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思想現狀調查報告
當前,高校在校大學生大多是90后,且多數為獨生子女。他們是怎樣的一個群體:是大人們眼中的“乖孩子”,還是一些人所說的“叛逆的一代”?他們的身心健康嗎?人生觀、世界觀乃至理想信念的狀況怎樣?大學生在整個社會結構中處于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重要地位,他們的現實狀況,尤其是在政治理想和社會追求方面的認知和訴求,對于了解整個社會的精神需求和意識形態的發展態勢,具有較強的參考價值和現實意義。本調研通過對當前大學生思想狀況的梳理,總結高等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經驗教訓,以期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凝聚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提供借鑒。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從2012年6月起,當代中國研究所的三名博士歷時7個月,深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北京建筑工程學院、首都師范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北京聯合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等12所駐京高校采集樣本,采取課堂集中發放和隨機發放相結合的形式,發放問卷共計1500份。與此同時,課題組還通過電話采訪、重點走訪、網絡調研、組織小型座談會等形式對當前大學生道德現狀、心理狀況、社會理想、政治追求等作了有針對性的深入了解。在此基礎上,對回收的1146份有效問卷作了深入分析,大致掌握了當前駐京高校大學生的思想現狀,尤其是價值取向、理想信念的自然狀態,對其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應采取的應對措施,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當前大學生看重家庭和親情,珍視友情和愛情,在社會理想、政治信念方面表現出較強的倫理色彩
當前大學生既不同于80年代的年輕人給人們留下的“叛逆”印象,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長不大的“乖孩子”形象,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取向和思想追求,具有自己的行為方式和處世準則,表現出較為鮮明的時代特色和文化內涵。
⒈在校大學生關注親情珍愛家庭、向往真摯的愛情和美好的戀情,在社會認知方面帶有濃厚的感情倫理色彩
調查顯示,大學生對家庭和未來的婚姻帶有強烈的歸屬感和向往傾向,甚至有為數不少的人將擁有普通但溫暖的家庭生活作為自己的理想追求。在對待愛情、家庭、婚姻態度的選題中,有82.2%的被調查者選擇了“相信愛情,珍惜親情”,12.4%的人選擇了“好合好散,跟著感覺走”,而選擇“虛假的,不相信”和“說不清楚”的分別占1.6%和3.8%。與之相應的是,大約有57.8%的大學生在政治信仰和人生信念方面受家庭教育和父母言行的影響最大。可見,家庭因素、父母教育對當前大學生世界觀、價值觀的影響仍是最為基礎、最為重要的方面,并將深深影響他們一生的處事和行為。
⒉當前大學生的社會理想和社會責任感趨向平實、平淡
中國近年經濟發展形勢和就業形勢給當前大學生帶來不小的壓力和挑戰。他們已經褪掉了“天之驕子”的神圣光環,也鮮有古代仁人志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歷史責任感,因而變得更為現實。調查顯示,大學生對政治類話題、政治人物或政治事件的態度,選擇“很感興趣,很關注”的占被調查總人數的31.6%,57%的被調查者只是“偶爾關注”。而選擇“不清楚,不了解”和“厭煩”的被調查者合計,也占到了13.1%。這說明大學生對于政治的關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著被動傾向,易受來自外界的暗示,缺乏主動精神和深入持久的興趣。在“對周邊人信仰宗教所持態度”的調查中,有65.6%的被調查者選擇了“宗教信仰自由,不好說什么”,24.1%的被調查者認同身邊的人信仰各種宗教,只有6.8%的人選擇“不認同”。這一方面表明了被調查者群體具備較高程度的社會寬容度,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整個社會精神需求的多元發展、多層次共存的事實。這在一定意義上,反映出當前大學生群體中對于社會共同理想的認知,也說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當前大學生的價值觀中流露出較強的自我意識,更強調個人價值的實現和人格的自由獨立
調查顯示,盡管當前大學生正處于對社會、對人生充滿憧憬和想象的時期,但對人生價值的認識和追求中呈現出較為現實、理性的態度,在對人生價值的理解中更多地強調了個體人格的完善、生活的自由獨立。這一點與他們對于當前家庭的依賴,以及對未來婚姻的期待形成了比較鮮明的對比。
