責傾向要高于女生,是和社會對小學生的評價緊密相關的。在當今不管是父母或教師,甚至是社會其他人員對好孩子、好學生評價標準首當其沖就是學習好、聽話等。
眾所周知,女生在小學階段較之男生生理早熟以及性格乖巧,女生學習成績普遍要優于男生,因此,常人眼里女生更符合好學生的標準,而很多男孩就會因此被父母和教師責備或懲罰,長此以往,男生就會產生自責,嚴重的就會形成自責傾向。
開放精神趨向是現代兒童的時代特征之一,也就表現為男女生孤獨傾向的總標準分都較低,但他們內部依然存在性別差異。許多研究都發現:男孩比較獨斷、好勝,并往往表現為攻擊性;而女孩更樂于助人,更具利他性,她們更易于與同伴和家長分享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男女不同的語言交流方式也會對他們的人際交往產生影響。因此,女生更合群,男生則更獨立,也就表現為男生比女生更多地感受到孤獨。
所以針對性別特征進行心理輔導也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時,統計中男女生在總標準分上并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說明小學生整體狀況并沒有性別上的差異,所以可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設計,但必須注意性別敏感性,應意識到性別可能是一部分學生的學校生活質量的影響因素,在一些細節之處關注性別差異,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
4、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年級差異比較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到,在過敏傾向、恐怖傾向、對人焦慮傾向、自責傾向和孤獨傾向五項因素以及總標準分之間都存在著統計學意義上的年級差異,而且四年級的均值都要高于五年級,說明四年級學生的焦慮傾向要普遍高于五年級。這一現象在對小學生心理的各項研究中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釋。如美國心理學家托蘭斯研究發現兒童期創造性思維發展的一般進程:一二年級直線上升;三四年級出現低谷;五六年級回升。另外還有很多對學齡期兒童所做的研究也證實四年級的兒童在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興趣等方面都處于發展的關鍵期和轉折期。在這個關鍵期,學生開始進入青春初期,生理的巨大變化,使他們產生畏懼、羞澀、緊張等情緒,尤其是在得不到成人的正確指導和幫助的情況下,更使他們不知所措,自然會產生焦慮的傾向。同時生理的變化也會帶來一些心理的變化。因此,必須對四年級這個關鍵期的學生的發展,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指導。
四、思考與建議
經過調查和分析,針對當前天津市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幾點建議。
1、全面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小學生健康成長。
2、有針對性地進行個別輔導,促進小學生全面成長。
3、關注小學生非智力因素的變化和發展,促進小學生個性的發展。
4、依據小學生的特點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小學生主動地發展。
【城市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09-29
幼兒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精選10篇)06-09
幼兒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通用5篇)06-28
中國公益人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10-03
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報告10-03
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報告06-09
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調查08-30
小學生學習心理調查報告08-17
城市調查報告07-24
小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