⒈大學生對于“奉獻”、“服務”、“自我犧牲”等持謹慎態度,對于一些社會現象和志愿者活動并不簡單跟風,對于一些社會熱點事件并不盲目追從,顯示出較強的分析判斷意識
在對“雷鋒精神”的認知中,雖然有61%的被調查者選擇了“有必要,應大力宣傳”,但仍有部分被調查者并沒有表現出積極的態度,這就提示我們應對宣傳內容、宣傳形式、宣傳途徑作更為深刻的探研。調查顯示,針對“釣魚島事件中普通民眾應該做什么”的提問,強調“理性愛國”的大學生占到了被調查者總數的82%,同時,相當多的人并不贊同類似“抵制日貨”的做法,贊成“對日實行強硬手段”的占3.3%。在對“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不愿意坐在自行車上笑”的態度上,有25.3%的被調查者明確表示不贊同這一觀點,有39.2%的被調查者選擇了“物質基礎不可少,感情更重要”。有的被調查者用“坐在寶馬車里笑”表達了他們對“幸福”的看法,這種物質與感情有機結合的生活狀態,無疑成了不少人心目中的理想。大約31%的大學生認為上述觀點“在當今社會很正常,只不過他們不愿意這樣做”。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認可了物質第一位的價值取向,同時也顯示出傳統的道德因素和一般意義上的價值觀對他們所具有的約束作用。此外,將“幸福”界定為“豪宅、嬌妻、名車”的也不乏其人。調查中,我們發現高校學生價值觀趨于理性的同時,也發現了物欲的沖動和物質的誘惑與道德的底線形成了不太協調的張力。這種張力也就時常成為不幸福的源泉。
⒉當前大學生具有較強自我發展的沖動、自我實現的意識,更加強調個人人生價值的實現、人性的自由獨立
這就使得自強不息、自我打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了新的時代特征和內涵。“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小怪獸”成了不少被調研者對“幸福”的戲謔詮釋,從這里也可以反過來觀察大學生對理想生活狀態的認識:希望在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狀態下實現個人價值。在對個人發展影響最大的'因素的選擇上,大約有41.9%的被調查者選擇了“個人打拼能力”,31.8%的人選擇了“社會關系”,17.9%的人選擇了“人生機遇”,只有5.4%的被調查者認可了“學校學歷”,還有3%的人覺得這是“命中注定”的。這里值得特別關注的是大學生對“社會關系”的關注度,31.8%的高比率表明了他們對于社會的認知程度是典型的“入世”心態,而對“學校學歷”的輕視似乎受到了社會上存在的“讀書無用論”的影響。結合他們對學者的認可,不難發現大學生心目中對知識和學術的矛盾態度,是整個社會對知識和人才的扭曲認識、矛盾看法的真實縮影。這又構成了大學生精神世界中理想與現實的又一對矛盾張力。
在對待個人規劃設計的問題上,49.4%的被調查者是在“摸著石頭過河”,僅僅希望能夠“走好眼前路”,若是將7.2%“沒有想過”個人規劃的人和1.5%認為個人規劃“毫無意義”的被調查者綜合考慮起來,就會發現有個人規劃的還是少數,兩者之比大約是6:4。更為典型的回答,諸如“有自由選擇的余地,有自由發展的空間”、“追隨自己的步伐,做好自己”、“從容做自己想做的事”、“自由地活著”等也都在顯示出當前大學生更加向往自由。這也證明了當前大學生盡管沒有走出校園,但已經感受到了來自社會方方面面的壓力,物質層面、感情層面,乃至精神層面的富有者在今天已經成了讓人羨慕的對象。這表明無拘無束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發展,在當前大學生群體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當前大學生的政治理想遠景多是基于對當前社會現實存在問題的反省
調查顯示,當前大學生的政治理想和社會追求主流是積極的,對當前的社會進步、經濟發展表示出較高的認可度和滿意度,對新中國的歷史也體現出辯證認識、理性分析的努力,對未來的發展前景感到樂觀,表現出光明、積極的心態;另一方面又似乎止步于對當前社會中存在種種弊端的反思和批判,并沒有一些明確改變社會上弊端和陰暗面的意愿和抱負。在此,思想的巨人和行動的矮子集于一身,折射出大學生群體社會地位的特殊性。
⒈大學生對新中國歷史與未來發展態度表現出廣泛的認同、樂觀和自信
對于“中國未來10—15年內的發展”的認識,充分表現出這種樂觀和自信。選擇“十分樂觀”的占到了18.8%,選“謹慎樂觀”的占到了61.6%,兩者相加達到了80.4%。這表明當前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是充滿信心的。關于“新中國已過去的六十年”的態度,調研采集到了1710人次有效數據,共有546人次選擇了“改革開放后的發展更好”,占到了31.9%;有416人次選擇了“曲折發展六十年,成績是主要的”,占到了24.3%,有314人次認可“新中國的成立,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具有偉大意義”的評價,占到了被調查者總數的18.4%。這三項數據相加,我們能夠看出對新中國歷史持正確或者較為正確的被調查者達到了74.6%,這表明當前大學生對新中國的歷史、中國道路具有較高的認同度。同時又由于他們對新中國前后兩個三十年的發展存在著割裂、對立起來認識的傾向,在新中國重要歷史節點的認識上還存在著一些模糊,甚至錯誤的認識,決定了新中國歷史教育的復雜性和艱巨性。也就是說,當前大學生對新中國歷史的認知情形距離我們所期望的狀態還存在著不小的距離,在這一領域,新中國歷史教育亟待加強。
⒉大學生對于社會、國家更多地表現出一種理想狀態的期待,這是與他們在社會中所處的位置相一致的
大約有35%的被調查者選擇了“政治民主、官員廉潔”,大約有29.8%的被調查者選擇了“社會公平、正義”,選擇“公民素質高,道德修養高”的比率為20.8%。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在這些被調查者看來,我們的現實社會中民主、官員腐敗以及公民的道德修養方面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在看待信仰缺失問題上,認為“的確在信仰方面出現了問題,存在道德滑坡現象,但沒有那么嚴重”的占到了44%。綜合相關的調研結果,培育大學生健康向上的信仰應該進一步引起相關方面的高度重視,找到更為有力的抓手。調研中也時常聽到“希望經濟繁榮、國力發達,軍事實力可以保證自己的領土不受侵犯”的聲音,感受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患意識,“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橫掃天下,舍我其誰”的社會擔當和政治抱負,但并不很多,因而顯得彌足珍貴。這也正是當前和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和民族精神傳承與光大的突破點所在。社會責任、時代擔當和憂患意識應該是這個時代大學生群體的顯著標志。
⒊約三分之一的大學生將對幸福的理解與社會和諧、法制健全、民眾安康的社會理想聯系起來,更加注重個人權益的維護和切身體驗
有些被調查者甚至將這一點當作了“幸福”的基本要素。對于“幸福”的理解,除了大約有15%的被調查者,選擇棄權和大約21%的被調查者對幸福的理解與個人、家庭密切相關外,有29%的被調查者從較為具體的層面上談到了社會理想。例如,“能夠在藍天白云下,喝著干純的礦物水,吃著綠色食品,看著小孩們坐著校車回到家”、“相信真善美,明天有希望”、“當我行使我的合法權利時,不用擔心后果”、“生活民主,更加開放自由”、“現在很開心,昨天很開心,明天有信心”、“當下的安康,未來的保障”、“自己的權利得到保障,有理可以講清,有能力可以展現”、“社會有健全的保障體系,社會公平正義、憲法法律規定的各項權利真正得以落實”、“政治清明,政府決策透明,接受群眾監督,百姓能夠自由全面發展”。這些充分表明,當前大學生對于政治和社會理想的認知大多從自身的切身體驗、權利保障、利益維護,甚至情感表達等方面出發,表達了他們的政治向往和社會追求,而不是從教條的說教、空洞的理論和機械的灌輸來詮釋的。
傳統教育仍然是影響大學生政治理想和人生信念形成的基本途徑,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也有一定的影響
⒈家庭教育和父母言行對大學生政治信仰和人生信念影響最大
調查中,選擇“家庭教育和父母言行”作為對大學生政治信仰和人生信念影響因素的約占57.8%。其次是“學校教育和書本知識”,約占29.1%。選擇“主流媒體的輿論宣傳、英模事跡”和“影視媒體如勵志片、偶像劇等”的被調查者各占被調查總人數的10%和3.1%。從訪談和座談中,我們得出如下認識:學校教育與書本知識在大學生政治信仰和人生信念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對于提升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層次和品味不可或缺,這也正是教育的價值和魅力所在。
調查發現,學校教育和書本知識在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表現出了目前學校教育比較成功的一面。具體到“兩課”教育和政治學習課程對大學生的影響,52.9%的被調查者選擇了“有一定的影響”,7.5%的人覺得“影響很大”,選擇“取決于授課教師的講課水平”的也有16.2%,選擇“沒有影響”和“反感”的分別為16.2%和7.2%。可見,“兩課”教育在高校教育體系中仍然是有必要的,但應注意到教師水平的參差不齊對“兩課”教育造成的截然不同的影響。因而,在如何改善“兩課”教育的接受度,提升“兩課”課堂的生動性,提升教師的授課水平,仍是高校教育中一項艱巨復雜而又富有挑戰性的任務。
⒉大學生對網絡和新媒體的作用認識較為全面、理性
當大學生面對官方媒體與網絡草根媒介的報道差異時,其態度值得關注:傾向于相信官方媒體的占總人數的25.1%,相信網絡草根媒體的約占7.5%,選擇“綜合兩者加以權衡”達到了59.9%。這也在很大程度上佐證了當前大學生對于各種媒體作用的理性態度,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是硬幣的其中一面。硬幣的另一面也表明,主流媒體的引領作用和影視網絡媒體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都還沒有很好地發揮出來。主流媒體的輿論宣傳還需要在宣傳的形式和內容上作更適合大學生認知特點和認知心理的改進。影視媒介在對大學生的政治信仰和人生信念影響最小,只有3.1%的被調查者認可其影響力。這也在一定意義上表明,盡管中國的電影事業發展迅速、生機勃勃,但距離真正實現其教育、教化功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勵志類電影在眾多商業大片的轟炸宣傳中顯得冷落、寂寥,甚至無人問津,成為中國電影的短板,這與西方電影甚至印度電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在深層次上觸及到中國電影在市場經濟和國際化的浪潮如何定位,以及持續、健康發展和特色發展的問題。
幾點思考
當前大學生的思想狀況、理想信念、價值觀、世界觀既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中注重家庭倫理、敢于負責等優良因素,又表現出注重個體、追求人生價值實現等鮮明的時代特征。從整體上看,當前大學生的思想狀況是健康的,如積極進取、樂于拼搏奮斗等,同時也存在著一些模糊甚至錯誤的認識,需要進一步闡明和適時加以引導。
⒈當前大學生健康思想、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乃至正確政治信念、社會理想的培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需要全社會廣泛參與、共同承擔的系統工程
調研表明,家庭、學校、網絡媒介、大眾影視、娛樂傳媒、社區等在其中都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需要更為密切的配合和廣泛的合作,尤其是各方面的自覺參與,這是一份責任,也是一份義務。進一步提升家庭教育的質量,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自覺性,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理想信念、培養孩子對于社會的責任和擔當,應該成為每一位家長最真誠的追求,也是對于社會的健康發展所應盡的義務。高等教育應該發揮出凝聚社會共同理想、提升道德品味的關鍵作用。其他方面的教育也應該具有越來越多的自覺意識,積極地參與到這一工作中來。
⒉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培育其建立積極的政治理想和社會追求,應該從有利于個體的發展和自我實現出發,采用法制保障和理性引導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調查顯示,當前大學生思想狀況整體上呈現出紡錘狀,被調查者對幸福的理解,仍然主要停留在修身、齊家的階段,而對于治國、平天下,他們似乎覺得有點遙遠,多表現為對現實的反省和美好社會的期盼。這與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想大致相匹配。這也就決定了社會理想的形成重要的是要注重個人的發展,而共同理想的凝聚首先需要保障個人人生價值的實現。這與以往過分關注集體、甚至泯滅個人的觀念有了很大的不同。這就需要當前注重法制建設,通過法制建設保障人們正當權利的實現,進而為實現為大多數人謀發展的政治理想和社會追求奠定基礎。
⒊當前大學生對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認同對于大學生健康思想品質和積極理想追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能使用自己民族的語言,保持著自己民族所特有的善良和傳統”,是許多被調查者對于“幸福”的理解。當前大學生對于家庭、親情、友情的珍視,對于社會、時代的健康發展,對于國家、民族的前途的關心,都表明在基礎教育和傳統教育中加強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和優良傳統的教育是重要的,也是必須的。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的青睞和認可,也從一個側面為我們改善和提升“兩課”教育的質量提供了啟示。高校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在這一領域應該是大有可為的。從整個社會的角度看,這不僅涉及到傳統的教育和平面媒介,而且還有新興媒體都應該對此有一些思考和行動。如果新興媒體在其方興未艾時期就能夠帶有深厚的傳統文化特色和濃郁的社會關懷,必將能夠在文化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最后,新媒體的發展日新月異,其影響力就本次調研來看雖然有限,但其影響力無論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均已經逐漸顯現,正常、規范的管理機制和運營機制的建立仍然是必要的。從媒體監管和社會教育的角度考慮,一方面建立新聞媒介和網絡媒體從業人員的資質審查制度是必要的,另一方面加強相關法律的立法工作也應該提上日程。
【大學生思想現狀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農業現狀的調查報告01-19
英語教學現狀調查報告12-22
小學生作文現狀調查報告09-15
幼兒園現狀調查報告6篇01-18
英語專業社會現狀調查報告12-30
鄉村教師工作生活現狀調查報告11-15
學生上課課堂現狀調查報告09-25
一年級識字現狀調查報告01-01
小學生作文教學現狀的調查報告12-02
大學生調查報告參考02-07